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土壤中有什么
- 格式:ppt
- 大小:3.41 MB
- 文档页数:39
小学科学34《土壤中有什么》(教案)《土壤中有什么》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土壤是由小石块、沙子、泥土、有机物质等组成的。
- 了解土壤中有水和空气。
- 了解土壤的颗粒较小,因此有良好的保水性。
- 了解土壤中有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
2. 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土壤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 培养对土壤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的能力。
- 学会通过实验验证土壤的保水性。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10分钟)讲师可先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土壤的外观和细节特征。
2. 知识讲解与探究(20分钟)a. 讲师解释土壤的组成成分,可以使用图片或实物示意图,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土壤中有小石块、沙子、泥土和有机物质。
b.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土壤中的水和空气。
解释土壤中的缝隙可以储存水分和空气,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3. 实地观察与调查(30分钟)a. 将学生分组,带领他们到学校附近的植物园或花坛进行实地观察。
b. 学生观察不同植物所生长的土壤,并记录下所见的特征和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多样性,并搜集数据以备后续分析。
4. 实验验证土壤的保水性(30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保水性,并提出一个实验假设。
b. 将学生分组,并给每个组发放一定量的土壤样本、一些容器和一些相同大小的海绵。
c. 学生在容器中分别放入海绵和土壤样本,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d. 学生通过比较海绵和土壤的吸水量来验证土壤的保水性,并讨论实验结果。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实地观察和实验结果,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讲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土壤的多样性和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与评价:- 通过观察、实地调查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教案基本信息《土壤中有什么》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小学科学三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知道土壤中包含的物质。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节约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土壤的组成和结构2. 土壤中的物质及其作用教学难点:1. 土壤中不同层次的名称和作用2. 实验操作的技巧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土壤样本,引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土壤中有什么》。
2. 探究土壤的组成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土壤样本,引导学生发现土壤的颜色、质地等特征。
学生通过触摸、闻味等方式感受土壤,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土壤的特点。
3. 实验:土壤分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土壤分层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层次的土壤特点。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土壤的剖面结构,认识土壤中的不同层次,如腐殖层、淋溶层、淀积层等。
4. 学习土壤中的物质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如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等,并讲解各成分的作用。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土壤中各成分的特点和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土壤组成和结构的理解。
学生通过思考,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探究土壤中的生命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土壤生物实验,如蚯蚓爬行实验、昆虫收集实验等,让学生了解土壤中的生物种类和作用。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认识土壤生物对土壤的重要性。
3. 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实验,如土壤湿度实验、土壤透气性实验等。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土壤的利用和保护教师讲解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土壤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保护土壤资源的措施。
5.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土壤中物质和生命活动的理解。
小学科学公开课(土壤中有什么)教案实录与反思教学目标: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重、难点:1.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
2.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课前打算:1.课前带着学生去取新奇的土壤。
2.教师将学生取的新奇土壤进行枯燥。
3.一张白纸、一个放大镜、一把格尺、装有半杯水的烧杯、一根搅拌棒、新奇土壤观察记录单,以上材料每组一套。
4.观察土壤时的发觉表格一张。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科学探究问题师:同学们,你们对土壤熟悉吗?土壤中有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二、提出假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师:谁来说说,土壤中有哪些东西?生:我看到土壤中有蚯蚓、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师:看来土壤中既有动物又有植物。
教师板书:动物、植物师:谁来说说土壤中还有哪些动物和植物?生:动物还有蜗牛、蛇、蟋蟀等;许多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因此土壤中会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师:除了动物和植物外,还有什么呢?生:我看到过石块。
板书:石块生:空气和水。
我认为土壤中的动物和人一样,也需要空气和水。
板书:空气、水生:塑料袋,废纸,塑料,铁皮等垃圾,因为人们总把垃圾埋在土壤中。
师:这些都是人类产生的一些杂物。
板书:杂物生:土壤中还有矿物质和化石。
师:你是怎么了解的?关于矿物质和化石,你了解些什么?生:我从科普读物上读到,土壤中含有钙、铁、锌、钾等矿物质,在地下还有古代生物的化石,如恐龙化石、树叶化石等等。
生:矿物质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工具和方法才能够发觉,生物化石数量稀少,因此也不简单看到。
小学科学34土壤中有什么(教案)小学科学34土壤中有什么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2. 了解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物质、空气和水的重要性。
3. 能够描述土壤的层次结构和各自的特点。
4. 培养学生对土壤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矿物质、有机物质、空气和水对土壤的重要性。
2. 土壤的层次结构。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黑板、粘贴纸、手榴弹模型(三个不同颜色的球)。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 你们小时候有种过植物吗?- 植物在哪里生长?它们需要什么条件?-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植物在不同地方生长得不一样?2. 探究土壤(15分钟):- 教师分发几份粘贴纸,并要求学生用手在纸上揉搓,然后观察纸上残留的灰尘和细小颗粒。
- 学生们观察后,教师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这些颗粒。
- 教师再次与学生互动,并提问:你们认为这些颗粒是什么?来自哪里?3. 土壤组成物质的介绍(15分钟):- 教师通过PPT展示土壤的成分,并解释每个成分的作用和重要性。
- 矿物质: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
- 有机物质:形成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结构,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 空气:供给植物呼吸和根部所需的氧气。
- 水: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缺少了其中的哪一样,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什么影响?4. 土壤的层次结构(20分钟):- 教师用手榴弹模型示范土壤的层次结构,并介绍每一层的特点:- 有机体层:由有机物质堆积形成,黑色,含有丰富的养分。
- 表土层:富含有机物质和矿物质,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层。
- 粘土层:矿物质较多,土壤黏性大。
- 碎石层:砾石较多,通透性较强。
-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个层次的特点,并加以巩固。
5. 土壤保护意识培养(10分钟):-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问:你们认为怎样保护土壤?-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 不乱扔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小学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案小学科学-土壤中有什么?土壤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它是地球表面的外壳,是许多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的重要生态基础。
了解土壤中存在的物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他们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个小学科学教案,教导学生了解土壤中有哪些物质以及它们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和构成成分。
2. 学生能够掌握土壤中存在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特点。
3. 学生能够理解土壤中不同物质的作用,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二、教学准备:1. 幻灯片、图片或视频素材,以展示土壤的基本概念和构成成分。
2. 实验材料:土壤、玻璃瓶、水、筛网等。
3. 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素材来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知道土壤是什么吗?我们平时常接触到土壤吗?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2. 知识传递:a. 土壤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使用幻灯片或展示板介绍土壤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强调土壤是由岩石破碎、有机物质和水分等组成的。
b. 土壤的构成成分:讲解土壤中存在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包括植物残渣、动物残体和微生物等,无机物包括矿物质和水分等。
c. 不同物质的作用:介绍土壤中不同物质的作用,如有机物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矿物质和水分为植物提供支持和水分等。
3. 实践探究:a. 实验一:利用玻璃瓶、土壤和水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土壤在水中的变化。
学生将土壤放入玻璃瓶中,加入适量的水,摇晃几分钟后放置。
观察土壤颗粒和水的分离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分别在哪一部分。
b.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如太阳花、小麦等),调查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物生长的情况,并思考不同土壤中存在的物质可能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总结与应用:a. 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教科版科学五上《土壤中有什么》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中主要成分有固体颗粒、气体和水分。
2.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含量及其作用。
3.能够初步了解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土壤中的养分。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提问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和独立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和其作用。
2.探究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含量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含量及其作用。
2.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养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科书、白板、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回忆一下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土壤有哪些。
2.引出问题:土壤中有什么?以及这些有什么作用?二、探究活动(25分钟)1.分组探究(1)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土壤中有哪些主要成分?这些成分的作用是什么?(2)学生使用教材和互联网资源进行查找,收集相关信息。
(3)小组合作,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
(4)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汇报和讲解(1)由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2)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补充,并与学生一起总结。
三、拓展延伸(15分钟)1.定义剖析(1)解析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
(2)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探讨有机质和无机质在土壤中的含量及其作用。
2.观察和实验(1)学生带上手套,将一小块湿润的土壤放入实验盒中。
(2)观察土壤有无异味、颜色、质地等特点。
(3)在实验盒中加入水,观察土壤的变化。
(4)让学生思考:水中溶解了什么,土壤中有什么?(5)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学生回答问题:土壤中有哪些主要成分?这些成分有什么作用?2.教师总结有机质和无机质在土壤中的含量及作用,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五、课堂作业(5分钟)1.预习下一课内容,完成相关作业。
2.小组合作分享今天的学习心得。
《土壤中有什么》知识清单一、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物质。
1、矿物质矿物质是土壤的“骨架”,占土壤固体部分重量的 95%左右。
它们来自于岩石的风化和破碎,主要包括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等。
矿物质为植物提供了必需的营养元素,如钾、钙、镁、磷等。
2、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的“肌肉”,虽然含量相对较少,但对土壤的性质和肥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和它们的代谢产物。
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性、透气性和肥力,还能改善土壤结构,使其更加疏松和肥沃。
3、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就像人体中的血液一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
水分在土壤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吸湿水被土壤颗粒紧紧吸附,植物难以利用;膜状水在吸湿水外层,能缓慢移动;毛管水存在于毛管孔隙中,是植物吸收的主要水分来源;重力水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流动,但容易流失。
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根系呼吸和微生物活动所必需的。
土壤空气与大气成分相似,但氧气含量相对较低,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高。
良好的土壤结构能保证充足的空气进入土壤,促进土壤的生物化学过程。
二、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是微生物的“乐园”,其中生活着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1、细菌细菌是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微生物,它们个体微小,但繁殖迅速。
有些细菌能够分解有机质,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有些细菌能够固氮,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能够利用的氮化合物。
2、真菌真菌在土壤中的数量仅次于细菌,常见的有霉菌和酵母菌等。
真菌的菌丝能够穿透土壤颗粒,分解有机物,还能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帮助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
3、放线菌放线菌的形状像丝状,能产生抗生素,对土壤中的病原菌有抑制作用。
4、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它们以细菌和藻类为食,在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藻类在土壤表面和浅表层较为常见,能进行光合作用,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
《土壤中有什么》(通用4篇)《土壤中有什么》篇1一、教材分析《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实验。
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请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圆柱形玻璃瓶、镊子、小棍、水、牙签。
教师演示:小黑板几块。
酒精灯、石棉网、玻璃片。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一、谈话引入师: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猜测一下,我们今天会研究什么?(研究土壤)师:“土壤”我们在三年级研究过,四年级学习岩石时也提过,你们知道土壤中有什么?板书:“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我们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翻看课文,读课文第一段。
三一文库()〔小学科学《土壤中有什么》评课稿1500字〕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在知识上、在能力、情感上的提高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的课堂。
不管我们的教学观怎么变,教学理念或教学手段怎么更新,我们所关注的有效课堂和有效教学应该始终是不变的。
以下是我在听了俞老师的《土壤中有什么》后,从三个角度对这堂课的观察:第一个角度: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走进课堂时,俞老师露出了真诚的笑脸,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课堂上俞教师的精神饱满、感情充沛,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情,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诱导参与,促进思维,特别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
从另一面来说师生关系,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是课堂的掌控权在老师手里,切勿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这里俞老师应该在课前与学生再多互动一下,讲一下课堂规矩,特别是当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学生应该认真倾听,当老师发出实验开始的指令时,学生才可以动手,当老师喊出54321时,学生要立即停下手中的实验,进入汇报环节。
第二个角度: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入新课环节,俞老师出示土壤妈妈的诗歌,承接上课岩石分化的概念,启发学生思考,提出:假如这些岩石分化后,会继续在大自然中变化成什么?它是怎么变成土壤的?要想知道是怎样变成的,我们要先去探究土壤中有什么。
俞老师的问题提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同时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一个好的问题,就达到了将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探索研究过程的目的。
这个问题带出了本课探究的核心。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的教师用同样的实验来教学,其效果却大不相同。
有的实验,学生看了或做了,时过境迁,印象消失,没有产生多大的效果;有的实验,不仅使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逐渐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的主要动力。
为什么同样内容的实验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效果呢?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主要取决于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