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2)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2)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和软件进行分析和设计,掌握建筑抗震设计的流程和常用的设计方法,使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1.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

2.抗震设计的分析方法和软件使用

3.抗震设计的流程和方案设计

4.抗震设计的检验和评估方法

5.建筑物地基的抗震设计

三、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

1. 课堂讲解

结合建筑抗震设计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讲解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各种设计方法和步骤,为学生提供深入理解和学习的支持。

2. 案例分析

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

3. 分组实践

将学生分组进行项目设计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抗震设计的常规流程和方法,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外学习

请学生阅读与抗震设计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并自学经典抗震设计案例,提高其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四、课程考核

1.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认真程度、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及质量、分组实践的综合表现等。

2. 课程设计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抗震设计的方案设计和分析,并进行报告撰写及现场清晰的展示。

3. 考试

考试主要涵盖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方法、设计过程和评估方法等知识。

五、教材参考

1.《建筑抗震设计手册》(第二版),周国华、万江龙,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16年

2.《抗震设防课程讲义》(第三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

部,2019年

3.《抗震设计应用软件教程》,赵宗琛、邓小刚、承创,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18年

六、结语

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相信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及方法 1、抗震设防的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个水准。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过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2、抗震设计方法 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原则上应满足上述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在具体做法上,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了简化的两阶段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第二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第一阶段的设计,保证了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和变形要求。第二阶段的设计,则旨在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如何保证第二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尚在研究之中。目前一般认为,良好的抗震构造措施有助于第二水准要求的实现。 3、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 一般说来,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与要求:概念设计、抗震计算与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抗震设计上述三个层次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忽略任何一部分,都可能造成抗震设计的失败。 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 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与地形地貌对建筑物震害有显著影响。这已为大量的震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一、设计背景 近年来,地震频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成为了当下建筑行业中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在 本课程中设计了一份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二、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在建筑结构抗震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抗 震结构的建立、结构抗震分析和优化设计,以及现代地震动触发的结 构震害预防措施等。 三、设计内容 1.抗震结构的建立 在本课程中,学生需要针对一个建筑项目的结构,进行抗震结构的 建立。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在保证建筑结构强度的前提下,采用适当 的抗震材料和结构形式,建立适合该项目的抗震结构。 2.结构抗震分析和优化设计 学生首先需要对建立好的抗震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再结合地震 动特征值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得抗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效 果得到最优化。 3.现代地震动触发的结构震害预防措施

学生需要结合现代地震动发生的原理和特征,分析建筑结构在地震 中发生的变形和破坏原因,进一步研究出一系列的结构震害预防措施,以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四、设计流程 1.设计前期准备 进行对所选建筑结构的结构形式和结构特性的研究,然后进行对设 计参数的初步确定。 2.抗震结构的建立 依据所选建筑结构的构造类型和承载能力,建立适合该项目的抗震 结构。 3.结构抗震分析和优化设计 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结合地震动特征值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得 抗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效果得到最优化。 4.现代地震动触发的结构震害预防措施 结合现代地震动触发的原理和特征,分析建筑结构在地震中发生的 变形和破坏原因,进一步研究出一系列的结构震害预防措施,以提高 建筑抗震性能。 5.最终设计成果的呈现 根据课程要求和设计要求,输出最终的课程设计报告,呈现本次抗 震设计的整个流程、设计方案和具体实施效果。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 1、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是土木工程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重点介绍建筑结构抗震课程的基本原理,对地震环境下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研究。 2、课程的学习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其中突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思维方法及设计技巧,形成建筑结构设计的思维和操作方法。 二、课程内容 1、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介绍建筑结构抗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体包括地震波的概念、结构防震的基本知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等。 2、建筑结构防震设计:介绍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过程,如结构调整、阻尼增强、结构布置等。 3、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评价:介绍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方法和评价方法,如动力学响应分析、结构响应椭圆图等。 4、计算机抗震设计:介绍计算机辅助抗震设计的理论及应用,如建模、抗震分析和评估等。 三、课程安排 1、引论:概述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以及在地震环境下对建筑结构的要求;

2、基础理论:介绍建筑结构抗震的基础理论,具体包括地震波的概念、结构防震的基本知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等; 3、建筑结构防震设计:介绍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各种方法,如结构调整、阻尼增强、结构布置等; 4、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评价:介绍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方法和抗震评价方法,如动力学响应分析、抗震椭圆图等; 5、计算机抗震设计:介绍计算机辅助抗震设计的理论及应用,如建模、抗震分析和评估等; 6、实践与操作:通过实践与操作,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维方法及设计技巧; 7、复习与总结:通过复习与总结,使学生形成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抗震设计思维和技能操作方法。 四、考核方法 1、考察学生对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设计思路的掌握情况; 2、考察学生对建筑结构抗震防御设计、抗震分析评价及计算机辅助抗震设计的熟练程度; 3、考察学生对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实际操作能力; 4、考察学生通过复习形成的抗震设计思维和技能操作方法。

多高层房屋结构抗震设计 ( 第2次 )

第2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0分,共 30 小题,每小题 3 分) 1. 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层间弹性变形验算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止结构倒塌 B. 防止结构发生破坏 C. 防止非结构部分发生过重的破坏 D. 防止人们惊慌 2. 罕遇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薄弱层的层间弹塑性变形验算不满足要求时,宜优先采用的一项改进措施是:()。 A. 柱采用高强混凝土 B. 增加薄弱层各柱的纵向钢筋 C. 该薄弱层柱全高加密箍筋 D. 加大薄弱层柱子的截面尺寸 3. 关于多层砌体房屋中构造柱的作用,下述何项见解错误:()。 A. 有助于防止房屋在罕遇地震中发生突然倒塌 B. 明显提高墙体在地震中的初裂抗剪能力 C. 按规范的规定设置时,可使墙体的受剪承载力提高20%左右 D. 可以消耗地震能量 4. 关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用于抗震结构,下述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采用配置一定数量非预应力钢筋的混合配筋方式 B.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柱的内力也要按“强柱弱梁”原则进行调整 C.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节点内力也要按“强节点”原则进行调整 D. 应适当采用低强度等级混凝土,可以改善构件的延性 5. 对于8度和9度地区,防震缝设置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立面高差在6m以上,宜设防震缝 B. 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宜设防震缝 C. 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宜设防震缝 D. 防震缝宽度一5般取100~150mm。 6. 有关楼层地震剪力在抗震墙间的分配的以下说法中,何项正确:()。 A.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房屋中,若各墙体厚度相同,按各墙体的长度分配 B. 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楼盖中,按各抗震墙体的从属面积分配 C.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房屋中,按各墙体层间等效侧移刚度分配 D. 按抗震墙的截面面积分配上最安全的 7.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为() A. 剪切型 B. 弯曲型 C. 剪弯型 D. 弯剪型 8. 对建筑场地为I类的框架结构,下列叙述中何项正确:() A. 可按比设防烈度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是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B. 可按比设防烈度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相应计算要求也降低 C. 若设防烈度为7度,可按6度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是相应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文名称:建筑抗震设计 英文名称: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二、课程代码及性质 0805072 /专业必修课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32(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学时) 学分:2 四、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砌体结构、钢结构,结构动力学等。 五、授课对象 土木工程专业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抗震设计基本概念,使其具备进行一般结构抗震设计的能力。本课程通过讲授地震学的基础知识、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工程结构的抗震等三部分内容,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结构抗震设防的基本知识,理解地震作用及危害,掌握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对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有全面的理解,能运用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计算方

法和构造要求等相关知识,进行一般结构的抗震设计与施工。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重点是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地震作用的计算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课程难点:难点是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及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进行讲授,通过丰富的图片及动画,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工程结构的地震响应与抗震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结合课后习题使学生掌握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和解决工程抗震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PPT授课。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地震工程案例,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课程为载体,在讲授课程各知识点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对工程抗震问题,进行科学简化、建模、分析、扩展的研究型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工程抗震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一)绪论(教师课堂教学学时(8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8小时)) 教学内容:地震学与工程抗震学的基本概念。内容主要包括: 地震与震害(2学时) 地震波、震级和烈度(2学时) 建筑抗震设防要求(2学时)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2学时) 课后文献阅读:地震工程学;20世纪以来全球发生主要大地震及震害报告; 课后作业和讨论:对抗震设防分类及抗震概念设计内容展开

抗震设计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关于抗震结构体系有哪些要求?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2、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4、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避免因局部消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5、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应相近 2简述抗震设防“三水准两阶段设计”的基本内容。 答:三水准: 1)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进行修理可继续使用。 2)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结构的损坏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3)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两阶段设计: 1)第一阶段设计 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2)第二阶段设计 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3什么是纵波、横波和面波?他们分别引起建筑物的那些震动现象? 纵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从而使介质不断的压缩和疏松,故也称为压缩波或疏密波。(是压缩波,传播速度快,周期较短,振幅较小)将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 横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是剪切波(传播速度比纵波要慢一些,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将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摇晃 4简述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 地基土的液化: 饱和松散的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地震时易发生液化现象,使地基承载力丧失或减弱,甚至喷水冒砂,这种现象一般称为砂土液化或地基土液化。 影响土的液化因素: 1)土层的地质年代和组成; 2)土中黏粒含量; 3)上覆盖非液化土层的厚度和地下水位的深度; 4)土的密实程度; 5)土层埋深; 6)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候。 5简述天然地基的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的一般原则。哪些建筑不可以进行天然地基的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为什么? 1 砌体房屋。 2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下列建筑;1) 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2) 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3) 基础荷载与2)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3 本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房屋建筑抗震设计(精选5篇)

房屋建筑抗震设计(精选5篇) 关键词:抗震设计;建筑房屋结构设计;住房安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需要正确认识抗震设计的意 义和价值,并且加大了对建筑抗震设计要点的控制力度,从而优化和完善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研究抗震设计在 建筑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首先,能够完善 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工程人员可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增强建筑工 程结构承受地震作用的能力,从而维持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其次,有助于提高建筑工程结构整体刚度。在工程设计中,建筑工程结构的刚度 存在十分明显的不足,这也是其在地震作用下产生变形或塌陷的主要因素。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需根据工程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增加结构刚度,强化 抗震能力。最后,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也可减轻地震对建筑工程结构的负面 影响,以削弱地震灾害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2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优化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性能,完善建筑抗震设计,设计人 员应准确把握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原则。 2.1简单化原则 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结构形式越简单,计算简图越明确,地震作 用传递途径也越直接。与复杂的建筑结构体系相比,简单的建筑工程结构 体系可增加力学计算的准确性,从而有效平衡项目结构设计,最大限度地

避免结构设计过于复杂度高所引发的设计不全面问题。同时,建筑形体的规则性还可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负面影响,弱化地震作用过程中的力学传递效果,优化建筑的抗震性能。 2.2抵抗性原则 为有效加强建筑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应在结构体系设计中全方位考虑地震作用。为此,设计人员在工程结构设计期间,要建立相对科学和完善的抗震体系模型,确保发生地震灾害时,建筑结构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性,抵御地震灾害的负面作用,也可充分展现模型的预防性作用和优势。上述工作也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点内容。为加强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合理设置抗震能力,且抗震性能设置不宜过大,需保障其自身结构体系力学的平衡性效果。 2.3合理性原则 科学合理的结构布局可以有效抵御地震作用时造成的冲击力,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因此,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要从结构的整体特点入手,将在地震作用下可能首先发生位移或形变的建筑部位找出来,并对导致这一部位出现形变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设计不合理之处,进而对现有的结构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然后再次重复同一的实验,直至整个布局受力平衡且无明显变形或形变位置为止。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遵循合理性原则,可对建筑结构形态、连接部位特征以及受力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考量,合理调整结构性能参数,科学选择材料设备,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的影响,减少坍塌问题的产生。 3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综合测试二)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综合测试二) 单选题 1.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的大小除了与质量,地震烈度,结构自振周期有关外,还与下列因素___B__有关。(2分) (A) 场地平面尺寸(B) 场地特征周期(C) 荷载分项系数(D) 抗震等级 2. 下列不属于地震破环作用的表现形式的是___B__。(2分) (A) 地表破坏(B) 人员伤亡(C) 次生灾害(D) 建筑物的破坏 3.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薄弱层的位置为__D___。(2分) (A) 最顶层(B) 中间楼层(C) 第二层(D) 底层 4. 不属于抗震概念设计的是___C__。(2分) (A) 正确合理地进行选址(B) 结构总体布置(C) 承载力验算(D) 良好的变形能力设计 5. 框架结构侧移曲线为___D__。(2分) (A) 弯曲型(B) 复合型(C) 弯剪型(D) 剪切型 多选题 6. 框架-剪力墙结构侧移曲线为__C___。(2分) (A) 弯曲型(B) 剪切型 (C) 弯剪型(D) 复合型 7. 地裂缝分为__AD___两类。(2分) (A) 构造性地裂缝(B) 墙体裂缝 (C) 交叉裂缝(D) 重力式地裂缝 8. 抗震设防的总目标是___ABC__。(2分) (A) 减轻建筑的破坏(B) 避免人员死亡 (C) 减轻经济损失(D) 增加建筑造价 9. 在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控制柱轴压比的目的是___B__。(2分) (A) 控制柱在轴压范围内破坏(B) 控制柱在小偏压范围内破坏 (C) 控制柱在大偏压范围内破坏(D) 控制柱在双向偏压范围内破坏 10. 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验算,一般包括__ABD___。(2分) (A) 确立计算简图(B) 分配地震剪力 (C) 对整个墙段进行抗震验算(D) 对不利墙段进行抗震验算 判断题 11. 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将随轴压比的增加而减小。(2分) 参考答案:正确 12.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横波最快,面波次之,纵波最慢。(2分) 参考答案:错误 13. 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2分)

抗震结构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抗震结构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1. 课程简介 抗震结构设计是一门重要的土木工程学科,涉及到建筑物在地震力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和破坏机理,是建筑结构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抗震结构设计的相关原理和技术方法,掌握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过程和要点。 2. 课程目标 •了解地震工程的相关知识和背景; •理解地震力作用下建筑物的结构响应和破坏机理; •掌握抗震结构的设计方法和基本原理; •能够进行抗震结构的设计计算和分析。 3. 教学内容 3.1 地震工程基础知识 •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参数; •地震波的特点和分类; •地震响应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3.2 建筑物的抗震结构设计 •抗震设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结构体系的选择和布置; •设计地震作用和其参数选择; •结构设计的受力性能要求; •结构设计的验算方法。

3.3 抗震设计的实例研究 •对典型建筑进行抗震结构设计; •应用计算软件进行设计分析; •分析不同抗震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和效果。 4. 设计要求 •设计范围:选定一座可行的多层抗震结构建筑,不少于10层; •结构选型:任选结构形式,包括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框架结构等; •设计目标:使建筑的抗震能力符合设计标准要求; •要求输出:设计计算书、算法流程图和结构分析结果报告。 5. 参考资料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王孝忠,申屠靖编著,《抗震结构设计》(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王天明等,《抗震结构设计计算及其实例》(第2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6. 总结 本课程设计将对学生进行抗震结构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方法进行深入探究和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水平,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2.1 场地分类 场地分类是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场地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和地震烈度等因素,将场地分为四类: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Ⅰ类场地是指地质条件最好的场地,Ⅳ类场地则是指地质条件最差的场地。建筑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场地分类确定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措施。 2.2 地基基础设计 地基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承载部分,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地基基础设计需要考虑场地分类、地基土层性质、地震烈度等因素。在设计中,需要采用加固加筋、加宽加厚等措施来提高地基基础的抗震性能。 2.3 地基加固 地基加固是指对地基土层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地基加固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桩、土钉墙等。在进行地基加固时,需要根据场地分类、地基土层性质、地震烈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

2.4 地震波传播特性 地震波传播特性是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的特性。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传播方向和传播路径等因素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建筑抗震设计中,需要根据地震波传播特性确定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措施。 2.5 地震动力学分析 地震动力学分析是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特性、地震波传播特性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在分析中,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特性、结构参数等因素,以确定相应的抗震措施。 设计反应谱:是根据规范规定的地震动参数和结构特性计算得出的,用于结构抗震设计的反应谱。 地震反应谱和设计反应谱的关系:设计反应谱是根据规范规定的地震动参数和结构特性计算得出的,而地震反应谱是根据实测地震动数据和结构特性计算得出的。设计反应谱是用于结构的抗震设计,而地震反应谱则是用于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

一、设计资料 某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按多层框架考虑),其平面及剖面分别见图1和图2,楼层高度分别为H1=3.9m、H2=3.6m见分组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层)盖。框架梁截面参考尺寸:走道梁(各层)为250mm×400mm、顶层为250mm×600mm、一层250mm×650mm。柱截面参考尺寸: 500mm×5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梁采用C30;柱采用C35。钢筋强度等级:受力纵筋和箍筋的强度等级分别不低于HRB400、HRB335。 对于重力荷载的计算,永久荷载取全部,可变荷载取50%,各层重力荷载集中于楼层标高处,各层的墙体均取本层的一半和上一层的一半,顶层只取下层的一半计算。其代表值如图3所示。 第二层: 恒载:25+[0.25 ]=2538KN 活载:0.50.4 4.5()=103.68KN 荷载代表值G2=2641.68KN 第一层:

恒载 : 25+[0.25 ]=3033KN 活载:0.5 2 4.5 ()=518.40KN 荷载代表值G1=3551.40KN 为了方便计算,取G1=2645KN,G2=3555KN。 三、结构自震周期计算 2、柱及楼层的抗侧移刚度 柱抗侧移刚度: 2 12 c i D h α = 二层:, 22 b c i K K i K α == + ∑ ;一层: 0.5 , 2 b c i K K i K α + == + ∑ 表2 框架柱值及楼层抗侧移刚度

四、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弹性位移验算 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为,多遇地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 加速度为0.20g,查表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max 0.16 a=。场地类别为Ⅳ类,

结构抗震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摘要 地震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自然灾害,对于建筑结构来说,地震会对其安全性造成极大影响。因此,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主要针对结构抗震设计的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旨在为教师提供有关结构抗震设计的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了解结构抗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结构抗震设计,并能够对不同建筑结构做出相 应的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结构抗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1 抗震设计的概念和目标 1.2 地震波的特征和影响 1.3 结构抗震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结构抗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1 设计参数的确定 2.2 地震力计算方法 2.3 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 2.4 结构抗震的加固方法 第三章结构抗震设计实践 3.1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实例分析 3.2 结构抗震计算软件的使用

教学方法 1.授课方式:以讲授为主,配合讲解案例和计算实例。 2.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参加抗震设计实践,分组完成结构抗震设计,经 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网络教学:利用网络技术,向学生提供相关教学资源,如网络课件和 视频等。 教学评价 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掌握结构抗震设计的能力进行考核,同时也对学生在课堂和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以此为依据评定学生成绩。 结论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技巧。通过抗震设计的实践操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考核,而且也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调整,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二次作业·平时作业2020春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二次作业 简答题(每题10分,共100分) 1. 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烈度与震级的区别是: 1)概念不同: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震级:是指地震大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相关因素不同:烈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震级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 3)依据标准不同:地震烈度区划是根据国家抗震设防需要和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按照长时期内各地可能遭受的地震危险程度对国土进行划分;震级是根据里克特级数,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所制定,它的范围在1 —10 级之间。地震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根据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划分的.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 2. 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的内在联系。 答:延性设计: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更多地震输入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至少“坏而不倒”。延性越好,抗震越好.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构造措施和耗能手段来增强结构与构件的延性,提高抗震性能。 3. 场地土的固有周期和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由于地震动的周期成分很多,而仅与场地固有周期T接近的周期成分被较大的放大,因此场地固有周期T也将是地面运动的主要周期,称之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4. 怎样判断结构薄弱层和部位? 答:对于=Vy(i)Ve(i)。ζy沿高度分布不均匀的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一般发生塑性变形集中现象,即塑性变形集中发生在某一或某几个楼层,发生的部位为是,ζy最小或相对较小的楼层,称之为结构薄弱层。原因ζy较小的楼层在地震作用下会率先屈服,这些楼层屈后将引起卸载作用,限制地震作用进一步增加,从而保护其他楼层不屈服。判别:①对于ζy沿高度分布均匀的框架结构,分析表明,此时一般结构底层的层间变形最大,因而可将底层当做结构薄弱层。②对于ζy 沿高度分布不均匀的框架结构,取该系数最小的楼层。③对于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薄弱层一般出现在上柱多层框架结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ζy沿高度分布均匀与否,可通过参数a判别。 5. 哪些结构需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答: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区的大跨度屋盖结构,长悬臂结构,烟囱及类似高耸结构和设防烈度为9度区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6. 怎样理解多层砖房震害的一般规律? 答:1. 刚性楼盖房屋,上层破坏轻、下层破坏重;柔性楼盖房屋,上层破坏重、下层破坏轻;2. 横墙承重房屋的震害轻于纵墙承重房屋;3. 坚实地基上的房屋

二级结构之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二级结构之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砌体构造房屋的震害程度与房屋所处的地震烈度关系很大。大量震害统计证明,未经抗震设防的多层砖混构造房屋,在10~11度地区,整体倒塌状况严峻。例如在1976年唐山地震中,在地震烈度为10—11度地区,123幢砖混构造房屋倒塌率为63.2%,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造成房屋整体倒塌的主要缘由是底层承重墙体抗剪力量缺乏,底层倒塌导致房屋整体倒塌,或由于上部承重墙大量削减造成刚度突变,或因上部砌体强度过低,地震时上部首先倒塌而砸坏下部构造,使房屋整体倒塌。 在9度区,房屋普遍遭到破坏,局部倒塌较多,少数控体倒塌。局部倒塌常发生在以下部位:(1)房屋墙角部位。田为墙角位于房屋尽端,房屋整体作用对它约束较弱,同时地震引起的扭转作用,在墙角处影响较大。(2)纵横墙连接处。对房屋的作用可能来自任意方向,纵横墙交接处,在双向地震作用下,受力简单,应力集中严峻。当设计及施工中假如没有重视和加强纵横墙的连接时,可能造成整片纵墙外闪倒塌。(3)房屋平面凹凸变化处,在地震时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造成局部倒塌。(4)楼梯间墙体。楼梯间墙体由于楼板对其约束减弱,空间刚度差,特殊是在顶层,墙体高度大,稳定性差,当地震烈度较高时,楼梯间墙体会消失倒塌。(5)房屋的变形缝处。由于变形缝的宽度缺乏,在地震时|考试大|缝两侧的墙体发生相互碰撞,从而造成局部倒塌或严峻破坏。(6)钢筋混凝土预制楼

板,当在墙体上搁置长度太短,或楼板与墙及楼板之间缺乏足够的连接时,在地震时会消失楼板坠落的严峻震害。(7)房屋附属物倒塌。突出房屋的小烟囱、女儿墙、门脸、附墒烟囱等附属物,山于与建筑物连接薄弱,且“鞭梢效应”加大了其动力反响,地震时引起大量的倒塌。 在8度区,多数房屋墙体开裂严峻,少数发生倒塌或局部倒塌。墙体裂缝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墙体穿插斜裂缝。墙体上的斜裂缝主要是由于水平地震剪力在墙体中引起的主拉应力超过墙体的抗拉强度所致。当地震反复作用时,即形成穿插斜裂缝。通常在建筑物横墙、山墙、纵墙的窗间墙消失这种裂缝。底层地震剪力较上层大,所以底层的这种裂缝较上层严峻。房屋的山墙由于刚度大,安排的地震剪力较大,且其所受的压应力较一般横墙小,所以山墙的穿插斜裂缝又较一般横墙严峻。(2)水平裂缝。水平裂缝常发生在纵向窗间墙的上、下截面处以及楼盖(屋盖)与墙体连接处。前者是由于地震作刚引起窗间墙受弯及受剪所致;,而后者是由于楼盖(屋盖)与墙体锚固差,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水平错动。(3)竖直裂缝常发生在纵横墙交接处。此处受力简单,应力集中严峻,是墙体抗震的薄弱环节。另外,当砂土地基“液化”时,引起地面喷水冒砂,使房屋产生不匀称沉降,从而造成墙体严峻开裂或破坏。 在7度区内,较多房屋消失稍微裂缝,少数房屋遭到中等程度破坏。在6度区内除女儿墙、出屋面小烟囱等多数遭到严峻破坏外,主体构造仅少数消失稍微裂缝。

建筑法规课程设计 (2)

建筑法规课程设计 一、课程背景 在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法规法律相当繁杂。这些法规法律的存在是保障建筑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手段。因此,学习建筑法规是建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建筑法规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建筑法规层层规定的细致理解,提高学生的建筑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已对学生未来工作的职业规划和专业需求作为出发点,将路局印逊发生的事故案例、建筑消防安全检查规定、地震烈度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突出因素较多的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等多个实例,分别进行了理论探究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建筑法规的必要性和建筑安全的关键点。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 3.1 教学内容 1.建筑消防安全和施工安全规定及措施; 2.建筑管理规定和实践; 3.建筑能耗标准及节能措施; 4.建筑物耐震设计规范; 5.建筑人员管理和考虑安全因素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的重要性等。 3.2 教学方法 1.理论探讨; 2.实验操作; 3.案例分析;

4.现场调研; 5.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 课程形式多样,其中以四个实验课和两个调研课形式的环节占据教学的主体。实验课涉及到建筑节能设计、建筑消防安全检查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模拟实验等。调研活动主要聚焦于案例分析、建筑安全监督与管理、建筑设计实操等教学内容的现场探讨。 五、教学评价 课程总评由理论考试、实验和调研实践测评、课堂题目讨论和分组演讲等部分组成。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测评占比均为30%,调研实践测评和课堂题目讨论占比均为20%。分组演讲是本课程的特别环节之一,通过小组合作把建筑法规所涉及的错误操作或者案例分析在不同的身份或角色要求下予以阐述。 六、课程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熟悉并掌握建筑法规和相关知识,了解施工及管理现状,更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如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等。同时,本课程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课堂效果良好,学生的评分在一年级建筑系内处于前列,该课程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李国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绪论 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 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 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 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 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5.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的内在联系. 延性设计: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更多地震输入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至少“坏而不倒”。延性越好,抗震越好。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构造措施和耗能手段来增强结构与构件的延性,提高抗震性能。 第2章场地与地基 1、场地土的固有周期和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有何区别和联系? ;由于地震动的周期成分很多,而仅与场地固有周期T接近的周期成分被较大的放大,因此场地固有周期T也将是地面运动的主要周期,称之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2、为什么地基的抗震承载力大于静承载力? 地震作用下只考虑地基土的弹性变形而不考虑永久变形。地震作用仅是附加于原有静荷载上的一种动力作用,并且作用时间短,只能使土层产生弹性变形而来不及发生永久变形,其结果是地震作用下的地基变形要比相同静荷载下的地基变形小得多.因此,从地基变形的角度来说,地震作用下地基土的承载力要比静荷载下的静承载力大。另外这是考虑了地基土在有限次循环动力作用下强度一般较静强度提高和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可靠度容许有一定程度降低这两个因素. 3、影响土层液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多高层房屋结构抗震设计 ( 第2次 )

第2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0分,共 20 小题,每小题 3.5 分) 1. 考虑多层砌体结构抗震的垂直地震作用,下列正确的是() A. 受地震垂直力的作用,墙体会因受拉出现水平裂缝 B. 受地震垂直力的作用,墙体会因受拉出现斜裂缝 C. 受地震垂直力的作用,墙体会因受拉出现竖向裂缝 D. 受地震垂直力的作用,墙体会因受拉出现斜裂缝 2. 对于多高层钢筋混泥土结构布置的基本原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结构平面布置力求简单 B. 结构竖向布置避免刚度突变 C. 刚度和质量重合时可以不设置变形缝 D. 加强楼屋盖的整体性 3. 按抗震规范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其承载力计算中所采用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以下所列的哪一项:()。 A. 大体上相当于房屋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时,所引发的惯性力 B. 大体上相当于房屋遭受本地区众值烈度的地震影响时,所引发的惯性力 C. 根据取自本地区相应于基本烈度时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得到的地震作用标准值 D. 相当于建筑遭遇比设计烈度低一度时的地震作用标准值 4. 下列关于地震烈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基本烈度在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内的超越概率是10% B. 众值烈度是50年设计基准期内出现次数最多的地震烈度 C. 基本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在50年设计基准期内的超越概率是相同的 D. 罕遇地震烈度的确定、既考虑了技术可能性也考虑了国家经济的承受能力 5. 在多层砌体结构中设置圈梁的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可以加强纵横墙的连接、增强楼盖的整体性、增加墙体的稳定性; B. 可以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 C. 可以有效地抵抗由于地震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作用。 D. 可以避免墙体的开裂 6. 下列有关轴压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轴压比n定义为:n=NfcAc 其中,N为柱内力组合后的轴压力设计值,Ac为柱的全截面面积,fc为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 B. 当轴压比较大时,箍筋对延性的影响也变大。 C. 为保证地震时柱的延性,规范规定了轴压比的上限值 D. 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的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7. 下列有关地震作用的叙述中何项正确:()。 A. 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较均匀的结构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B. 设防烈度6度的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C. 8度以上时高层建筑需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D. 地震作用属于偶然作用 8. 某框架结构建筑有高低两部分,高度分别为36m和15m,设防烈度8度。现决定设置防震缝,则其宽度至少为:() A. 2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