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道德课程讲解
- 格式:pptx
- 大小:9.82 MB
- 文档页数:1
《道德经》第四章解读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就像井底的泉水涌动,可用之应对世间各种疑惑,但是从不会盈满外溢。
“或”通“惑”,这种用法古文中很多。
盈,本义水不断注入容器内,由浅至深,进而溢出的过程。
世人多以“冲”通“盅”表示道的虚空,此解太过生硬牵强。
1、“冲”即“沖”,与后面的“渊”、“湛”三字均与水有关,老子在道德经里讲道时常拿水来做比喻。
2、冲与盈本来就是关联很密切的两个字,有冲才有盈,有盈必有冲。
历史上得道者都说得道之后的智慧是由自性里生出来的,就像井底的泉眼,用的时候,随时取一桶,不用的时候,井水始终处于井口下,不显露,不外溢。
有句话“学道如掘井,得道如汲泉”,因此老子才说这句话。
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渊深啊,就像万物的源头。
湛兮,似或存
它像清澈透明的水一样啊,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不知道它来自何处,它是天地万物的先祖。
日月星辰谓之象,万物主宰谓之帝。
象表示天上的一切,帝表示地上的一切。
(安徽池州三中章真奇)。
第四章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第一节道德及其发展一、道德含义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并且通过生产生活实践体现出来,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二、道德的起源(一)非科学的道德起源观:比较典型的有四种观点。
1.道德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启示或“上帝”的意志。
2.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
3.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
4.人类的道德是动物的合群性和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的“自然起源论”。
(二)科学的道德起源观: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起源,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是人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历年真题9: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
A.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B.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C.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D.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启示或“上帝”的意志答案:C解析:道德起源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是人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道德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认为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
四、社会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2、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必然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具有阶级性。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经》第四章解读
《道德经》第四章的内容如下: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这段话主要讲述道的特性和作用。
道是一种无形无质的东西,通常被比喻为水或空气,具有渗透性和无限延伸性。
它既可以被利用,也很难被充分利用;它深不可测,似乎包容了所有存在的东西。
同时,道也能够化解矛盾,平衡各种力量。
它具有平和、温柔的特质,但又不失强大的力量。
在这些特质中,重点强调了道的模糊性和无所不在的特点。
它既是“似万物之宗”,又“似或存”,这种态度表达了对道的尊重和敬畏,同时也表达了对它的不确定性和神秘性的认知。
总的来说,这一章主要讲述了道的宏伟与神秘,并强调了其对于平衡和协调的作用。
《道德经》第四章解读《道德经》第四章是一章非常重要的章节,它探讨了宇宙的本质和万物的起源。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的起源和特性。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首先,第四章强调了道的无形无象。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但它本身却无形无象,无法被凡人感知或理解。
这一概念在道家哲学中非常重要,因为它提醒我们不要试图通过有限的思维和概念去限定和定义道。
相反,我们应该通过超越有限的认知去感知和体验道。
其次,第四章还提到了道的永恒性和无限性。
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无限时间中。
这意味着它是永恒不变的,并且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未来,它的力量和影响都是存在的。
这给予人们一种信心和希望,暗示着即使在困难和挑战面前,道仍然存在并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此外,第四章还探讨了道的普遍性。
道是普遍适用的,它没有特定的国家、种族或文化背景的局限。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我们的背景如何,道都是我们可以追求和遵循的。
这一概念强调了道的包容性和平等性,它提醒我们要超越个人和集体的偏见,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最后,第四章还强调了人类与道的关系。
道是人类生活的根本,我们与道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只有通过与道的合一,我们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和内心平静。
这一观点提示着人们要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与道相一致,追求真理和善良。
总之,《道德经》第四章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道的起源和特性的深刻洞察。
通过理解和践行其中的教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追求真理和内心的平静。
这一章节提供了人类修身养性的指南,引导我们走向道德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