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
- 格式:ppt
- 大小:267.00 KB
- 文档页数:14
穴位贴敷的功能主治1. 缓解疼痛•止痛作用穴位贴敷是传统中医疗法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能够刺激神经末梢,使疼痛信号得到抑制,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神经调节作用穴位贴敷还可以调节神经活动,改善疼痛所引起的不适症状。
例如,对于头痛、颈肩痛、腰痛等疼痛症状,穴位贴敷能够通过调节神经活动,舒缓相关部位的紧张和不适感。
2. 改善循环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穴位贴敷对于改善血液循环有积极影响。
通过刺激穴位,能够调节血管张力,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组织供氧及养分的状况。
•调节血压穴位贴敷还可以通过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血压的作用。
对于一些高血压患者,穴位贴敷能够舒缓神经系统,调节血压,降低病情的发展。
3. 提升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穴位贴敷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例如,对于感冒、咳嗽等呼吸道感染,适当的穴位贴敷能够起到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调理肠胃功能穴位贴敷还可以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改善肠胃功能,增加消化液分泌,加速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提升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4. 缓解精神压力•舒缓神经系统穴位贴敷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舒缓紧张和焦虑的情绪,缓解精神压力。
对于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方面的问题,穴位贴敷能够起到缓解症状的效果。
•促进睡眠穴位贴敷还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平衡神经系统,调节睡眠状态。
对于睡眠质量较差的患者,穴位贴敷能够帮助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律,提高睡眠质量。
5. 辅助治疗慢性病•支持传统医学治疗穴位贴敷往往可以作为传统医学治疗方法的辅助手段。
对于一些慢性病的治疗,穴位贴敷能够加速康复过程,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生活质量穴位贴敷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具有安全、方便等特点,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穴位贴敷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增加希望和信心。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具有缓解疼痛、改善循环系统功能、提升免疫力、缓解精神压力和辅助治疗慢性病的多种功能主治。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以下是 7 条关于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1. 贴敷前,你得把要贴敷的地方清洗干净呀,就像你每天洗脸一样认真!比如说,如果要贴在肚子上,那可得好好擦擦,不然怎么贴得牢呢。
这一步可别偷懒哦!
2. 然后呀,拿起穴位贴,小心翼翼地撕开包装,嘿,这可不能像撕零食袋那么随意!就像对待一个珍贵的宝贝一样。
接着,准确地找到要贴的穴位,这可得看准咯,可别贴错地方啦。
想象一下如果贴错了会咋样呢?
3. 把穴位贴轻轻贴上去,别使劲按,温柔点嘛,就像给小宝宝穿衣服一样轻手轻脚的。
贴好后再检查检查,看看是不是稳稳当当的呀。
哎呀,要是没贴好掉了可就麻烦啦!
4. 在贴敷的过程中,你可别老去动它呀,让它安安静静地在那里发挥作用。
这可不像是你摆弄玩具,不能一会儿摸摸一会儿碰碰的哦。
要是总去动它,效果不就不好了吗?
5. 贴敷的时间也得注意哟,不能贴太久,也不能贴太短!就好比煮鸡蛋,时间得恰到好处。
时间太长了,皮肤会不舒服;太短了,那效果可能也不明显啦。
你说是不是呢?
6. 等时间差不多了,要慢慢地把穴位贴撕下来,别生拉硬拽呀,那多疼呀!就跟和好朋友分别一样,要温柔点嘛。
要是太使劲把皮肤弄伤了咋办呀?
7. 贴完后呀,看看贴敷的地方有没有什么异常,要是有点发红啥的,先观察观察。
可不能不当回事呀,这可是关系到你的身体呢!总之,穴位贴敷可要认真对待,不能马虎哟!
我的观点结论:穴位贴敷虽然看似简单,但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只有认真做好每一步,才能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我们的健康服务呀!。
穴位贴敷治疗总结引言穴位贴敷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式,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贴上药物或使用特定的贴敷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穴位贴敷治疗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包括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本文将对穴位贴敷治疗进行总结和探讨,包括其原理、适应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穴位贴敷原理穴位贴敷治疗是基于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穴位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生理功能。
在经络系统中,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与具体的脏腑器官相连。
通过在这些穴位上贴上药物或使用特定的贴敷方法,可以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穴位贴敷的适应症穴位贴敷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适应症:1.疼痛病:对于头痛、肩颈痛、腰腿痛等疼痛病,可以选择贴敷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如合谷穴、太冲穴等。
2.消化系统疾病:对于胃病、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可以选择贴敷梁门穴、中脘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3.呼吸系统疾病:对于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可以选择贴敷太渊穴、风府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4.睡眠障碍:对于失眠、多梦等睡眠障碍,可以选择贴敷神门穴、心脾两俞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穴位贴敷的操作步骤穴位贴敷治疗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进行,以下是一般的操作步骤:1.确定治疗穴位: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常见的穴位可以参考中医书籍或请教专业医师。
2.准备贴敷材料:选择合适的贴敷材料,一般可使用透气性好的胶布,也可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
3.清洁穴位: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蘸取适量的酒精擦拭穴位周围的皮肤,保持清洁。
4.贴敷药物或贴敷方式:根据疾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或贴敷方式进行贴敷。
可以将药物直接敷于穴位上,也可以将药物涂抹于贴敷材料上,然后将贴敷材料贴于穴位上。
5.固定贴敷材料:使用胶布或其他固定材料将贴敷材料固定在穴位上,以确保贴敷效果。
6.定期更换:根据需要,定期更换贴敷材料,一般每天更换一次。
穴位贴敷法穴位贴敷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贴敷一些具有药效的药物或贴敷物,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疗法简单易行,无副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日常保健。
下面将详细介绍穴位贴敷法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穴位贴敷法的原理穴位贴敷法是基于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和穴位学说,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人体的经络是连接着内脏和外部组织的通道,贴敷在穴位上的药物或贴敷物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直接作用于相应的脏腑器官,起到调理作用。
二、穴位贴敷法的方法 1.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内关、太冲等。
可以根据具体的疾病和症状,咨询中医师或查阅相关的资料来确定合适的穴位。
2.准备好贴敷物:贴敷物可以是中药膏剂、贴敷药、草药煎剂、艾灸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贴敷物。
贴敷物应当具有药效,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3.清洁穴位:在贴敷前,应当先用温水清洁穴位周围的皮肤,保持干净卫生。
避免在伤口、破损的皮肤上贴敷,以免引起感染。
4.贴敷方法:将贴敷物直接贴在选定的穴位上,轻轻按压,使其紧贴皮肤。
贴敷时间一般为30分钟到1小时,具体时间可以根据情况调整。
贴敷后,应当保持穴位的温暖,避免受凉。
5.贴敷频率: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每天进行一次贴敷,连续贴敷7-10天为一个疗程。
如果需要连续治疗,可以间隔1-2天后再进行下一疗程。
三、穴位贴敷法的注意事项 1.穴位贴敷应当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要随意选择穴位和贴敷物。
2.在贴敷过程中,应当注意贴敷物的温度和贴敷的力度,避免烫伤或刺激过度。
3.贴敷物应当保持清洁,避免受到污染。
一次性贴敷物应当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来操作。
4.贴敷后,应当注意保持穴位的温暖,避免受凉。
避免在受凉或风寒的环境下进行贴敷。
穴位贴敷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贴敷特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穴位贴敷的操作方法:
1. 清洁穴位:用温水和肥皂清洗贴敷部位,然后用干净毛巾擦干。
2. 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需要贴敷的目的选择适当的穴位。
若不确定可以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
3. 准备贴敷材料:准备好贴敷材料,如膏药、贴敷粉、贴敷布等。
4. 贴敷方法:
(1)膏药贴敷:将膏药剪成适当大小,贴在穴位上,用手指压实。
(2)贴敷粉贴敷:将贴敷粉均匀撒在穴位上,用气垫布或胶布将其覆盖固定。
(3)贴敷布贴敷:将贴敷布剪成适当大小,用凡士林或透明胶布粘贴在穴位上。
5. 固定贴敷:用胶布或绷带将贴敷材料固定在穴位上,确保贴敷材料不会松动。
6. 保持时间:根据需要,贴敷时间可以长短不等,一般可保持数小时至整夜。
7. 贴敷后护理:在取下贴敷材料后,用温水擦拭贴敷部位,保持干燥。
如有不
适或皮肤敏感,应及时停止贴敷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穴位贴敷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以确保正确的穴位选择和操作方法。
此外,穴位贴敷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特定的疾病和情况可能需要特殊处理,如妊娠期、孕妇、儿童等,应慎重进行。
穴位敷贴的名词解释穴位敷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利用一定的贴敷技巧将药物或贴片贴在特定穴位上,以达到保健和治疗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有多个穴位,这些穴位与身体的各个器官和功能密切相连。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穴位敷贴早在古代就有记载,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
穴位敷贴的原理基于中医的经络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是连接各个组织器官的通道,经络内流动着人体的气血。
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身体出现不适或疾病。
而穴位作为经络上的特定点位,具有特殊的调节作用。
贴敷药物或贴片于穴位上,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穴位敷贴常用的药物有中药、中成药、贴剂等。
中药是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原料,经研制、加工而成的药品。
中成药是指通过中药炮制,常见剂型有丸剂、散剂、颗粒剂等。
贴剂是一种贴敷类型的中药剂型,常见形式有膏剂、贴膏、贴药等。
这些药物往往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养生。
在穴位敷贴中,常用的穴位包括大椎、足三里、合谷、曲池等。
大椎位于颈部脊柱最高凸点处,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缓解颈肩痛、头痛、偏头痛等症状。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对于调理脾胃、助消化、增强免疫力等有显著效果。
合谷位于手背虎口中央,可用于缓解手腕疼痛、手指麻木等问题。
曲池位于肘部外侧凹陷处,适用于治疗肩周炎和关节炎等疾病。
穴位敷贴的使用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直贴法、刺激法、点按法等。
直贴法即将药物或贴片直接贴于穴位上,并用绷带或胶布固定。
刺激法是通过轻柔按摩或按压穴位,增强刺激效果。
点按法则是用手指轻轻按压、磨擦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的目的。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贴敷方法和穴位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穴位敷贴作为一种非药物侵入性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等优点,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喜爱。
然而,作为一种传统医疗方法,穴位敷贴也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穴位贴敷案例
穴位贴敷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的穴位上贴上药物贴膏,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穴位贴敷的成功案例。
1. 去除颈椎病痛
一位40岁的女性患有颈椎病,经常感到颈部疼痛、僵硬和一些头晕的感觉。
通过穴位贴敷,医生将贴片贴在患者的风池、大椎和肩井穴位上,每天使用两次,每次30分钟。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颈部感觉更加灵活自如。
2. 缓解痛经
一位年轻女性每次月经都会感到剧烈的腹痛和不适。
医生使用穴位贴敷法,在患者的关元和气海穴上贴上药片,每天使用3次,每次30分钟。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痛经症状大大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3. 改善失眠
一位中年男性患有失眠症状,每晚总是难以入睡。
通过穴位贴敷,医生将药片贴在患者的心脾肝肾四个穴位上,每天使用2次,每次30分钟。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每晚能够安然入睡。
4. 减轻肠胃不适
一位男性患者经常感到腹胀、胃部疼痛和消化不良的症状。
通过穴位贴敷,医生将药片贴在患者的足三里和神阙两个穴位上,每天使
用3次,每次30分钟。
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的不适感明显减轻,肠胃功能恢复正常。
总之,穴位贴敷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医疗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正确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有哪些穴位敷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康复。
穴位敷贴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具体的症状和需要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贴敷。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
1.前天柱穴贴敷:前天柱穴位于手臂内侧,肘尖延长线与掌心相交的位置。
用温水将手臂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前天柱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2.足三里穴贴敷: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3寸的位置。
用温水将小腿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足三里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3.内关穴贴敷: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的正中线上,掌侧突骨的一横指之上。
用温水将手腕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内关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4.后蒸腾穴贴敷:后蒸腾穴位于足背外翻腰窝中央。
用温水将足背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后蒸腾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5.天柱穴贴敷:天柱穴位于颈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一横指的位置。
用温水将颈部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天柱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6.翳风穴贴敷:翳风穴位于肩胛骨下缘与脊柱外侧缘的中间,第三胸椎棘突下一横指的凹陷处。
用温水将肩胛骨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翳风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常用的穴位敷贴方法,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穴位可以选择。
贴敷穴位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疾病情况进行选择,同时要注意贴敷的时间和频率,一般来说可以每天贴敷1-2次,每次持续10-30分钟。
在贴敷的过程中要保持坐姿放松,不要过度活动,以免贴敷部位受到影响。
此外,为了增加穴位敷贴的效果,有时还可以在贴敷的过程中使用一些辅助疗法,比如在贴敷前先用温水泡脚、热敷或按摩贴敷部位等。
穴位贴敷一、穴位贴敷的相关知识(一)六位贴敷的定义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的经络学及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六位、患处(阿是六),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战、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二)穴位贴敷的原理1.穴位贴敷是通过刺激六位,调整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穴位贴敷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扶正袪邪。
3.穴位贴敷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咳嗷、哮喘、胃痛、腹泻、失眠等。
4.穴位贴敷的方法包括药物贴敷、针灸贴敷、拔罐贴敷等。
(三)六位贴敷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疏通经络:穴位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通过穴位贴敷可以刺激鸟体的经络,产生疏通经络的作用。
2. 止痛:对于患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芳损等疾病的患者,可以根据病情使用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作用的药膏贴在对应的穴位,能够起到止痛的作用。
3.健脾和胃:如果出现了腹污、腹痛等症状,可以使用丁桂儿脐贴贴于肚脐处的穴位,能够起到健脾和胃、散寒止污等作用。
4. 调节气血阴阳:通过刺激特定六位,激发经气,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阴阳的作用。
5. 药理作用:贴敷药物可经皮毛腠理吸收,达到对全身或局部的药理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疾病单纯依靠穴位贴敷可能达不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因此,如果出现不适,建议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治疗。
(四)贴敷疗法的优点1.作用直接适应范围广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
属于穴位贴敷的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或贴敷器具,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穴位贴敷的一般操作方法:
1. 选择适合的穴位:根据所要治疗的疾病或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
常用的穴位有气海、足三里、合谷等。
2. 准备贴敷材料:可以选择中药贴敷剂、艾叶、盐等草药贴敷物,或者使用一些贴敷器具,如艾灸贴、温热贴等。
3. 清洁皮肤:使用温水和无刺激性肥皂清洁贴敷部位的皮肤,并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4. 贴敷药物或器具:根据所用贴敷材料的种类,将其敷于相应的穴位上。
如果使用药物贴敷剂,用干手撕掉保护膜,然后贴于穴位上。
如果使用贴敷器具,按照使用说明正确贴敷。
5. 固定贴敷物:用透明胶带、绷带等将贴敷物固定在穴位上,确保其牢固不松动。
6. 控制贴敷时间:根据指导医师的建议,控制贴敷的时间。
通常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分钟至1小时左右。
7. 注意保暖:在贴敷的过程中,特别是使用艾灸等具有温热作用的贴敷物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8. 移除贴敷物:按照指导医师的建议,适当时间后将贴敷物从穴位上取下,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需要注意的是,穴位贴敷操作方法应该在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不当操作引发不良反应。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选用的穴位和贴敷时间也可能不同,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操作。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穴位贴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贴敷药物或贴敷特定的物理治疗器械,以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正确的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对于疗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穴位贴敷之前,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所需的药物或物理治疗器械,准备消毒酒精、棉球、手套等消毒工具,并保持手部清洁。
2. 穴位选择。
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穴位的选择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师或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不同的穴位对应不同的疾病和症状。
3. 消毒。
在进行穴位贴敷之前,一定要对贴敷部位进行消毒。
使用消毒酒精或其他消毒药水,用棉球蘸取消毒液,在贴敷部位进行彻底的消毒,以防止感染。
4. 贴敷药物或治疗器械。
根据医生的建议或处方,将药物或治疗器械贴敷在选定的穴位上。
在贴敷过程中,要注意药物或器械的粘贴位置和力度,保证其能够完全贴合在穴位上。
5. 固定。
贴敷完药物或治疗器械后,要进行固定。
可以使用透气的胶布或绷带进行固定,以确保药物或器械不会脱落或移位。
6. 观察。
在穴位贴敷后,要对患者进行观察。
观察患者的舒适度和反应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7. 拆除。
根据医生的建议或处方,确定贴敷的时间。
在规定的时间到达后,要及时拆除贴敷的药物或治疗器械,并对贴敷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
8. 注意事项。
在进行穴位贴敷操作时,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比如避免在皮肤有伤口或破损的部位进行贴敷,避免在患者过敏的物质进行贴敷等。
总结:穴位贴敷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正确的操作流程对于疗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在进行穴位贴敷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彻底的消毒,贴敷药物或治疗器械后进行固定,并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同时,也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注意贴敷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三、穴位贴敷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土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O.5k1.%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
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
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4)熨贴法: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
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3、贴敷部位偏瘫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肩骷、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环跳。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
用大黄、杏仁等清热泻火,润肺,消积食的中药对患者神阙穴进行敷贴,以润肠通便。
三、施术后处理1)换药: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
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
2)水泡处理: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