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新史复习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1、论述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新闻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表现:生存的需要;生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
第二,社会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制约。
1、物质条件的制约:载体、传播工具;2、精神条件的制约:民族精神、国民性格、社会教育水平;3、社会制度的制约。
第三,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
两个极端倾向:夸大新闻传播的作用;给新闻传播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社会作用:1、马克思主义:宣传、鼓动、组织、社会监督——政治工具。
2、实用主义新闻观:环境监测、联系社会、传承社会精神遗产、娱乐——信息传播。
2.工业革命对近代报业的影响(1)工业革命使各国经济飞跃发展,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因之密切,人们对他们的信息需求大增。
(2)工业革命需要大量产业工人,从而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化的加快,社会的信息需求进一步提高。
(3)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急需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于是国民教育有所普及。
粗通文字的平民形成了新的读者群。
(4)由于邮电通信,印刷出版、交通运输的新进步,电报、电话、轮转印刷机、火车、轮船等新事物的出现,使得新闻的采集和传递更加迅速和便捷,报纸也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从而直接推动近代报业的成熟。
(5)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的繁荣。
广告数量大为增加,报纸不仅能在经济上自立,而且还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再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
(6)从政治上看,工业革命后阶级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逐步成长的工业无产阶级也在为自身的民主权利而斗争。
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新闻出版的自由度有所提高,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3、试论述大众化报业诞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政治民主化的完成。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发达资产阶级国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学说深入人心,三权分离的民主政治秩序基本确立。
日本“锁国时代”了解国外信息的唯一渠道是
外国人在日本创办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是1620年“五月花号公约”奠定美国精神,即自治制度和()。
美国的第一张报纸是1690年本杰明·哈里斯在波士顿创办()。
本杰明·富兰克林创办的历书《穷人里杂查德历书》被称为()的先驱。
塞缪尔.亚当斯在反印花税的高潮中,发动了一场被称为“整整20年(1763-1783)里最为持久的通过新闻报道传播思想的运动”()运动
安德鲁.杰克逊就任总统的19世纪20、30年代被美国人称为()。
()被称为俄国第一份近代报纸。
世界上最早的日报是1650年出版于德国的()。
英国的新闻出版政策具有浓郁的()特征。
“任何人,不管是否拥有英国国籍,也不管是否居住在英国,都有权了解包括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警察、国家医疗保健系统和教育机构在内的约10万个英国公立机构的信息,且不用说明理由”,上述条款是()中规定的。
()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法国最大的印刷媒介集团是()
()年,北美殖民地通过了第一个限制新闻出版的正式法案。
俄国近代报业的创始人是()。
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新闻通讯社是()。
雕版印刷术最早诞生在()。
在英国,()颁布了“出版法庭命令”。
外国新闻史复习笔记重点一、选择题(10*2)二、填空题(5*2)三、名词解释(4*4)四、简答题(8*3)五、论述题(15*2)第一章外国新闻事业史1、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的需要社会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制约:(1、物质条件2、精神条件(社会、国家、民族精神、国民性格、社会教育水平)3、社会制度)2、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倾向一:夸大新闻传播的作用;倾向二:易于就事论事)(观点一:马列主义观点;观点二:实用主义观点:拉斯韦尔(美),新闻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1、环境监测2、关联性;3、精神传递)3、口头新闻时代(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表现形式: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2、众人一起议论3、氏族公社、血缘家族和部落的各种行政会议4、说唱5、田边地头的传闻);(口头新闻的局限性:传播范围有限;信息失真);(补充手段:结绳记事、击鼓传讯、烽火报警、实物表意、图画传播)4、手写新闻时代(官方公报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期;私人新闻信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手写新闻传播形式)5、古代中国的手写新闻传播(汉朝盛世,出现了最早的邸报;北宋末年出现了民间小报)6、文艺复兴时期的手抄新闻书(手抄新闻发源于意大利境内的威尼斯)(1)、意大利(1、商业性的民办手抄新闻;2、威尼斯政府与土耳其战争中,曾在1566年经常发布一种叫做《消息公告》的手抄新闻)(2)、英国(1、最早的手抄新闻出现于公元13世纪;公元16世纪初,英国初步建立了近代邮政制度,各邮局因掌握邮路,消息灵通,邮政局多兼售手抄新闻书)(3)、法国(公元15世纪出现手抄新闻业,随着邮政制度的建立,在1488年到1529年,巴黎出现了两种折叠而不装订的手抄新闻,《偶然》刊载官方信息,另一种《小报》,刊载新闻和论战文章)(4)、德国(公元15、16世纪之交,也出现了许多手抄新闻;纽伦堡大贵族施乌尔把新闻送给其他的朋友、贵族;杜来自己编写新闻,叫妻子上街叫卖;奥格斯堡大富商格尔家族,雇人抄写所得到的消息,编成《富格尔新闻》)第二章发达国家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1、近代报业出现的历史条件(1、印刷术的发明及普及2、社会对于新闻信息的需要3、邮政事业的产生(15世纪,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诞生了肩带邮政业务))2、近代报业的诞生:通常认为,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业的诞生,也就是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发源地之一:德意志地区1609年两种周报《通告—报道或新闻报》)、《报道》,一般认为它们是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
1、新闻信答: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
它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手写传播形式。
官方新闻信常有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
私人的新闻信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
2、传播发展的三大里程碑: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3、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答:①尽管形式上不断演进,但是一般来说,规模比较小,通常面向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对象而不是面向社会广大公众。
②没有以采集和传播新闻为宗旨的专业机构和队伍,因而还不称其为新闻事业。
4、新闻事业诞生的必然性答:I、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兴起过程中整个社会对新闻信息的大量需求,直接催生了近代新闻事业。
这种社会需求,包括两个方面:1、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社会分工更加发展,人们为市场而生产,同时又必须从市场中获得生活必需品。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各个国家和地区,彼此越来越依赖,国际之间的交往也不断增加,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更加集中和突出。
2、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市场兴起,打破了长期停滞的封建秩序加速了社会政治的变动,阶级矛盾尖锐,宗教改革与反封建浪潮又交织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使得社会信息量大为增加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各个阶层不得不增加关注新闻信息,以适应事态变化,同时,新兴的阶级与政治力量也更加需要创办报刊来传播信息、宣传观点、左右舆论。
II、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社会和物质条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印刷与造纸工业日益发展,印刷效率有明显提高、生产成本明显降低,报纸的批量生产就有了可能。
2、交通与邮政事业日趋发达3、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步增多正是上述社会需求和实际条件相结合,成了新闻事业诞生的必然性。
5、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控制出版的措施答:1、1529年英王亨利八世开出了禁书名单,拉开了对出版业压制的序幕2、1534年有正式颁令建立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商均需经过皇家许可,否则禁止营业3、1557年,玛丽女王下令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规定只有经过女王许可的印刷商才能成为公司的会员,只有公司的会员和其他经过许可的才能从事印刷出版。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1、每日纪闻、新闻信:在古代手写新闻传播活动中,有两种形式历来受到史家的注意。
一种是公告式的,即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一种是书信式,即新闻信。
·官方公报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期。
公元前59年,古罗马执政官尤列乌斯·凯撒下令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把它张贴在公共场所,后人称之为“每日纪闻”。
这种公报的目的就是要把上层议会的内容公诸于众,争取舆论的支持,扩展自己的政治影响。
·新闻信指的是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书信。
它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手写新闻传播形式。
官方新闻信常有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
私人新闻信主要流传于上层社会。
罗马时代已经出现了以撰写新闻信为业的人,他们受雇给远离首都的军政长官、王公贵族、税吏、巨商写信,提供首都信息;也有的专门从外地给首都写信,提供外省的信息。
2、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尽管形式在不断演进,但是一般来说,规模比较小,通常面向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对象而不是面向社会广大公众。
(2)没有形成以采集和传播新闻为宗旨的专业机构和队伍,因而还不称其为新闻事业。
这是前新闻事业时期新闻传播的一般特点。
3、手抄小报·发源地:意大利的威尼斯·原因:威尼斯位于地中海北岸,早在10世纪末就是一个富庶的商业共和国,东西方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
·内容:商业行情、交通信息(船期等)、政局变化、战争信息、灾祸事件。
·发行:新闻屋;格塞塔(从货币单位变成报纸的代称)·扩散:意大利起源;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实物:现在维也纳图书馆收藏有“富格尔商业通讯”共27册(1588—1605年)4、新闻书(16世纪逐渐定期化)时间&地点:16世纪初的德国、尼德兰;16世纪中期前后英、法、意、墨西哥也出现了。
内容:大多为重大事件的报道;新闻性很强。
销售:多在书店、集市或街头出售定期新闻书(新闻性的印刷品):16世纪后期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专门汇编半年之内大事,半年一期的出版物;法兰克福一年两度的博览会上,有《博览会编年表》出售。
名词解释1华盛顿邮报1877年创办。
至1933年转入迈耶手中,开始发展阶段。
迈耶公布了著名的办报原则: ①报纸的第一使命是说明真相,说明经过调查证实的全部真相。
②因此,本报将尽量告诉全体人民有关美国与世界的重要事件的真相。
③作为新闻传播者,本报将遵循一名审视理应遵循的社会礼仪。
④本报的内容需要雅俗共赏。
⑤报纸的职责是为读者、为公众服务,而不是为报纸老板的私利服务。
⑥为报道真相,报纸应准备在必要时为公众利益牺牲报纸自身的物质利益。
⑦本报不会与任何特殊利益集团结盟,它对于公共事务和公务人员的见解将是公正、自由和有益的。
后转为其女婿格雷厄姆和其女凯瑟琳.格雷厄姆主持。
《华盛顿时报》注重国会新闻和政府活动,国际新闻也很多。
曾成功报道“水门事件”。
读者群与《纽约时报》相仿,主要为政界、企业界和知识。
2白虹贯日1918年8月,全国84家报社的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了“关西记者大会”,要求内阁立即辞职,要求言论自由,拥护确立宪政。
报道这次大会情况的《大阪朝日新闻》在提及此事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消息暗示革命”为由起诉该报,大部分报社成员遭到惩戒。
这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嫁祸事件。
3新莱茵报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日报,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6月在德国科伦创办,报纸积极宣传“共产主义同盟”的纲领,团结人民,指导运动,对当时的德国和欧洲的革命斗争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849年5月在德国政府迫害下停刊。
4金字塔报非洲第一大报。
1875年塔克拉兄弟创办于亚历山大,最初是周报,标榜“积极发表政见,及时报道伤情,摆脱宗教束缚,传播现代科学文化”,多方争取读者,不断扩大销数,使舆论界为之耳目一新,一跃成为埃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喉舌,当时被誉为“埃及升起的一颗文明新星”。
该报是第一家不受政府资助的报纸,采用商业化经营方式。
1879年一度遭封闭。
1881年复刊后改为日报,报风不变。
20世纪50年代初,该报为“7.23”革命进行了积极的舆论宣传。
中外新闻传播史复习大纲期末考试题型:1.选择题(5题,每题1分,共5分)2.填空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3.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共20分)4.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5.材料题(1题,每题12分,共12分)6.论述题(1题,每题13分,共13分)第一章:1.理解不同传播媒介(口语、文字、印刷)的特点2.理解信息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章:1.理解古代官报的出现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2.“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3.宋代的邸报和小报4.明代邸报的发行5.理解我国古代历史时期报纸发展缓慢的原因第三章1.《每日记闻》和新闻信2.“印刷机”和“手抄新闻”的出现3.封建王权对信息传播的利用与控制第四章:(本章应重点复习)1.近代报刊出现的原因2.了解德国、荷兰、英国最早期具有代表性的近代报刊3.重点掌握《论出版自由》与“曾格案”4.了解法国大革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近代报刊5.理解英国新闻传播体制的初步建立6.理解政党报刊及其特点第五章:(本章应重点复习)1.重点掌握大众报刊及其在各国的发展2.重点掌握四大通讯社及“三社四边协议”3.理解黄色新闻的诞生及其评价4.了解赫斯特和普利策第六章:(本章应重点复习)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和《遐迩贯珍》2.理解在华外报的作用3.重点掌握史量才和《申报》4.重点掌握第一次办报高潮中具有代表性的报纸5.理解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6.重点掌握“苏报案”7.重点掌握维新派报刊与革命派报刊之间的论战8.了解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破坏(癸丑报灾)9.了解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第七章:1.了解美国最早的广播电台以及美国的三大广播公司2.了解炉边谈话以及肯尼迪和尼克松的电视竞选3.了解BBC和NHK4.了解三大媒介的发展趋势第八章:1.理解西方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2.理解西方新闻理论中的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3.了解水门事件第九章:1.理解新闻与宣传的关系2.重点掌握苏联宣传型新闻体制第十章:1.了解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具有代表性的报纸2.理解第三次办报高潮中报刊的特点3.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注意:(1)每一章节中会有一些思考题,那些都是要掌握的;(2)ppt不是唯一的复习工具,还有教材;(3)请进行系统性的复习(不要只背一两个知识点),这样才能够掌握整体知识框架,使用理解式记忆的方法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4)注意所学知识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词语,比如“第一份”、“首个”、“开创了”等。
34、《每日纪闻》答:公告式的手写新闻传播:即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
尤利乌斯·恺撒在当选为罗马执政官之后不久,即发布命令:“今后元老院的工作报告,务须每日公布。
”罗马政府在罗马议事厅外大街上立了一块涂上石膏的木板,每天报道元老院的议事纪录。
时称“阿尔布(Album)”,后人称之为《每日纪闻》。
恺撒遇刺身亡后,其外甥屋大维成了罗马最高统治者。
屋大维恢复了《每日纪闻》。
报道内容主要有帝国政事、战争消息、刑事案件、名人言论、宗教活动和议会纪录等等。
除公开张贴外,还由书记员抄写多份,分送给首都及各大都市、政界要人和驻各地的军队。
35、手抄小报答:发源地:意大利的威尼斯(原因);内容:商品行情、交通信息(船期等);政局变化、战争消息、灾祸事件等。
发行:新闻屋;格塞塔(Gazzetta);扩散:意大利起源;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实物:现在维也纳图书馆还收藏有“富格尔商业通讯”共27册(1588-1605年)。
36、新闻书(16世纪逐渐定期化)新闻书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发源地是16世纪初的德国、尼德兰(原因);16世纪中期前后英法意墨西哥也出现了。
内容:大多为重大事件的报道;新闻性很强;销售:多在书店、集市或街头出售;定期新闻“书”(新闻性的印刷品): 16世纪后期逐渐出现的。
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专门汇编半年之内大事、半年一期的出版物;法兰克福一年两度的博览会上,也《博览会编年表》出售;局限性:多为编年表式的月刊、半月刊;刊期不太稳定。
37、约翰.密尔顿与新闻自由答:在英国革命过程中,人们逐步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新闻和出版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
背景: 1538年开始实施的星法院控制着全英的报业,直到1641年才被废止。
但其后,英国议会实施《英国检查法》。
被认为“讨厌的作品”的作者、印刷者或被吊死、肢解或被砍去手足,或仅仅“根据法官一时的脾气”,就被罚款或被送进监狱。
约翰·弥尔顿未经出版检查官的审阅批准,连续出版了几本小册子。
名词解释: (1)1. 定本制度: (1)2. 廉价报纸: (2)3. 实务文体(新民体): (2)4. 黄色新闻: (2)5. 普利策: (2)6.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3)解答题 (3)1. 对普利策的评价: (3)2. 简述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 (4)3. 简述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务文体的产生及特点 (4)论述题 (5)1.比较《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5)2.简述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5)其他相关内容 (6)1. 西方最早的几大通讯社: (6)2. 廉价报纸 (6)兴起原因: (6)特点: (7)3.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7)4. 《新青年》: (7)5. 黄色新闻: (8)6. 普利策和《纽约世界报》: (9)7. 本杰明.戴伊和《纽约太阳报》: (9)8. 劳森和《每日电讯报》: (10)9. 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 (10)10.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11)11. 王韬 (11)名词解释:1.定本制度:邸报:邸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官方报纸。
邸报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
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
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
公元999年。
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新闻传播与通讯社印刷传播指的是近代产生的传播媒介报纸等。
报纸与手抄小报的最大区别是它是机械印刷的,故将报纸称为印刷传播。
能刷传播的发展,大众报纸的出现,报纸需要有专门负责采访的新闻机构,新闻通讯社应运而生。
新闻通讯社的产生有促进了包夜的发展,它们互相促进,有力的推动了新闻事业传播事业的发展。
报业和通讯社的产生和发展是本章的重点。
第一节印刷传播的产生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传播的前提条件。
记事性的小册子是新闻传播的萌芽。
不定期的新闻印刷品是印刷传播的雏形。
他们促进近代报纸的产生。
一、印刷术的发明中国最早发明印刷术。
早在公元前六七世纪的隋唐年间就有了雕版印刷。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昇首创胶泥活字排版印刷,以后又有人发明了木活字印刷。
南宋时期,中国还出现了锡合金铸成的金属活字,中世纪后期,中国的印刷术传至中亚和欧洲。
14、15世纪之交,欧洲也有了雕版活字印刷术和木活字印刷。
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因为印刷可以大量而迅速的复制信息,以便向广大公众传播,这就深刻影响了人类精神生活和文化发展。
印刷术应用的初期主要印刷书籍和圣经一类的宗教教材。
二、印刷新闻传播的萌芽到了十五世纪末页,一些印刷商已经开始印刷记事性的小册子,技术近期发生的重大战役、自然灾害、节日庆典等。
对一般读者来说,这些记事具有新闻性。
1482年奥格斯堡发行的《巴西探险记》等。
他们被称为印刷新闻传播的萌芽。
三、印刷新闻传播的雏形十六世纪末,新闻书,单页的新闻传单德意志境内1502年出现报道,首次使用Zeitung(报纸)一词。
法国 1529年出现与宗教有关的活页印刷品。
英国 1513年出现有关苏格兰战争的新闻书,至16世纪末期英国的新闻书逐渐增多。
书名“真实的新闻”、“真实的报道”等字词。
16世纪后期,出现了定期,有固定名称的新闻印刷品。
1588年奥地利人迈克尔·冯·艾津出版的《博览会编年表》,在法兰克福一年一度的博览会上出售。
1,新闻信:指的是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书信。
它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手写新闻传播形式。
新闻信分为官方的新闻信和私人的新闻信,前者常有传递军情政情的性质,后者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
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古罗马就开始出现新闻信。
2,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一,形式不在断演进,但是一般来说规模较小,通常面向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对象而不是面向社会广大公众。
二,没有以采集和传播新闻为宗旨的专业机构和队伍,因而还不称其为新闻事业。
3,新闻事业诞生的必然性:一,社会需要,包括经济和政治。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使得社会分工更加发展,人们不仅需要了解本地情况,还要知道国内和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更加的集中和突出。
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打破了长期停滞的封建秩序,加速了社会政治变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使得社会信息量大为增加,各个阶层都更加关注时局变化的信息。
新兴阶级和各种新兴政治力量有迫切需要传播反封建斗争的信息,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的改革。
二,社会可能。
1,印刷和造纸工业日益发展2,交通和邮政事业日趋发达3,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渐增多。
4,独立报纸:是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早期的商业报纸。
特点:一,政治上独立,经济上自主经营。
二,面向社会的中上层,代表着工商资产阶级的利益。
三,在业务方面提倡客观报道,致力于提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硬新闻,也被称为上层报纸,也有人称为高级报纸,高质量报纸。
5,大众化报纸:是工业革命后期出现的一种面向社会中下层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
特点:一,售价低廉,读者多为平民,又称为廉价报纸。
二,内容多以各种软新闻为主,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经营上更加重视广告。
三,廉价报纸的出现使商业化报纸更加兴盛,并迅速成为资产阶级报业的主体,并推动报业向现代化报业演进。
6,传播发展的三大里程碑: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7,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轨迹:一,封建社会后期,资产阶级报刊逐步诞生。
高中历史中外国现代史要点梳理汇编在高中历史学科中,外国现代史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涵盖了自17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
本文将梳理并汇编外国现代史的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欧洲近代史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则由马丁·路德等人发起,对天主教教会权威产生了冲击。
2. 经济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形成:17世纪的英国出现了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欧洲近代工业化的基础。
3. 君主专制制度: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在18世纪至19世纪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其中普鲁士、俄国和奥地利等国家的君主力图加强国家实力和中央集权。
4.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法国大革命和随之而来的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政治、社会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的崛起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史1. 独立战争的爆发:在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的英国移民不满英国政府的压迫,于1775年爆发了独立战争,最终赢得了胜利。
2. 独立宣言和宪法的制定:1776年,美国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布13个殖民地独立;1787年,美国通过了现行宪法,建立了联邦制度和民主政治体制。
3. 西进运动和印第安人的命运:19世纪初,美国通过购买、战争和迁徙等方式逐渐控制了整个北美洲,革命性地扩展了国土,但印第安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三、亚洲现代史1. 中国近代史: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逐步觉醒并崛起为一个现代国家。
2. 日本明治维新与帝国主义扩张:19世纪末,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通过西方化改革实现现代化,并迅速崛起为亚洲第一强国,开始进行帝国主义扩张。
3. 中东石油与阿拉伯民族主义:20世纪初,中东地区发现了大量石油资源,成为国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阿拉伯地区出现了民族主义的浪潮,追求独立和国家主权。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期末复习纲要第一章:18~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建筑☐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复古思潮的三种形式: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
☐古典复兴分为希腊复兴和罗马复兴两种。
☐法国以罗马复兴为主,代表作为巴黎万神庙、凯旋门。
☐英国以希腊复兴为主,代表作为不列颠博物馆。
☐德国以希腊复兴为主,代表作为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申克尔】。
☐美国国会大厦是罗马复兴建筑,美国林肯纪念堂是希腊复兴建筑。
☐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英国国会大厦。
☐折衷主义的代表作巴黎歌剧院、巴黎圣心教堂、罗马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
☐1893年美国在芝加哥举行的哥伦比亚博览会,是折衷主义的一次大检阅。
☐1893年出现的第一个完全以铁架和玻璃构成的巨大建筑物是巴黎植物园的温室。
☐第一座依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起来的高层建筑是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厦。
☐1851年建造的伦敦“水晶宫”展览馆开辟了建筑形式与预制装配技术的新纪元,被誉为第一座现代建筑,设计者帕克斯顿。
☐埃菲尔铁塔高328米,机械馆跨度115米,开创了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两个世界之最。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在他的理论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名词解释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
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
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抄袭古典建筑式样,古典复兴建筑体形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
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 ARCHITECTURE)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
【9A文】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归纳第一章,外国新气事业的起第一节古代新国传播古代的新闻传援,口头传播、平写传播、印刷传播三个发展阶段。
辅助口头传播的标记传播《延续最久的时期)、声光传播、图式传播。
困式传授是较为高圾的辅助手段,认为是文字传播的发物。
于写新国传援:公告式《官方公报》:书信式(新闻售》。
官方公报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9年),《每日纪闻》新闻:公元前500多年,古罗马出现新闻信。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标志这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
印刷新国传援:1450年德国美因茨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拉丁文文法》《四十二行圣经》《教堂课读》印刷术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它也使印刷新闻传播成为可能。
印刷新国前楚:1482年格斯堡《土耳其侵犯欧洲新闻》、1493年西牙《伦布发现新大陆记》、1508年奥格斯堡《巴西探险记》古代新闻传操特点:1.规模比较小:2面向某个或某特定领域,而不是整个社:3.没有以采集和传播新闻为宗旨的专门机构。
以上也是前新闻时期新闻传播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16世纪:手控小报和新闻书手地小报,发源于重大利境内威尼斯1536年股尼斯出现专门采集消息的机构和贩妻手抄小报的人。
1563年政府曾发行手秒小报。
1566年出现定名的小报“手抄新闻”。
新闻书,与手抄小报同时出现,新闻性增强,书本形式第三节17世纪,从定期报刊到日报后期定期印刷晶出现,1588年周地利迈克尔,冯,艾津《博范会编年表》1594-1635年科伦拉丁文出版物《法比信使》两种传播煤介的历史地位:近代报刊的够形、吉代新闻传播向近代新闻传播的过渡。
近代新闻传播特点,1.新闻传播规模扩大:2.由特定对象转商面向整个社会:3.逐渐出现了专门采集和公开发布新闻的机构第四节从定期报到到日报从17世纪初期定期报刊问世到17世纪-18世纪日报陆读创办,这是近代新事业的初创阶段定期报刊:17世纪初(1605-1610)发源地德国世界上景早的定期报刊1609年出现的两种围报《通告一一报道或新闻报》、《报道》.另外一个发源地尼德兰。
1,新闻信:指的是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书信。
它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手写新闻传播形式。
新闻信分为官方的新闻信和私人的新闻信,前者常有传递军情政情的性质,后者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
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古罗马就开始出现新闻信。
2,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一,形式不在断演进,但是一般来说规模较小,通常面向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对象而不是面向社会广大公众。
二,没有以采集和传播新闻为宗旨的专业机构和队伍,因而还不称其为新闻事业。
3,新闻事业诞生的必然性:一,社会需要,包括经济和政治。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使得社会分工更加发展,人们不仅需要了解本地情况,还要知道国内和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更加的集中和突出。
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打破了长期停滞的封建秩序,加速了社会政治变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使得社会信息量大为增加,各个阶层都更加关注时局变化的信息。
新兴阶级和各种新兴政治力量有迫切需要传播反封建斗争的信息,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的改革。
二,社会可能。
1,印刷和造纸工业日益发展2,交通和邮政事业日趋发达3,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渐增多。
4,独立报纸:是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早期的商业报纸。
特点:一,政治上独立,经济上自主经营。
二,面向社会的中上层,代表着工商资产阶级的利益。
三,在业务方面提倡客观报道,致力于提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硬新闻,也被称为上层报纸,也有人称为高级报纸,高质量报纸。
5,大众化报纸:是工业革命后期出现的一种面向社会中下层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
特点:一,售价低廉,读者多为平民,又称为廉价报纸。
二,内容多以各种软新闻为主,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经营上更加重视广告。
三,廉价报纸的出现使商业化报纸更加兴盛,并迅速成为资产阶级报业的主体,并推动报业向现代化报业演进。
6,传播发展的三大里程碑: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
7,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轨迹:一,封建社会后期,资产阶级报刊逐步诞生。
二,在资产阶级革命发动和进行过程中,资产阶级报刊广泛兴起。
三,资产阶级革命后,随着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体制的确立,各国都经历了一个以政党报刊为主的阶段。
四,工业革命开始后,商业报刊纷纷兴起,出现了政党报刊和商业报刊并存发展的局面。
五,在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后期,各国都出现了无产阶级报刊。
8,无产阶级报刊的特点:办报宗旨:在于宣传主办组织的纲领,追求特定的社会目标或政治目标,而不在于追求商业利益或经济目的。
内容:具有很强的战斗性,为了维护阶级的利益,追求阶级的解放,它必定要批判旧世界,同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作战。
活动: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它同群众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为群众办报,靠群众办报。
体制:它通常同主办的组织结为一体,作为主办组织的宣传机构,该组织的领导人往往就是该报的负责人或主编。
9,工业革命对近代报业的影响
10.知识税:1712年,英国国会在托利党人操纵下通过法案,规定对所有报刊一律征收
印花税,同时对报刊使用的纸张征收纸张税,刊登的广告征收广告税,这三种税合称为“知识税”。
11.曾格事件:曾格是一位纽约的出版商,1733年11月创办《纽约周报》。
由于该报发
表了一系列批评殖民总督的文章和消息,结果被指控为诽谤政府,曾格于1734年11月被抓进监狱。
1735年8月开庭审理此案。
律师汉密尔顿赶到纽约为他辩护。
最后陪审团接受了他的观点,不顾法官的阻挠,裁判曾格无罪。
这一案件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北美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是美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
12.杰斐逊新闻自由思想:1,率先提出并积极努力为新闻自由立法2,正确指出了新闻自由
在行使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3,深刻阐述了新闻自由对探索真理的意义
13,通俗小报:明治初年,在政论报纸兴起的同时,就已经出现了适应平民大众的通俗小报,这些报纸版面小,售价低廉,不登或少登政论文章,主要刊登符合平民情趣的社会新闻,娱乐材料,连载小说,文字通俗,汉子加注假名,版面活泼,常伴有插图。
14,发达国家报业垄断必然性:一,从经济上看,是垄断资本追求利润的结果。
二,从政治上看,资本势力为了控制经济必然要求控制政治,要控制政治必然要控制舆论工具。
15,黄色新闻: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以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售目的的新闻报道。
16,质报,量报,郊区报纸
质报:法国现代报纸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报纸注重报道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等严肃性新闻,以文章资料和评论质量来赢得读者。
郊区报:美国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报纸类型,这是为适应“二战”美国居民由城市迁往郊区而出现的报纸类型,虽然版面小,内容窄,但是地方性、服务性强,加上发行方式一般是送报上门,因而对报纸的主流冲击力很大。
17,宅配发型制度:1930年前后,从《读卖新闻》开始,《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报纸效仿,形成了日本报纸特有的宅配发行制度。
日本各报拥有自己独立的发行网络,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专卖店,采取按户投递的方式,在报社的发行末端,既有直属营销店,也有专属销售店,在一些边远地区还有多种报纸的销售店。
18,白虹笔祸:1918年日本人民反对出兵干涉苏俄,某些报纸表示支持,被政府勒令停刊。
当年8月,因米价飞涨,日本许多地方骚动,政府严禁报纸报道有关消息。
为此,报界纷纷抗议,多次举行集会。
8月25日全国80多家报社的新闻记者代表召开了全关西记者大会,要求当时的寺内正毅内阁下台,大阪的《朝日新闻》做报道时,把这次集会描述为“白虹贯日”,预示着政局的动荡。
当局以该报把矛头指向天皇为由,对《朝日新闻》的报社和记者进行迫害,报纸的发行人和有关记者被判刑,导致社长何总编辑被迫辞职,从此,日本反动当局加深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
19,美国消息自由法案:即情报公开法案,法案规定公民有申请使用各级政府的会议、文件等,如果申请被拒绝,则可向法院起诉,但9类材料除外(行政特权,私人企业秘密等,新闻界渴望获取的)。
20,申克诉合众国案: 1919年的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与德国正陷于交战状态。
美国社会主义党反对战争和征兵,申克是美国社会主义党的秘书长,向等待应征入伍的人散发传单,号召人们拒绝服兵役。
申克和另一位社会主义党官员因此而受到三项指控。
初审法院认定申克有罪,申克被判六个月监禁。
初审法院认定申克犯罪的理由是:一、违反《反间谍法》,图谋煽动军队中的“反抗”
情绪和“阻碍”征募士兵的工作;二、以实施违法活动、邮递《反间谍法》禁止邮递的邮件的方式来对抗美国;三、非法使用邮件来散发传单。
申克以《反间谍法》违反第一条宪法修正案为由提起上诉,最高法院一致维持了一审的有罪判决。
21,双轨制
答: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周边国家陆续发展商业广播电视,西德也出现了私营的广播电台,1984年又出现了私营的有线电视台,当时各州对制定新广播法看法不一。
直到1987年,各州政府达成共识,签署新的州际广播协议,确定经州政府许可,可以建立私营的广播电视机构;协议还规定经过州政批准,可以在有线电视系统中转播所有能够收到的公营或私营电视节目,从此西德走上公私并存的广播电视的道路,即双轨制。
22,三社四边协定:自19世纪50年代起,哈瓦斯社,路透社,沃尔夫社三家
通讯社就有过一些交换股票行情的双边协定。
1859年达成协定,相互交换新闻,并大致规定各以本国为发行新闻的范围,互不侵犯。
可是后来它们的业务日益越过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来年的激烈争夺,把世界新闻市场基本分割完毕。
为了确认既成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它们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
该协定以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与,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常常被称为“三社四边协定”。
23,通讯社业务前景
24,电视发展历程
25,美国广播电视体质的确定
26,电波三法:1950年4月,日本国会根据盟军总部的意见通过了有关无线电管理的三项法案:《放送法》、《电波法》和《电波监理委员会设置法》,即“电波三法”。
27,美国的新闻自由与实质
美国新闻界称言论出版自由为“第一自由”,认为若没有言论出版人们就失去了自由表达思想的地方,其他自由也就没有保证了。
因此,出版自由是现代国家的一个象征。
美国新闻界认为宪法所保障的新闻出版自由,包括三项权利:出版权利、报道权利、批评权利。
出版权利: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权利。
具体体现:1、包括办报不用批准,出版内容不用事先检查等方面的内容。
2、新闻工作者对消息来源进行保密,但是美国出版权利带有前列的阶级性质。
报道权利:在政府的新闻控制下生存,否定了新闻界的报道权利,就是否定了公民的知情权批评权利:实质上多数情况下是新闻媒介在赞扬政府的政策及其功绩时,才会对存在的局部问题进行批评,即基调是支持、表扬,实质是小骂帮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