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m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一、什么是气候1、天气天气指的是短期内(通常指一昼夜)的气象要素(比如温度、湿度等)和气象现象(比如云、雾、雨、雪等)在一定地域内综合表现的大气物理状况。
2、气候气候指某一个地区或地点内多年的天气状况。
(张光业、苏文才编著的《气候学基础》,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3、气候、天气的关系气候和天气都是表示大气物理状况的指标,天气指的是短期内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指的是多年的天气状况。
二、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一)我国气候的变化过程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我国的气候有冷暖干湿的波动变化。
关于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分期,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划分为9个时期。
如果从距今1万年前算起,我国的气候变迁大致可分10个时期: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
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
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的气候总体上较温暖,但气候也有所波动。
分为3个时期:(1)距今8000年至5000年间,我国气候较为温暖。
在我国各地都能找到证据。
A.陕西西安:在西安的半坡遗址(年代距今5600-6080年),出土的动物骨骸有獐、竹鼠和貉(hé)等。
獐现在只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沼泽地带。
竹鼠以竹笋、竹根为食,说明当时关中一带分布有大量的竹林,但现在陕西境内只有沿秦岭北麓还有少量的竹林分布,陕西境内已没有竹鼠了。
貉则喜欢生活于河湖之中。
这些动物遗骸表明,在距今五六千年前,西安一带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
B.上海一带:上海菘泽、亭林、唯亭遗址的孢粉分析,证明距今5460±110年上海一带植被是青岗栎、栲为主的常绿阔叶林-落叶混交林,气候大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中南部的气候,由此推测当时上海地区年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出2-3℃,气候比现在温暖。
(2)距今5000年至4500年间,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时期,气候有短暂的降温过程。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不仅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和空间差异性,同时由于两种差异性的交互运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本文试图勾勒出这种特点和影响的大致轮廓,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一、时间差异性气候包括气温和干湿状况两大基本要素,研究历史气候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①〕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上,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时代。
甲骨文记载当时安阳人种水稻是阴历二月下种,比现在早一个多月。
北京附近的泥炭层分析表明,五千年前那里生长着大量的阔叶林,代表着相当温和的气候。
2.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
《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
《春秋》中有鲁国“春正月无冰”、“春二月无冰”、“春无冰”等多次记载。
《荀子•富国篇》和《孟子•告子上》载齐鲁地区农业种植一年两熟。
4.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
《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C。
5.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时期,其间公元650、689、678年冬季,长安无雪无冰,当时气候温暖可见。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
1225年,道士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一直是环境科学和历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献记载、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分析,研究者们得出了一些对气候变迁的初步认识,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左传·哀公七年》: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一些与气候有关的信息。
例如《左传》中记载了公元前510年,周朝国君哀公七年冬天非常寒冷,民众冻死成千上万。
2. 黄土高原陕西省华县文献:发现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农民古代记忆,揭示了过去几千年华山地区的较为明显的气候变化特征,包括暖期和寒期的交替。
3. 中国大陆冰川记录:中国大陆的一些高山地区保存了丰富的冰川遗迹,研究者通过对冰川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分析,可以推测出过去几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
4. 树木年轮分析:树木年轮记录了树木生长的年份和季节性变化,通过对树木年轮的分析,可以推测出古代气候的湿度和温度等变化情况。
5. 湖泊和沉积物分析:中国大陆许多湖泊保存了大量的沉积物,通过对湖泊沉积物的物理和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推测出古代气候变化的幅度和频率。
6. 古代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文献中,如《礼记·月令》、《山海经》等经典著作,记录了一些与气候相关的信息,例如季风、旱涝等天候现象。
7. 古代农业生产情况:通过研究古代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技术,可以推测出当时的气候条件。
例如,古代农民栽种水稻的选择和农作物的收成情况,往往与当时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8. 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往往会因为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做出调整。
通过对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分析,可以推测出当时的气候状况。
综上所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可以通过古代文献、考古遗址、自然记录等多个方面的研究进行初步认识。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中国历史上的⼏次⽓温变化近五千年的时间,根据材料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1100年)以来,⽵类分布的北限⼤约向南后退1°—3°纬度。
右,正⽉份的平均温度⾼3°—5℃。
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公元1400年)代,黄河流域的劳动⼈民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对于他们,季节的运⾏是很重要的事。
⼈民采⽤各种⽅法来定春分,作为农业操作的开始时的年平均温度相差1.5℃,正⽉平均温度相差4.6℃。
这个结果与考古时期⽤⽵⼦分布区域变化的⽅法所得的结果是⼀致的。
来调和饮⾷,因当时不知有醋。
这说明梅树的普遍性。
战国秦汉时期,⽓候继续暖和。
清初的张标研究了秦朝《吕⽒春秋》中的物候资料,认为秦时春初物候要⽐清初早三个星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了当时经济作物的分布,如桔在江陵(四川),桑在齐鲁(⼭东),⽵在渭川(陕西),漆在陈夏(今河南南部)。
这些的繁茂。
知道的第⼀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
那时,⽓候已⽐现在寒冷。
这种寒冷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公元280—289年这⼗年间达到顶点。
当时每年阴历4⽉份降霜,估计那时的年平均温度⽐现在低1°—2℃。
六世纪上半叶⽐现在冷。
频繁,⽽且延到暮春。
根据南宋的历史记载,从公元1131—1260年,每⼗年降雪平均最迟⽇期是4⽉9⽇,⽐⼗⼆世纪以前⼗年的最种现象是罕见的了。
福州是中国东海岸⽣长荔枝的北限,⼀千多年来,曾有两次荔枝全部死亡,⼀次在公元1110年,另⼀次在1178年,均在⼗⼆世纪。
⽇本的封建主历年在西京花园设宴庆祝⽇本的樱花盛开,从公元九世纪⾄⼗九世纪,均有⽇期的记载,从⽽保留了⼀份物候记录。
这个樱花开放时期,以第九世纪为最早,第⼗⼆世纪为最迟。
⼗⼆世纪刚结束,杭州的冬天⼜开始回暖。
公元1200年、1213年、1216年和1220年,杭州没有冰和雪。
这个时候,北作为经济林⽊⽽培植了。
⼗三世纪初和中期的⽐较温暖的期间是短暂的,不久冬季⼜严寒了。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咱们中国历史上的气候那可是一直在变呀!就说古代吧,唐朝的时候,那气候可比现在暖和多啦!听老师讲,那时候长安城里的花开得都比现在早呢!我就在想呀,要是我能穿越到唐朝,是不是能更早地看到美丽的花朵,闻到那香香的味道?再往前,周朝的时候,黄河流域可不像现在这么干燥。
那时候,树木郁郁葱葱,河水也流得欢畅。
这就好像我们现在去公园,到处都是绿色,让人心情特别好。
可是后来呢,气候慢慢就变啦!比如说宋朝,北方有时候会特别冷,冷得让人直打哆嗦。
这就好比冬天里,你没穿厚棉袄就出门,那风一吹,骨头缝里都透着寒意!我爷爷跟我说过,他们小时候,冬天的雪下得可厚啦,能没过膝盖呢!而现在,雪好像都变得小气了,不肯多下一点。
这难道不是气候在变吗?咱们中国这么大,不同的地方气候变化也不一样。
南方一直都比较湿润温暖,北方有时候就比较干燥寒冷。
这就好像两个小伙伴,一个性格温柔,一个脾气有点急躁。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讨论这个问题。
小明就说:“那气候变了,对我们有啥影响啊?”小红马上接话:“这影响可大啦!粮食收成会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跟着变呀!”是啊,气候变了,农民伯伯种地就更不容易啦。
如果雨水少了,庄稼就会渴得没精打采;要是雨水太多,又可能会把庄稼淹坏。
这多让人心疼啊!而且,气候变了,有些动物和植物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说不定有些小动物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家,到处流浪。
这多可怜呀!所以说,咱们可得好好保护环境,不能让气候变得更糟糕啦!要是气候一直这么乱变,那我们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呢?难道我们要生活在一个乱糟糟的世界里吗?我觉得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节约水电,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地球能一直开开心心地转下去,让气候也能稳定一些,这样大家才能都过上好日子!。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
你们知道吗?气候的变化对咱们中国古代的发展可有大影响啦!
比如说,在一些温暖湿润的时期,农业就发展得特别好。
那时候雨水充足,庄稼长得壮实,老百姓能收获好多粮食,生活也过得不错。
给大家讲个故事。
唐朝的时候,气候比较温暖,北方的粮食产量很高。
老百姓们种的麦子、水稻都丰收了,大家吃得饱饱的,国家也变得很繁荣。
可要是气候变得寒冷干燥,那就麻烦啦。
有时候会闹旱灾,地里的庄稼没水喝,长不好,老百姓就得挨饿。
像明朝末年,气候变得很冷,旱灾也频繁发生。
粮食收成不好,很多人没饭吃,社会就不太稳定。
再比如说,气候还会影响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的关系。
气候寒冷的时候,草原上的草长得不好,游牧民族的牛羊没吃的,他们就可能会往南边来,和中原地区发生冲突。
反过来,气候好的时候,大家都能安居乐业,国家也能稳定发展。
同学们想想,如果一直是风调雨顺的好气候,那人们是不是就能安心地做各种事情,比如读书、做生意、搞艺术?
像宋朝,虽然军事上不算特别强大,但是因为气候还不错,经济和文化那可是相当发达。
所以说呀,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和历史发展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咱们了解了这些,就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的历史,知道咱们的祖先们是怎么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努力生活,创造出灿烂的文明的。
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会发现历史真的很有趣!。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不仅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和空间差异性,同时由于两种差异性的交互运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本文试图勾勒出这种特点和影响的大致轮廓,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一、时间差异性气候包括气温和干湿状况两大基本要素,研究历史气候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①〕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上,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时代。
甲骨文记载当时安阳人种水稻是阴历二月下种,比现在早一个多月。
北京附近的泥炭层分析表明,五千年前那里生长着大量的阔叶林,代表着相当温和的气候。
2.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
《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
《春秋》中有鲁国“春正月无冰”、“春二月无冰”、“春无冰”等多次记载。
《荀子·富国篇》和《孟子·告子上》载齐鲁地区农业种植一年两熟。
4.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
《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5.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时期,其间公元650、689、678年冬季,长安无雪无冰,当时气候温暖可见。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
1225年,道士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自古以来,气候变迁一直是地球上的常态。
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多样化的国家中,气候变迁对农业、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多次气候变迁的发生导致了社会和政治的动荡,同时也塑造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和智慧。
中国拥有广阔的疆土和多样化的气候区域。
北方地区的气候干燥、充满挑战,而南方地区的气候潮湿、温暖。
这种区域差异导致了中国的历史上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差异。
气候变迁对于这种区域差异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中国的历史上,气候变迁带来的干旱和洪水成为了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
公元14世纪初,著名的“大旱灾”使整个北方地区的农业产出大幅度下降,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
这不仅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政权更迭,也使得中国人民面临突如其来的挑战。
同样的情况在公元20世纪初的北方农村也出现过,干旱导致了农作物减产和粮食短缺,引发了农民起义和社会混乱。
相反,南方地区常年充足的降雨量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因素。
南方的水稻农业依赖于充沛的雨水和湿润的气候,这也为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然而,南方地区的气候也不是持续稳定的。
在历史上,洪水和干旱时有发生,给南方地区的农业产出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
这也促使南方地区的人民发展出了灵活应对气候变迁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除了对农业产出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气候变迁还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与特定的自然灾害和气候事件相关联。
例如,在唐朝时期,广大的黄河流域频繁发生洪水,这迫使政府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同时也催生了许多关于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的技术研究。
这些灾害与气候变迁的关系,不仅促使中国人民创造出精湛的水利工程,也影响了中国的风水和宗教信仰。
尽管气候变迁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中国人民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来应对这些挑战。
中国历史上的灾难经历使得中国人民更加注重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研究。
近几十年来,中国政府和科学界也投入大量资源来研究气候变迁的预测和应对措施。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是地球上长期以来发生的自然现象之一,其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广袤的国土,自古以来就经历了各种气候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尽管由于史料的缺失,我们无法得知每一个时期的气候状况,但是通过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关键时期的气候变化。
从远古时期开始,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动密切相关。
在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时,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被冰川覆盖,气候寒冷干燥,人类居住条件恶劣。
随着冰川的融化,气候逐渐变暖,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宜居的时期。
在中国历史的早期时期,随着气候的逐渐改变,人类开始从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转变为农耕文明。
这一时期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粮食作物的生长,人们开始选择适合农耕的地点居住,并发展起农业文明。
同时,由于气候因素,中国也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
然而,气候变迁并不总是对中国带来好处。
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气候变化带来了干旱和水患等自然灾害,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
例如,在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中国东部地区频繁出现旱灾和水患,导致人口减少、农田荒芜和社会混乱。
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隋唐王朝的兴起创造了机遇。
除了自然灾害,气候变迁还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发展。
例如,在唐宋时期,气候逐渐变暖湿润,为中国文人提供了创作的良好环境。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描写了丰富美丽的自然景色,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同时,中国的绘画艺术也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人们开始创作描绘四季变化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等。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全球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给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干旱和洪水频发,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第一章历史自然地理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历史时期气候的总体特征:冷暖交替。
中国近万年的气温波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距今8000~5000年的全新世界大暖期。
5000年前到3000年前,气温相对下降,但仍然比较温暖。
竺可桢是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研究的开创者,他利用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候和物候的记载,提出了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考古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期(二)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从公元前1100年到前850年的西周时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2)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二年温暖期。
(3)从公元初年到600年的东汉、三国至六朝时代,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二个寒冷期。
(4)从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至北宋初期,为我国第三个温暖期。
(5)从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三个寒冷期。
(6)从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四个温暖期。
(三)方志时期:从1400年——1900年的寒冷时期在公元15世纪到19世纪的500年中,是我国近5000年来的第四个寒冷期。
一般认为这500年中还经历了3次寒冷的峰期。
1、第一冷期这次冷期从明成化六年(1470)起,到正德十五年(1520)止,大约持续了50年左右的时间。
2、第二冷期从明泰昌元年(1620),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止,约100年之久。
3、第三冷期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40——1890)止的50年间,为第三冷期。
(四)仪器观测时期: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仪器观测时期。
1911年,中国政府建立正规的气象站,从此进入了仪器观察时期。
20世纪以来,我国的气候属于历史时期由1400年开始的第四个寒冷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与政权兴衰的互动关系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和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整体上,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呈现出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在古代,温暖期通常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国土面积广大;而寒冷期则导致汉人政权实力大打折扣,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来自外族的压力很大。
具体来说,全新世大暖期,即距今8000年到5000年左右的温暖期,是气候最适宜的时期。
辽南地区的年均温为13℃左右,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小于1.00,属于暖温带湿润气候。
然而,自公元前1100年左右开始,中国进入了第一个寒冷期,持续时间达200多年。
《诗经·豳风》描绘了西周关中地区的严寒,《竹书纪年》记载了公元前930年和公元前897年左右的严寒,有所谓的“江汉俱冻”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元前1100年左右进入了第二个寒冷期。
这一时期,气温相对下降,但相对仍比较温暖,这种温暖的气候一直延续到殷商时代。
此后,中国历史上的气候逐渐变冷变干,经历了多次寒暖交替。
气候变迁对于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温暖期的中央政权强大,国土面积广大;而寒冷期则导致汉人政权实力下降,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来自外族的压力很大。
这种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的互动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中国气候历史悠久,从14000年前至今,至少经历了四个暖期和四个冷期。
以下是部分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1.公元600年至1000年:是第三个暖期,当时处于隋唐北宋时期,
也是中国三千年来最温暖的时代。
2.公元1000年至1200年:是第三个冷期,当时正值南宋时代,气
候转冷,华北地区不再有野梅树生长,南方太湖开始结冰,洞庭湖一带的柑橘冻死,荔枝种植线向南移动。
3.公元1200年至1300年:是第四个暖期,当时正值南宋后期到元
代,竹子再次回到黄河中游地区,这个温暖期只持续了100年左右。
4.公元1300年至1900年:是第四个冷期,也称为明清小冰期。
明
武宗时期,长江封冻一月,洞庭湖结冰一尺。
清朝初期,东南沿海一带冬季最低温比现在低5-7度。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是地球长期以来的自然现象,它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古代人民凭借着智慧与勇气,与气候的变迁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
本文将以气候变迁为线索,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一、气候变迁与古代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而气候变迁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气候变迁带来的温度、降水和风力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庄稼的生长和丰收。
例如,在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的北宋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暖期,气温较为温暖,雨水充沛,农作物丰收。
而到了14世纪,进入了一个寒冷干旱的时期,许多地区的农田干旱歉收,人们面临着饥荒和灾难。
这种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也间接地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和政治的变革。
二、气候变迁与政治演变气候变迁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对社会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气候变迁引发的饥荒和灾害导致了政治的变革和动荡。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公元907年至960年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正值寒冷干旱的气候变化,加上农田生产的严重损失,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和灾难。
国家社会几度更迭,政权更替频繁。
此后,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农田治理政策,通过引导水利和土地整理来改善农田生产状况,并成功地稳定了政权。
三、气候变迁与迁徙与文化交流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存在着差异。
气候变迁迫使人们迁徙寻找更适宜居住的地方,这也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例如,在遥远的秦汉时期,西部的干旱气候迫使许多中国人迁移到南方地区,这导致了北方和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促进了统一的中国化进程。
此外,封建时期的南方水乡和北方草原地区因气候变迁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风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四、气候变迁与社会公平问题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明显的不公平问题。
在旱涝频繁的地区,经济和社会资源往往集中在一部分人手中,而其他人则因缺乏水资源而生活困难。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作为人地关系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气候变迁影响到中国历史发展的诸多方面。
以农为本的中国,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人类的历史与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体,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也越大。
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 中国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生态环境较量与整合的过程。
三四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数次转寒转暖交替变迁,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格局的演化和发展。
一、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冷暖变化特征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充分说明10000—5000 年前,在北起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天山南北、云贵和西藏高原的广大范围内,都处在较今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中。
这种温暖气候大致下延至公元前20 世纪的殷商时代。
根据竺可桢先生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的论述,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可表述如下:近四、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个温暖湿润期和三个寒冷干燥期。
第一个暖湿期为“仰韶暖期” (约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1000 年)。
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一时期创造了仰韶—龙山农业文化,诞生了灿烂的黄河流域文明。
第二个暖湿期为“秦汉暖期” (公元前770 年—公元初年)。
历时七百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第三个暖湿期为“隋唐暖期”(公元600 年—公元1000 年)。
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风调雨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与暖湿期相间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干冷期。
第一个干冷期为西周干冷期(公元前1000 年—公元前850 年)。
第二个干冷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年—公元600 年),这个寒冷期在公元 4 世纪前半期达到极值。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动乱岁月经历了这次寒冷期。
第三个干冷期在北宋初年至清末(公元1000 年—公元1900 年)。
中国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自然环境经历了许多变迁。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自然环境的演变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
一、气候变迁中国的气候变迁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古代的中国气候与现代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气候相对湿润,有利于早期的农业生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逐渐干旱,大片的草原变成了沙漠,例如今天的内蒙古大草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气候变迁对中国的农业、畜牧业和水资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生物多样性的变迁中国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得益于其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地形。
古代的中国曾经是森林和湿地的天堂,各种动植物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然而,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湿地被开垦,许多生物失去了它们原本的栖息地。
这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
三、水资源的变迁中国是世界上最受干旱和水资源短缺影响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水资源变迁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古代的中国主要依靠水稻种植维持生活,因此水资源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中国的水资源逐渐减少,河流的涨落不定,干旱和洪水频繁发生。
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中国人发明了许多灌溉设施和水利工程,如大运河和南水北调工程。
四、土地利用的变迁古代的中国主要以农业为主,土地利用方式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
古代农民主要利用山地和平原进行农业生产,而且注重环境保护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工业和城市建设,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如今,中国正致力于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大土地保护和恢复的力度。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的变迁让中国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保事务,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例如,中国加强了大气和水质监测,控制了工业污染和农药使用,并推广可再生能源等环保措施。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不仅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和空间差异性,同时由于两种差异性的交互运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本文试图勾勒出这种特点和影响的大致轮廓,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一、时间差异性气候包括气温和干湿状况两大基本要素,研究历史气候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①〕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上,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时代。
甲骨文记载当时安阳人种水稻是阴历二月下种,比现在早一个多月。
北京附近的泥炭层分析表明,五千年前那里生长着大量的阔叶林,代表着相当温和的气候。
2.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
《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
《春秋》中有鲁国“春正月无冰”、“春二月无冰”、“春无冰”等多次记载。
《荀子·富国篇》和《孟子·告子上》载齐鲁地区农业种植一年两熟。
4.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
《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5.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时期,其间公元650、689、678年冬季,长安无雪无冰,当时气候温暖可见。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
1225年,道士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
”说明当时北京气候比现在温暖。
8.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
此间,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
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
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行。
五千年来,我国气候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交替变迁,其时间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
二、空间差异性影响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是太阳辐射、下垫面、大气环流及人类活动影响四大因子,这几个因子相互作用决定着气候的变迁,加上我国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广阔面积、复杂地形及支配气候的环流因素,决定了我国气候变迁的又一个特性——空间差异性的产生。
地球上气候波动首先和太阳辐射的强弱有关,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寒、温、热三带的分别,都是因为太阳辐射强弱不同的缘故。
我国领土北起黑龙江江心,南至曾母暗沙,南北跨49个纬度。
从南到北,包括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六个热量带,其中又以温带、暖温带、亚热带面积最广,这是决定我们气候类型多样性和气候变迁的空间差异性的基本因素。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由于地表热量状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温压场,从而产生明显的季风环流,对我国的气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世界同纬度相比,我国黄河流域相当于地中海一带,长江以南的纬度相当于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区。
若按行星风系规律,我国江南则属于一片沙漠,但因亚热带季风气候作用,却使我国东部和南部成为温度高、降水量多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亚热带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从我国呈东西走向的三列山系来看,它们作为南北冷暖气流的屏障,又构成了重要的气候分界线。
其中海拔1500—2500米的秦岭山脉作用最明显。
秦岭以北为暖温带,以南为亚热带,所谓“十月先开岭山梅,南枝向暖北向寒”的诗句,正说明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
海拔5000米以上的西藏高原,既得不到太平洋的湿润气候,又被喜马拉雅山切断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通路,使我国西北内陆变成为沙漠性的干燥气候。
加上西伯利亚冷气流由蒙古高原爆发性地南侵,形成强大的寒潮影响了冬半年北部大半个中国,又加大了西、北、东、南气候变化的空间差异性。
在中国,气候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依次渐冷,森林、草原、荒沙、沙漠也依次出现,从而形成了东、西、南、北气候的迥然不同,最大的特点是形成了东南中国与西北中国气候的自然分异。
这种气候变迁的空间差性与时间差异性交错运行,对每一个时期中国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时、空差异的影响首先是政治上的影响。
气候的时空差异性所造成的东南与西北中国的分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极为深刻。
现代地理学家以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为两端,在中国地图上划一斜线,斜线以西以北为西北中国,拥有占中国领土面积57.1%的土地和占总人数5.6%的人口,大体上是历史上游牧民族或少数民族的主要活动区;斜线以东以南为东南中国,拥有占领土面积42%的土地和占总人口数94%的人口,基本上是历史上农业民族(汉族)的主要活动区。
〔②〕其中,随气候的变迁,东南部经济文化日渐超过北部,人口密度也越来越大。
在西北中国与东南中国之间,古长城沿线大体上与农、牧区自然分界线相吻合。
早在1121年,道士丘处机北过张家口第一隘口野狐岭时吟诗曰:“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
北顾但寒沙衰草,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矣。
”《辽史·营卫志》亦云:“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廓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鱼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
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上农、牧分区和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峙,两种经济、两个民族既相互和平交往又相互兵戈以待。
每当寒冷期代替温暖期之时,总有大规模的游牧民族向南方温润的地区迁徒,中原地区的农业王朝便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挑战。
其中公元400年左右的“五胡乱华”,公元1200年左右,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的接踵南下,以及公元1700年左右满族入关,是农牧民族军事冲突的最典型事例。
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始终是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农牧民族的对峙,最直接的影响是在政治方面。
随着几次最大的军事冲突,出现了几个典型的南北朝对峙的政治局面。
与“五胡乱华”相伴随的是第一个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十六国及北魏、北齐、北周与南方的东晋及宋、齐、梁、陈对峙;与契丹、女真和蒙古南下相伴随的是第二个南北朝时期——辽、金与两宋政权的对峙;到了明代,先是明初明政权与北元蒙古的政权对峙;继而是明末南明政权与清政权对峙。
由于长期的南北对峙,农业民族要抵抗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南下,不得不凭藉专制集权的中央政府,以组织分散的农民去修筑万里长城,保卫自己的安居乐业,这就是中国专制集权体制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经济上的影响。
五六千年前,与温暖期同时,是一相当湿润的气候。
当时的黑龙江流域,为几千年来最湿润的时期,北京平原为河流纵横、池沼广布之乡。
距今2500年左右,气候转向干燥。
在北京考古发掘中发现代表湿润气候的混炭沼逐渐消失。
距今约1000年左右,气候再次变干。
根据大量的地方志中的旱涝记载,我国东南地区自公元初以来,水灾相对减少,旱灾相对增加,以公元1000年为界线,此前1000年的旱期持续时间短,湿润时期持续时间长;此后的湿润时期短,干旱时期长。
最近500年来旱涝材料排成年表显示,旱灾明显地多于水灾。
气候的干湿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干冷地带农业生产受到严重限制自不必说,在其它地区,也因气候冷暖干湿的变化而左右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般说来,气温每降低1℃,亚热带北界位置也随着向南推移一个纬度左右,适宜于农作物生长的北界位置也随着南移。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波动的总趋势是: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度一个比一个低,这就从整体上决定了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经济重心向南迁移的大趋势。
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主要表现在三个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停滞和衰退,长江流域大规模开发与南方经济上升;五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上升并超过北方,形成了新的经济重心,经济上“南盛北衰”的局面继续发展;明清以来,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畸形发展,东西差距及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纵观这三次大规模的经济重心南移,正好与历史上第二、第三、第四个寒冷期的到来相始终,从中不难窥见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再次是文化上的影响。
经济是基础,它的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必然引起上层建筑中的文化发生巨大变化,最明显的表现是: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文化中心也在北方;隋唐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文化中心也相应地移到了南方。
秦汉时期定都关中,经济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有所谓“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和“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
到了隋唐以后,粮食供给开始依靠南方,文化重心也开始向南迁移。
到宋代,有了“苏常熟,天下足”和“江浙熟,天下足”的说法。
到明清时期,又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此时中国文化以最富裕的长江流域为根据地,形成了“东南财富地,江浙人文薮”的局面。
至近现代,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广东、福建在经济上渐渐占据重要位置,中国的文化又有了进一步南移的倾向。
关于中国文化重心的南移,前人多从“中国历代人物之地理的分布”方面去研究,这里介绍两家,借以说明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丁文江在《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③〕一文中根据二十四史中汉、唐、宋、明各代人物,分省列表为:时代前汉后汉唐北宋南宋明人物最多的省山东河南陕西河南浙江浙江河南陕西河北河北福建江苏日本桑原骘藏在《由历史上观察的中国南北文化》〔④〕一文中,以科举为例,交明清两代登科第者列表统计,明代从洪武四年起至万历四十四年止,每科状元、榜眼、探花和会元总共244人,其中南方215人,占88%,北方29人,占12%。
清康熙十八年开制科,共录取50人,其中南方占42人。
乾隆元年制科,共取15人,南方占14人。
明清两代共出状元203人,南方有188人。
四、有关问题的讨论1、通过上述中国气候变迁的特点及影响的讨论,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问题。
怎样看待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关系,这是一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过去由于片面地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因而很少具体地研讨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和讨论,认识到地理环境本身是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在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约束,否则,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但是,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究竟怎样?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的发展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是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