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采集与转运培训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1
检验标本的采集、储存、转运和处理制度检验标本的采集一、血液标本的采集血液标本可来自于静脉、动脉或毛细血管.静脉血是最常用的标本,静脉穿刺是最常用的采血方法。
毛细血管采血主要用于儿童,血气分析多使用动脉血。
(一)静脉采血法1.采血步骤采血前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编号及检验项目等,按试验项目要求,准备好相应的容器,如空白试管、抗凝管或促凝管等。
病人应取坐位或卧位,采血部位通常是前臂肘窝的正中静脉。
若用普通采血法,采血后应取下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慢注入试管内。
2.注意事项( 1 )防止溶血:造成溶血的因素有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淤血时间过长;穿刺不顺利,组织损伤过多;抽血速度太快;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或注入速度过快产生大量泡沫;震荡过于剧烈等。
若用普通注射器采血后,未取针头直接将血注入真空管内,也易造成溶血.体内溶血属合格标本,但应在报告单上注明。
( 2 ) 避免充血和血液浓缩:采血时应动作迅速,尽可能缩短止血带使用时间。
用止血带压迫时间最好不超过半分钟,否则将使生化结果升高或下降。
( 3 )若病人正在进行静脉输液,不宜在输液同侧手臂采血;若女性病人做了乳腺切除术,应在手术对侧手臂采血。
( 4 )采血的体位:体位改变可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使血液中的许多指标发生改变。
一般采取直立位采血,其二标本的测定值比卧位高 5 %~ 15 %.因此,采血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坐位或卧位),以及体位的一致性。
( 5 )采血时只能向外抽,决不能向静脉内推,以免注入空气,形成气栓而造成严重后果。
( 6 )很多生化成分受膳食影响,因此,采血前要确认病人是否空腹。
(二)动脉采血法肱动脉、股动脉、桡动脉以及其它任何部位的动脉都可以作为采血点,但多选择肱动脉和桡动脉。
在摸到明显搏动处,按常规消毒,左手固定搏动处,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成 60 °角刺入,血液将自动进入注射器内.采血注意事项见血气分析部分。
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储存和转运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则1.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2.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3.采样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4.采样后立即送检5.标本容器须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6.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标本采集1.尽早采集2.无菌操作3.合适部位4.适量标本5.适当方法6.安全采集1-尽早采集标本“采集重在时效性”1.1最好是病程早期、急性期1.2尽量在抗生素使用之前采集1.3对已用抗生素又不能停药者,可在下次用药前采集2-合适部位“背景干扰”2.1无菌标本:注意局部及周围皮肤的消毒,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避开腔道口区标本,以免皮肤表面正常菌群的污染,造成混淆和误诊。
2.2正常菌群寄生部位:采集时应特别小心;应明确检查的目的菌在进行分离培养时,采用特殊选择性培养基2.3血标本采集:应避免输液的影响。
3-无菌操作采集标本时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感染部位附近皮肤或粘膜常居菌群污染和防止外源性细菌污染标本。
3.1.在采集血液、脑脊液、胸腔积液、关节液等无菌标本时,应注意对局部及周围皮肤的消毒,严格进行无菌操作;3.2.对于采集与外界相通的腔道标本时,如窦道标本,应从窦道底部取活组织检查,而非从窦道口取标本,以免受皮肤表面正常菌群的污染,造成混淆和误诊;3.3.采集的标本均应盛于无菌容器内送检。
盛装标本的容器须先经高压灭菌、煮沸、干热等物理方法灭菌,或使用一次性无菌容器,不能用消毒剂或酸类处理。
标本中也不得添加防腐剂,一面降低病原菌的分离率。
4-适量标本4.1标本采集应足量。
标本量过少,可能会导致假阴性结果。
4.1.1血液标本:通常成人采血量每瓶8-10ml,儿童每瓶1-5ml;脑脊液、骨髓、4.1.2脓肿、穿刺液、引流液、痰液等标本:三1ml尿液标本:>3ml4.1.3粪标本:1-3g 或 1-3ml4.2结核标本采集量要求特殊:4.2.1痰、肺泡灌洗液或支气管冲洗液:>5ml;4.2.2清晨中段尿:5-10ml;4.2.3粪标本:>1g;4.2.4穿刺液(胸水、腹水、关节液等):5- 10ml。
临床试验检验标本采集及运输标准操作规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前言临床试验是评价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而标本采集及运输是临床试验的重要环节之一。
合理的标本采集和运输操作规程对于保证临床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标本采集及运输工作,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特制定本标准操作规程。
二、术语定义1. 临床试验:指对人体进行的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的研究。
2. 标本:指用于生化检测、药物浓度测定等分析的生物组织或体液。
3. 采集者:指从受试者身上采集标本的人员。
4. 运输者:指将标本从采集点送至检验点的人员。
三、采集操作规程1. 采集前准备(1)采集者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采集标本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采集器具应事先消毒,并准备好采集所需的标本管、采血针等工具。
(3)标本采集应在合适的环境中进行,保证采集者和受试者的安全和舒适。
2. 采集过程(1)根据临床试验方案要求,确保采集正确的标本类型和数量。
(2)遵循标本采集的标准流程,依次进行手部消毒、标本采集、采集管标记等操作。
(3)采血时应注意选择适当的采血部位和针头,避免造成受试者不必要的疼痛和伤害。
3. 采集后处理(1)采集完毕后,采集者应及时将标本管密封并标记好受试者信息。
(2)遵守标本储存和运输的规定,确保标本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1. 运输前准备(1)运输者应对标本进行分类和包装,确保标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运输前应检查标本信息是否完整,并与采样者信息进行核对。
2. 运输过程(1)运输标本应选择符合要求的运输工具和容器,避免标本泄漏和污染。
(2)在运输途中应避免标本受到振动和温度变化,保证标本的稳定性和质量。
(3)运输者应妥善保管标本,避免与其他物品混杂,并遵守相关安全规定。
3. 运输后处理(1)标本送达检验点后,应立即进行登记和接收,确保标本信息准确无误。
(2)对标本进行处理时应遵守相关规程,确保标本能够及时送检并得到准确分析。
细菌培养标本的采集、转运和储存方法一、痰标本1、采集时间:最好于应用抗菌药前,采集清晨第一口新鲜痰液。
2、采集方法:(1)自然咳痰:用清水漱口(包括咽喉部)3次后用力咳痰,从呼吸道深部咳出第一口新鲜痰液于无菌容器内或输送培养基中。
(2)帮助咳痰:不易获得痰的患者可雾化吸入加温的氯化钠(45℃10%氯化钠水溶液)。
(3)支气管镜或支气管毛刷:由医生采集,建议直接种入输送培养基。
(4)胃内采集痰标本:婴幼儿不会咳痰而且常把痰误咽入胃中。
可在清晨,用胃管插入胃内,用注射器抽出胃液。
(5)小儿采集痰标本:用压舌板刺激咳嗽使肺部和器官的分泌物喷出,用拭子采取标本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应种入输送培养基。
3、转运和储存:如在2小时内送检,可常温下放置;如不能立即送检,可放置4℃冰箱,但最好不要超过24小时。
二、血液标本1、采集时间:尽可能在用抗菌药前,心内膜炎除外;对已应用抗菌药物而病情不允许停药的患者应在下一次用药前采血。
2、采集方法:依次使用75%酒精、碘伏、75%酒精清洁采集部位皮肤;一般选取肘静脉,疑似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为宜。
注意:不要与血气和血沉标本一起采集;不推荐血入瓶前换针头;不推荐静脉血直接入瓶;不宜在静脉导管或静脉留置口采血。
3、采血量:两套4瓶,分需氧和厌氧,从两个部位抽血。
成人每套血量不少于16-20ml,先将10ml注入需氧瓶,再将剩余血注入厌氧瓶。
儿童每套血1-10ml,采血量是总血量的1%(儿童败血症含菌量是成人的10-100倍)。
4、采血间隔:如第一次采集2套(4瓶)血培养标本,在以后的2-5天不必采血,但除外心内膜炎和导管相关性败血症。
5、转运和储存:血培养瓶务必立即送至细菌室,因故不能立即送检时,应将已接种的瓶放在室温,切勿放在冰箱存放。
三、粪便标本1、采集时间:腹泻患者应在用抗菌药前、急性期采集;沙门菌感染、肠热症应在2周内采集;厌氧菌感染出现症状即可采集。
2、采集方法:自然排便者可用小木棒挑取有脓血和黏液部位的粪便2-3克,如液状粪便取絮状物盛于无菌的、密封的、不吸水的、容器内或直接盛于增菌液或保存液中;对不易获得粪便患者及幼儿,可用直肠拭子采集后置保存液或输送培养基中送检。
血培养标木采集与转运标准操作规程一、采血指征1.菌血症,可疑感染患者出现以下任一指征,应考虑采集血培养。
(1)体温〉38°C或 36°C;(2)寒战;(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X×109/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4.0×109/L );)< 32 mmHg;(4)呼吸频率>20次/分钟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心率>90次/分钟;(6)皮肤黏膜出血;(7)昏迷;(8)多器官功能障碍;(9)血压降低;(10)炎症反应参数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PCT)、1,3-β-D-葡聚糖(G试验)升高等。
2.同时伴有以下情况之一时,应立即釆集血标本。
(1)医院获得性肺炎;(2)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血管导管>48小时;(3)有免疫功能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
2.感染性心内膜炎凡原因未明的发热,持续在1周以上,伴有心脏杂音或心脏超声发现赘生物,或原有心脏基础疾病、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患者,应多次进行血培养检测。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带有血管导管超过1天或者拨出导管未超过48小时,出现发热(体温〉38°C)、寒战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不能除外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可能的,应多次进行血培养检测。
二、采血釆集时机、套数、采血量1.菌血症(1).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釆集;如患者已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应在下一次用药之前或选择含有吸附抗菌药物成分的血培养瓶。
(2).急性发热患者,应在10分钟内采集(3).成人每次采集2〜3套,同时分别在不同部位采集,每个部位应需氧和I 厌氧培养各一瓶,每瓶采集8〜10 ml,或按照说明书。
|(4).儿童应立即采集;在两个部位分别采集,通常仅采集需氧瓶;采血量一般不超过总血量1%,或参考说明书。
(5).儿童在有以下高危因素时应考虑厌氧瓶培养:其母亲产褥期患腹膜炎、慢性口腔炎或鼻窦炎、蜂窝组织炎,有腹腔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咬伤,接受类固醇治疗的粒细胞缺乏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