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私人整理版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9
油气勘探方法1.地质方法: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地表的地层,岩石对地质资料综合解释分析了解生储盖运移条件进行远景评价.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地球物理测井2.地球化学勘探方法3.钻探方法一、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的方法引起地壳振动,在用精度仪器按一定的观测方式记录爆炸后地面上各接收点的振动信息,利用对原始记录信息经一系列加工处理后得到的成果资料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
二、地震勘探的环节:1)野外资料收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三、地震波:弹性振动在地球中的传播统称地震波。
四、波前: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某时刻刚刚开始位移的质点构成的面,称为波前。
五、波后: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的振动刚好停止,这一曲面叫波后,也叫波尾。
六、波面:把某一时刻介质中所有相同状态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叫做这个时刻的波面,也叫等相面。
七、射线:是表示地震波能量传播路径的曲线。
八、振动图:每个检波器所记录的便是那个检波器所在位置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习惯称作该点的振动图。
九、波剖面:在地震勘探中,把沿着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叫做波剖面。
十、地震子波:地震波在地面附近的疏松层中传播的速度非常低,一般为每秒数百米,称为低速带。
十一、地震传播规律反射定律:反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透射定律:透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与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第1、第2两种介质中的波速之比费马原理:(射线原理)/时间最小原理。
波沿射线传播的时间是最小的――费马时间最小原理。
惠更斯――菲列涅耳原理:波传播时,任一点处质点的新扰动,相当于上一时刻波前面上全部新震源所产生的子波在该点处相互干涉叠加形成的合成波。
慧更斯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任一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子波前,这些子波前的包络面(envelope) ,就是新的波前面。
十二、时距曲线:指地震波走时与距离的关系曲线,即地震波到达各检波点的时间同检波点到爆炸点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曲线,曲线上各段的斜率就是各地震波视速度的倒数。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特性,来研究地下构造和物性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人工产生的地震波通过地表或井口传播到地下,经过不同介质的反射、折射和衍射后,再由接收器记录到地面上,并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处理与解释,获得关于地下构造和物性的信息。
一、地震波的产生1.1 人工震源人工震源是指人类利用各种手段产生的能量大、频率宽、时间短暂、方向可控制且具有重复性等特点的振动源。
常见的人工震源包括爆炸物、振动器和压缩空气枪等。
1.2 自然震源自然震源是指自然界中产生的能量大而频率宽广,时间持续较长且不可控制且不具有重复性等特点的振动源。
常见自然震源包括火山喷发、海啸和地球内部运动等。
二、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2.1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和面波等。
其中,纵波是指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颗粒沿着传播方向来回振动的一种波动形式;横波是指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颗粒垂直于传播方向来回振动的一种波动形式;面波是指地震波在介质表面上发生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后,沿着介质表面传播的一种复杂的振动形式。
2.2 地震波在介质中的速度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例如,在固体岩石中,纵波单向速度通常高于横波单向速度,而在液态岩石或水中,则不存在横向速度。
同时,不同类型的地震波也具有不同的速度特性。
三、地震勘探数据采集3.1 接收器接收器是指用于记录地震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输出的设备。
常见接收器包括地震仪、加速计和压电传感器等。
3.2 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是指将接收器记录的地震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和数字化等处理,并存储到计算机或数据采集仪中的设备。
常见的数据采集系统包括模拟型和数字型两种。
四、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4.1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指将采集到的地震信号进行滤波、去除噪声、提取地震波到时等预处理工作,以及进行成像和反演等后续分析工作。
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叠加法、偏移法、共振法和反演法等。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一.野外工作概述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2)地震波的激发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
激发方式:炸药震源的井中激发、土坑等。
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1)小排列(最常用)3-5m道距、连续观测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2)直角排列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4)环境噪声调查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1)规则干扰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
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能量较强)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与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类似,但有差别:倾角大,反射系数不稳定,会出现反相位现象。
地震资料的采集组合对面波的压制作用:来自地下深处的反射波传到地表时,由于低速带的存在,成近似垂直地面到达接收点,而地震面波等干扰波的传播方向则是沿地表的,组合法能加强垂直传播或近于垂直传播的波,相对削弱水平方向传播的波,这样便提高了信躁比。
观测系统的术语:基准面:地震剖面在0秒时对应的海拔检波道数(N):地震勘探施工中,检波器沿测线等距离布置在地面上的个数,(接收点数),如N=24,48,96。
1024。
道间距(Δx)两个检波器之间的距离,一般Δx=25~100米。
接收距(L) :安排检波器的地表长度, L=(N-1)* Δx放炮形式:(1)中间放炮;(2)端点放炮;偏移距(X1):检波器离开炮点的距离; X1必须是Δx 的整数倍。
X1=0,零偏移距。
排列长度(X):一个炮点与24或更多道检波器所组成的测线段。
当偏移距X1=0时,排列长度为X=L=(N-1)*Δx当偏移距X1不等于0时,X=L+X1最大炮检距(Xmax):炮点到最远检波器的距离,数值上等于排列长度。
多次覆盖多次覆盖:对地下同一反射点,进行重复多次观测多次覆盖目的:突出反射波,压制干扰波,提高资料的信噪比。
它是提高资料信噪比的另一种方法,主要是压制多次波,也是目前野外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动校正速度误差对叠加效果的影响:1.速度准确→同相叠加→叠加后,能量增强。
2.速度偏大→校正不足→叠加后,能量减弱。
3.速度偏小→校正过量→叠加后,能量减弱。
注:如果速度=多次波多速度,将使多次波不是受到压制而是增强了地震资料的处理处理的一般阶段:预处理、参数提取和分析、资料处理静校正处理:井深校正、地形校正、低速带校正井深校正: (式中V 0是低速带波速,V 为基岩波速,h 0+h j 为炮井中低速带厚度,h 是基岩中炸药埋置深度。
此式前面取负号)地形校正:将测线上位于不同地形处的炮点和检波点校正到基准面上 测点高于基准面时为正,低于基准面时为负 ⎥⎦⎤⎢⎣⎡++-=∆)1)(100h v h h v j j τ0001h v =∆τ。
地震勘探技术解析地震勘探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地质勘探方法,通过测定地球中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反射特征,以获取地下构造和岩性信息。
该技术在能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地震勘探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解析。
一、地震勘探技术原理地震勘探技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原理来获取地下构造信息。
当地面上的振动源产生地震波时,这些波将向地下传播,并与地下的不同介质相互作用。
当地震波遇到介质的边界或者地下构造的变化时,会发生反射、折射、散射等现象。
地震勘探技术通过记录、分析这些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可以揭示地下构造、岩性等信息。
地震勘探技术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测线布置、震源激发、地面观测以及数据处理等步骤。
在测线布置阶段,根据勘探目标和地质条件确定测线的位置和方位。
震源激发阶段,通过人工起爆、地震仪等方式产生地震波。
地面观测阶段,利用地震仪等设备记录地震波在地面的振动情况。
数据处理阶段,利用数学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逆推,从而得到地质信息。
二、地震勘探技术应用1. 能源勘探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反射特征,可以确定油气储层的位置、形状以及厚度等重要参数,为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了依据。
2. 地质灾害预测地震勘探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警中。
通过监测地下地层的变化和应力分布,可以提前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 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地震勘探技术可以用于勘察地下地质条件,评估工程地质风险,并为隧道、主体结构等建设提供设计依据。
同时,地震勘探技术也可以用于地下水资源的勘探和评估。
三、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勘探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以下是地震勘探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1. 高分辨率成像未来地震勘探技术将朝着高分辨率成像方向发展,通过提高地震仪的灵敏度和观测密度,实现对地下结构更精确的成像。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等.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 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第一章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
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
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第二章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爆炸时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 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正常时差的定义:第一种定义: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第二种定义: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炮检距相同,但相邻反射点传播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角度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
这一时差是由于界面存在倾角引起的。
绪论部分 地震勘探①它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勘探方法②包括三种方法: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方法、折射波法~、透射波法~③原理是利用地震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至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波形变化的信息推断地下的地层构造和岩性 地震勘探的生产过程及其任务①野外采集工作(在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记录下来)②室内资料处理(利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及计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③地震资料的解释(综合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地下构造特点说明并绘制主要层位完整的起伏形态图件,最后查明含油气构造或者地层圈闭,提供钻探井位) 油气勘探的方法特点方法有:地质法,物探法,钻探法①地质法是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对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了解一个地区有无生成石油和储存石油的条件,最后提出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评价,指出有利地区②物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原理。它是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在地面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③钻探法就是利用物探提供的井位进行钻探,直接取得地下最可靠的地质资料来确定地下的构造特点及含油气的情况。 第一章 地震波运动学 子波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和有限能量的信号称为子波在地震勘探领域中子波通常指的是1—2个周期组成的地震脉冲。 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器的作用,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的波形,成为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这时的地震波也为地震子波。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运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也称为几何地震学 正常时差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波阻抗在声学中把密度和波速的积叫做声阻抗,在地震学中叫做波阻抗。是介质密度和速度的乘积 时距关系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取作坐标原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 振动图记录介质中某点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图形。地震勘探中,每个检波器所记录的,是那个检波器所在之点的地面振动,故各检波器记录的曲线是其所在点的振动图。 波剖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介质中各个质点的位移是不同的,描述质点位移与空间位置关系的图形叫波剖面,也叫波形曲线。 射线(波线)在几何地震学中,描述波动能量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的路径就是射线。 惠更斯原理波前面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看为是新的震源,这些小震源发出的子波波列前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前面 费马原理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与沿其他任何路径的旅行时相比为最小,也是波沿旅行时最小的路径传播 什么是地震波?为什么说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1)波就是振动在介质(空气、水、岩层等)中的传播过程。没有振动就谈不上振动的传播,波也就不存在,振动是波动的震源。而地震波就是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振动。(2)地震波是岩层中传播的,形成弹性波的条件是要有一种能传播弹性振动的介质,并且要在这种弹性介质中激发振动,地震勘探通常是在远离震源外进行接收,因此除震源附近以外的绝大部分地区,岩石都可以近似的看作理想弹性体或完全弹性体来研究,所以地震波实际上是一种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水平界面以及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推导 常规地震勘探中主要研究的介质模型及特点主要有三种:均匀介质、层状介质、 连续介质①均匀介质:认为反射界面R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层内介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V。界面R是平面,界面可以是水平的或倾斜的②层状介质:认为地层剖面是层状结构,每一层内速度是均匀的,但层与层之间的速度不同。这些分界面可以是倾斜的,也可以是水平的。在沉积岩地区,当地质构造比较简单时,把地层剖面看成层状介质是比较合理的③连续介质:认为在界面R两侧介质1与介质2的速度不相等,有突变。但介质1内部的波速不是一个常数,而是连续变化的。最常见的是速度是深度的函数V(z)。 地震波的类型,几种波的射线绘制(透射、折射、反射面波)画图 ①地震波的基本类型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有瑞利面波,拉夫波,斯通利波。面波是只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的介质分界面附近观测到,其强度随离开界面的距离加大而迅速衰减的波。②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的特点,可以把地震波分为: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和折射波 第二章 地震波动力学特征 研究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目的和意义目的:研究地层、岩性、沉积、圈闭甚至直接检测油气。意义①采集方面:激发强的有效波,压制干扰波,记录真振幅②处理上:保持真振幅,使振幅能更好地与界面上下的岩性结合起来③解释上: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的基础;波的对比、追踪的依据;划分岩性、薄层厚度及其纵横向变化、寻找油气的标志。 影响地震波振幅的因素①波前发散:均匀介质中的波前发散,层状介质中的波前发散,连续介质中的波前发散② 波散 ③ 吸收④ 透射损失⑤波的散射⑥反射系数 第三章 地震勘探数据的野外采集 观测系统为了更详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要连续地追踪地下各界面的反射波。就必须沿测线在许多个炮点上分别激发地震波,进行多次观测。每次观测时,爆炸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要保持一定的关系。这种炮点和接收点的关系,称为观测系统 地震测线地震测线是指沿着地面进行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 排列接收段上布设的所有检波器与接收电缆,俗称“排列”。 纵测线当炮点(激发点)和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的测线称为纵测线。 非纵测线当炮点(激发点)和接收点不在测线上,这样的测线叫非纵测线 地震数据采集有几个步骤①地震测量②地震波的激发③地震波的接收 地震勘探野外采集试验工作的内容和步骤1、试验内容包括表层结构、干扰波和环境噪音调查、地层响应特征、激发因素、组合检波、仪器因素、观测系统等。2、步骤:①试验点(段)激发岩性速度、潜水面深度的测定,采用小折射和微测井方法测定低降速带速度、厚度②干扰波调查:主要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及特征。③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④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⑤选择接收的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地震勘探野外采集生产工作的内容和步骤生产工作内容包括:观测系统、激发参数、接收参数、仪器录制参数。步骤①地震测量②地震波的激发③地震波的接收 地震测线的布置原则①根据地质任务,整体规化② 测线尽量为直线,在无法按直测线施工时可采用弯曲测线③ 测线足够长.能控制构造形态和地质目标④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联络测线尽量与主测线垂直,除路线概查外,联络测线应与主测线构成网⑤测线要通过主要探井⑥注意和邻区及早年测线的连接。 第四章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动校正是把炮检距不同的各道上来自同一界面同一点的反射波到达时间,校正为共中心点处的回声时间。就是正常时差校正,对共炮点道集和共深度点道集均可进行。 道切除是为了消除包括噪声的记录开始部分所存在的高振幅,这样可有效避免后续处理时出现的叠加噪声。道切除方法是用零乘需要切除的记录段 反滤波(反褶积)是滤波的一种逆过程。反褶积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可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 反滤波的目的最终目的是抵消大地滤波作用,使地震子波压缩为震源脉冲的形状,形成理想的地震记录。反滤波可以明显提高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还可以短周期鸣震和层间多次波 常规地震资料处理基本任务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差异,消除干扰波,利用有效波的传播规律和野外特定的观测方式,确定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通过地震资料处理的方法,获得高质量的成像剖面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目的和任务目的消除和压制地震记录上的噪声,提高分辨率。获取解释剖面,分析和解释地下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和沉积现象,认识地质规律,指明油气勘探方向 主要任务利用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在电子计算机上对野外地震记录进行有效处理,提供和显示记录中包含的与地下地质体的位置、形态、结构、物质成分等有关的信息,为地震数据的地质解释服务,达到找矿的目的。 波的对比层位追踪(在地震记录仪上利用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反射波的工作)分析研究时间剖面,识别真正来自地下各反射界面的反射波 怎样进行波的对比(波对比的原则)①同相性。来自地下同一性质界面的反射波,在相邻共反射点上的自激自收时间十分接近,极性相同,相位一致②振幅显著增强。采取增强信噪比后,地震剖面反射有效波的能量一般大于干扰背景的能量,反射波的能量较强,振幅峰值突出③波形相似。当传播路径和穿过地层的性质差别较小,同一反射层的波形基本相似④对于可靠反射波,除上三个,还能将这些特征保持一定距离和范围 静校正是研究地形、地表结构对地震波传播时间的影响,把由于激发和接收时地表条件变化所引起的时差求出来,在对其进行校正,使畸变了的时距曲线恢复成双曲线,对地下构造做出准确解释 静校正的目的和意义①目的研究地形起伏、地表低降速带横向变化等因素对地震波传播时间的影响,并进行校正。②意义把由于激发和接收时地表条件变化所引起的时差求出来,在对其进行校正,使畸变了的时距曲线恢复成双曲线,对地下构造做出准确解释 预处理的主要步骤①数据解编②道编辑和道切除③真振幅恢复(增益恢复、球面扩散补偿、吸收衰减补偿)④抽道集 第五章 地震波速度 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过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能有效压制干扰噪声,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质量,特别是压制规则干扰波效果好 叠加速度根据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求得的速度叫做叠加速度 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均方根速度“对于水平层状介质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可用双曲线的时距曲线方程近似地代替”时引入的速度概念 地震测井和声速测井的差异他们都是求取平均速度和层速度的有效方法,他们的差别如下①取得速度资料的方法不同。地震测井记录的信号频率是20~80Hz:声速测井的信号频率为20Hz,两者频率相差1000~250倍。地震测井更接近于地震勘探的实际情况②所得资料不同。地震测井时,如无其它干扰等因素影响,则其所求的平均速度值的绝对误差较,所以精度高。但因为是逐点测量,点距又不能很小,所以划分层速度粗糙。在声波测井中,声波经过岩层总时间用积分方法累积求出,误差随深度增加,所求平均速度绝对误差增大,精度略低。但它是连续测量,接收距又小,能细致划分层速度,能反映地层岩性特点,对地质解释意义较大③工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