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并网控制系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
- 格式:docx
- 大小:339.30 KB
- 文档页数:6
光伏发电系统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一、引言光伏发电系统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具有环保、安全、可持续等优势,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功率受到天气、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输出功率存在一定的波动。
为了最大化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我们需要实施最大功率跟踪控制。
二、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的原理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是指通过调整光伏阵列输出电压和电流的方式,使得输出功率达到最大。
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一般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1. 太阳辐照度:太阳辐照度越高,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越大。
因此,通过监测太阳辐照度的变化,可以实时调整光伏阵列的工作状态。
2. 温度:高温会导致光伏电池的效率下降,从而减小了输出功率。
因此,根据温度变化调整光伏阵列的工作状态也是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光伏阵列电压和电流: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与其电压和电流的乘积成正比。
通过控制电压和电流的变化,可以达到最大功率输出。
三、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的方法1. 突变搜索法:该方法通过固定步长搜索的方式,在不同的电压和电流点上测量输出功率,并选择功率最大的点作为工作点。
该方法简单有效,但可能存在多个局部最大值的问题。
2. 渐进调整法:该方法通过不断改变光伏阵列的工作电压和电流,观察功率变化,最终找到功率最大的点。
该方法需要周期性地进行调整,但可以达到更精确的最大功率跟踪。
3. 梯度下降法:该方法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功率对电压和电流的梯度,并根据梯度的方向调整光伏阵列的工作状态。
该方法复杂度较高,但可以实现更精确的最大功率跟踪。
四、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的应用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已经广泛应用于光伏发电系统中。
通过实施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可以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增加发电量。
这对于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的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如风力发电系统、潮汐发电系统等。
通过调整工作状态,使得系统功率达到最大,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
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最大功率追踪算法研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和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光伏发电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最大功率追踪算法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可以实现光伏电池板的最大输出功率,进而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
本文将介绍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最大功率追踪算法,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最大功率追踪算法的原理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电池板是获取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的核心设备。
然而,光照强度的变化和光伏电池板本身的特性使得其输出电压和电流随时都在变化。
因此,为了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需要实现光伏电池板的最大输出功率追踪。
最大功率追踪算法是通过对光伏电池板输出电压和电流进行测量和监控,进而计算出光伏电池板的输出功率,并实时调整电池板的工作状态,以保证输出功率达到最大。
最常用的最大功率追踪算法包括模拟算法、传统的启发式算法和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
模拟算法是最早被使用的最大功率追踪算法,它根据光伏电池板的电特性建立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来获取最大功率点。
传统的启发式算法则是通过试错法逐步调整电压和电流,不断接近最大功率点。
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则是采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技术,通过自学习来找到最大功率点。
二、最大功率追踪算法的研究现状目前,最大功率追踪算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1. 基于模糊控制的最大功率追踪算法基于模糊控制的最大功率追踪算法是利用模糊控制理论来建立光伏电池板最大功率追踪系统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能够在光照变化频繁、天气复杂的环境下实现高效的最大功率追踪。
2. 基于人工智能的最大功率追踪算法基于人工智能的最大功率追踪算法是通过利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技术来实现最大功率追踪。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光伏电池板的输出功率经常变化的问题,具有自适应性强、稳定性好的优点。
3.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最大功率追踪算法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最大功率追踪算法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光伏电池板最大功率追踪的方法。
光伏最大功率点跟踪原理光伏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简称MPPT)是一种用于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技术,旨在寻找并保持光伏电池组的最大功率输出。
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受到光照强度、温度、负载电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MPPT技术能够通过实时追踪光伏电池组的工作状态,调整工作点,从而实现最大功率输出。
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与其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有关。
在光照强度变化的情况下,光伏电池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
为了实现最大功率输出,MPPT技术需要实时监测光伏电池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并根据这些数据来调整光伏电池组的工作状态。
MPPT技术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功率追踪算法。
常见的功率追踪算法包括传统的扫描法和现代的模型预测控制法。
传统的扫描法通过改变负载电阻的方式来扫描出光伏电池组的最大功率点。
该方法的原理较为简单,但实时性较差,且对于复杂光照条件下的功率追踪效果较差。
而模型预测控制法则是通过建立光伏电池组的数学模型,预测出最大功率点的位置,并通过控制电流或电压来实现功率跟踪。
该方法的原理更为精确,能够在复杂的光照条件下实现较好的功率追踪效果。
为了实现MPPT技术,光伏发电系统通常配备一个MPPT控制器。
该控制器能够实时监测光伏电池组的工作状态,包括光伏电池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MPPT控制器能够确定光伏电池组的最大功率点,并通过调整光伏电池组的工作状态来实现最大功率输出。
MPPT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通过实时跟踪光伏电池组的最大功率点,MPPT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
同时,MPPT技术还可以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自动调整光伏电池组的工作状态,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光伏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是一种关键的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通过实时追踪光伏电池组的工作状态,并通过调整工作点来实现最大功率输出,MPPT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
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摘要:所谓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即是指控制器能够实时侦测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电压,并追踪最高电压电流值(VI),使得光伏组件工作在最大功率点输出状态下,实现光伏逆变器的最大功率输入,提高阳光的利用率。
光伏电池输出特性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受到外部环境包括日照强度、温度、负载以及本身技术指标如输出阻抗等影响,只有在某一电压下才能输出最大功率,这时光伏阵列的工作点就达到了输出功率电压曲线的最高点,称之为最大功率点。
由于目前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比较低,为了有效利用光伏电池,对光伏发电进行最大功率跟踪(MaximumPowerPointTracking ,简称MPPT)显得非常重要。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原理太阳能电池由硅半导体PN 结构成,在硅半寻体中从硅原子的价电子层中分离出一个电子需要一定的能量,该能量称为硅的禁带宽度(在室温下硅的禁带宽度为1.12eV ),当一定强度的光照射到硅半导体时,能量大于硅的禁带宽度的光子将使硅半导体中的价电子受到激发而成为自由电子,从而在半导体内形成光生电子-空穴对,这些电子-空穴对由于热运动会向各个方向扩散。
当这些电子、空穴扩散到PN 结边界时在内建电场作用下,在N 区的电子-空穴会进入P 区,而在P 区的电子则在电场作用下进入N 区,从而在PN 结的两侧产生正负电荷的积累,使P 型层带正电,N 型层带负电,因此在PN 结上产生了电动势。
这个现像被称为“光生伏特效应”。
R光照图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1光伏电池原理太阳能电池特性目前光伏系统中使用的电池多为硅太阳电池,包括单晶硅、多晶硅以及多晶硅薄膜电池,这些硅电池的输出具有强烈的非线性特性,他们的输出受太阳光照强度、环境温度以及负载的影响,如图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2所示是在恒度温度下,不同光照强度时太阳能硅电池的输出特性。
(温度为25℃)图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光伏发电技术中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分析与优化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然而,由于太阳光照强度的时空变化以及光伏电池的非线性特性,光伏发电系统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寻找到最大功率点(MPPT)来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和发电量。
因此,光伏发电技术中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是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其作用是通过不断调整光伏电池的工作点,使得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
目前常用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主要有传统的Perturb and Observe算法(P&O算法)、Incremental Conductance算法(INC算法)以及改进的模糊控制算法等。
Perturb and Observe算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之一。
该算法通过不断增加或减小电池电压来观察功率变化的方向,以找到最大功率点。
然而,P&O算法在光伏电池功率曲线出现多个最大功率点或者光照强度变化过快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震荡现象,导致功率跟踪效果不佳。
Incremental Conductance算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
该算法通过计算电池电压变化率与电池电流变化率的比值,并与光伏电池的导电率进行比较,来确定功率变化的方向。
INC算法相对于P&O算法来说,能够更准确地找到最大功率点,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
除了上述两种传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之外,还有一些新型的改进算法被提出来。
例如,模糊控制算法结合了模糊控制理论和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通过模糊控制器来调节光伏电池的工作点,以实现最大功率输出。
模糊控制算法相对于传统算法来说,具有更优的性能和稳定性。
针对这些算法存在的问题,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化方法。
例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来优化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的调节参数,以提高算法的精确性和效率。
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追踪算法光伏发电是一种利用太阳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技术。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为了提高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需要对光伏电池阵列进行最大功率点追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简称MPPT)。
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追踪算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电池阵列工作时能够输出最大功率的电压和电流组合。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追踪算法的原理、常见的算法类型以及算法的应用。
通过了解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化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MPPT算法。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追踪算法的原理。
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曲线显示了在不同电压和电流下的功率输出情况。
该曲线通常呈现出一个“倒U”型,即存在一个最大功率点。
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追踪算法的目标就是寻找到这个最大功率点,并调整系统工作点使得光伏电池能够输出最大功率。
常见的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追踪算法可以分为模拟算法和数字算法两种类型。
模拟算法包括传统的开环算法和闭环算法。
开环算法根据光强和温度等环境因素预先设定一个工作点,以此来调整电压和电流。
闭环算法则是根据实时的光强和电压进行反馈调节,以追踪最大功率点。
常见的闭环算法有Perturb and Observe算法和Incremental Conductance算法。
这些算法通过不断调整工作点,使得系统能够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实现最优的能量转换效率。
除了模拟算法,数字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追踪。
数字算法通过使用微控制器或数字信号处理器等设备,根据电池阵列当前的电压和电流等参数计算出最大功率点,并调整系统的工作点。
常见的数字算法有P&O算法、IC算法、Hill-Climbing算法等。
这些算法通过快速的运算和调整能够更精确地实现最大功率点追踪。
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追踪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采用合适的算法,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实现高效的能量转换。
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1. 简介光伏发电是一种利用太阳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技术。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为了获取最大的发电功率,需要实时跟踪太阳能辐射强度的变化,并调整光伏组件的工作状态以保持在最大功率点附近。
本文将介绍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的原理及应用。
2. 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原理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与其工作点相关。
而工作点又由组件的电压和电流决定。
因此,通过调整组件的工作状态来使其工作在最大功率点附近,可以实现最大发电效率。
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是通过对太阳能辐射强度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组件工作状态来实现的。
常用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有以下几种:2.1 Perturb and Observe (P&O) 算法P&O算法是一种简单且广泛应用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
其原理是通过不断扰动组件的工作状态,然后观察功率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最大功率点。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工作状态,包括电压和电流。
2.测量当前功率。
3.增加或减小电压或电流的值,并测量新的功率。
4.比较新旧功率,如果新功率大于旧功率,则继续增加或减小电压或电流的值;如果新功率小于旧功率,则改变方向并减小步长。
5.重复步骤3和4,直到达到最大功率点。
P&O算法简单易实现,但由于其基于局部搜索方法,容易受到噪声和阴影等因素的干扰。
2.2 Incremental Conductance (INC) 算法INC算法是一种基于微分方法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
其原理是通过根据组件的导纳特性来调整工作状态,以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工作状态,包括电压和电流。
2.测量当前输出功率和导纳。
3.根据当前导纳与前一时刻导纳的比较结果来调整工作状态:–如果导纳增大,则增加电压或电流的值;–如果导纳减小,则减小电压或电流的值;–如果导纳不变,则保持当前工作状态。
4.重复步骤2和3,直到达到最大功率点。
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原理及分析3.2. 1 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原理从光伏电池的特点中可以看出,它的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表现为非线性,而且输出功率 伴随光照强度的改变而变化 。
但是,总是有一最佳电压值,使太阳能电池在一定的条件下能 输出最大功率。
由戴维南定理得知,在特定的日照强度及气温情况下,太阳能电池阵列可表 示为电流源和电阻串联而成的等效电路,在负载电阻与等效内阻相等的情况下,此等效电路 出力最大[46] 。
此时,太阳能电池的输出量一定为最大功率。
3.2.2 部分遮蔽光伏系统的输出特性光伏电池在有部分被遮蔽的情况下时,会导致这些部分所受光辐照度降低 。
所以在此种 情况下的光伏电池输出特性曲线会产生较大波动,其输出特性曲线上有若干个极值点[47] 。
在 此背景下,常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算法无法准确的跟踪到整条曲线的最大功率点,而是会 处于一种局部最优的情况[48] 。
下图 3-4 为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曲线,其中曲线 A 表示光伏电 池受光均匀, 曲线 B 表示光伏电池部分被遮蔽。
7350 A 6300 A 2502003 150B2100 1 0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0 10 20 30 40 50 60 70U /V U /V不同条件下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图由上图可知,在光照强度均匀的条件下,曲线 A 波动稳定,并且仅有一个极值点,这样 传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算法就会轻松的将此点作为全局极值点, 以此来完成最大功率点跟 踪 。
但是在光照强度不均匀的条件下,曲线 B 进行了不稳定50 B 5 4波动,整段曲线上出现了两个极值点,传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算法无法准确地区分出哪一个极值点为全局极值点,对接下来的工作造成一定的不便。
3.2.3 常见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方法(1)恒定电压法恒压跟踪法直接忽略了温度对其的影响。
当光照强度不同时,装置工作的最大功率点电压大小接近,可选固定电压值。
115 电源与节能技术n p I pVn s R s /n pn s R D /n pI +…n p I Dn sn p图1 光伏发电系统等效电路模型1.2 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特性光伏电池的输出受外部环境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双重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性。
在相同温度下 2024年3月25日第41卷第6期117 Telecom Power TechnologyMar. 25, 2024, Vol.41 No.6刘金山,等:光伏发电系统的 最大功率点追踪控制方法探讨素的影响,且某些方法可能会在特定条件下产生振荡,或收敛速度不理想。
3 伏发电系统的最大功率点追踪控制优化策略3.1 控制方法优化为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最大功率点追踪控制效能,可以采用混合型控制方法,即综合利用不同的最大功率点追踪技术,使系统能够在多样的环境条件下实现自适应切换,从而提升系统的稳健性。
通过设计智能控制器,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等)进行实时学习和调整,使系统可以灵活地选择最适合当前条件的最大功率点追踪方法,从而获得最佳性能。
针对振荡或收敛速度不理想的问题,引入先进的控制算法成为一种有效途径。
强化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能够更好地捕捉系统的非线性特性,提供更准确的建模和优化能力。
这些算法通过不断学习环境变化和系统响应,能够动态地调整最大功率点追踪策略,从而在复杂的光伏系统环境中实现更为精准和高效的最大功率点追踪。
因此,通过混合型控制方法和先进的算法优化,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在多变的工作条件下更为灵活、智能地选择和调整最大功率点追踪策略,提高整体系统的性能和适应性。
3.2 系统集成优化借助优化算法能够解决最大功率点追踪方法复杂度和计算成本较高的问题,如引入硬件加速技术或优化编程语言,以提高系统的计算性能。
通过对系统进行集成优化,可以在不降低准确性的前提下减少计算成本,使最大功率点追踪方法更为实用。
此外,可以制定更高效益的硬件方案,如专门设计的节能型处理器,以提高最大功率点追踪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
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的研究与实现引言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光伏发电系统逐渐成为清洁能源的重要代表之一、然而,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天气、温度等。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研究和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一、最大功率点及其重要性最大功率点是指在给定的光照强度和温度条件下,光伏系统能够输出的最大功率的电压和电流点。
最大功率点的确定对于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影响巨大。
1.传统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传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主要包括蒙特卡洛模拟法、等效电路法和经验公式法等。
这些算法基于数学模型进行功率点的估计,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是,由于光伏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和复杂性,传统算法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有限。
2.基于模糊控制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模糊控制算法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策略,可用于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的跟踪。
模糊控制算法利用模糊规则对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并通过模糊推理来确定最大功率点。
该算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实现最大功率点的跟踪。
二、基于模糊控制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的实现1.建立数学模型首先,需要建立光伏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光照、温度、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通过测量和采集实际的光伏系统数据,可以利用曲线拟合等方法得到系统的数学模型。
2.设计模糊控制器设计模糊控制器的关键是确定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和模糊规则。
输入变量可以选择光照和温度等,输出变量为电压或电流。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确定适当的输入和输出变量,以及相应的模糊规则。
3.实时调整参数模糊控制器的性能受到模糊规则和参数的影响。
通过实时调整参数,可以优化模糊控制器的性能。
常用的参数调整方法包括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等。
4.实验验证通过在光伏系统实验平台上搭建实验模型,可以验证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的性能。
通过调节模糊控制器的参数,比较实际输出功率与理论模型的输出功率,评估算法的有效性。
最大功率跟踪(MPPT)是并网发电中的一项重要的关键技术,它是指控制改变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压或电流的方法使阵列始终工作在最大功率点上,根据太阳电池的特性,目前实现的跟踪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恒电压法,因为太阳电池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最大功率点的电压相差不大,近似为恒定。
这种方法的误差很大,但是容易实现,成本较低;(2)爬山法,通过周期性的不断的给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压施加扰动,并观察其功率输出的改变,然后决定下一次扰动的方向。
这种方法的追踪速度较慢,只适合于光强变化较小的环境;(3)导纳微分法(又称增量电导法),认为太阳电池阵列的的最大功率点处,输出功率对输出电压的一阶倒数等于零。
因此在环境光强发生改变时,根据dI/dV 的计算结果是否等于-I/V ,决定是否继续调整输出电压,既可实现最大功率点的跟踪。
该方法相对于恒电压法和爬山法有高速稳定的跟踪特性。
上述三种方法各有特点,但是都不同时具有低成本、高稳定性、快速追踪的特性。
第一种方法只是粗略估计了最大功率点的位置,在光强变化到很大或较小时都会产生很大的误差。
后两种方法本质上都是通过判断当前工作点是否处于最大工作点来决定是否继续调整及调整的方向,因此最终的结果是逆变器始终工作在最大功率点的左右,来回振荡,而不是真正的工作在最大功率点处,反应在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上就是,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压或电流总是以一个直流电平为中心上下跳跃,波形很不稳定,而且在光强变化速度较快时,不能及时反应。
三、太阳能电池功率追踪访法及算法扰动观察法是目前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追踪技术中最为成熟以及被采用最多的方法,其系统方块图如图12所示。
由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此法的硬件需求较少,模拟/数字转换器节省得相当多,因此在制造的成本上将大为降低。
扰动观察法之缺点在于最大功率追踪过程中,当大气条件迅速改变时,由于响应速度未能因应调整,会使追踪的速度变缓,造成功率的损失,不过此一缺点可以用软件技术来加以改善,赋予系统自我调整响应速度之功能,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亦即以软件算法来达到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的追踪,并分析系统操作于较高频率下,其追踪的性能。
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功率最大点追踪控制技术光伏发电系统是一种利用太阳能将其转换为电能的系统。
随着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也日益普及。
然而,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与环境条件紧密相关,特别是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角度。
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并实现系统的最大发电效率,功率最大点追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技术应运而生。
功率最大点追踪控制技术旨在保持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
因为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与其负载电阻、太阳能的辐射强度和温度均有关。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会有所不同,因此为了实现最大发电效率,需要跟踪功率最大点。
目前,有多种功率最大点追踪控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光伏发电系统中。
其中,传统的追踪技术包括基于模拟方式的Perturb and Observe法和Incremental Conductance法,以及基于数字方式的扫描法和定步长法。
Perturb and Observe(P&O)法是一种最为简单和常见的追踪技术。
该方法通过微扰光伏阵列的工作条件,观察功率的变化情况,进而判断当前工作点是在功率最大点的左侧还是右侧。
然后根据判断结果相应地改变工作条件,直至系统达到最大功率输出。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同时由于频繁的工作点调整操作可能引起能量振荡,进而导致功率损耗。
Incremental Conductance法是对P&O法的改进。
它通过比较微扰前后的导数增量来判断当前工作点处于功率最大点的哪一侧,并相应地调整工作条件。
与P&O 法相比,Incremental Conductance法能更准确地找到最大功率点,但在部分条件下会出现能量振荡。
除了传统的追踪技术,还有一些更先进的算法被应用于功率最大点追踪控制。
其中,模糊控制、神经网络、人工免疫等智能算法逐渐受到关注。
这些算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快速准确地追踪功率最大点。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一种绿色、可再生的能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最大功率点(Maximum Power Point,MPP)是指太阳能光伏电池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工作点。
由于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工作特性曲线是非线性的,光照条件和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太阳能电池输出功率不断变化,因此需要一种能追踪到最大功率点的技术来优化能量转换效率。
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的应用旨在通过控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入电压和电流,使得系统输出功率保持在最大值。
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的核心是MPPT控制器,它通过不断调节光伏阵列的工作电压和电流,使得系统能够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工作在最大功率点。
MPPT控制器通常采用电流或电压模式控制策略,通过对光伏电压和电流进行监测和调节来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
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能够提高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
在没有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的情况下,太阳能光伏电池工作在固定电压和电流条件下,当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电池的输出功率无法实现最大值。
而通过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MPPT控制器可以根据当前的光照条件实时调整电压和电流,使得系统能够在最大功率点工作,从而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其次,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能够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光照和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输出性能,没有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的情况下,系统的输出功率会受到较大的波动,导致系统性能的不稳定。
而通过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可以有效地抵消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系统的输出功率在最大功率点附近波动较小,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光伏发电控制技术及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一、光伏发电控制技术概述光伏发电是指利用太阳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控制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系统进行控制,可以实现对光伏组件、逆变器和电池等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调节,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发电。
二、光伏发电控制技术分类1. 充放电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对储能设备的充放电控制,以及对逆变器输出功率的调节。
2. 逆变器控制技术:逆变器是将直流转换为交流的关键设备。
通过逆变器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逆变器输出波形、频率和幅值等参数进行精确调节。
3. MPPT跟踪技术:MPPT(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跟踪技术是指在不同日照条件下寻找并锁定太阳能板最大功率点的过程。
通过MPPT跟踪技术,可以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
三、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原理1. 光伏组件特性曲线在光伏组件的I-V特性曲线中,最大功率点(MPP)是指输出功率最大的状态。
当太阳辐射强度和温度变化时,MPP会发生变化。
2. MPPT跟踪算法常见的MPPT跟踪算法有Perturb and Observe(P&O)算法、Incremental Conductance(INC)算法和Hill Climbing(HC)算法等。
其中,P&O算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
P&O算法通过不断改变电压或电流来寻找MPP。
具体实现过程为:对于当前状态下的电压和电流,如果输出功率比上一时刻增加,则继续增加电压或电流;如果输出功率比上一时刻减少,则反向改变电压或电流方向。
3. MPPT控制器MPPT控制器是实现MPPT跟踪技术的关键设备。
它通过采集光伏组件的I-V特性曲线数据,并根据MPPT跟踪算法计算出当前MPP所对应的电压或电流值,并将其传递给逆变器控制器进行调节。
四、光伏发电控制系统设计1. 控制系统框图光伏发电控制系统由光伏组件、MPPT控制器、逆变器控制器和电池组成。
光伏并网控制系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方法
2011年12月29日作者:周建华李冰郭玲田苗苗陈增禄来源:《中国电源博览》总第128期编辑:孙伟
摘要: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是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光伏组件的输出特性,然后具体分析了3种典型的MPPT控制方法,并总结3种方法各自的特点和不足。
1 引言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多国陆续宣布暂停核电建设,而太阳能是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并且更加稳定、安全。
据国家权威数据,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
但由于光伏组件本身特性的非线性,受环境温度、日照强度、负载等因素的影响,均会使其输出最大功率点发生变化,导致光伏组件转换效率很低。
而所有光伏发电系统均希望光伏组件在相同日照、温度条件下输出尽可大的功率,这就提出了对光伏组件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的问题。
本文首先讨论了光伏组件本身的P-V,I-V特性,以及温度、光照的影响;然后具体分析了几种常用的MPPT控制方法,并对3种MPPT控制方法作简单的比较。
2 光伏组件的特性
A. 物理数学模型
根据半导体物理学理论,太阳能组件的等效物理模型如图1所示。
其中:
IPH 与日照强度成正比的光生电流;
I0 光伏组件反向饱和电流,通常其数量级为10-4A;
n 二极管因子;
q 电子电荷,;
K 玻尔兹曼常数, J/K;
T绝对温度(K);
RS光伏组件等效串联电阻;
RP光伏组件等效并联电阻;
式(1)中参数IPH、Io、Rs、RP、n与太阳辐射强度和组件温度有关,而且确定这些参数也十分困难。
B. 温度、光照对输出特性的影响
受外界因素(温度、光照强度等)影响,光伏组件输出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图2、图3分别给出其I-V特性曲线和P-V特性曲线。
由以上两图可知,光伏组件的输出短路电流(Isc)、最大功率点电流(Im)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
光照强度的变化对组件开路电压影响不大,最大功率点电压(Um)变化也不大,如图3-A所示。
温度对光伏组件的输出电流影响不大,短路电流(Isc)随温度升高而略微增加。
但开路电压(Uoc)受温度影响较大,开路电压随温度升高近似线性地下降,因此温度对光伏组件最大输出功率有明显影响,从图2-B曲线的峰值变化可以看出。
C. 实测得光伏组件输出特性
作者制作了一套简易的光伏组件输出特性测试系统。
主电路采用Buck-Boost电路和电阻串联作为光伏组件的负载,由自制的ARM控制板采集光伏组件的电压和电流,并通过定期自动扫描Buck-Boost电路的占空比,以测得在不同条件下的输出特性。
图4是采用英国Bp公司的Bp3230T光伏组件,于2011年8月9日测得的一组数据。
图4-A中五条曲线的MPP趋势与图3-A中的MPP趋势相反;这是由于图4-A的实测条件下,随着光照增强同时温度也在增加,使得PV组件的开路电压UOC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所致。
3.常用MPPT控制方法
从图3中可看出,光伏组件是一种非线性较强的直流电源,其输出最大功率点随着光照、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任意一条特征曲线都存在唯一最大功率点,并对应唯一的光伏组件输出电压。
从第2节的中可知:光照强度越强,光伏组件输出的功率也越大;相反温度越高,太阳能电池输出的功率越小。
因此,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就要对太阳能电池的最大功率点进行跟踪。
MPPT的实质是一个寻优过程,即通过调节光伏组件的输出电压,使其能在各种不同的光照、温度下的实际工作点趋近当前光伏组件输出的全局最大功率点。
A. 恒定电压法[3](Constant Voltage Tracking,CVT)
如果忽略温度影响, 当光照强度大时,光伏组件的短路电流Isc增大,开路电压Uoc略有的增加。
从图3-A可看出,光伏组件在不同光照下的MPP近似在某一恒定的电压值Um 附近。
如果保持光伏组件的输出端电压为常数且等于某一光照强度下相应于最大功率点的电压,就可以大致保证在当前环境下组件输出最大功率,这就是恒定电压跟踪法(CVT)理论依据。
采用CVT作为MPPT控制方法,其实现简单、方便、可靠性高,系统不会出现振荡。
但是,CVT控制方法忽略了温度对阵列开路电压的影响,实际上光伏组件的开路电压都在较大程度上受结温影响,图3-B显示的不同温度条件下光伏组件输出的P-V特性。
尤其是内陆地区冬夏,甚至早午晚温差较大,理论和实地运行数据均表明,当温度从-20℃变化到+40℃时,其最大功率点电压(Um)的偏移能达Uoc值的30%以上。
如果采用CVT 控制方法的将电压给定值控制在夏季的最大功率点处,冬季时,光伏组建输出功率的损失将会超过20%。
折衷解决方法是只能在冬、夏两季调整CVT 电压给定值。
B. 扰动观察法[3](Perturb and Observe methods,P&O)
扰动观察法属目前MPPT控制常用方法之一,原理是给定光伏组件输出电压一个扰动(U+ΔU),再比较扰动前后的功率值,若输出功率增加,则表明电压扰动方向正确,继续按照(U+ΔU)方向扰动;若输出功率减小,则往(U-ΔU)方向扰动。
该方法的优点是其控制思想简单,缺点是选取的跟踪步长△U对跟踪精度和速度影响较大,跟踪的最终结果只能在组件输出的最大功率点附近振荡,会导致部分功率损失。
此外,如果光照强度突然发生变化,在运行过程中控制算法会发生误判现象,使系统短时间朝远离最大功率点。
若光伏组件工作环境突然变化时,将可能出现两个或更多的局部最大功率点,在这种情况下,P&O控制方法不能快速跟踪,而且可能只收敛至局部最大功率点,并非光伏组件在当前环境下的全局的最大功率点。
改进的P&O控制方法主要是变步长跟踪。
通长是根据前后两次功率差的大小改变步长[4,5]等。
C. 增量电导法[3,4](Incremental Conductance methods,IncCond)
增量电导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比较光伏阵列输出增量电导率和瞬时电导,实现光伏组件的最大功率点跟踪。
如图3-A所示光伏阵列P-V曲线可知最大Pmax处的斜率为零。
光伏组件输出功率为
增量电导法具有良好的跟踪响应速度和较高稳定性。
与扰动观察法相比较,能适应光伏组件工作环境变化较快的场合。
D. 作者使用的一种新方法
对于单相并网逆变器,由于单相并网逆变器输出为100Hz的功率流,因而会导致PV组件两端的电压同样包含一个100Hz的波动分量,通过增大直流母线上的电容可以减小,但是无法消除这个波动,可能出现五种情况:MPP左侧、包含MPP但MPP偏右、包含MPP且MPP在PV组件波动电压代数中点、包含MPP但MPP偏左、MPP右侧。
PV组件输出功率在时域会对应五种不同的波形。
根据5种不同的时域功率波形调整PV组件的工作点从而实现MPPT控制。
此方法不会发生振荡,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较快的场合。
3、总结
PV组件的光电转换特性具有非线性,并且受光照强度和和温度等参数的影响。
目前常用的MPPT算法主要有恒定电压法、扰动观察法和增量电导法。
恒定电压法实现简单,但是实际使用较少。
扰动观察法和增量电导的跟踪精度高,应用较多。
前者有可能在最大功率点附近振荡,光照强度突然变化时可能会发生误判。
后者跟踪速度和稳定性相对较好,但作者认为这两种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
作者使用的一种新型的MPPT控制方法,实时性较好,且可避免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