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亿年以后,地球脱离太阳系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地球的演化过程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演化过程,形成了现在这个适宜生命存在的地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球经历了从原始地球到现代地球的多个演化阶段。
以下将详细介绍地球的演化过程。
1. 原始地球的形成大约46亿年前,原始地球形成于太阳系诞生之初。
当时的地球是一颗炙热的岩浆球,没有大气层和海洋。
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原始地球不断经历着大量的陨石撞击,这些撞击加热了地球,并引发了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
2. 地球的大气层形成约40亿年前,地球逐渐冷却,并开始形成大气层。
这是由于火山活动释放出的大量水蒸气和其他气体,以及彗星撞击引发的化学反应。
最初形成的大气层主要由氨、甲烷和水蒸气组成,后来逐渐演变为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氮气的大气层。
3. 地球的海洋形成大约38亿年前,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到足够低,使得水蒸气凝结成水,形成了地球上的第一个海洋。
这些海洋最初由撞击陨石引起的陨石撞击填充,随后也吸收了地下喷发的岩浆和岩浆活动中释放的水。
4.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约35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物,标志着地球生命起源的开始。
这些生物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在海洋中的原始池中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单细胞生物逐渐发展并演化为多细胞生物,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群落。
5. 大氧化事件的发生约25亿年前,地球经历了一场重要的事件,即大氧化事件。
这是指地球上的光合作用生物开始释放出大量氧气,导致地球大气层中氧气浓度显著提高。
这个事件对地球演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后来复杂生命的进化提供了氧气。
6. 大陆板块漂移大约17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大陆板块漂移,也被称为板块构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表面由几个大陆板块组成,它们在地球表面上不断移动和相互碰撞。
这一过程塑造了地球上的山脉、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
7. 地球的气候变化大约1000万年前,地球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气候变化。
冰川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环境不断变化。
太阳系的边界:奥尔特云从远古时期就已知道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以及脚下的地球,到近代的天王星、海王星,再到现代的柯伊伯带及离散盘。
人类认识的太阳系疆界在过去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在线度上扩大了十倍左右。
那么,离散盘是否就是太阳系的疆界呢?答案是否定的。
太阳系里的彗星按轨道周期的长短可以分为两类,其中短周期彗星大都来自柯伊伯带。
那么,长周期彗星又来自何方呢?1950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 (Jan Oort) 对长周期彗星进行了研究。
他发现,很多长周期彗星的远日点位于距太阳50,000-150,000 天文单位(约合0.8-2.4 光年) 的区域内,由此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即在那里存在一个长周期彗星的大本营。
这一假设与将柯伊伯带视为短周期彗星补充基地的假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时间上更早)。
那个遥远的长周期彗星大本营后来被人们用奥尔特的名字命名为奥尔特云(Oort Cloud)[注六]。
由于长周期彗星几乎来自各个方向,因此奥尔特云被认为大体上是球对称的。
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将奥尔特云分为两部分:距太阳 20,000 天文单位以内的部分被称为内奥尔特云,它呈圆环形分布;距太阳20,000 天文单位以外的部分被称为外奥尔特云,它才是球对称的。
距估计,奥尔特云中约有几万亿颗直径在一公里以上的彗星,其总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几倍到几十倍。
由于数量众多,在一些科普示意图中奥尔特云被画得象一个真正的云团一样,但事实上,奥尔特云中两个相邻小天体之间的平均距离约有几千万公里,是太阳系中天体分布最为稀疏的区域之一。
在距太阳如此遥远的地方为何会有这样一个奥尔特云呢?一些天文学家认为,与离散盘类似,奥尔特云最初是不存在的,如今构成奥尔特云的那些小天体最初与行星一样,形成于距太阳近得多的地方,后来是被外行星的引力作用甩了出去,才形成了奥尔特云。
奥尔特云中的小天体由于距太阳极其遥远,很容易受银河系引力场的潮汐作用及附近恒星引力场的干扰,那些干扰会使得其中一部分小天体进入内太阳系,从而成为长周期彗星。
中学生课外阅读训练与答案:《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原文展示】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何祚庥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
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
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
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
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阅读训练】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什么?2.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
数学老师用公式推算世界末日称在数百亿年后娱乐休闲05-31 1704:孙四周的推算公式注:t时间H:哈勃常数RO:太阳半径ln自然对数M:太阳质量G:牛顿万有引力常数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玛雅的2012世界末日预言,让很多人对未来充满恐慌。
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吗?昨日,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孙四周老师,用数学公式向记者演绎了宇宙的未来,按照他的计算,在5000年后,太阳和现在相比几乎没有变化。
这些成果出现在孙四周新近出版的专著《空间相对论——膨胀宇宙的数学原理》一书中。
在孙四周老师的身上,数学几乎是个“万能工具”。
此前,他曾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为假,并因此而名声大噪。
有人说世界末日是2012 霍金说大约在200年后孙四周说,都错了!近年来,世界末日论一直是热门话题。
随着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的热映和持续传播,2012更是被确切地指认为“世界末日”。
这一论断和神秘的玛雅预言不谋而合,因而在世界范围内,不少公众因此恐慌莫名。
世界各国的不少科学家都投入到“世界末日”这一问题的研究中。
据媒体报道,有着“自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称的英国传奇人物霍金,也曾就此焦点问题发表看法,他出面辟谣说:2012不是世界的末日,我们不必惊慌。
宇宙的末日会在大约200年以后到来,因此我们这一辈人是安全的。
“此言一出,无异于火上浇油。
把宇宙的寿命向后推延200年,仍然没有卸去人们心头的重压。
霍金的良苦用心显然没有起到预想的结果。
”孙四周老师表示。
近日,孙四周出版了《空间相对论——膨胀宇宙的数学原理》个人专著。
在这本书中,他用5个公理和1个定义,揭示宇宙演化的数学原理。
“由此得到的太阳系寿命等的计算结果,符合美国、德国等国科学家的最新预测。
”孙四周表示。
根据孙四周的计算,他对本报记者说:“我们的太阳系现在正处于演化成熟期,相当于人类的30多岁。
它仍然在膨胀,但是它很平稳。
”“太阳系的消亡肯定不是在2012年,也不是在这以后200年左右。
地球是人类家园,是目前发现的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表面约70%是海洋、30%是陆地,它的直径12756.28公里,自西向东旋转,自转一周23小时59分04秒,绕太阳公转一周365天5时58分56秒。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38万公里,是距地球最近的星球。
月球直径约3474.8公里,大约是地球的1/4。
月球围绕地球旋转,自转一周24小时48分,绕地球公转一周是27日7时43分11秒,绕地球一周近似于地球自转一周,因此月球永远都是一面朝向地球。
地球和月球太阳系有八大行星,由内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如果按大小排列是:木星(直径142,984公里)、土星(直径120,536公里)、天王星(直径51,118公里)、海王星(直径49,528公里)、地球(直径12,756公里)、金星(直径12,104公里)、火星(直径6,794公里)、水星(直径4,878公里)。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它的质量是其它七个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
太阳系八大行星太阳是一颗恒星,是太阳系中心的,直径大约是139.2万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
太阳是一颗G2V黄矮星,寿命大致为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45.7亿岁,大约50至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耗尽,太阳的核心将发生坍缩,温度上升,把氦元素聚变成碳元素,它的外层将膨胀,燃料的过程结束时,太阳的质量将下降,外层将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运行的轨道处,变成一颗庞大的红巨星。
太阳天狼星是夜空中肉眼看到的最明亮的恒星,位于大犬座,又称大犬座α星,距太阳系约8.6光年。
天狼星是一颗双星,主星天狼星a,属蓝白星,比太阳亮23倍,伴星天狼星b是一颗白矮星。
天狼星体积略大于太阳,直径251.256万公里,是太阳的1.8倍。
天狼星北河三位于双子座,即双子座β星,距太阳系约35光年。
地球的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形成地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科学家们通常认为,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的太阳系诞生后期。
当时,太阳系中的一团巨大的气体和尘埃开始聚集在一起,并逐渐形成了行星。
地球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太阳系的形成:大约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于银河系中的星云中。
由于引力和逐渐旋转的原因,星云中的物质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太阳系的前身。
2.地球的形成: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聚星盘中的物质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行星和卫星。
而形成地球的过程主要是由一颗巨大的行星粒子互相撞击和聚合所形成的。
这个过程持续了数百万年,最终形成了地球。
3.地球的演化:地球在形成后,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地球上的大气、水和陆地也逐渐形成,生命的开始也标志着地球的演化进程。
以上是地球形成的基本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各种现象和现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主要包括地心、地壳、地幔和地球的表面等部分。
地球的结构也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地球的结构。
1.地心:地心是地球的核心,由一个外核和一个内核组成。
地心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构成,温度非常高,同时有着很高的密度。
2.地幔:地幔是地球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位于地核之上,与地壳之下,是地球内部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幔由高温、高压的岩石构成,其总体结构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
3.地壳: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是我们生活的空间。
地壳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
地壳是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的基础,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地球的表面:地球的表面主要由陆地、水域和大气组成。
陆地主要形成了大陆和岛屿,水域主要分为海洋、湖泊、河流等,大气主要包括气体、气团和气流等组成。
以上是地球结构的基本概况,地球的结构是我们研究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李四光《看看我们的地球》原文阅读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九大行星之一,它是一个离太阳不太远也不太近的第三个行星。
它的周围有一圈大气,这圈大气组成它的最外一层,就是气圈。
在这层下面,就是有些地方是由岩石造成的大陆,大致占地球总面积的十分之三,也就是石圈的表面。
其余的十分之七都是海洋,称为水圈。
水圈的底下,也都是石圈。
不过,在大海底下的这一部分石圈的岩石,它的性质和大陆上露出的岩石的性质一般是不同的。
大海底下的岩石重一些、黑一些,大陆上的岩石比较轻一些,一般颜色也淡一些。
石圈不是由不同性质的岩石规规矩矩造成的圈子,而是在地球出生和它存在的几十亿年的过程中,发生了多次的翻动,原来埋在深处的岩石,翻到地面上来了。
这样我们才能直接看到曾经埋在地下深处的岩石,也才能使我们能够想象到石圈深处的岩石是什么样子。
随着科学不断的发达,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了,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眼睛所能钻进石圈的深度,顶多也还不过十几公里。
而地球的直径却有着12,000多公里呢!就是说,假定地球像一个大皮球那么大,那末,我们的眼睛所能直接和间接看到的一层就只有一张纸那么厚。
再深些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有什么办法去侦察呢?有。
这就是靠由地震的各种震波给我们传送来的消息。
不过,通过地震波获得有关地下情况的消息,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的物质的大概样子,不能像我们在地表所看见的岩石那么清楚。
地球深处的物质,和我们现在生活上的关系较少。
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还是石圈的最上一层。
我们的老祖宗曾经用石头来制造石斧、石刀、石钻、石箭等等从事劳动的工具。
今天我们不再需要石器了,可是,我们现在种地或在工厂里、矿山里劳动所需的工具和日常需要的东西,仍然还要往石圈里要原料。
随着人类的进步,向石圈索取这些原料的数量和种类是越来越多了,并且向石圈探查和开采这些原料的工具和技术,也越来越进步了。
最近几十年来,从石圈中不断地发现了各种具有新的用途的原料。
以下是一个地球演化大事记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1.冥古宙(地球形成——38亿年前):地球从46亿年前形成,从一个
炽热的岩浆球逐渐冷却固化,出现原始的海洋、大气与陆地。
在41亿年前到38亿年前,地球持续遭到大量小行星与彗星的轰击。
冥古宙在38亿年前结束后,内太阳系不再有大规模撞击事件。
2.太古宙(38-25亿年前):这个时期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生物——细
菌。
3.元古宙(25-5.4亿年前):这个时期地球上出现了藻类和原始植物,
同时大气中也出现了氧气。
4.显生宙(
5.4亿年前至今):这个时期是生命演化的关键时期,其中
最重要的时期是古生代(5.4亿-2.5亿年前),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其次是中生代(2.5亿-6600万年前),这个时期恐龙统治地球,哺乳动物开始出现。
新生代(6600万年前至今)则是人类出现的时期。
以上是地球演化的主要时期和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历史和未来。
地球演变史的五个阶段地球演变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地球上生命的演化和环境的变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个阶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
第一个阶段是地球的形成阶段。
大约在46亿年前,宇宙中的尘埃和气体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太阳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形成于约45亿年前。
在这个阶段,地球的表面温度非常高,有大量的火山活动和陨石撞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逐渐冷却下来,形成了现在熟悉的地球。
第二个阶段是地球的原始大气阶段。
在地球形成后的数百万年内,地球被一个由水蒸气、氨气和甲烷组成的原始大气层所环绕。
这个大气层中没有氧气,但有着丰富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在这个阶段,地球上的生命还没有出现,但是一些简单的有机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了。
这为后来的生命演化提供了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地球的生命起源和早期生命的发展阶段。
在约4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形式,这是通过化学反应在水面上形成的。
这些早期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的微生物,如原核细菌和古菌。
它们在水中生存,并通过化学反应获取能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进化为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生命形式。
第四个阶段是地球的氧气积累阶段。
大约在23亿年前,一些最早的光合作用细菌开始出现。
它们通过利用太阳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能量和氧气。
随着光合作用的扩大,地球上的氧气逐渐积累起来,形成了现在的大气层。
这个阶段标志着地球上出现了更多的复杂生物,如海藻和叶绿素细菌。
最后一个阶段是地球的多样化生态系统阶段。
大约在6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开始迅速增加。
在这个阶段,海洋中出现了早期的多细胞动物,陆地上也开始出现了植物和动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上形成了各种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河流和海洋。
这个阶段也见证了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和新物种的出现。
直到今天,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仍在不断变化和演化。
地球的演变史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故事,它让我们了解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通过研究这五个阶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过去,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维护地球的未来。
孙四周的推算公式
注:t:时间 H:哈勃常数 RO:太阳半径 ln:自然对数 M:太阳质量 G:牛顿万有引力常数
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玛雅的2012世界末日预言,让很多人对未来充满恐慌。
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吗?昨日,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孙四周老师,用数学公式向记者演绎了宇宙的未来,按照他的计算,在5000年后,太阳和现在相比几乎没有变化。
这些成果出现在孙四周新近出版的专著《空间相对论膨胀宇宙的数学原理》一书中。
在孙四周老师的身上,数学几乎是个“万能工具”。
此前,他曾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为假,并因此而名声大噪。
有人说世界末日是2012 霍金说大约在200年后
孙四周说,都错了!
近年来,世界末日论一直是热门话题。
随着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的热映和持续传播,2012更是被确切地指认为“世界末日”。
这一论断和神秘的玛雅预言不谋而合,因而在世界范围内,不少公众因此恐慌莫名。
世界各国的不少科学家都投入到“世界末日”这一问题的研究中。
据媒体报道,有着“自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称的英国传奇人物霍金,也曾就此焦点问题发表看法,他出面辟谣说:2012不是世界的末日,我们不必惊慌。
宇宙的末日会在大约200年以后到来,因此我们这一辈人是安全的。
“此言一出,无异于火上浇油。
把宇宙的寿命向后推延200年,仍然没有卸去人们心头的重压。
霍金的良苦用心显然没有起到预想的结果。
”孙四周老师表示。
近日,孙四周出版了《空间相对论膨胀宇宙的数学原理》个人专著。
在这本书中,他用5个公理和1个定义,揭示宇宙演化的数学原理。
“由此得到的太阳系寿命等的计算结果,符合美国、德国等国科学家的最新预测。
”孙四周表示。
根据孙四周的计算,他对本报记者说:“我们的太阳系现在正处于演化成熟期,相当于人类的30多岁。
它仍然在膨胀,但是它很平稳。
”
“太阳系的消亡肯定不是在2012年,也不是在这以后200年左右。
撇开电影的夸张和艺术化不说,科学大师霍金这次是错定了。
”孙四周笃定地说。
究竟怎样计算宇宙的寿命?
究竟怎样计算宇宙的寿命?孙四周介绍,科学研究表明,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有起点和终点的。
我们的宇宙是从很小的一个点开始,扩大而成现在这个规模。
最初的宇宙,可以想象成比原子还小。
经过膨胀,才有今天的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云、星际空间等等。
孙四周介绍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推得,宇宙从最初的膨胀到现在,大约用了137亿年。
但是,实际的观测资料不断刷新,现在已经有观测到200亿年以外的星云的记录。
尽管如此,科学界还是普遍认为时间总有一个起点,就是以宇宙从一个点开始膨胀那一刻为0时刻。
宇宙的膨胀,到现在也没有停止,而且有证据表明膨胀在加速。
在孙四周的著作《空间相对论膨胀宇宙的数学原理》中,有一个公式可以计算宇宙在任意时刻的膨胀速度。
孙四周介绍,这个公式是他根据相关的公理和定义推证出来的,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计算任意一个星系从小到大的膨胀过程,从而轻易地计算出星系解体的时间表。
“这样的公式在世界上是第一个,我感到很幸运”,孙四周自豪是自己发现
了这个公式,他认为他书中的观点在被实验确认之前,虽然也只是一种假说,但“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数学公理化体系给出的宇宙假说”,“希望能尽快投入实验,这也是中国人抢占宇宙学研究制高点的一个重大契机。
”
“根据计算,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将在350亿年以后开始解体,持续到1100亿年以后太阳本身化为辐射消耗干净。
”孙四周介绍。
600亿年后,地球离太阳而去
为了解释他的计算公式,孙四周详细地给记者讲述了诸如逃逸半径、逃逸角速度、外围线速度以及旋转周期等等多个令人头晕的定义,但其据此描绘的宇宙未来变迁图却称得上波澜壮阔,气势非凡。
根据孙四周的计算,他介绍:“由于膨胀在加速,大约69亿年后,地球已经占据了火星的轨道。
除了地球,此外水星占了金星,金星占了地球,火星占了木星、木星占了土星、土星占了天王星、天王星占了海王星,海王星占了冥王星。
”
“大约300亿年后,太阳膨胀到现在水星轨道上,但是它并不能灼伤水星。
因为水星已经向外漂移到达现在木星的轨道上。
此时的地球,已经到达现在海王星的位置上,但是那里不像现在这样寒冷,因为太阳已经向外膨胀了。
”
“350亿年以后,太阳系最外围的行星冥王星,已经从太阳系逃走了。
”孙四周颇为形象地描述道:“刚进入21世纪的2006年时,我们人类嫌弃这个个头较小的小弟弟,认为它不配做我们的兄弟。
国际天文学家开会,把冥王星开除出"大行星"行列,称它为 "矮行星"想起来还真有点舍不得它。
350亿年以后,它会漂流到宇宙深空,那里只有绝对的零度(零下273摄氏度)和无边的黑暗……”
“大约400亿年以后,地球已经处于比现在冥王星还远的位置上”,孙四周介绍,“那里寒冷极了。
此时的金星处在现在冥王星的位置上,太阳已经膨胀到接近现在金星的位置。
”
根据孙四周的计算,其后,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火星将相继逃离太阳系,“大约600亿年后,地球和金星全都逃走了,只剩下水星茕茕孑立,在现在冥王星稍外一点的轨道上与太阳相顾无言。
它是8大行星中最后的守望者,但它的离去也指日可待。
”
1000亿年后,太阳以“超壮观的焰火告别”
“在所有的行星都逃走后,太阳还有400多亿年的存活期,”孙四周推算,他认为,届时,太阳将作为一颗超级巨星,在宇宙的边缘部分闪耀。
它的面积很大,而且还会迅速外扩,厚度变小。
“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将减弱,因为面积增大了,能量损失也更大了,太阳的温度会稍稍变低”,孙四周认为,太阳会有一个逐渐变暗的过程,“先是最外沿撕裂,光芒陡然增大,形成一圈耀眼的光环,这个环就是现在宇宙观测中所看到的"爱因斯坦环",随着物质消耗的加快,"爱因斯坦环"向内收缩,直至消失……”
“这就是太阳的离去过程。
它以自身为燃料、以超壮观的焰火晚会,完成与这个宇宙的告别之礼。
”孙四周含有诗意地描绘。
他表示,任何事物都有其诞生和消亡的过程,太阳系也不例外,如果要说世界末日,“这个时候才是宇宙的末日”。
“经过计算,我们的太阳系现在正处于演化成熟期,相当于人类的30多岁。
它仍然在膨胀,但是它很平稳。
平稳到比婴儿的摇篮更舒适更安全。
”孙四周介绍。
他具体解释道:“就算按现在的尺度计算,太阳的直径目前为140万公里。
从原先的70万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40万公里,用了69亿年时间。
平均每亿年大
约10万公里,一年大约0.001公里,即每年大约1厘米。
”
“即使在5000年以后,我们的太阳和现在比起来也几乎没什么变化。
至于600亿年以后,地球脱离了太阳系,我们人类的未来是什么,我们现在只能想象,不需担心。
”临采访结束,孙四周引用了苏轼的一句话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以其不变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
“2012,我们会活得很好。
”孙四周肯定地表示。
本报记者谷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