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睾酮对斑马鱼成鱼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1.04 MB
- 文档页数:7
17α-甲基睾酮对赤点石斑鱼性逆转的影响2010-07-08采用腹部埋植方式,用17α-甲基睾酮(17α-MT)以10 mg・kg-1剂量处理2龄雌性赤点石斑鱼(每4周埋植1次,共埋植2次),检查埋植前后性腺结构、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水平以及脑和性腺芳香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一次埋植17α-MT即可诱导赤点石斑鱼发生不同程度的性逆转,性腺成熟系数(GSI)明显下降,性腺中卵细胞退化,精原细胞增殖,出现大量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性逆转雄鱼精巢的组织结构与正常雄鱼精巢相似,部分鱼转变为功能性雄鱼,经轻微的腹部挤压可排精,精子活力与正常雄鱼相似.赤点石斑鱼埋植17α-MT后前脑、中脑的芳香化酶活性明显提高而后脑的.芳香化酶活性降低,但性腺芳香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埋植17α-MT后第4周血清中11-酮基睾酮(11-ketotestosterone,11-KT)浓度显著升高,而睾酮(testosterone,T)和雌二醇(estradiol-17β,E2)浓度变化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脑部芳香化酶活性的显著升高与性逆转密切相关,17α-MT主要通过提高血清中11-KT水平诱导赤点石斑鱼发生性逆转.作者:李广丽刘晓春林浩然 LI Guang-li LIU Xiao-chun LIN Hao-ran 作者单位:李广丽,LI Guang-li(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暨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25)刘晓春,林浩然,LIU Xiao-chun,LIN Hao-ran(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暨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刊名:水产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ISHERIES OFCHINA 年,卷(期):2006 30(2) 分类号:Q45 S917 关键词:赤点石斑鱼17α-甲基睾酮性逆转芳香化酶活性性类固醇激素。
甲基睾酮对斑马鱼成鱼的影响刘晓红2010444033 摘要:用含雄性激素甲基睾酮(MT)的饲料饲喂斑马鱼(Danio rerio)来探讨外源激素对其性腺发育的影响。
本文一斑马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甲基睾酮对斑马鱼性腺发育的影响。
试验中将斑马鱼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95%乙醇溶剂对照组,两个30μg/l甲基睾酮实验组。
每组30尾斑马鱼,放置在室内饲喂7天,每天记录斑马鱼的生长情况,7天后取其性腺等器官,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性腺发育及生物学变化。
结果表明甲基睾酮对斑马鱼性腺的发育受到抑制,卵巢结构变化明显。
但是对其成活率等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斑马鱼甲基睾酮卵巢生长发育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属鲤科,短担尼鱼属,俗称蓝条鱼、花条鱼、斑马担尼鱼,是一种典型的亚热带观赏鱼类。
具有产卵量大、繁殖周期快、突变表现型明显、胚体透明、胚胎发育同步且发育速度快等特点,被喻为理想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的脊椎动物模型,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四大模式生物之一。
目前国内外对斑马鱼的研究涉及到胚胎学、内分泌学、生物学、毒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方面 J,但对于斑马鱼卵巢发育的研究在国内还未有报道。
本文对斑马鱼卵巢发育进行了研究,以期能丰富斑马鱼发育生物学、繁殖生物学内容,也为其它小型热带观赏鱼的养殖与繁殖提供一些理论参考[1]。
本次实验采用用含有30μg/g甲基睾酮饲料饲喂斑马鱼来探究甲基睾酮对雌性斑马鱼性腺的影响,旨在对其性别控制的生物学基础及性逆转机制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为斑马鱼养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2]。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试剂仪器和30μg/g甲基睾酮的饲料,生物显微镜,切片机,电热恒温干燥箱,电子天平,甲基睾酮,布温氏固定液,石蜡,代氏苏木精染液,0.5%伊红染液,二甲苯,不同浓度梯度的乙醇,0.1%盐酸,0.1%NaOH。
1.2实验材料实验动物:同步受精的斑马鱼1.3试验方法1.3.1斑马鱼的饲喂实验设置3个处理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其中设置两个实验组。
甲炔诺酮对斑马鱼胚胎下丘脑-垂体-生长轴基因表达的影响甲炔诺酮(TCA)是一种合成的类固醇化合物,已被证实在脊椎动物中具有雄激素活性。
斑马鱼(Danio rerio)由于其短期生育周期、透明胚胎和易于实验操作的特点,已成为研究生物学和药物筛选的重要模式生物。
下丘脑-垂体-生长轴是脊椎动物中调节生长和代谢的重要系统,而TCA对这一系统的影响尚未被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究TCA对斑马鱼胚胎下丘脑-垂体-生长轴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期为TCA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引起的潜在影响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采用斑马鱼胚胎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TCA处理后下丘脑-垂体-生长轴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在实验组中,斑马鱼胚胎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TCA处理,包括低浓度组(10 ng/mL)、中浓度组(100 ng/mL)和高浓度组(1000 ng/mL),同时设立对照组。
经过一定时间的处理后,收集斑马鱼胚胎样本,提取总RNA并合成c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下丘脑-垂体-生长轴相关基因(如ghrh、gh、prl和tsh)的表达水平。
实验结果显示,TCA处理后斑马鱼胚胎下丘脑-垂体-生长轴相关基因的表达呈现出浓度依赖性的变化。
在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部分基因的表达呈现显著上调的趋势,而在高浓度组,这些基因的表达呈现出明显下调的现象。
具体来看,ghrh基因在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在高浓度组则下调;gh基因在低浓度组显著上调,而在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下调;prl基因在低浓度组显著上调,而在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下调;tsh 基因在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显著上调,而在高浓度组下调。
本研究揭示了TCA对斑马鱼胚胎下丘脑-垂体-生长轴基因表达的影响,并为TCA在临床应用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究TCA的作用机制,以及跨物种验证其影响的差异性,从而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
实验鱼类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廖小立;姚峰;吴端生【摘要】实验鱼类作为模式生物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药学研究,其中犹以斑马鱼为经典。
斑马鱼因其独特的优点,被建立人类重大疾病模型和药物筛选平台,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另外,青鳉、虹鳟、剑尾鱼、稀有鮈鲫、红鲫、金鱼、鲤鱼等实验鱼类也具有在药物开发与应用研究的优势。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实验鱼类在药物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环境化合物安全性评价、药物筛选与新药发现、药物药理学研究、药物代谢研究、药物制剂学研究、中药研究、再生药物研究等药学研究的一些事例,为药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积累有价值的资料,并为实验鱼类应用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The Laboratory fis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s model organisms. The zebrafish is a classic animal model in basic research, which is always used for establishing human disease models and discovering lead drug due to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Many valuable research achievement has been made on the study of zebrafish. In addition,Oryziaslatipes,Oncorhynchusmykis,Xiphophorushelleri,Gobiocyprisrarus,Ca rassius auratusredvariety,Carassiusauratus,Cyprinuscarpio and other fish also show its advantag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drugs. 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Laboratory fish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some examples of drug toxicology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mpounds, drug screening and drug discovery, drug pharmacology, drug metabolism,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regene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o accumulat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selection of Laboratory animal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to provide new enlightenment for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Laboratory fish.【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3(000)022【总页数】5页(P18-21,26)【关键词】实验鱼类;药学;应用【作者】廖小立;姚峰;吴端生【作者单位】南华大学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实验动物学部,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实验动物学部,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实验动物学部,湖南衡阳4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随着生物医药科技的进步和动物福利的改善,实验鱼类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显得突出。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甲基睾酮药物残留作者:万译文伍远安洪波邓克国来源:《湖南饲料》 2013年第5期万译文1伍远安洪波2 邓克国2(1,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沙),长沙,410153;2.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长沙,410153)甲基睾酮(17a-Mehthyltestosterone,C20H3002)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固醇类药物,又叫做甲基睾丸酮、甲基睾丸素和甲睾酮。
它是一种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无味,易溶于乙醇、丙酮或氯仿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结构式见下图1。
在水产养殖中,它作为一种性激素既能促进器官成熟与第二特征的发育,又有促进蛋白质合成的同化作用,使肌肉增长,体重增加,被作为水产品养殖过程中的一种性激素和强壮剂添加到饲料中。
由于甲基睾酮代谢时间长,通过食物链被人体摄人,扰乱人体激素平衡,导致孕妇有女胎男性化和新生儿畸形,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且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
欧盟95/22/EC中规定在养殖中禁止使用甲基睾酮等性激素类兽药,我国也在2003年发布的公告《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中规定甲基睾酮为禁止使用兽药,在动物源性组织中不得检出。
目前对甲基睾酮残留检测的相关研究较少,水产品中激素类药物残留的相关检测标准尚不完善,我国农业部于2006年制定了甲基睾酮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标准,但是该方法前处理复杂,有机溶剂使用较多,水产品基质复杂采用液液萃取的净化效果不好。
因此本文通过简化前处理过程,采用固相萃取方式进行净化,利用紫外检测器对甲基睾酮进行了检测,缩短了前处理时间,灵敏度高,能实现了对甲基睾酮的快速检测,满足水产品质检以及相关基础研究的要求。
1实验部分1.1仪器与试剂Waters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配备紫外检测器:旋转蒸发仪(瑞士布奇公司):氮吹仪(美国Organomation公司);固相萃取装置(美国Agilent公司);超声波清洗器(昆山超声波仪器厂);精密电子天平(梅特勒一托利多称重设备系统有限公司);微型漩涡混合仪(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
17α-甲基睾酮与类胡萝卜素对观赏鱼体色影响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17α-甲基睾酮与类胡萝卜素对观赏鱼体色影响的研究研究背景:观赏鱼是指人们养殖或观赏用的一类鱼类,具有丰富多彩的体色和形态特征,是水族馆和家庭水族箱中的重要鱼类。
观赏鱼的颜色和形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荷尔蒙和营养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17α-甲基睾酮是雄性动物体内的睾酮代谢产物,具有提高颜色鲜艳度的作用。
而类胡萝卜素则是一类色素化合物,可以影响动物体内色素的合成和代谢,从而影响动物体色。
因此,研究17α-甲基睾酮和类胡萝卜素对观赏鱼体色的影响,对于探究观赏鱼体色的形成机制、提高观赏鱼养殖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将分别探究17α-甲基睾酮和类胡萝卜素对观赏鱼体色的影响。
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实验鱼种选择:选取器官明显、色彩丰富的观赏鱼种类,如锦鲤、孔雀鱼等。
2. 实验设计:将实验鱼种随机分成对照组、17α-甲基睾酮处理组和类胡萝卜素处理组。
对照组饲养在普通饲料条件下,处理组饲养在添加不同浓度的17α-甲基睾酮或类胡萝卜素的饲料条件下。
3. 实验数据采集:观察实验鱼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体色变化情况,采集有关数据,包括颜色数值、比色板比色、取样体重等。
4.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究17α-甲基睾酮和类胡萝卜素对观赏鱼体色的影响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探究17α-甲基睾酮和类胡萝卜素对观赏鱼体色的影响机制,预期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17α-甲基睾酮和类胡萝卜素对观赏鱼体色的影响情况。
2. 影响17α-甲基睾酮和类胡萝卜素影响观赏鱼体色的主要因素和作用机制。
3. 对于观赏鱼养殖品质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研究意义:观赏鱼是一种重要的养殖和观赏动物,其体色是影响其市场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旨在探究17α-甲基睾酮和类胡萝卜素对观赏鱼体色的影响机制,为提高观赏鱼品质、促进鱼类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甲基睾酮对雌斑马鱼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研究侯丽萍;何骏驹;冯子懿;郑果;梁艺聪;方少彬【摘要】甲基睾酮(MT)广泛存在于造纸废水中,为了研究其对水生动物内分泌的干扰效应,选用斑马鱼为模式生物,开展甲基睾酮对斑马鱼的慢性毒性暴露实验.将雌性斑马鱼分别暴露在含10、50、100和150μg/L的甲基睾酮水环境中48 d,另设空白对照和0.01%甲醇对照,观察斑马鱼的个体生长指标及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当MT浓度为150μg/L时,斑马鱼全部死亡;而在0~100μg/L的MT暴露处理中,随着MT浓度的增加,斑马鱼的体重逐渐减轻,体长逐渐缩短,臀鳍逐渐变大,体色转向偏黄,出现了雄性化的特征;而且肝脏和性腺重量均明显减轻,卵巢出现明显的退化特征,肝细胞逐渐肿大,细胞核偏移中央,且伴随细胞中空等现象;其中,50和100μg/L MT处理的斑马鱼鳃丝变得高低不一,有的开始断裂甚至结构无法辨认.%Methyltestosterone is widely present in papermaking wastewater drainage. In order to study endocrine disrupting effects it produces, this paper used zebra fish as model organism to conduct methyltestosterone zebra fish exposed to chronic toxicity experiments. The female Zebra fish were exposed to the water environment with 0, 10, 50, 100 and 150 μg/L methyl testosterone in 48 days and no MT group and 0.01% methanol group used as control group, to record their growth indicators changes and tissue damaged. The results showe d that exposure to 150 μg/L MT Zebra fish all died. In other groups, with the growth of concentration, various indicators have been changed. MT has tiggered some symptoms to treated group zebra fish, such as oval cells degenerated; hepatocyte tumefaction, vacuolation and nuclear offseted. Besides that, in 50 and100μg/L MT groups, fish fin filgaments showed uneven, some of them even broken or unrecognized.【期刊名称】《湖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4页(P70-73)【关键词】斑马鱼;环境激素;甲基睾酮;毒理作用【作者】侯丽萍;何骏驹;冯子懿;郑果;梁艺聪;方少彬【作者单位】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4近年来,随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激素因见效快、辐射广、周期短及获取途径多等优点在养殖业被广泛使用。
三种孕激素物质甲炔诺酮、去氢孕酮和醋酸甲羟孕酮对斑马鱼的毒理效应作为一类荷尔蒙激素,孕激素广泛应用于口服避孕药和激素替代疗法中,用来避孕和治疗激素引起的各类疾病。
此外,孕激素还广泛用于养殖业中,促进动物的生长和增肥作用,提高产量。
由于污水处理厂不能完全地去除孕激素,以及人畜直接排泄和废水直接排放,导致受纳环境中广泛检出多种孕激素,浓度在几ng L<sup>-1</sup>到几万ngL<sup>-1</sup>。
孕激素拥有强生物活性,其对环境生物的影响引起了研究人员关注。
已有研究表明孕激素有多种毒性效应,如:影响鱼产卵量、引起生物组织损伤和改变基因转录水平。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孕激素对生物生理生化和目标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而孕激素毒理效应机制研究较少。
由于孕激素种类繁多,化学结构差异大,导致不同种类孕激素毒理效应有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展不同孕激素物质的毒理效应研究。
本论文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及组织切片等生物学手段,研究目前关注较少而环境中检测浓度较高的三种孕激素物质(甲炔诺酮、去氢孕酮和醋酸甲羟孕酮)的毒理效应,探讨了这三种孕激素物质对斑马鱼的分子毒理效应机制。
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首先研究了甲炔诺酮(Norgestrel,NGT)对成年斑马鱼性腺发育毒性机制。
主要分析NGT对成年斑马鱼转录组和性腺发育的影响。
871 ng L<sup>-1</sup>NGT暴露成年斑马鱼14天后,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富集生物过程和通路。
基因芯片结果显示,NGT暴露显著富集大量差异表达基因。
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发现,发育相关的生物过程被显著富集,包括器官发育、系统发育、多细胞有机体发育、单细胞有机体发育和发育过程等生物过程。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这些发育相关生物过程中均包含有434个差异表达基因。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金鱼性腺组织学影响王菊;高广斌;曹信瑜;潘方艳;宋元照;王晓强;刘少贞【摘要】[目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又称“环境激素”,近年来由于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逐渐增加,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本文选取市场上常见的金鱼作为试验材料,研究3种环境激素对金鱼性腺组织学的影响.[方法]甲基睾酮(17α-methyltestosterone,MT)是一类人工合成的雄激素,乙炔雌二醇(Ethinylestradiol,EE2)是雌激素干扰物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来曲唑(Letorzole,LE)是新一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本文分别设置暴露3、7d的0、50、100、200 ng·L-1的MT浓度梯度;暴露3、7d的0、50、100、200 ng·L-1的EE2浓度梯度;暴露7、14d的0、100、200、400 ng·L-1的LE浓度梯度.[结果]发现MT对金鱼卵巢具有抑制作用;不同EE2浓度处理的雄性金鱼体重和性腺重均受到了抑制,50 ng·L-1的EE2处理金鱼7d后,变化最为明显,不同EE2浓度处理的雌性金鱼体重和性腺重均受到了促进,100 ng·L-1的EE2处理雌性金鱼7d后,变化最为明显;LE对于雌鱼的卵巢分化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在100 ng·L-1处理7d后,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一定浓度的来曲唑可以促进精巢发育,在中等浓度200 ng·L-1处理金鱼7d时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结论]用3种浓度的EDCs处理金鱼后,MT可抑制金鱼卵巢的发育;EE2可抑制雄性金鱼睾丸的发育,促进雌性金鱼卵巢的发育;LE可抑制雌鱼卵巢的分化,促进睾丸的发育.以上结果显示,3种EDCs可对雄性或雌性金鱼性腺的发育产生不同的干扰作用,且与所用的剂量和暴露时间有关.【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8)011【总页数】10页(P67-76)【关键词】17α-甲基睾酮;乙炔雌二醇;来曲唑;金鱼;性腺;组织学【作者】王菊;高广斌;曹信瑜;潘方艳;宋元照;王晓强;刘少贞【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0308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92“环境激素”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波士顿环境》报记者安·达玛诺斯基所著《被偷去的未来》一书中提出,英语称为“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简称“EDCs”),被译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1]。
甲基睾酮对鱼类内分泌的作用机理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摘要:介绍了甲基睾酮诱导鱼类性逆转的机制,阐述了其对于雌雄鱼类不同的作用机理及相关研究,概括了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关键词:甲基睾酮;内分泌;性逆转;水产养殖性类固醇激素在鱼类性腺发育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969 年,日本学者Yamamoto 和Kajishima 首次对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总结了鱼类的性腺类型、雌雄同体现象、性别决定的遗传学基础以及性类固醇激素对性分化的影响,提出类固醇激素是自然的“性诱导剂”,雌激素是“雌性诱导剂”,而雄激素是“雄性诱导剂”。
甲基睾酮(MT),又名甲基睾丸素或甲基睾丸酮,是人工合成的白色或乳白色结晶性粉末状雄性激素,具有雄性和蛋白同化双重作用。
它能促进雄性性器官发育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形成,并能对抗雌激素、抑制子宫内膜生长及卵巢垂体、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兴奋骨髓造血功能、刺激血细胞的生成。
在水产养殖业中,MT一直作为苗种培育和性别控制等方面的特效药物。
迄今为止,至少在15个科47种鱼类中进行了激素诱导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诱导效果,在所使用的31种激素中,以17α-MT 诱导转雄效果最好,且埋植激素比口服激素有效,在自然性逆转发生之前任何年龄阶段处理都可诱导转雄。
1MT诱导鱼类性逆转的机制17α-MT 诱导鱼类性逆转的机制有两种观点,Lee 等认为,17α-MT 诱导性逆转是通过直接作用于性腺或是对下丘脑-垂体轴产生正反馈,使GtH 升高,从而促进原始生殖细胞分化和增殖诱导性腺发生变化,周立斌等人用含有E2和MT孵育液对长臀鱼危(Cranoglanis bouderius)脑垂体碎片作用的研究证实了后一种可能性。
但Kitano等认为17α-MT 诱导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转雄的机制同芳香化酶抑制剂一样,是通过降低性腺中芳香化酶mRNA表达导致雌二醇(E2)总量降低而引起的。
49--土壤肥料•资源环境 引用格式:邓希楷,何雨桐,冯婷茵,等. 水体中甲基炔诺酮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的毒性作用[J]. 湖南农业科学,2022(1):49-51,68. DOI:10.16498/ki.hnnykx.2022.001.014甲基炔诺酮(Norgestrel ,NGT )是一种合成的类固醇孕酮,与乙炔雌二醇联合用于口服避孕。
诺孕酮是由右旋诺孕酮和左旋诺孕酮这2种立体异构体组成的外消旋混合物。
然而,只有左旋对映体(左炔诺孕酮)具有生物活性。
作为避孕药中的活性成分,左炔诺孕酮对三棘刺鱼(Gasterosteus aeuleatus )有强烈的雄激素效应,同时也发现其对雌性黑头呆鱼(Pimephales promelas )有雄性化作用[1-2]。
此外,在畜牧业中,甲基炔诺酮也经常用于控制牲畜的繁殖。
由于甲基炔诺酮的广泛应用,加上污水处理厂过滤不彻底,导致不同水体中存在一定浓度的甲基炔诺酮。
例如,曾在地表水体和污水处理厂废水中检测到22和11 ng/L 的甲基炔诺酮。
在畜牧产业排放的废水中,广西某猪场和某奶牛厂就曾检测到浓度高达6 460~10 800 ng/L 的甲基炔诺酮[3-6]。
这些大量存在于水体环境中的甲基炔诺酮会严重影响斑马鱼的生长发育。
斑马鱼是一种生活在热带的小型淡水鱼,具有适应性强、对水质要求低、在实验室环境下易于饲养、繁殖周期短、产卵量大、胚胎易收集等特点,是环境毒理学试验的理想模型[7]。
此外,斑马鱼的遗传背景明确,与人类的基因组具有高度同源性[8-9]。
因此,笔者以斑马鱼作为研究模型,通过比较不同浓度NGT 暴露下斑马鱼胚胎的转录组表达水平,寻找NGT 影响下表达发生明显差异的基因,从而揭示水体环境中不同浓度NGT 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的毒性作用。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将斑马鱼在实验室条件下稳定饲养3个月(控制饲养水体环境的硬度、pH 值、溶解氧含量、温度、光周期等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