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蜡染和扎染
- 格式:ppt
- 大小:2.92 MB
- 文档页数:11
桂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民间美术的奇葩—蜡染、扎染》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民间美术的奇葩—蜡染、扎染》是桂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的一篇教材内容。
本节课通过介绍蜡染和扎染这两种民间美术技法,带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以获取以下知识和能力:1.了解蜡染和扎染的基本概念和工艺特点;2.分析、比较蜡染和扎染的不同特点;3.欣赏和理解蜡染和扎染作品,培养审美能力;4.实践操作蜡染或扎染技法,发展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蜡染和扎染的定义和工艺特点;•掌握蜡染和扎染的基本制作流程;•学习蜡染和扎染的样式和装饰元素。
2. 能力目标•能够描述蜡染和扎染的不同特点;•能够欣赏和分析蜡染和扎染作品;•能够运用蜡染或扎染技法进行创作。
3. 情感目标•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培养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蜡染和扎染的定义和工艺特点;•掌握蜡染和扎染的基本制作流程;•学习蜡染和扎染的样式和装饰元素。
2. 教学难点•能够欣赏和分析蜡染和扎染作品;•能够运用蜡染或扎染技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教材:桂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课本;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蜡烛、织布、织带、彩色染料、扎染工具等。
五、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导入和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蜡染和扎染作品图案展示,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蜡染和扎染的定义和工艺特点(15分钟)通过黑板板书或PPT呈现蜡染和扎染的定义和工艺特点,向学生介绍蜡染和扎染的基本概念,并帮助学生理解两种技法的不同之处。
3. 了解蜡染的制作过程(20分钟)在黑板上详细呈现蜡染的制作过程,并结合实际材料向学生展示蜡染的工艺步骤,引导学生思考蜡染的特点和在制作过程中的技巧。
4. 了解扎染的制作过程(20分钟)在黑板上详细呈现扎染的制作过程,并结合实际材料向学生展示扎染的工艺步骤,引导学生思考扎染的特点和在制作过程中的技巧。
蜡染与扎染教案初中生物
教材要求:初中生物
教学内容:介绍蜡染与扎染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教学目标:了解蜡染与扎染的工艺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步骤:
一、引入(5分钟)
1. 蜡染与扎染是一种传统的布艺工艺技术,你们知道这两种技术吗?
2. 请学生陈述对蜡染与扎染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15分钟)
1. 蜡染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a. 用蜡在布料上涂制图案或图案部分,再将布料染色,最后用热水或蒸汽处理使蜡熔化去除
b. 示范蜡染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自行实践
2. 扎染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a. 用线索将布料捆绑成不同的形状,再进行染色处理
b. 示范扎染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自行实践
三、实践应用(20分钟)
1.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制作蜡染或扎染作品,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图案和颜色
2. 指导学生在布料上进行蜡染或扎染操作,体验传统工艺的乐趣
四、总结(10分钟)
1. 收集学生制作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观赏
2. 让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总结蜡染与扎染的特点及工艺要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让学生将自己的蜡染或扎染作品带回家展示,鼓励家长们也参与其中
2. 希望学生对传统工艺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自行搜索相关资料并分享给同学们
教学反思:
经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们对蜡染与扎染的原理和制作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实践操作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更加多样化的创作,拓展传统工艺技术的应用领域。
蜡染蜡染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传说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
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
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
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
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
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
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
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
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
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扎染与蜡染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扎染和蜡染两种染色技术在织物上的应用效果,并比较两者的优缺点。
二、实验材料- 织物:白色棉布和丝巾- 扎染工具:橡皮筋、创可贴、剪刀- 蜡染工具:蜡、蜡刀、烙铁- 染料:各种颜色的染料溶液- 容器:盛放染料的碗或盘子- 实验记录工具:相机或手机、笔记本三、实验步骤1. 扎染实验步骤1. 准备白色棉布和橡皮筋等材料。
2. 将棉布铺平,根据设计要求,用橡皮筋或创可贴将棉布扎成想要的形状。
3. 准备染料溶液,每个溶液的颜色可以根据需要定制。
4. 将扎好的棉布放入染料溶液中浸泡,时间可以根据颜色的饱和度进行调整。
5. 将染好的棉布取出晾干,可以用吹风机加快干燥速度。
6. 进行洗涤和晾干,再次确认颜色是否符合需要。
2. 蜡染实验步骤1. 准备白色丝巾和蜡等材料。
2. 将丝巾铺平,使用蜡刀或烙铁在丝巾上涂抹蜡,可以根据设计要求涂抹不同3. 准备染料溶液,每个溶液的颜色可以根据需要定制。
4. 将蜡涂抹好的丝巾放入染料溶液中浸泡,时间可以根据颜色的饱和度进行调整。
5. 将染好的丝巾取出晾干,可以用吹风机加快干燥速度。
6. 使用热水冲洗蜡,在冲洗过程中,蜡会融化并从织物上脱落。
7. 进行洗涤和晾干,再次确认颜色和图案是否符合需要。
四、实验结果1. 扎染效果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各种颜色的染料溶液对扎好的棉布进行染色。
通过调整浸泡时间和浓度,我们得到了不同深浅的颜色。
扎染技术可以制作出多种有规律或无规律的斑点、条纹等图案。
然而,由于直接浸泡染料,颜色很难在织物上均匀分布,有时会出现色差。
2. 蜡染效果在实验中,使用蜡刀或烙铁在丝巾上涂抹蜡,形成了各种图案。
然后将蜡涂抹好的丝巾放入染料溶液中染色。
由于蜡的包覆作用,染料只能渗透到蜡未涂抹的区域,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同时,蜡还起到了抵抗染料的作用,使得染色更为均匀。
最后,通过热水冲洗蜡后,织物上的蜡会融化并从织物上脱落,最终得到了图案鲜明的蜡染作品。
《蜡染与扎染》教案【学习领域】设计•运用【课时建议】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初步了解中国民间传统蜡染、扎染印染工艺发展历史及艺术特色;知道如何区分蜡染与扎染及其各自特殊的艺术美感;认识扎染和蜡染的制作工具、材料,学习简单的制作方法。
过程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了解知识的过程中,采取创设问题、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辨识、区分不同的制作工艺的艺术效果和主要特征,分析作品蕴含的审美文化;学会不同的制作方法,体验、感受实践过程中带来的情感;展示、总结,引发更深层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知识内容的了解和对技艺的学习体验,感受传统民间美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学生们亲手制作、体验传统民间工艺制作过程,感受蜡染、扎染作品的独特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传承与发展我国民间美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蜡染、扎染工艺制作方法,区别两种不同防染工艺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蜡染封蜡、手绘着色、脱蜡操作技法及要点。
扎染防染捆扎技巧、染色、漂洗、拆线、整烫的过程要点。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蜡染工具材料等。
学具:蜡染的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蜡染与扎染的服装图片师:春天万物复苏,百鸟争鸣,春风拂过,一切都充满了生命力。
一位位美丽的姑娘穿着蜡染扎染的服装,带着春的气息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导入课题《蜡染与扎染》。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扎染、蜡染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一)教师讲解蜡染与扎染文化及制作方法。
1.播放视频《蜡染》。
学生欣赏并进行评述,(1)了解蜡染起源历史,分析工具与材料特点。
(2)欣赏蜡染艺术品,了解题材、构图、冰纹等特点,(3)播放贵州蜡染视频,欣赏传统的蜡染制作,进一步感受精湛的民族民间工艺,体悟蜡染的魅力,加深印象。
2.展示一组扎染制作过程的图片。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
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先将织物进行捆扎然后进行染色。
《蜡染与扎染》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让学生感受和初步了解蜡染工艺,懂得在制作蜡染作品时,深浅色要合理搭配,上蜡时要用力均匀,色彩的渲染可丰富多彩。
2、过程方法: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认知欣赏蜡染作品,用蜡笔水彩的方法制作蜡染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生活的乐趣,感受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欣赏优秀蜡染和扎染作品,了解其种类与特征,体验其美感。
2、设计制作蜡染、印染作品,体会其工艺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1、教具:范画若干幅、示范用工具材料(蜡笔、水彩颜料、毛笔、水罐、调色盘、剪刀)2、学具:蜡笔(油画棒)、水彩颜料、水罐、毛笔、剪刀、调色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演示在事先用白蜡笔画好图案的白纸上渲染色彩。
通过引导观察,懂得蜡笔水彩有不相融合的特性。
2、介绍蜡染与扎染的种类特点。
3、出示课题:出示课题《蜡染与扎染》。
二、正课内容(一)、举例讲述蜡染花布的设计过程(边讲边示范)1、先设计好蜡染花布的骨格,可用蜡笔或油画棒画。
2、选出自己喜欢的颜色,考虑如何搭配出好看的色彩。
可以是同类色,也可以多画几种颜色,用同类色可取得淡雅柔和的效果,运用对比色彩可取得灿烂鲜明的效果。
(二)、探究与发现1、学生上前尝试练习制作“蜡染”,故意给学生创设不成功的体验,引导学生探究,并发现问题的根源。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深浅色的搭配,也是影响作品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欣赏与发现1、出示收集的蜡染和扎染作品,引导学生观察。
学生欣赏观察,发现蜡画的内容与方法。
通过观察发现蜡画表现的内容:简单的动物、花卉、人物等。
表现的方法:粗犷的线条和色彩涂块面的办法。
2、拓展。
指导用完成的扎染作品制作简单的服饰样式。
(对折剪一半)使作品更富有生活情趣。
三、出示作业要求1、设计或选择一个简单的图案形象,制作一幅蜡染作品。
2、用线条和涂块面的办法画形象。
3、画蜡画时,用力均匀。
蜡染与扎染概念教案教案标题:蜡染与扎染概念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蜡染与扎染的概念和区别;2. 掌握蜡染与扎染的基本工艺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些蜡染和扎染作品的图片,并简要介绍这两种工艺的背景和应用领域。
知识讲解:2. 解释蜡染的概念:蜡染是一种使用蜡作为阻隔剂,在织物上涂抹或绘制图案,然后进行染色的工艺。
3. 解释扎染的概念:扎染是一种使用线条或绳子将织物捆扎、束缚,然后进行染色的工艺。
4. 比较蜡染和扎染的区别:蜡染是通过蜡的阻隔作用来实现图案的保留,而扎染是通过捆扎织物来实现图案的保留。
示范操作:5. 展示蜡染和扎染的基本工艺和技巧,包括材料准备、图案设计、蜡或线条的使用方法、染色过程等。
6. 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进行蜡染和扎染,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技巧。
实践活动:7. 分发给学生一些白色织物和蜡笔/线条,让他们自由发挥创造力进行蜡染或扎染实践。
8. 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图案,并指导他们如何运用蜡或线条来实现图案的保留。
9. 提供染料和染色容器,引导学生进行染色过程,观察颜色的变化和效果。
总结评价:10. 学生完成蜡染或扎染作品后,进行展示和评价,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会。
1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蜡染和扎染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拓展延伸:12.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蜡染和扎染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并与其他传统工艺进行比较和对比。
13. 鼓励学生尝试结合蜡染和扎染技法创作更复杂的作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案评估:14.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创作表现,评估他们对蜡染和扎染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5. 收集学生的作品和反馈意见,评估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教案扩展:这个教案可以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进行调整和扩展。
对于小学生,可以简化工艺和技巧,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对于中学生,可以加深对蜡染和扎染的理解,引导他们进行更复杂的设计和实践;对于大学生,可以进一步探讨蜡染和扎染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和创新。
《民间艺术的奇葩—扎染》教案一、教材分析:《民间艺术的奇葩—扎染》是桂教版七年级上册“造型表现”的课型。
使学生初步了解扎染的艺术特点及其制作扎染方法。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欣赏民族民间艺术扎染的本领,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弘扬传统文化,将课堂学习的只是运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扎染的艺术特点及其制作方式。
2.使学生学会分辨扎染、蜡染作品并制作一幅扎染作品。
3.欣赏民族民间艺术扎染,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弘扬传统文化。
三、重难点:重点:学习分辨扎染、蜡染作品、及其各自艺术特点。
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并且制作扎染作品。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扎染的了解相对薄弱,需要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赏析能力及制作能力。
我将根据本校资源实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对本刻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发现美欣赏每的能力,弘扬民族民间工艺,运用于生活。
五、教法:直观演示法六、学法:讨论法七、教学过程:(一)、导入:1.视频导入:《先锋旅行—扎染》提问:视频里介绍了什么民间艺术?2.出示课题课题:《民间艺术的奇葩—扎染》设计意图:运用视频,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二)、新知讲授:1 .生活中的扎染”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扎染?(窗帘、桌布、手绢、衣服等)2.欣赏作品:(图一:扎染作品、图二:蜡染作品)(2人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欣赏两幅作品的同时,请分析它们的异同点?(4人小组讨论)3.“辨一辨”两幅作品设计意图:讲授新知识、通过图片欣赏与小组讨论分析并初步了解蜡染有扎染作品的区别及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三)、创作分享1 .教师示范(在每小组的座位上有做好的(扎染小样板)让学生尝试拆,分析步骤,教师再进行示范。
2.学生制作:用宣纸或纸巾折叠后捆扎,再用彩色笔墨水染色,制作一张多彩的染纸作品。
步骤:1.构思2.捆扎3.染色4.调整完成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更了解扎染的艺术特点及其制作方法,激发学生创作能力及想象力,巩固本课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