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1
- 格式:ppt
- 大小:38.39 MB
- 文档页数:53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同步练习卷(1)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1.二、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奇珍异宝()A.奇特B.不同C.害怕D.惊奇众星拱月()A.环绕B.隆起C.顶动D.抱拳西洋景观()A.景象B.观看C.庙宇D.看法名胜古迹()A.超出B.赢C.优美D.承受举世闻名()A.推选B.提出C.全D.动作五、臭味相投(写近义词)。
补充词语。
照样子写词打扫打扫打扫________书是一切智慧的源泉,有了书,同学们就像有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
书是________,有了书,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同步练习卷(1)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1.【答案】笼罩,灰烬,侵略,楼阁,宏伟,漫游,流连,罪证【考点】看拼音写汉字圆明园的毁灭【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课文中所学生字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拼音知识正确拼读后,写出相应汉字,完成时要注意写工整、舒展、正确。
【解答】答案为:笼罩灰烬侵略楼阁宏伟漫游流连罪证二、【答案】sǔn,lüè,guī,rào【考点】拼音圆明园的毁灭【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日常用语中易读错的字读音的辨析能力,完成时要注意拼读,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
【解答】答案为:sǔn lüèguī rào三、【答案】郊外,消失,博学,秦国,效率,销毁,搏斗,泰山【考点】组词圆明园的毁灭【解析】本题为比一比,再组词,完成时要注意仔细区别每组字的不同,再分别组词。
此为常用同音字和形近字,指导学生在对比中区分同音字和形近字。
在运用中达到理解与巩固。
【解答】区别同音字、形近字可从它们的音、形、义等方面进行辨析。
如:郊与效,音不同,右边部首不同,义不同。
郊:城外。
可组词:郊外。
效:功用,成果。
14课《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课下作业
一、读拼音,写词语。
圆明园的jiàn zhù()风格非常独特,它博采众家之长,灿烂辉煌,举世闻名。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一个词语造句。
()()拱月()()闻名
()()剔透奇()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要求写句子。
1.用“……有……也有……;有……也有……”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下列对圆明园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不但建筑风格独特,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B圆明园是皇家园林,它风景优美,令人流连忘返。
C圆明园由圆明园、万春园组成。
【答案】
一、1.建筑
二、众星举世玲珑珍宝
黄山的景色举世闻名。
三、1.正月十五赏花灯,有传统手工的七彩灯,也有光电效果制作的金牛灯;有浮于水面的荷花灯,也有悬挂屋檐的蟠龙灯。
2.他不但聪明,还非常勤奋。
四、C。
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毁灭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丰富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珍惜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度。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其意义。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3. 课文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理解圆明园的毁灭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毁灭的原因。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丰富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生字词卡片、查阅资料的工具(如书籍、网络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学生分享对圆明园的了解和认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其意义。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理解圆明园的毁灭原因。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合作探讨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圆明园的毁灭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4圆明园的毁灭备课时间 2020.10.02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学情分析五年级孩子,对历史已经有点了解,但了解得并不深,尤其是对圆明园毁灭的了解更少。
通过阅读课文,孩子们基本能分析出各段的段意。
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受,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钉钉软件课件前置作业内容1.搜集圆明园毁灭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一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雨果圆明园有“百园之园”之称,但是今天,我们来到北京却只能看见几根柱子,因为——它被毁灭了。
昔日圆明园是怎样辉煌、壮观,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2.助读资料:(1)走进作者:王英琦:女,1954年生,安徽寿县人。
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作家班。
历任麻纺厂及安徽省机械施工公司、省微波总站和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工人、干部、创作员,安徽省文联文学院作家,省作协理事。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文学创作一级。
著有散文集《守望灵魂》《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热土》《漫漫旅途上的独行客》《情到深处》《我遗失了什么》等17部,短篇小说集《爱之厦》《遥远而切近的爱》,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等。
散文《我遗失了什么》获1987年全国优秀散文奖。
(2)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 基本建成。
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
全园建筑总面积超过故宫,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艺术价值极高。
1860年 10月,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宝11天,并纵火焚烧了三天三夜,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面对外敌的欺侮,只会一味屈膝退让。
部编版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原文及赏析《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原文: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圆明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的不断扩建和修缮,历时150多年,最终成为一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收藏丰富的世界级园林艺术瑰宝。
圆明园不仅有宏伟的宫殿、精致的楼阁,还有碧波荡漾的湖泊、曲径通幽的小路、形态各异的假山。
园中的建筑融合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和西方建筑风格,既有东方的典雅与含蓄,又有西方的华丽与壮观。
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野蛮地洗劫了圆明园,无数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被掠夺一空。
更为可恶的是,他们为了掩盖罪行,竟放火烧毁了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化为一片废墟。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巨大悲剧,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
它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努力发展,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课文赏析:《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详细描绘了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惨痛遭遇。
文章首先介绍了圆明园的位置、组成和建设历程,展现了其作为皇家园林的尊贵地位和独特魅力。
接着,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圆明园的建筑艺术和园林景观,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美轮美奂的世界中。
然后,文章笔锋一转,讲述了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和焚烧的悲惨历史,表达了对侵略者暴行的强烈谴责和对文化遗产损失的深深惋惜。
最后,作者以圆明园的毁灭为鉴,提醒我们要牢记历史教训,珍爱和平,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
全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既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也是一篇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读物。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能培养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学习课文第二段(即“辉煌”部分)。
教学重点:1.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一、视频引入。
1.课前播放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
2.观看一段视频(《火烧圆明园》1分钟)。
二、谈话揭题。
1.这是153年前发生在中国北京的一幕。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
”文章中的“两个强盗”指的是英国侵略军和法国侵略军——英法联军;“夏宫”指的便是中国的“圆明园”。
“两个强盗”最后导致了“圆明园的毁灭”。
2.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三、扫清障碍。
1.谈话: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不懂的字、词、句要做上记号。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出示本课生字,看看哪些会读?不会读的师生共同补充。
sǔn huánɡlónɡtīhánɡlái yáo hónɡsònɡqīn tǒnɡiāo ɡuījìn损、皇、珑、剔、杭、莱、瑶、宏、宋、侵、统、销、瑰、烬(2)这些生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呢?(重点放在音、形、义、结构、书写)(3)猜谜识字练习。
谜面:王安石变法(本课生字一)谜底:皇谜面:一点登机(本课生字一)谜底:杭谜面:寨前寨后紧相连(本课生字一)谜底:宋(4)出示本课生字词,思考:用什么方法理解它呢?(通过找近反义词,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进行理解。
)sǔn huánɡlónɡtīhánɡlái yáo hónɡsònɡqīn tǒnɡiāo ɡuījìn损失、皇家园林、珑玲剔透、杭州、蓬莱瑶台、宏伟、宋代、侵入、统统、销毁、瑰宝、灰烬(重点理解“皇家园林”与“灰烬”)过渡: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视频(《圆明园的毁灭》5分钟),结合课文,一边看一边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四、整本感知。
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分层作业【参考答案】【积累与运用】一、lóng jìn shī liàng二、C B三、1.珍宝2.瑰宝 3.损失4.损害四、不可闻名众拱碧煌剔透情意南北景胜奇异造句示例:中国的万里长城、故宫等等都是全球举世闻名的建筑。
五、1.示例:北京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也是一座美丽的花城。
路边的野花开了,那是野花在2.示例:张奶奶不仅把自己家管得井井有条,还常帮助邻居排忧解难。
读书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不断陶冶我们的情操。
六、1.北京西郊举世闻名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圆明三园1860年英法联军;【阅读与鉴赏】1.玲珑剔透,原意指清澈得可看穿,形容小巧﹑精工制造﹑精致、结构奇巧﹑内部镂空的手工艺品。
文中指亭台楼阁精致,结构奇巧。
2.上自下至圆明园不愧是当时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它收藏着的历史文物极其珍贵,并且年代久远,种类齐全。
3. 过渡承上启下4.风格迥异的建筑珍贵的文物收藏把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形成鲜明的对比,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痛恨。
5.端午节到来时,有去江里面划船赛龙舟的人们,也有在家包粽子的小孩子和妇女们,有闻着粽香去偷吃粽子的小孩子们,也有妇女们包粽子时传来的阵阵笑声。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先理解词语的原义,再结合原文“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可知“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在文中指亭台楼阁精致,结构奇巧。
2.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
由第二段“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可知时间词是“上自”“下至”,不但写出了所藏文物的悠久历史,还写出了文物的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强调了它的价值之高和收藏不易,说明圆明园在世界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本题考查了对结构段式和句子的理解。
从“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可知,这个句子既是对上文“圆明园建筑宏伟”的总结,又引出下文“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这句话是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
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采用倒叙的方法,先阐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接着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最后描述了圆明园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及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
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基本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对爱和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
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充分挖掘“爱恨变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课教学所面对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此之前的学习让他们已经具备了理解文章和体会荣辱的能力,通过这一篇文章的学习可以使他们能够更好的体会圆明园的宏伟,同时也能树立兴我中华的意识,但是由于年代比较久远,我们的生活环境与之前大不相同,所以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体会当时我们所受的屈辱,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重视读文,读中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