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颌面部应用解剖与生理

颌面部应用解剖与生理

颌面部应用解剖与生理
颌面部应用解剖与生理

颌面部应用解剖与生理

一、颌骨

颌骨通常指上颌骨与下颌骨。

(一)上颌骨

上颌骨位于颜面中部,是面中部最大的骨骼,左右各一,相互对称,其解剖形态极不规则,由一体(上颌骨体)和四突(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构成。上颌骨与鼻骨、额骨、筛骨、泪骨、犁骨等邻近骨器官相连构成眼眶、鼻底和口腔顶部。

1.上颌骨体分为四面一腔即前、后、上、内四面和上颌窦腔。

(1)前外面:又称脸面。上界与眶下缘相连,下界为牙槽突底部,内界为鼻切迹,外界为颧牙槽嵴。在眶下缘中点下方0.5-1cm处有椭圆形的眶下孔,眶下神经、血管从此通过。眶下孔的下方,尖牙与双尖牙的上方骨面有一深窝,称为尖牙窝。此处骨质菲薄,常经此凿骨进入上颌窦内施行手术。

图为上颌骨(左图为外侧面观,右图为内侧面观)

(2)后面:又称颞下面。一般以颧牙槽嵴作为前壁与后壁的分界线,参与颞下窝及翼、腭窝前壁的构成,在其后方骨质微凸呈结节状,称上颌结节。上颌结节上方有2-3个小骨孔,有上牙槽后神经血管通过。颧牙槽嵴和上颌结节是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

(3)上面:又称眶面,构成眼眶下壁,呈三角形。眶下沟向下延伸成眶下管并开口于眶下孔。上牙槽前,中神经由眶下管内分出,经上颌窦前壁和外侧壁分布到前牙和前磨牙。

(4)内面:又称鼻面,构成鼻腔外侧壁。在中鼻道中上颌窦开口通向鼻腔。施行上颌窦根治术和上颌窦囊肿摘除时,可在鼻道开窗引流。

(5)上颌窦:呈锥形空腔,底向内,尖向外,伸入颧突,底部有上颌窦开口。上颌窦壁即骨体的四壁的骨质皆薄,内面衬以上颌窦黏膜。

上颌窦底与上颌后牙根紧密相连,有时反隔以上颌窦黏膜,故当上颌前磨牙及磨牙根尖感染时,易于穿破上颌窦黏膜,导致牙源性上颌窦炎;在拨除上颌前磨牙和磨牙断根时,应注意勿将根推入上颌窦内。

2.上颌骨突包括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

(1)额突:为一坚韧骨片,与额骨、鼻骨、泪骨相连。位于上颌骨体的内上方。

(2)颧突:呈锥体形,与颧骨相连,向下至第一磨牙形成颧牙槽嵴。位于上颌骨体的外上方。

(3)牙槽突:位于上颌骨体的下方,与上颌窦前、后壁紧密相连,左右两侧在正中线相连形成弓形,是上颌骨包在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每侧牙槽突上有7-8个牙槽窝容纳牙根。前牙有前磨牙区牙槽突的唇、颊侧骨板薄而多孔,此结构有利于麻醉药物渗入骨松质内,达到局部浸润麻醉目的。

(4)腭突:牙槽突内侧伸出的水平骨板,后与腭骨的水平板相接,两侧在正中线相连接组成硬腭,将鼻腔与口腔隔开,硬腭前份有切牙孔(腭前孔),后份有腭大孔(腭后孔),有神经、血管通过。

上颌骨存在骨质疏密厚薄不一,连接骨缝多等因素,构成解剖结构上的一些薄弱环节,易发生横断性骨折。主要有下述三条薄弱线:第一薄弱线是从梨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状突,即上颌骨Le Fort I 型骨折线;第二薄弱线是通过鼻骨、泪骨,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状突,即上颌骨Le Fort II 型骨折线;第三薄弱线

是通过鼻骨、泪骨、眶底,颧骨上方至蝶骨翼状突,即上颌骨Le Fort III 型骨折线。

另外,由于上颌骨无强大肌附着,骨折后较少受到肌牵引移位,故其移位与所受外力大小和方向有关。上颌骨骨质疏松,血运丰富,外伤后出血较多,但骨折后愈合快。一般较少发生颌骨骨髓炎。

图为硬腭的解剖,硬腭中间的那条线为腭中缝

(二)下颌骨

下颌骨是颌面部骨折中唯一可以活动且最坚实的骨骼,两侧对称,在正中线处两侧联合呈马蹄形,包括下颌体与下颌支两部分。

图为下颌骨,图(1)为外侧面观,图(2)为内侧面观

1.下颌体可分为上、下缘和内、外面。两侧下颌体在正中处联合,外有颏(ke)结节,内有颏棘。

(1)上缘:上缘为牙槽骨,骨质疏松,其中有牙槽窝容纳牙根,是颌骨牙源性感染的好发部位。前牙区牙槽骨板较后牙区疏松,而后牙区颊侧牙槽骨板较舌侧厚。

(2)下缘:下缘骨质致密而厚,抗压力强,在正中的两旁稍内侧有二腹肌凹,是二腹肌前腹起端附着处。常作为颈部的上界及颌下区切口的有关标志。

(3)外面:两侧下颌体的正中联合的外下方骨隆起为颏结节,在下颌体外面,相当于前磨牙区上下缘之间,有开口向后上方的颏孔,颏神经血管经此通过。自颏孔区往后上方,与下颌支前缘相连接的线形突起称为外斜线,有面部表情肌附着。

(4)内面:近中线处有上、下两对突起,称为上颏棘和下颏棘。分别为颏舌肌和颏舌骨的起点,从颏棘斜向上方,有线形突起称为下颌舌骨线,为下颌舌骨肌起端附着处,而颏棘上有颏舌肌和颏舌骨肌附着。在下颌骨线前上份有舌下腺凹,为舌下腺所在处,后下份有颌下腺凹,内有颌下腺。

2.下颌支为左右垂直部分,略呈长方形。下颌支可分为内外两面,上下前后四个缘,及喙(hui)突和髁突。

(1)喙突:位于下颌支前上方的骨突,呈三角形、扁平,有颞肌附着。

(2)髁突:位于下颌支后上方的骨突,与颞骨关节窝构成颞下颌关节。髁突下方缩窄处称髁突颈部,有翼外肌附着。两骨突之间的凹陷切迹,称下颌切迹或乙状切迹,为经颞下途经麻醉圆孔和卵圆孔的重要标志。

下颌支外侧面较粗糙,有咬肌附着。内侧面中央有一骨孔称下颌孔,呈漏斗状,是下牙槽神经血管进入下颌管的入口。下颌角是下颌支后缘与下缘相交部分,有茎突下颌韧带附着。

下颌骨的正中央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突颈部等为骨质薄弱区,是骨折好发部位。下颌骨的血供相对上颌骨少,且周围有强大致密的肌和筋膜包绕,当炎症化脓时不易得到引流,所以发生骨髓炎较上颌骨多。

二、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是全身唯一联动关节,具有转动和滑动运动两种功能,其活动与咀嚼、吞咽、语言、表情等功能密切相关。

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髁突、颞骨关节窝与关节结,以及位于其间的关节盘,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和关节韧带组成。

左图为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外侧面观,右图为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内侧面观

三、肌肉

颌面部肌肉可分为咀嚼肌和表情肌。

图为面部表情肌

1.表情肌表情肌起于骨壁或筋膜浅面,止于皮肤。表情肌多薄而短小,收缩力弱,肌纤维排列呈环形或放射状,多围绕面部孔裂,如眼、鼻和口腔。主要有眼轮匝(za)肌、口轮匝肌、上唇方肌、额肌、笑肌、三角肌和颊肌等。当肌纤维收缩时,可显露各种表情。由于表情肌与皮肤紧密地相连,当手术或外伤切开皮肤和表情肌后,创口常裂开较大,应顺着肌纤维的走向逐渐缝合,以免形成内陷瘢痕。面部表情肌运动均由面神经支配,若面神经受到损伤,则引起表情肌瘫痪,造成面部畸形。

2.咀嚼肌主要附着在下颌骨上,管理开口、闭口和下颌骨前伸与侧方运动,可分为闭口、开口两组肌群和翼外肌。咀嚼肌运动主要由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前股纤维支配。

(1)闭口肌群(升颌肌)主要附着在下颌支上,由咬肌,颞肌和翼内肌构成。这组肌肉发达,收缩力强,牵引力以向上为主,伴有向前和向内的力量。

咬肌:咬肌为一块短而厚的肌肉,作用为牵下颌向上前方,它起自颧骨和颧弓下缘,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外侧面。

颞肌:颞肌是一块扇形而强有力的肌,其作用为牵引下颌骨向上,微向后方。它起于颞骨鳞部的颞凹,通过颧弓深面,止于喙(hui)突。

翼内肌:翼内肌是一方形而肥厚的肌块,主要使下颌骨向上,可闭合,并且协助翼外肌使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

图为咀嚼肌(闭口肌群)左图为咬肌,右图为颞肌

(2)开口肌群(降颌肌)包括二腹肌、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主要附着在下颌体上,是构成口底的主要肌。当其收缩时,其总的牵引方向是使下颌骨向下方。

二腹肌:作用是提舌骨向上或牵下颌骨向下。前腹起于上颌二腹肌凹,后腹起于颞骨乳突切迹,前后腹在舌骨处形成中间腱,止于舌骨及其大角。前腹由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后腹由面神经支配。

图为咀嚼肌(开口肌群及翼外肌)

下颌舌骨肌:作用是提舌骨和口底向上,并牵引下颌骨向下。它起于下颌体内侧下颌舌骨线,止于舌骨体。呈扁平三角形,在正中线融合,共同构成肌性口底,由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

颏舌骨肌:作用是提舌骨向前,是下颌骨下降。由下颌舌骨神经支配。它起于下颌骨颏下棘,止于舌骨体。

3.翼外肌分上、下两头,上头起于蝶骨大翼之颞下嵴及其下方的骨面,止于下颌关节盘前缘;下头起自翼外板的外面,止于髁突颈部。在开口运动时,可牵引下颌骨前伸和侧向运动。

四、血管

(一)动脉

颌面部血液供应丰富,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有舌动脉、颌外动脉、颌内动脉和颞浅动脉等。各分支间和两侧动脉间,均通过末梢血管网而彼此吻合,故颌面部血液供应特别丰富。

这一解剖特点具有双重临床意义,一方面手术或外伤后可引起大量出血,压迫止血时,还必须压迫动脉的近心端,才能暂时止血;另一方面由于充足的血运,能促进颌面部局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和伤口愈合能力。

舌动脉:自颈外动脉平舌骨大角水平分出,向内上方走形,分布于舌、口底和牙龈。

颌外动脉(面动脉):是颌面部软组织的主要供血动脉,当面颊部软组织出血时,可在下颌骨下缘和咀嚼肌前缘交界处压迫此血管止血。

颌内动脉:位置较深,位于下颌骨髁突颈部内侧。自颈外动脉分处,往内前方走行至颞下凹,分布于上下颌骨和咀嚼肌。

颞浅动脉:是颈外动脉的终末支,在颧弓根部上方行走,分布于额、颞部皮肤,在此可扪得动脉搏动,用于测量脉搏;当额、颞部头皮出血时,可在此处压迫止血;颌面部恶性肿瘤进行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时,可经此动脉逆行插管进行治疗。

图为颈总动脉及其分支

(二)静脉

颌面部静脉系统较复杂且变异大。一般分为深、浅两个静脉网。深浅静脉彼此吻合成网状。浅静脉网由面前静脉和面后静脉组成;深静脉网主要为翼静脉丛。翼静脉丛可通过卵圆孔和破裂孔与颅内海绵窦相通,面部静脉的特点是静脉瓣较少,当受肌肉收缩或挤压时,易使血液返流。故颌面部的感染,特别是由鼻根至两侧口角三角区的感染,若处理不当,易逆行传入颅内,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

面前静脉:起于额静脉和眶上静脉汇成的内眦(zi)静脉,沿鼻旁口角外到咬肌前下角,在颊部有面深静脉与翼静脉丛相通。面前静脉可经内眦静脉和翼静脉丛两个途径,通向颅内海绵窦。

面后静脉:有颞浅静脉和颌内静脉汇合而成,沿颈外动脉外侧方,向下走行到下颌角平面,分为前和后二支。前支于面前静脉汇成面总静脉;后支于耳后静脉汇成颈外静脉。颈外静脉在胸锁乳突肌浅面往下走形,在锁骨上凹处穿入深面,汇入锁骨下静脉。

翼静脉丛:位于颞下凹,大部分在翼外肌的浅面,少部分在颞肌和翼内外肌之间。翼静脉丛可通过卵圆孔和破裂孔等与海绵窦相通。

图为面颈部静脉及其颅内交通示意图

五、淋巴组织

颌面部的淋巴组织分布极其丰富,淋巴管汇集成网状结构,收纳淋巴液,汇入淋巴结,构成颌面部的重要防御系统。在正常情况下,淋巴结小而柔软,与软组织的硬度相似,不易扪及,当有炎症或肿瘤转移时,相应的淋巴结就会出现无痛性肿大。故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颌面部常见而较重要的淋巴结有腮腺淋巴结、颌上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和位于颈部的颈浅和颈深淋巴结。

图一图二

图三图四

图一为头颈部淋巴分布,图二、三、四为三叉神经、面神经及其主要分支

I.眼支 II.上颌支 III.下颌支 1.三叉神经半月节 2.额神经 3.泪腺神经 4.泪腺 5.鼻睫状神经 6.颧神经 7.蝶腭 8.眶下神经 9.上牙槽后神经 10.上牙槽中神经 11.上牙槽前神经 12.鼻腭神经 13.腭前神经 14.腭中神经 15.腭后神经 16.扁桃体 17.舌下腺

18.舌神经 19.颌下腺 20.颌下结 21.下牙槽神经 22.颏神经 23.腮腺 24.耳颞神经三叉神经及其主要分支

六、神经

口腔颌面部主要的相关神经有运动神经(面神经)和感觉神经(三叉神经)。

1.面神经为第七对脑神经,主要是运动神经,伴有味觉和分泌神经纤维。面神经经茎乳孔出颅后,进入腮腺实质内分为五支,各分支之间相互形成网状交叉,从上

而下依次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支配面部表情肌的活动。面神经损伤可能导致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等面部畸形。

(1)颞支:出腮腺上缘,越过颧弓向上行于颞部,主要分布于额肌,当其受损伤后,额纹消失。

(2)颧支:自腮腺前上缘穿出后,越过颧骨,主要分布于上、下眼轮匝肌,当其受损伤后,则眼睑不能闭合。

(3)颊支:自腮腺前缘,腮腺导管上下穿出,可有上下支,主要分布于颊肌、上唇方肌、笑肌和口轮匝肌等,当其受损伤后,鼻唇沟消失变平坦且不能鼓腮。

(4)下颌缘支:自腮腺前下方穿出,向下前行于颈阔肌深面。在下颌角处位置较低,然后往上前行,越过颌外动脉和面前静脉往前上方,分布于下唇诸肌。当其受损伤后,病人口角流涎(xian),口角偏斜。

(5)颈支:自腮腺下缘穿出,分布于颈阔肌,当其受损伤时,颈部皮纹消失。

腮腺的各种病变可影响面神经各支功能,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麻痹。在面部进行手术时,应了解面神经各支的走行,避免损伤面神经。

2.三叉神经为第五对脑神经,是脑神经中最大的一对。起于桥脑嵴,主管颌面部的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其感觉神经根较大,自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分出三支,即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运动神经根较小,在感觉根的下方与下颌神经相合,组成混合神经。

(1)眼神经:由眶上裂出颅,分布于眼球和额部。

(2)上颌神经:自圆孔出颅,向前越过翼腭窝达眶下裂,再经眶下沟入眶下管,最后出眶下孔分为睑、鼻、唇三个末支,分布于下睑,鼻侧和上唇的皮肤和黏膜。一般将上颌神经分为四段:颅内段、翼腭窝段、眶内段和面段。其分支为颧神经、蝶神经、上牙槽后神经、眶下神经及其分支,上牙槽中神经和上牙槽前神经。

(3)下颌神经:为颅内三叉神经半月节发出的最大分支,属混合神经,含有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下颌神经自卵圆孔出颅后,在颞下窝分为前、后两支。

七、涎腺

涎(xian)腺又称唾液腺。颌面部的涎腺组织由左右对称的三对大涎腺,即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以及分布于唇、颊、舌、腭等处黏膜下的小粘液腺构成。各有导管开口于口腔。唾液腺分泌的液体进入口腔内侧称唾液,它有润湿口腔、消化食物、杀菌、调和食物,便于吞咽以及调节机体体液平衡等作用。

1.腮腺是最大一对涎腺,位于两侧耳垂前下方和颌后窝内,其分泌液主要为浆液。腮腺实质内有面神经分支穿过,在神经浅面的腮腺组织称浅叶,呈三角形,位于耳前下方咬肌浅面;在神经深面则称深叶,呈小锥体形,可经颌后窝向咽旁间隙。腮腺被致密的腮腺咬肌筋膜包裹,并被腮腺鞘分成多数小叶。故当腮腺感染化脓时,脓肿多分散,且疼痛较剧烈。

腮腺导管在颧弓下一横沟处,由浅叶前缘穿出,绕咬肌前缘垂直向内,穿过颊肌,开口于正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黏膜上。此导管在面部投影标志即耳垂到鼻翼和口角中点连线的中1/3段上,在面颊部手术时,注意不要损伤导管,以免导致涎瘘。

2.颌下腺位于颌下三角,形似小核桃,分泌液主要为浆液,含有少量粘液。颌下腺深层延长部,经下颌舌骨肌后缘进入口内,导管起自深面,自下后方向前上方走行,开口于舌系带两旁的舌下肉阜(fu)。此导管常因被涎石堵塞而导致颌下腺炎症。

图为涎腺

3.舌下腺位于口底舌下,是最小的一对涎腺。分泌液主要为粘液,含有少量浆

液。其导管小而多,有的直接开口于口底,有的与颌下腺导管相通。一般不易发生逆行性感染,但可引起腺导管阻塞,形成潴留性囊肿。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名词解释: 主动转运:是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 Na +—K+泵。 被动转运:是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闰盘:心肌细胞相连处细胞模特化,凸凹相连,形状呈梯状,呈闰盘。 神经原纤维:位于神经元胞体内,呈现状较之分布,在神经元内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尼氏体:为碱性颗粒或小块,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 供神经活动需要。 朗飞氏结:神经纤维鞘两节段之间细窄部分,称为朗飞氏节。 问答题: 1. 细胞中存在那些细胞器,各有何功能? 膜状细胞器由有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非膜状细胞器有中心体和核 糖体。 内质网功能:粗面内质网参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也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光面 内质网除作为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外,还参与糖类、脂肪、等的合成与分解。 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参与分泌颗粒的形成。小泡接受粗面内质网转运来的蛋白质,在扁 平囊中进行加工、浓缩,最后进入大泡形成分泌颗粒,移至细胞的顶部,然后移出胞外。 线粒体功能:是细胞内物质氧化还原的重要场所,细胞内生物化学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窦 由此供给,故称为细胞的“动力工厂”。 溶酶体功能:溶酶体内含有的酸性磷酸梅和多种水解酶,能消化进入细胞内的细菌、异 物和自身衰老和死亡的细胞结构。 中心体功能:参与细胞的游戏分裂,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和染色质的移动有关。 核糖体功能:合成蛋白质。 2. 物质进入细胞内可通过那些方式,各有和特点? 被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 给能量 包括单纯扩散,如脂溶性物质;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和通道),如非脂溶性物质。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 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 Na +—K+泵。 胞饮和胞吐作用: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状物质通过细胞膜运动将物质吞入细胞内。 3. 结缔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何结构和功能特点?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骨、软骨、血液、肌腱、筋膜。 疏松结缔组织:充满与组织、器官间,基质多,纤维疏松,细胞少。有免疫功能。 致密结缔组织:纤维较多,主要为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保护功能。 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构成。有维持体温、缓冲、支持等作用。 4. 肌肉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和功能特点?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肌细胞细长似纤维状,又称肌纤维。细胞质称肌浆,内含可产 生收缩的肌原纤维。肌肉组织可分骨骼肌、心肌、平滑机 3 种类型。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受意识支配;心肌收缩持久,有节律性,为不随意肌;平滑肌的收缩有节律性和较大伸展性,为不随意肌。

(完整版)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整理

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整理 一、牙的演化 (一)各类牙的特点 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 鱼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 两栖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 爬行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侧生牙或槽生牙 鸟类:单锥体牙 哺乳类:异形牙、双牙列、槽生牙 1.牙附着的形式 (1)端生牙(acrodont):此类牙无根,借纤维膜附着于颌骨的边缘,容易脱落。大部分硬骨鱼类为端生牙。 (2)侧生牙(pleurodont):不仅牙的基部与颌骨相连,一侧也附着于颌骨内缘,此类牙虽无完善的牙根,但比端生牙牢固,如爬行类动物的牙。 (3)槽生牙(thecodont):有完善的牙根,位于颌骨的牙槽窝内,有血管和神经末梢从根尖孔进入髓腔。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牙都是槽生牙。 2.牙列替换的次数 (1)多牙列(polyphyodont):在端生牙或侧生牙的舌侧有若干后备牙以不断替换脱落的牙,由于一批一批牙的不断替换,故名多牙列。大部分硬骨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为多牙列。 (2)双牙列(diphyodont):一生中共有两副牙列,即乳牙列和恒牙列。双牙列主要是槽生牙。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为双牙列。 3.牙体外形 (1)同形牙(homodont):全口牙的形态相同,三角片或单锥形,大小相似,如鱼类的牙。 (2)异形牙(heterodont):牙体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如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牙。 (二)牙演化的特点 1.牙数由多到少(鱼类可多达200个左右)。 2.牙根从无到有。 3.从多牙列到双牙列。 4.从同形牙到异形牙。 5.从分散到集中(牙的生长部位从全口散在分布到集中于上下颌骨)。 6.牙附着颌骨由端生牙至侧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 二、牙体解剖的一般概念 (一)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1.牙的组成从外部观察,牙体由三部分组成: (1)牙冠(dental crown):有解剖牙冠和临床牙冠之分。解剖牙冠指牙体外层由牙釉质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临床牙冠为牙体暴露于口腔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2)牙根(root of tooth):有解剖牙根和临床牙根之分。解剖牙根指牙体外层由牙骨质覆盖的部分,也是牙体的支持部分。临床牙根为牙体在口腔内不能看见的部分,以龈缘为界。 (3)牙颈(dental cervix)(颈线、颈缘、颈曲线):指解剖牙冠与牙根交界处的弧形曲线。 牙的组成从纵剖面观察,牙体的组织包括: (1)牙釉质(enamel):构成牙冠表层的、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组织。 (2)牙骨质(cementum):构成牙根表层的硬组织。 (3)牙本质(dentin):构成牙体的主要物质,位于牙釉质和牙骨质内层,其中央有一空腔,称为髓腔。 (4)牙髓(dental pulp):充满于髓腔中的结缔组织,含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2.牙的分类 (1)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分类 1)切牙 (incisor teeth):位于口腔前部,上、下、左、右共8个。邻面观牙冠呈楔形,颈部厚而切缘薄,功能是切割食物。牙根为单根。 2)尖牙 (cuspid teeth):位于侧切牙远中,上、下、左、右共4个。牙冠较厚,在切缘上有一长大牙尖,功能是穿刺、撕裂食物。牙根为单根。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第二章 绪论 生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部分著名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动物学的远祖。最早对动物进行分类研究的生物学家,对鱼、两栖、爬行、鸟、兽等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作了大量工作。 盖伦(Galen,129-199)古希腊解剖学家、医生。写出了大量医学和人体解剖学方面的文章。 维萨力欧(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解剖学家。开始用人尸作解剖材料,被誉为现代解剖学奠基人,1543年发表《人体的结构一书》,首次引入了寰椎、大脑骈胝体,砧骨等解剖学名词。 哈维(Havey,1578-1657)英国动物生理学家,血液循环理论的创始人。1682年发表《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的解剖论》一书,其研究标志近代生理学的开始。 洛维(Lower R,1631-1691)英国解剖学家。首次进行动物输血实验,后经丹尼斯(Denis)第一次在人类进行输血并获得成功。 列文虎克(Avan Leewenhock,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改进了显微镜,观察了动物组织的微结构,是首次观察到细菌和原生物的微生物学家。 林奈(Linnaeus,1707-1778)瑞典博物学家。1735年出版《自然系统》,奠定了动物学分类的基础。 伽尔夫尼(Galvani L,1737-1798)意大利生理学家。首次发现机体中的带电现象,进行了大量“动物电”方面的实验,开创了生物电研究的先河。 巴甫洛夫(Sechenov IM,1829-1905)德国著名生理学家。在心血管神经支配、消化液分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首次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的条件反射学说。 施塔林(Starling EH,1866-1927)英国生理学家。1915年首次宣布“心的定律”的发现,对循环生理作出独创性成就。1902年与裴理斯(Beiliss WM)合作,发现刺激胰液分泌的促胰液素,1905年首次提出“激素”一词。 朗德虚太纳(Landsteiner K,1868-1943)德国生理学家。首先发现ABO血型,为临床人工输血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93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坎农(Cannon WB,1871-1945)美国生理学家。1926年首次提出“稳态”一词,他认为:生活的机体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有赖于许多调节机制的作用才得以保持,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 釉质(namal):为覆盖在牙冠部表面的一层硬组织。其基本结构是釉柱。 釉柱(enamalrod):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而到达牙的表面。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 绞釉(gnarledenamel):釉柱在近釉牙本质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 釉柱鞘(enamalrodsheath):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的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线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 釉质生长线(incremantallineofenamel):幼稚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 新生线(neonatalline):在乳牙和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的一条加重的生长线。 釉板(enamellamella):是一薄层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牙本质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的结构。 釉丛(enameltuft):是一部分矿化较差而相对蛋白含量较高的釉柱,起自釉牙本质界向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 釉梭(enamelspindle):是位于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在牙尖部位较多见。 釉牙本质界(enamel-dentinaljunction):是由许多紧挨着的圆弧形的小凹所构成的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线。 釉小皮(enamelcuticle):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的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 釉面横纹(perikymata):是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 釉帽(enamelcaps):釉质表面的一些不规则的帽状突起。 牙本质(dentin):为构成牙主体的硬组织,色淡黄,其冠部表面覆有牙釉质而根部覆盖牙骨质。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pulpo-dentinalcomplex):牙本质和牙髓因为在其胚胎和功能上相互关系密切,故两者有此合称。 牙本质小管(dentinaltubule):为贯通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odontoblasticprocess):是成牙本质细胞的原浆突,该细胞体位于髓腔近牙本质侧,呈整齐的单层排列。 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periodontoblastspace):为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 限制板(laminalimitans):牙本质小管的内壁衬有的一层有机膜。 管周牙本质(peritubulardentin):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的呈环形透明带的的间质。 诺伊曼鞘(Neumannsheath):在管周牙本质和管间牙本质之间,磨片观察可见的一较清楚的交界面。 球间牙本质(interglobulardentin):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有些未被钙化的间质,此未钙化的区域称为球间牙本质。 欧文线(Owenline):牙本质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形成的加重的生长线。 托姆斯颗粒层(Tomesgranularlaryer):在牙纵剖磨片中可见的根部牙本质透明层内侧的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 前期牙本质(predentin):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总存在的一层未矿化的牙本质。原发性牙本质(primarydentin):指牙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牙本质,它构成了牙本质的主体。

《解剖生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解剖生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36学时) 《解剖生理学基础》是中专药剂专业一门必修基础课程。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形态结构与主要功能的科学,是学习人体生理学的形态学基础。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如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具由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一、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面向药剂专业(中专)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置;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术语。并在学习《解剖生理学》的基础上,懂得药物的作用原理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等药理学的有关知识以及疾病学的基础知识,为学习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药理学及药剂专业临床课奠定基础。 二、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概述 (二)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第二章运动系统 (一)骨与骨连结 (二)骨骼肌 第三章神经和肌肉生理 (一)兴奋性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四章神经系统 (一)概述 (二)中枢神经系统 (三)周围神经系统 (四)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五)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六)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七)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八)脑的高级功能 第五章血液 (一)概述 (二)血浆生理 (三)血细胞生理 (四)生理性止血 (五)血型与输血 第六章循环系统 (一)概述 (二)循环系统的结构 (三)心脏生理 (四)血管生理 (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七章呼吸系统 (一)概述 (二)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三)肺通气 (四)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五)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八章消化系统 (一)概述 (二)消化器官的形态与结构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授课教案 动植物教研组陈文教授

人体解剖生理学授课教案目录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 第二章运动系统 第三章神经系统 第四章感觉器官 第五章血液系统 第六章循环系统 第七章呼吸系统 第八章消化系统 第九章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 第十章泌尿系统 第十一章生殖系统 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反馈的概念。 2.熟悉:生理学研究对象、任务。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 【课程重点】 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2. 机体的内环境。 3. 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4. 体内的控制系统:非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课程难点】 1. 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 反馈的概念。 2. 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自动控制 【基本概念】(中英文对照):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稳态(homeostasis),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feedback),反射弧(reflex arc) 【思考题】 1. 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2. 在给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时,为什么要求进针、出针快,推药慢? 3. 试述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

【教材及参考资料】 1. 左明学主编. 人体解剖生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姚泰主编. 生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P47~74 3.范少光,人体生理学(第二版,双语教材)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4. Guyton AC.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0th ed, WB Saunders Co, Philadelphia, 2000 P382~429 5. Ga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0th ed,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 New York, 1999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前者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后者是研究人体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的科学。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可分为 大体解剖学:借助解剖手术器械切割尸体的方法,用肉眼观察形态和构造的科学; 组织学: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来研究细胞内的超微结构,各器官、组织以及细胞的微细结构的科学。 胚胎学:研究由受精卵发展到成熟个体过程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 研究人体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 (一)解剖学姿势和常用的方位术语 1.解剖学姿势 2.常用的方位术语 上和下:按解剖学姿势,头居上,足在下。 前和后:腹面为前,背面为后。 内侧和外侧:以身体的中线为准,距中线近者为内侧,离中线相对远者为外侧。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

1.一般来讲,生理学主要在五个不同水平展开研究。 (1)化学水平 (2)细胞水平 (3)组织水平和器官水平 (4)系统水平 (5)整体水平 2.解剖生理学的实验方法主要分为: 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两类。 3.人体机能的稳态调节 机体的这种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几种方式进行的。 4.稳态调节的方式 (1)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主要是通过反射活动来实现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2)体液调节 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机能活动,这种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 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发生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不依赖于外来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因此称为自身调节。 5.人体有四种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6.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7.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作用包括膜的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胞饮和胞吐等。 8.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肌细胞细长似纤维状,又称肌纤维。 9.据肌肉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3种类型。 10.骨骼肌的收缩受意识支配,故又称随意肌。 心肌的收缩具有节律性,为不随意肌。 平滑肌的收缩有节律性,具较大伸展性,为不随意肌。 11.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2.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至胞体。 13.轴突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向外周。 14.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运动系统。 15.成人骨共有206块,约占体重的20%。 16.骨的构造:1)骨组织2)骨膜3)骨髓 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分布于全身骨的骨松质内,具有造血功能。 黄骨髓无造血功能,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可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限小孩)。 17.人类的脊柱,从侧面看有4个明显的生理性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 颈曲、腰曲面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 18.骨骼肌收缩时,ATP(三磷酸腺苷)分解所释放大能量直接供骨骼肌收缩,是骨骼肌收缩的直接能量来源。 19.全身的骨通过骨连结构成人体骨骼,全身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颅骨连结成颅,可分为脑颅和面颅。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1 解剖牙冠(anatomical crown):牙体外层被牙釉质覆盖部分,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 2 临床牙冠(clinical crown):牙体露出口腔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3 解剖牙根(anatomical root):牙骨质覆盖的部分。 4 临床牙根(clinical root):口腔内见不到的牙体部分。 5 出龈:牙胚破龈而出的现象称出龈。 6 萌出(eruption):牙冠出龈至【达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牙萌出时间是指出龈的时间。 7 唇面(labial surface):前牙牙冠接近唇黏膜的一面,称为唇面。 8 颊面(buccal surface):后牙牙冠接近颊黏膜的一面,称为颊面。 9 舌面(lingual surface):牙冠接近舌侧的一面,称为舌面。 10 腭面(palatal surface):上颌牙牙冠舌面因接近腭侧,称为腭面。 11 邻面(proximal surface):同一牙弓内相邻两牙相互接触的面,称为邻面。 12 近中面(mesial surface):牙冠离中线较近的邻面,称为近中面。 13 远中面(distal surface):牙冠离中线较远的邻面,称为远中面。 14 牙合面(occlusal surface):上下颌后牙咬合时发生接触的一面。 15 切嵴(incisal ridge):前牙无牙合面,切端【舌侧】有切咬功能的嵴,称为切嵴。 16 中线(median line):平分颅面部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通过两眼之间、鼻尖、上颌两中切牙、下颌两中切牙之间。中线与正中矢状面一致,将牙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17 牙体长轴(long axis):沿【冠根】方向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线。 18 接触区(contact area):牙与牙在邻面相互接触的区域,亦称邻接处。 19 线角(line angle):牙冠上两个相邻牙面相交处所成的角称线角,如近中面与唇面相交称为近唇线角。 20 点角(point angle):牙冠上三个相邻牙面相交所成的角称点角,如磨牙的近颊牙合点角。 21 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牙冠】各【轴】面上最突出的部分。 22 牙体三等分(division into thirds):为了便于明确牙体各面上某一部位所在,常将牙【轴面】在一个方向分为三个等份来描述。在唇(颊)舌向将牙冠邻面分为唇(颊)1/3、中1/3、舌1/3;在近远中向可将牙冠分为近中1/3、中1/3、远中1/3;在垂直向可将牙冠分为切(牙合)1/3、中1/3、颈1/3;牙根可分为颈1/3、中1/3、根尖1/3。 23 牙尖(dental cusp):牙冠表面近似锥体的显著隆起称牙尖。位于尖牙切端、后牙的牙合面上。 24 舌面隆突(cingulum):前牙舌面近颈1/3的半月形隆突起,前牙的解剖特征之一。 25 结节(tubercle):牙冠上釉质过度钙化而形成的小突起,可在牙合面、切牙切缘见到。 26 切缘结节(mamelon):初萌切牙切缘上圆形的隆突,随着牙的磨耗逐渐消失。 27 嵴(ridge):牙冠表面细长形的釉质隆起。根据其位置、形状、方向,可分为切嵴、边缘嵴、牙尖嵴、三角嵴、横嵴、斜嵴、轴嵴、颈嵴。 28 切嵴(incisor ridge):为切牙切端舌侧长条形的牙釉质隆起,具有切割功能。 29 边缘嵴(marginal ridge):为前牙舌面窝近远中边缘及后牙牙合面边缘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 30 牙尖嵴(cusp ridge):从牙尖顶分别斜向近、远中的嵴。后牙颊尖和舌尖的近、远中牙尖嵴,分别组成颊牙合边缘嵴和舌牙合边缘嵴。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将与大家一起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口腔疾病与保健》。口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每个人天天都跟口腔打交道,说话、进食、喜怒哀乐的表达等等,日常生活离不了口腔。口腔与大家关系如此密切,即使大家今后也许不以口腔医学为职业,那么多多了解一些口腔知识也是大有好处的,既可自己受用,也可施善于人。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学(Oral anatomy and physiology)是一门重要的口腔医学基础课程,它是一门以研究口腔、颌面、颈部诸部位的正常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首先我们来了解口腔及颌面部的区域划分和几个概念 顔面部上从发际,下至下颌骨下缘或达舌骨水平,两侧至下颌支后缘或颞骨乳突之间的区域通常称为顔面部。以经过眉间点、鼻下点的二水平线为界,可将顔面部进行3等分,即上1/3、中1/3和下1/3。 颌面部(maxillofacial region) 顔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分组成的区域称为颌面部。 颅面部顔面部的上1/3区域称为颅面部,即颌面部是以颌骨为主要骨性支撑所在的区域,而颅面部是以颅骨(额骨)为主要骨性支撑所在的表面区域。 口腔(oral cavity) 位于颌面部区域内,是指由牙、颌骨及唇、颊、腭、舌、口底、唾液腺等组织器官组成的功能性器官。 口腔颌面部(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即是口腔与颌面部的统称。口腔颌面部的组织器官具有摄食、咀嚼、感受味觉、吞咽、表情及辅助语言和呼吸等功能。 现代口腔医学,尤其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发展已扩展到上至颅底,下至颈部的区域,但不涉及区内的眼、耳、鼻、咽等组织器官。颌面部为人体最显露、最具特征的部位,是人体形态美与表情最重要的形体表达区域,也是与眼科、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学科等相交叉的部位。口腔颌面部部位的特殊性及解剖特点赋予其特别的临床意义。 ①位置显露。口腔颌面部位置外露,容易遭受外伤是其缺点,但罹患疾病后,容易早期发现,获得及时治疗则是其优点。 ②血供丰富。口腔颌面部血管丰富,使其组织器官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外伤或手术后伤口愈合也较快,但是因其血供丰富,组织疏松,受伤后出血较多,局部组织肿胀较明显。 颌面部血液供应特别丰富,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有舌动脉、面动脉、上颌动脉和颞浅动脉等。各分支间和两侧动脉间,均通过末梢血管网而彼此吻合,故伤后出血多。压迫止血时,还必须压迫供应动脉的近心端,才能起到暂时止血的作用。 ③解剖结构复杂。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有面神经、三叉神经、唾液腺及其导管等组织器官,这些组织器官损伤后则可能导致面瘫、麻木及涎瘘等并发症的发生。 ④自然皮肤皮纹。颌面部皮肤向不同方向形成自然的皮肤皱纹,简称皮纹。皮纹的方向随年龄增加而有所变化。颌面部手术切口设计应沿相应皮纹方向,并选择较隐蔽的区域作切口,如此伤口愈合后瘢痕相对不明显。 ⑤颌面部疾患影响形态及功能。口腔颌面部常因先天性或后天性的疾患,如唇、腭裂或烧伤后瘢痕,导致颌面部形态异常,乃致顔面畸形和功能障碍。 ⑥疾患易波及毗邻部位。口腔颌面部与颅脑及咽喉毗邻,当发生炎症、外伤、肿瘤等疾患时,容易波及颅内和咽喉部,以及相邻的眼、耳、鼻器官。 口腔(oral cavity) 位于颌面部区域内的功能性器官,由牙、颌骨及唇、颊、腭、舌、口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

1解剖牙冠(anatomical crown):牙体外层被牙釉质覆盖部分,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 2临床牙冠(clinical crown):牙体露出口腔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3解剖牙根(anatomical root):牙骨质覆盖的部分。 4临床牙根(clinical root): 口腔内见不到的牙体部分。 5出龈:牙胚破龈而出的现象称出龈。 6萌出(eruption):牙冠出龈至【达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牙萌出时间是指出龈的时间。 7唇面(labial surface):前牙牙冠接近唇黏膜的一面,称为唇面。 8颊面(buccal surface):后牙牙冠接近颊黏膜的一面,称为颊面。 9舌面(lingual surface):牙冠接近舌侧的一面,称为舌面。 10腭面(palatal surface):上颌牙牙冠舌面因接近腭侧,称为腭面。 11邻面(proximal surface):同一牙弓内相邻两牙相互接触的面,称为邻面。 12近中面(mesial surface):牙冠离中线较近的邻面,称为近中面。 13远中面(distal surface):牙冠离中线较远的邻面,称为远中面。 14牙合面(occlusal surface :上下颌后牙咬合时发生接触的一面。 15切嵴(incisal ridge):前牙无牙合面,切端【舌侧】有切咬功能的嵴,称为切嵴。 16中线(median line):平分颅面部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通过两眼之间、鼻尖、上颌两中切牙、下颌两中切牙之间。中线与正中矢状面一致,将牙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17牙体长轴(long axis):沿【冠根】方向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线。 18接触区(contact area):牙与牙在邻面相互接触的区域,亦称邻接处。 佃线角(line angle):牙冠上两个相邻牙面相交处所成的角称线角,如近中面与唇面相交称为近唇线角。20点角(point angle):牙冠上三个相邻牙面相交所成的角称点角,如磨牙的近颊牙合点角。 21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牙冠】各【轴】面上最突出的部分。 22牙体三等分(division into thirds):为了便于明确牙体各面上某一部位所在,常将牙【轴面】在一个方向分为三个等份来描述。在唇(颊)舌向将牙冠邻面分为唇(颊) 1/3、中1/3、舌1/3;在近远中向可将牙冠分为近中1/3、中1/3、远中1/3;在垂直向可将牙冠分为切(牙 合)1/3、中1/3、颈1/3;牙根可分为颈 1/3、中1/3、根尖1/3。 23牙尖(dental cusp):牙冠表面近似锥体的显著隆起称牙尖。位于尖牙切端、后牙的牙合面 上。 24舌面隆突(cingulum):前牙舌面近颈1/3的半月形隆突起,前牙的解剖特征之一。 25结节(tubercle):牙冠上釉质过度钙化而形成的小突起,可在牙合面、切牙切缘见到。 26切缘结节(mamelon):初萌切牙切缘上圆形的隆突,随着牙的磨耗逐渐消失。 27嵴(ridge):牙冠表面细长形的釉质隆起。根据其位置、形状、方向,可分为切嵴、边缘 嵴、牙尖嵴、三角嵴、横嵴、斜嵴、轴嵴、颈嵴。 28切嵴(incisor ridge):为切牙切端舌侧长条形的牙釉质隆起,具有切割功能。 29边缘嵴(marginal ridge):为前牙舌面窝近远中边缘及后牙牙合面边缘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 30牙尖嵴(cusp ridge):从牙尖顶分别斜向近、远中的嵴。后牙颊尖和舌尖的近、远中牙尖嵴,分别组成颊牙合边缘嵴和舌牙合边缘嵴。 31三角嵴(triangular ridge) ( 03名解):为后牙牙合面牙尖顶端伸向牙合面的细长形釉质隆起。三角嵴由构成牙尖的近中和远中两斜面汇合而成。 32斜嵴(oblique ridge):牙合面两牙尖三角嵴斜形相连形成的嵴,是上颌磨牙牙合面重要的解剖标志。33横嵴(transverse ridge):相对牙尖的两条三角嵴,横过牙合面相连形成的嵴,是下颌第 一前磨牙牙合面的重要特征。 34轴嵴(axial ridge):为轴面上从牙尖顶端伸向牙颈的纵形隆起。尖牙唇面的轴嵴称唇轴嵴,后牙颊面的轴嵴称颊轴嵴,【尖牙和后牙舌面】的轴嵴称舌轴嵴。

面部局部解剖

面部局部解剖 面部又称颜面部。所谓颜面部系指上起发际,下达下颌骨下缘,两侧至下颌支后缘之间的部位。通常以经过眉间点及鼻下点的两水平线为界,将颜面部分为上1/3、中1/3和下1/3三等分,颌面部系由颜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组成。 一、面部分区及表面解剖 (一)面部分区 根据面部形态及解剖特点,可将其分为以下各区: 眶下区、颧区、颊区、腮腺咬肌区、面侧深区、颧面区和颞面区。 1.眶区 (orbital region) 四周以眶缘为界,为视器所在。 2.鼻区 (nasal region)上界鼻根点,下界鼻底,两侧界为内眦与鼻翼点的连线,该区内为鼻所在。 3.唇区(上界鼻底,两侧界为唇面沟,下以颊唇沟与颏区分界。唇区为口所在。 4.颏区 (mental region) 上界为颏唇沟,两侧界为口角的垂线,下以下颌下缘为界。 5.眶下区 (infraorbital region)上为眶下缘,内邻鼻区,外侧界为上颌骨颧突根部的垂线,下界为唇面沟中点至上颌骨颧突根下缘的连线。 6.颧区 (zygomatic region)上界为颧弓上缘,下界为颧骨下缘,前界为上颌骨颧突根部,后界是颧弓后端。 7.颊区(buccal region)前界唇区和颏区,后界为咬肌前缘,上邻眶下区和颧区,下界为下颌下缘。 8.腮腺咬肌区(Parotideomasseteric region)上为颧弓及外耳道下缘,前为咬肌前缘,后为胸锁乳突肌、乳突、二腹肌后腹的前缘,下以下颌下缘为界。 9.面侧深区 (deep region of lateral face)位于颧弓和下颌支的深面,前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腮腺深叶,内为翼外板,外以下颌支为界。该区亦即颞下间隙及翼颌间隙的范围。 10.额面区 (frontofacial region)上界为发际,下界为眶上缘,两侧为上颞线。 11,颞面区 (temporofacial region)后界为发际,下界为颧弓上缘,前上界为上颞线。 (二)面部表面标志 面部许多临床常用的表面解剖标志。 l.睑裂 (palpebral fisure):为上睑和下睑之间的裂隙,常用以作为面部垂直比例的标志。正常睑裂的宽度和高度分别约为3.5cm和l.0-1.2cm。 2.睑内侧联合 (medial papebral co-mmissure)和睑外侧联合 (lateral palpebral commissure):为上、下睑在内侧和外侧的结合处。 3.内眦 (medial angle of eye)和外眦 (Iateral angle of eye):分别为睑内侧联合和睑外侧联合处所成的角。内眦钝圆形,外眦锐角形,外眦较内眦约高3-4mm,为面部垂直比例作垂线的标志。 4.鼻根 (radix nasi)、鼻尖 (apex nasi)和鼻背 (dorsum nasi):外鼻上端连于额部者称为鼻根;前下端隆起处称鼻尖;鼻根与鼻尖之间称为鼻背。 5.鼻底 (base of the nose)和鼻孔 (nostril):锥形外鼻之底称鼻底;鼻底上有左、右卵圆形孔,称为鼻孔,又称鼻前孔。 6.鼻小柱 (columella nasi)和鼻翼 (alae nasi):两侧鼻前孔之间的隆嵴称鼻小柱;鼻前孔外侧的隆起称鼻翼。 7.鼻面沟 (nasofacial sulcus):为鼻外侧之长形凹陷。沿鼻面沟作手术切口,愈合后

口腔解剖生理学习题附答案

口腔解剖生理学课堂跟踪练习题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 1.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以研究( )、( )、( )、( )诸部位的 正常形态、功能活动规律及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2.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是( )、( )和 ( )。 第二章 牙体解剖生理学 一、填空: 1.人类的牙列为( ),包括( )和( )。( )共有 20 个,( )共有 32 个。 2.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不同, 乳牙分为( )、( )和( ) 三类;恒牙分为( )、( )、 ( )和 ( )四类。 3.右侧上颌尖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左侧下颌第一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 ),右侧上颌第一乳 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左侧下颌第二乳 D 远中接触区离切角较远 E 、牙根远中面的长形凹陷较近中者略深 2.关于牙釉质正确的说法是: A 、为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的组织 B 、色泽较黄 C 、覆盖牙体表面 D 覆盖牙根表面 E 、以上说法都不对 3.关于牙本质不正确的说法是: A 、不如牙釉质坚硬 B 、位于牙釉质与牙骨质的内层 C 、白色透明 D 围成牙髓腔 E 、是牙体的主质 4.全口牙中体积最小的牙是: A 、上颌中切牙 B 下颌中切牙 C 、上颌侧切牙 D 下颌侧切牙 E 、以上都不是 5.口内最先萌出,不替换任何乳牙的恒牙是: 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 4.中线为通过( )、( 的接触区,平分颅面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 5.上颌中切牙唇面与近中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6.上颌中 切牙舌面与远中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7.下颌第一磨牙颊面与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8.下颌第一磨牙颊面与远中面、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9.下颌第一磨牙舌面与近中面、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10.乳牙的发育过程分为( )、( 二、选择题: 1.作为判断下颌中切牙左右的依据的结构 是: A 、近中切角近直角 B 近中接触区离切角较近 )和( )。 )。 )。 )。 )。 )和( )三个阶段。 C 远中切角为钝角

口腔解剖生理学超详细重点

一、牙的演化 (一)各类牙的特点 一、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 (一)鱼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 (二)两栖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 (三)爬行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侧生牙或槽生牙 (四)鸟类:单锥体牙 (五)哺乳类:异形牙、双牙列、槽生牙 1.牙附着的形式 (1)端生牙(acrodont):此类牙无根,借纤维膜附着于颌骨的边缘,容易脱落。大部分硬骨鱼类为端生牙。 (2)侧生牙(pleurodont):不仅牙的基部与颌骨相连,一侧也附着于颌骨内缘,此类牙虽无完善的牙根,但比端生牙牢固,如爬行类动物的牙。 (3)槽生牙(thecodont):有完善的牙根,位于颌骨的牙槽窝内,有血管和神经末梢从根尖孔进入髓腔。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牙都是槽生牙。 2.牙列替换的次数 (1)多牙列(polyphyodont):在端生牙或侧生牙的舌侧有若干后备牙以不断替换脱落的牙,由于一批一批牙的不断替换,故名多牙列。大部分硬骨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为多牙列。 (2)双牙列(diphyodont):一生中共有两副牙列,即乳牙列和恒牙列。双牙列主要是槽生牙。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为双牙列。 3.牙体外形 (1)同形牙(homodont):全口牙的形态相同,三角片或单锥形,大小相似,如鱼类的牙。(2)异形牙(heterodont):牙体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如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牙。 (二)牙演化的特点 1.牙数由多到少(鱼类可多达200个左右)。 2.牙根从无到有。 3.从多牙列到双牙列。 4.从同形牙到异形牙。 5.从分散到集中(牙的生长部位从全口散在分布到集中于上下颌骨)。 6.牙附着颌骨由端生牙至侧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 二、牙体解剖的一般概念 (一)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1.牙的组成从外部观察,牙体由三部分组成: (1)牙冠(dental crown):有解剖牙冠和临床牙冠之分。解剖牙冠指牙体外层由牙釉质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临床牙冠为牙体暴露于口腔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2)牙根(root of tooth):有解剖牙根和临床牙根之分。解剖牙根指牙体外层由牙骨质覆盖的部分,也是牙体的支持部分。临床牙根为牙体在口腔内不能看见的部分,以龈缘为界。 (3)牙颈(dental cervix)(颈线、颈缘、颈曲线):指解剖牙冠与牙根交界处的弧形曲线。 牙的组成从纵剖面观察,牙体的组织包括: (1)牙釉质(enamel):构成牙冠表层的、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组织。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知识讲解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 解释

1 解剖牙冠(anatomical crown):牙体外层被牙釉质覆盖部分,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 2 临床牙冠(clinical crown):牙体露出口腔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3 解剖牙根(anatomical root):牙骨质覆盖的部分。 4 临床牙根(clinical root):口腔内见不到的牙体部分。 5 出龈:牙胚破龈而出的现象称出龈。 6 萌出(eruption):牙冠出龈至【达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牙萌出时间是指出龈的时间。 7 唇面(labial surface):前牙牙冠接近唇黏膜的一面,称为唇面。 8 颊面(buccal surface):后牙牙冠接近颊黏膜的一面,称为颊面。 9 舌面(lingual surface):牙冠接近舌侧的一面,称为舌面。 10 腭面(palatal surface):上颌牙牙冠舌面因接近腭侧,称为腭面。 11 邻面(proximal surface):同一牙弓内相邻两牙相互接触的面,称为邻面。 12 近中面(mesial surface):牙冠离中线较近的邻面,称为近中面。 13 远中面(distal surface):牙冠离中线较远的邻面,称为远中面。 14 牙合面(occlusal surface):上下颌后牙咬合时发生接触的一面。 15 切嵴(incisal ridge):前牙无牙合面,切端【舌侧】有切咬功能的嵴,称为切嵴。 16 中线(median line):平分颅面部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通过两眼之间、鼻尖、上颌两中切牙、下颌两中切牙之间。中线与正中矢状面一致,将牙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17 牙体长轴(long axis):沿【冠根】方向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线。

解剖生理学基础1

药剂专业《解剖生理学基础》毕业前补考复习资料一 一、名词解释 1、内皮 2.椎间孔 3.滤过屏障 4.卵圆窝 5.基础代谢率 二、简答题 1.简述神经元的分类 2.简述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3.简述大循环的循环途径?(可用箭头表示) 4.简述微循的通路及意义? 三、填空题 1.反射弧由、、、、 _组成。反射弧任何一部分被破坏,反射活动 __ __ 。 2.反应的基本形式: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颅骨最薄弱的部位是_ __。 4. 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_ ,和。 4.呼吸过程包括 _、 _、 _和。5.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_ _、 _和_ 。 6.心肌的前负荷指_ _,心肌的后负荷指__ _。 7.微循环是指与_ 之间的血液循环。其主要功能是_ 。 8. 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蛋白质是__________,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参与凝血作用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 9. 机体的能量70%来自__________,体内能量贮存和直接供能物质是__________。 10. 我国成人安静时收缩压__________,舒张压__________,脉压__________。 四、选择题 1.能引起生物体出现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 A.兴奋性 B.刺激 C.兴奋 D.反射 E.反应 2.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A.脂质 B.蛋白质 C.糖类 D.核酸 E.糖蛋白 3.与产能有关细胞器是 A.线粒体 B.内质网 C.溶酶体 D.内网器 E.糖原 4.极化状态的形成是由于

A.钠离子内流 B.钾离子外流 C.钾离子内流 D.钠离子外流 E.钠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5.下列哪种细胞产生抗体? A.网状细胞 B.肥大细胞 C.脂肪细胞 D.浆细胞 E.成纤维细胞 6.属横纹肌的是 A.骨骼肌B.平滑肌C.心肌D.心肌和平滑肌E.心肌和骨骼肌 7.有关结缔组织的特点哪项为错? A.细胞数量少 B.分布稀疏 C.细胞间质多 D.结缔组织形态多样 E.以浆细胞为主8.构成神经组织的是 A.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 B.神经细胞和神经原纤维 C.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D.神经细胞和基质 E.神经细胞和细胞间质 9.属上肢骨的是 A.胫骨 B.髋骨 C.腓骨 D.肱骨 E.跖骨 10.不参与胸廓组成的是 A.12个胸椎 B.12对肋骨 C.12对肋软骨 D.胸骨 E.锁骨 11.位于小腿外侧的是 A.髋骨 B.股骨 C.胫骨 D.腓骨 E.髌骨 12.结构最复杂的关节是 A.髋关节 B.肩关头 C.膝关节 D.肘关节 E.颞下颌关节 13.肱二头肌作用是 A.伸肘 B.前臂内收 C.屈腕 D.屈肘 E.前臂旋前 14.胸大肌可使臂 A.内收B.外展C.后伸 D.旋外 E.旋后 15.胃液中所含的消化酶能消化食物中的 A. 脂肪 B. 脂肪酸 C. 糖类 D. 蛋白质 E. 维生素 16.肝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A.肝板 B.肝细胞 C.肝血窦 D.胆小管 E.肝小叶 17.产生胆汁的细胞是 A.肝细胞 B.胆囊粘膜上皮细胞 C.胆小管上皮细胞 D.胆道上皮细胞 E.窦周隙的内皮细胞 18.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在 A.食道 B.胃 C.小肠上段 D.小肠下段 E.大肠 19.阑尾位于 A.左髂窝 B.右髂窝C.盆腔内 D.脐部 E.腹下区 20. 可较好地评价肺通气功能的指标是 A.潮气量 B.肺活量 C.余气量 D.时间肺活量 E.肺总容量 21.保持胸膜腔负压存在的必要条件是 A.胸膜腔密闭 B.两层胸膜之间有少量粘液 C.肺内有表面活性物质 D.呼吸道保持通畅 E.胸廓具有弹性 22.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 A.喉前庭 B.喉室 C.声门裂 D.前庭裂 E.声门下腔 23.肺的呼吸部包括肺泡和 A.肺泡管,呼吸性细支气管 B.肺泡管,细支气管 C.肺泡管 D.呼吸性细支气管,细支气管 E.肺泡管,终末细支气管 24.正常尿中不应出现的成分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