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
- 格式:ppt
- 大小:7.32 MB
- 文档页数:41
端午节的来历30字左右(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致辞、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自我鉴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elf-evalu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端午节的来历30字左右(9篇)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欢迎阅读!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
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端午的由来(简短)1.端午节的来历(简单一些)端午节的来历之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端午节的由来要短一些的,而且是要写楚原哦中国的端午节是屈原出现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节日。
因为在长江一带至今有“端午水”一说,也就是在端午节前后会有大暴雨导致的洪水。
古人认为洪水是河神发怒的结果,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等东西冲走,举行的一列祭祀活动,希望河神高兴,五谷丰登。
加上这时候一般是农耕的犁田、插秧季节,经常要在水里泡着,喝黄酒能有效去除风湿,相传黄酒是神仙赐予的酒,慢慢的也就形成了这段时间喝黄酒的习惯。
这些并不是纪念屈原才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前中国就已经有了端午节这一说法,屈原投江更加让人们记住了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庆祝方式。
3.端午节的来历要很简短100字左右,不要超过150字,谢谢了~~~~~~ 端午节来历简介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课文原文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下面是《端午节的由来》的课文原文。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又叫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政治家。
他对于楚国立国和民生十分忧虑,多次上书进谏,建议国君秦穆公施行政治改革和开展联盟抵抗外敌。
然而,他的意见并没有被秦穆公所采纳,反而引起了宫廷的争斗和诽谤。
最终,秦穆公听信谗言,将屈原贬斥为普通百姓,让他彻底失去了政治地位。
屈原的流放生涯并没有磨灭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他在贬居岳麓山的时候,写下了许多悲愤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疾苦的关怀和痛苦。
他也积极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关心人民生活,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并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可。
楚国最终在战争中失利,被强大的秦国所灭。
当屈原得知楚国准备投降,他多次上书进谏,希望国君不要屈服于秦国,保卫楚国的尊严。
然而,屈原的苦心劝谏并没有被理解和接受。
他绝望地投江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的死耐影响深远,后人为了纪念他的精神和爱国情怀,就设立了端午节。
端午节的名称来源于屈原的死期,农历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
据说,端午这一天,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纷纷把粽子扔进江中,以免他的身体被鱼虾啃食。
后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粽子,并在江边划龙舟,以纪念屈原和追忆他的爱国精神。
端午风俗丰富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活动包括划龙舟和吃粽子。
划龙舟是模仿人们划船去救屈原的行为,体现了团结一致和勇敢精神。
吃粽子则寓意着驱邪和祈求平安。
此外,还有蒸香草、挂艾蒿等一系列习俗,文化内涵深厚。
如今的端午节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每年这一天,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如龙舟竞渡比赛、包粽子比赛等。
这些活动既是对屈原的铭记,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欢聚在一起,一起庆祝这个具有深厚民俗文化底蕴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流传至今,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端午节的由来可谓是千古流传的经典传说,流传至今依然家喻户晓。
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被敌国秦国所逼,投身于汨罗江中自尽。
为了不让鱼虾汲取他的身体,人们纷纷下河捞起粽子和五色丝线扔进水中,阻止鱼虾损害屈原的身体。
同时,人们也载歌载舞荡涤灾难,祈祷国泰民安。
这就是渊源深远的端午节来源。
在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中,最为人所熟知的非吃粽子莫属了。
粽子是一种用草叶包裹糯米、豆沙或肉类制作的美食,口感丰富饱满,是端午节中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
据传粽子的包法是祖先的智慧演变而来的,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人们就已经开始用良种的糯米和新鲜的野生食材制作粽子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粽子也渐渐成为繁荣的民间食品,成为端午节中最为重要的符号。
此外,端午节的龙舟比赛也是人们常见的活动。
传说屈原死后,江中出现许多水怪,为了能及时捞回屈原的尸骨,人们便会划龙船在水中舞动吸引水怪的注意。
这段历史也为龙舟比赛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岁月更迭,捞人的祭祀活动已经消失,但龙舟比赛的竞技活动在每年的端午节依然热火朝天。
除了正式的传统风俗,端午节还存在着许多地方特色,如宁波人喜欢钓五颜六色的鲤鱼,象山县则有组织数十口人围坐在一块会吃糯米饭的大石头旁边的“石头粥”等等。
这些民俗风情展示着各地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地位,在结合当地自然风光中,增添着端午节的生命力和活力。
总之,端午节的历史悠久,文化瑰宝渊源流长,人们在庆祝和传承端午节的同时,也在传承中国民族神韵的血脉基因。
无论是传说中的屈原,还是代表中华民族和谐与团结的龙舟比赛,都是我们追溯中华文化源头的最核心元素,而人们在不断传承和改编的历史过程中,一直在以端午节传承精神,激发文化活力,传承民族情感,让端午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
端午节的由来•相关推荐端午节的由来导语:我们的端午佳节是怎么发展而产生的,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大家都了解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端午节来源六说: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
它的别名很多,有端午、端阳、蒲节、重五、女儿节、诗人节、沐兰节等等。
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为人所知的有下列六种:1、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
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
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
《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3、勾践操练水军。
《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
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4、纪念孝女曹娥。
《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
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5、纪念介子推。
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
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
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
”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
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由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据《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苍龙七宿。
端午节的起源与风俗传说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盛夏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端
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诗人,他为报效国家,忠言进谏,却遭受谗言陷害,最终投汨罗江身亡。
为了悼念屈原,人们便在每年五月初五这天举行隆重的节日,以纪念他的忠贞和爱国情怀。
端午节的风俗和传说
端午节是一个充满传统风俗和神秘传说的节日。
人们在端
午节这天会挂艾叶、叶艾菖蒲、香囊、樽酒等一系列象征着辟邪镇恶的物品。
同时还吃粽子、赛龙舟,另一个特有风俗是穿“五彩绳”,民间认为这可以祛邪辟鬼。
传说中,屈原死后,一
群人把粽子投入江中,防止鱼虱啃食屈原的尸体。
后来,这种风俗就演化成了吃粽子的传统。
另外,端午节还有一部分传说和民间故事,比如五毒驱除、荷花女神、五谷轮转等等,这些在中国各地流传甚广。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时刻。
结语
端午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节日,不仅仅是纪念屈原
的传统,更是中国人民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时刻。
不论是风俗习惯,还是传说故事,都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情感。
让我们在每年的端午节,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个充满纪念和祝福的节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端午节的由来典故导读: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1.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端午节,又称为重阳节、五月节、午日节等,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祭祀屈原、抵御瘟疫和防御各种灾祸而设立的。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习俗,深受人们的热爱。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一、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传说和说法。
其中,最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78年,楚国大夫屈原因遭到朝廷排挤而流亡至汨罗江边。
屈原在流亡期间,耳闻口传辽东国王即将发动战争,他十分担心。
后来,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个日子里,握紧竹叶跳入汨罗江中,以示悲痛和爱国主义情怀。
邻居们闻讯后就用船把带着香草的竹筏推入江里,希望能够救回他。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比如,五月初五是夏至节气前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远古人们寻求自然之力的时刻。
因此,端午节被视为人、神和自然之间交流、互通和感受的时刻。
二、端午节的习俗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有许多特别的习俗。
1、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食品和风味之一。
粽子是一个用芦荟叶或者竹叶包裹着糯米饭和各种配料的食品。
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口味。
比如,有甜粽子和咸粽子,原料的选择也略有不同。
2、赛龙舟。
龙舟赛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民俗活动之一。
它通常是由冠军队伍接受奖励和荣誉的比赛,参赛者必须配合默契并全力划桨。
3、佩香囊。
在端午节,人们还会佩香囊,香囊是用红绸子和丝线绣成的小袋子,里面装有各种香料和草药。
佩戴香囊的意义是祝福和保佑。
4、修习养生功法。
端午节是夏气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人们需要加强运动,平衡心理和保持身体健康。
大家热衷于修习养生功法,比如太极拳、武术和气功等。
5、挂艾草和军马门上。
在端午节,人们会在家门口和门柱上挂上艾叶和菖蒲,或把菖蒲插在门前的地上,以消灾驱邪。
三、端午节的民俗活动端午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
在不同地区,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些。
1、武林大会。
武林大会是湖北省舞阳县的传统民俗活动。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端午节的由来简介,山草香整理分享了11篇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
端午节历史演变篇一先秦时期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
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
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
“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
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
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
”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
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
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
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
《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