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之董其昌共1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15
董其昌法卫夫人楷书册(日月至明,有物蚀之)董其昌法卫夫人楷书册分页释文:秋日独行田间,逢猎蛙者携笼挈竿,势如猛卒。
余从容导意,买而活之。
笼之制,细口巨腹,高不盈二尺,有入无出,严于犴狴。
观群蛙中,褐衣者十之一,青衫者十之九。
叩其故,答曰:青者贪饵,故多得。
(以上为第一页释文)吾思人之死,利十恒八九。
其不好利者,甘饥饿困穷,受祸亦鲜,褐蛙之谓与;其好利者,宁胶粘漆固,受祸亦酷,青蛙之谓与。
贯休《古意》:常思李太白,仙笔驱造化。
玄(以上为第二页释文)宗致之七宝床,虎殿龙楼无不可。
一朝力士脱靴后,紫皇案前五色麟。
忽然掣断黄金锁,五湖大浪如银山,满船载酒搥鼓过。
贺老成异物,颠狂谁敢和。
宁知江边坟,不是犹醉卧。
此首本集文载。
(以上为第三页释文)日月至明,有物蚀之;奫潭至清,有物浊之;仙佛至灵,有物魔之。
由是观之:邪不胜正,小人贼天,君子受命。
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
及有狄人之难,国人皆曰: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遂(以上为第四页释文)败。
叶公子高好龙,屋室雕文,尽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窓,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也。
(以上为第五页释文)虎豹之力在尾,人之力在子弟。
若子弟不贤才,父兄必见侮。
犹夫虎豹垂尾,何侍卞庄,即农夫可以挥锄而击矣。
裴晋公平淮西后,宪宗赐玉带。
临薨欲还进,使记室作表,皆不惬。
乃令子弟执(以上为第六页释文)笔,口占状曰:“内府珍藏,先朝特赐,既不敢将归地下,又不合留向人间。
谨却封进。
”闻者叹其简切而不乱。
世人但知有传奇之还带,不知临终更有还带一事也。
(以上为第七页释文)介推抱木而不能焚其功,屈子怀沙而不能沉其忠。
士患无立,不患无名。
蜘蛛悬一面之网以候愚虫,朝廷设千种之禄以招寒士。
虫不触网以为幸,士不沾禄以为耻,然所谓禄者,荣之门,辱(以上为第八页。
董其昌人物简介董其昌编辑词条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山东莱阳,祖父以军功封苏州卫。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
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
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
目录人物简介才溢文敏书画道路宦海沉浮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正月十九日(2月10日),董其昌石刻像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7日)。
董其昌出身官宦之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与睢阳(今河南睢县)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在蓬莱阁上留下了著名的《观海市诗》碑刻。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继而买回官职。
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显赫,凭借其政治地位左右画坛、评价画家。
编辑本段才溢文敏董其昌才溢文敏,思想陈腐、为人霸道、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法、擅绘画。
他是海内文霸,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比较杰出、影响比较大的书法家。
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闭门造车,不求创新。
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不分明,拙中带朽,拙隽刻板。
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评董其昌曰:“董其昌闭门造车,不求创新,凭借官职左右画坛,毁掉中国书画200年”。
明朝书画家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府上海县董家汇(今属上海市)人,①贵显后移居松江府华亭县(今松江县城内)。
出身于一个穷秀才的家庭,只有“瘠田二十亩”②,生活较清寒。
年轻时董其昌究心经史,学作八股文,一心走科举入仕之路,但却屡试不中。
迫于生计,他曾在平湖教私塾■口,后来又为逃避差役,改入华亭县籍③,以后就一直自称“华亭人”。
董其昌虽然文运不佳,但在某次会试失利之后,产生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那是他十七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的事,当时他写了一篇很漂亮的八股文,自思准可夺魁,孰知出榜时成绩反不如他的堂侄董原正,落得个第二名。
原来知府衷贞吉嫌董其昌试卷上的字写得太差,故意把他降为第二,而把文章比他差的董原正拔为第一名。
这件事给董其昌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决心洗去落笔不工的耻辱。
①他初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字体。
此外,他还向华亭陆树声、莫如忠等书法家求教,并且一有机会就去南京、嘉兴、杭州等地访问书画收藏家,观赏历代名家作品,结交莫是龙、顾正谊、丁云鹏等擅长丹青之士,对绘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十三岁时,董其昌开始学画山水,师法元末黄公望。
他无钱买纸,有时竟脱下白布袍在上面写字,或在白布床褥及帐子上练字,以致屏帏床帐,淋漓殆遍。
为了求得名迹临摹,他还“典衣质产”②。
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入门径。
万历十七年(1589),三十五岁的董其昌终于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北京翰林院深造。
北京是明朝文化的中心,翰林院是文人、学士云集的地方,董其昌的同窗陶望龄、朱国桢、焦竑、袁宗道等,都是各地的文章高手和丹青名士。
特别是董其昌的老师、翰林院学士韩世能,嗜书画成癖,更是有名的书画收藏家和鉴赏家。
在研习经史之余,董其昌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纵论古今,品评高下;又从韩学士处借阅晋唐法帖,心摹手追,“至忘寝食”③,因而学问大进,开始在京中有些名气。
董其昌doc董其昌的生平与艺术(作者:黄晨馨 [1**********]44 十班)内容提要:董其昌(1555~1636)[1],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谥文敏,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
董其昌的远祖北方汴梁人,宋南渡随君臣一起迁至南方,居华亭。
(据《容台文集》卷六《渐川兄传》中董自言)董家祖上本为大官,一度中落,董其昌的至友陈继儒所著《白石樵真稿》记“玄宰家甚贫,至典衣质产以售名迹。
”家贫又有衣可典,产可质,名迹可售,可见至其昌时仍是一个中产而又有文化基础的家庭。
他少时曾在莫中江(方伯)家塾读书,并随其学书法,又受同郡顾正谊影响学画。
关键词:董其昌生平山水画寄乐于画南北宗论正文:董其昌(1555~1636)[1],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谥文敏,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
董其昌的远祖北方汴梁人,宋南渡随君臣一起迁至南方,居华亭。
(据《容台文集》卷六《渐川兄传》中董自言)董家祖上本为大官,一度中落,董其昌的至友陈继儒所著《白石樵真稿》记“玄宰家甚贫,至典衣质产以售名迹。
”家贫又有衣可典,产可质,名迹可售,可见至其昌时仍是一个中产而又有文化基础的家庭。
他少时曾在莫中江(方伯)家塾读书,并随其学书法,又受同郡顾正谊影响学画。
他学书学画皆在17岁左右,《画禅书随笔》有云:“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吾乡书莫中江方伯书学右军,……予每询其所由,公谦逊不肯应……”他开始对画兴趣尚不太大。
22岁“丁丑三月晦日之夕,燃烛试作山水画,自此日复好之。
”所以,董自言其正式作画是22岁,万历十七年戊子参加秋闱(乡试),董得第三名。
[2]董其昌79岁时曾总结自己所学的山水画云:“余二十二岁作画,今五十七年矣,大都与文太史较,各有短长;文之精工,吾所不如;至于古雅秀润,更进一筹矣。
吾画无一点李成﹑范宽俗气,然世终莫之许也。
”又曾说:“予少学子久山水,中去而为宋人画,今间一仿子久,亦差近之。
”这两句话除开对“李成、范宽俗气” 的偏见外,基本上是对的,但失之太简,不可能全面。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全文在《淳熙秘阁续刻》,米元章所谓绝似《兰亭叙》。
昔年见之南都,曾记其笔法于米帖,曰:“字字骞翥,势奇而反正,藏锋裹铁,遒劲萧远,庶几为之传神。
”今为吴太学用卿所藏。
顷于吴门出余,快余二十馀年积想,遂临此本云:抑余二十馀年时书此帖,兹对真跡,豁然有会,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
假令当时力能致之,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
怀素有言:“豁焉心胸,顿释凝滞。
”今日之谓也。
时戌申十月有三日,舟行朱泾道中,日书《兰亭》及此帖一过,以《官奴》笔意书《禊帖》,尤为得门而人。
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懒于拈笔。
但以行草行世,亦多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
若使当其合处,便不能追踪晋、魏,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谈与不谈耳。
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谈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人。
转笔处,放笔处,精神血气易于放过。
此正书家紧要关津,造物待是而完也。
但知出笔,不知转笔、放笔,必不诣极。
书须参(离合)二字,杨凝式非不能为欧、虞诸家之体,正为离,以取势耳。
米海嶽一生夸诩,独取王半山之枯淡,使不能进此一步,所谓“云花满眼,终难脱出净尽”。
赵子昂则通身入此玄中,觉有朝市气味。
《内景经》曰:“淡然无味天然粮”,此言可想。
三十年前参米书在,无一实笔,自谓得诀。
不能常习,今犹故吾,可愧也。
米云:“以势为主。
”余病其欠淡,淡乃天骨带来,非学可及,内典所谓带师智,书家谓之气韵也。
翰墨之事,良工苦心,未尝敢以耗气应也,其尤精者,或以醉,或以梦,或以病,游戏神通,无所不可,何必神怡气王,造物乃完哉!世传张旭号草圣,饮酒数斗,以头濡墨,纵书壁上,凄风急雨,观者叹愕。
王子安为文,第磨墨数升,蒙被而卧,熟睡而起,词不加点,若有鬼神,此皆得诸笔墨蹊径之外者。
今观察王先生当人日,病不饮酒,莫廷韩馈以内府良药,辄据枕作诗二十余章谢之,皆风骚鼓吹也。
乃与彼二子鼎足六立也矣。
……晋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
(明)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汉族,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镇)人。
“华亭派”的主要代表。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
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
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明代艺坛的主流。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明董其昌《葑泾访古图》明董其昌《葑泾访古图》,立轴,纸本,水墨,纵80厘米,横29.8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仿董北苑笔意,图中山壑重峦,古树高拔,苍苍莽莽,小桥溪水,村落人家,境界高逸。
画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带皴,淡墨枯笔,干湿皴擦,整幅画面有墨色苍润之感。
明董其昌《云锦淙图》轴明董其昌《云锦淙图》轴,纵56.2厘米,横36.2厘米。
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藏。
卢鸿一(《新唐书》作卢鸿),字浩然,范阳人,徙家洛阳。
少有学业,颇善籀篆楷隶。
隐于嵩山。
开元中以谏议大夫召,鸿一固辞,乃听还山。
诗十首。
编为一卷。
嵩山十志十首之:云锦淙。
水攒冲兮石丛耸,焕云锦兮喷汹涌。
苔駮荦兮草夤缘,芳幂幂兮濑溅溅。
石攒丛兮云锦淙,波连珠兮文沓绛。
有洁冥者媚此幽,漱灵液兮乐天休,实获我心兮夫何求。
《林和靖诗意图》明董其昌绢本设色纵154.4厘米横6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林和靖诗意图》明董其昌绢本设色纵154.4厘米横6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林和靖诗意图》用笔老健和极强的形式感,都显现了画家的艺术特点:师承古代各家,以书入画,柔中有骨力,转折灵便,墨色干润浓淡,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
此图是董其昌根据北宋诗人林和靖的诗意而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