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疾病结构与诊断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7.48 MB
- 文档页数:15
泌学研究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泌学(Urology)是一门研究泌尿系统疾病的学科,涉及到泌尿系统的解剖构造、生理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本文将重点探讨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泌系统的结构泌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是人体负责排除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的重要系统。
1.肾脏肾脏是泌尿系统的核心器官,人体一般有两个肾脏,位于腹膜后区域。
肾脏主要由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
肾小球是肾脏的过滤器,通过滤波作用将废物和过多的物质从血液中过滤出来,形成原尿。
原尿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与分泌过程逐渐转化为尿液,然后经过输尿管排至膀胱。
2.输尿管输尿管是连接肾脏和膀胱的管道,一般每个人拥有两个输尿管。
输尿管的主要功能是将尿液从肾脏传输到膀胱。
输尿管的特殊结构和蠕动运动帮助有效地将尿液顺利地从肾脏流向膀胱。
3.膀胱膀胱是一个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位于盆腔。
它具有伸缩性和弹性,可以根据尿液量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容量。
当膀胱充满时,它会向大脑发送信号,告知人体需要排尿。
4.尿道尿道是从膀胱传输尿液到体外的通道,男性尿道相对较长,而女性尿道较短。
尿道既是尿液排出的通道,也是男性生殖系统的一部分。
二、泌系统的功能泌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废物和维持体液平衡。
下面将详细介绍泌系统的功能。
1.尿液形成尿液形成是泌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通过血液被肾小球过滤,形成的原尿随后在肾小管经过重吸收和分泌过程发生混合,最终形成尿液。
尿液中包含了水分、废物、溶质和电解质等物质,它们从体内被排出,起到排泄废物的作用。
2.尿液储存和排尿膀胱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
当膀胱充满时,会通过神经信号传达给大脑,引起尿意,促使人体进行排尿。
排尿时,膀胱的平滑肌会收缩,同时括约肌松弛,推动尿液沿着尿道流出体外。
3.酸碱平衡调节泌尿系统的功能还包括维持酸碱平衡。
肾脏通过调节酸、碱等离子在尿液中的排泄量,从而调节体液的酸碱度,保持酸碱平衡在正常范围内。
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标准泌尿外科疾病是指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的疾病,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男性生殖器等疾病。
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是指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确定患者是否患有泌尿外科疾病,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类型,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标准。
一、泌尿外科疾病的临床表现。
泌尿外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血尿、腹痛、腰痛、性功能障碍等。
不同疾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进行诊断。
二、泌尿外科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
常规检查包括尿常规、尿液培养、血常规、肾功能检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查等。
这些检查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肾功能、前列腺炎症情况、是否感染等信息,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三、泌尿外科疾病的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泌尿外科疾病的重要手段,包括B超、CT、MRI、IVP等检查。
这些检查能够清晰显示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帮助医生发现肿块、结石、肿大的脏器等病变,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四、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泌尿外科疾病,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类型。
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
五、泌尿外科疾病的治疗。
一旦泌尿外科疾病被诊断出来,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需要根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六、结语。
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医生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诊断。
只有准确诊断,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有所帮助。
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泌尿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排尿、排泄、生殖等功能的疾病,包括泌尿系统器官的炎症、结石、肿瘤等疾病。
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有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炎、肾小球肾炎等。
下面将介绍这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1.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指细菌感染泌尿系统,包括膀胱炎、尿道炎和肾盂肾炎。
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尿中带血等。
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尿液细菌培养,可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治疗。
2.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石是指在肾脏、输尿管、膀胱或膀胱壁中形成的固体结晶聚集体。
常见症状包括腰痛、血尿、尿频等。
常用的诊断方法有B超、CT等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法包括排石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3.前列腺炎: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组织的炎症,可分为急性前列腺炎和慢性前列腺炎。
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或会阴上方疼痛等。
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症状、前列腺按摩液的检查以及前列腺液培养等。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物理疗法和中医药治疗等。
4.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炎症和肾小球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的肾脏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蛋白尿、血尿、水肿等。
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尿液检查和肾脏活检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和改善生活方式等。
总之,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病史询问、身体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尿液分析、尿液培养、影像学检查等),而治疗方法则根据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来选择,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
同时,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保持适当的运动等,对预防和控制泌尿系统疾病也具有重要意义。
1.膀胱颈挛缩多为慢性炎症所致,发病年龄轻,多在40-50岁左右出现排尿不畅症状,但前列腺体积不增大,膀胱镜检可以确诊。
2.前列腺癌前列腺有结节,质地坚硬,血清PSA升高,鉴别需要MRI和系统前列腺穿刺活组织检查。
3.尿道狭窄多有尿道损伤及感染病史,行尿道膀胱造影与尿道镜检查,不难确诊。
4.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与前列腺增生相似,有排尿困难、残余尿量较多、肾积水和肾功能不全,前列腺不增大,为动力性梗阻。
病人常有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损害的,病史和体征,如有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会阴皮肤感觉及肛门括约肌张力减退或消失。
1、膀胱结石:膀胱结石特点:①好发于各年龄段。
②反复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终末血尿。
③查体:,膀胱区稍隆,可有压痛及叩击痛。
④B超:膀胱充盈良好,壁不光滑,在膀胱三角区可见强回声光团,后有声影,改变体位可移动。
2、肾、输尿管肿瘤:膀胱肿瘤的血尿跟肾、输尿管肿瘤的血尿相似,均可为间歇性、无痛性血尿,且可同时存在,但膀胱肿瘤90%以上单独发生。
膀胱肿瘤血尿可能伴有尿路刺激症状或影响排尿,血尿开始或终末加重,可能有血块“腐肉”,肾、输尿管肿瘤无刺激症状,也不影响排尿,血尿全程均匀,亦可能有条索状或输尿管铸型血块,不含“腐肉”。
一般经过B超、CT扫描、MRI扫描、尿路造影检查不难鉴别。
3、肾结核、膀胱结核血尿在长期尿频以后出现,终末加重、尿量少,可伴有低热、盗汗、消瘦。
尿中有结核杆。
膀胱结核性肉芽肿有时可误诊为肿瘤,经活检不难区别。
腺性膀胱炎临床表现与膀胱肿瘤相似,需要经过膀胱镜活检及活组织检查鉴别1.睾丸肿瘤:睾丸肿瘤多为实质性肿块,质地坚硬,患侧睾丸有沉重感,掂量时如秤砣,透光试验呈阴性。
2.腹股沟疝:肿大的阴囊有时可以见肠型、闻及肠鸣音,在卧位时阴囊内容物可回纳,咳嗽时内环口处有冲击感,透光试验阴性。
1、神经原性膀胱:可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或泌尿系感染等,与前列腺增生相似的症状。
但神经原性膀胱病人常有明显的神经系统损害的病史和体征,如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便秘、大便失禁、会阴部感觉减退或丧失,肛门括约肌松弛、收缩力减弱或消失。
鉴别诊断【肾肿瘤】1.肾恶性肿瘤: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有腰痛、血尿等症状;查体可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肾区占位,占位不均匀强化;该患者考虑该疾病可能性较大。
2.肾结核:患者多有结核病史;查体可无明显异常发现;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特征性肾区占位,尿找抗酸杆菌可呈阳性;该患者暂不考虑该疾病。
3.肾良性肿瘤:患者多无明显症状,个别患者可有腰痛、高血压等表现;查体多无异常;影像学可发现肾区肿物,肿物边缘光滑,强化均匀;该患者暂不考虑该疾病。
4.肾囊肿:患者多无明显症状;查体多无异常;典型影像学表现为肾区占位,边界光滑,内部为水样密度,无明显强化;该患者暂不考虑该疾病。
5.肾结石:患者可有腰痛、血尿等症状;查体可及患侧肾区叩击痛;影像学可见肾盂内高密度影;该患者暂不考虑该疾病。
【膀胱肿瘤】1.膀胱恶性肿瘤:典型症状为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查体可无明显异常发现;影像学检查可提示膀胱内占位,充盈缺损,尿找瘤细胞检查可为阳性;该患者暂时考虑该疾病可能性较大。
2.膀胱良性肿瘤:患者多无明显症状;查体多无异常发现;影像学检查提示膀胱内占位,肿物边界清晰,膀胱镜活检可确诊;该患者暂不考虑该疾病。
3.膀胱结石:患者可有血尿、排尿中断、下腹痛等症状;查体偶可触及下腹痛;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膀胱内高密度影;该患者暂不考虑该疾病。
4.膀胱结核:患者多有结核病史,可有典型低热、盗汗、乏力等症状;查体可无明显异常发现;影像学检查可提示膀胱内占位或挛缩,尿找抗酸杆菌可为阳性;该患者暂不考虑该疾病。
5.慢性膀胱炎:患者可有血尿、下腹部不适等症状;查体偶可及下腹部压痛;影像学检查多无明显异常,尿常规提示尿白细胞高,膀胱镜活检可确诊;该患者暂不考虑该疾病。
【睾丸肿瘤】1.睾丸恶性肿瘤:患者可有睾丸肿大的症状;查体有时可触及肿大的睾丸,部分患者伴触痛感;CT可于患侧睾丸内发现不均匀强化肿块,肿瘤标志物常可见升高;该患者目前考虑该疾病可能性较大。
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与鉴别泌尿系统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泌尿系统疾病涉及到多种疾病,包括肾脏疾病、尿路感染、结石、前列腺疾病等。
正确的诊断和鉴别是治疗这些疾病的基础,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进行探讨。
一、临床表现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具体症状也会根据疾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尿路感染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而结石则有腰痛、血尿等症状。
因此,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泌尿系统疾病的可能性。
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检查项目包括尿常规、尿培养、尿液沉渣检查等。
尿常规可以了解尿液的颜色、PH值、比重、蛋白质、白细胞等指标,进而发现异常情况。
尿培养可以确认是否存在尿路感染,并鉴别感染菌株的种类。
尿液沉渣检查可以观察尿中的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型等细胞和颗粒的情况,为疾病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
B超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肾脏、膀胱、尿管等器官的形态和结构,并发现异常情况。
CT和MRI则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三维图像,对于疾病的定位和分析更加准确。
四、生物标志物检测某些泌尿系统疾病在体内会导致一些特定的生物标志物的异常产生,通过检测这些生物标志物也可以对疾病进行鉴别和诊断。
例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前列腺癌的重要标志物,其水平的升高可以提示前列腺癌的可能性。
通过检测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五、组织活检对于一些疑难病例或者影像学检查无法确定病变性质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组织活检来明确诊断。
组织活检是通过从患者身体中取得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病理学分析,进一步确定病变类型和性质。
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癌、膀胱癌等通常都需要进行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泌尿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泌尿系统是人体中一组重要的器官,负责排除代谢产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
而泌尿系统疾病主要指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结构的异常变化和功能障碍。
了解泌尿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结石以及膀胱癌等,详细介绍它们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影响。
一、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是肾脏的过滤器,由弥漫分布在其表面的毛细血管网络组成。
肾小球滤过物质从血浆中被筛选出来,并形成初尿。
而在发生了免疫反应或其他损伤后,可引起肾小球上皮细胞、基底膜及系膜区受损,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1. 组织学改变:在光镜下观察,患者可出现大量凝集的免疫球蛋白和血浆成分在肾小球沉积,形成兔伤寒菌反应所呈现的“颗粒状草酸钙样物质”。
另外,在电镜下可见到基底膜厚度增加、均质或电子致密物沉积。
2. 生理改变:由于炎症反应引起了基底膜的纤维化以及系膜细胞增生等改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同时,血尿、蛋白尿以及高血压也是常见的临床表现。
二、肾结石肾结石是指由尿中溶解物质析出而形成的固体结晶物质,在泌尿系统中逐渐增大并引起不适。
泌尿道阻塞、感染等因素可能促使结晶发展为肾结石,并引起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
1. 组织学改变:根据组织学观察,可以发现结晶堆积在肾盏或输尿管内,形成一个固体结构。
而具体类型的结石则取决于其主要组成物质,如草酸盐、磷酸钙、尿酸等。
2. 生理改变:当结石阻塞尿路时,患者可能出现血尿、腹痛、恶心以及频繁排尿等症状。
此外,结晶物质与泌尿道黏膜发生摩擦作用,导致下方组织水肿、溃疡形成及感染风险增加。
三、膀胱癌膀胱癌是指来源于膀胱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体中。
而关于膀胱癌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涉及到黏膜免疫系统和组织损伤等方面。
1. 组织学改变:在早期阶段,基底层上皮的不规则增殖会导致粟粒样突出或乳头样结构形成。
随着肿瘤进展,可见组织坏死和弥散浸润,并逐渐侵入深层组织。
泌尿系统疾病鉴别与诊断
1.诊断
⑴急性膀胱炎根据尿路刺激症状及尿白细胞增多,尿细菌培养阳性可诊断。
⑵急性肾盂肾炎根据全身症状,尿路局部症状及体征,尿白细胞增多,尿细菌培养等不难诊断。
⑶慢性肾盂肾炎①肾盂肾炎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达半年以上;②临床上有尿路剌激症状;③尿白细胞增高,尿细菌培养阳性,持续性肾小管功能损富;④X线示肾盂肾盏变形,肾脏表面凹凸不平,双肾大小不等,可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
当与肾结石、肾结核、慢性肾炎和急腹症相鉴别。
肾结石
①本病多有典型肾绞痛、血尿;
②尿常规检查以红细胞为主;
③肾脏超声、静脉肾盂造影可发现结石影而明确诊断。
肾结核
①本病由结核杆菌引起尿路感染,症状、体征、尿改变可与慢性肾盂肾炎相似;
②本病多有肾外结核及结核中毒症状,有明显而持久的尿路刺激症状;
③尿沉渣可找到抗酸杆菌,尿培养结核杆菌阳性可鉴别;
④静脉肾盂造影见虫蚀样缺损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
慢性肾炎
①可有急性肾炎史;
②水肿及蛋白尿较多,血浆白蛋白明显降低;
③尿培养阴性;
④肾脏X线检查显示两侧肾脏同样缩小。
急腹症
①尿路症状不典型;
②仅有发热、腹痛;
③腰痛者应与急性胆囊炎、胰腺炎、腹膜炎、阑尾炎等鉴别。
病例分析部分——泌尿系统疾病概述泌尿系统疾病: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慢性肾病(慢性肾脏衰竭)★、前列腺增生★、尿路结石★。
一、泌尿系统功能①排泄代谢废物;②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③维持机体内环境恒定。
所以泌尿系统题的副诊断 常常有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高钾血症,大家请注意。
二、泌尿系统肿瘤无需考生掌握,再次提醒考生第一诊断不要出大纲的范围。
三、泌尿系统诊断公式:每章节中分述。
四、工具箱1.泌尿系统疾病常用检查项目、一般常规检查血常规,生化(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检查,尿常规, 粪便常规免疫学检查 抗 O 、补体 C 3、乙肝两对半、抗核抗体谱、抗 GMB 抗体 细菌学检查 尿细菌培养+药敏(泌尿系感染) 酶学检查尿 NAG 检测(肾功能不全)心电图检查 -影像学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慢性肾盂肾炎),腹平片(腹痛疾病),泌尿系 B 超(泌尿系统疾病万金油),肾上腺 B 超(肾上腺占位),前列腺 B 超(前列腺增生),腹部 B超,超声心动图(心脏功能不全) 专科检查尿相差显微镜(血尿)、肾小管功能检查(肾间质疾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尿动力学检查(前列腺增生),24 小时尿蛋白定量(蛋白尿)内镜检查 膀胱镜检查、输尿管镜 病理检查 肾活检1.尿相差显微镜:通过相差显微镜来观察人体的尿,能比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更加精细的尿的成分的改变。
需要受检者在前一晚起禁水 12 小时,第二日留新鲜晨尿 10ml,30 分钟内送检。
2.尿NAG 酶:对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有极其重要价值,也是肾小管早期损伤标志酶。
4.泌尿系统治疗原则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一、诊断公式急性肾炎=青少年+链球菌感染史+血尿、蛋白尿、高血压+C3↓+ASO↑慢性肾炎=慢性病史+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二、慢性肾脏病分期及建议(八版内科学 524 页)分期特征防治目标-措施2 GFR 轻度降低60-89)风险评估、延缓 CKD 进展;降低 CVD(心血管病CKD 诊治;缓解症状;保护肾功能90GFR 正常或升高1GFR[ml/(min· 1.73m2)]注:CKD 慢性肾脏病,GFR 肾小球滤过率,ESRD 终末期肾病既往的慢性肾衰分期与目前的慢性肾脏病分期之间关系(13 版《实用内科学》2188 页)三、注意事项1. 高血压性肾病与肾性高血压的区别:简单说前者是高血压病史在前,后者是肾病史在前,做题的时注意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