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 太阳与太阳系教案 湘教版(1)
- 格式:docx
- 大小:21.38 KB
- 文档页数:3
《太阳和太阳系》【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本图片【教学内容】模拟太阳系、了解火星【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3、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教学准备】八大行星模型、太阳系家族资料《太阳系的奥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收集资料认识并了解有关太阳系天体及天体运动特点。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八大行星等组成了太阳系。
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一、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湘科版科学六下《太阳和太阳系》教学设计 (3)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六下《太阳和太阳系》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的性质,掌握太阳系的结构,并认识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太阳和太阳系的基础认识,为后续学习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学习之前,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太阳和太阳系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太阳系的结构、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仍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太阳和太阳系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系的组成,掌握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太阳和太阳系的兴趣,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的特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难点:太阳系的结构,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太阳和太阳系的奥秘。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观察太阳,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太阳和太阳系的图片、视频等。
2.实验器材:望远镜、地球仪等。
3.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太阳和太阳系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太阳和太阳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太阳的特点、太阳系的组成,呈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通过PPT 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和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太阳系的结构,探讨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
《太阳和太阳系》教学设计(六年级科学下册)杨谊青设计思路本课设计了“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太阳系”、“金星”、和“彗星和流星”等几个阅读和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等活动来了解太阳的基本情况和太阳系的组成。
教学内容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下册)第35至41页。
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和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3,科学知识: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和金星的基本情况。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金星的基本情况。
教学准备有关太阳、太阳系的图像资料、视频。
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师:同学们,漫漫原野,辽阔广袤;茫茫宇宙,星系浩渺......今天,让我们开始第3单元“宇宙探索”的学习,先了解一下太阳和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提出问题:太阳给地球送来光明与温暖,为什么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发言回答。
教师详细讲解:地球上的生命依靠太阳的能量生存,而光合作用是唯一能捕捉此能量的重要生物途径。
光合作用的字面意义为“用光合成”,光合作用生物利用太阳能合成有机物,储存于分子中的能量用来驱动植物细胞中的各項工作,同时这些能量也可被各种不同的生物所利用。
首先,这里的万物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这不仅是因为太阳给地球带来了适合地球生物生存的适宜温度,更是地球获得能量的几乎是唯一的源泉.如果没有太阳,甚至不可能有现实意义上的地球——即使有,也不可能有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阳光,植物便不能出现和进行光合作用而生存,没有植物,动物就失去了食物链最基础的环节,也就无法生存,当然也不可能出现人类并生息繁衍……所以,“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句话是正确的。
3,师:同学们继续思考: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会有生命吗?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讲解:太阳的引力将地球其其它行星维持在非常稳定的近似圆形轨道上,这是地球得以产生生命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在绝大多数地外星系中,行星都是沿着椭圆轨道绕恒星运行的,那种情况下由于行星的近日点与远日点距离相差太大,其表面的温度变化非常极端,因此基本不可能产生生命。
第1课太阳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的有关知识。
2.学会用安全的方法来观察太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科学知识1、知道太阳是一个太阳会发光,会发热,炽(chi)热的气体星球。
2、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球叫恒星。
教学重点:能自己从资料中获取太阳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正确观察太阳、绘制太阳图。
教学准备教师:有关太阳的图像资料或课件、观察太阳的专业眼镜;学生:自学案、课本、作业本等。
课时安排:1课时一、课前活动,教学导入:1、展示:(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
没有它就没有生命,有了它就万物欢笑。
)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读一读你收集的关于“太阳”的谜语。
3、讲一讲你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
4、谈话引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已经不会再相信那些神话传说,今天我们将共同来科学地认识了解与我们关系密切的星体——“太阳”(板书课题)二、教学过程:(一)活动一: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1.是啊!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给我们送来光明与温暖,地球人经常在诗歌、散文、歌曲中描绘它、赞美它。
你们会吟唱吗?(学生展示)直到现在我也记得小时候刚上学时唱的一首歌: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师生齐唱)这首《上学歌》中呈现了哪些生物?(生答)如果没有太阳还有它们吗?地球上会有其他生命吗?2、讨论、交流:“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会有生命吗?为什么?”注意引导: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的植物会死亡,为什么?(光合作用)然后哪些生物会消失,为什么?(食物链断裂,破坏生态平衡),这样人也不能生存。
所以可以说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地球成为一个阴冷的“死球”。
(二)说说你了解的关于太阳的知识1、自学与汇报:太阳的温度、体积、组成、与地球的距离(教师绘图,板书。
)2、阅读书37页。
3、讲授并强调“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球叫恒星。
1、太阳和太阳系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探究、搜集整理能力。
2、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与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2、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好奇、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体积很大、会发光发热的恒星。
2、了解太阳系的组成,搜寻资料,探究太阳与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及太阳系中彗星、流星、小行星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1、了解太阳的特点2、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及其它天体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了解太阳系的组成,搜寻资料,探究太阳与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以及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的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课件、太阳系示意图、关于太阳和太阳系的资料卡教学过程一、活动一、探究太阳与地球的的影响1、揭示课题:太阳和太阳系,并板书:太阳和太阳系(1)看课件:(2)探究讨论:看了上面的几幅美景图,你有什么感受?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会有生命吗?(4)学生展示交流(5)教师小结:万物生长靠太阳,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更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过度: 太阳与我们的关系这样密切,太阳又是是一个怎样的星球呢?二.活动二:探究、了解太阳1.观看课件,探究:太阳是一个怎样的星球呢?(板书:太阳)(1)个人搜寻、整理有关太阳的知识(2)小组内交流2、学生展示探究效果。
3、小结: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星球,会发光、发热、是恒星。
4、重点板书:很大、发光发热、温度高、恒星。
三、活动三:探究太阳系导入:太阳这样大,它的周围会有那些主要的天体、星球呢?1、出示太阳系图,观察思考:太阳系主要由哪些天体组成?2、学生探究讨论,完成关于太阳系的信息资料卡。
3、小结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彗星、卫星、流星4、探讨交流: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是怎样的?太阳对他们的运动有什么影响?5、板书: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6、你能完善好太阳系示意图吗?(1)学生完善太阳系示意图(2)交流展示太阳系示意图(3)小结完成情况。
湘科版科学六下《太阳和太阳系》教学设计 (20)一. 教材分析《太阳和太阳系》是湘科版科学六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章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太阳和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关于天体、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基本知识。
但太阳和太阳系的概念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能够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便能够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的特点,如太阳的温度、体积、光和热等。
2.掌握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其他天体。
3.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作息等。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的特点,如太阳的温度、体积、光和热等。
2.太阳系的组成,特别是矮行星和其他天体的概念。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作息等。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模型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太阳和太阳系的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太阳和太阳系的理解。
4.布置观察和实践任务,如观察太阳、分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太阳和太阳系的图片、视频、模型等。
2.教学材料:包括太阳和太阳系的资料、图表等。
3.观察和实践工具:如望远镜、气象仪器等。
4.教学时间:2课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
提问:“你们对太阳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已有知识,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太阳的特点,如温度、体积、光和热等。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太阳的特点。
湘科版科学六下《太阳和太阳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阳和太阳系》是湘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太阳的结构、太阳的活动以及太阳系中其他星体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太阳和太阳系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如地球的位置、月球的盈亏等。
他们对太阳和太阳系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可能对太阳的结构和活动理解较浅。
此外,学生可能对太阳系中其他星体的特点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时学习来拓展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的结构,知道太阳的主要成分和能量来源。
2.掌握太阳的活动,如太阳黑子、耀斑等,并了解其对地球的影响。
3.认识太阳系中的其他星体,如行星、卫星、小行星等,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对天文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的结构和活动。
2.太阳系中其他星体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来解决问题。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太阳和太阳系的特点。
3.分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太阳的结构、太阳活动的图片和视频等。
2.教学卡片:太阳系中各星体的图片和特点介绍。
3.观察工具:如望远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的外观和特点。
提问:你们对太阳有什么了解?太阳有哪些活动?2.呈现(10分钟)介绍太阳的结构,如核心、辐射区、对流层等。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卡片,详细讲解太阳的主要成分和能量来源。
提问:太阳的能量是如何产生的?太阳黑子和耀斑是什么?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通信干扰等。
每组选择一种太阳活动,制作PPT并进行汇报。
其他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太阳和太阳系》教学设计(六年级科学下册)杨谊青设计思路本课设计了“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太阳系”、“金星”、和“彗星和流星”等几个阅读和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等活动来了解太阳的基本情况和太阳系的组成。
教学内容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下册)第35至41页。
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和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3,科学知识: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和金星的基本情况。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金星的基本情况。
教学准备有关太阳、太阳系的图像资料、视频。
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师:同学们,漫漫原野,辽阔广袤;茫茫宇宙,星系浩渺......今天,让我们开始第3单元“宇宙探索”的学习,先了解一下太阳和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提出问题:太阳给地球送来光明与温暖,为什么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发言回答。
教师详细讲解:地球上的生命依靠太阳的能量生存,而光合作用是唯一能捕捉此能量的重要生物途径。
光合作用的字面意义为“用光合成”,光合作用生物利用太阳能合成有机物,储存于分子中的能量用来驱动植物细胞中的各項工作,同时这些能量也可被各种不同的生物所利用。
首先,这里的万物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这不仅是因为太阳给地球带来了适合地球生物生存的适宜温度,更是地球获得能量的几乎是唯一的源泉.如果没有太阳,甚至不可能有现实意义上的地球——即使有,也不可能有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阳光,植物便不能出现和进行光合作用而生存,没有植物,动物就失去了食物链最基础的环节,也就无法生存,当然也不可能出现人类并生息繁衍……所以,“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句话是正确的。
3,师:同学们继续思考: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会有生命吗?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讲解:太阳的引力将地球其其它行星维持在非常稳定的近似圆形轨道上,这是地球得以产生生命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在绝大多数地外星系中,行星都是沿着椭圆轨道绕恒星运行的,那种情况下由于行星的近日点与远日点距离相差太大,其表面的温度变化非常极端,因此基本不可能产生生命。
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三单元宇宙的探索第一课太阳与太阳系(第二课时)教学案例耒阳市港湘实验小学梁艳姣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资料获取中太阳与太阳系有关知识2.学会用间接的方法观察太阳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太阳系中其他天体围绕太阳运行。
科学知识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大大火球。
2.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3.了解特殊天体的基本情况:金星,土星,流星,彗星。
教学准备:有关宇宙形成的视频课件、太阳系图像资料整合在一起的FLASH课件,板书课件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排列顺序,太阳系中特殊天体介绍:金星,土星,流星,彗星。
教学难点:太阳系中行星不是九大而是八大,金星自转的方向与其他天体自转方向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学生说说太阳系有什么特点?(学生说老师出示板书课件点太阳出示太阳系知识卡片)2.太阳并不是孤独的,它有一般兄弟姐妹,有一个大家庭,猜猜叫什么呢?(点板书课件:太阳系),今天就用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大家族.二.了解太阳系的组成1.观看宇宙大爆炸视频,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太阳系有哪些成员?2.阅读P38-p41页,太阳系的组成有哪些呢?学生说,教师出示板书课件点出。
太阳系包含有太阳、八大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构成的天体系统。
3.太阳系为什么是八大行星,而不是九大行星呢?学生说教师再补充:2006年8月24日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对行星进行了重新定义,冥王星由于其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因此被自动降级为“矮行星”。
4.教师出示太阳系运动示意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其他的天体围绕太阳运行?5.出示静态太阳系组成图,你能说出太阳系中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吗?板书课件点出八大行星6.比一比,谁能想出快速的记忆方法?(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星)三.介绍太阳系中成员相关知识a.八大行星中土星和金星1.观看太阳系静态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小行星带在图上哪个位置?问题2:八大行星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哪些天体,你能描述它出来吗?学生说老师讲解土星有一个巨大光环,像一顶小草帽。
3.1太阳和太阳系教案教学目标:1.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与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基本情况。
教学准备:有关太阳系的图像资料或课件等。
一、谈话引入师:请同学们今天一起乘坐一辆神奇宇宙车(出示课件),开始我们奇妙的太阳系之旅。
(出示课件)旅途中请大家弄清楚太阳系的组成,并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一些星球的知识,填写好资料卡。
互助探索:(一)观看课件,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填写资料卡。
1、(课件显示)太阳系的组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请学生自由阅读太阳系的组成的相关内容。
小组交流自己了解了些什么?生:全班汇报。
课件显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
生:请自由阅读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的相关内容。
小组交流自己了解了些什么?生:全班汇报。
④课件显示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发布的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图片。
3、课件依次序显示八大行星图片及相关的内容。
生:请自由阅读。
师:小组闪交流你了解些什么?生:全班汇报。
课件显示介绍冥王星的发现介绍冥王星的发现。
生:自由阅读相关内容生:全班汇报,说一说冥王星为什么不是行星。
师特别补充:2006 年8 月24 日第26 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对行星进行了重新定义,冥王星已经不再属于行星,而是矮行星。
大会规定现在太阳系的天体包括: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
5、课件显示我们是太阳系的一份子(二)、填写太阳系八大行星有关资料卡:(课件显示)1、自由阅读比较2、填写太资料卡(三)、介绍小行星:(课件显示)1、生:自由阅读。
2、师:你了解些什么?3、生:全班汇报。
(四)、介绍彗星:(课件显示)1、生:自由阅读。
2、师:你了解些什么?3、生:全班汇报。
4、课件显示哈雷慧星轨道及慧尾图。
5、请阅读教材第39页有关的慧星资料。
6、师:说明书本中定义的太阳系组成:因为教材是在2005 年通过国家审查的,所以教材上关于太阳系的组成仍然沿用的是历史上的规定。
三、小结:师:谈谈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1.什么是太阳系?由哪些星体组成?2.请介绍你印象最深的内容四:练习和作业:1、课件显示填空和判断题。
《1 太阳和太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了解太阳系的组成。
(二)过程与方法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二、教学重点1、教学生学会用仪器观察太阳,更好的了解太阳。
2、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三、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了解太阳的物理性质。
二、做实验观察太阳。
三、了解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对其八大行星的特征了解。
新课讲解:1、认识太阳系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2、展示资料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
说说:(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3、教师进行资料补充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3.1 太阳和太阳系》湘科版(一起)(1)一. 教材分析《太阳和太阳系》是湘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系的构成。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形象的描述,引导学生认识太阳的重要性,了解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以及它们的特点。
教材还介绍了太阳与地球的相互关系,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太阳和太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太阳系的构成和太阳与地球的相互关系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太阳和太阳系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太阳的特点,了解太阳系的构成,知道太阳与地球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太阳的重要性,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阳的特点,太阳系的构成,太阳与地球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太阳系的构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太阳和太阳系的相关知识。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太阳和太阳系的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球、月球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太阳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太阳的外观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的重要性。
3.探究太阳系的构成:引导学生观察模型或图片,了解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以及它们的特点。
4.太阳与地球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生长等。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太阳系的构成、太阳与地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太阳家族》教学设计课标渗透: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材分析:《太阳家族》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探索宇宙”中的第一课,本课通过各种相关资料的交流、模型的构建等活动,让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太阳系,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主要特点。
学情分析:1、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球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究,知道了地球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之一,太阳系各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是学生学习本课已经积累的认知经验。
2、学生对太阳系的空间观念、太阳系的构成及成员之间的关系等相关内容了解得比较少。
这是本课学生探究活动进行的一个障碍。
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太阳系模型;会搜集和处理各种科学信息;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3、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认识八大行星的特点。
评价设计:1、运用各种谷物通过图画的形式构建太阳系模型。
(达成目标1)2、课前师生搜集大量的资料,课上在小组内交流共享,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达成目标1)3、学生按研究的行星自由组合,重点研究一个行星,在其他小组汇报时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达成目标2)4、利用图片和构建模型等手段,让学生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认识八大行星的特点。
(达成目标3)教学重点: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认识八大行星的特点。
2、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
教学难点:认识八大行星的特点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准备:教师:地球仪、八大行星的彩色图片、资料整理单、多媒体课件、各种谷物等学生: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系的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介绍自己的家庭设计意图:1、通过介绍自己的家庭,在创设的亲切轻松的氛围中,紧张情绪一扫而光,为学习活动的展开做好了情绪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