古诗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6
古诗微课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古诗微课教学设计案例篇1【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古诗微课教学设计案例篇2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价值。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我们开展了古诗词教学实践。
以下是一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内容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王之涣和他的作品。
(二)新课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 学生朗读《登鹳雀楼》,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鉴赏诗歌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2. 学生创作与《登鹳雀楼》意境相似的诗歌,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2. 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情感,有助于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3. 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创作了与《登鹳雀楼》意境相似的诗歌,锻炼了自己的创作能力。
4.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如引入古诗词相关的故事、成语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2.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表现积极,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诗歌。
幼儿园古诗词教学案例《登鹳雀楼》幼儿园古诗词教学案例《登鹳雀楼》一、教学目标1. 掌握《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 培养幼儿大胆、自信的表现欲和表演能力;3.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增强幼儿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导入诗歌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导入诗歌。
比如,在课前教师可以在教学环境中悬挂一张山水画,或者播放一段自然风景的视频,引出“登高望远”的主题。
2. 学习诗歌通过朗读、听讲和讨论的方式,让幼儿理解《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理环境、人物情感等。
在教学过程中,宜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声音,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诗歌表演在诗歌表演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特长安排合适的剧目,比如戏剧、朗诵或合唱等。
教师可以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向幼儿展示诗歌表演的方式和技巧,激发幼儿的表现欲和表演能力。
4. 互动游戏在互动游戏环节,可以通过乐器、手游戏等活动,让幼儿更好地掌握诗歌内容和节奏。
同时,通过互动游戏可以增强幼儿的情感交流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效果通过《登鹳雀楼》古诗词的教学,幼儿了解了优美的诗歌内容和背后的文化意义,培养了审美和文学素养,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发展。
在具体效果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评估:1.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幼儿能够通过表演、说唱等形式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2. 意境感知能力的提高:幼儿能够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诗歌,更好地感知诗歌中的景色和情感;3. 文学审美情趣的提高:幼儿对于古诗词的热爱程度增加,展现出了对文学的创造力和艺术鉴赏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教学形式,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幼儿获得更为全面、深入的体验和启发,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能动性。
幼儿园古诗国度:古诗诵读100首教学案例孩子是一张白纸,而古诗则是他们美好人生的第一笔墨。
在幼儿园这个古诗的国度里,古诗诵读是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
通过古诗的诵读,孩子们能够培养语感、情感和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本文中,我们将针对古诗诵读这一主题,为您提供100首古诗教学案例,帮助您在幼儿园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教学活动。
1. 《咏鹅》内容概要:通过讲述为孩子描述一只聪明的鹅,并和它对话的方式,激发孩子对动物的兴趣,培养孩子对情感表达的能力。
2. 《望庐山瀑布》内容概要:介绍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通过诗歌赏析和模仿瀑布的方式,帮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力量。
3. 《悯农》内容概要:通过描述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生活困难,激发孩子对农民的敬重和对劳动的尊重。
……99. 《春晓》内容概要:讲述春天的美好景象,诗中所表达的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100. 《赠汪伦》内容概要:通过描绘友谊的真挚和深厚,帮助孩子懂得珍惜友情,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每一节古诗诵读课上,我们不仅要进行古诗的朗读,更要注重情感的渗透和表达。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唱歌跳舞等形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用心去感受和表达。
在这100首古诗中,有爱国之情,有感怀之意,有对美的追求,有对友情的珍视,每一首古诗都是一本生动的教材,值得幼儿园老师们深入挖掘和细心呵护。
古诗诵读教学不仅仅是学习古诗,更是一次对情感的陶冶,一次对文化的传承。
让我们带着爱,去教导孩子们用心去读古诗,用心去感受古诗,用心去传承和创造更多美好的古诗。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与家长的配合,共同将古诗融入到幼儿的家庭生活之中。
可以通过亲子互动的方式,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品读古诗,一起来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美好。
这样能够增强孩子的诗歌情感,同时也能够拉近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
古诗诵读教学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希望各位老师和家长能够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孩子在美好的古诗国度中茁壮成长。
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三篇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
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1、出示自学提示(二)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古诗文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一:《登高》教学案例教学目标:通过对《登高》一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端午所融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个人感情,并提高学生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在生活中。
教学过程:1.通过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结构和理解方法,使学生对古人在表达思想时的语言能力有所了解。
2.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独特风情和自然美景有更深的感受。
3.阅读《登高》一课,了解端午在生活中的表述,并注重分析文中所表达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渴望。
4.引导学生理解“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句蕴藏着深远内涵的诗句,并能够运用在生活中,比如:“看到花草树木,我又想重新“云想衣裳,花想容”了。
”5.开展有关文化交流的讨论,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自己的爱国情怀以及自然环境的看法,同时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和环保联系的重要性。
案例二:《离骚》教学案例教学目标:通过《离骚》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对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1.讲述古人生平的背景和文化环境,让学生能够理解古人在写作时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
2.让学生了解到《离骚》这部大作所展现出的文化内涵,包括人物形象、历史事件、文学风格等。
3.通过课本,让学生对古诗文的结构和格式有所了解,并解析《离骚》中这些元素的使用方法。
4.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影视表现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离骚》所表达的情感和艺术上的表现手法。
5.开展“诗歌创作比赛”,让学生通过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和情感,透过“离骚”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自己的感悟,不仅体会到文化的博大和诗歌的艺术感,还能够体验到自己的创作技能和表达能力。
案例三:《木兰诗》教学案例教学目标:通过对《木兰诗》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木兰英勇而坚持所表达的骨气和中国美德,从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胸怀。
教学过程:1.介绍木兰的故事和背景,让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的亲情和爱国主义情怀,有利于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背景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许多年轻人对古诗词缺乏兴趣和了解。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将古诗词教学与美育相结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案例一:《静夜思》与绘画结合背景某小学位于中国南方城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为了增加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该校决定将李白的《静夜思》与绘画相结合。
过程1.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静夜思》这首古诗的背景、作者及其作品风格等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诵《静夜思》,并让学生自由发挥,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是朗诵、歌唱、舞蹈等形式。
3.在学生对《静夜思》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静夜思》中所描绘的场景,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们能用绘画表达出这个画面吗?4.学校邀请一位艺术家来校进行绘画指导。
艺术家向学生介绍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技巧,并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在纸上用水彩或国画颜料绘制自己心中的《静夜思》场景。
5.学生在艺术家的指导下,通过绘画将自己对《静夜思》中场景的想象表达出来。
他们可以选择描绘月亮、床前明月光、窗前明月光等不同版本的场景。
6.绘画完成后,学生们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欣赏和评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受。
结果通过将《静夜思》与绘画相结合,学生们不仅深入理解了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还通过绘画表达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想象。
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学生们通过欣赏和交流作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案例二:《登鹳雀楼》与戏剧表演结合背景某中学位于中国北方城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并培养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该校决定将古诗词教学与戏剧表演相结合。
《古诗》教学设计一等奖案例《《古诗》教学设计一等奖案例》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古诗》教学设计一等奖案例课题《古诗二首》教时2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难点:理解意境课前准备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
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
(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
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古诗教学中的优秀教学案例有哪些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传达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下为大家介绍几个古诗教学中的优秀教学案例。
案例一:《静夜思》的情境教学在教授李白的《静夜思》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的月夜图,画面中有一间简陋的屋子,床上躺着一位辗转反侧的诗人。
配合着轻柔的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这首诗,让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
接着,教师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晚,远离家乡,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
然后,让学生们睁开眼睛,分享自己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会感到孤独,有的说会思念亲人。
在理解诗意的环节,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诗句的意思,而是让学生们观察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尝试自己说一说诗句的含义。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再进行引导和解释。
最后,教师让学生们再次朗诵这首诗,这一次,学生们的朗诵充满了感情,真正体会到了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这个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能够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案例二:《望庐山瀑布》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资源。
在导入环节,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视频,那雄伟壮观的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在讲解诗句时,教师将诗句与视频中的画面一一对应,比如“日照香炉生紫烟”,画面中展现出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烟雾缭绕;“遥看瀑布挂前川”,视频中呈现出远远望去瀑布如同一条白练悬挂在山前的画面。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瀑布的气势,教师还播放了瀑布的轰鸣声,让学生们仿佛置身其中。
在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心中的庐山瀑布。
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学生们不仅对诗句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三:《春晓》的角色扮演教学在教授《春晓》时,教师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
幼儿园童趣天地:古诗词教学活动案例分享幼儿园童趣天地:古诗词教学活动案例分享在现代社会,幼儿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最初接触学习的地方,承担着培养孩子们兴趣、启蒙教育的重任。
对于古诗词教学,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过于抽象,难以理解。
但事实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和案例分享,幼儿园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案例一:《咏鹅》情景表演儿童园中有一位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选择了《咏鹅》这首古诗。
老师首先为孩子们讲解了诗中表达的意境,然后组织孩子们进行情景表演。
老师给每个孩子分发装扮鹅妈妈和鹅宝宝的道具,然后播放鹅叫声音效,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一边走一边叫,仿佛置身于《咏鹅》的情境之中。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不仅能够快乐地参与其中,还能够深刻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案例二:《静夜思》联想游戏另一位老师将《静夜思》这首古诗和联想游戏相结合。
她给孩子们讲解诗中的意境,然后要求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一个静谧的夜晚,周围只有风声、树影和月光。
老师给孩子们出一些与夜晚相关的词语,比如月亮、星星、树枝、蛐蛐等,孩子们要根据这些词语来进行联想游戏。
在游戏中,孩子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静夜思》的意境,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的古诗词教学并不枯燥无味,而是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和激发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需要充分了解诗词的意境,懂得如何讲解和演示,以及如何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来设计合适的活动。
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诗词教学在幼儿园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对于幼儿园古诗词教学,我个人有着自己的一些理解。
我认为,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让幼儿在早期就接触古诗词,可以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古诗教学设计案例7篇古诗教学设计案例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提高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提高自己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难点:想象并写出《村晚》景象。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教学内容:《古诗两首》之一《村晚》教学目标:1、学会古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
3、能想象古诗意境,并写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录音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绚丽多彩的春天已离我们而去,让人向往的夏日风情将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的诗人雷震带来的古诗《村晚》。
2、板书课题——村晚3、看了课题,想象一下,古诗会告诉我们什么呢?二、欣赏古诗1、共定学习目标。
2、按学习目标自学古诗3、交流学习的收获。
(1)古诗中的生字:陂衔漪(2)交流读后的感受。
(3)结合插图谈谈对诗句的感悟,体会古诗意境。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你能把你对诗句的感悟用你的声音来表达吗?5、你不想把这么美的夏日风情留在记忆中吗?(背诵指导)三、布置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多搜集一些关于夏日的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案例篇2中班古诗教案《江雪》【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像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
古诗文教学案例原文:《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衍生注释:“床”在此处并非指睡卧之床,可能是“井栏”之意。
“疑”指好像。
二、赏析:这首诗用简洁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游子在深夜思乡的情景。
那洒在床前的皎白月光,恍惚中被误作了地上的秋霜。
抬头仰望明月,不禁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故乡。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呀!三、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和思考。
四、运用片段:中秋之夜,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漂泊。
望着那一轮高悬的明月,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
我就像那远离故土的李白,心中满是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
难道这不是所有游子在佳节时共同的心声吗?原文:《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一、衍生注释:“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啼鸟”即鸟啼,鸟儿的啼叫声。
二、赏析: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从春眠中醒来,听到处处鸟儿的欢鸣,想起昨夜的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花朵。
整首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韵味无穷,宛如一幅清丽的水墨画。
三、作者介绍: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和隐居生活,风格清淡自然。
四、运用片段:清晨,我被窗外的鸟鸣声唤醒,瞬间想起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不正是孟浩然笔下那美好的春景吗?只是不知道经过昨夜那场风雨,又有多少娇美的花朵凋零飘落。
唉,美好的事物总是如此短暂,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衍生注释:“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市。
“穷”指尽,使达到极点。
二、赏析:前两句写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画面壮阔。
后两句写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