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一体化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
长株潭一体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大力推进一体化建设,而长株潭也不例外。
在长株潭,一体化促进了社会发展,把游乐设施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数据资源充分利用和复合利用。
为游客和本地人士提供了多种娱乐文化服务,让你聊天唱歌、跳舞、看演出、玩游戏、逛街购物,以及欣赏泰里绰美的山水,还有太多太多。
一体化让长株潭一带更无限美丽。
原本破败的街道被重新装修,古朴的民宅也被精心挑点,与其他别开生面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里的林海与著名的小镇相融合,绚丽的鲜花点缀在绿意盎然的湿地公园之中,游客畅游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美景之间,吸收大自然的和谐与祥和。
一体化促进非物质文化传承。
长株潭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但拥有多元文化发展的城市,而且通过一体化发展,在了解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支持现代艺术及其它形式的文化活动,让游客更加了解当地的历史民俗和文化新生代,并可以体验到更加全面的文化艺术吸收。
通过一体化的发展,长株潭也成为了一座崭新的新城,能满足任何人的娱乐需求,成为一个宜居、宜旅的美丽城市。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06.25•【字号】湘政发[2002]15号•【施行日期】2002.06.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的通知(湘政发[2002]15号)长沙、株洲、湘潭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省直各部门和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人民政府要结合本部门和本地区的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推进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进程。
湖南省人民政府二00二年六月二十五日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加快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是省委、省政府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加快优势地区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长株潭产业一体化是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
为了推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特制定本规划。
一、长株潭产业一体化的基础条件长株潭三市均为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交通便捷,实力雄厚,是湖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缘关系,三市经济横向联系逐渐密切,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以来,三市社会、经济各方面加快发展和加速融合,对三市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三市产业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省。
2000年长株潭三市GDP占全省的比重为32.5%,三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3.2:43.6:43.2,第二、三产业占三市GDP的86.8%,分别高出全省4个和4.1个百分点。
农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比全省平均低8.1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基础较好。
三市广大农村与中心城市联系紧密,直接受中心城市的影响和辐射,且自然条件优越,水量丰沛,日照充足,土地肥沃,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三市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传统农业正在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体化的背后:长株潭三城融合的前世今生长株潭一体化,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的战略布局。
这一概念不仅反映了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趋势,更是对区域内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有力推动。
长沙、株洲、湘潭这三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从独立发展到逐步融合的转变。
今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经济数据上的增长,更是三城联动带来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那么,长株潭一体化究竟是如何从一个政策设想到逐步走向现实的呢?它又将如何继续影响这个地区的未来?过去的困境:三城分治的局限性在长株潭一体化之前,长沙、株洲、湘潭三地各自为政,独立发展,虽然各自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了诸多局限性。
首先,三地之间由于没有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低下。
例如,长沙作为省会城市,经济相对发达,但在重工业和制造业领域缺乏优势,而邻近的株洲、湘潭则在这些领域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基础。
然而,由于缺乏协调发展策略,这些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反而形成了资源浪费和低效利用的局面。
其次,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三地各自为政的模式导致了重复投资和无序竞争,不仅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也使得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这种分治带来的弊端不仅限制了三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区域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转型之路:政策引导下的资源整合面对三城分治带来的种种局限性,长株潭一体化的政策应运而生,成为推动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一系列政府主导的政策调整和引导,长沙、株洲、湘潭逐渐开始了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
首先,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
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交通网络的完善,大大缩短了三地之间的时空距离,为三地之间的人员流动、物流运输和信息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同时,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推动三地在产业布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例如,长沙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株洲则依托其工业基础,着力打造制造业集群,湘潭则在农业和食品加工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做大做强湖南发展“火车头”———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渐入佳境作者:张春保刘良恒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8年第4期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打造长江中游、我国中部的经济轴心和交通枢纽,进而加强对湖南的辐射带动作用。
事实上,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也是中部六省城市中全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曾被评价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
当前,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已迈向基本现代化的新时代。
要向着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进发,长株潭就必须进一步整合资源要素,不断破解瓶颈制约,努力建成一个高度联系、分工明确、生态型的、绿色发展的高效率城市群,通过城市群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个湖南的发展,也向全省和全国交出改革探索、创新发展的阶段性答卷。
“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最具发展活力的‘超级板块’,长株潭城市群将全力破除行政壁垒,整合资源要素,推动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建共享。
”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易春阳说。
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近年来渐入佳境,融城和协同效应明显,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都位居湖南省前列,实现了“1+1+1>3”的效果,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我们集团湘潭基地2000 多名员工超过八成家在长沙,公司每天派出8 台大巴往返于长沙和湘潭接送员工。
”总部位于国家级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湘潭经开区”)的泰富重装集团高级总裁谢芳莉说。
长沙、株洲、湘潭同处湘江中游,三市呈“品”字形分布,市中心彼此相距约40 公里。
湖南省委党校经济教研部教授王克修介绍,长株潭三市地理位置相近,功能定位互补,适合“组团式”发展,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有干部提出三市一体化发展建议。
2007 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以此为契机,湖南在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确立了“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原则,三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产业布局进入一体化发展“快车道”。
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首先,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长株潭地区相邻,资源互补性强,通过一体化建设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其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长株潭地区一体化发展可以统筹规划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一体化建设还有利于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长株潭一体化可以形成更大的市场规模,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一体化建设还可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区域发展环境。
总的来说,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提升综合竞争力以及加强区域间合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湖 南 乡 土 地 理编写者:彭红阳 修改者:谢丽琼 龙江南_____班 姓名___________ 使用日期_____________ 湖南乡土地理知识点1.概况 (1)湖南的位置:湖南位于我国的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9′—30°08′。
大部分地区位于洞庭湖以南,故名湖南,简称“湘”。
绝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在五带中位于北温带;其北邻湖北省,东邻江西省,南邻广东省,西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邻贵州省,西北邻重庆市。
(2)人口:2004年达到6697.7万人,316人/平方千米。
民族众多,以汉族人为主,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等,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的边远山区。
中部和北部人口稠密,东、南、西部相对稀疏(3)行政区划:现有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分为122个县级行政单位,长沙市是行政中心,2.湖南地势特点和主要地形区、河流的分布:湖北省、鄂、武汉重庆市、渝贵州省、贵或黔、贵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宁广东省、粤、广州江西省 、 赣 、 南昌(1)地势:东、西、南三面高,中部低,朝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
(2)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是湘东山地,主要是罗霄山脉。
南部是湘南山地,主要是南岭及附近山岭。
西部是全省地面积最广,平均海拔最高的湘西山地,主要有武陵山和雪峰山脉。
北部是洞庭湖平原,中部是湘中丘陵。
(3)洞庭湖水系: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从东北城陵矶汇入长江,从而对长江水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随着泥沙淤积和围垸垦殖等原因洞庭湖日益萎缩,对长江水量的调节能力减弱,导致洞庭湖区洪涝灾害频发治理措施:退田还湖;在长江中、上游和洞庭湖水系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
湘江:是湖南最大的河流,是湖南人们的母亲河,自南向北注入洞庭湖,源于广西,流经衡阳、株洲、湘潭、长沙等重要城市,其支流耒水上建有东江水电站。
主客观分析长株潭一体化优势与劣势长株潭成为中国珠三角,带动了中国内部的经济发展,提出了长株潭——3+5的城市化构想,在《中部蓝皮书》指出,湖南“3+5”城市群是以长株潭复合城市为中心,包括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5市组成的城市群,也称广义长株潭城市群。
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这不单单是长沙一个城市的目标,而是长株潭城市群进入国家空间战略布局之后的战略要求之一。
长沙的区位条件也决定了自己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但还必须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在做好、做大、做强自身的基础上,整合邻近的株洲和湘潭,形成大长沙都市区。
从而使“长沙”真正成为“3+5”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战略空间,成为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中心城区人口过千万级的组团式、生态型、国际化的大都市。
2005年的长沙,与长株潭一体化有关,高频率出现的名词中,“五同”被反复提及。
所谓“五同”,也就是“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各个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
核心增长极功能初步发挥、产业集群化发展初显雏形、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融城”效应日益显著。
再此特从主客观优劣势两方面分析长株潭一体化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主观自我优势第一,我们是多中心的网络城市。
城市群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上海、北京、纽约、伦敦、巴黎的单中心城市群,这种城市群很难避免大城市的难题,不能解决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很难创造宜居环境。
后来创造了由海牙等20多个中小城市共同构成的城市群,它叫做网络城市。
构成网络城市的目的是因为它没有办法跟伦敦、巴黎、纽约竞争。
如果这么多的城市构成一个有机群体,构成一个城市群,它就能够跟伦敦、巴黎、纽约竞争。
长株潭城市群恰恰有自己的优势,长株潭城市群、“3+5”是多中心的网络城市,从城市效益、空间结构、宜居环境、科学发展角度来看,应该比当中心的城市更能发挥它的效益。
第二,这三个城市都是老工业基地。
长株潭城市群规划分析姓名:甄学号:201017020114 班级:城规10-01班一、长株潭城市群简介:长株潭城市群是指以长株潭为中心,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以及江西萍乡等城市在内的空间区域,它是我国中部隆起带的南极核,也是我国最具有发展潜力和省际影响力的新型城市群之一。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1、长株潭城市群的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形成长株潭三市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备和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存共生、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高效率、高品质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区。
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综合优势和强大竞争力的主要城市密集区之一2、长株潭城市群规划构思:规划构思着重以空间发展规律为研究的核心,结合土地、旅游、文化、生态、环境、交通、城镇、产业等多专题的综合研究,在区域层面提出了空间管治的细则,突出四大空间类型的协调:——生态环境保护空间的协调,明确划分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区。
——产业集群载体空间的协调,协调不同类型的产业区布局,提出“双核四带”的产业空间结构。
——基础设施导向空间的协调,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如统筹京广和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选址与城市的协调。
——城市开发建设空间的协调,处理好不同功能空间的衔接,实现有机过渡,如提出了边缘型空间的概念,即对限制开发区域提出指标控制和建设标准要求。
3、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湖南省于2005年10月正式公布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从城市群发展的途径提出了对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新的具体规划。
该规划所界定的长株潭城市群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三市市域共2.8万平方公里,第二层次为规划的目标区域,即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包括长沙市2893平方公里,湘潭市870平方公里,以及株洲市740平方公里。
城市群核心地区呈现“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空间结构:以长沙为主核心,株洲、湘潭为两个次核心,三市结合部金三角地区为绿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像北京、上海这样超大型的单体大城市,全国各地也在争相打造特大城市,如大武汉、大郑州等等。
当然,一体化城市群的概念更是火热,出现类似于长株潭一体化、西咸一体化、广佛一体化等大型的城市群发展模式。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长株潭一体化,以及它的几个核心城市。
长株潭一体化可以说是我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在国内是第一个。
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有长株潭一体化的动议,但是正式提出将长沙、株洲、湘潭连起来打造湖南经济中心是在1982年,真正提出“长株潭一体化”是在1995年,直到1999年才开始着手实施。
如果从1995年正式提出一体化概念开始,相比近些年才刚开始的西咸一体化、广佛一体化等来说,长株潭一体化是走在时代前列的。
长株潭一体化的三个核心城市长沙、株洲、湘潭都是老牌的工业城市,工业基础好,而且地处中部交通枢纽位置,承上启下,串东连西,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但是面对周围一圈强势崛起的大城市如北边的武汉、南边的广州、西边的重庆、东边的上海,湖南要崛起,却缺乏核心大城市进行强有力的带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今长株潭一体化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已经实现金融同城、交通同城、环保同治、电网同网等。
长株潭三市城区之间相距不过三五十公里,各方面的联系非常密切,有效整合后发展成综合性的城市体,经济实力必将更上一层楼。
长株潭三市的城区无疑是长株潭一体化核心区的核心,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成品字形分布的长株潭三市核心城区都有哪些。
一、长沙长沙作为湖南省省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
长沙有“屈贾之乡”、“潇湘洙泗”之称。
目前,长沙市区分为6个区:芙蓉区,开福区、天心区、望城区、雨花区、岳麓区。
芙蓉区,是长沙的中心城区,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城区第一。
湖南古称芙蓉国,毛主席曾有“芙蓉国里尽朝晖”的名句,芙蓉区因此而得名。
芙蓉区有马王堆西汉古墓、走马楼三国吴简等景点。
开福区,因千年古刹开福寺而得名,是“楚汉名城”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湘绣的发源地。
长株潭、西咸、郑汴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主要经验长株潭、西咸、郑汴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虽然形式及内容有所不同,但基本目标一致,即整合资源、共谋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引导,充分发挥规划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龙头作用。
长株潭、西咸、郑汴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十分注重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在统筹规划上下功夫。
他们以规划为龙头,着重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依据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关工作的开展,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湖南省委、省政府在推动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以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入手,借助国内外咨询设计机构,首先组织编制完成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长株潭交通规划》、《长株潭电力工程规划》、《长株潭燃气和其它能源设施规划》、《长株潭城市供水规划》、《长株潭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规划》、《长株潭环境同治规划》、《长株潭城乡建设一体化》等13个主要规划,建立了长株潭地区比较完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体系。
这些规划的出台,对优化长株潭区域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西安—咸阳两市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坚持八个统筹过程中,首先是着力抓好规划的统筹。
他们通过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将咸阳的城市功能定位、空间发展纳入了大西安的规划范畴。
以两市政府签订的《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书》为基础,首先着手编制了《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西安—咸阳沣河、皂河水污染治理规划》及旅游、工业、教育、科技、劳动保障等12个行业、部门专项合作规划,确定了战略目标。
通过确定共同发展合作规划方式,指导双方经济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
不仅进一步拉大西安城市骨架,而且促进了咸阳经济发展,形成西安西接咸阳、东连临潼、北跨渭河、南拓长安的格局,筑牢了以西安和咸阳为中心打造西咸经济圈,促进关中城市群发展的根基。
长株潭一体化简介
“长株潭经济圈”应该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长株潭经济圈”是一体化的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市。
广义的“长株潭经济圈”应该是“以一体化的长株潭为核心的包括湘中北部赣西部若干城市组成的经济圈”。
非常遗憾的是湖南当局目前的兴趣似乎是仅仅对打造三市一体化感兴趣,所谓“一点一线”战略,只盯着长株潭一点,而“一线”尚且无实质性突破,更谈不上谋划大的发展格局。
作为为湖南人民掌舵的湖南省委省政府肯定有自己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应该说大方向不会有什么问题.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中部崛起,若干城市群角逐的大背景下,除了长株潭一体化,打造狭义的长株潭经济圈之外,其它城市和地区的梯次发展和在大湖南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定位并不明朗.各城市和地区肯定也各有各的高招,但从省里的战略看,似乎根本就缺乏一个明朗的全面战略。
先看“狭义长株潭经济圈”的优势,优势在于独具特色的"一体化".
一体化进程,是绝对不同于小珠三角、长三角和其它城市群的。
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向一个城市发展。
我个人认为,长株潭一体化过程中,是完全可以避免类似长三角珠三角内部摩擦的。
因为:
1,长株潭是“一体化”,而不是象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松散联盟,联系的程度更为紧密。
2,既然是“一体化”,就是在城市发展中的工业布局城市功能有统一规划,三地各有侧重点,有机结合,优劣互补。
规划可能更科学,可以避免重复建设。
3,长株潭属于一个省,不象长三角三省一市。
也不象珠三角,内有双雄争霸,外有港澳吸引。
长沙的中心突出,便于协调发展。
4,虽然目前行动上还无所作为,但,毕竟湖南战略中还有个“一线”计划,这个“一线”及一纵三横铁路沿线城市的发展,将来可以促进长株潭。
所以,长株潭要好好利用这个优势。
劣势或缺陷就在于,在打造长株潭一体化的同时,没有明确确立“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大经济圈”战略概念。
放在大湖南的发展背景下,一体化的长株潭规模太小,放在湖南这样一个大省里是很单薄的,可谓势单力薄。
特别是和国内已经崛起和正在打造的其它经济圈或经济区相比,狭义的长株潭经济圈,实在渺小。
看看珠江三角洲,小珠三角包括大半个广东,泛珠九省,长三角是直辖市上海和江苏浙江安徽各一部分组成。
京津冀两个直辖市一个省。
至于河南的中原城市群、湖北的大武汉城市群规模如何,由于湖南网友很不愿意听,我就不说了。
在“1+1>2”经济互动公式下,规模的扩大不仅仅是算术相加的,而是能促进整体质的提升的。
湖南省当局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暂且不表,网上的湘籍弟兄们是根本无视“狭义长株潭经济圈”规模过小这一现实的,在与其它地方比较和嘴上争雄的时候,有意识地回避这一事关湖南发展大局根本性问题。
理论上讲,一体化之后的长株潭,要在全国冒尖,或者称为第几“极”(湖南媒体说争第五极,网友说要保五争四)是完全有可能的。
从发展速度上从人均上,这三市是可能冒尖的。
但是,一个大省,仅有三市冒尖,这个“极”也太小了。
虽然理论上讲,三市冒尖之后,可以带动湖南其它,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目前长株潭和湖南其它地方的经济互动关系很差,缺乏将来“带动其它”的必要铺垫和产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