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地类认定原则与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1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一、我省土地调查基本情况 .............................. 1 二、目标任务 (2)(一)总体目标 ..................................................................... . (2)(二)主要任务 ..................................................................... ...................... 2 三、实施原则 (3)(一)坚持国家统一标准 (3)(二)充分利用已有成果 (3)(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 4(四)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 4 四、工作内容和责任分工 .. (4)(一)工作内容 ..................................................................... . (4)(二)责任分工 ..................................................................... ...................... 5 五、农村土地调查 (7)(一)调查比例尺 (7)(二)遥感影像资料采购 (7)(三)调查界线及控制面积的确定 (7)(四)权属调查 ..................................................................... . (8)(五)地类调查 ..................................................................... .. (10)(六)耕地坡度分级 .................................................................................. 11 六、城镇土地调查 .....................................12(一)调查范围和比例尺 ..................................................................... . (12)(二)初始地籍调查 (13)(三)变更地籍调查 (13)(四)统计汇总 ..................................................................... .................... 13 七、基本农田调查 (13)(一)基本内容 ..................................................................... .. (13)(二)基本方法 ..................................................................... .................... 14 八、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14)(一)基本内容 ..................................................................... .. (14)(二)基本方法 ..................................................................... .................... 14 九、专项用地统计调查 ................................. 14 十、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15) 1(一)建设目标 ..................................................................... .. (15)(二)总体要求 ..................................................................... .. (15)(三)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16)(四)省、市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16)(五)省、市、县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 16 十一、统一时点变更 (17)(一)基本要求 ..................................................................... .. (17)(二)主要内容 ..................................................................... .................... 17 十二、成果汇总 (17)(一)数据汇总 ..................................................................... .. (17)(二)图件编制 ..................................................................... .. (18)(三)成果分析与文字报告编写 .............................................................. 19 十三、主要成果 .. (20)(一)县级调查成果 (20)(二)市级、省级汇总成果......................................................................20 十四、更新调查成果与二次调查的衔接 (21)(一)衔接原则 ..................................................................... .. (21)(二)衔接内容及要求 ..................................................................... ........ 21 十五、检查验收 .. (22)(一)自检 (22)(二)预检和验收 ..................................................................... ................ 22 十六、实施计划 ......................................... 22 十七、保障措施 (23)(一)组织保障 ..................................................................... .. (23)(二)政策保障 ..................................................................... .. (24)(三)制度保障 ..................................................................... .. (24)(四)技术保障 ..................................................................... .. (26)(五)经费保障 ..................................................................... .. (26)2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要求,为全面组织实施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农村土地调查地类认定原则与方法(第二次)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
耕地中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1.1下列土地确认为耕地⑴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及蔬菜作物。
粮食作物包括稻类、麦类、杂粮类、豆类、薯类等。
经济作物包括纤维类(如棉花)、油料类、糖料类等。
饲料作物指纯牧区以外的饲料、绿肥作物等。
⑵新增耕地通过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和农民自主开发变为耕地的土地。
⑶不同耕作制度,种植和收获农作物为主的土地耕作制度主要包括轮作、间作、混作、套作(也称套种)、轮歇等。
⑷被临时占用的耕地①由于季节、经济利益、暂时需要等原因,在耕地上临时种植的苗圃(育苗地)、草皮、花卉、果树、美化绿化用树木等的土地,并在调查底图、外业调查手薄、数据库中注记实际用途,如“苗”。
②在耕地上从事水产养殖未破坏耕作层的土地。
在调查底图、外业调查手薄、数据库中注记“渔”。
⑸耕地受灾但耕作层未被严重破坏、可以恢复耕种的土地。
⑹耕地被人为撂荒的土地⑺其他情况①在江、河、湖等围垦地上种植农作物3年以上,且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土地。
②在耕地上大面积种植果树、经济林、茶园、苎麻的土地,确认为耕地,并在调查底图、外业调查手薄、数据库中注记实际用途,如“桔”、“杨”、“茶”、“苎麻”等。
③25°以上的梯田,以及土层较厚、能常年耕种、有稳定产量的坡地。
④按照国家退田还湖政策,规定实施双退,现仍在常年耕种的土地,确认为耕地,并在调查底图、外业调查手薄、数据库中注记“双退”。
⑤铁路、公路、大堤控制建设范围内实际耕种的土地。
⑥江、河、湖、水库以外实际种植农作物的低洼地。
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调查内容(一)农村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调查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级为单位实施。
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调查农村土地调查范围内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以相关权利人认定的权利界线进行调查。
第一次土地调查时已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且权属无变化,经核实无误的,可继续使用;已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经核实无误的,可继续使用,权属发生变化的,重新进行调查,并签署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土地权属有争议的,须进行调处,达成一致的,签署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达不成协议的,搁置争议,按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并填写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
2、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类调查范围包括县级行政区范围内的所有土地。
其中,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和特殊用地单独作为图斑处理,具体地类按《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细分。
3、调查方法农村土地调查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在调绘中,采用实地定性、影像定位相结合的原则,在计算机上,以影像为依据,将实地调查信息进行整理入库。
对于影像没有显示或影像不够清晰的地物,根据地物的多少、难易、大小等情况,可采用直接补测法、间接补测法、仪器补测法等方法,进行地物的位置、形状、范围补测。
(-)基本农田调查将划定和调整的基本农田图件上的基本农田位置、范围等,标绘在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统计汇总出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地类等状况,并登记上证,造册。
(三)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包括对已完成城镇地籍调查地区的变更地籍调查和对未完成城镇地籍调查地区的地籍调查,并对各类数据进行汇总统计。
具体调查执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
对已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的宗地,经核实无误的,可继续使用。
权属发生变化的,重新进行调查,并签署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1、调查范围城镇土地调查包括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地籍调查,按城市建城区和建制镇图斑划分原则确定范围界线。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整体规划、分层规划、精准把握、分层监管”的要求,制定出有关技术要求。
一、目的和要求1 、目的:通过本文规程的制定,实现以下目的:(1)进一步梳理国土资源总体信息;(2)深入开展国土资源总体调查;(3)筹划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规划;2 、要求:本文规程的制定应体现下列要求:(1)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综合利用、保护、有偿转让及相关管理方面,实行科学精准的调查管理;(2)结合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双重要求,实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3)形成完善的持续发展机制,促进国土资源合理有效利用;(4)根据国家统一规划,增强国土调查工作的统一性。
二、调查范围和内容1 、调查范围:国土调查范围包括新调查、补充调查与修订调查,其中新调查包括土壤资源调查、湿地调查、产属性调查、地表功能分区调查及基本农田保护调查等。
补充调查指发现的任何发生变化的土地,以准确确定其现状和变化后的情形,作为填补调查结果的辅助性调查。
修订调查指建设前的有关地域的考核、升格、缩小地区范围等。
2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以下这些:(1)描述性调查: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和植被的形态、类型、水位、荒漠地貌、沙漠化等;(2)分析性调查:其主要内容包括地貌、水源、土壤、植被、气候、仪器设备、导航定位、地形图绘制、航空影象技术和GIS等;(4)保护性调查: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质量、水质体系、地形分布、環境要素方面的检测与监测等。
三、调查方法1 、土地调查应采用综合科学手段,推广现代技术,按照统一要求,完善各段调查规程,利用地面调查、测量、野外实践、技术研究以及卫星技术等各种方法,了解土地状况,精确绘制、编订图表,使其有一定的识别性、数理表达性。
2 、土地调查技术要求应体现精准性和科学性,要求调查单位根据调查范围,建立国家标准文档;严格控制调查的准确性和附加值;采用GIS、遥感等先进技术,收集、整合、应用、维护地理信息;实行信息循环、分步调查,不断完善调查结果;根据特定的调查方法对调查设施、设备、仪器等进行适当测试和验收。
关于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增加可调整地类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09】9号2009-03-03 信息来源: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土调查办发【2009】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为准确掌握耕地现状以及变化状况,科学评价耕地保有量及生产潜力,经研究,决定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增加可调整地类的调查内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可调整地类含义可调整地类指按照《关于搞好农用地管理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511号)精神,1999年以后除生态退耕以外,因农业结构调整原因,将耕地改为园地、林地、草地和坑塘水面,且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
包括:可调整果园、可调整茶园、可调整其他园地、可调整有林地、可调整其他林地(耕地改为未成林地、苗圃)、可调整人工牧草地和可调整坑塘水面。
二、调查方法和要求没有开展或正在开展外业调查的地区,应按照可调整地类含义,参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资料,在外业调查时,实地调查耕作层破坏情况。
对符合可调整地类条件的,在外业调查表中记录,并标注在外业调查底图上。
已完成农村土地调查的地区,由国土资源部门组织熟悉情况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按照可调整地类含义,依据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资料,内业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或数据库中直接认定,并在数据库中补充相关内容;对于在内业难以认定的,应到实地进行补充调查。
三、数据库建设对于认定的可调整地类,在数据库该图斑属性的“地类备注”中作记录,代码为“k”。
第二次土地调查所应用的数据库软件,应补充可调整地类面积统计、汇总和查询等相关功能。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〇〇九年三月二日。
农村土地调查地类认定原则与方法(第二次)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
耕地中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1.1下列土地确认为耕地⑴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及蔬菜作物。
粮食作物包括稻类、麦类、杂粮类、豆类、薯类等。
经济作物包括纤维类(如棉花)、油料类、糖料类等。
饲料作物指纯牧区以外的饲料、绿肥作物等。
⑵新增耕地通过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和农民自主开发变为耕地的土地。
⑶不同耕作制度,种植和收获农作物为主的土地耕作制度主要包括轮作、间作、混作、套作(也称套种)、轮歇等。
⑷被临时占用的耕地①由于季节、经济利益、暂时需要等原因,在耕地上临时种植的苗圃(育苗地)、草皮、花卉、果树、美化绿化用树木等的土地,并在调查底图、外业调查手薄、数据库中注记实际用途,如“苗”。
②在耕地上从事水产养殖未破坏耕作层的土地。
在调查底图、外业调查手薄、数据库中注记“渔”。
⑸耕地受灾但耕作层未被严重破坏、可以恢复耕种的土地。
⑹耕地被人为撂荒的土地⑺其他情况①在江、河、湖等围垦地上种植农作物3年以上,且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土地。
②在耕地上大面积种植果树、经济林、茶园、苎麻的土地,确认为耕地,并在调查底图、外业调查手薄、数据库中注记实际用途,如“桔”、“杨”、“茶”、“苎麻”等。
③25°以上的梯田,以及土层较厚、能常年耕种、有稳定产量的坡地。
④按照国家退田还湖政策,规定实施双退,现仍在常年耕种的土地,确认为耕地,并在调查底图、外业调查手薄、数据库中注记“双退”。
⑤铁路、公路、大堤控制建设范围内实际耕种的土地。
⑥江、河、湖、水库以外实际种植农作物的低洼地。
黑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地类调查外业阶段成果质量检查办法为规范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外业阶段成果质量,保证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入库资料准确可靠,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国土调查办发〔2007〕48号)以及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在黑龙江省土地调查范围内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的地类调查外业成果质量检查工作,包括县级自检、地市级复查、省级抽查及对外业成果的日常检查工作,适用本办法。
按照本办法组织的地类调查外业阶段成果检查结果只能作为外业阶段成果质量是否合格以及是否能开展下一阶段工作的依据,不能作为农村土地调查工作最终成果质量评定的依据。
二、主要任务通过对外业调查阶段形成的外业调查工作底图、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补测成果,以及外业调查工作报告和自查报告等成果资料的检查,评定成果质量,为农村土地调查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三、检查制度对农村土地调查外业调查成果实行县级自检、地市级复查、省级抽查的检查制度,由各级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土地调查办)负责。
县级自检:外业调查工作完成后,由作业单位向县级土地调查办提出外业阶段成果检查申请,由县级土地调查办组织进行县级自检;地市级复查:县级自检合格后,提出外业阶段成果复查申请,报市级土地调查办组织复查,复查合格后,出具阶段工作复查报告,决定是否能够进行下一阶段工作;省级抽查:地市级复查合格后,将复查结果上报省土地调查办,省土地调查办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外业阶段成果抽查。
农垦系统各分局、森工系统各管局土地调查办组织开展本调查区内的县级自检工作,农垦总局、森工总局土地调查办组织开展本调查区内的地市级复查工作。
作业单位在工作中应当建立成果质量检查监督机制。
县、市(包括农垦、森工各级)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照本规定对辖区内的调查工作进行经常性检查,检查时要做好相应的检查记录。
四、主要依据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规定》(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6、《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国土资发〔2001〕359号);7、《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家土地管理局[籍]字第26号);8、《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汇交办法》(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9、《黑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黑龙江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10、《黑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技术补充规定》(黑龙江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11、国家和省制定和颁布的其他技术文件。
土地第二次调查方案一、背景介绍土地资源是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各地不断进行土地调查工作,以获取准确的土地信息和数据。
本文提出了土地第二次调查的方案,旨在深入了解土地资源状况,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目标和意义1. 目标:通过土地第二次调查,全面了解土地的规模、结构、利用方式和状况等基本信息,为地方政府和决策部门提供准确的土地数据,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2. 意义:a. 提供准确的土地数据:通过第二次调查,可以及时获取土地的各种信息,如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土地利用状况等,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b. 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了解土地的状况和特点,可以制定出科学的土地利用政策,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c.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第二次调查,可以了解土地的状况和质量,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依据,减少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1. 调查内容a. 土地面积和分布:调查各地土地的总面积和分布情况,包括城市用地、农村用地、生态用地等。
b. 土地质量和肥力:调查土地的质地、成分、肥力程度等,为农业生产提供基础数据。
c.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状况,了解农田、工业用地、建设用地等的利用情况。
d. 土地变化情况:调查土地的变化情况,分析土地利用的趋势和影响因素。
e. 土地资源保护措施:调查土地保护的政策和措施,评估其有效性和改进空间。
2. 调查方法a. 实地调查:派出专业人员前往各地进行土地实地调查,采集土地样本和数据。
b. 文献调研:收集各地土地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c. 数据统计:对采集到的土地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生成土地统计报告和地图。
四、实施步骤1. 筹备阶段:成立调查组织机构,制定调查计划和任务分工,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准备工作。
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技术要点(一)调查比例尺及数学基础贵州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的比例尺不小于1:1万,城镇土地调查比例尺采用1:500,独立工矿调查比例尺不小于1:2000o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56黄海高程系;标准分幅图采用3度带高斯-克吕格投影。
省级数据汇总完成后,统一进行转换为80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报国土资源部。
(二)基础数据选用原则为满足地类调查的准确性和现势性,采用国家统一提供的正射影像图(DOM)或我省更新调查制作的正射影像图(DOM)作为工作底图。
当同一地区具有多种数据时,数据选用原则:同时具备航空和航天影像时,优先选用航空影像;同时具有多个时相遥感数据时,优先选用最新时相的数据;同时具有不同分辨率遥感数据时,优先选用高分辨率数据;同时具有彩色和黑白遥感数据时,优先选用彩色数据。
(三)充分利用已有更新调查成果做好农村土地调查2004年以来,我省陆续完成了9个县(市、区、特区)的更新调查,并开展了41个县(市、区、特区)的更新调查,共投入经费约4000万元。
要充分利用已有更新调查资料,按照二次调查的技术要求,把更新调查的成果统一到二次调查的标准上来。
(四)行政区域界线及控制面积的确定第二次土地调查采用国家提供的省级行政区域界线,以及民政部门提供的县级行政区域勘界成果,作为各级行政区域控制范围;由该界线计算所得行政区域面积,作为调查控制面积。
1、行政区域界线和行政区域控制面积确定省级的行政区域界线采用国家提供的省级行政区域界线,作为我省土地调查的行政区域界线控制。
以图幅理论面积作为控制,计算图幅内界线各方椭球面积,汇总行政区域控制界线内所有图幅的面积,作为省级行政区域面积控制。
县级行政区域界线和行政区域控制面积,参照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和行政区域控制面积的确定方法,由省统一制作计算。
2、行政区域界线和行政区域控制面积提供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和行政区域控制面积由国家统一提供。
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技术路线与方法(一)技术路线围绕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农村土地调查按照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调查成果,采用无争议的权属资料,运用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和数据库及网络通讯等技术,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形成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获取全国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息,建立连通的“省一市一县”三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城镇土地调查,严格按照全国城镇土地调查的有关标准,开展地籍权属调查和地籍测绘工作,现场确定权属界线,实地测量界址和坐标,计算机自动量算土地面积,并以调查信息为基础,建立城镇地籍信息系统。
(二)技术方法1、以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农村土地调查将以1」万比例尺为主,充分应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客观现势的地面影像作为调查的主要信息源。
采用多平台、多波段、多信息源的遥感影像,包括航空、航天获取的光学及雷达数据,以实现在较短时间内对全省各类地形及气候条件下现势性遥感影像的全覆盖;采用基于DEM和GPS控制点的微分纠正技术,提高影像的正射纠正几何精度;采用星历参数和物理成像模型相结合的卫星影像定位技术和基于差分GPS/IMU的航空摄影技术,实现对无控制点或稀少控制点地区的影像纠正。
2、基于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农村土地调查以1:1万主比例尺,以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在GPS等技术手段引导下,实地对每一块土地的地类、权属等情况进行外业调查,并详细记录,绘制相应图件,填写外业调查记录表,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
以外业调绘图件为基础,采用成熟的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识别相结合的信息提取技术,对每一地块的形状、范围、位置进行数字化,准确获取每一块土地的界线、范围、面积等土地利用信息。
城镇土地调查以L500比例尺为主,充分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手段,开展大比例尺权属调查及地籍测量,准确确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等信息。
农村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技术方法摘要: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于2007年7月1日全面启动,于2009年底全面完成。
本次土地调查对于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土地调查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而土地调查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必须有一套严谨、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
本文结合某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工作实践,阐述了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要求、技术方法以及主要技术问题的处理。
关键词:土地调查;技术路线;技术问题及处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对于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查和国土资源的管理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对于第一次土地调查,本次调查采用航天航空遥感(RS)、卫星定位(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高新技术手段,为提高这次土地调查的质量和效率奠定了基础。
2009年1月,作者所在单位承担了某县的农村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至2009年底全面完成。
工作内容包括:权属调查与核实,地类调查,基本农田调查,面积汇总,数据库建设等。
一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1、地图投影采用高斯一克吕格投影。
2、平面坐标系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3゜分带,采用的中央经线为111°,37带。
3、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图幅编号按GB/T 1398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执行。
5、土地利用分类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系统》(国土资源部2007)为依据对土地进行分类。
6、数据库交换格式采用《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规定的数据格式。
7、数据组织在平面方向上,数据组织成逻辑上无缝的一个整体。
在垂直方向上,各种数据要保持土地要素的逻辑一致性按照不同的精度要求,在空间坐标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相互叠加和套合.在物理存储上可以把连续的实体分离到不同的存储空间和存储单元中分离存储。
三调和二调地类认定标准
三调和二调是土地分类的一种方法,用于确定土地的用途和性质。
三调是指三级土地调查,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质量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
二调是指二级土地调查,主要针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质量评价。
三调和二调地类认定标准是指在进行土地调查时所使用的分类标准。
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利用类型:按照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将土地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类别。
2. 土地质量等级:通过评估土地的农业生产潜力、土地适宜程度等指标,将土地划分为高等级、中等级和低等级。
3. 土地利用现状:描述土地利用的具体情况,如耕地的种植作物、林地的林种、建设用地的用途等。
4. 土地开发和保护措施: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包括土地的开发和保护措施。
具体的标准和分类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依据土地调查的目的和需求,通常由国家、地方政府或专业机构制定和应用。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有关地类认定的补充规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有关地类认定的补充规定一、地类的认定(一)可调整地类1999年以后,除生态退耕以外的耕地,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其现状为其他农用地的,按实地现状调查和认定地类,当耕作层未被破坏时,按可调整地类调查,并在该类图斑属性中记录为可调整地类。
可调整地类代号为在相应地类编码后加k表示。
可调整地类类型为:可调整果园,代号为021k;可调整茶园,代号为022k;可调整其他园地,代号为023k;可调整有林地,代号为031k;耕地变为现状为未成林地、苗圃的,为可调整其他林地,代号为033k;可调整人工牧草地,代号为042k;可调整坑塘水面,代号为114k。
(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的耕地1.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的,并已经在耕种的土地,按耕地调查和认定地类。
其中,纳入占补平衡耕地储备库的,在该类图斑属性中作记录,代号为CG(储备库中耕地)。
2.农民自主开发的,且已在耕种的土地,按耕地调查和认定地类。
(三)其他1.人为撂荒的耕地,按耕地调查和认定地类,并在该类图斑属性中作记录,代号为GL(耕地撂荒)。
2. 内陆滩涂上(无论是否有堤坝)开垦种植农作物,且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土地,按耕地调查和认定地类,并在该类图斑属性中作记录,代号为TG(滩涂中耕地)。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土地,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按实地现状调查和认定地类。
4.对于间作、混作、套作(种)等不同耕作制度的土地,当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时,按耕地调查和认定地类;否则,按相应地类调查和认定地类。
5.因水冲、沙压、泥石流、山崩等自然灾害,采煤塌陷地、砖瓦窑用地以外的取土坑、尾矿堆放地、矿渣堆放地等,造成耕地不能复耕的土地,按实地现状调查和认定地类;能复耕的按耕地调查和认定地类。
二、“批而未用”土地对“批而未用”土地,依据有审批权限机关的批地文件及图件,当能够确定其位置、范围的,按建设用地调查,地类按批准用途认定,并在该类图斑属性中作记录,代号为P(批而未用);否则,按实地现状调查和认定地类。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规程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规程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国家海洋局组成的评审小组,经过3年努力,终
于于2020年7月1日颁布实施。
这是首个统一覆盖全国的土地调查规程,旨在推进全国土地资源调查体系建设,对土地利用和开发起到决
策和指导作用。
此次调查规程着重坚持标准的统一性和适用性,以促进土地科学调查
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全局性,并结合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实际,尽
可能地细化调查内容和精准度。
具体而言,规程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
的内容:
(1)建立以“地理域”为基础的全国土地调查体系,划定调查范围,
细化调查内容;
(2)制定系统化的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明确调查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
(3)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需要,综合调查土地资源的各项要素,整合
利用土地资源信息;
(4)加强土地调查数据的完整性、精确性和可用性,完善资源调查数
据共享机制,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5)提高调查样地抽样精度,完善调查技术设备和程序;
(6)强化调查培训,加强调查技术指导,提高调查人员技能水平。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规程的出台,将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全国土地调查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撑,它的制定和落实有助于更好地调查土地资源,促进资源珍惜和合理利用,为政府精准规划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地类认定一、|引言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的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农村土地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利用状况为宗旨,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调查单位,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权属调查和基本农田调查等;农村土地调查是以县级成果为基础,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得到全国的土地利用状况。
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地类认定直接关系到土地利用现状的准确性,县级成果的正确性和逐级汇总的规范性,因此,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地类认定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类认定的范围和标准农村土地调查的范围覆盖完整的调查区域。
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7年07月13日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对土地地类进行认定的。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采用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其中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规定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划分要求,按单一地类图斑进行认定。
除此以外的其他土地,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进行细化调查并按分类含义进行认定。
三、资料的收集准备和认定应用地类的调查和认定是以航空或航天遥感影像制作的正摄影像图(DOM)为工作底图,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成果等资料,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划分要求,在实地对地类及其界线进行调查认定。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是在满足国土资源统一管理需要,考虑农、林、水利、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管理需要,并尽可能与相关标准衔接,及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制定的。
因此,在实地进行地类认定时,不但要看现状,还要看相关的资料进行定性,如同样的道路,是确认为公路还是农村道路,需要其他资料作为旁证。
农村土地调查地类认定原则与方法(第二次)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
耕地中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1.1下列土地确认为耕地⑴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及蔬菜作物。
粮食作物包括稻类、麦类、杂粮类、豆类、薯类等。
经济作物包括纤维类(如棉花)、油料类、糖料类等。
饲料作物指纯牧区以外的饲料、绿肥作物等。
⑵新增耕地通过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和农民自主开发变为耕地的土地。
⑶不同耕作制度,种植和收获农作物为主的土地耕作制度主要包括轮作、间作、混作、套作(也称套种)、轮歇等。
⑷被临时占用的耕地①由于季节、经济利益、暂时需要等原因,在耕地上临时种植的苗圃(育苗地)、草皮、花卉、果树、美化绿化用树木等的土地,并在调查底图、外业调查手薄、数据库中注记实际用途,如“苗”。
②在耕地上从事水产养殖未破坏耕作层的土地。
在调查底图、外业调查手薄、数据库中注记“渔”。
⑸耕地受灾但耕作层未被严重破坏、可以恢复耕种的土地。
⑹耕地被人为撂荒的土地⑺其他情况①在江、河、湖等围垦地上种植农作物3年以上,且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土地。
②在耕地上大面积种植果树、经济林、茶园、苎麻的土地,确认为耕地,并在调查底图、外业调查手薄、数据库中注记实际用途,如“桔”、“杨”、“茶”、“苎麻”等。
③25°以上的梯田,以及土层较厚、能常年耕种、有稳定产量的坡地。
④按照国家退田还湖政策,规定实施双退,现仍在常年耕种的土地,确认为耕地,并在调查底图、外业调查手薄、数据库中注记“双退”。
⑤铁路、公路、大堤控制建设范围内实际耕种的土地。
⑥江、河、湖、水库以外实际种植农作物的低洼地。
⑦裸岩石砾地中种植农作物,耕地面积比例大于70%的土地。
裸岩石砾地面积用比例系数扣除。
⑧油桐与农作物间作,油桐郁闭度小于40%的土地。
1.2水田①常年种植水稻、茭白、菱角、莲藕(荷花)、荸荠(马蹄)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②因气候干旱或缺水,暂时改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③实行水稻等水生农作物和旱生农作物轮种的(如水稻和小麦、油菜、蚕豆等轮种)耕地。
1.3水浇地①一般年景能够保证灌溉、种植旱生作物的耕地。
②非工厂化的简易温室、塑料大棚,用于培育蔬菜秧苗、栽培蔬菜,以及种植草皮、花卉等的耕地。
1.4旱地除水田、水浇地以外的耕地。
1.5“批而未用”耕地处理耕地已被征用,有完整、合法用地手续,调查时实地没有实质性建设的,称为“批而未用”土地。
“批而未用”土地按建设用地确认。
调查时,按提供的批地文件,确定其位置、范围和地类。
对“批而未用”土地,在调查底图、外业调查手簿注“批”,数据库中对应字段处填写批准文号。
1.6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耕地①已开始实质性建设(以施工人员进入、工棚已修建、塔吊等建筑设备已到位、地基已开挖等为标志,下同)的土地。
②江、河、湖等常水位线和水库正常蓄水位线以下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③路、渠、堤、堰等种植农作物的边坡、斜坡地。
④农民庭院中种植的农作物,如蔬菜等的土地。
⑤由于工程需要、改善生存环境等因素,整建制移民造成耕地荒芜的土地。
⑥在耕地上,建造保护设施,工厂化种植农作物等的土地。
如长期固定的日光温室、大型温室等。
⑦临时开垦种植农作物,不能正常收获的土地,包括临时种植农作物的坡度大于25°以上的陡坡地,以及在废旧矿区等地方临时开垦种植农作物的成片或零星土地。
⑧25°以上已实际退耕还林的土地。
2.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植物,覆盖度大于50%和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园地中与前面耕地定义有重复的部分,按耕地定义核定地类。
2.1下列土地确认为园地①集约经营的果树、茶树、桑树及其他园艺作物,如药材等的土地。
②果农、果林、果草间作、混作、套种、套栽,以收获果树果实为主的土地。
③园地中,直接为其服务的用地,如粗加工场所、简易仓库等附属用地。
④城市近郊区的非工厂化采摘园。
⑤专门用于果树苗木培育、林业苗圃以外花圃,如制作花茶用花圃等的土地。
⑥科研、教学建筑物(如教学、办公楼等)等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种植果树为主,直接用于科研、教学、试验基地的土地。
⑦种植果树的滩地。
⑧25°以上已种植果树、茶树、桑树及其他园艺作物的土地。
2.2果园种植果树的园地,包括生产食用果实的木本植物和少部分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园地。
2.3茶园用于种植茶树的园地。
2.4其它园地①集约经营桑树的园地。
②种植八角、药材等园艺作物的园地。
③除林业苗圃以外,专门用于各种果树苗木培育的苗圃。
2.5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园地①果林间作,果树覆盖度或合理株数小于标准指标的土地。
②粗放经营的核桃、板栗、柿子等干果的土地。
③农民在自家庭院种植果树的土地。
④具有工厂化设施建筑物的采摘园。
3.林地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包括迹地)。
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木。
林地中与前面耕地定义有重复的部分按耕地定义核定地类。
3.1下列土地确认为林地①生长郁闭度大于等于0.1的乔木、竹类的土地。
②生长覆盖度大于等于40%灌木的土地。
③林木被采伐或火烧后5年未更新的土地。
④粗放经营的核桃、板栗、柿子等干果果树的土地。
⑤林地中,修筑的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设施,如培育苗木(苗圃)、种子生产、存储种子等的土地。
⑥用于树木科研、试验、示范的林业基地(不包括其教学楼、实验楼等建设用地)。
⑦林地中,不以交通为主要目的的集材道、运材道等的土地。
⑧铁路、公路等建设用地具备征地手续,征地范围以外生长乔木、竹类、灌木并符合林地标准的土地。
⑨铁路、公路等建设用地没有征地手续,农村道路、沟渠等,其两侧毗邻用于防护行树以外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
防护行树一般不多于2行且行距≤4m,或林冠宽度(林冠垂直投影)≤10m;防护灌木林带一般不多于2行且行距≤2m(下同)。
⑩林带覆盖的土地。
乔木林带,一般指乔木2行以上(含2行)且行距≤4m时,林冠宽度(林冠垂直投影)小于图上2mm,且连续面积大于等于图上15mm²。
当乔木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林带的带距≤8m时按片状乔木林调查。
灌木林带,一般指灌木2行以上(含2行)且行距≤2m时,覆盖宽度小于图上2mm且连续面积大于等于图上15mm²。
当灌木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4m时按片状灌木林调查。
11居民点以外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中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
12固定用于林木育苗的土地。
○13农村居民点四周用于防风的林地,农村居民点内部大于最小上图○标准的林地。
14林果间作,以林为主的土地。
○15滩涂上的成片林地。
○3.2有林地郁闭度大于等于0.2的林地。
对于林木、灌木、草本植物混合生长无法区分,且土壤厚度大于15厘米以林木为主的土地。
3.3灌木林地灌木覆盖度大于等于40%的林地。
对于林木、灌木、草本植物混合生长无法区分,且以灌木林为主的土地。
3.4其他林地①郁闭度大于等于0.1,小于0.2的林地。
②砍伐迹地、火烧迹地。
③专门用于林业苗圃的土地。
3.5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林地①城市、建制镇内,种植林木用于空地等绿化、公园内绿化的土地。
②与农村居民点四周相连(距最外围界线不大于图上0.2mm)且不够最小上图标准,生长零星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
③林带一般为1行乔木或灌木的土地。
④墓地中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
⑤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中修建的建(构)筑物的土地。
⑥临时用于树木育苗的耕地。
⑦林农间作,以农作物为主的土地。
⑧林区专用公路。
4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4.1下列土地确认为草地①自然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②人工种植、管理,生长草本植物的土地。
③草本植物、林木、灌木混合生长无法区分,且草本植物覆盖达到0.8以上或土壤厚度小于15厘米的土地。
④草地中,直接用于放牧、割草等服务设施的土地。
⑤用于对草本植物进行科学研究、试验、示范的土地(不包括其教学、实验用等的建设用地)。
⑥由于工程需要、改善生存环境等因素,整建制移民,造成居民点和耕地自然生长或人工种植草本植物的土地。
⑦在居民点外的铁路、公路、渠道两侧(征地范围外或未征地的道沟外),固定的、人工种植用于美化环境、绿化,生长草本植物的土地。
4.2天然牧草地①天然生长草本植物、用于放牧(包括轮牧)的草地。
②天然草地中,直接为其服务的设施,如储存饲草饲料、牲畜圈舍、人畜饮水、药浴池、剪毛点、防火等的土地。
③天然生长草本植物与树木、灌木混杂且无法区分,以放牧为主的草地。
4.3人工牧草地①采用农业技术措施,人工栽培而成的,用于畜牧业的草地(实地一般有铁丝网等围栏拦挡)。
②在人工牧草地范围内,用于修建生产、储存、圈养、剪毛、药浴、饮水、灌溉等设施的土地。
③主要采用补播或者施肥等措施,对天然牧草地进行改良的土地。
④直接用于牧草的科研、试验、示范的草地(不包括其教学、试验用等的建设用地)。
4.4其他草地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以外的草地。
4.5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草地①城镇内部、公园内用于美化环境和绿化的土地。
②在路、渠、堤、堰等的边坡、斜坡和田坎上生长草本植物的土地。
③草本植物、树木、灌木混合生长无法区分,且林木、灌木为主的土地。
④由于自然灾害造成耕地耕作层破坏,而自然生长草本植物,但经简单整理后能恢复耕种的耕地。
⑤墓地等自然或人工种植生长草本植物的土地。
⑥耕地人为撂荒,自然生长草本植物的土地。
⑦在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上修筑用于非畜牧业生产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⑧在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基地中,用于教学、实验等建筑物的土地。
5交通运输用地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的土地。
包括民运机场、港口、码头、地面运输管道和各种道路用地。
①地面上用于旅客和货物转运输送线路的土地。
②地面上用于旅客和货物转运输送的站场、设施、航空港、码头、港口及管道运输等的土地。
③公路、铁路穿越隧道部分用虚线表示,标注隧道两端位置。
5.1铁路用地⑴下列土地确认为铁路用地①用于线路(包括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护路树木)及与其相连附属设施等的土地。
有批地文件的,按批地文件范围确认;没有批地文件的,按现状确认。
②用于与铁路线路相连的车站、站前广场、站台、货物仓库、与车站相连的机车检修(修理)库房、给水设施、通讯设施、电气化铁路的供电设备等有关附属设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