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一体化
- 格式:ppt
- 大小:763.00 KB
- 文档页数:37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要继续抓下去,抓出更大成效”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长株潭都市圈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现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加快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和配套率;推动形成联环成网的综合交通体系和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促进公共服务同城共享,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步推动教育、医疗等领域优质资源延伸覆盖,推进政务服务政策协同、数据共享、业务通办;强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到2025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常住人口达到1750万,城镇化率达到80虬千亿产业集群总数突破15个,基本实现“一小时通勤圈”,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低于13%,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6.4%以上,湘江干流长株潭段水质稳定在11类,绿心核心区域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形成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行动举措(一)实施产业创新协力协同行动1.引导产业差异化布局。
推动构建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长沙,持续提升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国家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力争产值过两千亿元;加快推动先进储能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争创国家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全国领先的音视频产业集群,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株洲,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跃升;发展壮大中小航空发动机国家级产业集群,力争产值过千亿元;积极争取先进硬质材料及工具、先进陶瓷等产业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加快北斗应用、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高分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湘潭,推动精品钢材及新材料、先进电传动及风电装备产业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能源装备、海洋装备、军工等特色产业。
长株潭一体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大力推进一体化建设,而长株潭也不例外。
在长株潭,一体化促进了社会发展,把游乐设施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数据资源充分利用和复合利用。
为游客和本地人士提供了多种娱乐文化服务,让你聊天唱歌、跳舞、看演出、玩游戏、逛街购物,以及欣赏泰里绰美的山水,还有太多太多。
一体化让长株潭一带更无限美丽。
原本破败的街道被重新装修,古朴的民宅也被精心挑点,与其他别开生面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里的林海与著名的小镇相融合,绚丽的鲜花点缀在绿意盎然的湿地公园之中,游客畅游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美景之间,吸收大自然的和谐与祥和。
一体化促进非物质文化传承。
长株潭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但拥有多元文化发展的城市,而且通过一体化发展,在了解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支持现代艺术及其它形式的文化活动,让游客更加了解当地的历史民俗和文化新生代,并可以体验到更加全面的文化艺术吸收。
通过一体化的发展,长株潭也成为了一座崭新的新城,能满足任何人的娱乐需求,成为一个宜居、宜旅的美丽城市。
长株潭一体化简介“长株潭经济圈”应该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长株潭经济圈”是一体化的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市。
广义的“长株潭经济圈”应该是“以一体化的长株潭为核心的包括湘中北部赣西部若干城市组成的经济圈”。
非常遗憾的是湖南当局目前的兴趣似乎是仅仅对打造三市一体化感兴趣,所谓“一点一线”战略,只盯着长株潭一点,而“一线”尚且无实质性突破,更谈不上谋划大的发展格局。
作为为湖南人民掌舵的湖南省委省政府肯定有自己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应该说大方向不会有什么问题.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中部崛起,若干城市群角逐的大背景下,除了长株潭一体化,打造狭义的长株潭经济圈之外,其它城市和地区的梯次发展和在大湖南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定位并不明朗.各城市和地区肯定也各有各的高招,但从省里的战略看,似乎根本就缺乏一个明朗的全面战略。
先看“狭义长株潭经济圈”的优势,优势在于独具特色的"一体化".一体化进程,是绝对不同于小珠三角、长三角和其它城市群的。
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向一个城市发展。
我个人认为,长株潭一体化过程中,是完全可以避免类似长三角珠三角内部摩擦的。
因为:1,长株潭是“一体化”,而不是象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松散联盟,联系的程度更为紧密。
2,既然是“一体化”,就是在城市发展中的工业布局城市功能有统一规划,三地各有侧重点,有机结合,优劣互补。
规划可能更科学,可以避免重复建设。
3,长株潭属于一个省,不象长三角三省一市。
也不象珠三角,内有双雄争霸,外有港澳吸引。
长沙的中心突出,便于协调发展。
4,虽然目前行动上还无所作为,但,毕竟湖南战略中还有个“一线”计划,这个“一线”及一纵三横铁路沿线城市的发展,将来可以促进长株潭。
所以,长株潭要好好利用这个优势。
劣势或缺陷就在于,在打造长株潭一体化的同时,没有明确确立“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大经济圈”战略概念。
放在大湖南的发展背景下,一体化的长株潭规模太小,放在湖南这样一个大省里是很单薄的,可谓势单力薄。
一体化的背后:长株潭三城融合的前世今生长株潭一体化,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的战略布局。
这一概念不仅反映了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趋势,更是对区域内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有力推动。
长沙、株洲、湘潭这三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从独立发展到逐步融合的转变。
今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经济数据上的增长,更是三城联动带来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那么,长株潭一体化究竟是如何从一个政策设想到逐步走向现实的呢?它又将如何继续影响这个地区的未来?过去的困境:三城分治的局限性在长株潭一体化之前,长沙、株洲、湘潭三地各自为政,独立发展,虽然各自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了诸多局限性。
首先,三地之间由于没有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低下。
例如,长沙作为省会城市,经济相对发达,但在重工业和制造业领域缺乏优势,而邻近的株洲、湘潭则在这些领域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基础。
然而,由于缺乏协调发展策略,这些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反而形成了资源浪费和低效利用的局面。
其次,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三地各自为政的模式导致了重复投资和无序竞争,不仅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也使得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这种分治带来的弊端不仅限制了三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区域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转型之路:政策引导下的资源整合面对三城分治带来的种种局限性,长株潭一体化的政策应运而生,成为推动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一系列政府主导的政策调整和引导,长沙、株洲、湘潭逐渐开始了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
首先,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
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交通网络的完善,大大缩短了三地之间的时空距离,为三地之间的人员流动、物流运输和信息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同时,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推动三地在产业布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例如,长沙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株洲则依托其工业基础,着力打造制造业集群,湘潭则在农业和食品加工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首先,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长株潭地区相邻,资源互补性强,通过一体化建设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其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长株潭地区一体化发展可以统筹规划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一体化建设还有利于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长株潭一体化可以形成更大的市场规模,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一体化建设还可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区域发展环境。
总的来说,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提升综合竞争力以及加强区域间合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长株潭一体化工作总结长株潭一体化是指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共同发展、协作共赢的工作模式。
近年来,长株潭一体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项指标稳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长株潭一体化工作的成果和经验。
首先,长株潭一体化工作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三市共同发展,形成了经济协同效应,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性发展。
特别是在产业升级和转型方面,长株潭一体化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各类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长株潭一体化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三市加强了基础设施的联通和互联互通,打通了交通、能源、信息等领域的壁垒,为地区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特别是在交通建设方面,长株潭一体化工作打破了地区之间的交通壁垒,实现了便捷快速的互联互通。
再次,长株潭一体化工作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三市加强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合作,共同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在水资源和生态保护方面,长株潭一体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长株潭一体化工作在社会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三市加强了社会民生的合作,共同推进了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合作,为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别是在教育和医疗方面,长株潭一体化工作为地区的社会民生保障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的来说,长株潭一体化工作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同时,长株潭一体化工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为地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长株潭一体化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地区的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长株潭一体化与湖南经济中部崛起在我国经济20多年的快速发展期间,无论是经济特区的建立,还是西部大开发,以及2003年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均无缘于国家的开发重点,如今成为发展速度最慢的地区。
2000年到2003年间,东、中、西部地区的GDP 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3.29%、10.53%、11.89%。
于是理论界相继提出东西部“挤压论”,中部“塌陷论”等,中部的定位和走向引起广泛关注。
在2004年全国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为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
在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当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当中。
中国的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六个省,土地面积约10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拥有3.61亿人口,占全国的28.1%,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3%,是中国主要的动力和原材料输出地区、粮食主产区之一。
作为中部六省中的一员,湖南必须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这一重要机遇,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加快发展步伐。
湖南经济要在中部崛起,必须依照非平衡理论的要求“选对点”。
所谓“选对点”就是选择有重大经济战略意义的重点城市或城市群,通过政府努力将其打造成“经济增长极”,利用“极化效应”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针对湖南的现状,选择长株潭城市群作为经济增长极,是使湖南经济在中部崛起的最佳通道。
一、长株潭一体化的现实可行性及其战略意义位于湖南中部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型分布,彼此相距不过30~50公里,形成一个特殊的城市密集区,该区域是湖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该区域内有湘江直接把三地联系在一起,又有4条铁路和7条高等级公路等重要交通干线分别在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将三市连结起来。
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对湘鄂赣三省城市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以长沙为代表的长株潭地区是最具有发展爆发力的。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公布日期】2011.07.05•【字号】湘交运管[2011]313号•【施行日期】2011.07.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工作方案的通知(湘交运管〔2011〕313号)长沙、株洲、湘潭市交通运输局、“两型办”:为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优化整合三市综合交通运输资源,科学构筑“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长株潭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七月五日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工作方案加快推进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优化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运输服务结构,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率,是长株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交通建设的现实需要和重要任务。
为认真落实省委书记周强同志的重要批示,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按照《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有关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发展规划及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个服务”为宗旨,围绕全面推进“四化两型”战略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主题,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优势,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宜居城市、促进社会和谐。
以长株潭公交一体化为核心,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加快推进长株潭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目标,立足于高标准、高起点,大胆创新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整合三市综合交通运输资源,形成三市一体、城乡统筹,资源共享、结构优化,功能齐全、管理高效,运营规范、服务优质,经济便利、安全有序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和运营体系,科学构筑“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满足广大群众出行需求。
主客观分析长株潭一体化优势与劣势长株潭成为中国珠三角,带动了中国内部的经济发展,提出了长株潭——3+5的城市化构想,在《中部蓝皮书》指出,湖南“3+5”城市群是以长株潭复合城市为中心,包括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5市组成的城市群,也称广义长株潭城市群。
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这不单单是长沙一个城市的目标,而是长株潭城市群进入国家空间战略布局之后的战略要求之一。
长沙的区位条件也决定了自己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但还必须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在做好、做大、做强自身的基础上,整合邻近的株洲和湘潭,形成大长沙都市区。
从而使“长沙”真正成为“3+5”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战略空间,成为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中心城区人口过千万级的组团式、生态型、国际化的大都市。
2005年的长沙,与长株潭一体化有关,高频率出现的名词中,“五同”被反复提及。
所谓“五同”,也就是“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各个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
核心增长极功能初步发挥、产业集群化发展初显雏形、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融城”效应日益显著。
再此特从主客观优劣势两方面分析长株潭一体化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主观自我优势第一,我们是多中心的网络城市。
城市群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上海、北京、纽约、伦敦、巴黎的单中心城市群,这种城市群很难避免大城市的难题,不能解决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很难创造宜居环境。
后来创造了由海牙等20多个中小城市共同构成的城市群,它叫做网络城市。
构成网络城市的目的是因为它没有办法跟伦敦、巴黎、纽约竞争。
如果这么多的城市构成一个有机群体,构成一个城市群,它就能够跟伦敦、巴黎、纽约竞争。
长株潭城市群恰恰有自己的优势,长株潭城市群、“3+5”是多中心的网络城市,从城市效益、空间结构、宜居环境、科学发展角度来看,应该比当中心的城市更能发挥它的效益。
第二,这三个城市都是老工业基地。
关于统筹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建议随着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为了进一步促进长株潭的整体发展,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一、加强政策协同在推进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协同,建立起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协调机制,通过共享政策信息、制定统一政策措施等方式,实现政策的一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应统筹规划长株潭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
同时,加强交通一体化建设,推动建立长株潭地区的快速交通网络,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三、优化产业布局长株潭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产业,应通过统筹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可以通过产业园区的建设,引进新的产业项目,培育壮大现有的优势产业,提升长株潭的整体产业水平。
四、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人才是推动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应加强各级人才交流与合作,建立人才流动和交流的机制。
可以通过设立人才交流中心、创新人才引进政策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前往长株潭工作和创业。
五、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加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促进长株潭地区的文化融合,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
六、强化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在推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保护好长株潭地区的生态环境。
同时,要加强资源利用的合理化,推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七、加强统计和数据共享统计和数据共享是推进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建立统计和数据共享平台,共享长株潭地区的经济、社会等相关数据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八、加强社会共治和服务体系建设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应加强社会共治,推动长株潭地区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同时,要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便捷化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像北京、上海这样超大型的单体大城市,全国各地也在争相打造特大城市,如大武汉、大郑州等等。
当然,一体化城市群的概念更是火热,出现类似于长株潭一体化、西咸一体化、广佛一体化等大型的城市群发展模式。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长株潭一体化,以及它的几个核心城市。
长株潭一体化可以说是我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在国内是第一个。
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有长株潭一体化的动议,但是正式提出将长沙、株洲、湘潭连起来打造湖南经济中心是在1982年,真正提出“长株潭一体化”是在1995年,直到1999年才开始着手实施。
如果从1995年正式提出一体化概念开始,相比近些年才刚开始的西咸一体化、广佛一体化等来说,长株潭一体化是走在时代前列的。
长株潭一体化的三个核心城市长沙、株洲、湘潭都是老牌的工业城市,工业基础好,而且地处中部交通枢纽位置,承上启下,串东连西,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但是面对周围一圈强势崛起的大城市如北边的武汉、南边的广州、西边的重庆、东边的上海,湖南要崛起,却缺乏核心大城市进行强有力的带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今长株潭一体化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已经实现金融同城、交通同城、环保同治、电网同网等。
长株潭三市城区之间相距不过三五十公里,各方面的联系非常密切,有效整合后发展成综合性的城市体,经济实力必将更上一层楼。
长株潭三市的城区无疑是长株潭一体化核心区的核心,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成品字形分布的长株潭三市核心城区都有哪些。
一、长沙长沙作为湖南省省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
长沙有“屈贾之乡”、“潇湘洙泗”之称。
目前,长沙市区分为6个区:芙蓉区,开福区、天心区、望城区、雨花区、岳麓区。
芙蓉区,是长沙的中心城区,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城区第一。
湖南古称芙蓉国,毛主席曾有“芙蓉国里尽朝晖”的名句,芙蓉区因此而得名。
芙蓉区有马王堆西汉古墓、走马楼三国吴简等景点。
开福区,因千年古刹开福寺而得名,是“楚汉名城”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湘绣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