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物理现象,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折射等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是基于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特点,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
地震勘探原理的研究对于地下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地下水资源调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它在地下的传播受到地下介质的影响,不同介质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都有不同的影响。
当地震波遇到地下介质的边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被记录下来,并通过地震勘探仪器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地下的结构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主要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基本过程。
首先,地震波的产生通常是通过地震仪器或爆炸物等方式产生的,产生的地震波会向地下传播。
其次,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受到地下介质的影响,不同介质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都有不同的影响。
最后,地震波会被地震勘探仪器接收到,并记录下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路径和特性,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推断地下的结构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的研究对于地下资源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石油勘探中,地震勘探可以通过分析地下介质的反射特性,来推断地下是否存在油气藏;在矿产资源勘探中,地震勘探可以通过分析地下介质的反射特性,来推断地下是否存在矿产资源。
此外,地震勘探原理还可以应用于地质灾害预测、地下水资源调查等领域,对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地震勘探原理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物理现象,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折射等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的研究对于地下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地下水资源调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通过对地震勘探原理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利用地震波这一物理现象,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资源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方法。
它是一种非破坏性的地质勘探方法,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地质灾害等领域。
地震勘探原理是基于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通过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反射、折射等现象,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
地震勘探原理的核心是地震波的传播。
当地震波传播到地下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透射等现象。
这些现象会受到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记录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时间,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方向和路径都会受到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地震波的传播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的实施需要利用地震仪器来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
地震仪器通常包括地震震源和地震接收器。
地震震源可以是人工震源,也可以是自然地震。
地震接收器用于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路径,可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
地震勘探原理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石油勘探中,地震勘探可以帮助勘探人员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形状和规模,从而指导钻探工作。
在地质灾害预测中,地震勘探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了解地下岩层的情况,从而预测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在地质调查中,地震勘探可以帮助地质学家了解地下地质构造和构造特征,为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信息。
总之,地震勘探原理是一种通过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来推断地下结构信息的地质勘探方法。
它在石油、天然气、地质灾害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勘探原理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将为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更加精准的地下结构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地质勘探方法,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介质
中的传播特性,可以获取地下结构和地层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主要
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过程。
首先,地震波的产生是地震勘探的第一步。
一般采用地震震源
来产生地震波,地震震源可以是人工产生的爆炸或者地震仪器产生
的振动,也可以是自然地震。
地震波产生后,会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规律,可以获取地下介
质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其次,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是地震勘探的核心过程。
地
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会受到地层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的
影响,这些现象会改变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
通过分析地
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可以获取地下介质的结构信息,比
如地层的界面位置、地层的厚度和速度等。
最后,地震波的接收是地震勘探的最后一步。
地震波在地下介
质中传播后,会被地震接收器接收到。
地震接收器可以是地震仪器
或者地面上的传感器,通过接收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和振幅等信息,
可以获取地下介质的性质信息,比如地下介质的密度、泊松比和剪
切模量等。
总的来说,地震勘探原理是通过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
个过程,来获取地下介质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地下水资源勘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非
常重要的地质勘探方法。
通过对地震勘探原理的深入理解,可以更
好地应用地震勘探技术,为地质勘探和地质灾害预测提供更加准确
的地下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它是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描述波的运动(传播)过程和规律,与几何光学的一些原理相似,所以也称为几何地震学。
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的及其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规律与地下的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及流体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
地震波动力学是从介质运动的基本方程(波动方程)出发来研究地震波的传播特点的。
从能量的角度来研究波的特征。
地震波运动学+地震波动力学 = 地震波场理论1、利用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的形态。
2、利用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来研究地下的地层,岩性及油气显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概念1、地震勘探是研究波在地下介质传播规律的一种方法。
2、有波的传播就有振动。
振动与波构成了地震勘探的基础。
一、振动和波的基本概念1、振动振动--某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来回往返的运动。
通常以周期性为其特征,用振幅、频率来描述。
振幅(A)—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频率(f )—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称频率。
周期(T)—质点从某位置振动后再回到该位置所需的时间称周期,与频率互为倒数。
f=1/T2、波动波动--就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介质内某质点的振动,通过介质质点的相互作用传递相邻质点的振动,如此传递下去就形成了波动。
波动产生的条件:1、振动是波动的源、有传播的介质。
2、质点振动的传播,是能量的传播。
波动是能量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特点:当能量在介质中通过波动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时,介质本身并不传播。
3、波动的参数描述质点振动速度--质点在其附近位置振动的速度。
波速--质点振动能量传播的速度,或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质点振动速度与波动的传播速度不同,其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波是在介质内部或表面传播的一种振动,也就是介质中质点振动的传播过程。
地震勘探原理绪论1、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地质法、钻探法和物探法。
2、地质资料的特点。
①第一手资料;②研究对象最直接;③准确程度受研究区资料、研究程度和资料丰富程度以及研究人员经验水平的控制和预测。
3、测井资料的特点。
①具有良好的垂向分辨率和深度控制;②能够提供每个储层单元的烃类、孔隙度、渗透率、水饱和度、泥质含量等储层参数的精确数值;③在整个工区的三维空间来看,只是一孔之见,缺少剖面、平面、三维体的信息。
4、地震资料的特点:①可以精确的反应覆盖地下地质情况②地震资料,尤其是三维地震资料数据体可提供大量丰富的地震属性参数,便于多种信息综合研究分析;③纵向分辨率低、周期长、工作量大、费用高。
5、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6、地震勘探的生产过程:野外采集工作、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章1、波是震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2、形成波的必备条件:震源和传输波的弹性介质。
3、地震勘探的原理:利用地震子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回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形状信息,用以推断地下的地层构造和岩性。
4、振动: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返运动。
5、波动:振动的传播,介质中无限个质点的整体运动。
6、波前:介质中某一时刻刚刚开始振动的各点组成的面。
7、波后:质中某一时刻刚刚停止振动的各点组成的面。
8、波面:介质中同时开始振动,且振动为同相的各质点组成的曲面。
9、 波线(射线):波及其能量传播的路径。
10、 振动曲线:一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1、 波形曲线:描述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曲线。
12、 地震波按传播路径分为:反射波、透射波、滑行波、折射波、直达波。
13、 按传播机制分:纵波、横波。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垂直。
有效波指反射P 波。
14、 按传播空间分:体波、面波。
地震勘探原理pdf摘要:一、地震勘探原理简介1.地震勘探的定义2.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二、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1.传统地震勘探技术2.现代地震勘探技术三、地震勘探的应用领域1.石油天然气勘探2.固体矿产资源勘探3.地壳结构研究4.地震灾害评估四、地震勘探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2.环保型地震勘探技术3.智能化地震勘探技术正文: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研究地下结构和物质组成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它在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地壳结构研究以及地震灾害评估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当遇到不同介质界面时,地震波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
通过观测和分析这些现象,可以推断出地下岩层的形态、结构和性质。
传统地震勘探技术主要采用地震仪和地震图来记录和分析地震波,而现代地震勘探技术则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大大提高了勘探的效率和精度。
在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地震勘探技术为寻找油气藏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地震勘探,可以清晰地揭示地下岩层的形态、构造和分布,从而帮助石油工程师确定钻井的位置、方向和深度。
在固体矿产资源勘探领域,地震勘探技术也有助于查明矿藏的分布和规模。
此外,地震勘探技术还在地壳结构研究、地震灾害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地震勘探技术将继续向高分辨率、环保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可以获得地下岩层的更精细结构,为资源勘探和地壳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
环保型地震勘探技术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勘探成本。
智能化地震勘探技术将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地震勘探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勘探效率和精度。
地震勘探原理概论地震勘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地球探测的技术,以地震波传播的原理为基础。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制造地震波,并观测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从而获得地下构造和岩层信息。
本文将从地震波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方面,对地震勘探原理进行概述。
地震波产生是地震勘探的首要过程,通常通过爆炸、震源或振动器等方式产生。
爆炸法是最常用的地震波产生方法之一,它通过炸药或地雷等爆炸物产生的冲击波来激发地震波。
震源法则是利用机械振动或电磁激发地震波,其优点是能够控制波形和频率。
振动器法是通过机械设备产生振动信号,使地面振动,激发地震波。
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产生地震波,使其传播到地下介质中。
地震波的传播是地震勘探的核心过程。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取决于地下岩层的性质。
地震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参数有关。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通常遵循折射和反射原理,当地震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从而使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发生变化。
地震波的接收是地震勘探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获取地下信息的关键。
地震波在地表或地下的接收器上产生的信号被称为地震记录。
地震记录中包含了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幅度和频率等信息。
地震记录可以通过地震仪器进行观测和记录,并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地下结构和岩层的信息。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地质调查和土木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石油勘探中,地震勘探可以帮助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大小和性质,为油气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地质调查中,地震勘探可以揭示地下岩层的分布和性质,有助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
在土木工程中,地震勘探可以用于勘察地质灾害风险、确定地基和地层的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地震勘探是一种基于地震波传播原理的技术,通过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可以获取地下结构和岩层的信息。
地震勘探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石油勘探、地质调查和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章绪论1.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及分类概念:利用物理学原理和相关技术获取某些地质参数、特征及变化规律, 从而对地质问题经行切实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的油气勘探手段。
分类: 地震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2.地震勘探的概念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定位矿藏, 确定考古位置, 获取工程地质信息的勘探方法, 它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解决油气勘探问题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3.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人工激发的弹性波在岩石中传播时, 遇到岩层的分界面便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 在它们返回地面时用高灵敏度的仪器记录, 根据波的传播路程和旅行时间, 确定发生弹性波反射或折射的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 从而认识地下地质构造, 寻找油气圈闭。
4.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1.基本概念●各种介质的概念(1)均匀介质与非均匀介质均匀介质: 介质内每一点的物理特性参数均相同非均匀介质: 介质内的物理特性参数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2)弹性介质与非弹性介质弹性介质: 介质卸载后能够完全恢复到加载前状态非弹性介质: 卸载后不能够完全恢复到加载前状态(3)各向同性介质与各向异性介质各向同性介质: 介质参数与方向无关各向异性介质: 介质参数随方向变化而变化(4)单相与双相、多相单相: 固体、流体(油、气、水)双相: 固体骨架以及孔隙内的流体实际地下介质的特征: 非均匀、非弹性、各向异性、多相●波动、弹性波、地震波、波前、波后、波面、振动曲线(地震记录)、波形曲线(波剖面、波场快照)波动: 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波动;弹性波: 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形成弹性波;地震波: 地层中传播的弹性波;波前: 在某一时刻, 介质中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面;波后:在某一时刻, 介质中刚刚停止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面;波面: 介质中同一时刻开始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曲面;振动曲线: 即地震记录, 在某一点处质点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同一点不同时刻的位移形成的曲线);波形曲线:又叫波剖面、波长快照, 某一时刻各点的位移(同一时刻各点的位移形成的曲线);●波长、视波长、速度、视速度、周期、频率波长: 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视波长: 不是沿波的传播方向确定的波长;速度:在沿波的传播方向上, 波在单位时间前进的距离;视速度: 不是沿波的传播方向确定的速度;周期: 波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频率: 周期的倒数;●体波、面波、纵波、横波体波: 振动能够在整个介质区域内传播形成的波。
地震勘探原理概论地震勘探原理是指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点,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性质的一种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基于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的各种特性,包括传播速度、折射和折射、散射和反射等现象,通过对地震波的接收、记录和分析,可以获取地下各种信息,如地层的厚度、形状、岩性、缝隙、孔隙度、地下水的分布等,从而为油气勘探、矿产资源评估、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震勘探原理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在地面上或井下激发地震波,让地震波沿不同路径在地下传播,并在地下各个位置记录地震波,进而利用记录到的地震波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
地震波主要包括压力波(P波)和剪切波(S波),通过对这两种地震波的研究,可以获取地下结构和性质的具体信息。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地震勘探原理中的重要参数。
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的速度差异,可以分析地下岩石体的速度结构,从而推断其性质。
P波的速度比S波的速度大,所以通常利用P波速度和S波速度的比值(VP/VS)来判断地下岩石的岩性特征。
例如,VP/VS值在1.8以下表示砂岩或砾岩,而在1.8以上表示页岩或碳酸盐岩。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现象。
折射是指地震波从一种介质(如岩石)传播到另一种介质(如地层),会因为介质的不同而改变传播方向和速度;反射是指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介质界面时,一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
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折射和反射现象,可以获得地下岩层的分布、厚度和形状等信息。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还会发生散射现象。
散射是指地震波在与介质不均匀性相互作用时,会沿着各个方向扩散和衰减。
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的散射现象,可以揭示地下介质中的缝隙、孔隙度和岩石的物理参数等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还可以通过根据地震波的时间和空间反演,恢复地下介质的速度结构和物性参数。
地震波的时间反演是通过分析地震记录的到达时间,推断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分布;空间反演是利用地震波信号的振幅和相位信息,恢复地下介质的速度结构和物性参数。
第四章 地震剖面的形成(15学时)第一节 速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一、速度的用途1、 在地震勘探的各个阶段中,速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参数,其重要用途有以下几方面:设计多次覆盖观海系统,确定组合检波形成,都需要知道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速度。
剩余时差: ⎪⎪⎩⎪⎪⎨⎧-≤≤≤≤⇒⎪⎪⎩⎪⎪⎨⎧⎪⎪⎩⎪⎪⎨⎧-≤∆≤≤∆≤⇒-≤≤≤≤-=**n n T V n n T V o n n T t n n T t o n n y n n y o vv x t F F x F F F d to td 112111211121)11(2222δχδδ有有有有有2、速度是资料处理所必须的参数动校正:ot v x t 222=∆精校正:)()(1221111v h v h v h v h v h v h o o s o o +++++ 偏移迭加需要偏移速度,迭加速度等3、 资料解释中的应用:(1)时深转换的重要参数,把时间剖面转换成深度剖面利用下式:o av t V h 21=(2)利用速度资料计算空校量板,进行偏移归位(3)根据速度资料辨别波的性质:如:多次波(低速异常)、绕射波(高速异常)、 利用速度资料,计算空气校量板,进行偏移归位。
折射波、面波、声波。
(4)利用速度资料进行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确定地震剖面上的地质层位。
11221122)()()()(v v v v t a b t t x ρρρρδδ+-=⨯=(5)利用速度纵向和横向变化规律,研究地层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6)利用层速度资料,直接划分地层和岩性,进行烃类检测。
(7)利用纵波和横波速度的比值,判别粮店性质(含气→低速),上此可见速度资料对地震勘探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影响,而最终都影响到解释成果的精度,提取分析和利用速度资料,也是地震解释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速度的概念严格地讲,速度是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它是空间计算的参数,即V=V (x 、y 、z ),这就是说,即使在同一岩层的不几部位和不同方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各不相同。
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大纲
目的:
考查考生对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理论掌握的程度,对地震勘探工作方法了解的程度,分析地震勘探中基本问题的能力。
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推导时距曲线公式,分析地震记录时间域与频率域的特点。
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掌握地震组合法与多次复盖法基本原理。
区分不同速度概念,掌握地震分辨能力有关理论,能分析地震记录上反射波特点,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范围:
地震波运动学――地震波基本概念,一层及多层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地震折射波运动学,连续介质中地震波运动学,透过波和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
地震信号的频谱分析――频谱的基本概念与频谱图,傅立叶展式的重要性质,频谱资料的获得和整理,地震波频谱特征及其应用,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滤波方程。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干扰波类型与特点,干扰波调查方法,观测系统及其图示,道间距选择及空间假频问题,低速带问题及测定方法。
地震组合法原理――组合的方向特性,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确定组合参数的方法,组合的频率特性,组合方式。
共反射点叠加法――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多次反射波的特点,多次叠加特性和统计效应,多次复盖参数选择,影响叠加效果因素分析。
地震波速度――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速度,几种速度概念,平均速度测定,叠加速度求取,各种速度之间关系及换算公式。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地震剖面特点,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地震剖面偏移原理,弯曲界面反射波特点。
地震波动力学――面波,波动地震学与几何地震学关系。
地震资料的岩性解释――地震波速度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厚层反射波振幅信息的应用,薄层反射振幅的利用,一维模型计算,反射系数和反射率概念。
参考书:《地震勘探原理》上、下册,陆基孟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