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疗效评价及免疫干预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EB病毒(EBV)感染儿童免疫功能状况及其与临床和预后的关系分析摘要】目的:分析EB病毒(EBV)感染儿童免疫功能状况及其与临床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0例EB病毒(EBV)感染儿童患儿作为实验组,同期选取5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和流式细胞仪展开检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及IgM)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3+/CD4+)。
结果:对比对照组,实验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中的IgM和IgG水平明显升高,P<0.05,Ig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对照组,实验组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及CD3+/CD4+水平明显降低,CD3+和CD8+水平明显升高,P<0.05。
结论:儿童EBV感染会直接损伤患儿的机体免疫功能,且人体的免疫功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且体液免疫细胞的降低程度可提示患儿的疾病预后。
【关键词】EB病毒;感染;儿童;免疫功能;临床预后【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6-0078-02EB病毒(EBV)属于r-疱疹病毒家族,作为人唯一的自然宿主。
大约90%的人群均建立EBV终生潜伏状态感染。
EBV会直接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同时还与人类几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如霍奇金淋巴瘤、移植后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以及鼻咽癌等[1]。
EB病毒在临床上又被称为DNA病毒,是疱疹病毒群,该项病的传播方式多样化,婴幼儿为该项疾病的易感人群。
有关临床研究表明,我国3~5岁儿童感染EB病毒的发生率大于90%,且临床表型十分的复杂,多为潜伏感染,B淋巴细胞作为该项病毒的主要受累细胞,同时EB感染和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对儿童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2]。
儿童EB病毒感染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侯安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北京100050)【关键词】儿童EB病毒感染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EB病毒(Epsta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双链DNA疱疹病毒,常引起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少数可发生慢性活动性感染(CAEBV)及EBV相关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
1EBV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EBV在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许多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发生在1岁以前。
到成人期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感染过EB病毒[1]。
唾液腺是EBV的藏身之地,故EBV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粪便、血液及性传染,而飞沫传播并不重要。
即使是恢复期或潜伏感染者,仍具有较高的传染性。
研究发现,半数EBV携带者的漱口液中含有该病毒,伴有扁桃体肥大者更易传播病毒[2]。
EBV的临床感染有两种方式,即裂解感染和潜伏感染。
EBV经口咽部感染人体,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而后进入血液循环。
因B淋巴细胞表面有EB病毒的特异性受体CD21,故该病毒多数情况下仅感染B淋巴细胞,但也可使T细胞、NK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感染[3]。
病毒感染后刺激CD8+T细胞大量增殖活化并表达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对病毒感染靶细胞发挥杀伤作用,原发感染自愈。
不过,病毒基因组在少部分B淋巴细胞内始终潜伏,使受感染者成为终生带毒者[1]。
机体免疫功能不全时,潜伏感染可再激活而发生CAEBV等多种疾病。
EBV特异性细胞毒杀伤细胞活性缺乏,IFN-γ合成不足及NK细胞功能受损等均可能参与其发病机制。
2儿童EBV感染的临床表现2.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IM是原发性EBV感染所致。
我国IM发病高峰在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主要表现有:①发热,约1 2周或更久;②咽峡炎、扁桃体炎:可有灰白色渗出物,酷似化脓性扁桃体炎;上腭可现瘀点;③淋巴结肿大:颈部最常见,可持续数天、数周甚至数月;④肝脾肿大,谷丙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可升高;⑤非特异性充血性皮疹;⑥其他:国外报道50%病例早期可见眼睑水肿,国内相对少见;但也有报道发生率可达48.71%[4]。
46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6月第6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No.62019知,治疗方法缺乏有效性。
而中医将耳鼻咽喉科干燥性疾病归属为“喉痹”“鼻槁”的范畴,临床上表现为咽喉干燥、痒痛不适感、咽内有异物感、干咳少痰等。
养阴清肺汤在治疗过程中在异病同症、同证同治的适应范围内,对耳鼻咽喉科干燥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好,全方凉血与养阴相结合,可起到养阴清热的作用,能够达到祛除燥邪的功效。
本研究比较了常规西医疗法与养阴清肺汤加减两种方案治疗耳鼻咽喉科干燥性疾病的临床效果,经研究发现,采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治疗的优势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运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治疗耳鼻咽喉科干燥性疾病的总体优势突出,治疗总有效率高,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其次,耳鼻咽喉科干燥性疾病患者接受养阴清肺汤加减治疗,可缓解病情;最后,采用养阴清肺汤加减进行治疗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充分体现了养阴清肺汤的治疗优势。
养阴清肺汤方中有生地、麦冬、玄参、石斛、生石膏、生白芍、芦根、川贝母、丹皮、薄荷。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石斛疏清虚热、补益脾胃;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白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芦根分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川贝母润肺化痰、散结消痈;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薄荷可发汗解热、疏肝理气、利咽止痛止痒。
养阴清肺汤邪正兼顾,养肺肾之阴以扶正;凉血解毒,散邪利咽以祛其邪。
诸药合用,可共奏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之效。
随证加减,使得治疗方案更有针对性,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优势更为突出。
综上所述,采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治疗耳鼻咽喉科干燥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缓解病情,改善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1]姜泉,张华东,陈祎,等.路志正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医杂志,2016,57(6):463-465.[2]郑胡琪,杨光辉,何奕坤,等.补肾润燥方对干燥综合征肝肾阴虚证中老年女性患者外分泌腺功能及性激素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7,58(14):1200-1204.⑶盛正和,翁映虹,刘溯章,等.温阳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并干眼症增效作用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10):1697-1700.[4]桑永兵,刘颖,鲁构峰,等.张华东从肝肺气机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1):16-1&[5]寇吉友,冯海霞,卫彦.针剌结合温润附葛汤治疗阳虚型干燥综合征[J].吉林中医药,2016,36(9):948-950.[6]方宜梅,石啥,寇秋爱.补中益气汤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中的运用[J].中医杂志,2016,57(24):2141-2142.⑺鲁璐,汪悦.“益气增液汤”治疗干燥综合征3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6,48(7):36-37.|8]诸葛叶婷,侯秀娟,刘小平,等冲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焦虑抑郁初探[J].环球中医药,2017,10(9):1006-1008.中药蒲地蓝与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比较马水永(惠州市惠阳区中医院广东惠州516211)摘要目的:对比中药蒲地蓝与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
中医治疗EB病毒感染并发症的临床研究-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于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之一,是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感)染性疾病。
临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高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特征。
近年来在我国儿童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国外有文献报道EB病毒的感染率在不同国家及地区呈现的感染年龄段的存在明显差异,并推测EB病毒的感染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共同生活人口数量等有关。
卫生状况较差的地区幼儿期感染多见,条件较佳地区则以青少年多见。
因此重视EB病毒的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社会意义。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EB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人群易感染性高,其传播途径以唾液传播为主。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具有感染性和呈急性热性病经过的疾病,因此我们认为IM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
今时众多医家依据古籍的记载描述及该病病原体的传(感)染性和呈急性热性病经过的特点,亦将本病归属于温病范畴。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住院患儿68例。
采用随机化方法,借助ex-cel软件产生70例受试者所接受处理(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药组1∶1∶1)的随机安排。
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对中药组、中西药组、西药组三种治疗方案进行对照研究。
纳入患儿于入院次日及住院第7~12天做相应检测指标的取血检测,化验标本采集时间为上午7:30~8:30所有操作均按统一制定的标准操作规程实行。
1.2 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者;(2)符合中医外感发热常见证诊断;(3)年龄1~18岁,男女性别不限。
1.3 研究方法1.3.1 关于用药方案本次研究为中药治疗有效性探讨,因患儿后期证型差别较大,故不采用一方治疗整个疗程,而是按照辨证论治原则因证用方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药对儿童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为了确保文章字数的充实,我们将在本文中详细探讨中医药在儿童免疫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有效性以及相关治疗方法和案例。
1. 引言儿童免疫系统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
中医药作为我国悠久的传统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于儿童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治疗儿童免疫系统疾病中的疗效和应用案例。
2. 中医药对儿童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儿童免疫系统疾病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拔罐等。
中药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医生会根据患儿的症状和体质,配制中药方剂,通过药物中的活性成分调节患儿的免疫功能。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患儿体内的能量平衡和免疫功能的方法。
拔罐则通过刺激皮肤局部的气道和血液循环,提高患儿的免疫抵抗力。
3. 中医药对儿童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中医药在治疗儿童免疫系统疾病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以常见的儿童免疫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为例,中医药治疗通过调节患儿体内的湿热和气血不足等问题,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缓解症状。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增强儿童的体质和免疫力,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4. 中医药治疗儿童免疫系统疾病的案例以下是一些中医药治疗儿童免疫系统疾病的案例。
案例1:王小明,男,5岁,患有反复发作的支气管哮喘。
中医师通过辨证论治,判断其体质为气虚与湿阻,给予补气化湿的中药方剂,配合针灸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王小明的哮喘症状明显减轻,体质得到了改善。
案例2:李小红,女,8岁,患有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皮炎。
中医师根据其表现为湿热与气郁,采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同时进行拔罐疗法。
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李小红的皮炎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且长时间没有复发。
5. 总结中医药在儿童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和拔罐等方法,可以调节患儿的体质和免疫功能,缓解症状,并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中药对免疫性疾病的调节作用研究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而导致的疾病,包括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中药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免疫性疾病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药对免疫性疾病的调节作用,并根据具体研究内容,采用合适的格式进行阐述。
一、中药对病毒感染相关免疫性疾病的调节作用研究1.1 中药提高免疫力,抑制病毒复制绿原酸、柚皮苷等中药成分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性疾病症状。
1.2 中药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柴胡、生地黄等中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改善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病情。
二、中药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调节作用研究2.1 中药调节免疫系统平衡黄芩、苦参等中药可以调节机体免疫系统,从而恢复免疫系统的正常平衡,减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作。
2.2 中药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白藓皮碱、海金沙等中药成分能够抑制机体过度的自身免疫反应,减少对自身组织的损伤,缓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
三、中药在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中药在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通过分子水平解析中药的药理机制以及对免疫性疾病的调节作用。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药正在通过临床试验和疗效观察进行验证,为中药的进一步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药具有调节免疫性疾病的作用,尤其对病毒感染相关免疫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
中药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系统平衡,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前景的开拓,中药有望成为免疫性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翘散灌肠治疗EB病毒感染患儿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张春华;刘艳辉;耿翠【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7(026)014【摘要】目的探讨银翘散灌肠治疗EB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30例EB病毒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10例,2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更昔洛韦静滴,治疗组加用银翘散灌肠,疗程14 d.疗程结束后统计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CD3+、CD8+显著降低(P均<0.05),CD4+、CD4+/CD8+显著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CD3+、CD8+降低的程度及CD4+、CD4 +/CD8+升高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 均<0.05);2组治疗后IgA、IgG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IgA、Ig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过程中,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银翘散灌肠治疗EB病毒感染患儿疗效好,且能显著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总页数】3页(P1558-1560)【作者】张春华;刘艳辉;耿翠【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妇幼保健院,河北廊坊065000;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妇幼保健院,河北廊坊065000;河北省廊坊市人民医院,河北廊坊06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1【相关文献】1.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J], 李明友;贾鹏;吕巍巍;于俊洲;张志贤2.复方甘草酸苷对EB病毒感染所致肝功能损害患儿的EB病毒载量、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J], 王红3.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 [J], 俞江4.银翘散联合地西泮对复发性热性惊厥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J], 黄婷;黄胜;谢静5.银翘散灌肠对风热感冒患儿免疫功能与炎性状态的影响 [J], 任雪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消臖解毒汤佐治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观察目的:研究自拟中药方剂消臖解毒汤辅助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中医治疗本病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64例小儿EB病毒感染的住院患儿,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
对照组,予更昔洛韦(5~10mg/kg·d)静滴,疗程5~7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消臖解毒汤口服,疗程5~7天。
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症状体征积分评定,比较两组患儿热退时间、咽充血消退时间、咽痛消退时间、EB-DNA 定量转阴时间及疾病的痊愈显效率。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客观评价消臖解毒汤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
结果: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表明两组在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上均有显著疗效。
2.两组患儿治疗各主要症状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淋巴结肿大、扁桃体肿大方面优于对照组。
3.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发热及咽部充血,但治疗组在热退时间、咽充血消退时间、咽痛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4.两组患儿EB-DNA定量转阴时间比较,两组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转阴时间少于对照组。
5.两组总体疗效(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两组均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在应用更昔洛韦的基础上加用消臖解毒汤辅助治疗本病取得显著的疗效,临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疗效评价及免疫干预的研究目的探讨中药治疗EB病毒感染的疗效和免疫干预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7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
观察组患儿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西药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IgG、IgM、IgA等免疫功能指标以及退热时间、咽充血持续时间、扁桃体肿大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对EB病毒感染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中药治疗的运用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儿各项免疫功能指标,缩短患儿各症状持续时间,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标签:中药治疗;西药治疗;EB病毒感染;免疫干预EB病毒属于γ-疱疹病毒家族,在人群中广泛的存在,与大多数人建立了终身潜伏的状态,与鼻咽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小儿EB病毒感染是我国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小儿疾病,可能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恶性疾病的发生,并影响患儿的自身免疫性情况,我国临床上在对这一疾病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等,但是疗效并不明显,因此应该对更好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探讨和分析[1-2]。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7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中药治疗EB病毒感染的疗效和免疫干预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7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35例,年龄1~15岁,平均年龄5.68岁,病程9~28天,平均病程16.9天,所有患儿均符合EBV感染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以及西医的诊断标准,根据患儿的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药治疗,药方为:鲜芦根15 g、连翘10 g、薄荷6 g、生石膏15 g、银花10 g、柴胡10 g、丹皮10 g、黄芩6 g、夏枯草10 g、薏苡仁15 g、青蒿10 g、栝蒌15 g、僵蚕10 g、焦山楂10 g、丹参10 g、炒栀子6 g,可根据患儿治疗阶段不同调整药物,1剂/d,2次/d,用水煎服,体重20 kg者,200 ml/次。
芩柴抗毒合剂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作用分析芩柴抗毒合剂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作用分析引言: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疾病,主要由爱普斯坦-巴尔病毒(EBV)引起的,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常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休息、保健和对症支持治疗。
然而,由于抗病毒药物的较高毒性和副作用,寻找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
芩柴抗毒合剂作为一种中药制剂,据报道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并提供免疫调节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芩柴抗毒合剂在小儿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芩柴抗毒合剂的组成与作用机制:芩柴抗毒合剂的主要成分包括芩、柴胡、黄芩、连翘等,这些中草药具有抗病毒、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芩柴抗毒合剂通过多种途径抑制病毒复制,包括抑制病毒颗粒的结构和功能、减少感染细胞内病毒载量、抑制病毒基因表达等。
同时,芩柴抗毒合剂还可以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芩柴抗毒合剂在小儿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中的作用:1. 抗病毒作用:芩柴抗毒合剂中的成分具有抗病毒活性,能够抑制EBV的复制和传播,减轻病毒感染的程度。
实验结果显示,芩柴抗毒合剂可以显著抑制病毒颗粒的形成和释放,减少感染细胞内病毒载量,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增殖的效果。
2. 抗炎作用:EB病毒感染会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
芩柴抗毒合剂中的柴胡和黄芩具有良好的抗炎效应,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反应的发生,减轻病毒感染对机体的损害。
3. 免疫调节作用:芩柴抗毒合剂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研究发现,芩柴抗毒合剂可以提高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加淋巴细胞的活性和抗体产生,从而促进机体清除病毒,减少病毒感染的发生。
临床研究结果及展望:临床研究表明,芩柴抗毒合剂在小儿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中能够显著减轻患儿的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并缩短病程。
中药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疗效评价及免疫干预的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EB病毒感染的疗效和免疫干预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7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
观察组患儿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西药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IgG、IgM、IgA等免疫功能指标以及退热时间、咽充血持续时间、扁桃体肿大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对EB病毒感染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中药治疗的运用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儿各项免疫功能指标,缩短患儿各症状持续时间,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标签:中药治疗;西药治疗;EB病毒感染;免疫干预
EB病毒属于γ-疱疹病毒家族,在人群中广泛的存在,与大多数人建立了终身潜伏的状态,与鼻咽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小儿EB病毒感染是我国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小儿疾病,可能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恶性疾病的发生,并影响患儿的自身免疫性情况,我国临床上在对这一疾病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等,但是疗效并不明显,因此应该对更好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探讨和分析[1-2]。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7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中药治疗EB病毒感染的疗效和免疫干预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7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35例,年龄1~15岁,平均年龄5.68岁,病程9~28天,平均病程16.9天,所有患儿均符合EBV感染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以及西医的诊断标准,根据患儿的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药治疗,药方为:鲜芦根15 g、连翘10 g、薄荷6 g、生石膏15 g、银花10 g、柴胡
10 g、丹皮10 g、黄芩6 g、夏枯草10 g、薏苡仁15 g、青蒿10 g、栝蒌15 g、僵蚕10 g、焦山楂10 g、丹参10 g、炒栀子6 g,可根据患儿治疗阶段不同调整药物,1剂/d,
2次/d,用水煎服,体重20 kg者,200 ml/次。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阿昔洛韦静脉滴注,5 mg/kg/次,2次/d,匹多莫德口服液,0.2 g/次,2次/d,两组患儿治疗时间均为2周,治疗后分析比较其疗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IgG、IgM、IgA治疗有效率等免疫功能指标以及退热时间、咽充血持续时间、扁桃体肿大持续时间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供统计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IgG、IgM、IgA等免疫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咽充血持续时间、扁桃体肿大持续时间分别为(3.1±2.3)天、(3.2±2.6)天、(7.1±4.4)天;对照组患儿退热时间、咽充血持续时间、扁桃体肿大持续时间分别为(4.5±3.3)天、(4.2±2.9)天、(9.6±5)天;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咽充血持续时间、扁桃体肿大持续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EB病毒感染在中医上属于“温病”的范畴,小儿脏腑轿内,血气未足,容易感受外邪,再加上患儿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则会导致痰浊内生,胃阴不足,而毒热痰火相互铰接,痰火郁积外发导致发热,致使患儿痰热瘀结、毒热炽盛、气血壅塞、充斥脏腑,应该以清热解毒、生津护阴、化痰散疏风解表为治疗原则[3]。
在对小儿EB病毒感染患儿实施治疗中药治疗的过程中,鲜芦根、连翘、薄荷、生石膏、银花、柴胡、丹皮、黄芩、夏枯草、薏苡仁、青蒿、栝蒌、僵蚕、焦山楂、丹参、炒栀子等药物的使用可以达到生津护阴、化痰散瘀、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作用,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和临床指标,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疗效[4-5]。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IgG、IgM、IgA等免疫功能指标以及退热时间、咽充血持续时间、扁桃体肿大持续时间和异常淋巴细胞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诉,在对EB病毒感染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中药治疗的运用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儿各项免疫功能指标,缩短患儿各症状持续时间,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陆婉秋.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谱及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196-3198.
[2] 易志刚.EB病毒感染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9,17(03):135-137.
[3] 黄志卓,谢正德,闫静,等.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患儿的EB病毒感染特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03):181-183.
[4] 叶中绿,庞伟君,黄秀兰.EB病毒感染患儿细胞因子水平与T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2):2306-2308.
[5] 甄小芳,幺远,秦丽娜,等.中药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疗效评价及免疫干预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02):1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