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汉族民歌
- 格式:pptx
- 大小:18.73 MB
- 文档页数:5
闻名的汉族民歌民歌分区东北平原民歌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部、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都是是一具沿海平原地带。
使用东部北方方言。
这个地方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
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西北高原民歌包括山西、陕西中部与北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
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
使用西北方言。
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
其次为秧歌、小调。
全国著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等。
江淮民歌包括淮河流域的苏中、苏北、安徽大部、西面以大不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
使用江淮方言。
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山歌次之。
著名的曲目有《茉莉花》、《杨柳青》、《凤阳花鼓》、《彼根芦柴花》等。
江浙平原民歌包括江苏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大部,乃古代的吴、越之地。
使用方言为吴语。
民歌以小调为主,著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闽台民歌包括福建大部、XXX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
福建与XXX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XXX当地汉族向来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点戏曲、讲唱音乐等。
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著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粤地民歌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部,广西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
使用粤方言。
过去广阔渔民为该区一具重要的社会阶层。
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
著名的曲目有《降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江汉平原民歌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
使用西南方言。
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
著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最新高中音乐鉴赏《汉族民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民歌风》,具体内容为第四章《汉族民歌》。
详细内容包括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
重点介绍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汉族民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汉族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汉族民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分类。
重点: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汉族民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钢琴。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民间艺人演唱的汉族民歌,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模仿民间艺人的演唱,体验汉族民歌的风格。
4. 例题讲解:分析《茉莉花》这首山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山歌的艺术魅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类型的汉族民歌,如小调、号子。
7. 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其他民族的民歌,了解其特色和魅力。
六、板书设计1. 《汉族民歌》2. 内容: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分类:山歌、小调、号子代表作品:《茉莉花》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汉族民歌,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阐述。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其他民族的民歌,了解其艺术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民族音乐活动,如民歌比赛、音乐会等,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汉族民歌的体裁有山歌、田歌、牧歌、小调、风俗歌、时政歌、仪式歌、舞曲等。
1。
山歌:分为一般山歌和放牧山歌,前者由一人唱,多声部重迭;后者多为集体合唱,男女声二部以上的重叠演唱较普遍。
2。
田歌:是农民在耕作中即兴编唱的抒情歌曲,又称“号子”。
3。
牧歌:是游牧民歌的泛称。
4。
小调:一种结构短小、节奏规整的歌曲。
5。
风俗歌:是民间在节日或庙会上演唱的歌谣。
6。
时政歌: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问题而创作的政治歌曲,它往往表达群众的政治愿望。
7。
仪式歌:用于各种仪式场合演唱的歌曲,大都颂神赞祖或悼念死者。
8。
舞曲:是一种用舞蹈形式表演的歌曲,主要有“秧歌舞曲”、“花鼓灯舞曲”等。
9。
新民歌: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产生的新歌谣。
新民歌包括新诗(抒情诗)、新词、新曲三类。
10。
船歌:又称渔歌、船夫曲。
是在江河湖海中作业的船工们在行船时即兴编唱的歌曲,其曲调随着船行水流的变化而变化,大都表现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生活的乐趣。
11。
林区山歌:主要是鄂伦春族的山歌。
12。
客家山歌:客家人的山歌是用方言吟唱的山歌。
13。
田秧山歌:用田秧时唱的山歌。
6。
舞曲:是一种用舞蹈形式表演的歌曲,主要有“秧歌舞曲”、“花鼓灯舞曲”等。
7。
地秧歌:旧时北方秧歌中常用的歌曲形式,如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
8。
扭股子:舞蹈,又称“踩寸子”,是北方秧歌中最常见的舞蹈形式。
扭股子动作比较简单,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步法和造型,有很强的可舞性,常常伴有高难度的队形变化。
9。
社火歌:社火歌就是以歌曲形式来表演的社火节目,如旱船、高跷、竹马、秧歌等。
10。
盘歌:也叫“打花鼓”、“打花棍”,是源于民间劳动的一种歌舞形式,一般由一人击鼓领唱,众人应和,节奏可缓可急,歌词随唱随编,是一种即兴式的歌舞形式。
11。
春歌:古代把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一般的春歌指立春至惊蛰前后所唱的歌。
12。
哭嫁歌:指旧时女孩出嫁时所唱的歌。
唱词主要叙述女孩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表达女孩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
2024年最新高中音乐鉴赏《汉族民歌》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四单元《汉族民歌》。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汉族民歌概述》,讲解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及分类;第二章《山歌》,分析山歌的旋律、节奏及歌词特点,并以《茉莉花》为例进行详细解读;第三章《小调》,探讨小调的音乐风格、表现手法,以《康定情歌》为例进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及分类,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山歌、小调等汉族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特点的认识,提升音乐素养。
3. 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山歌、小调的旋律、节奏及歌词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汉族民歌的分类、特点及其在音乐鉴赏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教案、PPT课件。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茉莉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汉族民歌的魅力,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10分钟):介绍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及分类,分析山歌、小调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汉族民歌,并简单介绍其特点。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茉莉花》为例,详细解读山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特点。
5. 随堂练习(10分钟):播放《康定情歌》,让学生分析其音乐风格、表现手法,并与山歌进行对比。
7. 课堂互动(5分钟):邀请学生上台演唱自己喜欢的汉族民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汉族民歌》2. 内容:(1)汉族民歌概述(2)山歌:茉莉花(3)小调:康定情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汉族民歌,写出其旋律、节奏、歌词特点。
2. 答案示例:以《小城故事》为例,分析其旋律优美、节奏舒缓、歌词描绘生活场景等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2024年最新高中音乐鉴赏《汉族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四单元《民歌风韵》中的第二章《汉族民歌》。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汉族民歌的起源、发展、分类及艺术特点,同时结合具体曲目分析其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族民歌的起源、发展、分类及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通过对具体曲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汉族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3.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汉族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汉族民歌的分类及艺术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教学PPT等。
学具:笔记本、笔、音乐课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茉莉花》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汉族民歌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汉族民歌的起源、发展、分类及艺术特点,结合PPT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茉莉花》为例,分析其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汉族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并派代表进行分享。
6. 课堂拓展(10分钟):介绍汉族民歌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如流行歌曲、电影音乐等。
7. 课堂反馈(10分钟):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感受,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民族音乐。
六、板书设计1. 《汉族民歌》2. 内容:汉族民歌的起源与发展汉族民歌的分类汉族民歌的艺术特点《茉莉花》旋律、节奏、歌词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汉族民歌,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描述。
2. 答案示例:歌曲:《小河淌水》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例题、随堂练习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汉族民歌的起源、发展、分类及艺术特点。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简述汉族民歌的三种体裁形式
汉族民歌是中国汉族人民创作并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其体裁形式多样。
根据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汉族民歌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体裁形式:山歌、工歌和田园歌。
首先是山歌,山歌是中国汉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传于中国的山区地区。
山歌通常由当地的农民和牧民创作,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劳动、爱情、家庭等方方面面。
山歌的特点是朴素、质朴,旋律简单而朗朗上口,歌词表达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山歌常常用于社会集会、婚礼、葬礼等场合,并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代代相传,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工歌,工歌是汉族民歌的重要分支,主要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工作和抗争。
工歌起源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广泛流传于工人阶级的聚集地和工业中心。
工歌的特点是饱含力量和斗争性,旋律节奏鲜明,歌词表达对困难和不平等的抗议。
工歌在劳动集会、工人运动和工会活动中常被演唱,成为工人阶级团结和斗争的象征。
最后是田园歌,田园歌是汉族民歌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主要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农田劳动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田园歌旋律悠扬、柔美,歌词描绘了宁静、美好的农村景象和农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田园歌常常伴随着农民的田间劳作,也被用于农民集会和农村庆典等场合,成
为农民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综上所述,汉族民歌以山歌、工歌和田园歌为主要体裁形式,每种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风格、表现方式和社会意义。
无论是朴实的山歌、斗争的工歌还是宁静的田园歌,它们都反映了汉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音乐财富。
(课时1.2)汉族民歌教学目标:1.能认真听赏本课的七首歌曲,感受不同体裁、不同地域汉族民歌的不同特点,能简述中国民歌的发展概况。
2.能与同学合作,共同表演《过滩号子》,体验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3.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请学生展示、介绍或演唱自主收集的汉族民歌及相关资料。
使他们对汉族民歌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汉族民歌。
深入展开:一.劳动号子播放《澧水船夫号子》,让学生体验,交流感受。
师生合作,表演《过滩号子》,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号子的音乐特点。
播放龙舟比赛的视频,同步表现《过滩号子》,为龙舟比赛视频配音,表现音乐情境。
二.小调播放江苏小调《茉莉花》。
听赏、体验,同步旋律线手势律动,感受小调的旋律性强的音乐特点。
播放河北、东北两地的《茉莉花》,课件展示三首《茉莉花》的旋律,听赏、体验,同步节拍、节奏律动,讨论、分析三首歌曲的不同风格、色彩及旋律特点。
让学生分组演唱一段江苏的《茉莉花》。
播放具有湖南地方色彩的小调《铜钱歌》。
三.山歌播放山歌《赶牲灵》、《下四川》、《小河淌水》。
《赶牲灵》是一首具有浓郁陕北风味的民歌(属高腔山歌),是陕北“信天游”的典型传统曲调,流传于陕北、山西河套等广大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下四川》是一首西北地区有代表性的“花儿”,主要流行在甘肃、青海一带。
全歌为上、下句加补充的一段体。
《小河淌水》是一首云南弥渡山歌(当地称“调子”,属平腔山歌)。
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
全曲五个乐句。
播放改编成通俗唱法演唱的《小河淌水》。
让学生们听赏、体验,同步哼唱,比较、讨论。
提问:山歌的音乐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归纳音乐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播放音乐故事片《刘三姐》中的山歌对唱片段。
巡回指导学生创编歌词。
然后让学生表演山歌对唱。
巩固小结:课件展示:让学生分别回答“劳动号子”、“小调”、“山歌”体裁的概念和音乐特点。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三节汉族民歌—《澧水船夫号子》教材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三节汉族民歌(作品鉴赏):《澧水船夫号子》。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鉴赏汉族民歌《澧水船夫号子》,拓展《川江号子》《黄河船夫曲》,总结劳动号子特点。
教材分析: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分布地域辽阔,又因自然环境与方言的差异,而形成“风格上的多姿多彩,类别上大体定型”的现状。
本节课选取了《澧水船夫号子》,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它历史悠久、题材多样,具有丰富的旋律音调、复杂的节奏变化和多声部的音乐织体,是中国劳动号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授课面向高一学生,高中生已掌握初步的民歌知识,思维也比较灵活,所以在民歌特色的演唱与欣赏上会相对比较容易。
再加上他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好,所以在体验、理解、评价、表达音乐情绪等方面也比较准确。
教学思路:由观看纪录片《船工》导入本课,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劳动号子。
让学生在演唱与聆听、回顾与新知、合作与探究中总结出劳动号子的特点。
这节课我设计了学生表演唱能体现音乐特色的乐句环节,提高学生得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1.感受、体验、认识、理解船夫号子这种民歌体裁的风格特征。
2.了解《澧水船夫号子》的唱腔板式,并对作品的结构脉络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知道作品四个部分的情绪变化及音乐特点。
3.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德育教育,使同学们喜爱汉族民歌,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1.感受、体验、认识、理解船夫号子这种民歌体裁的风格特征。
2.《澧水船夫号子》作品的结构脉络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知道作品四个部分的情绪变化及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对不同号子的赏析,深入了解、感受船夫号子的音乐体裁特征。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教师在试听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对比总结以及让学生实践、探究等方式方法来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汉族民歌》教学目标l、能认真听《黄河船工号子》、《澧水船工号子》、《甘牲灵》、《下四川》、《小河淌水》、《无锡景》、《铜钱歌》等。
能认真听赏所选教学内容,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2、能与老师和同学合作演唱《过滩号子》,体验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3、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探讨,与同学一起共同归纳、总结。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师生合作环节的引导、把握和组织。
教学难点: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探讨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多媒体课件、拔河绳。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我们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绚烂多彩的文化百花园中,有一支特别鲜艳的花朵,那就是我们今天将要了解的“汉族民歌”。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活动:民歌展示、演唱会。
二、新课教学:(一)劳动号子1、体验播放电影《锦上添花》片段,导出劳动号子的教学内容。
问:这种音乐体裁的名称是什么?在劳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探究播放《澧水船夫号子》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特点?湖南有湘、资、沅、澧四大江河,澧水位于西北部。
这首号子生动的表现了船夫们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完整劳动过程,反映了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
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
一般具有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的作用。
号子的律动感很强,节奏比较固定,与劳动的节奏紧密配合,既适合于边唱边劳动,又可以鼓舞劳动热情。
号子的音调粗犷有力,多采用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3、合作师生合作表演《过滩号子》,亲身体验号子的风格特点。
通过参加合作,提升学生对号子的认识层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