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案例.doc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5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概念;2.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3.倡导学生关心他人,发展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内容:1.什么是“换位思考与人为善”;2.换位思考的重要性;3.如何进行换位思考和行为。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你们认为一个好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你们喜欢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Step 2:听说课呈现学生一个情景:“小明遇到了困难,但没有得到朋友的帮助。
”通过对话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朋友应该给予帮助,关心别人。
Step 3:学习“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概念通过展示、解释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含义和意义。
Step 4:讨论换位思考的重要性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为什么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认识到换位思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Step 5:练习换位思考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在小组中提供一些情景,要求学生换位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Step 6: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换位思考以“在校园里捡到了别人丢失的物品”为例,引导学生先思考从失主角度考虑,然后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给出具体行动。
Step 7: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分享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教学资源:PPT,情景展示,小组讨论。
评价与反馈:观察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过程,评价他们是否能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是否通过听说课内容理解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概念。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结果和个别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反思作文,写出他们对“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理解和对自己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位思考的概念,认识到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3. 引导学生将换位思考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会为他人着想,善待他人。
二、教学内容:1. 换位思考的定义与意义2. 换位思考的方法与技巧3. 换位思考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换位思考的思考。
2. 换位思考的定义与意义:引导学生了解换位思考的概念,讲解其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3. 换位思考的方法与技巧:教授学生换位思考的具体方法,如设身处地、角色互换等。
4. 换位思考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将换位思考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换位思考的定义、意义、方法与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互相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换位思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运用换位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综合表现:结合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综合评价学生对换位思考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内容包括换位思考的定义、意义、方法与技巧,以及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2. 视频资料:关于换位思考的实例视频,用于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3. 作业模板:提供给学生用于练习换位思考的作业模板,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换位思考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换位思考的思考。
2. 讲解换位思考的定义与意义:引导学生了解换位思考的概念,并讲解其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3. 教授换位思考的方法与技巧:讲解具体的方法,如设身处地、角色互换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们主要通过交互式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实践能力,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概念和内涵。
2.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推理能力,以及对社会关系的敏感度。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2.1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1.什么是“换位思考”?2.人为善的含义和价值。
3.如何通过“换位思考”实现“人为善”。
2.2 实例分析:网上吐槽1.什么是网上吐槽?2.网上吐槽背后的情感和原因。
3.如何通过“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方式应对网上吐槽。
2.3 小组合作:角色扮演1.小组合作形式,分配角色进行扮演。
2.角色包括心理医生、网友、被吐槽者等。
3.通过模拟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实践“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活动1:课堂热身在课堂开始时,通过简短的问答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关系中的奉献和发展。
3.2 活动2: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网上吐槽”这一社会现象,引导学生理解互联网时代人际关系的特点,并探究内在的情感和原因。
通过开放的讨论模式,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的技巧,并提出对社会关系的自由视角。
3.3 活动3:角色扮演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通过模拟情境,以客观和包容的态度面对复杂的社会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交互式授课的教学方法,包括问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
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和多元化教具,增加教学效果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五、评估与反思通过平时的课堂表现、参与度和考试成绩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对学生在“换位思考”和“人为善”方面的领悟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和反馈。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位思考的概念,认识到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善良、宽容、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换位思考的定义与意义2. 换位思考在生活中的应用3. 人为善的表现与价值4.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关系5. 培养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习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2. 难点:培养学生树立善良、宽容、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换位思考的意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实践演练法:设计情景剧,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重要性。
4. 启发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换位思考的思考。
2. 讲解换位思考的定义与意义,分析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3. 讲解人为善的表现与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善良、宽容、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4. 探讨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换位思考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5.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6. 设计情景剧,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重要性。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情景剧演练等环节的积极性与投入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感悟文章的质量进行评估。
3.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概念的理解,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深度。
七、教学资源1. 案例资料:收集与换位思考相关的真实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 情景剧本:编写或选取适合的剧本,用于学生演练。
3.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心理学、沟通技巧等书籍,供学生课后深入阅读。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和重要性。
2. 让学生学会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增强换位思考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善于沟通与合作。
情感目标:1. 使学生认识到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换位思考的含义和重要性。
2. 换位思考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1. 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自觉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2. 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善于沟通与合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模拟: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换位思考。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案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换位思考能力。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立场上的思考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换位思考的思考。
2. 讲授新课:讲解换位思考的含义、重要性和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换位思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
5.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立场上的思考和感受。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换位思考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反思。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换位思考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范文《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教材中学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以新课标中“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为依据。
让学生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把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明确换位思考的实质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说学情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接下来谈一谈我的学生,从年龄特征来看,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创设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观点,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2、能力目标: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知识目标:学生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设置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难点: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课本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案例珲春市哈达门中学韩林英一、教学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主体性教育为指导,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懂得理解、尊重、宽容和欣赏别人。
二、教材分析(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课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交往艺术新思维》第九课《心有他人天地宽》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课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继续和延伸,也为下一节课《平等尊重你我他》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从方法论上讲,有利于提升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懂得理解与尊重别人。
可见,本节内容处于第九课的中心环节,地位十分重要。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要根据初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他们的学习认知规律进行构思。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建立了交往艺术的新思维,但由于受社会、学校、家庭等一些不良思想及习惯的影响,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知、情、意的统一则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懂得理解与尊敬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如何做到换位思考,这是第九课的核心知识。
将从两个方面把握重点:一是指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就自己曾经和同学家长老师发生相互理解与不理解的事例,加以分析和肯定;二是分析教材中的例子,让同学们认识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懂得理解与善待他人,在课程标准中要求对这一知识理解和运用。
着重从两个方面突破难点:一是用别人不喜欢的外号自己也不会喜欢来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对“管鲍之交”蕴含的道理来说明理解的重要性和力量。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一.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身边发生的案例,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知识目标: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理解换位思考的内涵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二.教学重点理解换位思考的实质三.教学难点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四. 教学方法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的互动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反思五.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明确知识点】▪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105---108页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会下面习题,4分钟后上黑板默写。
比一比谁最棒!▪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什么?▪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什么?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什么?4.什么是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实质)请欣赏笑话:一辆公共汽车行至途中上来一个驼背的人,车上一个秃头的人想捉弄驼背人,于是他对驼背人说:“我认识你,你不就是前凹村后疙瘩队的高峰同志吗? ”说完后得意的看了看周围的人,驼背人看了他一眼,然后说:“我也认识你,你不就是灯泡厂无丝车间的光光同志吗?”周围的人哄堂大笑,秃头的人又气又羞你能告诉大家秃头的人为什么又气又羞吗?活动:留意生活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被人“捉弄”过?比如:你的名字被人用侮辱性的语言写在课桌上;由于身材、外貌和某些特征被同学们取了绰号;被故意悄悄躲在楼梯口的同学吓了一大跳;你原本结实的座椅,被值日生偷偷换成松动的椅子了;辛辛苦苦整理出来的复习资料不翼而飞……1.谈谈你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儿?2.你有没有对别人做过类似的事情应不应该那样做?为什么?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教案名称: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目标:1.了解何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2.学习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
4.培养学生善待他人的习惯。
教学内容:1.介绍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分析换位思考的实际意义。
3.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换位思考。
4.培养学生善待他人的习惯。
教学重点:1.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概念。
2.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回顾学生曾经遇到的问题或矛盾,引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话题。
例如,一个同学迟到了,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和迟到同学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重要性。
第二步:介绍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举例与学生分享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概念和意义,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是否有过换位思考的经历?-你认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有什么好处?第三步:分析换位思考的实际意义(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图表、图片等形式,分析换位思考在不同场景下的实际意义。
例如,在与家人的冲突中,换位思考可以破解矛盾;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换位思考可以增进友谊等。
学生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第四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换位思考(20分钟)教师以小组讨论或分角色演示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换位思考。
例如,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其中一个人扮演困难的一方,另一个人扮演帮助的一方,通过反复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和技巧。
第五步:培养学生善待他人的习惯(20分钟)教师与学生讨论如何培养善待他人的习惯,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怎样对待身边的每个人?-你怎样结果待你人?通过讨论,教师总结出培养善待他人习惯的重要性,并与学生共同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1.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关于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感悟,分享给全班同学。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认识到换位思考对于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同理心。
二、教学内容1. 换位思考的含义: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感受。
2. 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化解矛盾,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3. 换位思考的方法:步骤一:放下自己的观点;步骤二: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步骤三: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换位思考的含义、重要性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放下自己的观点,真正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换位思考的含义、重要性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体验换位思考的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换位思考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换位思考的含义、重要性和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体验换位思考的过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换位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一道实践作业,让学生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案例与实践1. 家庭场景:分析家庭中的矛盾冲突,如亲子关系、兄弟姐妹间的争执,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换位思考来理解和化解冲突。
2. 学校场景:探讨在学校生活中,如何通过换位思考来处理同学间的误会、老师的要求等,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七、换位思考与沟通技巧2. 表达: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考虑他人的感受,达到有效沟通。
八、换位思考与社会实践1. 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通过实际行动体验换位思考,关爱弱势群体。
2. 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环境保护、邻里互助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换位思考能力。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认识到换位思考对于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他们的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换位思考的含义与作用2. 换位思考的方法与技巧3. 换位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培养同理心,关爱他人5. 反思与提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将换位思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具备同理心,将换位思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4. 反思教学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提升道德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课堂上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换位思考的思考。
2. 讲解换位思考的含义与作用:详细阐述换位思考的含义,以及换位思考在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3. 学习换位思考的方法与技巧:介绍换位思考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分析中学会换位思考。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换位思考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互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换位思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在分析典型案例时的换位思考能力,包括他们的分析深度和逻辑思维。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同理心展现。
4. 课后作业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将换位思考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将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反馈,以便于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认识到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善待他人、与人为善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换位思考的定义与意义2. 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3. 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4.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关系5. 实践与反思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及作用。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经验。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角色,体验换位思考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4. 反思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准备相关的人际交往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2. 角色扮演道具: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如帽子、围巾等,用于角色扮演环节。
3. 教学PPT:制作教学课件,展示相关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短的人际交往案例,引发学生对换位思考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换位思考的定义与意义:详细解释换位思考的含义,阐述其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3. 分析案例: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换位思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经验。
5.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不同角色,体验换位思考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总结换位思考的技巧与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换位思考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拓展:1. 换位思考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如工作、学习等。
2. 换位思考与同理心的区别与联系。
3. 换位思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与差异。
七、教学活动:1. 组织一次换位思考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实践经验。
2. 开展一次换位思考征文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认识到换位思考对个人成长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3. 引导学生将换位思考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会为他人着想,做到与人为善。
二、教学内容1. 换位思考的定义与意义2. 换位思考的方法与技巧3. 换位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案例分析与讨论5.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践exercises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解释换位思考的定义、意义、方法与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换位思考的实际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换位思考的定义、意义、方法与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
4. 实践exercises:设计相关实践exercises,让学生将换位思考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3. 实践exercises:检查学生完成的实践exercises,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认识和应用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案例素材:收集有关换位思考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 实践exercises 材料:设计相关的实践exercises,如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
3. 参考书籍:提供关于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书籍,供学生课后进一步阅读。
4. 在线资源:推荐一些关于换位思考的网站和文章,供学生自主学习。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情景,引发学生对换位思考的兴趣。
2. 讲解换位思考的定义与意义:清晰地阐述换位思考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认识到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善待他人、与人为善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换位思考的含义与作用2. 换位思考的方法与技巧3. 换位思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 与人为善的重要性5. 培养善待他人的习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换位思考的含义、方法与技巧,以及与人为善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换位思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培养学生树立善待他人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体验换位思考的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实践教学法: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换位思考运用到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换位思考的思考。
2. 讲解换位思考的含义与作用:阐述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3. 教授换位思考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换位思考的理解。
5. 讨论与人为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善待他人的价值观。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将换位思考运用到生活中。
7.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他们对换位思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课后实践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他们能否将换位思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换位思考和与人为善的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提供直观的教学内容展示,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实际案例集:收集各种生活中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设计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设计二教案设计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换位思考的概念,了解与人为善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和与人为善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多媒体设备。
2.材料准备:教材《中学生健康读本》、图片、视频等资源。
四、教学过程:Step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他人需要帮助的情况?你有没有帮助过他人?你认为为什么要帮助他人?Step 2:学习换位思考的概念(15分钟)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换位思考是指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换位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2.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讨论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Step 3:情境引入(10分钟)通过教材《中学生健康读本》中的一个故事情节,介绍一个换位思考的实例。
故事内容为:小明在走廊上发现一位同学正坐在那里哭泣,他来到该同学面前,关切地问:“怎么了,有什么事情让你不开心吗?”这时同学突然哭得更厉害了。
小明愣了一下,又用更温柔的声音说:“别哭了,把事情告诉我,或许我可以帮助你。
”最终,与小明的交流,帮助了该同学解决了问题。
Step 4:教学讲解(15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其他几个换位思考的实例的视频。
让学生观看后进行讨论。
2.教师结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
Step 5: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实例讨论。
要求小组成员先换位思考,再围绕该实例展开讨论,并写下他们的观点。
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让其他小组成员补充讨论,并总结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和影响。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目标:1.了解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概念和意义;2.提高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3.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1.理解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概念;2.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品质;2.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1.教材:《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材;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3.学生的互动练习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视频内容展示了一个人通过换位思考帮助他人的场景。
2.学生观看完视频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于换位思考的理解和对这个视频的评论。
Step 2:概念解析(15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材的相关内容,向学生介绍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概念。
2.解释换位思考的意义,即通过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能够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3.解释人为善的概念,即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积极向善的品质。
Step 3:案例分析(15分钟)1.选择一些实际发生的案例,例如学校里的矛盾事件、社区中的困难问题等,向学生展示这些案例。
2.引导学生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分析这些案例中当事人的感受和需求,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并进行互动讨论。
Step 4:小练习(10分钟)1.分发学生的互动练习材料,让学生进行练习。
2.练习内容可以是一些换位思考的问题,例如:"如果你是一些困难家庭的一员,你会怎样做来解决这个家庭的问题?"3.练习完成后,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答案,并进行讨论和点评。
Step 5:思考引导(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换位思考的能力?-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品质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重要作用?Step 6:总结与展望(10分钟)1.小组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并总结出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重要性和价值。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案例
坪春市哈达门中学韩林英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主体性教育为指导,贯彻“以学生为本” 的原则。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懂得理解、尊重、宽容和欣赏别人。
二、教材分析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徳课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交往艺术新思维》第九课《心有他人天地宽》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课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继续和延伸,也为下一节课《平等尊重你我他》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从方法论上讲,有利于提升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懂得理解与尊重别人。
可见,本节内容处于第九课的中心环节,地位十分重要。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要根据初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他们的学习认知规律进行构思。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了 -定的知识储备,初步建立了交往艺术的新思维,但由于受社会、学校、家庭等一些不良思想及习惯的影响,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知、情、意的统一则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生活中懂得理解与尊敬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如何做到换位思考,这是第九课的核心知识。
将从两个方面把握重点:一是指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就自己曾经和同学家长老师发生相互理解与不理解的事例, 加以分析和肯定;二是分析教材中的例子,让同学们认识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懂得理解与善待他人,在课程标准中要求对这一知识理解和运用。
着重从两个方面突破难点:一是用别人不喜欢的外号自己也不会喜欢来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二是对“管鲍之交”蕴含的道理來说明理解的重要性和力量。
六、教学方法与策略
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用读书指导法。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而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
生在阅读中找出难点、疑点和提出问题,并依据教
材和参考书力争自己解决难点和困难。
在教法上,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探究学习的主人,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和总结反思法。
七、教学流程及教学时间分配策略
按照“导入新课(4分钟)一读书指导(10分钟)一主题讲析(6 分钟)一展示活动(20分钟)一当堂达标(5分钟)”的基本环节进行教学。
其具体内容如下:
八、教学手段和板书设计
采用现代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用多媒体和黑板相结合的方式,用ppt展示教学内容和问题,版书依旧在黑板上写出来。
板书分为正版书和副板书,正版书在黑板左侧,具体内容为: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己所不欲勿施丁人f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
(二)理解至上善待他人f理解、尊重、宽容和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以解决学生平时生活学习中出现的矛盾、误解等处事、交往上问题为突破口,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学会交往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利用学生资源,有针对性地调查生活学习中同学间出现的误解、矛盾,解决学生的问题。
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对话
坦诚,解不开心结,藏在心底的怨言在老师的调动下被学生倾诉出來。
他们述说着事情发生时的情境,真诚地表达着当吋各自的心情和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着;误解他人的同学面对当初言行诚恳地说着“对不起”,更有大度的同学主动伸手与伤害自己的同学握手言和。
本课中一个最好的亮点,就是引用了教师本人的切身感受《父亲我女儿》的内心感受,主题鲜明,而且情节真实,结果可信,表达出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妙处,学生的表现让我感觉非常好,他们能从内心深处领悟到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必要性,使学生学会了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去欣赏、谅解、理解父母同学老师等人。
在本课教学中我没把教书当目标,而是以育人为目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充分参与。
围绕生活中的事件引发交往问题,体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道理,引导学生发现在交往中的问题、体验问题情境、分析问题原因、探究交往道理、生成交往的品质、促进课堂生成。
在我们和谐的互动中让学生明白“我现在怎么样”,“我为什么要这样”,“我应该怎么样”。
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接受。
附:
展示三材料《父亲,我,女儿》
很小的时候,家中有这样一条规矩,好吃的东西必须要先请父母品尝,于是每当我手中拿着2/3根冰棍的时候,心中总是埋怨父亲“这么大岁数的人怎么可以这么馋呢”。
如今我是母亲了,在改造女儿抢占零食的过程中,我也“被迫”立下了这条规矩,因为角色转变后, 我知道了这
规矩传承的是孝道,我的女儿你能懂吗?
I】小学的时候,別人的铅笔5分钱,我的铅笔总是3分钱的,时常看到父亲把钱锁进抽屉,嘴上却说没钱,那时我眼中的父亲是最抠门的。
如今,我是母亲了,我也时常会拒绝女儿更换智能手机之类的“无理”要求,因为独自撑起门来过日子,父亲那朴实的一句话“上有老下有小,花钱不能无度,过日子得有打算”就很有说服力了,转换了角色,我才理解,父亲的抠门教给我的是持家之道,我的女儿你能懂吗?
大学阶段,生活所迫,数千元的学费父亲要求我半工半读自己支付,无疑,那时父亲被我评价为天下最狠心的父亲,后来父亲去世前握着我的手说了一句“我知道你吃了不少苦”,我听得泪如雨下。
如今,我是母亲了,生活好转,我也时常会对女儿做出一些没有困难制造困难的举措,因为我要将父亲留给我的精神遗产一一自立自强传给她,它会使我们终身受益,我的女儿,这些道理你会懂吗?
2015年月口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