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章商品
- 格式:ppt
- 大小:512.50 KB
- 文档页数:28
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第一章《商品的形式》是整部著作的开篇,也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剖析。
读完这一章,我深刻感受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当代社会的经济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商品的分析让我对商品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指出,商品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作为价值的载体,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品,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通过商品的交换,人们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而不是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的建立,使得人们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不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
这种价值的追求,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成为了一种竞争的活动,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其次,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价值和劳动的分析让我对价值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指出,价值是劳动的产物,是劳动的凝结。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
这种劳动的价值,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商品的本身来实现的。
这种价值的产生,使得劳动成为了一种商品,而不再是一种生产资料。
这种劳动的商品化,使得劳动成为了一种商品,而不再是一种生产资料。
这种劳动的商品化,使得劳动力成为了一种商品,而不再是一种生产资料。
这种劳动力的商品化,使得资本家可以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取更多的价值,而不是通过生产资料来获取价值。
这种劳动力的商品化,使得劳动力成为了一种商品,而不再是一种生产资料。
最后,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商品经济的分析让我对商品经济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指出,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商品的本身来实现的。
商品卡尔·马克思共32卷第1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1),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
(2)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起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
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
(3)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
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4)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
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钢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
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如几打表,几码布,几吨铁等等。
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
(5)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6),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
(7)现在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1、等价形式三特点『38〕①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也就成为其对立面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2、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对商品占有者,是交换手段。
3、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它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二是商品价值总量。
5、商品价值形式开展的四个阶段:①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②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③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④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思考题:P57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根底之上。
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根底。
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根底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提醒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根底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探1、商品流通公式:W-G-W※鸟、G-W-G既可能是货币流通形式也可能是资本流通形式。
探3、G-W-G&W-G-W不同点:〔4个〕①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前者以卖开场,以买完毕,起点终点都为商品;后者以买开场以卖完毕,起点终点都为货币〕②流通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前者货币即一般等价物,后者商品即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③货币在两种流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前者货币最终花掉了,后者货币只是被预支出去〕④货币的支出和流回关系不同〔前者中,如果货币又流回到起点,是整个过程的更新或重复,货币的支出和货币的流回没有任何关系;后者中,货币的流回是由货币支出的性质本身决定的,没有流回,此过程便被中断了〕探4、马克思揭露G-W-G本质特征〔3个〕①从运动目的看:这一循环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②从运动承载的内容看: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③从运动限度看:开端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单这一点,这种运动己经时没有止境的了。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1.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它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例如衣服可以保暖、遮体,食物可以充饥等。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商品也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马克思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它与人类的具体劳动相联系。
2. 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价值实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这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例如,生产一把椅子和生产一张桌子的具体劳动虽然不同,但都耗费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形成了价值。
- 价值量: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例如,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那么该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降低;反之,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其价值量就会提高。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价值,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取价值,就必须将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这一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解决。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文献引用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1节:商品和货币引文:商品是我们要研究的第一个形式。
商品的形态,我们从它的两面来看: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或物的使用价值,是物品所以具有的性质,通过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实现。
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数量的社会必要劳动。
商品的价值形态,即价值形式,可以通过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对立来揭示。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第1节:货币引文:货币是商品之间的一种普遍的价值形式,是人们认可的一定数量的商品价值的普遍等价物。
货币的本质就是作为商品的一种特殊形式存在的商品。
货币具有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的三重功能。
3.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引文: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场思想的革命。
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
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提供了指导。
4.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引文: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撰写的一篇政治宣言。
宣言中,他们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
宣言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呼吁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5.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引文: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的表现形式。
列宁在这本著作中详细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特征,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极端阶段,是资本主义走向崩溃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前夜。
6.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引文: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于1884年撰写的一篇著作。
他在这本书中通过对旧石器时代社会的研究,揭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这些社会形式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从原始共产主义向私有制社会过渡的产物。
7.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引文: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于1875年撰写的一篇政治著作。
略述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成员介绍提纲一、马克思将商品作为资本论第一章的原因二、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三、商品的价值形式与交换价值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马克思将商品作为资本论第一章的原因逻辑起点,简要概念逻辑起点是科学理论大厦的基点,如果作为一门科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的基本概念根据不足,理论的根基必然不牢固,一旦这种概念被推翻,整个理论大厦就会倒塌。
三个主要特征1.它必须是整个研究对象中最简单,最基本,最普遍的东西。
2.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是以后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
3.它必须与研究对象的历史起点相一致。
(它是指逻辑起点)商品符合这三个特征的表现1.它必须是整个研究对象中最简单、最基本、最普遍的东西。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最基本、最简单、最抽象的经济范畴。
这是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土地和劳动力等也成为商品。
例如,不懂得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形式和价值规律,就不能揭示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从而也就不可能揭露剩余价值的秘密。
因此,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就要从商品这一最简单、最基本、最普遍的东西出发。
2.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是以后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
商品内部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都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
商品使用价值的价值的内在矛盾推动着商品进入交换过程,并引起价值形式的发展,从而产生货币。
货币在一定形式下转化为资本。
随着资本的出现,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矛盾,即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矛盾。
随着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这一矛盾又发展为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发达的经济制度,包含在商品内部的矛盾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而且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这些矛盾越加剧,暴露的越彻底。
所以说,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胎。
3.它必须与研究对象的历史起点相一致。
《资本论》第一篇:商品和劳动第一章:商品1.商品体本身的有用性,也就是使用价值,同人们取得这种性质所耗费劳动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
因此,考察商品使用价值的时候,也就是在使用或消费中,总是以一定量为前提的。
2.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而且可以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需要化成一种共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共同的表现形式绝不是指商品的物体属性,而是从商品使用价值的角度来考虑。
在商品交换中,只要比例关系适当,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可以和其他任何一种的完全相等。
3.虽然商品有质的差别,但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却只有量的差别。
如果把商品使用价值撇开来看,也就是把劳动产品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可以感觉到的商品属性都会消失掉,此时,作为劳动产品商品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
随着劳动产品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劳动的有用性质也相继消失,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可以抽象为人类劳动。
当然,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也就是考察这些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考察它们作为社会实体的价值,无须考虑人类劳动力的凝结形式。
4.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商品的交换价值可以表现为同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
如果抽去使用价值的话,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可以称为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商品本身单纯凝结人类劳动的度量。
由此可见,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单个商品只不过是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而已。
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的价值第二章:劳动1.劳动总是和它的有用效果紧密联系的,而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目的的生产活动。
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劳动尤其是有用劳动,不仅是人类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生存条件,而且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必然选择,应该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
2.人类的生产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探讨的是商品和货币的含义及其关系。
商品是用价值来衡量的物品,货币则是一种通用等价物,能够用来交换商品。
通过商品与货币的关系,人们可以实现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他强调了价值和价格的区别,价格是由市场供求规律决定的,而价值则是由包含其中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决定的。
在讨论货币时,马克思强调了信用的重要性,认为货币的流通离不开信用,货币本身只是一种物理符号。
此外,他还指出了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原因,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信用扩张。
总的来说,本章是《资本论》中最基础的一章,主要介绍了商品和货币的概念、价值理论以及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作用。
这些基础概念为后续章节的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读《资本论》第一卷002资本的生产过程-001商品和货币—商品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感谢您听到我,这里云顶悟读分享会,我是分享者浩南。
我们正在与您分享《资本论》上,作者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
今天分享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
商品的核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的主要财富表征是“海量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构成了财富的细胞。
那么商品是什么呢?商品是“物”是靠自己的属性特征来满足人类需求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
任何“物”都可以从“质”和“量”来进行考察,通过历史探寻它的不同性质,从而赋予等量的社会尺度,形成商品尺度,构成物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取决于商品体属性,只是在使用或者消费中得以实现,离开商品体其使用价值就不复存在。
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核心内容。
交换价值表现为两种商品体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随之改变。
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是多种、丰富的,比如x量的小麦既可以交换y量的鞋油、z量的绸缎,也可以交换a量的粮油、b量的器具。
但“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有内在的交换价值”。
最后,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因素。
所以,只要交换价值相等,一种商品就同另外一种商品一样。
交换价值相等的物是没有任何差别或区别的。
撇开商品体的使用价值,仅存劳动产品这一属性,那么她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物的属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消失了(如:他们不在是水杯、板凳、课桌了),那么它仅剩下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仅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仅是表示,这些物,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一物和另一物、一定量的这种产品和一定量的别种产品之间的交换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一、《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资本的生产过程1、是指产业资本。
2、分析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3、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4、包括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
二、《资本论》第一卷体系结构七篇25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篇,以一般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第二部分:第二至六篇,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阐述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三部分:第七篇,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第一卷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分析商品开始第一、是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要求。
第二、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要求。
第三、是资本自身实际运动的要求。
二、商品使用价值的属性和特点1、商品使用价值的涵义:物品能够满足人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2、商品使用价值的质和量①质:由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物的用途。
包括:一物一质;一物多质。
②量:指使用价值的计量。
使用价值的计量尺度是一种社会尺度。
3、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①-⑥P.2、P6三、商品价值的质和量1、交换价值2、价值的质第一、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第二、价值的实体是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第三、要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劳动的各种形态与价值决定的关系:(撇开供求关系)潜在劳动流动劳动物化劳动(劳动过程前)(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后)↓↓↓劳动力劳动发挥作用凝结为产品的劳动↓↓↓价值形成的基础形成价值价值3、价值的量①价值量的涵义②价值量的决定③价值量变动的一般规律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1、决定商品的要素第一、是否是劳动产品;第二、是否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三、是否通过交换;第四、价值是决定性要素。
2、统一性:3、对立性:第一、质和量的对立;第二、人和物的对立;第三、买者和卖者的对立;第四、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第五、源泉上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