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本议论文中学习比喻论证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议论文难点突破---比喻论证议论文难点突破---比喻论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议论文的语言也要有文采。
在议论文写作中,不少同学之所以语言枯燥无味,缺乏文采,原因之一就是不会使用恰当的比喻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抽象、深奥的道理的论证方法。
用得恰当,不仅使语言变得灵动,而且使议论生动形象,说理深入浅出。
那么,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使你的议论生动形象呢?(一)、用比喻来形象地引出观点。
议论文引出论点的方式有许多,如讲述故事、引用诗词名句、开门见山等,但用比喻来引出观点却能让读者一开始就感受到文笔的灵动和智慧的非凡。
如:1、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溶在爱人的酒杯中,苦涩里也终能品出甘润;有时候,感情是一把双刃的剑,握在敌人的手里,纵轻轻挥下也觉伤痕累累。
朋友,铁血的男儿也有情,沙场的将士也有泪。
感情支配着心灵,左右着灵魂。
可是,小心啊,切勿让其变幻了你评判的目光。
(浙江考生《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这里,运用比喻句来诠释感情,形象地引出了莫让感情变幻了你评判的目光的观点,较好地扣住了文题。
2、生命是什么?是云,悠悠的,或起或落的云;是山,傲然挺立,高耸云天;是河,奔流到海,不舍昼夜……生命像段旅程,每一个人在里面则是疲于奔命的旅人,有着大段的春天、冬天。
你有你的目标,但却不敢断定下一个目的地是什么,是出人意料,还是情理之中?(河南考生《生命的奇迹》)篇首设问,引人思考,运用比喻组成排比句式,给以形象地回答之后,再用比喻加以分析,从而自然地引出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话题,为结尾得出生命的奇迹,看似平常意外,其实都是在情理之中的结论做好铺垫。
(二)、用比喻来诠释自己的观点。
文章的观点提出之后,需要对观点进行诠释,加以分析论证,这样才能有说服力。
这时如果能够运用恰当的比喻,就能使严肃的话题变得轻松,抽象的说理变得形象。
请看下面两例:1、时钟一下一下走过,每一步都有齿轮的动,每一步都写下长与短的补合。
议论文——比喻论证一、概念: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
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增强说理的效果,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就可以运用此法或通过虚构的寓言、神话讲道理,或摘取自然现象、生活现象打比方。
如荀子的《劝学》一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形象点明了学习的巨大作用。
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使人易于理解,使文章富有文采。
比喻论证法可以在文章中任何需要的地方使用。
可以描绘,可以说理,还可以评价。
一般说,比喻论证不宜作为一篇文章论证的主要方法,因此要适量。
比喻说理:高考满分作文《双赢,你我共辉煌》: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林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比喻描绘,更富文采:我无法想象“剖肝沥胆”的屈原以一副怎样的面貌在汨罗江畔绝望的挺立和孤傲的苦吟。
《离骚》名垂千古,有人说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与超越,我想屈原更是以一种青鸟折翅的悲伤徘徊在绝望里,通身的长袍翻飞在逆风中,以一种不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超越了偏激与豪迈,纵身跃下了汨罗江!比喻评价:学会联想与想象,用精彩的比喻去评介人物。
如: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注定一朵曼陀萝花灿然开放了。
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银塑,可它的光芒,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
――辽宁高考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二、如何进行比喻论证:1、首先要明确本体,即要证明的观点。
2、其次寻找一个或多个道理相通的喻体。
一般用自然、生活中的常识或公理做喻体。
3、抓住比喻和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共同点进行论证。
一般是先写几个比喻句,之后分析其中蕴含的道理,引出本体——中心论点。
4 、注意:用来比喻的事物要有公理性,要浅显易懂,否则就不能很好地论证深奥的道理。
比喻论证更精彩汪茂吾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打比方来论证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与其他论证方法不同的是,这种论证方法可以更生动形象地阐述道理,使抽象、枯燥的道理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接受,使文章耐读有味。
荀子的《劝学》一文,就使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来阐述道理。
如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比喻人经过学习可以变得聪明,行为合乎规范;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比喻办事要凭借有利条件;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比喻学习要善于积累;用蚓和蟹设喻,论证学习必须做到持之以恒。
一篇精彩的议论文往往离不开比喻论证。
【文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
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
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3年•广东卷)【满分展台】感恩,我心中那朵永不凋谢的花一考生落叶为了表达对滋养它的大树的感恩,在空中慢慢地盘旋,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白云为了表达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在蔚蓝的天空飘荡,描绘出一幅感人的画面。
①有人说,感恩像翅膀,拥有它,我们才能在生命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可我觉得,感恩更像生命中那一朵朵不谢的花。
因为感恩,所以我们的生命变得五彩斑斓。
②感恩像荷花。
③当我们惊叹于荷花艳丽的时候,我们是否静下心来欣赏其中的美。
当我们明白父母给我们的爱是那样无私的时候,我们是否真正学会了感恩这至亲的亲人。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没有朋友,没有同学,甚至没有兄弟姐妹,但是,我们不能没有父母。
是父母赋予我们血肉之躯,养育我们长大,又教会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做一个有用的人。
父爱是山,伟大坚实而又广博,他教会我们学会了坚强,记住了宽容,懂得了自制。
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以突出勤奋的议论文
古往至今,无数的伟人,他们每一个都创下不朽的成就。
可他们的为什么能创下成就,为什么能威名远播呢?答案很简单,那便是他们几乎都相信天才是用名为“勤奋学习”的基石筑造起来的高楼。
学习需要勤奋,可想而知,一个不勤奋学习的人能成为伟人吗?也许能,但这个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
就像买彩票一样中五百万一样,中奖的几率是有的,但这个几率无限接近于零,而不勤奋学习就成为伟人这个几率就更小了。
所以学习需要勤奋,也许有了勤奋,你还是成不了伟人,可你还是有成为伟人的机会,但没有勤奋,你便连这个机会也失去了。
学习需要勤奋,未来我们所应对的大千世界,无数的挑战,无数的坎坷,机会与危机并存,如果我们不勤奋的学习,掌握好技能,又怎样战胜这些挑战,跨越这些坎坷,抓住这些机会,挽救这些危机呢?就像《增广贤文》中写的一样,“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所以学习需要勤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后从这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里找到一席之地。
学习需要勤奋,三国时代的XXXX是一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谋士。
但就是这样才华横溢的伟人,在上学时,为了能够多上会课,利用老师听鸡鸣来决定下课时间的习惯,定点喂鸡,让鸡吃饱不叫,延迟了下课时间。
不可谓是不勤奋了。
古人尚且如此,此刻的我们更就应勤奋学习,以求超越他们。
就像毛主席说的一样,“俱往矣,数
英雄人物,还看今朝。
”经由我们的双手,勤奋学习,开创一个英才倍出的时代吧。
无数事实证明了一个平凡的真理“学习需要勤奋”。
高考满分议论文的“杀器”——比喻论证比喻论证,也叫喻证法,是议论文论证方法的一种,它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形象地证明抽象的为实的目的。
这种论证方法极容易获得高分,建议同学们仔细学习。
比喻论证示例《尊重孩子的个性》:孩子不是裸机,父母想格式化就格式化,想装什么就装什么。
孩子不仅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还能创的应用程序。
父母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全然的接纳和支持,尊重孩子的天赋秉性、个性特质,相信每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
好的教育是唤醒、影响和熏陶,而不是控制、灌输和塑造。
比喻论证的作用——使抽象的道理显得通俗易懂,避开空洞、生硬、无聊的说教,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区别:1、举例论证所举例子是真实、客观存在的。
2、比喻论证所举例子是虚构、想象出来的。
比喻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1、单句式喻证。
单句式喻证常出现在段落开头,用于引出论点。
A、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有大家的帮忙就能做得们要团结一致。
B、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有大家的帮忙就能做得更好。
所一致。
C、逆境有如炼金炉,困难恰似磨刀石。
逆境之所以能够造就强者,是因为它迫使人们去斗争,去去提高。
要战胜困难、艰险、灾难而改善处境生存下来,就必须成为强者,否则就会被逆境吞噬。
才能在逆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冲出逆境,改造逆境。
尹老师点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属单句式喻证,其作用是引出论点“我们要团结一致”。
“逆境有如炼金炉,困难恰似磨刀石”也是单句式喻证,逆境,改造逆境”。
2、排比式喻证:一句一个比喻,连用两句或三句,然后展开论述。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议论文阅读与写作之二:比喻论证“议论文”阅读[妙文览胜]例文一: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毕淑敏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这是一个真理。
每一个养过蚕的人和没有养过蚕的人,都知道这件事。
蚕丝是一寸一寸吐出来的,在吐的时候,蚕昂着头,很快乐专注的样子。
蚕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努力劳动,才将自己的身体束缚得紧紧的。
直到被人一股脑儿丢进开水锅里,煮死,然后那些美丽的丝,成了没有生命的嫁衣。
这是蚕的悲剧。
当我们说到悲剧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持了一种观望的态度。
也许,是“剧”这个词,将我们引入歧途。
以为他人是演员。
而我们只是包厢里遥远的安全的看客。
其实,作茧自缚的情况,绝不如想象的那样罕见,它们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中到处都飘荡着纷飞的乱丝。
钱的丝飞舞着。
很多人在选择以钱为生命指标的时候,看到的是钱所带来的便利和荣耀的光环。
钱是单纯的,但攫取钱的手段却不是那样单纯。
把一样物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它的危险,不在于这桩物品的本身,而在于你是怎样获取它并消费它。
或许可以说,收入钱的能力还比较容易掌握,支出它的能力则和人的综合素质有极大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些人是不配享有大量的金钱的。
如同一个头脑不健全的人,如果碰巧有了很大的蛮力,那么,无论是对于他本人还是对于他人,都不是一件幸事。
在一个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飞速增长的时代,钱是温柔绚丽的,钱也是飘浮迷茫的,钱的乱丝令没有能力驾驭它的人窒息,直至被它绞杀。
爱的丝也如四月的柳絮一般飞舞着,迷乱着我们的眼,雪一般覆盖着视线。
这句话严格说起来,是有语病的。
真正的爱,不是诱惑,是温暖。
只会使我们更勇敢和智慧,但的确有很多人被爱包围着,时有狂躁。
那就是爱的没有节制了。
没有节制的爱,如同没有节制的水和火一样,甚至包括氧气,同样是灾难性的。
水火无情,大家都是知道的。
但是谈到氧气,那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围棋高手下棋的时候,吸氧之后,妙招叠出,让人疑心气袋之中是否藏有古今棋谱?记得我学习医科的时候,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跟课本议论文学比喻论证
文/郭青松
【片段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名师点睛】
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
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
”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这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
论断句中的“日”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片段二】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
……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彷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
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
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
(节选自钱钟书《论快乐》)
【名师点睛】
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政论性也很强的随笔。
思路奔放开阔,文意层层见深。
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述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
尤其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仅使得文章文采斐然,而且使得议论深入浅出,活泼灵动,通篇蕴含着浓郁的幽默情趣。
如:人在一生中要忍受许多痛苦,但是那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就赚我们活了一世,用“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和“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来比喻快乐对人生的诱惑作用,体现出对世事的达观、洞悉,形象鲜明,意蕴深刻。
用“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接触空气”来比喻内心的痛苦,透着灵性,寓意深刻,而又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名段启示】
议论文是用来说理的,“苦口婆心”式的说理给人的感觉毕竟不容易让人接受。
尤其是在讲一些人人皆知或抽象难懂的道理时,更需要把道理讲得形象生动。
因为道理“人人皆知”,所以需要用新颖一点的形式来讲;因为“抽象难懂”,所以就要讲得深入浅出。
而比喻论证,就是这样一种能把道理讲得让人容易接受的
论证方式。
其常见的三种形式有:
1.连用式比喻:一句一个比喻,连用两个甚至更多的比喻,或引出观点,进而展开论述;或提出论点后,对其进行论证。
比如选段一,荀子没有一上来就讲道理,而是先用“青与蓝”“冰与水”“木与轮”“金与砺”等一系列的比喻做铺垫,最后用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做结,把“学不可以已”这一人人皆知的道理讲得形象透彻。
2.散珠式比喻:指的是散落在文章不同段落的那些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它们就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从不同角度为作者的论证服务,它们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把那些或简单、或深奥的道理讲得让读者读来,会心一笑,心悦诚服。
如上文的片段二。
3段落式比喻:提出观点、建立比喻、分析比喻、总结比喻、重申观点。
比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提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一观点后,先用“大宅子”建立比喻,然后用三种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比喻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这是对上文建立的比喻进行“细化分析”。
最后再用“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对上文进行总结。
【考场速用】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仙人掌,外表坚硬多刺,如果不小心被它扎到,不仅会疼痛,甚至出血。
而且,扎进身体里的刺还不容易挑出来。
但是,去掉它的外皮后,里面很柔软,其果肉和根茎和多种医学价值。
“焦二菊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硬的不怕,软的受不了。
”——浩然《艳阳天》第39章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想法?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方向
两段材料看似毫不相关。
第一段材料是介绍仙人掌的两大特点:表面坚硬多刺,容易伤人;里面柔软,对人有益。
第二段材料是一篇小说中的一句话,讲的是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刀子嘴豆腐心。
要准确把握题意,关键在理解以下两点:
一是“刀子嘴豆腐心”指的是什么?这是一句俗语,比喻说话刻簿、言语尖利,但心地柔和、宽厚仁慈。
嘴上说的很难听,其实心里也在滴血,这样的人很善良。
二是两段材料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其实,仙人掌和焦二菊之间是有相似点的:焦二菊说话刻薄尖利,这是她的外在表现,这就像仙人掌的外表——坚硬多刺易伤人;但是她内心是柔和善良的,这就像仙人掌的内在——柔软,对人有益。
概括起来,本题实际上是要谈谈你对“外在凶狠刻薄(坚硬),实际温柔善良(柔软)”这种个性的看法。
可以完全认同,也可以认可“内在的温柔善良”而不赞成“外在的凶狠刻薄”。
或者也可以分析如何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人性中的“坚硬与柔软”。
【高分范本】
仙人掌般的心
众所周知,仙人掌有一身坚硬的让人望而却步的刺,但其实也有内在柔嫩多汁的果肉。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心灵,坚硬又柔软,矛盾又和谐的存在着。
它是那么的矛盾。
现今社会,由于媒体的发达,有太多让我们感动、同情的事情经常被提起:司机在生命最后一刻打开车门,让乘客安全离开;九旬老人每天打扫楼道;小狗为主人守灵……全国各地发生的,哪怕是极细小的一件事情,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被渲染、放大,“迫使”人们或伸出援助之手,或感泣至深,显露出内心的柔软。
而同时,“坚硬”也大行其道:环卫工人被撞,司机逃逸;老人摔倒,因长时间无人问津,救治不及时而死;被救者为了怕承担责任,而谎称救人者是自己不小心落水……这种坚硬的冷漠比比皆是,让人不禁唏嘘:人心难道就是一种极端的存在?
黎巴嫩著名作家纪伯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里醒着,一个在白昼里睡着。
我想,这样两个“我”,一个代表着人心的坚硬,一个代表着人心的柔软。
现在有太多的人抱怨:为什么这个世界变得如此冷漠?但我想,这大抵是有一些人在用他们的“坚硬”伤害着另外一些人的“柔软”,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像仙人掌那样,用坚硬的刺包裹柔软的内心。
太多的丑恶伤害着原本善良的人:帮助乞丐,可乞丐的收入超过了警察;借电话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电话却被他们趁机拿走;捐款给“落难”的人,结果竟然是“肉包子打狗”……于是坚硬取代了柔软,世界似乎变成了荒漠。
可是,我们快乐吗?我们的内心失去了宁静,失去了和谐,充满多疑、惶恐、无奈……我们悲观甚至绝望的问自己:难道人的本性真的就是自私的、贪婪的吗?无可救药了吗?我们不敢再面对内心的柔软,我们不愿却又强迫自己变得坚硬,可是我们失去了快乐,失去了爱与被爱的幸福!当坚硬完全战胜了柔软之后,灵魂的天平就失去了平衡。
可是,许多人不知道,仙人掌也会开花。
那抹小小的、明艳的嫩黄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那是它内心柔软的彰显。
虽然面对的是荒漠,虽然缺少雨水的滋润,仙人掌仍不会忘记向造物主展现它的侠骨柔情。
我们的心灵其实也可以像仙人掌那样,既要勇于直面人性中自私、贪婪、虚伪等硬邦邦、冷冰冰的一面,更要大胆彰显人性中善良、真诚等柔软的一面。
让白昼里睡着的那个柔软的自我醒来,让黑暗里醒着的那个坚硬的自我永远睡着,那么我们就能在用坚硬的刺保护自己
的同时,也向世界开出温暖迷人的小黄花,和谐自我,也和谐这个世界。
【点评】本文标题就很新颖:仙人掌有着看似坚硬的外表,又有柔嫩多汁的温柔的内心,这样的题目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已经暗含着材料中的“坚硬”与“柔软”这两大关键词。
接着作者罗列了大量的社会现象,而这些有的代表着“坚硬”,有的代表着“柔软”。
据此,分析“坚硬”横行的原因及危害:坚硬压倒了柔软,人的内心失去了和谐,社会失去了和谐。
结尾再次以仙人掌为喻,生动形象的阐明一个道理:每个人就像仙人掌一样,都有坚硬的一面,要敢于面对;更有柔软的一面,要勇于展现。
实现了二者的统一之后,也就拥有了和谐的自我,更拥有和谐的世界。
全文说理形象生动,层层深入,是一篇优秀的论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