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3
《病梅馆记》教学设计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绳、直、密、正,病、复、全、穷、以的意义和用法。
2、沉浸文本,互动,质疑,探究,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3、把握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追求个性解放的意义。
课时一、导入。
了解龚自珍生平经历,复习背诵《己亥杂诗》,了解写作此文时的时代背景。
(八股文、文字狱)(发相关资料)二、检测文言词句。
(生说——生疑问——师补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病梅馆记》,课前我们已经让大家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字,翻译全文。
下面我们检查一下,你觉得哪些是重点词语,有哪些词语不太明白。
欹、绳、直、密、正,病,智力、复、全、穷、以结合下列句子理解词语或句意。
两处“病梅”含义是否一致?一是病态,一是使梅病欹:没有注释你能解释为倾斜吗?联系语境,关注上下文。
三、诵读课文。
一生朗读(正音与句读)——散读——好生朗读评价:如读得基本顺畅,但局部、停顿,语气的处理还不是很好。
四、分析课文,理解文意。
1、何谓“病梅”——曲、欹、疏追问:从我们的审美角度看,我们觉得这是“病梅”吗?2、病梅是怎么产生的?(根源)斫直删密锄正文人画士偏嗜病梅点拨:★什么原因使它欹曲疏,是自然长成的吗?★谁斫直删密锄正?——鬻梅者★鬻梅者为什么要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他们的市场在哪?——文人画士★文人画士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推波助澜,罪魁祸首)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愤怒之情。
★文人画士有自己的审美爱好,有何不好?作者为和愤怒?(导致的结果)——江浙之梅皆病,全部扭曲了,成了病态,文人画士之祸之烈3、作者的态度?(态度)誓疗之:穷,多,广,纵之顺之,复之全之点拨:★有无具体的限制?时间,地点?穷,广安得(现在不能够,现在只能辟病梅之馆,是一种强烈的愿望和呼吁。
)★具体的措施?怎样疗?这样梅就可以彻底解放了,是不是?4、梅本来如此,文章要借梅写什么?(主题)病梅就是被摧残压制禁锢的人才。
《病梅馆记》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病梅馆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病梅馆记》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解读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文本分析,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病梅馆记》原文阅读与解析。
相关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资料。
2.2 教学重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的学习和运用。
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的探讨。
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作者观点的理解。
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简介《病梅馆记》的作者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主题和价值。
3.2 文本阅读与解析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对文本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3 小组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的运用。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文本解析的准确性和深度。
4.3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病梅馆记》原文。
相关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文本和相关资料。
白板和记号笔,用于板书和解析。
5.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资料。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在线测试和评估。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文本朗读安排学生在课堂上朗读《病梅馆记》原文,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2024年病梅馆记教案2024年病梅馆记教案1教学目标:⒈联系有关背景材料研读课文,全面理解__的主旨。
⒉分析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三、整体感知⒈朗读课文,初步感知⒉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翻译课文⒊置疑解难并归纳文言知识点四、课文分析㈠析“病梅”⒈作者为什么要辟“病梅馆”?明确:“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用课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⒉“江浙之梅皆病”恶果的产生,哪些人是罪魁祸首呢?明确:①文人画士――品梅标准:曲→欹→疏②鬻梅者――摧残梅花:斫→养→删→夭→锄→遏⒊目睹梅花的病态,作者内心感到万分悲痛,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现象,作者是什么表现?请用三个字来概括。
明确:泣→疗→贮⒋作者是怎样疗梅的?具体措施怎样?明确:纵→顺→毁→埋→解→复→全→贮作者一定要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态。
㈡析“托物言志、借梅议政”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
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
龚自珍《咏史》这样写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这样的政治环境决定了他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__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重大的政治主题。
下面展开讨论并完成表格内的有关内容,具体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表层意言外意(比喻意)梅人才病梅遭摧残、压抑的人才文人画士封建统治者品梅标准:曲、欹、疏选拔人才标准:奴才、庸才、歪才摧残梅的手段:斫、删、夭、锄、遏、养统治者对刚正廉洁人才的粗暴排斥人才遭到严重钳制新生力量惨遭扼杀忠良耿直之士咱到清洗蛮横遏制、压抑人才蓬勃的朝气统治阶级豢养、扶植奸佞小人的邪恶之心摧残梅的后果:皆病、祸烈大批人才遭残酷屠杀疗梅的措施:购、纵、顺、毁、埋、解、复、全、辟、贮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疗梅的愿望:誓、必、甘、穷表达了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与准备迎接斗争的坚定信心五、全文小结__以“病梅”为话题,以“疗梅”为中心,针对的则是人才问题。
病梅馆记教案病梅馆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名著《红楼梦》中的一段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了解古代庙宇建筑的特点和功能。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力。
4.帮助学生在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2.理解古代庙宇建筑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红楼梦》的封面图片,让学生看图片并猜测故事的主题。
2.学习故事情节(10分钟)教师给学生讲解《病梅馆记》的故事情节。
学生可以听教师的讲解,也可以结合课本上的文字描述进行阅读。
3.分析人物性格(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病梅馆主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性格和行为动机,并向全班做简短的介绍。
4.了解古代庙宇建筑(15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古代庙宇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师进行解释和补充,并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庙宇建筑的特点和功能。
5.创作实践(2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创作一个故事情节,故事中的地点设定在一个古代庙宇里,并运用所学到的关于庙宇建筑的知识。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
6.展示和评价(10分钟)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创作的故事情节,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红楼梦》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对古代庙宇建筑有了一定的认识。
学生们参与积极性较高,能够进行思考和讨论。
但是在创作实践环节中,有些学生表现出创造力不足,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中进一步培养和引导。
病梅馆记教案一、教案背景病梅馆记是一篇伟大的古代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病梅馆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病梅馆记》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
2.掌握《病梅馆记》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用Markdown文本格式书写文献报告。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病梅馆记》的作者与创作背景1.介绍《病梅馆记》的作者詹摩杰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解读《病梅馆记》的创作背景,了解故事的来源和背景知识。
第二课:《病梅馆记》的内容概述1.分析小说的结构和主要情节,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
2.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课:阅读技巧与感悟1.教授阅读《病梅馆记》的技巧,包括理解上下文、分析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等。
2.鼓励学生发表个人对于小说的感悟和见解,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课:用Markdown格式写作文献报告1.介绍Markdown文本格式的基本语法和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将对《病梅馆记》的阅读和理解整理成一个文献报告,并用Markdown格式进行书写。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活动1.讲授: 老师介绍《病梅馆记》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分析小说的内容概述,教授阅读技巧。
2.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与同学一起讨论小说的主题、意义和感悟。
3.个人写作: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作一个关于《病梅馆记》的文献报告,并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进行书写。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 根据学生在讨论和个人写作过程中的参与度评价学生的表现。
2.文献报告评分: 根据学生的文献报告的内容和书写质量给予评分。
六、拓展活动1.组织阅读俱乐部活动,让学生详细阅读《病梅馆记》。
2.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对《病梅馆记》的理解写作文章。
七、教学资源1.《病梅馆记》的原著文本。
2.电子设备和网络资源,用于学生撰写文献报告和进行研究。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病梅馆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颜真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病梅馆记》全文的背诵;2. 文章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掌握;3. 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 句子结构的分析;3. 对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颜真卿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读:学生自读《病梅馆记》,理解大意;3. 讲解:讲解文中生僻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4. 分析: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5.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设计1. 背诵《病梅馆记》;2. 整理文中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笔记;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背诵《病梅馆记》的情况,对全文的理解和记忆;2. 评估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3. 评价学生对文章结构和主题的分析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运用;4. 总结学生对关爱自然、珍惜生命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2.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3.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4.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颜真卿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的了解;2. 引导学生关注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3. 组织学生参加语文社团或文学比赛,展示自己的才华;4. 邀请文学家、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高二语文《病梅馆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病梅馆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4.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主题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美和语言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2.认识到了解历史、关注现实的重要性;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病梅馆记》全文的背诵;2.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3.分析文中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描绘病梅形象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2.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和意象。
三、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5分钟)a.激发学生兴趣:展示梅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梅花的美丽;b.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龚自珍的时代背景和《病梅馆记》的创作背景;c.引导学生关注题目:提问“病梅馆”的含义,引发学生思考。
2.自主学习(10分钟)a.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b.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并查找注释解释;c.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主题的特点。
3.合作探讨(15分钟)a.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的心得;b.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意象美和语言美,讨论如何欣赏古典文学作品;c.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
4.课堂讲解(20分钟)a.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b.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主题的特点;c.解读作者通过描绘病梅形象来关注社会现实的态度。
5.课堂拓展(10分钟)a.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b.让学生谈谈对文中“病梅馆”这一象征手法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c.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以“病梅馆”为题材的小品或故事。
《病梅馆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病梅馆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评价文章;(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梅花的热爱和敬业精神;(2)认识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病梅馆记》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2)作者思想观点的把握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归有光及其作品《病梅馆记》;(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全文,感受文本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主题的?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本文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病梅馆记》全文;2. 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写一篇以“咏梅”为主题的短文;3. 分析并评价本文在表达主旨和情感方面的特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对本文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以及审美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深入分析《病梅馆记》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梅花的形象来表达对社会的关切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病梅馆记》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病梅馆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文本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思想深度。
运用文本中的描写和对话,进行创造性写作练习。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感悟作品传达的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
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介《病梅馆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
概括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2 课文解读: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如梅花的象征意义。
探讨文中的深层含义和社会批判。
2.3 文本分析:分析文中的描写和对话,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和写作风格。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梅花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病梅馆记》。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5 创造性写作: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进行创造性写作练习。
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评估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表现。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对课文的理解。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和成果。
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提供建设性反馈。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病梅馆记》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相关背景资料:提供关于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病梅馆记》详细教案适用年级:高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病梅馆记》。
(2)理解《病梅馆记》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
(3)分析作者通过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病梅馆记》的理解。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病梅馆记》的内容。
(2)分析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2)如何从文本中挖掘作者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病梅馆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本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针对学生翻译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欣赏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病梅馆记》中的优美语句。
(2)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
4.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病梅馆记》。
2. 写一篇关于《病梅馆记》心得体会的小论文。
3. 推荐一篇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简要介绍其内容。
第 1 页 病梅馆记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并认识其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2、理解文言词语“以”、 “则”、 “之”、“其”、“夭”、“病”、“泣”、“顺”。 3、理解本文内容,体会其“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和文章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有一首诗几乎人人能背诵,这就是《己亥杂诗》。大家能不能齐声背一背这首诗? 龚自珍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哀痛和呐喊?因为迫切要求改良的龚自珍对政治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者禁锢思想、扼杀人才的现实极其不满。正如他在《乙丙之际著议第九》里所说:“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一句话,就是扼杀忧国忧民之心,扼杀礼义廉耻之心,扼杀改革发展之心。针对这种现实,龚自珍写了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品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病梅馆记》。 (板书:病梅馆记) 二、学习新课 1、解题 [教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作品和题目。 [要求]学生明确以下五点: ①作者的生卒朝代——清代后期。 ②作者的姓名字号——龚自珍,字瑟人,号定庵。 ③对作者的定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先驱。 ④作者的作品和文集——《龚自珍全集》。 ⑤题目——“记”标明文体是小品文或随笔。 2、预读 [教法]两名学生一人读前一段,一人读后一段,要朗读。 [要求]两名学生读的同时,其他学生看课文,并用铅笔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释译 第 2 页
[教法]①采用学生提疑,学生解疑的方法解决课文中学生不懂的一些问题。 ②老师提疑并引导学生解释、翻译、理解一些语句。 ③全文疏理完毕后,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要求]重点弄清以下内容。 (1)结合句子理解“以”、“则”、“之”、“其”四个虚词。 (2)结合句子理解“夭”、“病”、“泣”、“顺”四个活用的实词。 (3)结合课文释译以下九个句子: ①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②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③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④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⑤斫其正,养其旁条 ⑥既泣之三日 ⑦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⑨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4、理解 [教法]设疑提问,启发谈话为主。 [要求]①逐段理解文章的表层内容。 ②在《己亥杂诗》与课文的对比中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 设问1】课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话这样说:“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此句前冒号的作用,并明确:冒号表示对上文的总结,说明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所造成的恶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来赚大钱,而这种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就必然导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恶果。 (板书:斫 养 删 夭 锄 遏) 【设问2】为什么有人会将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让其赚大钱呢?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是什么?请作最简要的回答。 ——因为文人画士喜欢“夭梅病梅”却不敢“明诏大号”地用此时尚去“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第 3 页
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 (板书:绳 夭 病) [按]此句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此文人画士……以其智力为也”两句意思,教师在引导学生作答的同时,让学生明确:“江浙之梅皆病”恶果的产生是由于“鬻梅者”制造病梅“以求重价”的行为所致,而“鬻梅者”制造病梅的原因则是由于文人画士的偏嗜病梅——这就是病梅产生的社会根源。 【设问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内容? ——它的,它们的。文中有具体的内容,如:“或曰:……密则无态。” “或”字怎么解释?谁能对此作大胆的推测? ——有的人。可能是一般人,也可能是居高位者,甚至是统治者。不然何以使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并以之为尚? [按]通过此问必须启发学生明确:封建统治者的品梅标准或说是“孤癖之隐才是产生江浙之梅皆病”的根本原因。显见,作者的影射对象之所在。 【设问 4】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现象,作者的表现是什么?请用三个字来概括,看谁说的准确? ——泣 疗 贮 (板书) [按]此问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辨析筛选的方法选出上述三个字,并明确: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疗救梅、保护梅的行动和决心,其行其志令人称许。 从文中看,作者疗梅的具体办法是什么? ——纵、顺、毁、解、复、全(板书) 【设问 5】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记病梅馆的? ——一是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扭曲;一是作者对梅的哀痛、疗救。这正是全文的基本内容。(板书:社会 作者) 【设问6】作者仅仅是为写梅而写梅的吗? ——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板书) [按]此问旨在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梅的遭遇正是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才的遭遇;作者对梅的态度,正是作者对人才的态度;作者对造成梅的病态的痛斥,正是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扼杀人才罪行的痛斥;作者要求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形态,正是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 【设问7】 正因为作者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所以文中对梅的感情实际上是对人的感情,在“记”的同时,又有饱含感情的抒情性句子,请找出来。 ——①“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第 4 页
②“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按]读此两句意在体会抒情句的特点,并由此引导学生联想到作者的《己亥杂诗》,并在课堂上吟诵该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最后教师强调:课文和诗表达了相近的主题,这就是作者对清朝统治者残酷摧残压抑人才的愤慨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三、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重点学习了四个虚词、四个实词,理解了本文“以梅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并学习了一种读书方法,这就是我的在第一段的学习中所采用的“执果索因”阅读法,希望大家下去能逐渐地掌握它,运用它。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将本课所学的虚词、实词整理在笔记本上。 2、思考并完成课后一、二、三各题。
附:板书设计 病 梅 馆 记 龚自珍 绳 夭 病 社会: 摧残扭曲 以梅喻人 斫 养 删 夭 锄 遏
泣 疗 贮 作者: 哀痛疗救 托物言志 纵 顺 毁 解 复 全 第 5 页
《病梅馆记》说课稿 目 的:说明教材的特点和教学中采用的方法,说明教学中对学法的指导和教学 实施步骤。 重 点: 说明教材特点及其教学实施方法。 一、关于教材 《病梅馆记》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外自读课。作者龚自珍。由于作者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因此本文将浅显易懂的“易”和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性强的“难”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课外自读既有其有利的一面,又有其不利的一面。所以,如何把握教学中的“度”就成了教学这篇自读课面对高一学生、落实教学大纲的关键之所在。 从《病梅馆记》在课本中的排列位置来看,作为课外自读课,本文在承担巩固该单元文言文学习方法这一任务的同时,根据该单元的“知识和训练”要求,还应该承担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并适当熟悉一些文言虚词的任务,同时,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还应该学习古人“托物言志”的为文之道,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压抑人才的愤慨痛恨之情以及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鉴于上述我对教材的认识,备课时,又考虑到一般学校化解高考大纲和会考大纲的具体要求,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了解作者并认识其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二)理解文言词语:以、则、之、其、夭、病、泣、顺; (三)理解本文内容,体会其“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条之中,理解四个文言虚词和四个文言实词是疏通课文文句的关键,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托物言志”特点是领会文章主题思想和表达特色的关键,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托物言志”的特点。作为课外自读课,本文的难点不很突出。相对来讲,教案中列出的九个句子是理解词语、疏通文句的难点,设问中的6、7两问是理解内容、体会写作特点的难点。但是由于它们是局部问题且较容易突破,所以教案中没有将它们列为教学难点,而教学过程却把它们当作难点来处理。 二、关于教法 教学中为突出重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强调读。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这节课我先后设计运用了个别朗读、齐声诵读两种方式,借以起到强化感知课文的作用。 二是重视导。教自读课,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关键。教师既不能“主”而不“导”,又不能“导”而不“主”,要恰当设计教学方法,灵活地指导、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课堂上导入新课,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