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历次战争年表
- 格式:doc
- 大小:170.50 KB
- 文档页数:7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220年------魏黄初元年∙正月﹐曹操死﹐子丕袭爵﹐嗣为丞相。
十月﹐曹丕称帝﹐是为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汉亡。
建国号魏﹐都洛阳∙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221年------蜀章武元年∙刘备称帝﹐是为汉昭烈帝刘备﹐国号汉﹐世称蜀﹐都成都﹐以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率兵东进﹐攻孙权∙孙权接受魏国封号﹐称吴王于武昌222年------蜀章武二年∙蜀军出峡﹐与吴陆逊军相持于夷陵﹐被火攻击溃﹐是为夷陵之战。
刘备败退白帝城223年------蜀章武三年∙刘备死﹐太子禅继位﹐是为蜀后主刘禅﹐诸葛亮辅政。
遣邓芝使吴修好﹐共抗曹军224年------魏黄初五年∙魏文帝攻吴﹐至广陵﹐临江而还225年------蜀建兴三年∙诸葛亮平南中226年------魏黄初七年吴黄武五年∙魏文帝死﹐子叡继位﹐是为魏明帝曹叡∙吴交州刺史吕岱遣朱应﹑康泰出使南海诸国。
227年------蜀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上表请伐魏228年------蜀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攻魏﹐魏破蜀先锋马谡于街亭。
诸葛亮出散关攻陈仓﹐不克∙吴王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孙权﹐国号吴﹐迁都建业230年------吴黄龙二年∙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过海达夷洲231年------蜀建兴九年∙诸葛亮出祁山攻魏﹐造"木牛"运粮234年------蜀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由斜谷攻魏﹐屯五丈原﹐卒于军237年------吴嘉禾六年∙山越出山。
吴将诸葛恪经过三年围困﹐使十万山越出山﹐其中得甲士四万238年------魏景初二年∙司马懿攻辽东﹐杀公孙渊于襄平239年------魏景初三年∙魏明帝死﹐齐王芳即帝位﹐太尉司马懿﹑宗室曹爽辅政241年------魏正始二年∙魏邓艾兴淮南屯田﹐开渠三百余里﹐溉田两万顷249年------嘉平元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杀曹爽﹑何晏﹐遂专魏政251年------嘉平三年∙魏都督扬州诸军事王凌于淮南起兵反司马懿﹐兵败被擒自杀252年------吴太元二年∙孙权死﹐太子亮即位253年------建兴二年∙吴孙峻杀诸葛恪﹐任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专吴朝政∙魏司马师废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255年------正元二年∙魏镇东将军毋丘俭在寿春起兵讨司马师﹐失败被杀257年------甘露二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起兵讨司马昭﹐次年失败被杀258年------蜀景耀元年∙蜀宦官黄皓开始擅权258年------吴太平三年∙吴丞相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立孙休﹐是为吴景帝孙休﹐景帝杀孙綝260年------魏甘露五年∙曹髦率军讨司马昭失败被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是为魏元帝曹奂263年------景元四年∙司马昭命邓艾﹑钟会攻蜀﹐后主降﹐蜀亡264年------咸熙元年∙魏罢屯田官﹐诸典农官皆为郡守﹑县令264年------吴永安七年∙吴景帝死﹐孙皓立265年------晋泰始元年∙八月﹐司马昭死﹐子司马炎继相国﹑晋王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战国时第一个“霸主”魏国盛衰转折的几次大战导语:周威烈王七年至十八年(公元前419-前408年),魏军攻取秦国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的大规模作战。
魏国位于今山西西南、陕周威烈王七年至十八年(公元前419-前408年),魏军攻取秦国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的大规模作战。
魏国位于今山西西南、陕西东部及河南中部北部地区,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强国,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自魏文侯执政以来,任用李悝、吴起等一批贤臣、名将,致力于国家与军队的改革,使国家日益富强。
吴起在魏国推行征兵制,选练了一支精锐的军队。
其“武卒”能全副武装,带三天的粮食“日中而趋百里”(《荀子。
议兵》)。
魏国欲向西发展,夺取秦国东部河西之地。
秦国是西部诸侯大国,都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因内部权力之争,频繁更换君王,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统治,亦未完成社会变革,虽有东进之意,但军事实力弱于魏国。
魏大将军吴起采用了先在河西站稳脚跟,再大举进攻扩大战果,最后巩固占领地区的战略。
七年,魏军首先在河西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修筑城池,建立巩固的前进基地,以便屯兵积粮进攻秦国。
秦国随即发兵进攻少梁,阻止魏军修城。
两军在少梁交战,魏军击败秦军,继续筑城,进行备战。
秦军沿黄河边修筑防御工事,以阻止魏军向外扩张。
十三年(前413年),魏军准备完毕,开始向河西秦军进攻,深入至秦纵深的郑地(今陕西华县西南)附近,大败秦军。
十四年(前412年),魏文侯又命太子击率军攻克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驱其民而占其地。
十七年(前409年)魏军经过三年休整,再度发起进攻以扩大战果,一鼓作气,连续攻克临晋(即王城,今陕西大荔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东南)两城邑,并在临晋筑城。
十八年(前408年),魏军复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年号、纪年表三国、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比较复杂,朝代更迭频繁,政权过渡犹如昙花一现,我把这段时期作简要说明,以便理清思路,其中东晋的十六国暂不列出,以防混乱记忆。
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经董卓之乱,转入群雄割据,军阀相互吞并之局,历30余年,公元220年,曹操死,子曹丕代汉称魏帝;公元221年,刘备在蜀称汉帝;公元222年,孙权称吴帝,至此进入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
西晋时期(公元266-316年)司马炎于公元266年篡帝位,国号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与东晋合称二晋,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贵族建立的汉国所灭。
东晋十六国(公元317-420年)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政权,史称东晋。
当时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割据政权,其中前、后二赵,前、后、西三秦,前、后、南、北、四燕,前、后、南、北、西五凉及夏,成汉为十六国。
南朝宋——魏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历史上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史称南北朝时期。
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称为为南朝宋,传至479年被齐取代。
北朝始于鲜卑拓跋氏的魏,公元376年为前秦所灭,386年复国,并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完成北方统一,史称北魏。
南朝齐——魏时期公元479年,萧道成篡位,是为南朝齐,传至公元502年被梁取代。
北魏于公元494年迁都洛阳。
南朝梁——东魏、西魏时期公元502年,萧衍篡位,建立南朝梁,传至557年被陈取代。
北魏自公元523年六镇起义,经连年战乱,至534年孝武帝奔长安而依附宇文泰;高欢入洛阳另立孝静帝迁都邺,从此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48年,侯景之乱,从此南朝一蹶不振。
南朝陈——北齐、北周时期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称南朝陈,传至589年被隋所灭。
公元550年东魏高洋废其主自立,建号齐,史称北齐,传至577年被北周所灭。
公元557年,宇文氏废西魏帝自立,建号周,史称北周,传至581年被隋取代。
春秋战国--战国7雄之魏国魏国世系(周朝) - 年表前403年:【魏】周王赐魏文子为侯爵,是为魏文侯。
前401年:【魏】秦伐魏至阳孤。
前400年:【魏】使西门豹治邺。
李克荐魏成子(文侯之弟)任相。
前399年:【魏】虢山崩,壅河。
前393年:【魏】伐郑。
筑城酸枣。
败秦于注。
前390年:【魏】齐伐魏,取襄陵。
前389年:【魏】秦侵阴晋。
前387年:【魏】伐秦,败于武下,俘其将识。
文侯卒,子武侯击继位。
前386年:【魏】赵公子朔(朝)奔魏借兵袭邯郸,不胜。
前385年:【魏】筑城安邑(今山西夏县)。
前380年:【魏】伐齐至桑丘。
前378年:【魏】翟败魏于浍。
同年,使吴起伐齐至灵丘。
前376年:【魏】与韩、赵分晋,灭其后。
前372年:【魏】败赵于北蔺。
前371年:【魏】伐楚取鲁阳。
武侯卒,子塋惠公继位。
公中缓与惠公争位,赵、韩合兵趁机伐魏。
前370年:【魏】赵、韩围魏。
韩欲同时立公中缓为魏王,以分魏国为二,消弱魏国;而赵则欲立公中缓为王、割魏地。
赵、韩政见不一。
韩退兵。
赵军孤,亦退。
魏惠公因此得以保全。
前369年:【魏】伐韩,败其于马陵。
败赵于怀。
前368年:【魏】齐败魏于观。
前366年:【魏】与韩会于宅阳。
秦败魏于武堵。
前365年:【魏】取宋仪台。
前362年:【魏】败韩、赵于浍。
与秦战于少梁,大将公孙痤被俘。
前361年:【魏】取赵皮牢。
前357年:【魏】与赵会于高阝。
前356年:【魏】鲁、卫、宋、郑朝魏。
前355年:【魏】与秦会于社平。
侵宋黄池,后失。
前354年:【魏】与秦战于元里,失少梁。
使庞涓率军伐赵,围邯郸。
前353年:【魏】攻陷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
齐袭魏,庞涓率军回救,被齐败于桂陵(山东曹县)。
前352年:【魏】诸侯围襄陵。
筑长城。
前351年:【魏】归赵邯郸,盟约于漳水。
前350年:【魏】与秦会于彤。
前344年:【魏】会诸侯于逢泽(开封南),朝天子。
惠公率先称王,是为惠王。
前342年:【魏】中山君相魏。
中国朝代大事记-魏国(东周诸侯)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姬姓,魏氏,始祖为毕万。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发动三家分晋。
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
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公元前661—?在位:毕万主要事件:公元前661年:晋献公于是将魏地赐封给毕万,并任命他为大夫公元前656年:魏犨跟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国公元前636—公元前509年在位:魏武子(魏犨)主要事件: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册封魏武子为晋国大夫公元前632年:魏犨在城濮之战中,堵截楚国败兵,重创楚军在位:魏悼子在位:魏庄子(魏绛)主要事件:公元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公元前570年:杀晋悼公弟弟杨干公元前569年:提出并实施和戎之策公元前564年:魏绛与赵武率师斩行禀公元前562年:魏昭子始居安邑;迁都中牟在位:魏献子(魏舒)公元前541年:大原之战(魏舒率军在大原(今山西晋阳南)重创狄军的作战由车战向步战的转移)公元前514年:执政的韩宣子告老,让位于魏舒公元前509年:魏舒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为成周筑修城墙,魏舒逝世公元前508年-公元前446年在位:魏简子(魏取)在位:魏襄子(魏侈)在位:魏桓子(魏驹)主要事件:公元前454年:魏桓子和赵襄子、韩康子一起打败了智伯瑶,瓜分了他的领地公元前445年-公元前396年在位:魏文侯(魏斯)主要事件:公元前425年:赵襄子赵无恤去世,魏斯继任为晋国正卿;任用上郡守李悝实行变法公元前413年:吴起率领魏军在西河战场战胜秦军,冲破秦军西河防线公元前408年:魏国完全占据了西河地区,魏国的领土扩张;魏国占领了函谷关,控制了秦国与中原沟通的黄金通道;名将乐羊的率领下,魏军越过赵国攻击中山;公元前406年:攻破了中山国公元前405年:齐康公请求周天子册封三晋为诸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公元前396年:文侯临死前将太子魏击托付给吴起、西门豹、北门可等人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70 年在位:魏武侯(魏击)主要事件:公元前393年:魏国两线作战,同时攻打郑国与秦国公元前391年:魏武侯号召韩国、赵国结成三晋同盟,三晋联军大败楚军于大梁、榆关;楚悼王贿赂秦惠公,秦惠公并派兵攻打三晋之中最弱的韩国,攻取宜阳六座城池公元前390年:魏武侯协助韩军直扑秦军主力,与秦军大战于武城公元前389年:阴晋之战(魏军吴起大败秦军于阴晋城外)公元前387年:吴起率军攻打秦军,大败秦军,并向秦国腹地推进;魏武侯听信公叔痤谗言,怀疑吴起,导致吴起投楚公元前386年:魏武侯阴谋操纵赵国朝政,接纳赵朝,并帮助赵朝攻打邯郸,不克公元前383年:赵敬侯涉足中原,攻打魏国的附属国——卫国;魏武侯出兵大败赵军于兔台公元前382年:魏武侯联合齐侯剡共同抵挡赵军公元前381年:魏武侯攻打赵国,楚悼王派军协助赵军。
魏蜀吴三国大事记184年2月黄巾起义。
10月张角病死。
187年曹操任东郡太守。
189年9月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曹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1月各路诸侯起兵反董卓。
董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少帝)卒年15岁。
2月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
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191年孙坚破董卓,斩华雄。
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192年4月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死董卓。
6月李傕、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
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
孙坚攻击刘表,战死。
193年曹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吕布攻击曹操。
陶谦病亡,刘备领徐州牧。
195年10月曹操领兖州牧。
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
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96年7月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
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操。
曹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
曹操讨伐张绣,失败。
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98年9月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
12月曹操擒杀吕布。
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11月张绣投降曹操。
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曹操。
孙策袭取庐江,败刘勋。
刘备讨伐袁术,袁术病死。
200年曹操诛杀董承一伙。
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
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曹操偷袭乌巢。
201年曹操败袁绍于仓亭。
刘备投奔刘表。
202年5月袁绍病死。
203年孙权讨伐黄祖。
204年曹操平定冀州。
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曹操平定并州。
207年8月曹操大破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曹操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6月曹操封为汉丞相。
7月曹操南征刘表。
8月刘表病死。
曹操杀孔融。
9月刘琮投降曹操。
11月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10月刘备与孙权之妹成亲。
210年曹操建成铜雀台。
周瑜亡。
211年曹操攻破马超。
刘备入川。
212年10月曹操南下进攻濡须口。
两魏五战北魏时期东魏与西魏的战争...战争背景编辑北魏六镇起义后,北魏国势衰颓。
契胡族尔朱荣(493—530),借镇压六镇起义壮大自己实力,通过“河阴之变”,将迁洛阳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掌控北魏朝政。
孝庄帝计杀尔朱荣后,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由并州出兵洛阳,杀死孝庄帝,立元恭为节闵帝。
北魏孝武帝西投关中宇文泰(鲜卑化匈奴人),次年宇文泰鸩孝武帝,拥立孝文帝孙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改元大统,都长安,西魏开始。
参战国编辑东魏(534-550),北朝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
历一帝,约十七年。
都邺。
有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
后代魏自立为北齐。
西魏(535~557),北朝之一,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
历三帝,共二十二年。
都长安。
管辖今湖北襄樊以北﹑河南洛阳以西,原北魏统治的西部地区。
后代魏自立为北周。
战争目的编辑争霸战争,意图统一。
主要将领编辑东魏集团:军事领袖高欢,将佐高敖曹、斛律金、侯景、尧雄、慕容绍宗、韩轨等西魏集团:军事领袖宇文泰,将佐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等战役名称编辑小关之战;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玉壁之战战役介绍编辑小关之战537年,高欢率大军造三座浮桥,在蒲坂准备抢渡黄河。
第一次东西魏大战小关之战拉开序幕。
宇文泰确实是独具慧眼,他对诸将说:“高欢三面围住我军,搭建浮桥表示他要过河进击,实际上是想吸引我军注意力,使窦泰从西进军两面夹功我们。
窦泰是高欢一员骁将,屡战屡胜,将士必起骄心,我们发奇兵先击窦泰,高欢则不败而败。
”诸位将领都不以为然,认为高欢近在眼前,不战不防反而掉头击窦泰,万一出了差错会全军覆没。
宇文泰的族侄宇文深与他意见相同,认为如果在蒲坂迎击高欢军,窦泰肯定乘机从反面扑来,双方夹击下一定会失败。
他建议选精锐兵骑直出小关(在潼关之左),窦泰性急必来赴战,而高欢行事谨慎,肯定观望,战胜窦泰后再回击高欢,敌军可破。
中国朝代大事记-西魏西魏(535年―556年),南北朝时期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地方性王朝。
元宝炬在以宇文泰为首的诸臣支持下登基为帝,国号“魏”。
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和南朝梁对立,建都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
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经历两代三帝,历时二十二年。
公元535年―公元551年在位:元宝炬(西魏文帝)公元535年宇文泰杀北魏孝武帝元修,元宝炬在支持下登基为帝公元536年潼关之战(东魏人多势众,西魏兵贵神速,迅速击溃一部。
东魏士气骤降,被迫而返)公元537年沙苑之役(西魏宇文泰大破东魏高欢20万大军。
高欢狼狈而逃)公元538年西魏与东魏相持在河桥。
宇文泰大捷,但左军、右军失利,宇文泰被迫撤退,洛阳被东魏军夺取公元543年邙山大战(宇文泰大败而逃,东魏军队则乘胜大举追击)公元546年玉璧之战(高欢进攻玉璧城。
西魏守将韦孝宽防守,东魏军屡攻不下高欢忧愤成疾,东魏军撤退)公元551年元宝炬在乾安殿去世公元551年-公元554年在位:元钦公元551年太子元钦继位,史称西魏废帝公元553年尚书元烈密谋杀宇文泰,事情泄露,反被宇文泰所杀公元554年元钦密谋诛杀宇文泰,宇文泰鸩杀元钦公元554年-公元556年在位:拓跋廓(西魏恭帝)公元554年安定公宇文泰废黜魏废帝元钦,拥立齐王元廓为帝宇文泰派西魏军攻克江陵,俘杀梁元帝萧绎公元556年宇文泰在北巡途中病死。
宇文护威逼拓跋廓禅位给宇文觉公元557年宇文觉代魏称王,建立北周,西魏灭亡。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公元220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222公元222~225年曹丕攻吴。
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获。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
公元227~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公元238年魏平辽东。
公元239年曹芳继位,魏政权动摇。
公元246年蒋琬、董允相继去世,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曹爽。
公元249~258年姜维连年对魏用。
公元251年司马师专魏。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
公元263年钟会、邓艾攻蜀,刘禅降魏,蜀亡。
公元264年吴国孙皓即位。
公元264年钟会、邓艾内讧。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废魏帝,魏亡。
公元275年司马炎诏令以官奴婢代。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全国重新统一,晋颁行户调式制度。
公元280年晋杜预、王浚等伐吴,吴亡。
公元285年陈寿撰成《三国志》。
公元290年司马炎卒,司马衷继帝。
公元291—306年八王之乱。
公元291年晋后专权,八王之乱开始。
公元299年江统作《徙戎论》。
公元301年晋惠帝复位,齐王冏辅,氐族人李特率流兵起义。
公元304年成都王司马颖进入洛阳,李雄称王,刘渊起兵。
公元306年八王之乱结束。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汉,十六国。
公元311年永嘉之乱。
公元312年石勒据襄国称霸。
公元316年匈奴刘曜攻占长安,西晋亡。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开始。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称赵王。
公元322年王敦之乱。
公元327年苏峻、祖约之乱。
公元330年石勒称帝建后赵。
公元339年王导去世。
公元339年慕容皝建前燕公元354年桓温北伐,到达灞上。
公元371年桓温废晋帝大权独揽。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
公元377年晋建北府兵。
公元383年秦晋淝水之战,苻坚大举进攻东晋失败。
公元384年慕容垂重建燕国,慕容泓建西燕,姚苌杀苻坚称帝。
公元386年拓跋珪建北魏。
公元395年燕魏叁合坡之战。
秦朝——魏晋南北朝时间年表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统一的秦朝由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建立。
· 公元前214年:北伐战争打击匈奴人,然后建立长城。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过世,他的儿子胡亥夺取了王位。
· 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爆发。
· 公元前207年:秦的最后一支主要力量被西楚王项羽击败。
· 公元前207年:秦的最后一位国王向汉王刘邦投降。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公元前207年至前202年:楚汉在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之间的争夺。
·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并建立了汉朝。
· 公元前200年:对匈奴人的军事失败。
· 公元前154年:七王叛乱并在三个月内被击败。
· 公元前134年: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刘彻将儒学确立为主要意识形态。
· 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15年:伟大的外交官/探险家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
· 公元前130年—公元前119年:卫青将军和霍去病将军率领的一系列军事胜利使匈奴人的主要力量丧失。
· 公元8年:王莽夺取王位,并将帝国的名称更改为“新”。
· 公元23年:新王朝被推翻,王莽皇帝被暗杀。
· 公元25年:刘秀击败了其他部队,并再次将他的新帝国命名为汉。
· 公元89年:匈奴的其余部队被击败,并最终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 公元220年:汉武帝刘秀被迫退位。
三国——公元220至280年·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高祖退位,并在中国北方建立了魏国。
· 公元221年:刘备在中国西南地区建立了蜀国。
· 公元229:孙权在中国东南地区建立了吴国。
· 公元263:蜀国被魏国灭亡。
· 公元280:吴国被晋国灭绝。
魏晋南北朝年表三国(220-280) 魏(220-265)蜀汉(221-263)吴(222-280)辽东[公孙氏](190-238)辽东于190年建立政权,237年定国号为燕,238年为曹魏所灭。
晋(256-420)两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割据和农民起义年表汉(303-303)大秦(320-320)秦(352-352)蜀(374-374)秦(393-394)蜀(432-437)宋(525-525)大赵(528-530)齐(526-528)汉(528-529)十六国(304-439)前赵(304-329)建国于304年,初称汉,319年改称赵.成(汉)(303-347) 建国于304年,初称成,338年改称汉.前凉(301-376)建国于301年,376年为前秦所灭,386年复国,次年亡于北魏。
注:据《十六国春秋》,前凉除“和平”年号外,并无建号称元之事。
后赵(328-352) 建国于328年,350年改国号为卫.前秦(351-394)后秦(384-417)后凉(386-403)北凉[沮渠氏](397-439)注:北凉年号系据河西与吐鲁番文书考订。
西凉(400-421)北燕(黄龙国)(407-438)慕容部[慕容氏](238-308)前燕[慕容氏](308-370)后燕[慕容氏](384-407)南燕[慕容氏](398-410)西燕[慕容氏](384-394)陇西部[乞伏氏](265——385)西秦[乞伏氏](385-431)*公元400年,西秦降于南凉,次降于后秦,至409年复国。
河西部[秃发氏](210-397)南凉[秃发氏](397-414)*404年,南凉归附后秦,去年号,至408年复国。
铁弗部[刘氏,后改赫连氏](260-407)夏[赫连氏](407-431)西蜀(405-413)冉魏(350-352)独孤部(后代)(318-387)南北朝(420—589)南朝刘宋(420—479)南齐(479—502)南齐于502年为萧梁所灭,527年复国,次年为北魏所灭。
魏襄王时(前318年—前296年),魏与秦三战两和,魏国国力复苏魏襄王为魏惠王之子,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他在位之时,魏国土地没有丧失,魏国兵力也在增强。
《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馀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疋。
”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军在伊阙战败,魏将犀武被俘,犀武的一番话:“竖子,何谓降也!魏持戟百万,今虽败,犹有甲兵数十万。
魏王聪颖,治下谋臣良将不可胜数。
汝辈庸才,岂能敌邪!”白起怒而起,杀犀武于新城。
犀首的意思是魏国本来有百万军队,今天虽然战败,韩魏被斩首二十四万,但魏国还有数十万大军。
可见魏襄王时魏国兵力之强。
下面看魏与秦三战两和的过程中,魏国国力是如何复苏的。
第一战、从公元前318年到公元前314年,三晋与秦大战。
公元前318年,魏襄王即位之后,继承了魏惠王后期的外交政策,合纵攻秦。
魏、韩、赵、楚、燕相约起兵攻秦。
这是东方国家的第一次合纵,虽然失败,但还是对抗秦东扩起到了积极作用。
后来三晋再没有发生内战,再次团结在一起与秦作战。
公元前317年,秦攻韩赵联军于修鱼(今河南原阳县),齐攻赵魏联军于观泽(今河南清丰县)。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
”《史记魏世家》记载:“魏哀王(即襄王)二年,齐败我观泽(在今河南清丰县西南)。
”《史记六国年表》记载:“齐败魏赵观泽。
”这一年,虽然三晋战败,但秦国也并未占领修鱼,齐国也并未占领观泽。
因为从以后史书的记载来看,此二地还属三晋。
究其原因,秦孤军深入,后又被三晋击回函谷关;齐国还不是三晋联合的对手。
公元前316年,魏国军队应当有一次反攻,因为上一年,秦军与韩赵激战于修鱼,韩赵联军被斩首八万二千,秦军当也损失不少。
并且公元前315年,《古本竹书纪年辑证》记载:“今王四年,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
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即阳,战国魏邑,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向为高平(今河南济源市南)。
【魏灭中山之战】战国时期五次大战,使魏国登上了顶峰!魏文侯(前445年——前396年在位)是战国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在魏文侯执政的前二十二年时间里,魏国还不强大,史书关于魏氏这一时段的记载也基本上是空白。
因为当时赵襄子(前475年——前425年在位)为晋国正卿,所以魏氏和韩氏是受赵襄子领导的。
公元前425年,赵襄子去世,赵氏发生争夺君位的内乱,魏文侯执晋国之政,史书关于魏氏的记载多了起来。
魏文侯重用人才,他筑礼贤台求贤,很多人才来到魏国。
最出名的是李悝和吴起。
李悝为法家始祖,他担任魏国之相,在魏国展开了变法,魏国很快开始了封建化进程,世卿世禄制开始废除,土地私有化进程加快,于是政治清明,经济富裕。
吴起来到魏国后,为魏国进行了军事改革,创立魏武卒,要成为武卒,必须可以负重日行百里。
当然,成为魏武卒后,待遇也是非常好的,免除全家赋税徭役,授予土地和爵位。
魏国军事实力很快强大起来。
于是魏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扩张,成为战国首位霸主。
今河北魏县,魏文侯礼贤台《大秦帝国》中魏武卒第一战:河西之战。
从公元前419年到公元前408年,魏伐秦,占领秦河西。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419年,魏国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县西南)筑城。
公元前418年,魏与秦战于少梁。
公元前417年,魏国再次在少梁筑城。
前413年,魏国打败秦国于郑(陕西省华县华州镇附近)。
公元前412年,魏文侯派太子击围秦国的繁庞(今陕西韩城县东南),取胜,把繁庞之地的秦国人赶走。
公元前409年,魏伐秦,在临晋(陕西省大荔县东南)、元里(陕西省澄城县东南)筑城。
公元前408年,魏伐秦至郑(今陕西华县),在洛阴(陕西大荔县西南)、合阳(陕西省合阳县东南)筑城。
魏国通过十二年的河西之战,建立了河西郡。
第二战:灭中山国之战。
公元前408年,中山国进攻魏国。
从公元前408年到公元前406年,通过三年的艰苦作战,魏国灭掉了位于今天河北省中部的中山国。
中山国的疆域大致在现在河北石家庄和保定一带,是鲜虞族建立的一个国家。
战国七雄之魏国(一)公元前453年,赵襄子(赵无恤)、魏桓子(魏驹)和韩康子(韩虎),共灭智氏,并瓜分其所有领地,至此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名存实亡。
史称三家分晋。
魏文侯公元前446年,魏驹去世,其子魏斯继位,自称诸侯,史称“魏文侯”。
公元前425年,魏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魏国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
公元前412年,吴起入魏。
吴起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筑城。
公元前408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
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加以防守。
同年,魏文侯派兵进攻中山国。
公元前406年,魏国攻灭中山国。
公元前405年,田氏在齐国发动政变,并向三晋求援。
三晋军队出兵与齐康公军队对战,俘获齐康公,并携齐康公一起朝见周天子,齐康公并请求周天子册封三晋为诸侯。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天下由此进入战国时代。
魏武侯公元前396年,文侯去世,由太子魏击继任为君主,是为魏武侯。
公元前395年,李悝因发现冤杀好人,继而按照自己写下的《法经》自杀而亡。
公元前393年,魏国两线作战,同时攻打郑国与秦国,并在酸枣筑城,扼制郑国。
名将吴起大败秦军于注城。
公元前391年,魏武侯号召韩国、赵国结成三晋同盟,三晋联军大败楚军,攻占楚国的军事重镇大梁,轻取襄陵,并向楚国腹地挺进。
楚悼王向三晋求和不成,遂向秦、齐求援。
公元前390年,秦军攻打三晋之中最弱的韩国,攻取宜阳六座城池。
魏武侯见到韩国被攻,便回师协助韩军迎战秦军,双方接战,不分胜负。
齐国陈和在战争接近尾声时率军攻打驻襄陵的魏军,并乘机占领襄陵城。
阴晋之战示意图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
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史称阴晋之战。
此战过后,吴起率军势如破竹地进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
公元前387年,吴起率军攻打秦军,再次大败秦军,并向秦国腹地推进。
战国历史事件——魏灭中山
灭中山之战发生于战国时代初期(前408年至前406年)期间,魏国攻灭中山国的一场战争。
周威烈王十八年至二十年(公元前408—前406年),魏军在顾(今河北定州)攻灭中山国的作战。
经过三年作战,中山军力量消耗已尽。
二十年,魏军终于攻克顾城,占领中山国全境。
魏文侯随即命太子击镇守中山地,而封乐羊于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
中山国亡。
简介
战国地图
从十三年(前413年)开始,魏国连年向秦进攻,至十六年,已占领繁庞等地,确立了优势地位,遂将矛头对准中山国(今河北西南部),积极进行战争准备。
他任命名将乐羊(据史记载:乐羊为燕名将乐毅之先祖。
)为主将,又向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交涉借道。
中山国是春秋时期白狄鲜虞建立的国家,都城设在顾。
十八年,魏已完全占领了秦的河西地区,又击败宋国,遂命乐羊率领魏军,越过赵国进攻中山。
魏军攻入中山国,进抵顾城。
中山国君武公得知乐羊前来,便把他在中山国的儿子杀死,割其肉烧汤,并派人送给乐羊喝,以示抵抗的决心。
乐羊竟喝其汤,食其肉,表明自己顽强进攻的意志。
乐羊指挥魏军,加紧围攻顾城,魏文侯又给予全力支持。
中山军拼命抵抗,顽强防守。
经过三年作战,中山军力量消耗已尽。
二十年,魏军终于攻克顾城,占领中山国全境。
魏文侯随即命太子击镇守中山地,而封乐羊于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
中山国亡。
战国时代初期,晋国三家中以魏国为最强[2] 。
前408年,魏国攻取秦国河西郡后,中山国便成为魏文侯下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