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整理)
- 格式:pdf
- 大小:643.02 KB
- 文档页数:73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01 考点解读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02 考查方式鉴赏表达技巧命题方式通常有:1、请分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
3、某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03 技巧点拨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指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5.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如朱嘉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篇1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点精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六种。
①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归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
不过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③托物寓理。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④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全)古典诗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1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3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⑴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B.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踏雪寻梅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第一节表达方式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例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例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周南·关雎》)例5: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卫风·伯兮》)例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析】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例7: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析】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例8: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关汉卿《[双调]沈醉东风》)【析】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
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1 、烘托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lu2)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 、用典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高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整理高考鉴赏诗歌一直是高中语文中难度较高的一项,也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一项。
在鉴赏诗歌时需要注意表达技巧的整理。
一个好的鉴赏诗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考场上更好的应对,下面是我对高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整理的相关想法。
一、理解诗歌题材在鉴赏诗歌时,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题材。
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对于不同的题材应有不同的方法来鉴赏。
例如,爱情、世情、自然、人生都是常见的题材类型,它们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鉴赏诗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题材,我们应该有不同的鉴赏方法。
在逐渐形成自己的鉴赏体系时,我们需要注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题材表达,读懂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二、理解诗歌的意义诗歌是一种文化,它的美不仅仅是表面的美。
除了要了解作者在写诗时的手法,也应该深入理解诗歌本身所表达的意义。
因此,在鉴赏诗歌时,我们不能仅仅只看到表面的文字,还要尝试去深入了解作者的心境,理解诗歌的真正意义。
同时,我们还要尝试从作者的角度看问题,去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世界观。
三、生动而具体的表达在说到表达技巧整理时,我们不得不提到生动而具体的表达。
在鉴赏诗歌时,生动而具体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生动的表达方式可以让读者轻松地理解诗歌中的意义,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感受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情感。
因此,在阅读和鉴赏诗歌时,我们应该注意力求具体,尽可能地描述细节,从而更好地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四、注意语言形式鉴赏诗歌时,要注意语言形式。
语言形式是诗歌的基本结构,包括音韵、韵律等。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仔细解析诗歌的语言形式,理解作者所用的词汇的含义以及构成的意义,以此来理解诗歌的真正含义。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语言形式的特点,比如作者选用的词汇、语气以及韵脚等,这些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总之,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应该具备充分的鉴赏能力和技巧,同时也需要注意上述技巧的整理,全面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考场上更好地应对鉴赏诗歌,取得理想的成绩。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一)表达方式:诗词中运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主要有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远、近、高、低按顺序,绘声绘色、声色并茂。
通过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渠道多角度描摹。
①、动静结合在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再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②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③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一、表达技巧的分类〔一〕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表达、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1.描写描写是进行绘声绘色绘形的描画和摹写的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它能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物的表达效果。
①根据着眼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即正面的描写和侧面的描写。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衬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②按描写的文笔来分,描写又可以分为细描和白描,细描指采用工整的细腻的笔法,把描摹对象纤毫毕现的绘画出来,笔法细腻,形象饱满。
白描在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
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临行又开封”是人物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
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表达了诗人提炼生活素材的功夫。
又如,《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是纯用名词组合,即所谓白描手法。
③根据观察的角度,描写又分为远近、高低、俯仰、上下、内外、天空地面等多角度描写。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知识框架如下:第一节表达方式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基本形式:①触景生情(景→情):②以景结情(情→景):③缘情布景: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⑤景略情在:(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①以乐景写乐情②以哀景写哀情:③以乐景衬哀情④以哀景写乐情2、借物抒情(1)定义及举例(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借事抒情(用典故)(三)直接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1、点染2、曲直3、隐显4、移情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一)基本概念:(二)考试重心(三)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1)定义(虚实的内涵)(2)“虚”的三类内容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①相反相成(4)“虚”与联想、想象2、动静结合(1)基本概念(2)常用方式——以动衬静3、点面结合4、细节描写5、色彩的渲染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7、白描8、疏密9、诗中有画:二、议论三、记叙第二节:修辞手法一、比喻四、借代七、设问二、比拟五、夸张八、反问三、双关六、对偶九、互文十、列锦(一)定义(二)作用(艺术效果)1、凝炼美。
2、简远美。
3、含蓄美。
十一、迭字第三节表现手法一、象征:(一)定义(二)条件与特征(三)作用: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二、联想和想象(一)定义及举例(二)联想、想象与夸张(三)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四)特别提醒——勿泛化使用三、抑扬(一)概念:(二)分类1、欲扬先抑2、欲抑先扬(三)相关范畴——褒贬1、似贬实褒2、似褒实贬四、衬托(二)分类:1、性质分类(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一)比喻作用:1.形象具体可感。
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2.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
例子:“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刘禹锡《望洞庭》)分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二)比拟作用:1.促使读者产生联想,将事物人格化,富有情趣,生动形象。
2.突出作者的情感。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 (林逋《山园小梅》)分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借代作用: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引人联想。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分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四)夸张作用:引起丰富联想,突出事物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分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竞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五)反复作用:1.音节舒缓和谐,朗朗上口。
2.强调主题,形成气势,突出情感。
3.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例如: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3.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六)对比作用:1.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2.强化作者思想感情。
例如: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七)隐语(谐音)、双关作用1.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2.使语言含蓄、风趣,令人回味。
例如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分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常见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双关、顶真、互文等。
其中诗歌中考查较多的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
1. 比喻比喻的喻体与本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判断下列几种情况,是不是比喻:同类相比。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
在祖国建设的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像雷锋等。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形式。
明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暗喻远处绵延的燕山褶皱带作了首都的苍翠的屏障。
借喻夕阳把胭脂抹了一河,便匆匆地落了山。
博喻比起北国的秋来,(南国的秋)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比喻几种特殊形式。
本体同喻体并列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本体同喻体同位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本体修饰喻体这里是花的海洋。
喻体注释本体书籍——人类的朋友。
通感:一种特殊的比喻——感觉间的互相沟通。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作者把荷花的似有似无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以听觉写嗅觉才能感到的事物,准确而形象地表现了荷香似有似无,忽有忽无的特点。
比喻的作用⑴化平淡为生动⑵化深奥为浅显⑶化抽象为具体⑷化冗长为简洁⑴比喻必须鲜明地表达出思想感情⑵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具有相似点的不同事物⑶做比喻的事物要常见、易懂⑷比喻要力求做到新鲜、生动虞美人(五代)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后人的称道,为什么?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比喻和设问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高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整理大全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
为使考生在备考中训练有素,高考临场发挥得好,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整理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这类试题有以下三个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表达技巧;3、指出此种表达技巧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对于已经指明表达技巧的题目可直接进入第二步作答)设问方式:1、 --句在全诗有何作用?2、 --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3、 -诗在结构上有几个层次?方法点拨:对行文结构的考查,是近年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一是开头,二是过渡,三是结尾。
答题时要看清是在全诗中的作用,还是在上下文的作用。
另外,注意诗歌篇章结构的有关知识:1、属于开头部分的作用:①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统领全诗;②渲染描写奠定基调;③作铺垫或伏笔。
2、属于中间部分的作用:①承上启下,作过渡;②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3、属于结尾部分的作用:①卒章显志;②以景结情;③总结全诗,照应题目或开头。
应答步骤:先指出作用,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分条应答为适宜。
表达方式: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与之相关的有: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设问方式: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2、诗人怎样来抒发感情的?3、这首诗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4、如何从动静关系的角度欣赏本诗?5、本诗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方法点拨: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而诗中最重要的是描写与抒情。
描写的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等。
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相生等。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