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

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

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
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467)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470)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474)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477)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482)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487)

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 (496)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

主要症状:皮肤、粘膜出现瘀斑、瘀点,对称分布;

次要症状:常伴关节疼痛,腹痛,严重者可出血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等。

起病急骤,发病前常有感染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皮肤瘀点,多见下肢及臀部,呈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反复发作;

(2)常伴用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呕血、便血;

(3)可有关节疼痛,多为一过性,不留关节畸形;

(4)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

(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下降。

单纯皮肤紫癜者,称为皮肤型;皮肤紫癜伴有消化道症状者称为腹型、伴有关节症状者为关节型、伴有血尿和/或蛋白尿者为肾型、伴有皮肤紫癜以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混合型。

(二)证候诊断

1.风热伤络证: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妄行证: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紫红,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有发热,或伴腹痛,或伴关节疼痛,舌红,脉数有力。

3.阴虚火旺证: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伴有鼻衄、齿衄。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不摄血证: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淡。面色晄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热伤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防风、牛蒡子、黄芩、生地、玄参、赤芍、紫草、丹参、川芎、水牛角、地肤子、徐长卿。

2.血热妄行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瘀。

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玄参、黄芩、丹参、川芎、紫草、地肤子、徐长卿、甘草。

3.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活瘀。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黄、黄柏、知母、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丹参、川芎、紫草、旱莲草。

4.气不摄血证

治法:益气健脾摄血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丹参、川芎、紫草等。

(5)兼证加减

a.血瘀明显:加积雪草、丹参、红花、水蛭、桃仁、泽兰等。

b.兼湿热:加蒲公英、石韦、车前子、萹蓄等。

c.兼湿浊:加黄连、大黄、蒲公英、附子等。

d.腹痛者加佛手、香橼皮、白芍、砂仁、木香等。

e.关节肿痛者加秦艽、忍冬藤、牛膝、桑枝等。

(二)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及中成药

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中药注射液、中成药。

1.丹参制剂:有血瘀表现者丹参制剂(复方丹参、丹参酮、香丹、丹红等)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

2.清开灵、穿心莲酯或热毒宁: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适合于兼有风热症状者。

3.中成药:血瘀明显者可使用复方丹参片;胃肠道有出血者可选用白药胶囊;有风热证者可选用蒲地兰消炎口服液、小儿清热宁口服液等。紫癜反复发作者可选择雷公

藤多苷片。

(三)中药熏蒸疗法

可根据临床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的方药。参考用方如下:

1.血热妄行和阴虚火旺型可选用: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当归、地肤子、苦参、红花。

2.风热伤络型可选用:苦参、百部、赤芍、当归、荆芥、防风、地肤子、红花。

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设定适宜温度和时间。

(四)儿科基础治疗

1.营养支持疗法可选用维生素、电解质等。

2.合并感染时治疗:可短期使用抗感染药物,如抗生素、抗支原体、抗病毒药物等。

(五)护理

1.一般护理:包括房间、床铺、生命体征的测量等。

2.饮食护理:忌食容易引起过敏的食品;忌食辛辣、海腥发物和煎炸、炙烤、油腻、硬固之品;根据患儿体质制定饮食计划。

3.情志护理:向病人介绍本病知识,减轻紧及恐惧心理,保持心态稳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疗效评价

1.中医证候学评价

通过中医四诊信息动态分析,观察中医证候改变。

2.疾病病情变化评价

临床缓解皮肤紫癜消失,关节疼痛、腹痛消失,评价点之前1周无反复。

显效关节疼痛、腹痛消失,皮肤紫癜反复次数、出现数量较前明显减少50%以上。

有效关节疼痛、腹痛消失,皮肤紫癜反复次数、出现数量较前减少30%~50%。

无效紫癜仍反复发作,出现次数、数量与治疗前减少小于30%或较前加重。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肺炎喘嗽的诊断依据。

1.1 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或有轻度发绀。

1.2 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1.3 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

1.4 肺部听诊: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1.5 血象: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若因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1.6 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6年l0月)。

2.1有外感病史或传染病史。

2.2起病较急,轻者发热咳喘,喉间痰多,重者高热不退、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发展为变证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温或厥冷,短期肝脏增大。或持续壮热不已,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初生儿、素体气阳不足的小婴儿上述部分症状可不典型。

2.3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2.4实验室检查:

(1)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2)周围血象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可增多。

(3)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常有早期诊断价值。

(二)证候诊断

1.风热闭肺证:咳嗽,喘急,鼻煽,或伴发热重,恶风,鼻塞流涕,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紫红于风关。

2.痰热闭肺证:咳嗽痰多,喉间痰鸣,呼吸急促,发热,胸闷纳呆,泛吐痰涎,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或指纹紫于风关。

3.毒热闭肺证: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便秘溲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4.正虚邪恋证(肺脾气虚证与阴虚肺热证)

在肺炎病程恢复期症状减轻,体温趋于正常,但表现有多汗、胃肠功能紊乱、体质虚弱或肺部啰音经久不消者。

(1)阴虚肺热证可有低热不退,咳嗽少痰,盗汗,面色潮红,唇红,舌红少津,舌苔花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或指纹紫。

(2)肺脾气虚证可有咳少痰多,神疲倦怠,面色少华,自汗食少,大便稀溏,唇舌淡红,脉细弱无力或指纹淡红。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中药汤剂

(1)风热闭肺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开闭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生石膏、杏仁、甘草、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

(2)痰热闭肺证

治法:清热涤痰,泄肺开闭

推荐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炙麻黄、石膏、杏仁、甘草、葶苈子、鱼腥草、瓜蒌壳、桑白皮。

(3)毒热闭肺证

治法:清热解毒,泄肺开闭

推荐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炙麻黄、杏仁、枳壳、黄连、黄芩、栀子、石膏、甘草、知母。

(4)正虚邪恋证(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宣肺化痰

推荐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人参、白术、云苓、五味子、麦冬、炙甘草。

(5)正虚邪恋证(阴虚肺热证)

治法:清热宣肺,养阴益胃

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合养阴清肺汤加减:北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扁豆、桑叶、玄参、贝母、生甘草。

2.中药煮散剂(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针对肺炎喘嗽的常证,以宣肺开闭清热化痰为基本原则,选用儿科院制剂中药煮散剂,再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舌象、脉象,根据不同证型随证加减。

煮散剂服用方法:每日2~3次,水煎滤渣服。

3.中成药

辨证选择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金振口服液、猴枣散等。

(二)中药注射液

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根据说明书按儿童年龄及体重计算用量。

(三)外治法

1.药物敷胸疗法,适用于肺炎喘嗽(肺炎轻症)各证型。

2.药物穴位敷贴疗法,适用于肺炎喘嗽(肺炎轻症)咳嗽或气喘症明显者。

3.肺炎贴经皮治疗,适用于咳嗽气促,或痰多难咯,或肺部听诊有明显的湿性罗音者。

4.雾化吸入疗法,适用于咳嗽气促,或痰多难咯者。

5.药物敷脐疗法,适用于肺脾气虚证者。

6.中药灌肠法,口服中药困难者可选择中药灌肠法,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液体(辨证汤剂)。

7.拔罐疗法;用于肺炎后期痰多,肺部罗音难消者。

8.天灸疗法(即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适用于慢性肺炎与反复肺炎的患者。

(四)护理

1.室通风,保持安静,尽力避免患儿烦躁、哭闹;

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

3.必要时吸氧,一般采用40%~50%氧气湿化后经鼻管或面罩给氧;

4.给予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出入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记录;

6.控制钠、水摄入,输液时避免速度过快、液体量过多,以防止增加心脏负担。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指标

1.主要症状:发热、咳嗽、痰鸣、喘促四大主症的改善情况

儿科主治医师述职报告

儿科主治医师述职报告 本人,年7月毕业于医学专科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于1月至今在 xx医院内儿科实习。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在院领导、科主任、多位上级医师的指导下,我努力工作、学习,将书本理 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努力钻研内儿科专业知识体系,在实践过程中 我逐渐熟悉到临床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了解到了一些内儿科疾病 的诊疗过程。现将本人近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述职如下: 一、端正工作态度,热情为患者服务。 在工作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医生 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 工作,努力做到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灵活化,爱心活 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 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 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 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二、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做好个人工作计划,进步专业技术水平。 参加工作后我仍然坚持天天学习,天天把握一种疾病;同时不忘 学习本专业研究的新成果,持续汲取新的营养,锻炼科研思维;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事故及差错的 发生;在工作中持续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碰到 不懂的题目勇于向上级医师请教,努力进步自己综合分析题目和解决 题目水平;严密观察病情,即时准确记录病情,对患者的处理得当; 在内儿科的实习工作中,本人严格遵守科室制度,按时参加查房,熟 悉病人病情,能准确回答带教老师提问,规范熟练实行各项基础操纵,能规范书写各类文书,并能做好内儿科常见病的诊疗。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 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 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 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 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 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 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 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3.1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 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 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

临床医学专家副主任医师介绍

临床医学专家(副主任医师)介绍 1、杨荣副主任医师,紫荆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擅长老年医学、内分 泌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发表医学论文十余篇。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个性化、人格化的健康指导,对社区性疾病,尤其高血压、糖尿病等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发表多篇论文,参加一项市级科研课题。 2、罗琦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小儿泌尿外科及肾移 植研究。已在国家级及核心期刊发表论著近20篇。有丰富的泌尿外科临床经验,擅长小儿泌尿外科手术。 3、李文副主任医师,口腔科副主任,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全面,基础理论 扎实,擅长牙齿缺损、牙列缺失的金属冠、烤瓷冠、超瓷冠及固定桥的修复,乳牙、恒牙、牙颌畸形的正畸矫治。 4、麻宁副主任医师,耳鼻喉科副主任,主要从事耳鼻喉科疾病的临床诊治, 擅长鼻窦内窥镜鼻窦手术,纤维喉镜检查及微创手术。鼻腔喉部肿瘤切除术,开展了呼吸睡眠暂停及低通气综合征的综合治疗,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5篇。 5、李平副主任医师,眼科主任,市学科带头人,白内障超声乳化专家,具 有扎实的理论和精湛的手技,特别擅长白内障超声乳化,居省内领先,在眼科界及患者中享有很高声誉。近年来主持多项重点科研并获政府奖励。专长:白内障超声乳化、屈光手术、眼底病、眼肌病、小儿眼病、眼整形美容。6、田华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具有扎实的泌尿外科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 经验。擅长处理泌尿系统的肿瘤、结石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等疾病。2000年率先在我市开展以阑尾为输出道的可控膀胱术,填补了我市该项技术的空I~;2004年我院成功地开展了同种异体肾移植术,任技术负责人。 7、张天德副主任医师,泌尿外科主任,四川省医学会泌尿外科专委会委员, 攀枝花市医学会、泌尿外科专委会主任。在攀枝花市率先开展后尿道狭窄直针吻合术;肾上腺巨大肿瘤联合脏器切除术等泌尿外科难度高的手术。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方面有一定造旨。目前已开展1000多例此类手术,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8、孙昌勤副主任医师,肝胆外科主任,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委员,大理 医学院、川北医学院等兼职副教授。主要从事肝胆胰脾外科等疾病的临床诊治、教学及临床研究。擅长腹腔镜胆囊切除等微创手术、肝胆胰肿瘤切除术、重型胰腺炎综合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及内镜等综合治疗。在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等发表文章数篇。完成科研课题二项(第一主研人)(攀枝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9、刘曙光副主任医师,肝胆外科副主任,大理医学院、川北医学院兼职副教 授。主要从事肝胆胰脾外科等疾病的临床诊治、教学及临床研究。擅长腹腔镜胆囊切除等微创手术、肝胆胰肿瘤切除术、重型胰腺炎综合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及内镜等综合治疗。在国内专业外科杂志发表文章数篇。完成科研课题二项(攀枝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0、程德忠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肺癌、呼吸衰竭的诊治,有多篇论文在专业期刊发表。 11、胡明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于胃肠、 乳腺、甲状腺疾病的外科治疗。 12、常辉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麻醉技术,从事疼痛专科,擅长治疗

《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认定标准(试行)》

附件4 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认定标准(试行) 根据《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有关要求,制定本标准。 第一章临床培养基地标准 一、培养基地总体要求 (一)基本条件 1.批准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放射诊疗许可证》的三级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或三级中医医院联合二级中医医院。 2.中医医院科室设置基本齐全,包括中医综合病房或门诊、针灸、推拿、中医康复等科室,与开展社区常见病诊疗相适应。 3.科室规模 (1)各轮转科室所收治的病种以及临床操作技能应能够满足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标准的要求。 (2)科室需配备医疗设备 所配备的医疗设备应能够满足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标准中的各项要求。 (3)医疗工作量 在带教老师指导下,保证每名学员在中医综合病房或门诊工作期间能够管理5张以上病床,或能够日接诊20名以上患者。 (二)师资条件 1.带教医师与学员比例不低于1:2。 2.带教医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满3年以上)及以上中医专业技术职称。 3.有临床带教经验,掌握和熟悉培训细则要求。 4.有较强的责任心。 (三)教学条件 1.有满足培训要求的教学设备和能容纳60人以上的教室。 2.有培训临床技能的示教室。

3.图书馆藏书的专业种类比较齐全,具有满足培训所需的专业书籍和期刊,有互联网等获取专业信息的渠道和设施。 (四)组织与管理要求 1.组织结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纳入中医住院医师培训体系,由院级领导分管培训工作。有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管理机构和专、兼职管理人员(包括医院、科室两级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训管理机构和人员)。 2.管理队伍。专、兼职管理人员有中医学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3.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培养基地管理、考试考核等制度。 二、培训科室要求 (一)中医内科基本条件 1.科室规模 (1)总床位数≥200张,门诊诊室≥20间。 心血管内科≥30张; 呼吸内科≥20张; 消化内科≥20张; 内分泌科≥15张; 肾病科≥15张; 中医肿瘤科≥20张。 (2)年收治住院病人数≥3800人次。 (3)年门诊量≥10万人次,年急诊量≥50000人次。 (4)急诊设置诊室、治疗室、观察室、ICU病房等。 (5)具备以下三级分科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982016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3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 儿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录 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5 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9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63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3 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7 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85 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0 小儿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4 性早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01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 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xx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 (1)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μmol/L(1.5mg/dl)。足月儿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4周消退。在生理性黄疸期间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 (2)病理性黄疸特点:①黄疸出现过早:黄疸出现在24小时以内;②血胆红素程度过重: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 (15mg/dl),或每日升高>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5.6-34μmol/L(1.5-2mg/dl);⑤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出现以上任何一条均为病理性黄疸。 (二)证候诊断 1.湿热内蕴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

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厌食

小儿厌食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中药治疗小儿厌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与评价的主要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中药新药及上市后再评价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供申办者/合同研究组织、研究者借鉴与参考。 2 概述 厌食,作为中医学病名,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独立的脾系疾病,而非指其他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食欲不振症状。较长时期一般指1~2个月以上[1,2]。 西医学认为,厌食症首先是一种摄食行为异常的表现,临床可伴或不伴胃肠道功能的异常[3]。《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的“婴儿和儿童期/婴幼儿喂养障碍”[4]、《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AFRID)[5],以及Chatoor《婴儿和儿童早期喂养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婴儿厌食症”等[6,7],作为疾病,均以缺乏进食兴趣/甚至拒食、食物摄入不足为主要临床特征,且伴有生长不足或营养缺乏,涵盖或相当于中医学的“小儿厌食”。 厌食多见于1~6岁的儿童,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有研究表明,约10~25%的健康婴幼儿存在喂养问题,但出现生长迟缓仅占1~5%;约有32%的早产儿符合ICD-10诊断的喂养障碍;进食障碍专科门诊中,有13.8%的患儿符合DSM-5的AFRID诊断标准。长期厌食,对儿童的营养状况、生长发育和心理社交功能的发展均有一定影响,可并发贫血、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反复感染等[3,8-12]。 厌食的病位在脾胃,病机关键是脾失健运,临床常见证候包括脾胃湿热证、脾失健运证、脾胃气虚证、脾胃阴虚证、肝旺脾虚证等,治疗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采用中药口服,以及捏脊、刺四缝、穴位敷贴等外治疗法[1]。西医学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指导,以及增进食欲的药物疗法(如赛庚啶、胃动力药、锌制剂、助消化剂、肠道微生态制剂)等[3]。 3 术语和定义 3.1 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AN) 一种病人自己造成和维持的、以有意减肥为特征的障碍,常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足伴有继发性内分泌和代谢改变及机体功能紊乱,症状可包括饮食过于挑剔、运动过度、自行导致的呕吐和催泻以及食欲抑制剂和利尿剂的使用[5]。 3.2 婴儿和儿童期喂养障碍(Feeding disorder of infancy and childhood) 通常特发于婴幼儿和童年早期、具有不同表现的喂食障碍,在食物供应充分、养育者能够胜任、患儿又不存在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通常存在拒食和极端追求新奇,可伴有或不伴有反刍(无恶心或肠胃疾病而重复反胃)[4]。 3.3 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Avoidant Restrictive Food Intake Disorder,ARFID) DSM-5的诊断术语。其替代并扩展了DSM-Ⅳ中“婴儿或儿童早期的喂食障碍”,以明显缺乏对饮食或食物的兴趣、基于食物的感官特征来回避食物或担心进食的不良后果(如窒息)和持续地未能满足恰当的营养和/或能量需求为临床特点的一类进食或喂养障碍性疾病[5]。 3.4 消化不良(Dyspepsia) 定位于上腹部的疼痛或不适的感觉[13]。 3.5 营养不良(Malnutrition) 病名,即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中医称“疳证”,指由于膳食中的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消耗增加而导致的机体生长发育和功能障碍,往往伴随着其他营养素的缺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儿童多动症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儿童多动症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儿童多动症的诊断、辨证、治疗及预防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4~18周岁人群儿童多动症的诊断、治疗及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精神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儿童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本病是一种儿童时期较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属于中医心肝系疾病范畴。我国儿童发病率为4.9%~6.6%,常在12岁以前发病,以学龄儿童为多,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其表现与同龄儿童发育水平不相称,主要临床表现为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冲动三大核心症状。常伴学习或工作困难、情绪和行为方面障碍,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可有家族史[1-3]。本病西医病名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本病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不当导致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平衡失调所致,其主要病变在心、肝、脾、肾。西医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遗传与环境不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 诊断[4,5] 由于儿童多动症症状的非特异性,缺乏鉴别意义的病因学或病理学改变,支持诊断的体征及辅助检查资料不明确,故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可靠病史和对特殊行为症状的观察和检查,并对各种资料综合分析。 参考2013年5月美国精神疾病协会(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公布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DSM-V)的ADHD诊断标准制订如下标准。 3.1 症状标准 3.1.1 多动/冲动下列症状存在6项(或更多),持续至少6个月。 (1)多动难静,不能自控; (2)坐立不安,常离座位; (3)不分场合,跑来跑去; (4)玩耍时过于兴奋,无法安静; (5)经常忙个不停; (6)多言多语,自说自话; (7)问话未完,抢着回答;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

中医院儿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一)肺炎喘嗽 中医病名:肺炎喘嗽 西医病名:小儿肺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儿科诊断标准) (1)发热,咳嗽,呼吸急促,鼻翼煸动。 (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面色苍白,唇周紫绀,肢冷,脉数疾:或高热狂躁不安,神昏,惊厥。 (3)肺部听诊有较细湿啰音,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4)初生儿患本病时,往往无上述典型症状,仅见不乳,神萎,口吐白沫等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典型的支气管肺炎一般有发热、咳嗽、气促或呼吸困难,肺部有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据此可以诊断。X线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病原学及外周血检查,可明确病原体。 (二)疾病分期病程小于一月者为急性;1-3月者为迁延性;大于3月者为慢性。 (三)分类 1. 解剖分类: (1)大叶性肺炎 (2)小叶性肺炎 (3)间质性肺炎 2. 病因分类: (1)细菌性肺炎; (2)非典型性病原体所致肺炎;

(3)病毒性肺炎; (4)真菌性肺炎; (5)其他病原体所肺炎。 3. 患病环境分类: (1)社区获得性肺炎; (2)医院获得性肺炎; (四)证侯诊断 1. 常证 (1)风寒闭肺证侯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2)风热闭肺证侯发热恶风,微汗出,流黄涕,咳嗽呼吸急促,痰稠色黄,口渴欲饮,咽红,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 (3)痰热闭肺证侯壮热,痰鸣,气促,喘憋,鼻翼煽动,烦躁不安;重证口唇紫绀,两肋煽动,摇身撷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毒热闭肺证侯高热炽盛,气急,鼻煸,咳嗽剧烈,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滑数。 (5)阴虚肺热证侯低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或少痰,面色潮红,口唇樱红,舌红少津,苔剥,脉细数。 (6)肺脾气虚证侯病程迁延,低热起伏,动则咳甚,痰多,气短多汗,面色淡白,纳差,大便溏薄,四肢你温,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 2. 变证 (1)心阳虚衰证侯突然面色苍白,口唇肢端紫绀,气促加重,四肢厥冷,虚烦不宁,额汗不温,右肋下肝脏肿大,脉微虚数,舌淡紫,苔薄白。 (2)邪陷厥阴证侯壮热,咳嗽气促,痰声漉漉,头痛,呕吐,神昏谵语,颈项强直,舌红,苔黄腻,脉细数。

儿科常见疾病中西医诊疗规范

儿科常见疾病中西医诊疗规范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诊断要点 以发热恶寒 , 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 , 可伴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四时均有 , 多见于冬春 , 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自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 , 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 单核细胞增加。 二、中医辨证分型 1 、风寒束表 : 发热轻,恶寒重 , 无汗 , 鼻塞流涕 ,喷嚏咳嗽。年长儿可诉肢体疼痛 ,头痛。舌苔薄白 , 脉浮紧。 2 、风热犯表 : 发热重 , 恶寒轻 , 有汗或无汗,头痛 , 鼻塞流稠涕 , 咳嗽 , 咽红。或目赤流泪 , 烦热口渴。舌质红少津 , 苔薄黄 , 脉浮数。 3 、暑湿袭表 : 高热不退 , 或身热不扬 , 汗出不畅多头痛 , 倦怠 , 泛恶 , 鼻塞流涕 , 咳嗽。舌尖红 , 苔白腻 , 脉数。 三、治疗 ( 一〉中医治疗 风寒束表 : 解表散寒 , 宣肺和卫。以荆防败毒散加减。 2 、风热犯表 : 硫风清热 , 解毒利咽。以银翘散和桑菊饮加减。 3 、暑湿袭表 : 清暑解表。以新加香需饮加减。 4、外治:中药穴位敷贴、中药外洗、推拿等治疗。 〈二〉西医治疗 1 、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 : 保持室内通风 , 适宜的温湿度 : 注意呼吸道隔离;预防并发症。 2 、对症治疗 : (1) 发热:可给物理降温 : 体温≥°C 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酸、布洛芬等,或静注赖氨匹林。如发生高热惊厥可予镇静止惊等处理 : 如既往有复杂性热惊厥史 , 体温≥ 38° C 即给予药物退热治疗。 3 、病因治疗: 常用抗病毒药物 (1) 利巴韦林(病毒唑) , 疗程 3 一 7 天。剂量为 10 -15mg/kg/ 日 ,分 3-4 次口服或、化吸入、静注。 (2) 中药 : 可选用感冒冲剂(院制)、小儿金翘颗粒、健儿清解液、减味紫雪口服液等。如病情严重有继发细菌感染、或有并发症者可选用抗生素 , 常用者有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头孢二代抗生素 , 疗程 3-5 日。如证实为链球菌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 , 或既往有风湿热、肾炎史者, 青霉素疗程为 10-14 日。 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 一、诊断要点 咳嗽为主要症状 , 多继发于感冒之后 , 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 好发于冬春季节。 肺部听诊 : 两肺呼吸音粗糙 , 或有少量的散在干、湿罗音。 X 线摄片或透视检查, 示肺纹理增粗。

小儿急乳蛾小儿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

. 小儿急乳蛾(小儿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小儿乳蛾》[1]及“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蓬主编,)(ZYYXH/T248-2012[2]急乳蛾的诊断标准。2016年出版)中国中医药,(1)以咽痛为主症,可表现为咽痛,咽痒,或吞咽困难,咽部异物感。喉核红肿,表面有脓点,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2)轻者可无全身症状;重者可见发热,恶寒或微恶寒,头身疼痛,咳嗽,口臭,纳呆。 (3)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2013年,第8版)[3][4] 急性扁桃体炎的诊断临床实践指南》中扁桃体炎及《儿童急性扁桃体炎诊疗-标准。 )临床表现:①全身症状: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起病急,可有(1畏寒、 高热、头痛、食欲下降、乏力、全身不适、便秘等。小儿可因高热而引起抽搐、呕吐甚至昏睡。婴幼儿可因肠系膜淋巴结受累而出现腹痛及腹泻。②局部症状: 以剧烈咽痛为主,常放射到耳部,伴有吞咽困难。婴幼儿常表现为流涎,拒食。 部分患儿下颌下和(或)淋巴结肿大,有时到转头不便。扁桃体肿大较显著,在婴幼儿还可引起呼吸困难。 (2)检查:患者呈急性面容。咽部黏膜呈弥漫性充血,以扁桃体及两腭弓最为严重。腭扁桃体肿大,在其表面可显示黄白色脓点,在隐窝口处有黄白色或灰白

色点状豆渣样渗出物,还可形成一片形似假膜,下颌下淋巴结常肿大。 (3)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病毒感染者可见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细菌 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②咽拭子:可查出病毒或细菌。 (二)证候诊断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小儿乳蛾》[1]。(ZYYXH/T248-2012)1.风热犯肺证:咽痛,渐加剧,咳嗽、吞咽加重,咽干灼 热或痒,轻度吞咽困难,伴发热微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咯痰,喉核及周围粘膜红肿,尚未化脓,. . 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风寒袭肺证:咽微痛,轻度吞咽困难,伴发热恶寒,喷嚏,鼻塞涕清,头身疼痛,无汗,喉核淡红稍肿,咽黏膜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3.肺胃热盛证:咽痛明显,吞咽时加剧,牵引耳痛,口、吞咽困难,伴发热面赤, 口渴欲冷饮,口臭,咳吐黄痰,小便短黄,大便秘结,喉核红肿,咽黏膜深红,喉核表面有黄白色脓点,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风清热,利咽消肿。 推荐方药:银翘马勃散加减。金银花、连翘、马勃、射干、牛蒡子、薄荷、蝉蜕、桔梗。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风寒袭肺证 治法:疏风散寒,利咽消肿。 推荐方药:加味香散加减。荆芥、白芷、紫叶、皮、香附、桔梗、蔓荆子、川芎、甘草、生。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肺胃热盛证 治法:清泻肺胃,利咽消肿。 推荐方药:清咽利膈汤加减。连翘、栀子、黄芩、薄荷、牛蒡子、金银花、玄参、甘草、桔梗、黄连。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敷贴疗法: 用口疮散(吴茱萸、黄连、黄芩、连翘,以2:1:2:2比例研极细粉混合),每日临

中医儿科诊疗常规

第三章中医儿科诊疗常规 第一节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主要症状:皮肤、黏膜出现瘀斑、瘀点,对称分布;次要症状:常伴关节疼痛,腹痛,严重者可出现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等。起病急骤,发病前常有感染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皮肤瘀点,多见下肢及臀部,呈对称性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反复发作; (2)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呕血、便血; (3)可有关节疼痛,多为一过性,不留关节畸形; (4)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 (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下降。单纯皮肤紫癜者,称为皮肤型;皮肤紫癜伴有消化道症状者称为腹型、伴有关节症状者为关节型、伴有血尿和/或蛋白尿者为肾型、伴有皮肤紫癜以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混合型。 (二)证候诊断 1.风热伤络证: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妄行证: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紫红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有发热,或伴腹痛,或伴关节疼痛,舌红,脉数有力。 3.阴虚火旺证: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伴有鼻衄、齿衄。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不摄血证: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淡。面色晄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热伤络证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活血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防风、牛蒡子、黄芩、生地、玄参、赤芍、紫草、丹参、川芎、水牛角、地肤子、徐长卿。 2.血热妄行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瘀。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玄参、黄芩、丹参、川芎、地肤子、徐长卿、甘草。 3.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活瘀。推荐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黄柏、知母、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丹参、川芎、紫草、旱莲草。 4.气不摄血证治法:益气健脾摄血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丹参、川芎、紫草等。 (5)兼证加减 A.血瘀明显:加积雪草、丹参、红花、水蛭、桃仁、泽兰等。 B.兼湿热:加蒲公英、石韦、车前子、萹蓄等。 C.兼湿浊:加黄连、大黄、蒲公英、附子等。 D.腹痛者加佛手、香橼皮、白芍、砂仁、木香等。 E.关节肿痛者加:秦艽、忍冬藤、牛膝、桑枝等。 (二)辩证选择中药注射液及中成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中药注射液、中成药。 1.丹参制剂:有血瘀表现者丹参制剂(复方丹参、丹参酮、香丹、丹红等)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 2.清开灵、穿心莲内酯或热毒宁: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适合于兼有发热症状者。 3.中成药:血瘀明显者可使用复方丹参片;胃肠道有出血者可选用云南白药胶囊;有风热证者可选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小儿清热宁口服液等。紫癜反复发作者可选择雷公藤多苷片。

浅谈中医儿科学的优势与发展

浅谈中医儿科学的优势与发展前景中国的传统医学,完全来源于临床实践的一门医学,强调个性化治疗和整体治疗,其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完全来源于数千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其核心理论和理念目前仍然领先其他任何医学。 较于西医,中医的优势在于个体化、整体调节(传承千年的基石,同时也是阻碍中医发展的困境)、副作用小(单指市药);缺点是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易学难精、对临床经验要求较高,整体疗效因大师们的不断去世而下降,中药材大面积种植也导致药效在不断降低。而西医的优势在于相当一部分疾病诊断快速、明确,疗效好;急危重症及外科疗效明显优于中医;药物审批严格,临床效果相比于中药优势十分明显。缺点就是过度依赖仪器和药物;相当一部分临床用药副作用较大,且被过使用;其理念缺少以疾病为中心的整体思维,不见泰山,但在逐步改进。举个例子,小儿肠炎。西医中这是炎症,吃点消炎药(抗生素)就好。在中医,脾虚居多,需健脾加止泻,方法很多,如推拿、贴肚脐、艾灸、中药、针灸,你选哪一个? 中医是我国的国宝,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通过逐渐的摸索与探讨总结出来的一套系统的医学体系。身为中国人,我们为拥有这样的知识瑰宝而感到骄傲。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模式的改变,中医这门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学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古时称“少小科”或是“小儿医”。现代中医儿科学是结合了临床实践,提出了完整的一套中医儿科多元疗法。该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辩证论治为基础,将两种和两种以上的中医传统外治疗法相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儿痛苦,预防疾病的复发。中医儿科学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其内容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点、形神合一、藏象经络、养生保健、防于未病、病因病机、诊法辩证、法则治法、理法方药等。 目前,医疗市场行业竞争激烈,出现了西医儿科、中医儿科和中西医结合儿科并存的局面。中医儿科要想在激烈的医疗市场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如中医儿科在很多病种或某个阶段的治疗中就具有西医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