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二
- 格式:ppt
- 大小:2.21 MB
- 文档页数:44
肠道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肠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的主要步骤(2)掌握平板划线分离法(3)掌握玻片凝集试验的操作方法以及实际意义二、实验材料(1)实验仪器:试管、玻片、酒精灯、接种针、接种环、试管架、(2)实验试剂:生理盐水、细菌培养基、伤寒诊断血清、伊红美蓝培养基(EMB、克氏双糖铁培养基(KIA)、葡萄糖发酵管、乳糖发酵管、甘露醇发酵管、尿素培养基、蛋白胨水、半固体培养基三、实验流程(1)肠道致病菌的分离①待测标本的制作:把接种环放置于点燃的酒精灯火焰处对其进行灭菌,用已灭菌的接种环在细菌培养基中取少量待测细菌于盛有5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混匀。
②细菌的分离接种:用接种环取适量配置好的细菌悬液,在酒精灯附近进行划线分离法接种细菌于EMBt养基。
将培养基置于37C培养18~24小时。
(2)肠道致病菌的纯化①单菌落接种:从已培养待测细菌的EMB培养基上用已灭菌的接种针挑取某单个菌落接种到KIA培养基上,一部分直接深入培养基中底部,一部分直接涂抹于斜面处,置于37 C培养18~24小时。
②待测细菌的初步判断:取出已纯化培养待测细菌的KIA培养基,观察现象,初步断定该细菌是致病菌或是非致病菌。
(3)肠道致病菌的鉴定①生化鉴定:分别取葡萄糖、乳糖、甘露醇发酵管各一只(注意管内的小倒管则应充满液体,不含气泡),用已灭菌的接种针取已培养的KIA 培养基上的培养物接种于各发酵管,将各发酵管于37 C培养18~24小时。
取出并观察记录现象。
(注意每次使用接种针前都应用酒精灯火焰进行灭菌)②动力检查:用已灭菌的接种针取KIA培养基上的培养物分别接种于蛋白胨水、尿素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中,将各个培养基于37 C 培养18~24小时。
取出后将靛基质(吲哚)加入到蛋白胨水培养基中,并观察记录现象。
(注意每次使用接种针前都应用酒精灯火焰进行灭菌)③血清学鉴定:取洁净玻片一张,将其用蜡笔分为两格,两边各取生理盐水一滴,再用已灭菌的接种环分别取KIA培养基上的培养物加入两格中,与生理盐水混匀不摊开。
肠道菌的分离与鉴定一、背景介绍肠道菌是指生活在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二、肠道菌的分离方法1. 粪便样品采集:粪便是肠道菌分离的主要来源,采集前应注意卫生和消毒。
2. 菌落计数:将粪便样品经过稀释后接种在含有富营养成分的琼脂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菌落计数。
3. 纯化:从培养出来的单个菌落中挑选纯化出目标细菌。
4. 鉴定: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手段对目标细菌进行鉴定。
三、肠道菌的鉴定方法1. 形态学特征鉴定:通过观察目标细菌在琼脂平板上形成的形态和颜色等特征来进行初步鉴定。
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对目标细菌的代谢特征、生长条件和对不同物质的反应等进行测试来进一步鉴定。
3.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通过PCR扩增目标细菌的特异性基因序列,或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等方法来进行高精度的鉴定。
四、肠道菌分离与鉴定的意义1. 研究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探究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发展之间的关系。
2. 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如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等。
3. 为微生物资源库建设提供重要数据,有助于保护和利用微生物资源。
4. 对于工业发展也有一定作用,如利用某些肠道菌进行发酵制品生产等。
五、肠道菌分离与鉴定存在的问题1. 样品来源不确定:粪便样品来源受到个体差异、食品摄入和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可能导致结果不稳定。
2. 培养条件不确定:培养条件也会影响菌落的形成和生理生化特性表现,可能导致鉴定结果有误。
3. 鉴定方法存在局限性:不同的鉴定方法对于不同细菌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可能会漏检或误判。
六、肠道菌分离与鉴定的发展趋势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对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揭示其更多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2.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分离和鉴定效率和准确性。
肠道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分离、鉴定肠道病原菌,并深入了解肠道病原菌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和生化试剂对样品进行处理和鉴定,最终成功分离出大肠杆菌、沙门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肠道病原菌。
引言肠道病原菌是导致肠胃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一些细菌和病毒都可引起肠道感染,导致腹泻、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
有些肠道病原菌很难通过常规的培养方法进行分离和鉴定,因此对于其鉴定至关重要。
在临床和实验室中,肠道病原菌的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和生化试剂来分离和鉴定肠道病原菌。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食品样品(牛肉、猪肉、家禽产品等)-选择性培养基(MacConkey agar, SS agar, XLD agar)-氯霉素(50μg/ml)-β-半乳糖苷酶-生化试剂(甲基红、青田霉素、麦芽糖、尿素、甲酸氢钠、甲酸亚铁、碳酸氢铵、硫代硫酸钠、氧化亚铁、硫酸铜、氯化铵、硝酸钴、聚苯乙烯乳胶、过氧化氢)实验步骤:1. 食品样品的处理:将样品切成小块,加入100 ml的含氯霉素(50μg/ml)的生理盐水中,放在室温下搅动10分钟,再将悬浮液离心10分钟,取沉淀制备10倍连续稀释液备用。
2. 分离培养:取三个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MacConkey agar、SS agar和XLD agar,分别接种均匀悬浮液并用无菌环展开,然后使其在37℃恒温箱中孵化24小时。
3. 生化识别: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和表面涂膜,并用生化试剂行革兰染色、甲基红反应、青田霉素试验、尿素酶试验、甲酸氢钠氧化试验、甲酸亚铁还原试验、碳酸氢铵水解试验、硫代硫酸钠还原试验、氧化亚铁试验、硫酸铜凝集试验、氯化铵水解试验、硝酸钴试验、聚苯乙烯乳胶凝聚试验和过氧化氢试验,根据结果进行分类鉴定。
结果经过实验分离和鉴定,本实验成功分离出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等常见的肠道病原菌,并且还分离出一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实验十粪便标本中肠道致病菌的的分离鉴定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脓汁标本中常见病原菌分离和鉴定方法2、掌握药物敏感试验3、掌握肠道杆菌分离和鉴定的一般步骤4、熟悉肠道杆菌鉴定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反应实验内容一、脓汁标本中未知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二、粪便标本中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和鉴定一、标本中未知病原性球菌的分离鉴定程序直接涂片染色镜检:观察细菌形态、排列、染色性观察菌落性状、溶血性、色素血琼脂平板涂片、染色、镜检挑取可疑菌落生化反应测定纯培养致病性测定(甘露醇、凝固酶等)标本血液脑脊液肉汤增菌培养涂片染色镜检二、标本中未知肠道感染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标本脓血便、肛拭子选择/鉴别培基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克氏双糖铁培养基,动力-靛基质-尿素半固体琼脂培养基玻片凝集试验SS平板,EMB平板设计性实验临床标本中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设计性实验1.脓汁标本:脓拭子培养基:血琼脂平板其他:3%H2O2、(兔血浆)、生理盐水、革兰染液、玻片等2.痰标本:咽拭子培养基:血琼脂平板其他:生理盐水、10%胆盐、革兰染液、玻片等3.尿标本:尿液培养基:伊红美兰琼脂平板、克氏双糖铁斜面培养基、动力-靛基质-尿素半固体琼脂培养基其他:革兰染液、靛基质试剂、玻片等4.粪便标本:肛门拭子培养基:伊红美兰琼脂平板、克氏双糖铁斜面培养基、动力-靛基质-尿素半固体琼脂培养基其他:生理盐水、靛基质试剂、沙门菌多价血清、志贺菌多价血清、玻片等脓拭子分离培养革兰染色(血平板)革兰染色触酶实验甘露醇实验方法:•1、分离培养、观察菌落特征:浓汁标本,用分离划线方法接种血平板,37℃培养18-24h以后观察结果。
重点:色素和溶血现象•2、革兰染色、观察形态学特征:取可疑菌落少许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结果观察•1、菌落观察•2、形态学观察(二)生化反应•触酶试验:(-) (+)H 2o 2H 2o o 2氧化氢酶+菌种:可疑菌落试剂:3%过氧化氢方法:见右图结果:见右图甘露醇实验•甘露醇生化反应管药敏实验浓汁标本可疑菌生长现象及生化反应结果观察形态学特征血平板生长现象触酶试验甘露醇试验结论:现象与论点、论据浓汁标本可疑菌药敏实验结果药品名称抑菌圈直径结论:咽拭子革兰染色革兰染色胆汁溶菌试验奥普托辛试验荚膜染色(石炭酸复红单染)分离培养(血平板)?粪便标本SS平板克氏双糖铁斜面培养基动力-半固体培养基生化反应管观察结果糖发酵试验玻片凝集试验革兰染色H2S试验尿液离心沉淀1500转,10分钟分离培养(EMB平板)革兰染色革兰染色克氏双糖铁斜面培养基动力-靛基质-尿素半固体琼脂培养基观察结果观察结果观察结果完成靛基质试验方法:•1、分离培养、观察菌落特征:粪便标本,用分离划线方法接种SS平板培养基37℃培养18-24h以后观察结果。
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分离与鉴定研究肠道传染病是指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包括许多因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如痢疾、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等。
准确鉴定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对于疾病的防控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分离与鉴定进行研究。
一、肠道传染病病原菌分离方法1.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分离培养基:对于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分离,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MacConkey培养基、XLD培养基和SS培养基等。
MacConkey培养基可用于分离大肠杆菌和其他产气杆菌,XLD培养基适用于分离沙门氏菌和变形杆菌,SS培养基则可用于分离沙门氏菌和李斯特菌。
2. 采集和处理样本:合理的样本采集和处理是成功分离病原菌的前提。
对于肠道传染病,常用的样本包括粪便、呕吐物等。
在采集样本时,应注意避免外界污染,保证样品的纯净性。
3. 培养病原菌:将样本接种在相应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培养条件应包括适宜的温度和必要的气氛条件。
通常培养24-48小时后,可观察到菌落的生长情况。
二、肠道传染病病原菌鉴定方法1. 形态学特征鉴定:通过观察菌落形态、菌体形态以及颜色等外部特征,初步判断病原菌的种类。
如大肠杆菌菌落呈红色、呈金属光泽,而沙门氏菌菌落则呈无色、啡色等。
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一系列的生化试验,进一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
如革兰氏染色、氧化/发酵碳水化合物、产气试验等。
这些试验能够检测病原菌的代谢特性,从而辅助鉴定。
3. 分子生物学鉴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利用PCR、基因测序等方法可对病原菌进行准确鉴定。
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检测特定基因序列,还可以快速鉴定耐药基因等相关信息。
三、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分离与鉴定的应用1. 疫情监测与防控:通过肠道传染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可以了解病原菌的种类及其流行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2. 药物研发与治疗:了解病原菌的鉴定结果有助于指导药物的研发与治疗。
项目10:标本中未知细菌的分离和鉴定【目的要求】熟悉临床标本中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方法。
【实验内容】一、脓汁、咽拭子等标本中病原性细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标本采集1.脓拭子:用无菌棉签蘸取患处深部脓液或分泌物少许,置入无菌空试管内,送检。
2.痰拭子:用消毒容器收集病人痰液,用无菌棉签挑取脓稠痰块,置入无菌空试管内,送检。
3.咽拭子:嘱病人把口张大,用压舌板压住舌根,用无菌棉签迅速蘸取咽部分泌物,置入无菌空试管内,送检。
4.血标本:疑为败血症患者,在严格无菌操作下,静脉采血,床旁直接加入含50ml的肉汤瓶内,立即摇匀后送培养。
5.脑脊液:对疑似流脑患者,作腰椎穿刺取脑脊液,立即行直接床旁接种(送检过程中应注意保温)。
6.尿道、阴道分泌物:对可疑淋病患者,男性可从尿道取材,取材时导尿管应进入尿道1cm~2cm,如为刚排尿,应等待1h左右;女性则可以从宫颈口取分泌物,当内窥器插入宫颈口后应稍等片刻,再旋转取出,取材应立即送检,不可放置冰箱。
(二)分离鉴定程序待检标本可直接做涂片染色检查鉴定,必要时可做分离培养、生化反应及致病性鉴定。
常见的致病性球菌检查程序如下。
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形态、排列、染色性)脓、痰、咽拭子分泌物、脑脊液观察菌落性状、溶血性、色素血琼脂平板→↑挑取可疑菌落生化反应血液、穿刺液→肉汤培养基纯分离致病性测定↓药敏试验如培养液混浊时可涂片、染色、镜检(三)常见临床标本的检查方法1.脓拭子在脓汁中除了球菌外,也有杆菌存在,例如革兰阳性的有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枯草杆菌等,革兰阴性的有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此外尚可有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等。
【材料】(1)标本:脓拭子(2)培养基:血琼脂平板(3)兔血浆、白色滤纸片、无菌生理盐水、载玻片【方法】脓汁→革兰染色→镜检↓↑血琼脂平板→观察菌落形态及溶血情况↓致病力试验(1)将脓拭子作革兰染色,镜检(先作培养再涂片以免污染)。
项目9:常见病原菌的病原学检查【目的要求】掌握常见病原菌的检查方法和结果观察。
【实验内容】一、 常见化脓性球菌的检查(一)化脓性球菌的病原生物学检测程序在临床上,一般化脓性感染的诊断并不困难,有时为了确定病原菌种,选择用药,特别是疑似败血症患者须与其它发热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时,方进行必要的微生物学检查。
本实验通过脓汁病原菌检查这一系统实验过程,初步掌握化脓性球菌的检查程序和鉴定方法。
脓汁中病原球菌的检查程序 脓 汁↓ 肉眼观察直接涂片 分离培养(血琼脂平板)↓革兰氏染色 菌落观察 革兰氏染色大小 溶血现象 - +肾形 成 对 排列【材料】①脓汁(取自可疑化脓性球菌感染病人)或血液(取自可疑为败血症病人)不溶血草绿色溶血环透明溶血环矛头状成对排列球形链状排列球形葡萄状排列菊糖发酵试验胆汁溶菌试验甘露醇发酵试验血浆凝固酶试验②血琼脂平板③革兰氏染色液④家兔血清⑤去氧胆酸钠溶液(10%)⑥生理盐水⑦载物玻片,小试管等。
【方法】1.标本采集①一般用无菌棉棒(拭子)采取脓汁及病灶分泌物。
②取材如遇深部脓肿时,用碘酒及酒精棉球消毒患部皮肤,然后再以无菌棉拭子采取溃疡深处的分泌物。
③采取脓肿处的脓汁,如怀疑有厌氧菌,最好用注射器抽取脓汁立即送检。
④标本采取后应及时检查,如不能立即检验应置冰箱中保存,以防杂菌污染。
⑤对可疑为败血症的病人,按无菌操作采血5ml,立即注入葡萄糖肉汤培养基内增菌,12~18h后再作分离培养。
2.肉眼观察观察脓汁性状、色调、有无恶臭气味等,如脓汁带绿色时,可能有绿脓杆菌的感染,如有恶臭气味可能有厌氧菌感染。
3.染色镜检将脓汁直接涂片用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形态、排列及染色性,在涂片上通常可见到革兰氏阳性暗紫色的球菌散在于蔷薇色的白细胞之间或其中。
4.分离培养将脓汁(或血液增菌材料)划线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置37℃培养18—24h,观察划线上的菌落是一种或几种,有无溶血环,从菌落中选最适于钓菌的代表菌落观察,并用接种环取菌落的一部分作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形态及染色性,结合菌落特点及涂片检查,即可初步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