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7船长_苏教版-最新教育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19.80 KB
- 文档页数:7
“读”你千遍也不厌——《船长》教学反思《船长》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
“诺曼底”号游船在海上失事了。
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自救,使船上所有的人都成功逃生。
而他自己,却随着轮船一起被海水吞没。
课文在写作上有两个特色:一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品质。
作者记述了在当时极其危急的境况下,哈尔威船长与机械师非常精练的对话,突出了船长的沉着、镇定机智;二是在叙述中恰当地带入议论。
几处深刻的议论发人深省,讴歌了船长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一、未读,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一篇情感类的课文,我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为出发点,以一曲小提琴曲《明月千里寄相思》进行课前谈话。
我先让孩子们静心倾听这首曲子,然后和他们聊一聊这首曲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这首曲子的曲名是什么?通过轻松的聊天缓解孩子们课前的紧张心理。
接着,我很自然地过渡:这首曲子的曲名是《明月千里寄相思》,思念谁?思念一位伟大的船长。
这样与众不同的谈话,既让孩子们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初步调动了孩子们的情感,以情作铺垫,营造出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品读,一字一句总关情这篇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船长哈尔威那种忠于职守,视死如归,临危不惧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孩子们从读中悟情,真正做到让“读”占鳌头,通过抓住典型段落反复赏析品读,在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占领教学的“制高点”。
在充分的读中,感受场面的悲壮,船长的威武高大。
学生真正把书读到了心里,船长的形象也就走进了学生心中。
这样,朗读揣悟,体验激情,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在一次又一次碰撞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三、研读,设身处地悟深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7、船长》教学反思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教学反思一《船长》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课文主要讲述了“诺曼底”号在行进中突然遭到“玛丽”号大轮的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的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秩序井然的脱险,自己却和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
在学完这篇课文时,我问大家对这篇课文是否还有疑问,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要与轮船一起沉入深渊,他完全有机会与其他乘客和船员一起安全脱险啊,他的这个牺牲有必要吗?”说实话我在备课时,也想到过这个问题,也有这个疑问。
但此时有学生提出,我正担心讲不好这个问题,会影响到学生对哈尔威船长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时,有个学生举手回答说“我认为哈尔威船长与诺曼底号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也许诺曼底从一开始就是和船长一起出海,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船长早已把船当作自己的亲人,或是自己的孩子,他怎么舍得抛弃自己的孩子自己独自逃离呢?”另一学生补充道:“船长的与船一起沉入深渊,更能使我们感受到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忠于职守的的高贵品质。
对于同学们的回答,让我感到有点吃惊,原来我“小看”了我的学生,也让我看到了学生动脑思考、积极向上,他们对文本的认识是我们所想象不到的。
同时也让我明白不能再有老眼光审视学生,应该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更多的了解他们。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教学反思二从知识层面来解读本课,教学的关键点我觉得是抓住文本的语言形式和话语意义等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来感悟人物的内在精神和品质;从教学价值的角度来看,本课的教学价值,我将之定位在:1、学习文本语言范式,为学生日后的言语交际、书写表达奠定基础。
2、通过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使用,促进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使学生受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如任意识等)的熏染、教育。
具体来说就是:本篇课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
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从不同文体角度来分析文本、解读文本。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教后反思《船长》教后反思【1】参加了六备的第一次集体备课,用了六备的预案进行这次组内共开课的执教。
针对预案我作了必要的修改,要紧修改如下:一、主线“船长要紧下了哪两道命令?”突出“要紧哪两道”,如此教学过程更加明晰。
二、在执教第一道命令的过程中,加到里面去了“遇险”的教学。
三、第三道命令、第四道命令用了讲解法,节约时刻。
本来设计哈尔威还可能下哪些命令?感受时候不够就省略了!四、练说改成“凝望着哈尔威船长,面对着这黑色的雕塑慢慢下沉,我真想……”的形式进行。
同时进行了写诗歌的尝试。
五、总结的时候,加进了特级飞行员粱万俊在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颁奖会上的颁奖词。
鼓舞学生学习周围的英雄,学生课后纷纷要求我讲述粱万俊的各种事迹,爱好盎然。
缺点:1、也许由于天气闷热,同时由于学生专门少上如此的多媒体课,感受学生的情感依旧没有专门好的激发,专门多时候,只是沉默的痛楚,没有掉泪的场面,没有专门灵动的话语,感受有点遗憾!2、容量大,上课显现了前松后紧的感受。
收成:1、教师必须用激情点燃激情,才能使学生激情喷发成为可能。
2、学生写诗,爱好较浓,触及了学生的灵魂的时候,诗歌也显得格外生动。
《船长》教后反思【2】《船长》这篇课文选自法国闻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
课文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立即沉没的时候,冷静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潭的故事。
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本次教学的重点是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通过朗读、背诵课文,明白得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自己一个船长的职责记得牢牢地: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以及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指导学生精读时,抓住重点把能够展现船长风采的部分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明白得感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船长》优异教教事例与反省《船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
课文选自法国有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罹难记》。
这篇课文的内容极为动人,讲的是薄雾笼盖的海洋上,客轮诺曼底号遇到玛丽号大轮船的剧烈撞击马上淹没,客轮船长哈尔威不慌不忙,指挥营救 60 名乘客出险,自己却固守船长岗位,随客轮一同沉入海洋。
读完整文,我们不由对忠于职责、舍己救人的哈尔威船长产生崇拜之情。
学情剖析1、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必定的阅读能力,松手让他们自主阅读,自主学习,逐渐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2、以读促讲。
文中的插图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指导学生仔细察看,指引学生朗诵、感悟。
经过阅读课文和认真察看课文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情,感悟船长忠于职责、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行。
教课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阅读课文,认识在船长沉稳沉着的指挥下游客和海员安全出险的经过,感觉船长无所畏惧、忠于职责、舍己救人的精神。
3、学习课文经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绘来表现人物质量的写法。
4、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课文的片断。
教课要点和难点1、经过朗诵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段的练习,让学生感觉哈尔威船长忠于职责、舍己救人的精神。
2、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无所畏惧、沉稳勇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崇高质量和忠于职责、祖先后己、爱惜微小的做人之道。
教课过程四、实践性作业1揭露课题,激趣导入2 简介“诺曼底”号罹难状况3 自读感悟,初步感知 1 学习领会最后一自然段(中心段) 2 朗诵领会第一段(遇险) 3 小组合作学习领会第二段(自救)①哈尔威船长几次命令指挥?②哈尔威船长在什么状况下的命令?③找出哈尔威船长的动作、神情,从中能够领会到船长哪些质量?4 学习领会第三段(牺牲) 1 经过课文的学习,你感觉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质量 ?2 学习课文从动作、语言等方面来描绘人物的方法。
六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7船长苏教版今天,聆听了刘老师的课——《船长》,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风格。
我们和学生一样,如同船上的乘客,一起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经历了一种人格和精神的洗礼。
这堂课,值得我们回味学习的地方有很多,现着重抓住几点来谈谈感受。
本节课,费老师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感悟船长形象,感受英雄气概”展开教学,着力于人物的对话、细节的描写、环境的营造、气氛的渲染。
并始终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咀嚼体味、反复诵读来实现文本解读,引导学生“角色体验”走进人物内心,与“船长”进行心灵的对话。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和人生的启迪,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课堂上,老师就如同一位船长,引领着学生自主研读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船长人格精神的魅力。
一、朗读指导的到位和细腻。
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课文的第2第5自然段描述了当时撞船时的惊险可怕,教学时,老师没有刻意地说该怎么读,而是通过语言的渲染和描述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师:这是一组惊心动魄的画面,谁能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
学生在朗读不到位时,老师又及时地评价指导:轮船撞过来了吗?我觉得还不足以造成灾难。
响声大吗?口子还不够大。
再如读船长的话时,指导学生读出吼的感觉。
学生读得不到位,老师问:你觉得他吼得怎么样?“吼”要有震撼力。
在一次次追问和范读中,学生不仅领会了该怎么读,而且领会了文本的语言之精妙和船长的精神之伟大。
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主动阅读、主动体验和主动感受。
课文的第2第5自然段描述了当时撞船时的惊险可怕,教学时,老师没有刻意地说该怎么读,而是通过语言的渲染和描述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师:这是一组惊心动魄的画面,谁能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
学生在朗读不到位时,老师又及时地评价指导:轮船撞过来了吗?我觉得还不足以造成灾难。
六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7船长苏教版侯老师的课,不同于其他几堂移植课,其教学设计中,更多的是自己的元素,因而给了我更广阔的评课空间听了侯老师的《船长》,让我深深感到:情,可以如此打动人心;境,引领我们沉浸其间。
这是一堂不折不扣的好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师紧扣重点,课堂步骤环环相扣。
在面对学生各种反应时,体现了老师过硬的素质,她始终不急不愠,循循善诱,将学生引入其教学轨道中。
我和学生一样,如同船上的乘客,一起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经历了一种人格和精神的洗礼。
这堂课充满了“语文味儿”。
说其具有“语文味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节课的教学结构符合文体特征。
《船长》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情节、环境、人物是此类课文需要解读的三大元素,而人物又处于三大元素的核心地位。
侯老师的这节课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指导学生理清故事发展顺序,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这是展现船长性格的基础;第二部分,潜心会文,通过三个镜头:一片混乱;指挥救援;沉入大海。
抓住船长与船员的对话、船长的两道命令,引导学生三问船长,来进行研读,师生在情节发展过程的具体语境中感悟船长形象,这是本课的主体;第三部分,出示船长屹立在舰桥上的一段话,配上插图,通过教师动情的叙说,学生默视文字进行想象,来完成船长形象的塑造,由此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同时展示故事宗旨。
三部分的内容逻辑严密,呈现出清晰的递进结构。
其次,这节课的教学注重挖掘语文因素。
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感悟船长形象,感受英雄气概”,老师着力在人物的对话、细节的描写、环境的营造、气氛的渲染上面下功夫。
然而更可贵的是,这种“描写、营造和渲染”又是通过对文本关键词的咀嚼体味、对重点句段的反复诵读完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诺曼底”即将面临灾难的可怕,侯老师让学生思考:“一片混乱对比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井然有序。
是谁让这情景变得井然有序呢?他采取了哪些命令使这一切井然有序呢?”这样一来“不可开交”和“井然有序”就不仅仅是两个具有鲜明对比的词语了,而是一场人与灾难生死搏斗的过程。
六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7船长苏教版周老师本次执教的《船长》一课,如周老师一贯的课堂,融入了诸多的智慧与设计,听来受益多多。
突出的亮点:抓住人物语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写人的文章都是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刻画来反映人物的品质特点,而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就要求不同的的侧重。
本文是雨果的小说,讲述的是船长在船只遇难的千钧一发之际,忠于职守、临危不惧地安排所有乘客和船员安全脱离危险的事。
正因为情况紧迫,所以容不得有片刻的犹豫,容不得做更多的事情,容不得有复杂的心理活动,作为船长,只有用最简短的话语下达命令才能解救众人于危难之中。
因此,事件决定了本文简短的语言成了刻画人物的最好的内容,周老师就是抓住了这一点,紧扣三次命令,层层剖析,带领学生感受人物形象,走进人物内心。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人物自然而然逐渐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高大而丰满的形象。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情感,扎实训练。
语文课应该是人文和工具性的统一。
周老师带着大家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与精神世界,这是一个感悟的过程,是内化的过程。
在这个基础上,周老师还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作为重要目标,进行扎实训练,实现了语言的倾吐运用。
随着悲壮的乐曲《英雄的黎明》慷慨奏出,每个人的心都被音乐营造的气氛所感染,再加上大屏幕上哈尔威船长高大的仿佛雕像一般的形象巍然屹立,使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情境中,学生已跟随周老师来到那让人揪心的海面上,凝望着船长缓缓下沉,似有千言万语需要对船长诉说,此时拿起笔来,情动而辞发,一定是有话可讲,有感而发。
“本真课堂”倡导执教者上有观点的课,更倡导听课者直言不讳,亮出自己的思考,因此想与大家共同商榷以下两点:1、关于英雄的“魂”语言是本课文本的重头戏,蕴含着主人公的崇高灵魂。
在重点解读的同时,如果能找到更有效的办法,也许会更好地体会人物形象和品质。
比如,在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命令时,他的语言特别简练、干脆。
这是一位优秀的船长诸多品质的集中体现:1、沉着镇定2、临危不惧3、决断迅速4、业务精良5、管理有方6、爱护妇女儿童……如何细致入微地深入理解?句子很简单,其中没有什么“好词语”,不适合“抠”、“挖”,那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这样改写作比较:“洛克机械师,你在哪里?”“船长,我在这儿。
《船长》教学反思《船长》教学反思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船长》,课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
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在初读课文时,有学生问道哈尔威船长的生死,我就直接提出了一个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诺曼底”号沉没的时候,哈尔威船长是不是“必死无疑”?“老师,哈尔威船长肯定跑不了,你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所以他就沉入深渊了。
”“不对,我认为哈尔威船长可以逃生!”“是啊,他能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这么冷静又临危不惧的人,绝对能在第一时间逃出去!”“一艘船上船长权力最大,他想走没人可以阻拦,何况他还可以从奥克勒大副拿手枪。
要是我,我肯定能逃生。
”“船长应该都会游泳吧?你看人们透过薄雾都能‘凝视’,‘雕像徐徐沉入大海’,说明船沉得很慢,也离得不远嘛!他可以逃走的。
”“我也这样认为,即使在最后他把其他人都救了,他还是能逃走。
”“可是,他怎么就那么笨,淹死了呢?”“……”……这个问题解决之后,紧接着我又提了一个问题:那么,没有哈尔威船长,船上的60人会不会成功脱险?“不会!你们看这一句‘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儿把小艇弄翻了’,小艇要是翻了,肯定会淹死人的!”“嗯,都‘像疯了似的’,还‘乱得不可开交’呢!”“但是,后来都很有秩序,都听他的,时间刚刚好,要是有其他情况时间就不够了。
”“……”……虽然活跃的课堂不好调控,给人“乱哄哄”的感觉,但总好过死气沉沉、老师自导自演的独角戏。
六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7船长苏教版“有些课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这是武凤霞老师的《船长》课堂给我的第一个直接而真切的感受。
小学太需要这样的课堂了!而让我欣喜的是,与我怀着同样想法的,除了一线的教师们,还有站在学校管理位置上的校长们,听朋友说,有不少校长都很想听听武老师的《船长》这一课,甚至要将她单独请到自己的学校里去“亲自感受一下”。
这使我对小学的教育尤其是语文的教育又增加了足够的信心。
因为在我往常的印象里,似乎在小学里,我们那些像花一样可爱的孩子正遭受摧残呢,所以,我曾经恼怒地说:“我所知道的小学都在害人!”冷静想来,这也决非愤言愤语。
其实,小学这个阶段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应该是神圣的。
我说过,当我走到小学门口,步子都放得很轻,因为这里是稚嫩心灵的培育地。
但很多情形让我心凉,还是天真活泼的孩子为什么一进校园之后,就玩起了“深沉”,面部麻木,整天喊累呢?实在是要好好地思考一番了。
就在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还听朋友讲,个别老师竟然说,拿我们新疆克拉玛依的那场大火与国外的这场救险比较,这不是在揭我们自身的伤疤吗?在这种不和谐的声音,使我们更有理由要为武老师的这一节课叫好了。
因为当我们掀开了那一层蒙在我们面上的似乎含情脉脉的面纱时,“人性”的种种解读就直楞楞地横亘在我们的面前了。
《船长》一课,如果仅仅满足于一点字词教学,像“薄雾”“船舷”“剖开”“顷刻间”“呼号”“嘈杂”等,其实在课堂上不要说武老师,即是很普通的教师就可以完成了,但对“船长”“责任”“英雄”等等词语的解读,可能就不是我们翻看字典所能够做到的了。
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将这一篇课文很知识地讲解一下,知道在某个时间和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船长拯救了一船人的生命,可能就不会给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的,更不消说刺激我们的心灵深处,引发灵魂的强烈而持久的震撼了。
但是,要看到,这种“很知识”的讲解,至少还是目前小学课堂的“常戏”。
这种封闭式的课堂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因过分注重于对知识的传授与对知识的回忆,把学生禁锢于教师、教材和教室,完全割裂了学生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使语文教学严重滞后于社会生活及其需要是分不开的。
而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和应用的当代教学,越来越要求把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力求使他们走出传统语文的封闭、单一和滞后的时候,对教师来说,我们不仅仅需要对知识的关注,更需要有超越单纯而狭隘的知识的对生命的关注。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孩子心灵里流出的诗心与才华,需要他们发自他们灵魂深处的郁勃的生命意识和发亮的精神思想。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再满足于乏善可呈的以识记为主的“字词式”教学,也不能仅仅满足于体会一两个字词的所谓与字典里无差别的解释;而要由字面的理解,进到词内,再进到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无限而深刻的生命体验。
对我们来说,我们需要将沉睡的文字变成眼前可视的现场,让文字里的场景回到现实之中来。
我们看到,通过武老师的种种努力,我们看到了文字背后的由嘈杂而渐趋平静的声音,人物的心跳与呼吸,他们的想法和有力的动作,都直现在我们面前。
她做得很成功,而我们的学生也很优秀。
这种优秀不是表现在考了多少高分,而是对文本的入境而深刻的理解。
当然,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那种孩子还没有投入到具体情境中的笑声,但渐渐地,笑声没有了,孩子的脸上严肃了,特别是当屏幕出现了“新疆克拉玛依大火”文字时,我们感到了窒息,而孩子们甚至也止住了呼吸——课堂上可能有两、三秒的时间停歇。
这种巨大的无声震撼着每一个心灵,只要他或她是活着的人。
那种人性的强烈的反差,那种生命的焦味,都通过课堂的场景表现了出来。
这是那些仅仅凭借一些小技巧、事先在课堂上安插一些发言的枪手的老师是永远都无法理解的,也是他们永远都做不到的。
课堂上感人的细节是永远不能通过做假来表现的。
武老师以她自己的课堂实践告诉人们,小学生也可以做到,而且做得非常的好。
这使我们看到了来自于小学课堂上的巨大的能量。
这使我们仍然相信,点燃孩子心灵的火把,对教师来说究竟有多么的重大的意义。
这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所在了。
一种久远的感觉突然涌到眼前,我们看到,有人流泪了,感慨了。
当然,武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对文本的一般的解读。
照理说,将这一文本的“船长”悲壮的形象挖掘得比较充分的时候,课堂似乎可以结束了。
但高明的教师并不满足于这一点。
“新疆克拉玛依的大火”是一大手笔。
这场大火让很多“卫道士”痛苦,也让很多教师兴奋和激动。
这一精彩的一笔,直逼人人的心灵,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
文字给人的力量是与阅读个体的生命体验是密切相关的。
体验越丰富,则获得的感受与理解就越强烈。
武老师是深得此理的。
而这种强烈反差里,可以让我们更逼视人性的真实。
很多孩子回家谈得最多的就是这一堂课上的感受,甚至到现在还有很多孩子在谈论,不能不说这一课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甚至一辈子也难以忘怀了。
同时,我想,武老师这一设计,决非仅仅是一个技术设计。
这包含了武老师对教育的真诚的理解,对人生的深切的理解,和对人类不幸的深深的同情。
也就是说,支持这一技术设计的是其背后的技术观和思想观。
而这往往是一般人所看不到的。
我们说,文本是一个个沉睡的灵魂,需要读者,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和学生来唤起;但这种唤起似乎并不轻松。
很多人漠视孩子,尤其是小学生阅读的需要和心理的期待,总认为教师可以将一切“灌输”给孩子,似乎做人的道理,人生路径的指示都可以设定规范,这其实不要说是愚妄,至少也是荒唐的。
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培育“善”的种子。
有些老师说,将这一课移到中学上可能要好些。
我很理解这些教师的用心。
但是要知道,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语文课堂上就能播种一颗生命和精神的种子是多么的重要啊。
《船长》这一课文,通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救险,告诉了我们人类在临难时的悲壮,维持良好秩序的感人,这是对人类生存意志的一场考验。
“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场面混乱不堪,这是一种比灾难更可怕的东西,但人类是理性的,有秩序的,通过这一场救险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这个种族之所以延续到今天的原因了。
这个“秩序”就是人类的道德法则,人类的生存意志,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面对死亡威胁时候的理智的态度。
这个文本我们毋宁看着是人与困境较量的一个隐喻。
这个故事演绎了伟大的叙事,而这个叙事在今天尤其要被恢弘光大的。
确实,出现在诺曼底号上人与大海的较量,我们一方面看到了自然要吞没生命,展示了自然的残酷与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人类要拯救生命、拯救自身——船长的舍己为人、沉着与牺牲,船员们的舍己忘生、忠于职守,乘客们的服从指挥等——这种较量让我们感受到了扣人心弦的人性的力与美。
尤其是船长最后的牺牲更是给我们带来了动人心魄的震撼!我相信,凡是读过这篇小说的人,都不会忘记那座沉入大海的雕塑,都会记住这位英雄,记住这位英雄的船长的!确实,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
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
”(《夜雨诗意》)而100多年前的小说,100多年过去了,我们读起来依然感到震憾,依然对船长悠然而生一种崇敬,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他,我们需要英雄!甚至人人需要成为英雄!而这场震惊全国的十年前的“克拉玛依大火”,告诉我们,我们依旧有很多窘迫的环境,依旧有很多必须正视的严峻的问题。
不能我们像个别老师那样,以为是暴露我们的“丑”,那么,面对288名小学生、36名教师的死难,我们将何颜以对呢?如果我们不能正视现实,那么类似于不久前洪水的肆虐,发生在黑龙江地区的孩子遇难的事件就会不断地发生了。
所以最可怕的不是掩“丑”的问题,在我看来,比这种掩盖更可怕的是,我们一些人身上泯灭已久的良知还没有召唤回来。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危难降临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需要英雄,需要船长这样的英雄!在这个意义上讲,我特别感谢武老师和她的《船长》这一课。
当然,这一课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还与武老师的课堂导向是分不开的。
我觉得当代课堂教学,至少不能忽视两点价值取向:一是不能忽视充满课堂生命的活力的“学生主体教学价值观”。
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以人为指归,一切预前性的课堂设计以及课堂上的具体行为都必须满足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
课堂是否完美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当前课堂上的一切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
教师必须提高这种意识,无论是公开课,还是自己的常态课,都要首先重视这个问题。
二是要努力建立有序、和谐而民主的师生合作的人际关系。
课堂要突出教育过程的生命性,就得注重形成课堂的“公共话语空间”。
传统的课堂只以“讲解”为主,不及其余。
而课堂教学需要现场化,则意味将课堂的一切因素纳入视野,教师要做很多的事情,比如缓解课堂紧张的气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等等。
在课堂上,一个精明的教师总是注意跟随课堂的具体情势作出相应的变动。
所以,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具体实施,教师必须时时关注课堂的走向,而不是高高在上地“主导”(实际上是隐蔽的灌输)。
(拙著《建筑生命的课堂》第82-83页,长春出版社2019年8月)这两点,通过武老师的《船长》实录,读者诸君自有明鉴,不消我在这里重复了。
这一课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还与武老师的激情的课堂张力是分不开的。
一个老师的激情,本身就是一种生存的能量的绽放,这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这一点,无论是课堂上的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都比我有更切身的感受的。
这种“激情”与“张力”,是更广意义上、教育本体论层次上的表演。
李政涛博士说:“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表演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之一,它是作为生命存在者的人对某种角色存在的主动承担,即是通过对角色的表现和显示而实现的以使他人确信为目的的自我投射、自我呈现,并最终达成的自身敞露。
……表演问题的实质首先是人的问题,展现的是表演者整体的生命存在。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小学的教育怎么做,离话题太远,姑且不论,但小学语文的课怎么上,小学的语文文学课又怎么上,我想,就可能是不能不面对的直接而尖锐的问题了。
但让人宽慰地看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已发生了一场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大量具有冲击力的新颖课例,和一大批知识渊博、见解独到的菁华教师纷涌叠出,深锐而具有巨大的穿透力。
他们的大量课例,已经成为课程改革在课堂方面的重要成果。
不少名师专家思想底力深厚,紧密结合当前教育教学,既激发热情,又开启视野,更指路说径,让普通老师们有时时意想不到的收获。
武老师的这一课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