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翻译、主题思想
- 格式:docx
- 大小:14.39 KB
- 文档页数:1
《渡荆门送别》全文与翻译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
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诗歌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
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
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
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
此说颇是在理。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高峰。
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批判继承前人传统并形成独特风格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三百首】渡荆门送别?李白_翻译注释赏析【作品简介】《渡荆门送别》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
构思巧妙。
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
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
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
【原文】《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即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楚国的门户。
(2)楚国:楚地,指今湖南,湖北一带,古楚国之地。
(3)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4)江:长江。
(5)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6)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7)仍:依然。
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8)万里:比喻行程之远。
(9)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10)名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韵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渡荆门送别》翻译、主题思想
《渡荆门送别》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
【原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主旨】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的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词释义】
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海楼:海市蜃楼。
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古诗今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名句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唐开元十四年(726),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
二字可删,是不确的。
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
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
此说颇是在理。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赏析一]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翻译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下面给出《渡荆门送别》的翻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渡荆门后一别,只身离去此天涯。
山河无恙,倍思亲家。
羌笛扬清音,胡琴奏悠雅。
千里江山图一醉,再携美酒觞春华。
千古江山,帝王多勇夸。
惊涛拍岸,拔剑起长啸。
征战边疆,凯歌永未凋谢。
世风日下,寂寞越如此。
愿守中华,情系家国家。
秦晋之地,实让人愁哉。
当欢乐时,好景总难得到。
若还相聚,寒暑几时遥?
愿天下安宁,百姓无疾苦。
人间仪容,美色恒常驻。
英雄豪杰百万,气吞宇宙如意。
只愿部分流星,暂住人间留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原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我已经跨越了荆门城楼,
来到楚地南国漫游。
高山已随着平野的出现而消隐,
长江在广袤的大荒泽地奔流。
月亮倒映在水中象是由天飞落的明镜,
云朵变幻生姿,如同海市蜃楼。
我真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江水,
它不远万里到此送我的行舟。
【赏析】
江边的高 山,随着眼前平原的`展现而渐渐消失,江水流入无边无垠的旷野中。
天 空中的一轮明月,倒映在江中,好象从天上飞落下来的一面明镜。
刚刚 生成的七色彩云,经日光的折射,在江面上结成了海市蜃楼。
诗人通过 景物变化,描写出一幅奇异壮丽的江面图画。
前两句有荆门一带的长江 特色,即山势降低,江面渐宽。
三、四句的“飞“、“结” 似引人入神 仙之境。
注: 大荒,平野。
海楼,指海市蜃楼,它是光线经不同密度的大气 层发生折射而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的幻景。
海,荆门因江面宽阔故 称“海”。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古诗词】渡荆门送别主旨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
此诗从
写远游开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最后以思念作结。
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
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
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翻译: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
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
我万里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
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
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
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渡荆门送别翻译、原文及赏析(推荐)渡荆门送别翻译、原文及赏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创作的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推荐)渡荆门送别翻译、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战国时属于楚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
来从,是“来作”之意。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乘船远渡荆门,是来楚国做一次旅游。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月亮下移。
海楼: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仍,频频。
怜,爱。
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全句的意思是说,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翻译】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楚国境内旅游。
在旅途中,沿江两岸的崇山随着荒野的出现渐渐消失,奔腾的长江也就在无边的野上浩浩荡荡地蔓延开去,变得开阔、舒缓了。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凌空飞下的明镜,云气蒸腾缭绕,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流水,不远万里,送我的远行。
【赏析】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其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就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俄罗斯托克马克)。
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清廉乡。
从李白自叙青年时代的阔绰生活来看,他的家庭原来可能是一个富商。
幼年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青年时曾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总的说来,手纵横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较深。
这些思想支配着她的生活,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生活道路,度过了自己光彩而有坎坷的一生。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理想,抨击权贵,藐视礼教,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文章一:《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相关分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七绝诗,是他面对家国风云、自身不幸而作,表达了他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之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原文及翻译相关。
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明月几时有,独酌问苍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有心欲乘风归去,但又害怕琼楼玉宇高处寒冷难耐。
起舞玩耍于清影之中,难以与尘世相比。
看到旋转着的朱阁和低垂的绮户,我与那些无眠者共同照耀着光芒。
我应该没有恨意,何事当我分别时月却这般圆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古老难以解开的难题。
愿人常健康平安,即使千里纵横,也可共享同一婵娟。
此诗主要表达了作者离愁别绪、对家国、民族的忧虑以及对世事无奈的感慨。
整首诗情感真挚,描绘了诗人的心情和景物,用词简洁,却表达了深厚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特色。
要点分析:1. 铺陈景物、表达离愁别绪;2. 赞美天上宫阙,表现爱国情怀;3. 表达乘风归去的愿望,却又有迟疑和担忧;4. 以明月、舞蹈等形象充分表达感情,抒发自己的忧虑和感慨。
用词分析:1. 明月、琼楼玉宇、朱阁、绮户等众多意境优美、富有诗意的词汇,描绘出唐代都市的壮丽以及诗人内心所感受到的宏大;2. “离别”和“悲欢”这些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词汇,能够充分表达诗人对生命和人情的感悟和期许;3. “青天”、“寒”等具象词汇,为诗篇穿上了民族乃至人类的语言风貌。
文章二:《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相关评析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渡荆门送别》既描写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更体现了他对家国兴衰命运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原文及翻译相关评析。
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渡荆门送别》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
【原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主旨】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的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