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之董其昌共1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15
董其昌法卫夫人楷书册(日月至明,有物蚀之)董其昌法卫夫人楷书册分页释文:秋日独行田间,逢猎蛙者携笼挈竿,势如猛卒。
余从容导意,买而活之。
笼之制,细口巨腹,高不盈二尺,有入无出,严于犴狴。
观群蛙中,褐衣者十之一,青衫者十之九。
叩其故,答曰:青者贪饵,故多得。
(以上为第一页释文)吾思人之死,利十恒八九。
其不好利者,甘饥饿困穷,受祸亦鲜,褐蛙之谓与;其好利者,宁胶粘漆固,受祸亦酷,青蛙之谓与。
贯休《古意》:常思李太白,仙笔驱造化。
玄(以上为第二页释文)宗致之七宝床,虎殿龙楼无不可。
一朝力士脱靴后,紫皇案前五色麟。
忽然掣断黄金锁,五湖大浪如银山,满船载酒搥鼓过。
贺老成异物,颠狂谁敢和。
宁知江边坟,不是犹醉卧。
此首本集文载。
(以上为第三页释文)日月至明,有物蚀之;奫潭至清,有物浊之;仙佛至灵,有物魔之。
由是观之:邪不胜正,小人贼天,君子受命。
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
及有狄人之难,国人皆曰: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遂(以上为第四页释文)败。
叶公子高好龙,屋室雕文,尽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窓,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也。
(以上为第五页释文)虎豹之力在尾,人之力在子弟。
若子弟不贤才,父兄必见侮。
犹夫虎豹垂尾,何侍卞庄,即农夫可以挥锄而击矣。
裴晋公平淮西后,宪宗赐玉带。
临薨欲还进,使记室作表,皆不惬。
乃令子弟执(以上为第六页释文)笔,口占状曰:“内府珍藏,先朝特赐,既不敢将归地下,又不合留向人间。
谨却封进。
”闻者叹其简切而不乱。
世人但知有传奇之还带,不知临终更有还带一事也。
(以上为第七页释文)介推抱木而不能焚其功,屈子怀沙而不能沉其忠。
士患无立,不患无名。
蜘蛛悬一面之网以候愚虫,朝廷设千种之禄以招寒士。
虫不触网以为幸,士不沾禄以为耻,然所谓禄者,荣之门,辱(以上为第八页。
董其昌人物简介董其昌编辑词条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山东莱阳,祖父以军功封苏州卫。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
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
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
目录人物简介才溢文敏书画道路宦海沉浮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正月十九日(2月10日),董其昌石刻像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7日)。
董其昌出身官宦之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与睢阳(今河南睢县)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在蓬莱阁上留下了著名的《观海市诗》碑刻。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继而买回官职。
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显赫,凭借其政治地位左右画坛、评价画家。
编辑本段才溢文敏董其昌才溢文敏,思想陈腐、为人霸道、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法、擅绘画。
他是海内文霸,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比较杰出、影响比较大的书法家。
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闭门造车,不求创新。
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不分明,拙中带朽,拙隽刻板。
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评董其昌曰:“董其昌闭门造车,不求创新,凭借官职左右画坛,毁掉中国书画200年”。
明朝书画家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府上海县董家汇(今属上海市)人,①贵显后移居松江府华亭县(今松江县城内)。
出身于一个穷秀才的家庭,只有“瘠田二十亩”②,生活较清寒。
年轻时董其昌究心经史,学作八股文,一心走科举入仕之路,但却屡试不中。
迫于生计,他曾在平湖教私塾■口,后来又为逃避差役,改入华亭县籍③,以后就一直自称“华亭人”。
董其昌虽然文运不佳,但在某次会试失利之后,产生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那是他十七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的事,当时他写了一篇很漂亮的八股文,自思准可夺魁,孰知出榜时成绩反不如他的堂侄董原正,落得个第二名。
原来知府衷贞吉嫌董其昌试卷上的字写得太差,故意把他降为第二,而把文章比他差的董原正拔为第一名。
这件事给董其昌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决心洗去落笔不工的耻辱。
①他初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字体。
此外,他还向华亭陆树声、莫如忠等书法家求教,并且一有机会就去南京、嘉兴、杭州等地访问书画收藏家,观赏历代名家作品,结交莫是龙、顾正谊、丁云鹏等擅长丹青之士,对绘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十三岁时,董其昌开始学画山水,师法元末黄公望。
他无钱买纸,有时竟脱下白布袍在上面写字,或在白布床褥及帐子上练字,以致屏帏床帐,淋漓殆遍。
为了求得名迹临摹,他还“典衣质产”②。
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入门径。
万历十七年(1589),三十五岁的董其昌终于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北京翰林院深造。
北京是明朝文化的中心,翰林院是文人、学士云集的地方,董其昌的同窗陶望龄、朱国桢、焦竑、袁宗道等,都是各地的文章高手和丹青名士。
特别是董其昌的老师、翰林院学士韩世能,嗜书画成癖,更是有名的书画收藏家和鉴赏家。
在研习经史之余,董其昌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纵论古今,品评高下;又从韩学士处借阅晋唐法帖,心摹手追,“至忘寝食”③,因而学问大进,开始在京中有些名气。
董其昌doc董其昌的生平与艺术(作者:黄晨馨 [1**********]44 十班)内容提要:董其昌(1555~1636)[1],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谥文敏,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
董其昌的远祖北方汴梁人,宋南渡随君臣一起迁至南方,居华亭。
(据《容台文集》卷六《渐川兄传》中董自言)董家祖上本为大官,一度中落,董其昌的至友陈继儒所著《白石樵真稿》记“玄宰家甚贫,至典衣质产以售名迹。
”家贫又有衣可典,产可质,名迹可售,可见至其昌时仍是一个中产而又有文化基础的家庭。
他少时曾在莫中江(方伯)家塾读书,并随其学书法,又受同郡顾正谊影响学画。
关键词:董其昌生平山水画寄乐于画南北宗论正文:董其昌(1555~1636)[1],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谥文敏,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
董其昌的远祖北方汴梁人,宋南渡随君臣一起迁至南方,居华亭。
(据《容台文集》卷六《渐川兄传》中董自言)董家祖上本为大官,一度中落,董其昌的至友陈继儒所著《白石樵真稿》记“玄宰家甚贫,至典衣质产以售名迹。
”家贫又有衣可典,产可质,名迹可售,可见至其昌时仍是一个中产而又有文化基础的家庭。
他少时曾在莫中江(方伯)家塾读书,并随其学书法,又受同郡顾正谊影响学画。
他学书学画皆在17岁左右,《画禅书随笔》有云:“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吾乡书莫中江方伯书学右军,……予每询其所由,公谦逊不肯应……”他开始对画兴趣尚不太大。
22岁“丁丑三月晦日之夕,燃烛试作山水画,自此日复好之。
”所以,董自言其正式作画是22岁,万历十七年戊子参加秋闱(乡试),董得第三名。
[2]董其昌79岁时曾总结自己所学的山水画云:“余二十二岁作画,今五十七年矣,大都与文太史较,各有短长;文之精工,吾所不如;至于古雅秀润,更进一筹矣。
吾画无一点李成﹑范宽俗气,然世终莫之许也。
”又曾说:“予少学子久山水,中去而为宋人画,今间一仿子久,亦差近之。
”这两句话除开对“李成、范宽俗气” 的偏见外,基本上是对的,但失之太简,不可能全面。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全文在《淳熙秘阁续刻》,米元章所谓绝似《兰亭叙》。
昔年见之南都,曾记其笔法于米帖,曰:“字字骞翥,势奇而反正,藏锋裹铁,遒劲萧远,庶几为之传神。
”今为吴太学用卿所藏。
顷于吴门出余,快余二十馀年积想,遂临此本云:抑余二十馀年时书此帖,兹对真跡,豁然有会,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
假令当时力能致之,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
怀素有言:“豁焉心胸,顿释凝滞。
”今日之谓也。
时戌申十月有三日,舟行朱泾道中,日书《兰亭》及此帖一过,以《官奴》笔意书《禊帖》,尤为得门而人。
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懒于拈笔。
但以行草行世,亦多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
若使当其合处,便不能追踪晋、魏,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谈与不谈耳。
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谈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人。
转笔处,放笔处,精神血气易于放过。
此正书家紧要关津,造物待是而完也。
但知出笔,不知转笔、放笔,必不诣极。
书须参(离合)二字,杨凝式非不能为欧、虞诸家之体,正为离,以取势耳。
米海嶽一生夸诩,独取王半山之枯淡,使不能进此一步,所谓“云花满眼,终难脱出净尽”。
赵子昂则通身入此玄中,觉有朝市气味。
《内景经》曰:“淡然无味天然粮”,此言可想。
三十年前参米书在,无一实笔,自谓得诀。
不能常习,今犹故吾,可愧也。
米云:“以势为主。
”余病其欠淡,淡乃天骨带来,非学可及,内典所谓带师智,书家谓之气韵也。
翰墨之事,良工苦心,未尝敢以耗气应也,其尤精者,或以醉,或以梦,或以病,游戏神通,无所不可,何必神怡气王,造物乃完哉!世传张旭号草圣,饮酒数斗,以头濡墨,纵书壁上,凄风急雨,观者叹愕。
王子安为文,第磨墨数升,蒙被而卧,熟睡而起,词不加点,若有鬼神,此皆得诸笔墨蹊径之外者。
今观察王先生当人日,病不饮酒,莫廷韩馈以内府良药,辄据枕作诗二十余章谢之,皆风骚鼓吹也。
乃与彼二子鼎足六立也矣。
……晋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
(明)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汉族,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镇)人。
“华亭派”的主要代表。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
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
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明代艺坛的主流。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明董其昌《葑泾访古图》明董其昌《葑泾访古图》,立轴,纸本,水墨,纵80厘米,横29.8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仿董北苑笔意,图中山壑重峦,古树高拔,苍苍莽莽,小桥溪水,村落人家,境界高逸。
画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带皴,淡墨枯笔,干湿皴擦,整幅画面有墨色苍润之感。
明董其昌《云锦淙图》轴明董其昌《云锦淙图》轴,纵56.2厘米,横36.2厘米。
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藏。
卢鸿一(《新唐书》作卢鸿),字浩然,范阳人,徙家洛阳。
少有学业,颇善籀篆楷隶。
隐于嵩山。
开元中以谏议大夫召,鸿一固辞,乃听还山。
诗十首。
编为一卷。
嵩山十志十首之:云锦淙。
水攒冲兮石丛耸,焕云锦兮喷汹涌。
苔駮荦兮草夤缘,芳幂幂兮濑溅溅。
石攒丛兮云锦淙,波连珠兮文沓绛。
有洁冥者媚此幽,漱灵液兮乐天休,实获我心兮夫何求。
《林和靖诗意图》明董其昌绢本设色纵154.4厘米横6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林和靖诗意图》明董其昌绢本设色纵154.4厘米横6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林和靖诗意图》用笔老健和极强的形式感,都显现了画家的艺术特点:师承古代各家,以书入画,柔中有骨力,转折灵便,墨色干润浓淡,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
此图是董其昌根据北宋诗人林和靖的诗意而创作的。
品质生活·艺术欣赏一代宗师董其昌文/天禧 图/上海博物馆丹青宝筏 汇聚一堂晚明杰出的书画大家董其昌(1555—1636)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洞察画坛时弊,以禅喻画,及时明智地提出与倡导“南北宗论”,并在实践上充分加以印证,创中国文人画理论史上又一高峰,翻开了文人画创作的新篇章。
其后诸如清初四高僧、四王吴恽、金陵画派、新安画派等,乃至晚清、近代三百余年的画坛,大都在其理论辐射下而成就,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文人画创作高潮。
元代以降,具有自出机杼、承上启下地位的唯赵孟頫、董其昌二人,故称“画史两文敏”。
鉴于董其昌于画史之重大意义,以及董氏本为上海人,上海博物馆又是其传世书画的重要收藏与研究机构等因素,即在大陆首次大范围展出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
于上海博物馆而言,此展为书画学术展,涵义丰富。
“丹青宝筏”四字由来,系借用元四家之一的王鉴评价吴伟业作品中所用的“丹青宝筏”之辞。
“宝筏”,原佛教语,喻指世间一切事物由困惑到解决所使用的方法与手段,犹如藉继承董其昌画学思想的八大、王原祁等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皆属得以升堂入室、进入艺术自由王国之彼岸者,个中董氏指点迷津、金针度人之用,可谓无量,诚如其挚友陈继儒所评:“狮子一法乳,散为诸名家。
”这次的藏品以“上博”馆藏为主的基础上,同时向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海内外15 家重要收藏机构商借藏品,遴选董其昌及相关作品共计154 件(组)。
以古为师 画坛气象据清代章明鹤《谷水旧闻》记载:“醉白池尝为董思白殇咏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卷 (剩山图)明 曾鲸《董其昌小像》品质生活·艺术欣赏处。
”董其昌,晚明松江府华亭县人(原籍上海县人),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曾是醉白池旧园董园的主人。
他是晚明时期集诸家之大成的艺坛领袖,在书画创作、理论创新和书画鉴藏三大领域,各有造诣。
他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杰出人物,艺术境界鉴古开今,淡雅高标,对明末及以后中国绘画审美方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价值7000多万的董其昌的故事编者按:2020春季,董其昌《书画合璧山水小景》以7475万创嘉德大观夜场成交最高价,我们再发此篇数年前流传甚广的旧文,介绍董其昌。
作者:刘九洲董其昌在艺术是上是革命性的大家,他的艺术行为,只能全面理解、全面掌握,才可能获得正确的认知道路。
只从局部入手,而不走全面掌握图像、全局分析的道路,是会陷入学术恐慌、无处突围的。
艺术史上,对有些艺术家,我们可以局部研究,积跬步而致千里,慢慢堆积认知,以获得前进。
但是对几位超级大明星,必须采用宏观研究、全局研究的方法,才可能获得正确认知。
也就是说,你不太可能认知其局部,要么全部懂了,要么全部不懂。
懂一半的情况,极为少见。
本文是5年前发表的文章,当时从各个方面闲谈了董其昌的艺术,今天我把有些不太清晰的环节略修改之。
前文的大多数环节,我讲的还是对的,而且,重要的是,当时就采用了全面研究、图像分析的方法。
1董其昌圆滑的处世方法董其昌(1555-1636)书法水平高,高到什么程度?现代人容易把他看成晚明几大书法家之一,其实,他是革命性的一代宗师,他的方法影响了那个时代,是晚明艺术的源头。
王文治说,在书法上,颜真卿之后,董其昌是第一人。
“三袁”之一的袁宗道说,只有王维和苏轼,才能够与董其昌相比。
这是两位古人对董其昌的评价,他们都没有说“几大之一”,而认为董宗伯是唯一的。
董其昌年轻时以“狂生”著称,他的家庭不富裕,也没有收藏积累。
考察董其昌的经营道路,他居然是一位以人际关系见长的艺术大师。
在中进士之前,他是莫如忠(莫是龙父亲)的学生,而且得观项子京藏品,还受到王世贞称赞,这些都是他交往能力的体现。
中进士之后,他的交游更加广泛。
李慧闻的《董其昌政治交游考》指出,董其昌一生,与各种政治派别,都搞好了关系,并由此认为他是一位圆滑的人物。
但是,政治交游仅是董其昌交游的一部分,事实上,董其昌与各领域的人物,都关系融洽,不独政治如此。
一些艺术风格与他截然相反的人物,他也能够去结交,譬如说画家丁云鹏。
文言文《董其昌传》文言文《董其昌传》文言文董其昌,字.元宰,松江华亭人。
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
礼部侍郎田一俊以教习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
迁授编修。
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
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
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归。
起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并不赴。
光宗立,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
天启二年,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
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其昌广搜博征,录成三百本。
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
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五年正月,拜南京礼部尚书。
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①。
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
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
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
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
赠太子太傅。
福王时,谥文敏。
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
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
其昌后出,超越诸家。
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
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
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
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
人撅之米芾、赵孟頫云。
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
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注】①党祸酷烈:此处指明朝东林党人受到宦官的残酷镇压和迫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B.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 寻转左侍郎C.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 寻转左侍郎D.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 寻转左侍郎(1)【答案】D【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董其昌——艺术上的巨人,人品上的小人一切从万历四十四年(1616)春天说起,这天,据说天气很不错,做了26年官的董其昌正在家喝茶写字。
书画是他的老本行,也是他最拿得出手的两件法宝。
靠着过人的天赋和努力,在哪个时代,他几乎是无敌的存在。
这种独孤求败的感觉让他有自豪感,所以这天他很放松。
只等着喝完了茶汤,写了画卷就去后房睡个午觉,但老天不随人愿。
因为这个时候,门外传来了叫骂声。
凭着经验他能感觉到来的人不少,声音很大,很杂,带着愤怒。
在松江华亭(今上海市),董家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多年的威望,极少有人来董家底盘闹事。
更何况,眼下的董其昌虽说已经退休了,但名声在外,官场上的那点关系还在。
闹事,那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本着这个心思,董其昌并没在意,甚至连看都没有出去看一下的意思。
他相信,自己的儿子会妥善处理。
这个想法不能说错,顶着翰林院编修,南京礼部尚书的董家,还没到让他出面的地步。
事情的转换往往就在一瞬间。
这次的迟疑,带给了董其昌一生的悔恨。
门外夹杂地吵闹声越来越大,几个胆大的民众甚至用上了口号——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
董府的大门,被愤怒的民众给推了开来。
怒气冲天的民众,亦如松花江的浪涛席卷而来。
前一秒还很惬意的董其昌立马意识到出了大事,这位在官场混了二十六年的政治老手,立马意识到了危险在向自己靠来,凭着多年对危险的直觉,他迅速逃离了。
应该说,他再一次赌对了。
短短几日,从徽州、湖广、川陕、山西等地涌来了不少客商,这些人当然不是来商谈贸易,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讨伐董其昌。
准确的说,是来与董家打架的。
人越来越多,短短几日竟从全国各地聚集了不下十几万人,这些人都很识时务住在了上海每一个按酒店。
白天游行示威,晚上写宣传小册子,写标语。
这些小册子,标语经过上海最大的出版社汇编,迅速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民抄董宦事实》。
其中心思想,客商以词锋犀利、无比愤怒的汇成了一道檄文,张榜公告,文章如下:人心谁无公愤。
董其昌--其人其书董其昌--其人其书董其昌《草书扇面》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
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
草书扇面藏荣宝斋。
高15.5cm,宽47.7厘米。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
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
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
《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画坛。
一直以来,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内外大收藏家寻觅的目标。
草书扇面董其昌精收藏,曾珍藏董源4幅山水《潇湘图》、《溪山行旅图》、《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并以“四源堂”名斋,还有精选李思训《蜀江图》、《秋江待渡图》,董源《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巨然《山水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李成《着色山图》,郭忠恕《辋川山居图》,江贯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赵子昂《洞庭二图》、《高山流水图》,王蒙《秋山图》,《宋人册页》等18幅。
从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足以令其傲视当代。
行书五言诗扇面纵16.4厘米、横52.6厘米藏广东省博物馆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
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
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
董其昌人物简介董其昌编辑词条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山东莱阳,祖父以军功封苏州卫;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目录人物简介才溢文敏书画道路宦海沉浮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正月十九日2月10日,董其昌石刻像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7日;董其昌出身官宦之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与睢阳今河南睢县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在蓬莱阁上留下了著名的观海市诗碑刻;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继而买回官职;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显赫,凭借其政治地位左右画坛、评价画家; 编辑本段才溢文敏董其昌才溢文敏,思想陈腐、为人霸道、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法、擅绘画;他是海内文霸,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比较杰出、影响比较大的书法家;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闭门造车,不求创新;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不分明,拙中带朽,拙隽刻板;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评董其昌曰:“董其昌闭门造车,不求创新,凭借官职左右画坛,毁掉中国书画200年”;编辑本段书画道路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自叙答曰:“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多宝塔碑,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专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比,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人处,徒守格辙耳;以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譬如香岩和尚,一经洞山问倒,愿一生做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研矣;然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况学道乎”;董其昌书前赤壁赋“余性好书,而徽矜庄,鲜写至成篇者;虽无日不执笔,皆纵横断续、无伦次语耳;偶以册置案头,遂时为作各体,且多录古人雅致语;觉向来肆意,殊非用敬之道,然余不好书名,故书中稍有淡意,此亦自知之;若前人作书不苟且,亦不免为名使耳;”“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徽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若使当其合处,便无能追踪晋、宋,断不在唐人后乘也;”按语:可见大家的成功也来之不易;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頫;董其昌精收藏,曾珍藏董源4幅山水潇湘图、溪山行旅图——作者:北宋范宽、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并以“四源堂”名斋,后“四源堂”名画多为河南袁枢袁可立子递藏,使其成为晚明收藏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还有精选李思训蜀江图、秋江待渡图,董源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巨然山水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李成着色山图,郭忠恕辋川山居图,江贯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赵子昂洞庭二图、高山流水图,王蒙秋山图,宋人册页等18幅;从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足以令其傲视当代;他的字、画以及书画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善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其画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董其昌书法集20张绘画,称“南北宗”;他是尚南贬北,抬高文人画的地位,打击压制和他相抗稀奇的“浙派”;其山水作品,用笔柔和,秀媚有余,魄力不足,缺乏气势,且多辗转摹仿,如峒关蒲雪图、溪山平远图等,皆为摹古之作;编辑本段宦海沉浮万历十七年1589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终于考中进士,供职于翰林院,继续努力和探索自己的书画艺术,董其昌是一个十分恭谦之人;翰林院学士田一儁去世,因为一生清廉,身后萧条,他便自告奋勇,告假护柩南下数千里,送老师回福建大田县;他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但因为朝中复杂的人事关系,不久,便告病回到松江;而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社会地位迥异往昔;其后,他相继担任过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一度还被任命为河南参政从三品的官职;但他并不以此为意,托辞不就,在家乡优游,整天沉浸在翰墨当中;许多附庸风雅的官僚豪绅和腰缠万贯的商人纷至沓来,请他写字、作画、鉴赏文物,使董其昌成为名动江南的艺术家;甚至当时的坊间传闻其“拥有良田万顷、游船百艘、华屋数百间,成为松江地区的首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都是以两个谣言写本的口吻强加给董其昌的,同时以“湖广提学副使”低品级官员的身份中途辍宦,传闻其“拥有良田万顷、游船百艘、华屋数百间,成为松江地区的首富;”也显是言过其实的;董其昌当时的政治地位并不能算太高,远不及徐阶等人;但他是全国第一流的书画家,在士林中有很高的声望,这一点又为徐阶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