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历史沿革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1
阜新市阜新县衙设在鄂尔土板(今奈曼旗青龙山),以""物阜民丰,焕然①新""语意,取""阜新""②字为县名。
清宣统③年(1911年)移县治于水泉(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城)。
1948年3月18日,阜新地区全境解放。
4月18日,成立阜新市政府(县级),属辽北省。
1949年1月1日,阜新矿务局和中共阜新煤矿委员会成立,领导阜新市。
1949年4月21日,撤销辽北省建制,阜新市划归辽西省。
1952年2月,阜新市升为地级市,中共阜新煤矿委员会改为中共阜新市委员会。
1954年6月19日,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市属辽宁省。
1958年4月,撤销阜新县,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1959年1月,辽宁省实行市管县体制,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由锦州专区划归阜新市领导。
阜蒙县清太宗崇德②年(1637),清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建土默特左翼旗,下辖18个扎兰(即甲刺章京,也叫参领,是旗下军事单位长官),分管80个佐领,卓索图盟(内蒙古①盟名,清初设置,在旧热河省东部,会盟地点在北票)设立后隶属于该盟。
旗扎萨克府邸先后建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富荣镇⑦家子镇,最后迁至今王府镇。
由于土默特左翼旗属民大部分为蒙古勒津部落,所以民间称此地为蒙古勒津,今称蒙古贞。
清光绪②十⑧年(1902),热河都统锡良上奏朝廷,请在土默特左翼旗境建阜新县,实行县旗并存,蒙汉分治体制。
光绪②十⑨年(1903)冬,阜新县正式建置,管理土默特左翼旗全境及奈曼旗南部和朝哈尔哈唐图哈拉哈旗(均在今内蒙古库伦旗)汉民事务,归朝阳府所辖。
阜新县衙设在鄂尓土板(今奈曼旗青龙山),以""物阜民丰,焕然①新""语意,取""阜新""②字为县名。
清宣统③年(1911)移县治于水泉(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城)。
1954年6月19日,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市属辽宁省。
唐代海州与中日、中韩交往朱鉴秋连云港地处江苏省北端、海州湾南岸。
连云港市古称海州,是一个河海通达、交通便捷的沿海城邑。
由此沿海岸向北,可达青州、莱州和登州;向南可至楚州、扬州。
在唐代,日本、韩国与中国的交往十分频繁,这些交往与海州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唐代是中国和日本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的时期。
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日本政府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频频向唐朝派遣使者,称为“遣唐使”。
从公元7世纪至9世纪,日本派至中国的遣唐使有18次之多。
随同遣唐使到中国的还有不少日本留学生和学问僧。
其中最有名的留学生是阿倍仲麻吕,他的中国名叫晁衡。
他是在公元717年随第9次遣唐使团来到中国的,在中国学习三四年后,和中国的太学生一样,经考试,在唐朝政府中当了官。
由于他主要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与当时的大诗人李白、王维等都有交往。
公元753年,阿倍仲麻吕辞别了生活35年之久的中国回日本,当时王维等还写诗为他送别。
阿倍仲麻吕当年农历十一月与唐朝鉴真大和尚同一批乘船从长江口黄泗浦出发,但乘的不是同一艘船。
结果鉴真所乘之船顺利地到了日本,而阿倍仲麻吕所乘之船却遇到了大风,传闻遇难了。
消息传到长安,大诗人李白写了《哭晁卿衡》来悼念他。
其实阿倍仲麻吕的船是漂到了安南,后来阿倍仲麻吕又从陆路回到长安继续当官,并终老于中国,而李白的诗却成为千古绝唱。
李白的诗写道: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诗句中的“苍梧”,是指海州的苍梧山,就是现在连云港的云台山。
这表明阿倍仲麻吕所乘之船从长江口驶向日本时,是航经海州附近海域的。
唐朝与日本的海上交通,一般有北路、南路之分。
所谓“北路”,即经朝鲜半岛渡海往返;所谓“南路”,即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到日本九州岛。
凡从日本出发依“南路”开往中国的船只,包括遣唐使,一般先在博多港(今日本福冈县福冈市)停泊,再从筑紫的西岸南下,经过南岛,横渡东海,到达扬子江口的扬州或明州;或从筑紫的值嘉岛(即五岛列岛及平户岛)的附近横渡东海,航向中国。
连云港市情概要连云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山海之城,城抱着山,山拥着海,被誉为“神奇浪漫之都”。
【地理位置】连云港是中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的14个港口城市,国家49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是陇海铁路的东端起点。
它地处我国万里海疆中部,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东临东北亚,西连我国中西部,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与渤海经济圈,陆桥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的交汇处,区位优势明显。
连云港也是举世瞩目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新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水晶之都”。
【建置沿革】连云港古称瀛州。
秦时称朐县,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始称海州。
1933年设东海行政区,同年,陇海铁路终端港建成。
因面向连岛、背倚云台山而取名为连云港。
全国解放后,这里设立了新海连特区,1949年10月建立新海连市。
1950年5月,新海连市和东海县合并为新海县,年底恢复新海连市和东海县建制,隶属山东省。
1953年元旦,划归江苏省徐州专区。
1954年11月,成为江苏省直辖市,受徐州专署督导。
1961年10月1日,因港得名改称连云港市。
1962年6月2日,改为省辖市。
【行政区域】连云港市辖赣榆、东海、灌云、灌南4县和新浦、海州、连云3区,新浦区为连云港市政府所在地。
【人口、面积】东西最大横距约12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32公里。
总面积750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759.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126平方公里。
2012年底,连云港市总人口505万人,其中,市区常驻人口近110万人,年地区年生产总值超过1604亿元人民币,人均收入3.65万元人民币。
【地形地貌】连云港市位于鲁中南丘陵与淮北平原的结合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如一只飞向海洋的彩蝶。
境内以平原为主,兼有丘陵、山地、湖泊、滩涂等。
有大小山峰214座,云台山主峰玉女峰海拔624.4米,为江苏省的最高峰。
境内河网稠密,有大小干支河道53条,其中17条为直接入海河流。
全市共有水库168座,其中石梁河水库为江苏省最大的水库。
连云港海州湾连云港位于江苏省东部,是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之一。
而连云港市下辖的一个著名景区是海州湾。
海州湾位于连云港市东北部,是连云港市的重要经济和旅游区域。
本文将从海州湾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等方面进行介绍。
海州湾地处富饶的京杭平原,北面与黄海相连,东西长约20公里,南与大洋港、中国原子能公司相毗邻。
因其醇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景观特色,成为了连云港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海州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东晋时期。
在那个时候,连云港的地理条件优越,成为了古代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海州湾一直是中国东海航线上的重要一站。
在明清时期,海州湾成为了海洋贸易的中转站,也是江苏沿海地区最繁华的港口之一。
如今的海州湾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区和旅游综合体。
在这里,旅游者可以欣赏到迷人的海滩和壮丽的海景,并且还可以体验丰富的海洋文化。
这里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有壮观的海滩、清新的海风和各种各样的水上娱乐项目。
游客们可以尽情享受阳光的沐浴,沙滩上玩耍,也可以尝试深海钓鱼、航海和潜水等水上活动。
此外,海州湾的自然景观也非常值得一提。
这里有着广阔的海洋面积,各种鱼类、贝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海岸线上布满了壮观的礁石和奇特的岩石,形成了一道道壮丽的海景。
同时,这里还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是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之一。
每年春秋季节,成千上万只候鸟从北方飞来,栖息在海州湾的湿地上休憩和觅食,给这个地区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海州湾是一个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连云港市政府投资了大量的资金来完善海州湾的旅游设施,包括海滩度假村、豪华酒店、海鲜美食街等。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度假的乐趣,也可以品尝到新鲜美味的海鲜美食。
此外,海州湾也是文化体验的好去处。
这里有着悠久的海上贸易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游客们可以参观海洋博物馆,了解渔民文化和航海知识。
同时,还有一些传统的海上活动,如帆船竞赛和捕鱼表演等,让游客们亲身体验海洋的魅力。
连云港历史文化的介绍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连云港这个神奇的地方。
连云港啊,那可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儿。
你想想,从古至今,多少故事在这儿发生呀!
先说那古老的海州古城,走在那石板路上,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古代。
说不定啊,还能碰到个穿着古装的大侠从你身边嗖的一下飞过呢,哈哈!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透着历史的韵味,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还有那花果山,那可是大名鼎鼎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老家呀!想象一下,当年孙大圣是不是就在这儿蹦跶来蹦跶去,操练着他的猴子猴孙们。
你要是去爬山,说不定还能找到大圣留下的蛛丝马迹呢!哎呀呀,可有意思啦。
连云港的文化也是丰富多彩嘞。
那民间艺术,什么淮海戏啦,那唱起来可有劲道了,听着就觉得特别带劲。
还有各种传统手艺,那可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
海边的渔民们也有着他们独特的文化,那渔歌号子喊起来,真是充满了力量。
他们每天出海打鱼,和大海打交道,那故事多得说不完。
这么多年过去了,连云港一直保持着它的独特魅力。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就像那温暖的海风一样。
不管你是从哪儿来的,到了这儿就感觉像回到家一样。
哎呀呀,说了这么多,连云港的历史文化真的是太有意思啦!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完的精彩故事书。
等你亲自来感受感受,就知道我说的一点都不夸张啦。
来吧,朋友们,来连云港,一起感受这里的独特魅力,一起书写属于我们的连云港故事!
怎么样,是不是对连云港充满了向往呀?那就赶紧来吧,连云港在这儿等着你哦!。
海城市辖4个街道、23个镇:海州街道、兴海街道、响堂街道、东四街道、孤山镇、岔沟镇、接文镇、析木镇、马风镇、牌楼镇、八里镇、毛祁镇、英落镇、感王镇、西柳镇、中小镇、王石镇、南台镇、甘泉镇、大屯镇、腾鳌镇、耿庄镇、牛庄镇、西四镇、望台镇、温香镇、高坨镇。
历史沿革海城名称的由来,据《满洲地名考》没有关资料记载,相传此地很早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因地质结构变迁,地壳上升,渐成陆地,设治之时,取名为海城。
一说,“海城”县名源于“海州”。
公元925年,辽灭渤海国,改渤海之地为东丹国。
928年辽太宗诏徒东丹国民于梁水(今太子河),南海府之民随之西迁。
人移,地名也随之而移。
这就是临溟、海州的由来。
清顺治十年改“海州”为“海城”。
海城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
汉时在县境内置新昌(今甘泉镇向阳寨)、辽队(今西四镇三岔河东岸)、安市(今八里镇营城子)三县。
三国时期魏占领北方,属平州,后改幽州。
西晋时期,境内新昌、辽队(隧)、安市三县皆废。
东晋十六国后燕光始四年(404年),开始被高句丽割据长达二百六十多年。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统一版图,置安市州,属安东都护府。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辽国,在境内置临溟县,为海州南海军的治所,境内有仙乡县(渤海国永丰县)、析木县,为铜州治(渤海国的花山县),均隶属东京道辽阳府管辖。
1125年金灭辽,改海州为澄州,辖临溟、析木二县,受东京路管辖。
元灭金之后,1297年境内州县俱废,“置巡检司镇”,受辽阳路管辖。
明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
1653年隶属辽阳府管辖。
辽阳撤府,海城属奉天府。
1911年辛亥革命后属奉天府辽沈道。
1929年改由辽宁省管辖。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海城县属奉天省。
1945年11月2日成立了海城县人民政府。
1946年春,国民党占领。
1947年9月海城重新解放。
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海城县属辽东省管辖。
1954年辽东、辽西合并建立辽宁省,海城县归辽阳专署领导。
海州常山的故事一、引言海州常山,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它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中却有着深厚的底蕴。
本文将从传说故事、药用价值、生态价值以及栽培技术等方面,向大家详细介绍这种植物。
二、海州常山的传说故事1.得名由来海州常山,又名常山、鸡屎藤等,其得名由来颇具传奇色彩。
据传,古时一位药农在山上采药时,不慎滑倒,摔伤了腿。
他疼痛难忍,忽然发现身边的草丛中有一种叶子形状奇特、气味独特的植物,于是他采摘下来,揉碎敷在伤口上,很快疼痛缓解,伤口也开始愈合。
药农为了纪念这次奇遇,就将这种植物命名为“海州常山”。
2.民间传说在民间,海州常山被赋予了诸多传说。
有人说它是神农氏所赐,有人说它是瑶池仙女的化身,还有人说它是龙的化身。
这些传说丰富了海州常山的内涵,使其成为了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植物。
3.历史渊源海州常山在我国的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
此后,诸多医药典籍如《本草纲目》、《本草正》等都有详细描述。
由此可见,海州常山在我国的传统医药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海州常山的药用价值1.药用部位海州常山的药用部位主要是根、茎、叶和花。
这些部位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2.药理作用海州常山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活血化瘀等药理作用。
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感冒、咽喉炎、关节炎、风湿病等疾病。
3.临床应用海州常山的临床应用广泛,既可以作为单方治疗,也可以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
如在海州常山汤、海州常山饮等方剂中,都有其身影。
四、海州常山的生态价值1.环境保护海州常山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能在多种生态环境中生长。
它对于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的要求较低,具有较强的生态稳定性。
2.生态修复海州常山在生态修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它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问题,提高地表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
3.景观价值海州常山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
其叶子翠绿如碧,花朵鲜艳美观,可用于庭院绿化、道路绿化等,具有很好的观赏效果。
海洲湾的由来连云港古称海洲郡,清朝时地图上确实有标过老窑这个名字,后来因为淮海铁路修到了老窑,清政府准备建设一个中国的世界性大港.清朝时陇海铁路修到徐州时就停了,朝廷准备在黄海一段建设一个港口做为陇海铁路入海口,也就是以后中国世界性大港的雏形,海洲俯有一秀才在京做官得知朝廷有这一计划紧接上奏圣上推举把陇海铁路一直往东修然后在老窑也就是今天虚沟一带建设一个港口做为陇海铁路的入海港口.结果通洲也就是今天的南通有一进士也得知次消息紧跟上奏也推举把陇海铁路从徐州往南修到南通建立一个入海口岸,因为两人当时都意识到清政府的这个计划对家乡走向世界成为路特丹(荷兰第一大港口,当时世界排名第一位)另一头世界大港(亚欧大陆桥)都是一个不可失去的机会,结果两人在京争辩了很久,最后因为海洲湾这一天然港湾和连岛这一天造屏障造就了中国世界第一大港的雏形定位在老窑.铁路修好后,老窑这一名字在大清国地图上使用了几十年之久,后来时任陇海铁路局局长发出一感叹,此港乃是大清国日后走向世界的窗口,怎能叫此一土名,接后经商量后改为陇海铁路东行入海港口,这一名字也成为了大清国地图上有史以来最长的地名.改名后不久清政府便实行了闭关政策,这一政策把清政府准备建设世界性超级大港的梦想扼杀在摇篮里,也从此改变了这个陇海铁路东行入海港口的命运(99年拍摄的连云港航空图跟当时德国飞机清朝时拍摄的航空图相比较规模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建国后改成新海连市,后又更名为连云港市(建市初期辖有4县4区,分别为新浦区海洲区云台区连云区赣榆县东海县述阳县灌云县后又收留淮阴古称楚洲或淮阴郡的弃儿灌南县划述阳为宿迁管辖).连云港有170多公里的海岸线,弯曲的海岸线形成著名的海州湾。
这里散布着7个岛屿,像7颗明珠,镶嵌在万顷碧波之中。
绵长的金色海滩,细沙平软,形成一个个天然海滨浴场;现代化的深水良港崛起在秀丽的海湾;一方方盐田怒放朵朵银花……它们各呈奇姿,景趣迥别,往往一目数景,使人格外心醉情怡。
古籍钩玄海州和太仓州就像两颗镶嵌在江苏东部滨海的明珠,一北一南,相互辉映。
前者自北朝东魏起便已得名,后者到明朝中期才开始建政。
就地方志编纂历史而言,前者自南北朝始就有方志痕迹可寻,后者直到明弘治元年(1488),陆容才辑成太仓历史上第一部称得上“志”的《太仓志稿》,其时距太仓建州尚有9年。
这对于区域方志史,地方志和区域经济、文化等的关联性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志书的“统计学”比较本文所讨论的志书范围和相关数据,只涉及海州、太仓州(直隶州本级),并不含属县。
(一)海州方志编纂概况海州修志历史悠久。
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拾遗·杂说》:“《太平寰宇记》于海州屡引州旧记及旧经,是海州当宋初已有图经矣。
”而《太平寰宇记》引“州旧记”的内容,多为刘宋、萧梁时事,学界推测《海州记》为连云港地区最早的志书。
隋唐宋元期间,海州地方志主要有宋《海州图志》、宋《海州图经》和元《海州志》3种。
以上诸志俱已久佚。
明清两代海州共纂有14种州志,其中明代5种、清代9种。
明代海州志中,已佚4种,今存1种。
其中,最早成书的嘉靖《海州志》已佚,由寥世昭修。
明《云台山志》二卷,已佚,顾乾撰。
明《东海志》二卷,已佚,顾乾撰。
天启《续海州志》已佚,由刘梦松修,倪效先等纂。
今存1种:隆庆《海州志》十卷,张峰纂修,裴天祐校正,郑复亨补辑,刻于隆庆六年(1572)。
清代海州志中,已佚5种,今存4种。
其中,康熙《续修海州志》已佚,陈宣撰。
乾隆《续钞志稿》已佚,赵开裕撰。
嘉庆《朐乘》已佚,凌廷堪撰。
清《东海志》四卷,已佚,李晋元撰。
今存4种:康熙《海州志》(又称顺治《海州志》)十卷,刘兆龙修,赵昌祚等纂。
嘉庆《古朐考略》十二卷末一卷,乔绍傅撰,今有传抄本。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唐仲冕修,许桂林、许乔林等纂,成于嘉庆十年(1805),刻于嘉庆十三年(1808),嘉庆十六年(1811)知州孙源潮捐俸补刻刊印。
道光《海州文献录》十六卷,许乔林撰,刻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
老人说,咱祖上是从“东海(海州)当路村”来的!“东海”在哪--魂牵梦绕“老人说,咱祖上是从“东海(海州)当路村”来的!“东海”在哪--魂牵梦绕“当路村”2008-01-07 10:45:36.0魂牵梦绕“当路村”问我祖先哪里人,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朱明王朝以来,北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句老呱,数百年来广为流传,无论黄河南北,还是海峡两岸,几乎人人萦怀,妇孺皆知,它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明初山西向各地移民的情况,也在华夏民族心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血泪回忆,使人扼腕叹息,感慨万千。
那么,我们的先人在拉家带口、一步三回头离开“大槐树”之后,是怎么来到齐鲁的?是不是所有山东人的“根”都在“大槐树”?【1】笔者在翻阅鲁南、苏北一些大姓家谱时,发现几个出现频率极高的村名――“当路村”、“荡芦村”、“当芦村”!王均善先生在《海曲王氏溯源》中考:三槐堂王氏……王总兵(失考)镇守东海,其后裔……师、谷、昭、庆、传、乐、仙,嫡庶兄弟七人,为避红袄军之难……于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从东海荡芦村“三槐堂”携带家眷,乘船来日照,在涛雒口登陆,相聚月余,举目无亲,生活无着,想再北移,走到两城河南岸,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难得兄弟七人抱头痛哭一场,最后只得各寻田庄谋生,长房、四房迁莒境,六房迁沂州,三房迁安丘,二房迁诸城,五房不知去向。
惟七房(号称老七支)王仙又返回涛雒谋生。
兄弟七人从此失散,互不通音讯。
故日照有……“失散王”之说。
江苏赣榆大兴庄《王氏族谱》序载:始祖朐阳(即海州)当路村人也,洪武二年避倭寇之乱,兄弟同迁者七人。
网上王晓先生留言:诸城巴山王系三槐王,迁自江苏连云港当路村。
孙西荣先生在《孙氏源流简溯》中考:五莲县孙氏多在明洪武年间迁住,来自山西洪洞和江苏海州十八村的当路村。
《重修莒志》云:莒州十区臧家庄臧氏,原籍江苏省东海县当路村,始迁祖胤祚于明洪武二十三年迁至莒县黑坊口,四世成儒迁居臧家庄。
海州往事石湫堰贯穿大宋海州史的堰堤说完了沿用数代的万金坝,专家继续给我们讲述古海州的那些曾经赫赫有名,如今却只存于史籍的著名堤坝。
(一)专家说,唐代相对比较著名的堤坝当属永安堤,据《唐书·地理志》记载:“朐山东二十里有永安堤,北接山,环城长七里,以捍海潮。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刺史杜令昭所筑。
”北宋《太平寰宇记》也有记载,称:“在朐山县东二十里,唐开元十四年七月三日,海潮暴涨,刺史杜令昭筑此堤,北接山,东南环廓,绵亘六、七里。
”专家说,唐代的朐山城位于今天锦屏山以东,堤坝位于城东二十里,说明这时候的海岸线已向东迁移。
这处堤坝的主要功能也是阻挡海潮以保护城池。
这座堤坝名为“永安”,在当时确实保护了许多朐山城百姓。
唐宋时期,因为海岸线变迁和城市的扩张,海州地区修筑了不少捍海堤坝和内河堤堰。
据史籍记载,到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沈括任海州沭阳县主簿时,修筑了一百多条河渠以及九处河堰,不久他擢升为东海县代理县令,在云台山一带也曾修过捍海堤防,然而这些堤坝在史籍中大都没有详细记载就消失在城市的变迁中。
(二)提到“石湫”这个地名,小编相信80%以上的读者都不知道这是哪里,其实小编也不知道,不过专家知道,他说“石湫”是今天海州区锦屏镇的古称。
历史上,这里曾有过一条十分著名的堰堤工程——名曰“石闼堰”。
因位于石湫镇,故又名“石湫堰”。
史籍记载,这里曾是从陆路进入海州的必经之地,这条贯穿大宋王朝始终的古代堰堤工程,有多位历史名人的与之相关,且听专家为大家慢慢道来。
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五月丁卯(十七日)两浙、淮南劝农使王贯之等导海州界石闼堰水入涟水军,溉民田……诏并奖之。
”专家介绍,文献中所说的“涟水军”是南宋时政区的一种建置单位,相当于县,即今天的淮安市涟水县。
这段文字说明石闼堰不仅是一条能阻挡洪水的堰堤,也是为下游提供灌溉的水库。
《宋史》中提到的这位淮南劝农使王贯之看似平常,但他的从孙可是北宋时期响当当的改革家王安石。
通过地图,了解江苏省连云港市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连云港市,古代称为海州,历史悠久,地处江苏省北部,与山东省相邻。
原始社会时期,就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孕育了古老的文化。
原始社会时期的地图春秋战国时期,先属于鲁国,后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属郯子国。
春秋时期的地图战国时期,属于吴,后属于越国。
战国时期的地图(公元前350年)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境域内分别归属东海郡、琅琊郡管辖。
秦朝时期的地图西汉时期,仍分别归东海郡、琅琊郡管辖,隶属于徐州刺史部。
西汉时期的地图东汉时期,隶属于徐州刺史部东海郡,该郡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戚、利城、祝祺、承、厚丘、合乡、昌虑、赣榆、阴平13个县,海西县属于广陵郡管辖。
东汉时期的地图三国时期,属于曹魏范围,境域内分别归属东海国、广陵郡管辖,东海国辖领朐县、郯城、兰陵、襄贲、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虑、合城11个县,海西属于广陵郡。
三国时期的地图西晋时期,境内大部分区域归属徐州的东海郡管辖,东海郡辖领有朐县、郯城、兰陵、襄贲、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虑、合乡、赣榆12个县,少部分区域归属广陵郡。
西晋时期的地图南北朝时期,先后被南朝的宋、齐、梁,北朝的齐、周等朝代所辖。
南北朝,南朝宋时的地图南北朝,南朝齐时的地图南北朝,南朝梁时的地图南北朝,北朝齐时的地图隋朝时期,属于东海郡管辖范围。
隋朝时期的地图唐朝时期,境域内设置海州,海州辖领有朐山、怀仁、东海、沭阳等县。
隶属于河南道管辖。
唐朝时期的地图北宋时期,归属海州,下设有朐山、怀仁、东海、沭阳等县,隶属于淮南东路管辖。
北宋时期的地图南宋时期,先归金国,隶属于山东东路的海州管辖,下设有朐山、赣榆、东海、沭阳、涟水等县,后又回归南宋。
南宋时期的地图元朝时期,隶属于河南江北省淮东路管辖,设海宁州。
元朝时期的地图明朝时期,废海宁州,改为海州,隶属于南直隶的淮安府管辖,废除朐山县,海州下设有赣榆、沭阳两个县。
行署管辖。
1953年1月1日,新海连市属徐州专区管辖。
1954年,改为省辖市。
1958年,新海连市划归徐州专区领导。
1961年,新海连市改名为连云港市。
1962年,连云港市改为省辖市。
1983年徐州地区的赣榆、东海和淮阴地区的灌云3县划归连云港市领导。
市区设新海、连云、云台3个市辖区。
1986年4月,新海区划为新浦、海州2个区。
连云港市共辖3县4区。
1996年将淮阴市的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
2001年10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云台区,将云台区的朝阳镇、徐圩镇、板桥镇和中云街道划归连云区管辖,南城镇、花果山乡、云台乡和猴嘴街道划归新浦区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