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年试题例析(一)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5
十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2010年)十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2010年全国卷(卷1及卷2)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2010年全国卷1)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
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
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
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王不听,馆别室。
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
”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法:效仿。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3分)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③浙西集平,科敛当减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
十年(1997-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题文言文翻译2009年2月10日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曾良策编辑整理一、1997年全国高考题文言文翻译二、1998年全国高考题文言文翻译三、1999年全国高考题文言文翻译四、2000年全国高考题文言文翻译五、2001年全国高考题文言文翻译六、2002年全国高考题文言文翻译七、2003年全国高考题文言文翻译八、2004年全国各地高考题文言文翻译(15套)1.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Ⅰ(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山西、江西等地用) 译文2.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Ⅱ(吉林、四川、黑龙江、云南、贵州等地区用) 译文3.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Ⅲ(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等地区用) 译文4.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Ⅳ(甘肃、青海、新疆、宁夏等地用) 译文5.2004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译文6.2004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译文7.2004年高考广东卷语文试题译文8.2004年高考湖北卷语文试题译文9.2004年高考湖南卷语文试题译文10.2004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译文11.2004年高考辽宁卷语文试题译文12.200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译文13.2004年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译文14.2004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译文15.2004年高考重庆卷语文试题译文九、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题文言文翻译(16套)1.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1(河北、河南、安徽、山西)译文2.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黑、吉、桂)译文3.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3(四川、陕西、云南)译文4.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译文5.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译文6.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译文7.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译文8.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译文9.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译文10.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译文11.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译文12.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试卷(江西卷)13.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试卷(山东卷)14.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试卷(广东卷)15.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译文16.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试卷(重庆卷)十、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17套试卷文言文译文01.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02.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03.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04.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05.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06.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07.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08.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09.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10.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11.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I卷)12.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13.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14.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15.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16.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17.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一、1997年全国高考题文言文翻译权善才,高宗在位的时候担任将军。
十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2018年)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
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1)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宰沭阳二年宰:治理B.说当时决某狱决:打开C.代为治筐治:备办D.奉母闲居奉:侍奉(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2021全国甲卷文言文(翻译、解析、点评)收录于合集#文言文9个#高考12个2021全国甲卷文言文(翻译、解析、点评)吴玉英【前言】本文讲宋辽“澶渊之盟”的故事。
本文是从宋真宗的角度讲这个故事的。
等你读完全文,我给你重新讲一下这个故事——从萧太后的角度。
等不及的,可以直接拖到文末,先看萧太后的故事。
【逐字逐句学习原文】(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寇:动词,侵犯。
)时以虏寇深入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虏寇:“虏”是对敌人的蔑称,“寇”是名词,劫掠者。
)中外震骇朝廷内外都震惊骇怕,(央草:记住这个词,“中外震骇”,说明敌人很强大。
)召群臣问方略(皇帝)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
王钦若临江人王钦若是临江人,(判断句)请幸金陵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
陈尧叟阆(làng)州人陈尧叟是阆中人,(判断句)请幸成都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
(央草:这是进一步写敌人的强大。
)帝以问寇准,皇帝拿这件事去询问寇准,(央草:这里的“帝”是宋真宗,宋太祖赵匡胤的侄子,宋太宗赵匡义的儿子。
太祖太宗是打天下的皇帝,真宗是守天下的皇帝。
契丹大举南下是报仇来了:当年太宗皇帝抢了契丹的地盘,契丹一直在试图夺回去一直没有成功,咽不下这口气,又报仇来了。
)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寇准说:“不知道是谁替陛下筹划这两种策略?”帝曰:“卿姑断其可否,皇帝说:“你姑且判断这两个方法是否能行,勿问其人也。
”不要询问是谁出的计策。
”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寇准说:“我想要找到这个献策之人,斩以衅鼓,斩杀他们来用他们的血涂鼓行祭,然后北伐耳!然后向北讨伐敌人罢了!陛下神武,将臣协和,陛下英明神武,将军大臣团结协作,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如果陛下御驾亲征,敌人应当自己逃跑;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如果不能这样的话,用奇计来阻挠他们的阴谋,坚守以老其师,坚守城池来使他们军队疲敝,(老,使动用法,使…疲敝。
1【谙】①熟习,了解。
例 1、江南好,景色旧曾谙。
例 2、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性。
(《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上当》)② 熟记,记诵。
虽复一览便谙。
(《南齐书·陆澄传》)2【按】①查察,观察。
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海洋际雁荡山,,(《雁荡山》)②审察,核查。
例 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例 2、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后汉书·袁张韩周传记》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察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凭证的罪犯,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
)③巡逻,巡行。
例 1、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
(2007福建卷,高启《书博鸡者事》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有一个姓臧的,新近做了高官,将要巡逻所管各州郡,到达袁地。
)例2、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明史·海瑞转》方才胡公巡逻所部地域,命令经过的地域不要办礼品准备款待。
)④压迫,止住。
按助强弱。
⑤于是,就。
3【案】①通“按”,观察,查察。
召有司案图,指此后过去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传记》)②通“按”,观察,核实。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相互矛盾)。
③通“按”,巡行,巡逻。
宣王案行其营垒,曰:“天下奇才也。
”④通“按”,用手压或按。
例 1、案灌夫项令谢(致歉)。
例 2、(高进之)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
道济趋下阶,叩首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若有异心,速殛之。
”(2007 广东卷,高进之此时用手按住腰间的刀窥伺檀道济,假如他有异言,就杀掉他。
檀道济快步走下台阶,叩首说:“武皇帝在上,我檀道济若有异心,就赶忙诛杀我。
”)⑤文书,模卷。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暗】①愚笨,糊涂。
例 1、水府幽静,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柳毅传》)例2、刘璋暗弱。
(《三国志·隆中对》,昏庸无能,胆怯软弱。
)例 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②静静地,静静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行》)群书万卷常暗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人物传记类)阅读理解十年真题(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
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2022年】(2022·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
韩鸿为使者,使持节,徇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
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
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
”遂鼓而进,贼兵大破。
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
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
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
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
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封汉广平侯。
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专题10文言文阅读【2021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景山①书[宋]蔡襄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
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
”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
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
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
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
”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
”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
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由.也。
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
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
”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
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
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
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
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
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
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2010 年高语文言文阅读实词翻译汇编(10年全国卷Ⅰ《明史•王祎传》)【实词】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法:效仿。
【答案】B解析:宠:以……为宠,把……作为宠信。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1)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答案】(1)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答案】(2)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
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微火残灰),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解析】(1)注意“会”“遗”“必”“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的翻译。
(2)注意“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的翻译。
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10年全国卷Ⅱ《宋史•康保裔传》)【实词】A.及再遇阵没—及:趁着。
B.寻知代州。
移深州—寻:不久。
C.会暮,约诘朝合战—会:适逢。
D.援不至,遂没焉—遂:于是。
【答案】A 解析:“及”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等到”,故选A。
【翻译】(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答案】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几个重点词语:贷,借;劳,犒劳;“没”通“殁”,死亡;鬻,卖;以,目的连词,来。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答案】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说:“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阅读(10年全国卷Ⅰ)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
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
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
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王不听,馆别室。
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
”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法:效仿。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③浙西集平,科敛当减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
文言文“为动用法”例析通用1篇文言文“为动用法”例析 1黄正国先请看一道文言翻译题: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丧之”二字下面的符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上题为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黑龙江、吉林、广西等地)第11题中的第(1)小题。
题中“使群臣丧之”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
治丧”。
“为动用法”是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即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或“对”宾语怎样的意义。
主要有三种情况:一、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例如:1.文嬴请三帅。
《__殽之战》请三帅:替三帅请求。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这里的“请三帅”就不能解释为“请求三帅”呢?这就要联系原文来作分析了。
《__殽之战》记叙的是春秋时期__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
秦穆公派遣三帅(孟明、西乞、白乙)带兵攻打远在东方的郑国。
秦军知郑有备后准备撤回。
而晋军趁机在殽山伏击秦军,秦军全军覆没,孟明等三帅被俘。
此时,晋襄公的夫人文嬴(本为秦国公主)站在娘家秦国的立场用花言巧语说动晋襄公释秦三帅,放虎归山。
明乎此,就可知道“请三帅”该作何解释了。
因此,只有联系语境,才能准确判断一个词属于哪种用法。
2.邴夏御齐侯。
《左传·成公二年》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
3.广陵太守陈登得病。
佗脉之。
《三国志·华佗传》佗脉之:华佗给他切脉。
试比较:4.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1980年高考语文试题)履我:给我穿上(鞋子)。
为取履:替(他)取了鞋。
履之:替他穿上(鞋子)。
句中的“履我”“履之”和“为取履”交错使用,结构相同,用法也相同。
二、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例如:5.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死国:为了__而死。
高考文言文翻译难点实词十年试题总结(十)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声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1【羸】瘦弱。
2【累】①连续,接连。
例1、连篇累牍。
例2、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2005福建卷,接连走几十天,仰头看不到山顶。
)例3、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屈原列传》)②屡次,多次。
例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传》)例6、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2006上海卷,(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
)③托付。
小女已累先生。
(《聊斋》)④忧患,祸害。
⑤牵连。
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3【类】①大多,大都。
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②像,类似。
佛印绝类弥勒。
③事例,条例。
例1、举类迩而见义远。
例2、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④善。
余恐德之不善,兹(此)故不言。
(《国语》)4【离】①遭受。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2011湖北卷,从古到今,厚葬没有像秦始皇那么丰厚的了,然而几年之间,外部遭受了项羽的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祸患)5【罹】①遭受。
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2008上海春招,天灾流行,百姓自然会遭受到祸害,与我有何关系呢?)②忧患,苦难,名词。
我生之后,遭此百罹。
6【莅】①本义:视,走到近处察看。
宿眂涤濯,莅玉鬯。
(《周礼·春官》) 引申为“到,来”。
例1、方叔莅止,其车三千。
(《诗·小雅·采芑》)例2、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
(《庄子·在宥》)例3、莅任,官吏上任。
②统治。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③执掌,主管。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说》)楚庄王莅政三年。
(《韩非子·喻老》莅政,掌管政事)④治理。
高考文言文翻译难点实词十年试题总结(一)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声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1【谙】①熟悉,知晓。
例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例2、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性。
(《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②熟记,记诵。
虽复一览便谙。
(《南齐书·陆澄传》)2【按】①查看,察看。
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雁荡山》)②审查,核查。
例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例2、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
)③巡查,巡行。
例1、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
(2007福建卷,高启《书博鸡者事》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有一个姓臧的,新近做了高官,将要巡查所管各州郡,来到袁地。
)例2、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明史·海瑞转》刚才胡公巡查所部地区,命令经过的地区不要办礼物准备招待。
)④压抑,止住。
按助强弱。
⑤于是,就。
3【案】①通“按”,察看,查看。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通“按”,考察,核实。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互相矛盾)。
③通“按”,巡行,巡查。
宣王案行其营垒,曰:“天下奇才也。
”④通“按”,用手压或按。
例1、案灌夫项令谢(道歉)。
例2、(高进之)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
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
”(2007广东卷,高进之此时用手按住腰间的刀窥探檀道济,如果他有异言,就杀掉他。
檀道济快步走下台阶,叩头说:“武皇帝在上,我檀道济如有异心,就赶快诛杀我。
”)⑤文书,案卷。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暗】①愚昧,糊涂。
例1、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柳毅传》)例2、刘璋暗弱。
(《三国志·隆中对》,昏庸无能,胆小懦弱。
)例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②悄悄地,默默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行》)群书万卷常暗诵。
(杜甫《可叹》)③私下里,不公开的;隐蔽地,隐藏不露的。
例1、明察暗访例2、龙门水尤湍急,多暗石。
5【媪】①对老年妇女的尊称。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②泛指妇女。
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B6【拔】①攻取,攻下。
例1、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
(2008江苏卷,吴汉挥师直攻广都,迅速攻克。
)②突出,超出。
例1、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例2、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2011湖南卷,)③提拔。
山涛作冀州(的长官),甄(审查)拔三十余人。
7【罢】①停止,结束。
例1、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例2、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例3、语罢暮天钟。
②散,散集。
罢市。
③遣散。
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乃悉罢之。
(2005全国Ⅰ卷,裴侠说:“为了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
”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
重点词语:以,因为、为了;口腹,饮食。
)④免官,罢官。
例1、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
汝罪宜死,今姑贷汝。
(2007福建卷,你竟敢为此产生怨恨!又趁机诬陷总管使他丢了官,你的罪恶应当处死,现在暂且饶了你。
)例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2009江苏卷,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⑤免除。
山后盐禁,久为民害,皆奏罢之。
(2007四川卷,山后盐业禁令,长期危害百姓,他都奏请免除。
此义项大体相当于“贷、假、省、蠲”等)⑥撤去,撤除。
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
(2011辽宁卷,从这以后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士五千人。
)⑦通“疲”,疲劳,疲弱。
例1、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贾谊《过秦论》)例2、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贾谊《论积贮疏》)例3、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2006江苏卷,土建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⑧无能,与“贤”相对。
无国而不有贤士,无国而不有罢士。
(无国,没有一个国家)。
⑨尽,完。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8【白】①纯洁,皎洁;明亮,天亮。
例1、唯见江心秋月白。
例2、雄鸡一唱天下白。
②清楚,明了。
白罪者伏其诛。
③显著。
威功白著。
④禀告,告诉,陈述。
例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例2、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
(《西门豹治邺》)例3、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2005江西卷,(万泉)县有十几个犯了轻罪的囚徙,适逢春末下了应时的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暂且)放他们出狱,县令不允许。
)例4、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
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2007四川卷,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9【败】①毁坏,颓坏。
例1、涉河,侯车败。
(《左传·僖公十五年》渡黄河,晋侯的车子坏了。
)例2、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司马光《训俭示康》)例3、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
(蒲松龄《促织》)②毁弃,背弃。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贾谊《过秦论》)10【拜】①授官,授予官职,任命担任。
例1: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后汉书·张衡传》)②接受官职,担任。
于是辞相印不拜。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③敬辞,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
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11【颁】①通“斑”,花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分赐,分赏。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
12【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
(2004辽宁卷,)13【傍】靠近,临近。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4【谤】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例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例2、厉王虐,国人谤王。
②毁谤,中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诽,背地里议论。
讥,微言讽刺。
刺,指责,斥责。
以刺世事。
)15【保】①抚养,养育。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妻子。
(同“字”。
)②安抚,安定。
例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例2、以宽徭役,保士民。
(《盐铁论》)③依靠,依仗。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2006湖北卷,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其余略16【暴】①晒。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②显露。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引申为“公开地”,子悟曰:“噫!是盗矣。
”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
(太守的儿子明白了,说:“唉,这是强盗啊。
”可是不敢公开说,只好秘密地把这件事报告了监司使。
)③突然。
例1、澭水暴益。
例2、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
(2007全国Ⅱ卷,安重荣从军卒开始发迹,突然达到富贵。
)例3、子何绝我之暴也?(2008福建卷,您为什么突然(就要)同我绝交呢?)④猛然。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⑤欺负,欺凌;侵害。
例1、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2004上海卷,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例2、并皆暴犯百姓。
⑥徒手搏击。
近城有虎暴(祸害,祸患)……不敢暴虎。
成语:暴虎冯河17【报】①答复,回信,回应。
例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蔺列传》)例2、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2010全国卷)②批复,批示,批准。
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2011模拟卷,《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引申为“应允,同意”。
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
(2011新课标卷,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
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
”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
)③告诉,告知。
例1、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西门豹治邺》)例2、公至,彞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2007湖北卷,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④断案,判决罪人。
例1、报而罪之。
(判决而治他罪。
《韩非子·五蠹》)引申为对一般事物的判定、判决。
例2、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⑤酬劳。
其余义项略18【陂】①山坡,斜坡。
例1、陂南陂北鸦阵寒,舍西舍东枫叶赤。
(陆游《思故山》)例2、牛羊已归去,残照满山陂。
(宋张耒《岁暮书事》)②水边,水岸。
莽莽苍波兼宿雾,纷纷白鷺落山陂。
(宋陈与义《自黄岩县舟行入台州》)③池塘,水泽。
例1、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王安石《北陂杏花》)例2、凄风披田原,横污溢山陂。
(唐储光羲《同诸公秋日游昆明池思古》)④倾斜,不平。
19【北】①败退,败逃。
例1、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例2、佯北勿从。
(敌人假装逃跑,不能追赶。
)②败逃的人。
追亡逐北。
20【悖】①糊涂。
先生老悖乎?②谬误,荒谬。
例1、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例2、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③违背,抵触。
故新相反,前后相悖。
其余义项略21【被】①遭受,蒙受。
例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例2、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贾谊《论积贮疏》)例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2009湖北卷,料想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②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
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
(《柳毅》)③通“披”,披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④覆盖。
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⑤加于,加在……之上。
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
幸被(p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传》幸,承蒙。
齿发,谦称自己的身子。
承蒙您加惠于我,(我)怎么敢辜负(先生的)恩德?)22【本】①推究,考察。
例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与? 例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2009湖南卷,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