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简论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57
绪论一、文化的界说(一)中国“文化”概念的演变“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经〃系辞下》“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教化。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象传》‚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刘向《说苑》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冯天瑜文化即人化。
——庞朴(二)西方“文化”概念的演变‚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一切的能力与习惯。
‛——泰勒(1871)‚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亨廷顿(1945年)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借助符号的运用和学习得以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的概念》二、文化的构成(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文化的构成:‚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化是包含人类物质精神两面的业种业果而言‛。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狭义文化:‚文化是对军事、政治、产业而言‛,‚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种‛。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文化是一种‚总合体‛,‚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合体;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单独叫中国文化。
‛——冯友兰三、文化的属性1.民族性2.时代性四、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定义今天通用的文化一词,是近代学人在翻译解释西方相关词语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化及文化,并加以锻炼,再创造而成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是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即天文相对称,叫做“人文”,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相对叫做“文”,即文与质,文与野相对,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
文化和西方对应的词,拉丁文和英文都叫culture.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一切能力与习惯。
冯天瑜(武汉大学),何晓明等认为凡是超与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地人话”,即是文化。
1989年出版的《辞海》把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隘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明有光明,文德彰显的含义,其文明部分与文化相交叉,后来文明也只文明的进步状态,而与野蛮相对,因此,近代以来,学术界用文明一词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其本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文雅之意,二是有政治文明方面的含义,与国家的概念相适应。
从现在意义上讲,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是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文化成果,他通常与国家的概念相对应即通常指国家文明。
二,文化的分类和内部结构文化概论有两个概念,一是中国文化史,二是文化学。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别。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1.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等各种物态实体,以及制造这些物态实体的技术。
这些物态实体不仅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还包括着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
如四大发明2.文学艺术3.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式,也可以叫风俗文化,是一种以礼俗,习惯,风尚及各种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社团,聚落)形态出现的,见之于行动的行为模式。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生产生活1.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重要观点: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2.古代保护资源的措施:①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②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鱼类繁殖。
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安排在秋季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③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④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⑤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⑥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广布的牧马场地。
3.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4.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
5.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
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
6.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
疏凿了以宋都汴京为中心的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共称通漕四渠。
还开通了北起通州,南达杭州的京杭大运河。
7.片面的重农思想造成了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了更加严重灾难性后果,对长江、黄河以及淮河也有越来越大的危害。
地理1.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
3.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4.中国地形地势特点:①处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
②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a.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简论1.简述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并蓄,整体性强,形式多样。
第二章中国历史(一)名词解释:1、鸦片战争2、洋务派与洋务运动(二)、问答题1、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不是单一的?我国古代文明的源头不是单一的。
1965年在云南省发现的"元谋猿人"距今达170万年,这是我国历史的开端.根据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明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形成的,它起源于我国的各个地区,比较有名的是"四大区域说",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有四大区系,它们是A、黄河流域文化区,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B、长江流域文化区,如河姆度文化、马家?文化等.C、珠江流域文化区,如“石峡遗址”等。
D、北方和东北文化区,如“红山文化”。
第三章中国的民族1. 中国政府实行哪些正确的民族政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各民族大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自由,支持少数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第四章中国姓氏文化1、中国的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姓氏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现代学者对于姓氏的产生有各种看法,基本可归纳为3种观点:A、姓氏产生于母系社会。
这种观点认为,姓从女从生,应是起源于母系社会的标志,属不同母系血缘的区别。
传说中远古帝王的姓都带有女字旁,如炎帝姓姜、黄帝姓姬、少昊姓赢、虞舜姓姚、夏禹姓姒,这些姓是中国最早的姓。
氏是代表母系氏族的分支。
B、姓氏起源于父权制家庭产生以后。
这一观点认为,姓字的“女”旁是父系社会酋长多妻制的痕迹,具体地说,姓应产生于上古时代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源于国家政权对贵族的赐命。
改朝换代后,新的政权要对贵族的姓重加赐命。
氏是姓的分支。
C、源于古代图腾。
这一观点援引国外人类学的图腾说,认为姓起源于古代图腾,氏是姓的分支,是其支族的徽号。
第五章中国古代哲学一、名词解释:1.内圣外王:内圣,讲的是人的修养成就;外王,讲的是在社会上的功用。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文化产品的概念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几个名词解释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
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1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人口分布的特点: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历史上,曾居住过吐蕃和羌人。
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涵义:1、“文”的含义《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造化“文”与“化”并联使用(但不是一个整词)最早见于《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牛津词典》把1510年作为文化的精神、人文用法在英语首次出现的日期。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对狭义文化提出最经典解说。
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一)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着重介绍四层说四层说是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分层的1、物态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二)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三、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二)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第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我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一章1. 介绍我国文化的历史我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文明,其文化源远流长。
我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悠久的历史密不可分。
从蛮荒时代到夏、商、周三代,再到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我国文化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
我国文化历史的丰富和多样为世人所称道。
2. 我国文化的特点我国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文明、民族、地域和宗教文化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
其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礼仪、传统价值观念、家庭观念、宗教信仰、书法艺术、民间艺术等方面。
与西方文化不同,我国文化强调和谐、圆融、中和等。
3.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这些思想贯穿了我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我国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礼义”等道德伦理观念;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佛教思想强调“生老病死”、“轮回涅槃”。
4. 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我国文化不仅深刻影响着我国人民,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思想、文学、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科技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的文化艺术品也受到了很多国家的青睐。
5. 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在现代社会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如何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6. 结语我国文化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了解和尊重我国文化,将有助于加深对我国的了解,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发展。
希望我国文化能够在不断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多的贡献。
7. 我国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文化在当代社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机遇。
绪论◆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绪论◆本章学习目标了解:“文化”的含义,文化学兴起的原因,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
◆本章重点、难点“文化”的含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绪论一、“文化”界说1、“文”的含义2、“化”的含义3、“文化”的本义:文治教化,以文教化。
4、文化学兴起的原因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⑴含义⑵结构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民风、民俗)心态文化层2、狭义文化3、二者关系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2、中华民族是这个文化的创造主体3、中国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现实意义2、方法◆思考题及答案1、“文”和“化”的意思是什么?(参考课本P1)2、西方各民族语文中文化的本义是什么?(答案:拉丁文CULTURA,原形为动词,有耕种、居住之义。
由栽培、种植之义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3、文化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参考课本P3)4、什么叫广义文化?(参考课本P4、P5)5、什么叫狭义文化?(参考课本P7)6、学习中国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参考课本P10、P11)上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学习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本章重点、难点中国历代的政区名称沿革,民族,人口。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地理环境的含义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2、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作用3、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中国地理环境的优越之处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产生农业文明2、从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的地理位置看,中国地理环境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延续。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导言一、文化与文明二、中国·华夏·中华三、中国文化生态四、中国文化特质五、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六、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与方法第一章中国物质文化第一节生产与经济活动第二节衣食住行发展第三节科技文化成就第二章中国制度文化第一节政治制度第二节法律制度第三节军事制度第四节教育制度第五节礼制与称谓第三章中国精神文化第一节学术思想第二节文学艺术第三节宗教信仰第四节伦理道德第五节传统节日与民俗导言一文化与文明1、国外学者对文化的界定“文化”一词,是由拉丁语Cultura转变来的,在法语和英语中是Culture, 德语中是Kulture。
它原来的意义是人在改造外部自然界使之适应于满足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的过程中,对土壤、土地的耕耘、加工改良,后来此本意发生转移扩大,引申为几种意义:a、含有耕种的意义;b、含有居住的意义;c、含有练习的意义;d、含有留心或注意的意义;e、含有敬神的意义。
正是由于“文化”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多种多样,因此西方学者对文化这一概念有不同的定义。
例如,文化学的奠基人、英国文化学者爱德华·泰勒,先后给文化下过两个定义:a、“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它社会现象”。
b、“文化,或文明,是指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美国人类学家C·克拉克洪认为,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促动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
《法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德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文化指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依据他们的能力在同周围环境斗争中以及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中所创造的成果。
2、中国学者对文化的界定中国古代汉语中“文化”一词的涵义,主要是指以文物典制,伦理道德和礼仪习俗来教化天下世人,使其自觉地按照统治阶级的规范要求来行动,即“以文教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