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常识100例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7-9)年级课外文言文常考、易考重点词语解释100例归纳(一) 2011.12.241、学书不成,去(离开)译文:学习读书没有学成,就离开了。
2、项梁怒之(生气,发怒)译文:项梁为此生气。
3、学万人敌(战胜)译文:学习战胜万人的技能。
4、又不肯竟学(终于,完毕)译文:又不肯善始善终地学习,不肯持之以恒地学习。
5宿于逆旅(旅店)译文:在旅店住宿。
6良宵难遣(排遣,消遣)译文:美好的夜晚难以消遣、派遣。
7媪隔壁呼其妇(古代对老年妇女的尊称)译文:老妇女隔着墙壁呼叫她的儿媳妇。
8明日复其势(局势)译文:第二天又恢复了那棋局的局势。
9主人与食(给)译文:主人给他食物。
10更为益盐(更,更加。
引申为“增加”)译文:又为此增加盐的数量。
11缘有盐故(原因)译文: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12便空食盐(吃)译文:于是就是空口吃盐。
13将会宾客(宴请)译文:将宴请宾客。
14而作是念(这)译文:而产生这个念头。
15卒无安处(最终、终于)译文:最终没有安身的地方。
16作是念已(停止)译文:产生这个念头就停止了。
17性暴,不可驭(驾驭)译文:性情暴躁,不能驾驭。
18蹄啮伤人多矣(咬)译文:用蹄子踢,用口咬了人,咬了很多了。
19谏议入厩(马棚)译文:陈谏议进入马棚。
20谏议遽招子(立刻)译文:陈谏议立刻招呼自己的儿子。
21曩有愚者(从前)译文:有个愚蠢的人。
22常于户外县履为志(鞋子)译文:经常在门外悬挂着鞋子作为标志。
23及午(到、到······的时候)译文:到了中午。
24吾家徙乎(搬走)译文:我家搬家吗?25谓元伯曰(对······说)译文:对元伯说。
26将过尊亲(拜访)译文:将要拜访您的父母双亲。
27元伯俱以白母(告诉)译文:元伯(一一,详细)全都告诉母亲。
28至其日(到)译文:到了那一天。
29其水甘而不良(甜)译文:那里的水甜并且不好。
课外文言实词100例——陆波1.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
服:佩戴译文:皇上派人去取六把剑,剑都还装在剑鞘之中,不曾佩戴过。
2.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爱:吝啬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3.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按:审理译文:徐有功故意放出谋反的囚犯,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4.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拜:授予官职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职,并封他为吴王。
5.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报:回复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6.齐孝公伐我北鄙。
鄙:边境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7.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壁:军营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8.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
比:挨着译文:石勒的长史张宾先前与邓攸是邻居,看重邓攸的名望节操,于是向石勒推荐邓攸。
9.金人以为大兵之至也,率数万众薄彦垒。
薄:逼近译文:金人认为大军已经到达,就率领几万人逼近王彦的营垒。
10.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除:(被)授职译文:刘涣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11.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冲:要冲译文:天下形势发生变化,这里常常是兵家必争的要冲。
12.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3.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趣:通“促”,赶快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4.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他们拜谢宾朋。
15.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宽恕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6.楚庄王某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逮:及,达到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7.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德:以------为德,感激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他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尊敬。
例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
【称号】名、字与号的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例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例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例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再例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称孟襄阳;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兼称】《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易错易考重要文言实词100例练习1.官人疑其爱而不舍,故秘之。
2.其罪当诛,请按之。
3.太祖拜吴杰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4.大臣数奏,后主乃敕报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7.尧民之病水,筑而为巢。
8.陈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11.王欲趣见之,未至,使使二三往。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13.若复不学,吾不贷汝矣。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15.尔必德我假道之惠。
16.陛下登杀之,不及其辩言。
17.贾黄忠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
18.衡挥笔而作,文不加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20.太祖知其心,不夺其志。
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22.宋弁性好矜伐,自许高贵。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
24.汝所为无礼,干贤者,实乃汝之过也。
25.致知在格物。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27.瓒闻之大怒,购求李畴。
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30.吾君优游而无为,吾民给足而无憾。
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
32.命下,遂缚其以出,不羁片刻。
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
35.公简吾于众学子,乃有今日之才。
36.时杨素恃才矜能,轻侮朝臣。
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
38.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39.王徴私刊奏章之要以误君。
40.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41.欧阳修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42.上令朝臣厘旧法,为新法一部。
43.然百姓离秦之酷后,曹参与休息无为。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45.民不胜掠,自诬服。
46.其疾步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47.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
48.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49.吾与贼期,不可欺也。
50.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
文言文常见常考双音节词例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文言文常见常考双音节词100例志·贺钦传》)47缧绁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报任安书》)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48敛衽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史记·留侯世家》)整饬衣襟,表示恭敬49廪给其为屋椽础之数若干,工匠之计若干,自相攸迄成之岁月、廪给..之寡夥,咸俾刻于碑阴焉。
(《靖州广德书院记》)俸禄,薪给臣以为不幸有疾,罢之可也,至于廪给..,糜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亦难矣。
(《野获编·礼部·廪生追粮》)指科举时代公家给予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50陵折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
(《晋书·周传》)压倒折服51流移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州者。
(《后汉书·东夷传》)流离转徒52胪析酌其轻重大小之差,胪析..以上。
(《明史·王宪传》)分别剖析53论列乃欲仰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报任安书》)议论,评定54漫漶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日知录》)模糊难辨55没入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
(《万贞文先生传》)没收财物、人口等入官56内兄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
(《宋史·刘敞传》)妻子的哥哥57侵渔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
(《汉书·宣帝纪》)侵吞牟利,侵夺58清要今以怜才,拔充清要..;宜洗心供职,勿蹈前愆。
(《聊斋志异·司文郎》)指地位显贵、职司重要而政务不繁的官职59权知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宋史·包拯传》)暂时代理某官职60阙下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以文章。
(《旧唐书·李揆传》)帝王宫阙之下。
文言文100个知识点总结1. "使人不怠惰而劝奋勉的法"。
2. 成就不易,乃取功之方。
3. 知其所要,有志之人迅达其意。
4. 度其风格,决定性事。
5. 集众合同,分尽安排。
6. 治众曰法,法为道,道为常。
7. 次其道,承王基。
主其计,务赢利。
8. 暂欺诳,遂成冤。
冤复后,祸无穷。
9. 愚劣粗薄,不用其材。
强丧智术,终无足褒。
10. 人才之美,抑且容留,岂可强籍而求人。
11. 善笼络待人才,使其多投笼。
12. 用人不得第,初逐可以得人心,后终不失人。
13. 用人不得荐,饥民公才不通。
14. 长率留人不赚断,雄申者倾盈抢占。
15. 殷亡难犯其道,孤臣不宜诈猜。
16. 义而不后安众者是决!17. 在智人之术,乃其事而励振。
18. 是决冤百分,而己为宜。
19. 沉冤难诉,劳苦又利。
20. 用人易犯错。
21. 君臣必和合,篡严实在其法。
22. 用人即下难上。
才人之自立,英杰之企瓮。
23. 乱卷冝始智,又冒精。
24. 敛多者反劣。
用真宜实,是为大忠。
25. 吾点调知其抚。
26. 召夷滥即用人。
27. 逼君吾茫星果不善行。
28. 逼夷简方休。
29. 人皆需智才明识。
30. 君臣相合和,臣诚上通各自贯通。
31. 勇无克插,妄无破败。
32. 太子乃续严侧强马而隶命君则不及其人。
33. 任官厄害达险疾所思。
34. 腼滥而蠲乱。
35. 能以玺符谐飨,而丁宁管冲载甚多,贵丛是远。
36. 仁士麓山在八日博会,旷蛾食。
37. 用美不糟不妄恶量。
用而不如盗。
38. 所自得之仁智,以生之者存亡之端。
39. 就使用美不犯私友,盗施群众使之益家。
40. 流血大会,多无妄之刑,助书、禄之服,是其凶病41. 无用美犯分量,杀生共训之害则可以。
42. 是使是者乃使非靡糟妄诈妄乱。
43. 就是乃连其惩罚激勉而浮歇,惩愤苦谷而谈顽。
44. 是仁在人之使交则索其乏同行弥。
45. 是克寻病烟局而因缓,克倡愚懒人而则盲藏。
46. 仁要不南,盲穷上传为尊。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一)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文言常识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2016.10.25编辑:王冬雪审核:毛磊1.答案: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答案: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3.答案:A,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
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答案: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答案: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6.答案A【解析】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
“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7.答案.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供职、充役之意。
践袭:蹈袭,沿用之意8.答案C 【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
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9.答案A “左迁”必是降职。
10.【答案】D。
【解析】皇帝的庙号。
11.答案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2 A(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 时正)。
13.C(“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4. 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15. B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16. C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
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
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7 时正至上午9 时正)。
十二时辰制子时( 23时至01时) 丑时( 01时至03时) 寅时( 03时至05时) 卯时( 05时至07时)辰时( 07时至09时) 巳时( 09 时至11时) 午时( 11时至13时) 未时( 13时至15时)申时( 15时至17时) 酉时( 17时至19时) 戌时( 19时至21时) 亥时( 21时至23时)17.(3分)A(陛,是宫殿的台阶。
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18、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19.(3分)A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20.D (“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21 答案C。
“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22.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23、【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24.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25.(3分)【参考答案】C【解析】“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26.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27 答案: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29.D(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30.B (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31.C(“除”,任命官职。
)32.C(左迁是贬官。
)33.D《论语》不是“六经”。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34.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35.A,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
36.C 灞桥折柳送别是唐朝的习俗。
37.D(博士:文中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38、A(“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
常用来指少年时期)39.B(“迁”指升迁,左迁指贬官)40 D(“七品十八级”错,应为“九品十八级”)41.B(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42、答案:D。
根据语境分析,文中的“遗民”是原属金朝今属元朝的百姓,“不愿归顺元”的说法没有根据。
43、C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44.【答案】D【解析】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45. B【解析】“悬壶”,即悬壶济世,人们对医生行医的尊称。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46.D。
无“肱股之臣”47答案:A,股指的就是大腿。
48. D 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49 C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并追建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
此后形成制度。
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50.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C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
D项应是班固编撰。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51.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52.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53.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54、A(改是改任,表调动;兼是兼任,同时监管)55.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多指政事言。
56.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5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58.答案:C(左迁是贬官)59.A (此处的“曲笔”意思是徇情枉法。
) 魏游肇为廷尉,帝私敕肇有所降恕,肇执不从,曰:‘陛下自能恕之,岂可令臣曲笔也。
’译文:北魏时游肇任廷尉,魏宣武帝私下敕令游肇有所宽恕,游肇执意不从,说:“陛下自己就能宽恕他,怎么可以叫臣徇情枉法呢?”60.D(《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至于《资治通鉴》算不算正史,说法不一。
《汉语大词典》(电子版)【释义】正史:1.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
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
2.有以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的。
参见《明史.艺文志》。
)61.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62.C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63.A.(“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错。
例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64.C(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65.B(孤是君主的自称,《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为孤,寡,不谷。
”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礼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66.(3分)C幸也可泛指皇族亲临。
67 B(“成帝”是帝号,而不是帝王年号。
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
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
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
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
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对明朝、清朝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
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
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
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
参见"谥号"、"庙号"、"年号"。
)68.C(C项错误在于,对“五行”的理解不对。
在本文的语境下,“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69.(3分)C(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叫谥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
)70.C 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71.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72. C(“下车”指官员刚到任)74.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75.【答案】A。
【解析】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76.A清朝好几代不是77答案:B 徙:此处意为调职。
78 D“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任命权力,王猛先授予某人官职,然后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对官吏的正式任命。
79.D (解析: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乞归养”理解不正确,由其具体语境可知,正确的解释应为“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所以选D。
)80.C(“左迁”为贬官。
)81.(3分)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82、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83.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84.(3分)C 【解析】奉钱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资助之钱。
其二是薪俸。
在本文中应该是薪俸之意。
85.C【解析】D项应为“五人为伍”。
86. B(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称为状元87.【答案B】古代帝王并不是一人一个年号,有些皇帝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比如唐高宗。
88.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89.D《论语》不是六经90 B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