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1、最初的货币:海贝、骨、石仿制贝2、商朝后期:出现铜铸币3、春秋战国:各国使用各式各样的铜铸币,圜钱、布币、刀币等4、秦朝:在圜钱的基础上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此后被长期沿用(秦半两)5、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五铢钱一直沿用到唐初。
6、唐:唐初铸开元通宝/开通元宝,不再标识重量,唐朝中后期出现年号钱,但未形成制度;柜房、飞钱7、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8、元:纸币作为单一路通货币,元末恶性通货膨胀9、明:恢复铜钱、纸币并行;明中期,白银逐渐成为基本支付手段10、清: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11、清晚期:开始铸造银元【机器制币】12、中华民国成立后:以银元为法定货币1935年法币改革,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
抗日战争期间、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贬值速度更快,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13、解放区:伴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需要一种统一的货币来替代原来各根据地和解放区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货币。
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1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人民币到1999年先后发行了五套,形成纸币、普遍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人民币地位始终稳定,对国民经济发展做了重大贡献。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1、金本位制19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间货币结算频繁和复杂;英国经济实力最为强大。
时间: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
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
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化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变迁,从古代至今发生了多次改革。
以下是中国货币制度的主要演化过程:1.古代货币:-古代中国的货币主要是金、银、铜,以及丝绸、布帛等实物形式。
最早的货币形式可以追溯到商代的贝壳、布帛,后来发展为青铜器等。
2.铜钱时代:-公元前4世纪,铜钱作为主要货币形式开始流通。
这些铜钱多为方孔圆形,上面铸有各种文字和图案。
这一货币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3.纸币的引入:-元朝时期,中国开始使用纸币。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元代的“交子”和“会子”。
纸币的引入使得货币交易更加便利,但也伴随着通货膨胀等问题。
4.清朝货币改革:-清朝进行了一系列货币改革,推行“宝贝”、“银元”等新的货币形式,以应对通货膨胀和外汇贸易不平衡的问题。
5.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
在此期间,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实行过地方性货币、私人银行券等。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货币改革。
最著名的是1955年进行的“三尺神像”货币改革,推出了新的货币单位人民币。
7.人民币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逐步开放经济。
人民币进行了多次改革和升值,推行了分阶段的汇率改革,并于1994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8.数字货币:-近年来,中国逐渐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和试点工作。
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新的电子支付手段,逐渐进入试点阶段,这标志着中国货币制度迈向数字化时代。
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迁。
从古代的实物交换到现代的电子货币,货币制度的不断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货币变迁的历史:中国货币的变迁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经历了从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以及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等重要阶段。
在商朝时期,中国出现了铜币,这是中国货币的最初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货币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演变。
战国时期,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这导致了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结束了这种杂乱状态,实现了货币形状的统一。
此外,中国货币还经历了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武帝时期,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中国货币一直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进行统一管理。
同时,中国货币的名称和形制也发生了多次演变。
唐代时期,开铸开元通宝,以“文”作为货币单位。
随后则先后铸有乾封泉宝、乾元重宝等铜钱。
安史之乱时,史思明铸有得壹元宝与顺天元宝两种大钱。
宋代时期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金属货币逐渐被纸币所取代。
总的来说,中国货币的变迁历史非常复杂而丰富,每一次重大的演变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从商朝铜币的出现,到战国时期各国自铸货币的杂乱形状,再到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形制,以及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实现中央统一管理,每一次历史的跨越都在推动着中国货币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1. 货币萌芽阶段(先秦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采用了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等价物作为一般等价物,如贝壳、玉石等,这标志着货币的萌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铁器被广泛用作货币。
2. 铜钱时代(秦汉至隋唐)
公元前前3世纪,秦统一六国后铸造了圆形孔钱,标志着我国货币正式步入铜钱时代。
汉代重铸五铢钱,成为长期通行的主要货币。
隋唐时期,出现了开元通宝、永徽重宝等名钱。
3. 纸钞货币时期(宋元明清)
北宋时期,由于铜钱贬值,政府开始发行交子和会子,为纸钞货币的雏形。
元代正式发行纸钞交子。
明清两代均沿袭纸钞制度,并出现了一些地方钞。
4. 近代货币时期(1840年至1949年)
鸦片战争后,洋钱(主要是银元)流入中国大量使用。
1935年发行了法币,但由于战乱无法统一管理。
1948年发行人民币,为新中国货币制度奠定基础。
5. 新中国人民币时代(1949年至今)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根据地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1962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1987年发
行第四套人民币。
2005年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我国货币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实物货币到铜钱,再到纸钞货币,最后发展到统一的人民币制度,见证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进步。
我国钱币历史发展历程
中国的钱币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从那时起,中国开始使用金属币作为货币交换的媒介。
在古代,中国的钱币主要是青铜制成的。
最早的钱币形状类似于铲子,称为铲钱,上面通常刻有文字和图案。
后来,钱币的形状逐渐演变为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方便穿线以便挂在绳子上。
到了秦汉时期,钱币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铸币技术的发展使得钱币的形状更加规整,图案也更加精美。
而且,钱币上开始出现了各种官方铭文,比如皇帝的名字、年号等等。
这些铭文不仅使钱币得以辨别真伪,还帮助了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进行研究。
在中国的钱币发展历程中,一些特殊的钱币时期也值得提及。
比如北宋时期,有脆钱和活钱两种类型的钱币,脆钱容易断裂,而活钱则相对耐用。
明代时,出现了铜元和银元,成为中国货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清朝时期,辅币逐渐减少,铜元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钱币逐渐与世界接轨。
20世纪初,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铸币技术,铜元的制作也更加精细。
此后,中国的钱币历程经历了辗转的时期,从被西方文化影响,到金圆券的发行,再到建国后的人民币改革和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的钱币历史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过程。
从最早的青铜币到现代的纸币,每一种钱币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钱币的演变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迁,是中国历史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
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1.天然贝币: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天然海贝已经被用作货币,如商代的琥珀
金币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无文铜贝。
2.夏代至秦朝:中国的货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朝。
夏商时
期主要使用实物货币,即天然贝。
西周晚期除了贝币外,还流通了一些无固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
3.先秦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推动了金属铸币的使用,货币形态多样化,
如空首布、铲布(农具铲的演变)、蚁鼻钱(铜贝的高级形式)、刀币等。
这一时期,货币体系因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4.秦朝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统一的货币制度,以秦半两为主,但由于政策问题
导致货币减重,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汉朝初期,刘邦为了筹集军需自行铸钱,并在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了五铢钱作为官方货币。
5.货币文化的演进:随后的朝代,如唐朝、明朝、清朝等,都在货币文化和铸造技术上进
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唐朝的开通元宝、宋朝的交子、元朝的纸钞等,都是各自时代的代表性货币。
6.货币体系的完善:中国古代货币体系非常完善,包括多种形态和用途的货币,如布币、
刀币、圜钱、蚁鼻钱、方孔圆钱等。
这些货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过程一、贝壳货币时代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
贝壳因为形状美观,易于保存和携带,被人们广泛接受作为交换媒介。
贝壳货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二、青铜器货币时代随着青铜器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货币。
青铜器货币的形状和功能比贝壳货币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青铜器货币通常采用不同形状和纹饰的青铜器,如刀、斧、铲等,用于交换和支付。
三、金属钱币时代金属钱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进步。
最早的金属钱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钱币主要是铜质的,形状为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
这种方孔钱的使用,为后来的铜钱奠定了基础。
四、铜钱时代铜钱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货币形式之一,它的使用时间跨越了两千多年。
最早的铜钱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铜钱形状简单,多为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
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钱的形状和铸造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铜钱,如方孔铜钱、圆孔铜钱、无孔铜钱等。
五、纸币的出现纸币是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的纸币被称为“交子”,是由政府发行的。
然而,当时的纸币并没有普及使用,主要是作为政府的官方票据来使用。
直到宋朝,纸币的使用才开始广泛普及。
宋朝的纸币被称为“官钞”,具有一定的信用背书,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可。
随着纸币的普及,人们不再依赖实物作为交换媒介,纸币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
六、金银货币时代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增加,金银货币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的重要货币形式。
金银货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的金银货币主要是以金、银块或金、银圆形的形式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银货币的形状和重量不断变化。
在唐宋时期,金银货币的形状逐渐演变为扁平形状,称为“锭”,其上刻有各种花纹和文字。
在明清时期,金银货币的形状进一步演变为圆形或方形,上面刻有明确的面额和文字。
七、近代货币时代近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货币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是一个广泛而有趣的研究领域,它呈现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的发展演变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货币媒介形式的变迁,更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通过物物交换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然而,由于物物交换所带来的不便和困难,古代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一种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
最初,贝壳、石器、布匹等具有价值和易于携带的物品被作为交换媒介使用。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金属的使用逐渐成为了交换媒介的主要形式。
从最早使用的贝壳货币到后来的铜、银、金等金属货币,中国古代货币的形态逐渐演变。
铸币技术的进步和交易活动的频繁发生,推动了古代货币的发展与多样化。
例如,战国时期的铜铁钱、秦朝的铜贝、隋唐时期的银元宝等,都是古代货币形态丰富多样的代表。
古代货币的发展与演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重要变革,也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紧密相关。
例如,随着玉石的珍视,玉币逐渐成为了一种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钱币上的铭文和图案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文化特色。
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赋予了古代货币一种独特的艺术价值。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是一个持续发展与变革的过程。
它不仅是经济交换的媒介,更是历史进程和文化传承的见证。
通过研究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历程,从中获得对现代货币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在概述部分,首先介绍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性和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引出了研究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的需求。
接下来,文章结构部分会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明确每个部分的内容和重点,为读者提供清晰的思维导向。
最后,在目的部分,明确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并总结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从中寻求对现代货币发展的启示。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国的货币形式经历了由实物货币到铜钱、纸币的转变,并最终发展为现代的信用货币体系。
1. 实物货币时期在远古时期,人们交换物品时采用等价交换的方式,即以物易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选择一些较为稀有、易于保存和携带的物品作为货币,如贝壳、玉石等。
这种以实物作为货币的形式被称为"实物货币"。
2. 铜钱时期公元前6世纪,中国开始使用铜质货币,这标志着货币形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铜钱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交易,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铜钱货币体系。
3. 纸币时期公元7世纪,唐朝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飞钱",这是货币形式发展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
纸币的出现,不仅方便了货币的流通,也为未来的信用货币奠定了基础。
之后,各朝代均有纸币发行,但一直未能形成完善的纸币货币体系。
4. 近代货币体系的建立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建立近代银行业和现代货币体系。
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币开始正式发行流通,成为新中国的法定货币。
5. 信用货币体系的确立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信用货币体系。
现代信用货币主要依赖于国家信用,具有无限流通性和无固定本源价值等特点,更加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形态变迁的客观规律,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元的漫长演进过程,最终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货币体系。
关于中国货币的发展历史中国货币的发展历史一、古代币制1、原始币制:据《史记•天宝新书》记载,早在公元前840年左右,周武王就发行了国家货币——“彝钱”。
“彝钱”及其他古代货币,是以金、银、铜、铁、象牙等相结合的铸副货币。
2、秦汉时代:211年,刘邦下令秦始皇正式颁布币制,在秦、汉时期,中国币制登上历史高峰,汇集了金、木、玉、炭、布、绢多种材料的通用货币“钱”。
3、汉中国:曹操创始汉中郡府制,实行以铜做单位的统一“令钱”制度,但令钱内地和汉中郡府发行的可以兑换,但其幅度不定,有时相差较大。
二、近代币制1、宋元时代:宋朝前期对当地历史上的不同种类的货币实行统一,元朝实行了新的币制,以“紫徽通宝”为主。
2、明清时代:明代制定《全国铜钱制度》,实施全国统一的货币“铜钱”,并以铜钱锻钱做为统一的价值衡量单位。
清代又实行新的币制,全国推行大清银币和大清铜币,成为当时主要的货币形式。
3、近代以来:近代以来,中国采用以宋代为代表的历史上几个朝代比较成熟的“铜钱”制度,使各地货币更统一,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币制体系。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币1、1948年:自1948年起,中国采用新民币,并分别以元、角、分、厘四构成,有八个面值,除去1分代表的社会主义货币。
2、1955年:1955年以后,改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币银行票发行管理条例》,开始发行1角银币,实行五种票币制,可兑换百分之一社会主义货币,但流通额度有限。
3、1978年: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在物价急剧上涨的背景下,中国决定发行新版人民币,建立多种面额新币,取消旧币面值老票币,全面推行新民币。
4、2000年:2000年,中国推出了新的人民币计价方式,以金融市场来决定汇率,发行特殊版及中新版券,形成多种面额以及实用性更强的新币。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史感悟首先,对于中国货币的起源,我深感其源远流长。
早在商周时期,虽然没有具体的货币形式,但已经产生了贝壳、兽牙等用作交换媒介的物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发展进一步,出现了铜钱的形式。
铜钱的发行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加快了经济的繁荣。
进入秦汉时期,铸币工艺进一步改进,铜钱的发行量大大增加,成为主流货币形式。
到了中古时期,纸币的出现使货币的形态更加多样化,加速了货币经济的发展。
随着贸易活动的增加,元朝时期的杭州发行的铜板成为中国货币史上最大的一种货币形式。
到了清朝末年,西方势力的影响下,银元成为东亚地区通用货币。
其次,对于中国货币的种类,我觉得其丰富多样,展现了我国货币文化的多元性。
除了铜钱和纸币之外,丝绸币、金圆券、金、银等也都曾经是中国货币的一部分。
比如元朝的楷书钞、明清时期的大清铜钱和民国时期的束发币,都是中国货币种类的佳篇。
不仅如此,各个朝代的货币还有不同的品种划分,钱币的款式、图案、文字等也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成熟。
这些丰富多样的货币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商业繁荣和文化传承。
最后,对于中国货币的作用,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换媒介,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象征。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的作用。
在经济层面上,货币的流通便利性、稳定性和信任度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在文化层面上,货币的图案、文字、材质等也承载着历史信息、地域文化,彰显着国家的统治权威和民族的自豪感。
比如明代的宣宗宝钞上刻有“天下为公”等寓意深远的文字,民国时期的国宝发行更象征了国家的独立和权力的转移。
综上所述,中国货币的发展历史丰富多样,其起源、种类和作用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通过对中国货币发展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货币作为一种符号和象征,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基石,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通过研究和传承中国货币的发展历史,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文化之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浅析历史上货币的变革
睢县回族高级中学郭大磊
在中国历史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货币也与时俱进不断的变化着,下面对历史上货币的变化做一小结,从而纵向的理解社会的进步。
最早的交换是以物易物,货币尚未出现,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实物货币开始出现。
夏商西周时的货币,相传是人造贝币。
贝币作为早期实物货币,是一种原始货币,种类不一,由于真贝不够,乃用仿制品,如石贝,骨贝,铜贝等。
铜贝是金属铸币的滥觞。
金属铸币的出现表明社会的进步——人类掌握了冶金的技术。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金属铸币相传是在东周时期产生。
有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24年,周景王始铸大钱,这是我国文献中关于铸钱的最早记录,此一记录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繁荣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中国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金属铸币技术的日渐成熟,再加上政治上列国并立,导致这一时期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
这一时期的货币从形状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
同时黄金和白银也开始作为货币使用,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时期,秦代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货币度量衡。
史载:“秦并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之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
”其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半两’两字分列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
象征着天圆地方的秦半两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其范式对后代货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西汉元狩五年【公元前188年】,汉武帝时期废掉了半两钱,始铸五铢钱,这种货币继承了半两钱的范式,并成为我国钱币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同时它也是秦汉货币史一次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
隋唐时期是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变期。
隋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唐朝开国后,于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通行720年的五铢钱从此退出了钱币历史的舞台。
开元通宝开创了新纪元,在钱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唐以后历代的铸币标准,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了一种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
同时,铸币文字书体也发生了变化,先秦为篆,秦到隋多为小篆,而至开元钱则以隶书楷书为主。
铜钱名曰通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钱为宝则意味着货币即财富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其崇拜程度。
两宋是中国古代封建经发展的最高峰,政府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北宋初年的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方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由于铺户恪守信誉,随到随取,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性,真正成为了纸币。
但是后期因供应军需超额发行,交子严重贬值,1105年遂停止发行。
元代进一步完善了纸币制度,后经马可波罗之手将中国纸币印制工艺和发行流通的情况传到了欧洲,为欧洲纸币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农产品大量流向市场。
国际贸易也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同时金属铸造技术也得到提高,这些都为白银的流通创造了条件。
明初,政府承元代之制,发行纸钞,禁止金银的流通。
但由于纸币的通货膨胀,白银以其优良的天然特性,在天顺年间逐渐成为民间主导的流通货币。
明中叶以后,日本和美洲
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至隆庆初,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认可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施,一钱以下只许用钱。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尽管明代的白银还是一种称量货币,以两为基本单位,但它的使用却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为扫除清朝残余势力,于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国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国际金价和银价波动的影响,中国国内的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制币值无法持续,而且国内货币发行杂乱不堪。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外流,将白银收归国有。
这一改革一定程度稳定了金融和物价。
但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由于实施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从而彻底崩溃!
以上即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铸币,从铜钱到白银再到纸币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货币与社会经济两两相互作用,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商品经济也得到不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