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治疗对手外伤术后的功能恢复
- 格式:pdf
- 大小:275.49 KB
- 文档页数:2
观察系统康复治疗对手外伤后指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系统康复治疗对与手外伤后指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76例手部外伤后指关节僵硬的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同时配合相应的物理因子和支具治疗。
在接受6个月的治疗后,观察手指的综合功能以及僵硬手指的活动范围。
结果:经过系统的康复治疗后,所有患者的手部活动范围较之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僵硬的手指关节的活动范围明显增加,手指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优良率达到了84.1%,被动活动范围优良率高达96%,僵硬的手指运动功能的保留率由治疗前的16%提高到了53%。
结论:系统的康复治疗配合物理因子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手部外伤后手指关节僵硬的情况,并能够增加僵硬手指的活动范围,促进手部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手外伤指关节僵硬系统康复治疗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42【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33-01双手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常用到的一个器官,大多数情况下手部没有得到太多的保护,同时又需要不断地接触各种工具和物件,当发生摔倒或撞击的时候,双手会反射性地扶持、支撑,也使得它成为全身中最容易受伤的一部分[1]。
正是因为双手的重要性,如何正确地处理手部的外伤,使其得到更快、更完全的功能和外观的恢复,也就成为广大患者和手外科医生所共同关注的问题[2]。
我院对手部外伤导致指关节僵硬的患者采取了系统的康复治疗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76例手部外伤后指关节僵硬的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所有患者的手关节中至少有一个手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小于正常的40%,其中食指受伤患者57例,中指受伤患者86例,小指受伤患者33例。
手外伤术后康复怎么做手是人们日常生活与活动中离不开的重要器官,但是大家对于手的保护并不重视,再加上劳动密集产业的发展,整日不断的接触很多工具与物件等,使得手外伤的发生率不断升高,手外伤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手功能障碍,有的还会残疾,不仅增加病人和家属的身心负担、经济压力,也会给病人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增加很多难度,康复训练可大大改善手外伤后的恢复情况,降低残疾的发生率。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手外伤术后该怎样做康复训练。
一、手外伤术后的训练指导1、手术后三天,如果伤口没有出现明显的渗血或渗液等情况,病人可进行被动指关节训练,家人或是专业护理人员协助病人做受伤手的掌指关节以及其他各关节的屈指活动训练,建议每天训练两次,每次在三分钟左右。
2、手术后一周左右还是不可对受伤手指做伸肌腱的活动练习,但其他手指活动都要适当增加练习量与活动时间,并开始增加手指分开和并拢的练习,每天要练习三次,每次保证五分钟左右,这样可有效预防肌腱粘连的发生。
3、术后半个月可拆除患处缝线,继续训练手指各关节的伸直与弯曲,分开与并拢的练习,每天练习三次,每次保证10分钟左右。
4、手术后三周,要对病人受伤手指进行轻度活动训练,注意在训练时要保证动作轻柔,力量适当,不要过于着急再次伤害到手部,每天练习三次,每次保证6分钟左右,受伤手指练习时以手部感觉酸胀为宜,避免训练过量,用力过猛等。
5、手术后四周再进行功能锻炼之前,要先用温水浸泡患手四五分钟,并对前臂的肌肉和关节进行按摩,同时也可对患处局部位置进行理疗,比如超短波红外线疗法等,锻炼结束后要立即对患处进行冰敷五分钟左右,避免发生肿胀等。
6、手术后六周,可拆掉手上的固定束缚物,逐渐将被动训练改为主动训练,增加主动训练的负重。
二、手外伤后如何进行康复锻炼1、术后1-3周早期康复锻炼。
术后一周内多采用超短波与超声波的物理治疗,多进行伸屈关节锻炼,避免肌腱粘连的发生。
进行功能锻炼时要适度,在专业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循序渐渐,活动量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
摘要:目的探讨手外伤术后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
方法应用多种物理因子结合作业治疗,对30例手外伤术后需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进行综合康复训练。
评价治疗前与治疗两疗程后患手普渡手精细运动(PPT )和总的主动活动度(TAM )。
结果治疗两疗程后,患者患手、双手及组装运动能力明显提高(P <0.05),TAM 也明显增加(P <0.01)。
临床疗效评定,优8例(26.7%),良14例(46.7),中6例(20.0%),差2例(6.3%),优良率为73.3%。
结论早期正确的物理因子配合作业治疗能极大改善手外伤术后的功能障碍,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手外伤,术后;康复;物理因子;作业治疗中图分类号:R445.1;R5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194(2012)12-0073-03手外伤术后的综合康复治疗帅浪,冯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南昌330006)收稿日期:2012-09-15通信作者:冯珍,主任医师,E-mail:fengzhenly@ 。
手是人类进化的高级产物,手的结构必须适应复杂的生理功能。
手外伤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不宜分割的整体,康复治疗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最终效果,它应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全程,直到功能恢复。
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采用物理因子配合作业治疗对30例手外伤术后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将其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手外伤术后需进行康复治疗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0~45(28.2±9.8)岁,康复治疗前病程为(24.8±11.6)d 。
致伤类型:电锯伤2例,碾压伤9例,玻璃伤及刀割伤19例。
骨折合并关节损伤8例,肌腱损伤19例,神经损伤3例。
损伤部位:手掌16例,拇指1例,食指9例,中指4例。
2方法康复治疗前的评估。
1)外观:观察手的状态,有无瘢痕、伤口、红肿、手指畸形、皮肤营养等;2)运动功能: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灵巧性;3)感觉功能:包括浅感觉(痛、触、温度)、深感觉(震动、位置、运动觉)、复合感觉(两点辨别觉、质地、形状、轻重等)。
康复医学课件:手外伤的康复(一)康复医学课件:手外伤的康复手部是人类身体十分重要的器官之一。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手部外伤时常发生。
通常的手部外伤包括断裂、挫伤和手指损伤等。
此时,患者应找到康复医学专家进行康复治疗,以便更快地恢复手部健康。
本篇文章将介绍康复医学课件中关于手外伤康复的内容。
1. 安全显眼的伤口包扎在手部外伤后,第一步就是尽快进行伤口包扎。
这对于减少出血和感染十分重要。
首先,清洁伤口并消毒,然后慢慢包扎。
注意敷料的材质应为亲水性纤维材质。
同时,在伤口不影响行动的情况下,应当采取固定措施,以便最大程度避免伤口再次受伤。
2. 康复训练在伤口愈合之后,我们需要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通常是通过针对手指和手的运动,恢复手部的肌肉力量和活动范围。
除手部外伤外,像腕部骨折等问题,也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来帮助恢复活力。
3. 公司康复保健在一些工业企业中,由于劳动条件的特殊性质,手部损伤问题非常普遍,为此,企业应该开展手部康复保健计划。
课件建议在大型工业企业中,设立一些康复中心,供员工免费或者收费使用。
并且,企业还应该加强员工培训,教育他们在繁忙的工作间隙,进行手部的运动和伸展,防止手部损伤的发生。
4. 应对常见的手部外伤在手部外伤中,最常见的问题包括手指挫伤、骨折、脱臼等等。
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比如,对于手指挫伤,常常采用的方法是热敷,而对于手骨折问题,则需要进行固定。
课件中提供了详细的治疗方法,供学生进行参考。
总之,掌握手部外伤的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康复医学课件中有了这方面的详细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手部损伤的情况,并且为手部康复提供更好的保障。
通过常规的康复训练,我们可以迅速恢复手部健康,并且避免一些可能的并发症。
手外伤的康复指导手骨折的康复一、第一阶段(0-3周):【障碍评定】(一)疼痛的程度与性质。
(二)肿胀的范围、程度、性质。
(三)伤口感染的程度与范围。
【康复目标】(一)伤口一期愈合。
(二)肿胀减轻。
(三)疼痛减轻。
(四)生活自理。
【康复措施】(一)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
(二)使邻近骨折部位的关节完全制动,但肌肉可以进行等长收缩练习。
(三)伤肢未固定的关节主动运动。
(四)健肢和躯干尽可能维持正常活动。
(五)行物理疗法,如超短波、微波、低频脉冲磁场、冰袋冷疗等。
(六)日常生活活动自理,提供辅助用具,教会单手技能。
二、第二阶段(4-6周):【障碍评定】(一)肿胀的程度、范围、性质。
(二)疼痛的程度与性质。
(三)畸形的原因,如骨折复位不良、神经麻痹。
(四)交感性营养障碍的表现,如灼性神经痛、肿胀、皮肤红、出汗等。
(五)愈合情况。
【康复目标】(一)肿胀与疼痛消失。
(二)预防畸形和僵硬。
(三)预防交感性营养障碍。
【康复措施】(一)可除去石膏,改夹板固定。
(二)每天可在一定时间内除去夹板,对损伤区附近关节进行轻柔按摩和辅助屈伸活动,促进主动运动。
(三)对疤痕和肿胀可应用弹性手套或压力衣治疗法。
(四)红外线照射。
三、第三阶段(7~12周):【障碍评定】(一)关节僵硬程度。
(二)肌腱粘连情况。
(三)肌肉萎缩的程度、性质。
(四)交感性营养障碍表现,如手肿胀发亮僵直、灼痛、皮肤红等。
【康复目标】(一)恢复关节活动度。
(二)增强肌力。
(三)增加手指灵活性。
(四)缓解疼痛,阻断恶性循环,抑制交感反射。
【康复措施】(一)进行温热治疗,如蜡疗、气泡浴、中药烫洗。
(二)利用各种手部器械进行主动训练。
(三)按摩和被动运动。
(四)超声波或音频电疗。
(五)行作业疗法,如应用治疗粘土、橡皮泥等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六)行经皮电剌激疗法。
四、第四阶段(12周以后):【障碍评定]同第三阶段。
【康复目标】恢复工作能力。
【康复措施】(一)进行较强的主动活动、被动活动和抗阻力活动。
家庭保健手外伤术后指关节僵硬的系统康复冯庆全,马锦鹏,吴国坤 (中山市民众医院,广东中山 528441)双手是人体活动最多的部位之一,也非常容易受到伤害,常见的手外伤包括骨折、肌腱断裂、皮肤挫裂伤等。
在临床,不少手外伤患者在术后反映指关节僵硬,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手外伤可见于各年龄段人群,但多见于体力劳动强度大的群体,男性多于女性。
其中,手外伤患者以掌、指骨骨折为主,占比达1/4。
手外伤发生后,会出现反应性肿胀、疼痛、制动、关节内创伤等,若治疗不及时会影响正常恢复。
目前,手外伤以手术治疗为主,核心是保证患者手部功能重建。
总的来讲,手术治疗手外伤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但许多患者会面临术后指关节僵硬的问题,影响手部功能的恢复。
这主要因为手外伤愈合是胶原纤维增生的结果,随着患者手指制动时间的延长,关节囊同周围韧带会出现紊乱,造成关节腔内粘连,导致关节僵硬,具体表现为肢关节伸直,近端、远端关节屈曲,会有明显的爪形手。
面对这种情况,需要采用系统的康复治疗,以最大程度改善指关节僵硬。
具体来说,系统康复治疗包括以下几点。
物理治疗采用红外线治疗仪进行照射治疗,每日2次,每次20 min;而后采用沙袋加压牵引治疗,注意牵引角度,时间为20 min。
其中,红外线治疗可缓解患者的指关节损伤,加速患指血液循环;牵引治疗可增加关节活动度。
松动关节治疗先对患者手指关节实施小范围的节律性活动,若有疼痛感,可采用间歇性关节紧张治疗,每次10 s左右,休息若干秒后再次进行治疗。
松动关节治疗能减轻指部关节僵硬状态,配合关节主动及被动锻炼,能促进指关节功能的进一步恢复。
关节主动及被动锻炼对患者手指进行主动、被动的屈伸锻炼,并通过轻柔以及缓慢的手法,持续牵引指关节远端。
期间要注意力度适宜,确保患者可以承受,每次治疗10 min,每日2~3次。
同时,要引导患者进行对掌、对指、握拳等训练,开始时训练5 min,之后逐渐延长时间,每日进行3次训练,每指运动5~10次。
手外伤康复定义手外伤康复是在手外科的诊断和处理的基础上手外伤康复是在手外科的诊断和处理的基础上,,针对手功能障碍的各种因素针对手功能障碍的各种因素,,例如瘢痕、挛缩、粘连、肿胀、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感觉丧失或异常等,采用相应的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以及手夹板、辅助器具等手段,法、作业疗法以及手夹板、辅助器具等手段,使伤手恢复最大程度的功能,使伤手恢复最大程度的功能,使伤手恢复最大程度的功能,以适应每日日常以适应每日日常生活活动和工作、学习。
生活活动和工作、学习。
分类手外伤常为复合性损伤,手外伤常为复合性损伤,涉及手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骨、关节、涉及手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骨、关节、涉及手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骨、关节、神经、血管等。
神经、血管等。
通常分为骨折、肌腱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烧伤、断指再植等[1]。
临床表现1、开放性损伤:此类损伤常合并出血、疼痛、肿胀、畸形和(或)功能障碍。
2、闭合性损伤:闭合性损伤由于皮肤完整,而皮下组织在损伤后严重肿胀,容易导致皮肤将肿胀的软组织紧紧地勒住,使得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部分病人甚至会因此导致远端肢体或软组织的坏死。
或软组织的坏死。
临床处理原则(一)(一)手外伤可能有其他重要脏器的损伤,应首先抢救患者的生命。
但同时要注意手外手外伤可能有其他重要脏器的损伤,应首先抢救患者的生命。
但同时要注意手外伤的处理。
伤的处理。
(二)必须对伤员进行全面的病史分析,认真检查伤情,确定治疗方案。
(二)必须对伤员进行全面的病史分析,认真检查伤情,确定治疗方案。
(三)消灭创面,防治感染,修复重要的组织,保留手指的适当长度,早期活动伤手和在劳动中逐步使用伤手,是恢复伤手功能的关键。
在劳动中逐步使用伤手,是恢复伤手功能的关键。
根据损伤组织的不同,具体如下:根据损伤组织的不同,具体如下:1、甲下血肿、甲下血肿指端受挤压伤后。
组织内出血积聚于甲下时,称甲下血肿。
基于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术后目标训练的康复护理体会【摘要】手外伤是一种常见的复杂性创伤,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影响。
显微外科修复术是治疗手外伤的主要方法之一,而术后的康复护理则是患者恢复功能的关键。
本文从康复护理方案、关键环节、注意事项、挑战和效果评估等方面全面探讨了基于复杂性手外伤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
通过对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和未来展望的分析,本文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有望为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康复护理不仅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医护人员责无旁贷的任务,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术、康复护理、目标训练、复杂性、关键环节、注意事项、挑战、效果评估、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手外伤是指手部或手指受到外力作用而导致损伤的情况,可以包括切割伤、挤压伤、挫伤等。
手外伤患者在受伤后,可能需要接受显微外科修复手术来恢复手部功能和外观。
这种修复手术需要高超的技术和精细的操作,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手部功能和美观。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显微外科修复手术在手外伤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
手术只是修复手部的第一步,患者术后的康复护理同样至关重要。
康复护理不仅可以帮助患者迅速恢复手部功能,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基于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术后的目标训练的康复护理进行研究和总结,对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康复护理的关键环节、注意事项、挑战以及效果评估等内容,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基于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术后目标训练的康复护理体会,进一步完善手外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案,总结康复护理的关键环节,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的康复指导。
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86例急性手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3例。
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
结果观察组总体术后疼痛程度明显比对照组轻,中度和严重疼痛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对止痛药的依赖性更低。
结论护理干预通过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予以改正和补救,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对急性手外伤患者从健康教育和护理操作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促使患者尽快康复。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急性手外伤;术后疼痛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6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01-02手是人类生活和劳动中运用最频繁的器官,手部损伤,可使患者面临身体和心理压力,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刺激反应,导致疼痛加剧,又会因为不自主需要做手部动作,引起伤口疼痛[1]。
医学科技和临床经验表明,疼痛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之外的第五类生命体征,疼痛的产生是因为神经系统的正常反馈[2]。
临床工作中可改进相关护理措施,降低神经系统的反馈力度,对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有极大的帮助。
我院对收治的43例急性手外伤术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跟43例采用普通护理方式的患者进行对比,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患者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手外伤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3例,观察组实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43例患者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18-56岁,平均33.6岁;单指伤25例,多指伤18例;挤压伤12例,肌腱伤10例,撕脱伤8例,骨折伤13例。
综合疗法治疗手外伤术后关节僵硬临床疗效观察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手外伤常常导致手部关节僵硬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患者手部的功能。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但是这些方法存在着治疗效果不佳、康复周期长等问题。
因此,对于手术后关节僵硬的患者,需要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缩短康复时间。
综合疗法治疗手外伤术后关节僵硬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它结合了中药理疗、物理治疗和手动治疗等多种方法,可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加速组织修复和康复。
目前还没有关于综合疗法治疗手外伤术后关节僵硬的疗效观察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探究和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综合疗法治疗手外伤术后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在缓解手术后关节僵硬方面的作用。
三、研究方法3.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30例手术后出现关节僵硬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年龄在20-50岁之间,病程在2个月以下。
3.2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取前瞻性研究设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手外伤术后关节僵硬并进行对比分析。
3.3 研究方法观察组:观察组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手外伤术后关节僵硬,治疗周期为4周。
治疗包括以下三方面:1. 中药熏蒸治疗:采用中药膏药外敷热敷治疗,每日1次,疗程为4周。
2. 物理治疗:应用热敷、冰敷、电疗、激光等物理治疗方法,每周3次,疗程为4周。
3. 手动治疗:采用手法、按摩和牵引等手动治疗方法,每周2次,疗程为4周。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热敷、电疗、激光等物理治疗方法,每周3次,疗程为4周。
3.4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手部关节活动度、手部疼痛程度、手部功能评估等。
四、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旨在观察综合疗法治疗手外伤术后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预计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手部关节活动度、手部疼痛程度、手部功能评估等指标会有明显改善。
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分析,可以评估综合疗法治疗手外伤术后关节僵硬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综合康复治疗对手外伤术后的功能恢复
发表时间:2011-07-12T16:13:15.0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6期供稿作者:于岚[导读] 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应遵循时间由短到长,次数由少到多,强度由弱到强循序渐进的原则。
于岚(江西省九江市第六人民医院<原庐山区人民医院> 332000)【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6-0058-02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手外伤后术后功能恢复的疗效。
方法应用多种物理因子, 结合作业治疗, 对20例手外伤患者的进行康复训练后进行总结。
结果治疗前与治疗2 疗程后进行患手总的主动活动度和手皮肤感觉功能的评价, 发现治疗后手功能障碍明显改善。
结论早期正确的物理因子配合手功能训练的方法是手外伤术后手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能极大改善手外伤后功能障碍,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康复治疗手外伤术后手外伤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不宜分割的整体。
手外伤康复治疗的质量直接影响疾病治疗的最终效果,它应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全程。
2009年9月~2011年3月本科综合康复治疗手外伤术后患者20 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手外伤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0~45岁,平均28.2岁。
致伤类型:电锯伤2例,碾压伤6例,玻璃伤及刀割伤14例。
骨折合并关节损伤4例,肌腱损伤15例,神经损伤1例。
损伤部位:手掌13例,拇指1例,食指5例,中指4 例。
1.2 评估:①外观:观察手的状态,有无瘢痕、伤口、红肿、手指畸形、皮肤营养等。
②运动功能: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灵巧性。
③感觉功能:包括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
1.3 治疗方法患者均拆线后进行综合康复治疗。
1.3.1 物理因子治疗在患者伤口允许的情况下1)温热治疗:蜡疗或中药熏药:温热量,每次治疗20min,1 次/d;2) 音频治疗:对患手瘢痕粘连、手指挛缩者,可采用音频电疗,20 min/次,1次/d;3) 超声波治疗:治疗剂量连续输出法,声强1~1.5W/cm2,10min/次,1次/d。
以上物理疗法15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2 作业治疗根据患者手功能评定的结果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肌腱修复后康复治疗:①早期:主要仍以固定为主,术后立即开始未被固定的手指及近端的肘、肩等关节的主动和被动运动,但需严格防止引起修复肌腱张力增高的主动或被动运动。
1周后鼓励患者小心进行手术部位肌腱的等长收缩训练。
②中期:术后3~4周,由于肌腱修复多为手掌屈肌腱,外固定去除后,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肌腱活动度练习和肌力练习关节活动度练习。
(2)手部骨折后的康复:①掌骨干骨折:此类患者3例,复位后固定3周后均开始康复治疗,固定期间鼓励未受累手指活动及全上肢活动,去除外固定后开始活动患手,鼓励患手从事日常生活活动。
方法同前。
②指骨骨折:此类患者1例,复位后固定2周开始被动运动指导,6周后拆除固定后逐步加强患者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
伤后6周内以被动运动为主,治疗师用左手固定患指近端,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按压患指关节远端,做屈伸运动, 5min/次,2~3次/d。
伤后6~8周以主动运动为主,辅以被动运动 ,以减轻患指肌肉萎缩的程度,促进其功能的恢复。
(3)肌力耐力训练采用从轻至重分级抗阻训练,让手指尽最大能力伸缩。
以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增强肌力,促进功能的恢复。
(4)感觉训练 1)触觉训练:均为感觉减退的患者,主要进行:质地和形状地训练方法:用粒度240P、120P、60P、30P四种规格的工业砂布,等分粘附在一根木棍上,让病人作闭眼-睁眼-闭眼触摸训练;纺织品质地识别和区别;识别小物件,从单纯识别各种形状的木块开始,逐渐转为对不同质地的材料进行识别。
2)温度觉训练:在两个小瓶内分别装入冷水和温水(45℃),用患手分别触摸两个小瓶,睁眼看,闭眼体会冷热之间的差别。
触觉训练和温度觉训练可交替进行,2~3次/d,15~20min/次。
(5)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在手关节活动度和肌力有一定恢复时,可开始各种生活活动及功能性练习,如做手指的弹、勾、拉、抓、握、捏等细小动作。
练习提物、放下,逐渐到拿和放较小的物品,待手功能进一步恢复后可练习梳头、进食、洗澡、入厕、穿衣裤等,但训练要适度,1~2次/d,5min/次。
1.4 疗效评定根据患侧手总的主动活动度(totalactive movement , TAM) 为评定标准:优:活动范围正常;良:TAM >健侧75%;可:TAM>健侧50 %;差TAM<健侧50%。
手皮肤感觉功能评定标准:1级(S1): 无感觉;2级(S2) :神经单一分布有深感觉;3级(S3) :神经单一分布有浅感觉及触觉;4级(S4) :神经单一分布有浅痛觉及触觉且重叠感消失;5级(S5) :在神经单一分布恢复两点鉴别能力。
20例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2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
2 结果
患者经治疗后手总的主动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 优良率为75%, 经统计学处理x2=25.2, P<0.01。
经治疗与训练后患者手皮肤感觉功能明显恢复。
3 讨论
康复训练是手外伤术后恢复手部功能的关键,手外伤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及感觉功能障碍。
手外伤修复后瘢痕粘连可造成肌腱活动受限,甚至可使患肢肌腱、韧带挛缩,关节僵硬。
综合康复治疗的首先是进行正确手功能的评定,更关键的全面理解患者手术骨折的稳定性、固定的可靠性、软组织的完整性三方面[1]的因素来制定功能锻炼的方案。
在进行作业治疗前,通过配合一定的物理因子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代谢,促进肿胀消退,同时可软化瘢痕,消除粘连,对痉挛肌肉及其纤维有松弛作用,能缓解关节强直与挛缩,增加作业治疗的效果。
作业治疗是恢复手关节和肌力的主要手段,早期正确的作业治疗能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反,损伤严重及康复介入时间晚的患者,由于已发生肌腱粘连,关节僵硬,关节松动术效果差。
手功能的恢复关键是早期进行手指的功能训练,早期有控制的活动是防止肌腱粘连的有效措施。
一般可在修复后3~4周左右进行恢复肌腱活动度的练习,6周后可开始进行被动运动。
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应遵循时间由短到长,次数由少到多,强度由弱到强循序渐进的原则。
手外伤在强调治疗疾病时即应重视为康复创造良好条件,而康复方案与实施既需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也应因人而异[2],以保证进一步提高而不是损害已有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戴闽.实用骨科治疗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5-46.
[2] 戴闽,帅浪,范红先,等.骨折术后运动康复安全评定的几点体会[M].医学与哲学2010,31(5):3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