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研究进展图片
- 格式:ppt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35
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
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近年来,广东稻瘟病年发生面积不少于50万亩,而且出现逐年增加趋势,局部大爆发并不少见,目前,稻瘟病可能发生在省域内的任何年头、任何季节。
中文学名稻瘟病拉丁学名无性态: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ooke)Sacc.有性态:稻梨孢Pyricularia oryzae Cav.别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吊颈瘟界真菌界亚门半知菌亚门属灰梨孢属分布区域各水稻产区均有分布。
病原中文名称无性态称灰梨孢,有性态称稻梨孢英文名称Rice blast目录1危害症状▪危害部位▪病斑类型2病原特征3传播途径4发病因素▪管理▪气候5防治方法▪种植管理▪药物防治6病害现状1危害症状危害部位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
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
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
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
水稻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嗑头瘟,稻瘟病是水稻四大重要病害之一,田间鉴别症状;危害水稻各部分,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发生。
秧苗;发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不形成明显病斑,潮湿时,可长出青灰色霉。
在我国南、北方稻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达40-50%,在水稻秧苗期和分蘖期发病,可使叶片大量枯死,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有些稻株虽不枯死,但抽出的新叶不易伸长,植株萎缩不抽穗或抽出短小的穗,孕穗抽穗期发病、节瘟、穗颈瘟严重发生,可造成大量白穗或半白穗,损失极大稻瘟病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其中以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
《植物病理学》水稻病害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本章内容第一节稻瘟病(附稻胡麻斑病)第二节水稻纹枯病第三节水稻白叶枯病第四节稻曲病第五节水稻条纹叶枯病第六节水稻恶苗病植物病理学2前言•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主要粮食作物。
影响水稻生产的因素很多,其中病害问题是制约水稻生产的重要障碍之一。
•水稻病害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报道的有近百种。
我国正式记载的达70余种,在生产上发生较为普遍,并造成重要经济损失的病害有20余种,其中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发生面积最大,流行频率最高,危害程度最重,是水稻上的三大重要病害。
植物病理学3第一节稻瘟病一、症状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和各个部位均可发生。
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
植物病理学41、叶瘟三叶期至穗期均可发生。
病斑类型可因气象因素和品种感病程度等而异。
植物病理学5“三部一线”中毒部:病斑呈梭形,最外层为淡黄色晕圈;坏死部:病斑内圈为褐色;崩溃部:中央呈灰白色,叶细胞完全被破坏;坏死线: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呈褐色线条状。
(1) 慢性型:典型病斑。
天气潮湿时,多在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植物病理学6(2) 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正反两面都能产生大量的灰色霉层。
•多在品种感病、适温高湿及氮肥偏多的情况下出现。
•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该病流行的预兆。
•当天气转晴、植物抗性增强或经施用药剂后,急性型病斑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植物病理学8急性型(3) 白点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小斑点。
此类病斑多在显症时遇不利条件时发生。
•如果条件适宜,可发展成为急性型病斑,如果条件继续不适,则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植物病理学10(4) 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局限于叶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上,无霉层。
植物病理学11植物病理学12褐点型白点型2、叶枕瘟•叶耳、叶舌、叶环发病的总称。
水稻稻瘟病抗性研究与展望1. 引言1.1 水稻稻瘟病概述水稻稻瘟病,又称水稻纹枯病,是由水稻稻瘟病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和穗部。
病害初期在叶片上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淡黄色病斑,逐渐扩大并褪为浑浊的褐色,最终叶片枯黄枯褐,在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导致整株水稻倒伏死亡。
水稻稻瘟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严重,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水稻是我国人民的主粮之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深入研究水稻稻瘟病的发病机理和抗病机制,寻找高效、快速、可持续的防控措施,对于提高水稻抗病能力,实现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防治水稻稻瘟病,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病原和危害,探讨水稻的抗病机理,研究有效的防控措施,培育抗病的水稻品种,以期在未来实现水稻产量的稳定增长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常见的一种病害,在潮湿炎热的环境下容易发生,给水稻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水稻是我国的主食作物,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之一,因此研究水稻稻瘟病的抗性对于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稻稻瘟病抗性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农民的经济收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水稻稻瘟病抗性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造成的损失,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是许多人的主要食物来源,保障水稻的生产安全和供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通过研究水稻稻瘟病抗性,可以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水稻稻瘟病抗性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其他作物的抗病育种提供经验和借鉴,对于提高我国农作物的整体抗病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正文2.1 水稻稻瘟病病原及危害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的一种常见病害,由水稻稻瘟病菌引起。
水稻稻瘟病菌属真菌门,病原体主要在稻田土壤或残体中越冬,通过风雨等途径传播至水稻叶片上,引发病害。
水稻稻瘟病及其抗病基因的鉴定、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水稻稻瘟病(Magnuprothe grisea.无性态:Pyriculariagrisea)是水稻最主要的病害之一。
水稻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约有1/2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但是由于水稻病虫的危害,平均每年有近10%产量遭受损失。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因为害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穗瘟、节瘟、谷粒瘟等类型,其中以叶瘟危害最大。
稻瘟病广泛分布于水稻栽培的国家和地区,每年都造成严重损失。
据统计,1975~1990年间全世界11%~30%的水稻因稻瘟病而颗粒无收,全球粮食损失达1.57亿吨,年增长超过1千万吨(Baker等,1997)。
我国的稻瘟病危害也相当严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稻瘟病的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hm2以上,年损失稻谷达数亿公斤(董继新等,2000)。
目前,我国北方粳稻面积有7000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17%,其中东北地区粳稻面积4700万亩左右。
与南方籼稻相比,北方粳稻在品质和商品量上占有独特优势,其发展潜力巨大。
因此有效控制和防治稻瘟病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人们多采用综合防止的措施,最主要的技术有两种:一是利用不断更新换代的化学农药;二是选择对主要病虫有抗性的良种。
前者不仅成本较高而且污染环境,毒害人体,不利于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
因此改良水稻品种的抗性成为水稻育种工作者的重要目标之一。
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水稻抗稻瘟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防治稻瘟病行之有效的措施。
但由于引进和新育成的抗稻瘟病品种的单一化和稻瘟病生理小种遗传的复杂性和致病力的多样性,往往造成抗病品种在推广种植3~5年后即因产生能侵染该品种的优势小种,最终导致新品种抗性丧失(Ahn等,1996)。
因此加快抗病育种的进程,加强对稻瘟病的防治研究是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1.1 水稻稻瘟病的研究进展1.1.1 水稻稻瘟病病原菌研究进展1.1.1.1 水稻稻瘟病菌致病型(生理小种)的研究早在1922年,日本Sasaki(Yamada,1985)在选育抗病品种中就已发现了稻瘟病病菌(Pyricularia garise)的生理分化现象。
1608中国农业科学42卷能参与了寄主的基础抗性【83】。
4NBS-LRR基因在水稻基因组上的分布自1992年从玉米中成功地分离到第一个抗玉米圆斑病的抗性基因Hml以来,迄今,已从拟南芥、玉米、水稻、番茄等植物中成功地克隆了70多个抗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的抗性基因【87】。
依据这些基凶所编码的蛋白结构,至少可以将这些基因分为5种不同的类型[s8-89】。
其中,编码NBS.LRR结构的基凶是其中最多的一类,约占已克隆基因的70%【87】。
进一步地,根据其蛋白N端是否具有与果蝇的Toll或哺乳动物的白细胞介素.1受体(Toll/interleukin.Ireceptordomain,TIR)具有同源性,可将NBS.LRR蛋白分为2个业类,即TIR—NBS—LRR和non—TIR—NBS—LRR类[s9-91】。
在non—TIR—NBS—LRR类蛋白的N端虽小含有TIR结构域,但却常常由一个卷曲超螺旋结构域(coiled—coildomain,CCdomain)取代TIR,构成所谓的CC—NBS.LRR蛋白;有时又将其称为亮氨酸拉链结构域(1eucinezipper,LZ)【88,911。
迄今,NBS—LRR类基因仅发现其在植物的抗病方面具有功能。
在拟南芥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49个编码NBS—LRR的基凶,其中94个属于TIR-BNS.LRR基凶,55个属于CC—NBS.RR基凶。
在这些基因中,40个以单基因座(singleton)的形式存在,其余的109个基凶组成了43个基因簇,分布于拟南芥染色体的小同区域上【9l】。
水稻基凶组测序的完成,使得人们能够从全基因组的角度来进一步开展NBS.LRR类抗性基凶在水稻基因组中的构成及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根据已测序的日本晴(粳稻品种)及93.1l(籼稻品种)的基阂组序列,几个研究组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水稻基因组中NBS.LRR基因的组成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9二96]。
水稻稻瘟病抗性研究与展望1. 引言1.1 水稻稻瘟病的危害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病害,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
稻瘟病菌主要侵染水稻叶片,使叶片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整株水稻叶片逐渐枯黄枯死,最终导致减产甚至歉收。
稻瘟病的发生会极大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稻瘟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稻瘟病菌繁殖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难以根除,且易产生抗药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如不及时有效防治,就会引起农作物减产,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希望能够找到抗病性更好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1.2 研究的重要性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危害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研究水稻稻瘟病抗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农业生产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通过深入研究水稻稻瘟病抗性的遗传机制,可以为选育具有高抗性的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抗性品种的筛选与培育是保障农业生产稳定的关键措施,只有培育出高抗性的品种才能有效抵御水稻稻瘟病的危害。
抗性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可以揭示水稻抗病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提高水稻抗病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在面临抗性育种挑战的情况下,研究水稻稻瘟病抗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抗性育种的效率和成功率。
研究水稻稻瘟病抗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农业生产的意义深远。
1.3 研究现状水稻稻瘟病是水稻面临的主要病害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全球范围内对水稻稻瘟病抗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许多研究团队在探究水稻稻瘟病抗性的遗传机制、筛选和培育抗性品种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水稻稻瘟病的抗性机制仍然存在许多未知之处,抗性育种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尽管如此,对水稻稻瘟病抗性的研究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未来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希望。
稻瘟病(Rice blast)1637年(明朝末年)我国最早做了记载,“天工开物”中作了记述,称为稻热病(发炎火)。
全世界85个国家报道发现此病;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以南方各省受害较严重。
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
我省闽西北山区发生严重,沿海地区则轻。
我省70年代初期和80 年代初期都曾遭受稻瘟病造成的毁灭性损失,1981年我省稻瘟病大流行,绝收面积达114000亩,损失稻谷4000万(1.5亿,二个数据差别大)公斤。
从1989年开始我省的稻瘟病又普遍发生,其流行趋势已日益引起普遍关注。
1993年安徽发生严重,损失稻谷约2亿公斤。
关键字搜索: 症状病原侵染循环发病条件防治措施一. 症状(Symptoms)稻瘟病苗瘟症状水稻苗叶瘟症状稻瘟病节瘟症状稻瘟病谷粒瘟症状稻瘟病穗颈瘟穗部症状根据发生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其中叶瘟发生最普遍、最容易识别,而穗颈瘟造成的损失最大。
叶瘟在早稻的分蘖-拔节期为发病高峰期,有4种症状类型:1. 普通型(慢性型):病斑梭形,二端有沿叶脉方向延伸的黄褐色坏死线;病斑共有三层,中央是灰白色的崩溃部(区),外缘有明显的褐色坏死部(区),最外层是黄色晕圈-中毒部(区),潮湿时在叶背可见到灰绿色霉层。
三部一线是识别稻瘟病的关键。
2. 急性型:病斑圆形,水渍状,正反两面都密生灰绿色霉层,这种病斑多发生在病害流行期,往往是病害大流行的症兆。
即表明水稻品种是高度感病的,病菌生理小种对该品种的致病力很强,气候条件也有利于发病。
病斑可转为慢性型。
3. 白点型:白色圆形小病斑,不产生霉层。
这往往是发病时气候条件不利于发病而造成的。
可转为慢性型,甚至急性型。
4. 褐点型:只出现针头大小褐色斑点,也不产生霉层(不产生分生孢子),发生在抗病品种或植株下部的老叶上。
褐点是坏死性反应,是抗病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稻叶瘟病梭形病斑放大叶瘟初期症状叶瘟中期慢性型症状叶瘟两种急性病斑稻瘟病白点型叶瘟症状稻瘟病急性型扩展症状穗颈瘟发生在穗颈部,病斑水渍状、浅褐色;会造成白穗或部分白穗,后期常造成穗颈折断。
进口植物原料来说,尚无其它替代选择,食品和动物饲料行业将难以采购到原料。
另一方面,禁令的撤销使公民社会团体感到不安,他们认为政府正在屈服于利益集团。
一个关心农业和粮食安全的泰国组织BioThai负责人Witoon Lianchamroon对路透社说:“他们正在帮助进口这些化学品的公司,特别是草甘膦的进口商。
”美国环境保护署在2017年的一份评估报告中说,草甘膦“在被授权使用时不会对人类健康构成任何实质风险”,但在2015年它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部门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
今年早些时候,越南开始禁用草甘膦,这也引发了美国政府和出售除草剂Roundup的拜耳公司的抗议。
(来源:中国畜牧网)环保型生物农药在菲律宾问世近日,菲律宾马科斯州立大学(MMSU)研发出了一种名为Bio-In3的生物农药,它是化学合成农药的环保替代品。
Bio-In3是一种基于植物的、可生物降解、靶向性的环保型生物农药,可用于防治害虫番茄螟蛉虫。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农药每年会导致18,000名农场工人的死亡。
为了提高环境安全,改善人类健康,Bio-In3应运而生。
MMSU的技术负责人兼研究室主任Leticia A.Lutap在一个汇集工、农业的科学技术论坛上(FIESTA)说到,Bio-In 3在功效方面可与化学农药媲美。
它不仅有助于提高产量,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也较小。
(来源:中国畜牧网)日本三井开发的杀菌剂tolprocarb作物真菌或细菌病害是导致作物产量降低的重要因素。
杀菌剂被用来防治这些病害,保持作物的产量和产品的品质。
水稻是亚洲各国种植的最重要作物之一。
水稻的生产仍然受到许多病原微生物的威胁,需要新颖的杀菌剂来稳定地防治这些病害。
Tolprocarb(图1)是日本三井化学农业公司开发的防治水稻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的杀菌剂。
稻瘟病对水稻生产有极大危害,此病害的病原菌已产生抗性,故对其防治是一大挑战。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疾病,其导致的影响和损失都非常大。
稻瘟病的病原菌主要是褐色不动杆菌(Magnaporthe grisea),该菌侵染水稻后,会对其产生大量的毒素,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因此,对于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以及综合防治技术两个方面来探讨其防治方法。
稻瘟病菌的侵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染、侵入和扩散。
1.感染阶段稻瘟病菌在感染水稻时,首先需要在水稻叶片表面产生类似于降雨的液滴。
这种液滴中含有病菌子体,有助于病菌在叶片上形成黏附,并促进其感染。
2.侵入阶段稻瘟病菌侵入水稻叶片的过程中,会释放出许多酶类物质,帮助病菌穿透叶片表皮,以细胞间隙的形式向内侵入。
在具体的细胞内部,病菌会分泌酶分解细胞壁,通过质壁分离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侵染面积。
3.扩散阶段稻瘟病菌在水稻内部扩散时,主要通过病菌子体和菌丝组成的纵向和横向的菌根结构来实现。
这些结构不断扩张和延伸,形成一个与水稻属于相似的网络状结构,从而造成水稻内部组织的严重损伤。
1.选择耐病品种选用抗病性高的品种是水稻稻瘟病防治的首选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筛选新品种,以及育种方法等措施来实现。
2.保持田间卫生农田环境的卫生程度对于病害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并及时清除垃圾和野草,以保持田间的清洁和卫生。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水稻稻瘟病防治的常见方法之一。
在生产中,可以使用药剂通过喷洒、浸种等方式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但是,使用化学药剂需要注意其使用量、时间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影响。
4.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水稻稻瘟病防治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等手段来防治病害。
生物农药一般具有安全、绿色等特点,并且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较小。
物理防治是指采用物理性手段对病害进行预防和治疗。
可以通过灭菌、杀菌等方式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