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旅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67 MB
- 文档页数:29
《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描写的风光旖旎的草原景色令人无比向往,但学生对草原是非常陌生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广泛利用多媒体资源带学生入境,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到草原的美景,体会感情。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在文中的意思。
2、正确、顺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歌曲、图片等),感受草原的美。
2、采用感悟相结合的方法,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三、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
四、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描述的美景。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一系列草原图片,引导去过草原的学生与全班同学交流所见到的草原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顺势导入老舍先生眼中的草原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先生的步伐,一起走进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师板书课题“草原”,引导学生感情读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引导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1)、通读课文(2)、找出本文的生字词、易错字及多音字。
2、检查反馈。
(1)、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本文的生字、多音字,检验学生是否能正确认读。
(2)、通过大屏幕展示本文的易错字,让学生尝试说出平时书写需要注意的地方。
(3)、通过识字游戏,结束本课的生字学习。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个印象体现在哪些方面?2、检查反馈。
(1)、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同学们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美)(2)、老师结合学生汇报板书:“美”。
语文6年级部编版草原课件导言本篇文档是针对语文六年级部编版草原课件的编写,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本课件涵盖了六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草原课文内容,旨在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草原的特点、文化和草原生活。
一、草原简介草原是大面积以草为主要植被的自然景观,具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生态系统。
我国的草原分布广泛,涵盖了广大的地域,北方的内蒙古、新疆以及西藏等地都有著名的草原地带。
1. 草原的地理特点•广阔的面积:草原通常面积巨大,草原的辽阔视野给人以宽广的感受。
•气候条件:草原地区通常气候干燥,年降雨量相对较少。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限制了植被的种类,主要以草类植物为主。
•物种多样性:尽管气候条件相对恶劣,但草原上的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
例如,游牧民族常常养殖牛羊等家畜,草原的动物种类也较为繁多。
2. 草原文化•游牧生活:草原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他们过着以放牧为生的生活。
他们和动物共同生活在大草原上,形成独特的草原文化。
•蒙古包:草原上的居民通常居住在特殊的帐篷——蒙古包(也称为“包子”。
这种帐篷的搭建结构独特,能适应草原地区的气候和环境。
二、草原的美1. 草原的四季变化草原的四季变化十分明显,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景。
春天,草原上的鲜花盛开,给人以希望和生机的感觉。
夏天,碧绿的草原延绵无垠,给人以清凉和舒适的感觉。
秋天,草原的颜色逐渐变为金黄色,在阳光的映照下,给人以温暖和宁静的感觉。
冬天,草原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给人以纯洁和安静的感觉。
2. 草原的生物多样性草原是各种植物和动物的家园,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在草原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如羚羊、黄牛、马等。
同时,草原上还分布着多种植物,如牧草、野花等。
三、草原生活的故事1. 草原上的孩子草原上的孩子成长在这片自然环境中,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城市里的孩子有所不同。
他们通常与家长一起放牧,学习如何照料牛羊。
他们在草原上奔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11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2.带着感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学会积累语言。
3.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熏陶,我被教育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团结。
培养学生对美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和蒙古同胞的热情豪客,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会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
(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1)草原的景色如何?(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3)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二、读课文,学课文1.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很多。
现在就带着我们的好奇心来草原吧。
阅读和思考。
这篇课文描述了草原的什么?(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3、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境界:事物的程度和表现。
文章指的是碧空如洗、空气清新、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
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克制:过分克制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增强学生的语感,有效落实学段、单元及本课目标。
)六、联系之前所学课文,从所读内容想开去(出示课件22)教师出示问题: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23)预设:在五年级上册《白鹭》一文中,在作者的笔下“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融入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更突出了。
七、指导朗读与背诵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出示课件24)(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第一句音调稍高,表达出作者要与人分享所见的急切心情;第二句作者心情较激动,整体速度稍快;第三至第六句语速平缓,再现观察者慢慢欣赏的过程和草原的安静;第七句作者被美景深深打动,感受强烈,直抒胸臆,语速加快;第八句写骏马和大牛在静立中“回味草原的乐趣”,速度减慢。
(2)教师播放第1自然段朗读音频,学生听完音频后自由朗读。
2.尝试背诵(出示课件25)教师出示要求:尝试依据下面的顺序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根据提示背诵第1自然段。
八、课堂演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6)2.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7)今天,我们跟随老舍的脚步初入呼伦贝尔大草原,感受到了草原奇丽的风光。
下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与淳朴。
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28)(1)积累本课学习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作简单批注。
2.研读“喜迎远客图”部分(出示课件33)预设:从第2自然段“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个比喻句,以及三个“飞”字,可以看出蒙古族人民喜迎远客的热情。
(出示课件34)预设:通过第3自然段中的语句“许多”“很多”“从几十里外”“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体会到主客之间的心情激动和情谊深厚,也感受到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团结互助。
3.研读“主客联欢图”部分(出示课件35)预设:从第4自然段中主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这些民族美食招待客人,第5自然段中给客人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中可以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和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