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习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10
《诗经》读书笔记800字(精选5篇)《诗经》读书笔记800字(精选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读书笔记800字(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读书笔记1一切都宛若开天辟地期间的原生时代。
一排深青色的芦苇,一条干净见底的河流,一位拥有倾国倾城容颜的绝世佳人。
远离了物欲横流的蜗角虚名蝇营狗苟,彷如世外桃源,恍惚迷离,眼前的事物始终可望而不可即。
没有礼教道德的束缚,也没有法统专制的管约,眼前的一切都是一副淳朴憨厚的原始气息。
秦于华夏边缘,唱响了中华文明边缘的绝唱。
欲接近而不可得的某种东西才是最美的。
这首诗,写爱情,到了某种极致。
诗三百中,论意境,无可出其右。
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
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不散;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止。
淡雅的江南水乡灰色调,勾勒出一副余音旋绕的水墨古画。
尽管在那时江南小镇还未出现,长江流域还未开发。
此时中华文明的中心聚集在黄河流域,三川之地。
而当时这个弱小部落是被压缩在函谷关之内的盐碱地上生存的。
可是后来,这个曾牧猎于东海之滨的东夷民族,亡国殷商弃民颠沛流离西迁、出于戎狄之间的马背部落,在漫长的岁月中,筚路蓝缕开山启林,艰难的在戎狄海洋中杀伐出一片安身立命之地,维系着华夏与蛮夷间脆弱的防线;最终挥师东出函谷关,踏平了山东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中女子之美,远在男子之上。
不得不承认这是那男人用自己的才情和思念喂哺出来的。
芦苇随风轻轻跌落,爱情翻滚如雪涌,最终却成为了绝望的宿命。
连同登彼岸的资格也不获取。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寻访贤人之说。
真相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传达出的情感。
寻找事业和寻找爱情的道路一样艰难困苦,途中必是渺茫忙碌怪石嶙峋。
《诗经》读书笔记阅读《诗经》的读书笔记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年间的作品,共305篇。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对我国两三千年以来的文学进展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也是很宝贵的古代史料。
《关雎》是《诗经》全书的第一篇,选自《诗经。
周南》。
它是描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姑娘的一往情深的追求,并运用了比方,起兴的修辞手法和重章复唱的结构形式,胜利的表达了朴实的情感,并对这种朴实的情感绽开了大胆的表露,将仆人公追求爱情的炽烈专一表现的淋淋尽致,极大地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
我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能身有体会到其中,咀嚼着诗歌每一个字,都能深深的感受到男子追求姑娘的美妙。
在生活中,时间对每个人的说都是特别重要的,所谓"珍惜好每一分,利用好每一秒,不留一点圆满'。
《采葛》选自《诗经。
玉风》,在读这篇诗歌时,知道时间的短暂,与其去想思念和苦痛带来的无尽铺张,还不如珍惜当前时刻,把该做的事情,不留到明天,已作出的承诺及早兑现。
诚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
诚信是人与人交往中必需的品质;诚信是人们在社会中的通行证;诚信是古老的道德范畴,是每个人都应当拥有的优秀品质。
在选自《诗经。
邶风》的《静女》中最能体现出来。
这篇诗歌主要描写的是一个男孩接受了一个女孩子的邀请,男孩早早的就来到了约会地点,等了很久都不见女孩身影,怕自己记错时间失信与她,又怕女孩不守承诺,其实女孩早就来了,只是始终在观看他。
可见,重承诺,讲诚信,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无论爱情还是抱负,一旦目标确定,就要坚持究竟。
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行以主观武断,意气用事。
冥冥之中,总会有一双双眼睛看着我们,总会有一种力气在呼唤我们,激励我们,这个力气就是诚信,这个力气就是信任。
人生的道路上不行能一帆风顺,不行能时时到处事事顺心如意,总会有坎坷,困难挫折,不幸。
就像《柏舟》中写到的是君子怀才不遇,受小人欺辱的内伤心苦和妻子被丈夫遗弃而不甘屈服的忧愤。
第二章·《诗经》教材梳理《诗经》:《诗经》是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收入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305篇。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160篇,多为春秋民间所作。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大雅31篇,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74篇,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朝会宴飨时用。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用诗和传诗:用:礼乐文化的组成(典礼、讽刺、娱乐);政治外交中运用;在著述中引用等。
传:汉代出现了四家诗,其中鲁、齐、韩三家在西汉为官学,后亡佚,鲁人毛亨和毛苌的“毛诗”在东汉由郑玄作笺后盛行流传至今。
《诗经》的内容: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其中《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被认为是周族史诗,反映了西周的开国历史。
2、农事诗,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等,如《七月》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
3、宴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题,反映上层的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
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
4、怨刺诗,反映丧乱,针砭时弊。
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
“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所作,讽喻劝诫、借古讽今,如《荡》《正月》《民劳》等。
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更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
这些被称为“变风”、“变雅”的作品,是政治昏庸和社会黑暗的产物。
5、战争徭役诗,战争诗,一部分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等。
更多的战争诗则表现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3单元课堂笔记新版本单元主要内容为《诗经选编》和《诗经的世界》。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怀。
第一课:《采薇》这首诗是一首写女子思念爱人的诗。
女子在田间采薇花,不禁想起了远方的爱人,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情的内心世界。
第二课:“关雎”这是一首描写周朝宫廷习俗的诗歌,通过描述宫廷宴会和女子间的爱情纠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心理。
第三课:“桃夭”这首诗描绘了桃树开花的美景,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深深地爱慕着这片美丽的大地。
第四课:《伐檀》这是一首描写古代的战争场景的诗歌。
诗中写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伤害,以及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第五课:“大雅·文王”这是西周时期的一首颂歌,歌颂了文王的美德和对人民的关心。
这首诗通过赞美文王的方法,表达了对领导者的敬仰之情。
第六课:“关雎”这首诗与我们第二课学的“关雎”内容相似,但是词句略有不同。
通过比较这两首诗,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版本的《诗经》之间的差异。
第七课:“召南·依依”这首诗描绘了婚礼的场景,表达了新娘对婚姻的期待和美好的愿望。
第八课:《氓》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年轻人的贫困生活,以及他对于生活的无尽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述贫穷人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贫穷人的同情与关怀。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怀。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诗经》,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还学到了一些阅读和理解诗歌的方法。
首先,要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感表达。
其次,要注意课文中的一些重要词句,通过分析词句的意义和运用,来推测诗歌的意境。
此外,要注意理解作者的态度和情感,通过揣摩作者的用心和意图,来理解诗歌更深层次的意义。
要想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水平,还需要多读诗歌,多欣赏一些经典的作品。
通过阅读和比较不同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独特魅力。
第二章诗经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的内容: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一.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大学1500字读书笔记(通用5篇)大学1500字读书笔记篇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过去数千年,但依然能在我们耳边回响。
如果说有一本书能够读一辈子,那么我认为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的诗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收集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有对爱情的期望,有对劳动的赞美,有征夫对故土的怀念,还有受欺压者的愤慨。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周王室的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多为贵族所做,为了祈祷丰年,歌颂祖德。
颂,就是宗法制的体现,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有对爱情的期望,有对劳动的赞美,有征夫对故土的怀念,还有受欺压者的愤慨。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周王室的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多为贵族所做,为了祈祷丰年,歌颂祖德。
颂,就是宗法制的体现,都为宗庙祭祀的歌曲。
正如我们课堂上所学,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就是指铺陈,我们从小听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是用了这种手法,直接表现自己的情感;比就是打比方,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将卫国女子的风情写了出来;兴就是起兴,先言他物,后吟所咏之物,“野有蔓草,零露漙兮”,用蔓草和露珠将对爱情的浪漫和自由显现出来,对诗歌渲染气氛,创造与众不同的意境有很大作用。
爱情,是《诗经》一个很优美的主题,千年之前的情侣追求着自己爱情的自由,浪漫。
如果说有一种情感能一直延续下去——那就应该是爱情的纯洁和美好。
如《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描写男女相互赠礼来表达对对方的爱,用“琼琚”“琼瑶”“琼玖”来强化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一再表白。
亲情,在中华民族的传承中从未中断,《常棣》中“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讲兄弟之间比作常棣花,花托花蒂相互衬托,常棣花显得更加的光灿鲜艳,兄弟之间也更加亲密。
《诗经》的优秀读书笔记《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相关读书笔记内容,一起来看看!篇一:诗经读书笔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 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
秦风。
蒹葭》。
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
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
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
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诗经重点知识点总结
诗经的作者
诗经的作者是众说纷纭的,古人认为是周代的诸侯和贵族们所撰写的,而现代学者们则普遍认为诗经的作者可能是多个人,且时间跨度较长。
无论是谁写的,诗经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诗经的内容
诗经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人的生活、社会风尚、风土民情等方面展开。
它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的状况。
这些诗歌既有赞美和歌颂之情,也有抒发情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诗经的体裁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类诗歌。
风是古代民歌的代表,雅是宫廷雅乐的诗歌,颂是用来歌颂君王功绩的诗歌。
这三类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各自的特点,突出了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诗经的语言
诗经的语言是古代中国的古文,它具有古朴简练的特点,字里行间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通过阅读诗经,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雅士们对言辞的精雕细琢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经的文化价值
诗经以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古代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记录,还体现在对中国古代思想、道德、伦理和审美情趣的传承。
它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学习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还能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诗经也能激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自信。
总之,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座瑰宝,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学习诗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程中,涉及了《诗经》的两首篇章,这里为您列举一下这两首诗经的一些知识点:
1. 《关雎》
- 这是《诗经》中的一篇爱情诗,通过男女之间的对话,描绘了相思之情。
- 描述了在旧时节日祭祖之际,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
- 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独特的婚姻制度和恋爱观念。
- 诗歌结构上使用了回文对仗的手法,使得整篇诗歌形式完整。
2. 《羔裘》
- 这是《诗经》中的一篇赞美诗,是一首以颂扬豪华和荣耀为主题的诗歌。
- 描述了国君到达盛大宴会的场面和各种豪华的礼物。
- 通过描绘盛宴和礼物的奢华,表达了国君的权威和尊贵。
- 诗歌结构上使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整篇诗歌形式较为完整。
这些是《八年级下册语文》中,《诗经》的两首篇章《关雎》和《羔裘》的一些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诗经,不仅有助于了解古代文化和诗歌创作风格,还能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笔记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笔记1本周学习旅鼠之谜时,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交流含“鼠“字的成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出示的旅鼠和北极的图片,让学生对旅鼠有个直观的了解,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也吸引了学生好奇的目光,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研读课文。
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时,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采用了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几个问题都由集体智慧来归纳总结了。
自定义动画生动地再现了旅鼠繁殖能力强的特点。
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来思考问题。
收集的其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了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奇异现象,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素材。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能成功地运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来写其他动物的奇异现象。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口头表述不清晰;解读课文的思维不够开阔。
如果让学生以“我是旅鼠”的身份来自我介绍,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一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趣味性,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敢说、多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笔记2学习这篇文章,一要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二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求知欲和探究学习的欲望。
三要与其他课文相参照,把各部分内容串联起来作全面深入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
可以通过用读故事的`方法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
那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理解了本文带给我们的只有通过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的新的探究科学和思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笔记3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讲授时更注重的是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本领智慧。
学习目标设计为:1.指导学生朗读,力求读得活灵活现,再现人物之奇和语言之奇。
《诗经》1.诗经的来源①采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男女有怨恨,想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②献诗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国语。
召公》)“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艺文志》)③删诗说(有待考证)“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史记·孔子世家》)“《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有三百五篇。
”(《东汉。
王充。
论衡。
正说》)成形来自官方力量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收集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无法了解风雅颂在各自音乐上的特色了。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计160篇。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雅:小雅74篇、大雅31篇,计105篇。
雅即正,是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计40篇。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3.诗经的功用诗三百从汉武帝时期改为诗经乐歌各地典礼一部分娱乐表达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贵族教育的文化教育,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须得文化素养,这种教育有美化语言的作用,“赋《诗》言志”孔子:“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翻译: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让他去处理政务,可是不能完成任务;让他出使诸侯国,却不能独立应对;读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
《礼记。
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歌”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赋诗言志和断章取义《春秋左传昭公十六》夏四月,郑六卿饯宣子于郊。
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
”子齹赋《野有蔓草》。
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
”子产赋郑之《羔裘》。
宣子曰:“起不堪也。
”子大叔赋《褰裳》。
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于他人乎?”子大叔拜。
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不有是事,其能终乎?”子游赋《风雨》,子旗赋《有女同车》,子柳赋《萚兮》。
宣子喜曰:“郑其庶乎!二三君子以君命贶起,赋不出郑志,皆昵燕好也。
二三君子,数世之主也,可以无惧矣。
”宣子皆献马焉,而赋《我将》。
子产拜,使五卿皆拜,曰:“吾子靖乱,敢不拜德?”宣子私觐于子产以玉与马,曰:“子命起舍夫玉,是赐我玉而免吾死也,敢不藉手以拜?”译文:夏季,四月,郑国的六卿为韩宣子在郊外饯行。
韩宣子说:“请几位大臣都赋诗一首,起也可以了解郑国的意图。
”子齹赋《野有蔓草》。
韩宣子说:“孺子好啊!我有希望了。
”子产赋郑国的《羔裘》。
韩宣子说:“起是不敢当的。
”子太叔赋《褰裳》。
韩宣子说:“有起在这里,难道敢劳动您去事奉别人吗?”子太叔拜谢。
韩宣子说:“好啊,您说起了这个!要不是有这回事,能从始至终地友好下去吗?”子游赋《风雨》,子旗赋《有女同车》。
子柳赋《萚兮》。
韩宣子很高兴,说:“郑国差不多要强盛了吧!几位大臣用国君的名义赏赐起,所赋的《诗》不出郑国之外,都是表示友好的。
几位大臣都是传了几世的大夫,可以不再有所畏惧了。
”韩宣子对他们都奉献马匹,而且赋了《我将》。
子产拜谢,又让其他五个卿也都拜谢,说:“您安定动乱,岂敢不拜谢恩德!”韩宣子用玉和马作为礼物私下拜见子产,说:“您命令起舍弃那个玉环,这是赐给了我金玉良言而免我一死,岂敢不借此薄礼表示拜谢!”《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译文:野外野草滋蔓,露水成珠圆圆。
有位美丽的人儿,眼波顾盼生香。
有缘不期相遇,令我称心如意。
野外野草如茵,露水密密晶莹。
有位俏丽的人儿,清纯如水波飞扬,不期让我遇到,快乐和我分享。
注释:野:郊外田野。
蔓:音万,茂盛。
漙:音团,形容露水多。
清扬:形容眼睛清澄明亮。
瀼:音瓤,形容露水多。
邂逅:没有事行相约,碰巧相遇。
适:恰好符合。
臧:音脏,好,善。
零:落。
漙(tuán):同“团”,意思是圆圆的露珠儿,形容露水结成水珠。
以上两句以相遇的地点起兴,点明了时间——野草蔓生,是春夏之交;露珠晶莹,则是清晨的特征。
清扬:清明,形容眼珠灵活有神。
婉:美丽。
上两句描绘女子的貌美,大意是:有一位美人眼珠滴溜溜的,实在漂亮。
瀼(ráng)瀼:露水多的样子。
偕:同。
臧:善,好。
偕臧,相爱。
《诗经·郑风·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侯。
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
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译文:穿着羊羔皮袄去逍遥,穿着狐皮袍子去坐朝。
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忧心忡忡整日把心操。
穿着羊羔皮袄去游逛,穿着狐皮袍子去朝堂。
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想起国家时时心忧伤。
羊羔皮袄色泽如脂膏,太阳一照闪闪金光耀。
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心事沉沉无法全忘掉。
注释:羔裘:羔羊皮袄。
濡:音如,湿,润泽。
洵:音询,诚然,的确。
不渝:不变。
豹饰:用豹皮作为皮袄袖口的装饰。
孔武:很威武。
邦:邦国。
司直:负责正人过失的官吏晏:鲜艳。
三英:皮袄上装饰。
彦:俊美杰出的才德之人。
《诗经·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译文:你要是爱我思念我,就提起衣裳趟过溱河。
你要是不思念我,难道就没有人喜欢我?轻狂的小子呀,狂妄又笨拙!你要是爱我思念我,就提起衣裳趟过洧河。
你要是不思念我,难道就没有男子喜欢我?轻狂的小子呀,狂妄又笨拙!注释:1.子:你。
惠:爱也。
一说真心实意。
2.褰(qiān):揭起,用手扯起。
裳(cháng):下身衣裳。
古时衣服,上曰衣,下曰裳。
溱(zhēn):水名。
出于河南密县,下与洧水合流。
3.我思:思我。
4.狂:通“狡”。
《广韵·巧韵》:“狡,狂也”。
狂童:同“狡童”,坏小子,狂妄傲慢的家伙。
一说痴呆为狂,狂童即傻小子。
也且(jū):语气助词。
5.洧:水名。
当时郑国有两河流:溱与洧。
《诗经》中有一篇《溱洧》诗,就是描写在溱洧河畔男女聚会的盛况。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译文:风吹雨打多凄凄,雄鸡啼叫声不停。
既已见到意中人,心中怎能不宁静!风吹雨打多潇潇,雄鸡啼叫声不停。
既已见到意中人,心病怎能不治好!风吹雨打天地昏,雄鸡啼叫声不停。
既已见到意中人,心中怎能不欢喜!注释:①凄凄:凄凉冷静。
②喈喈( jiē):古读如:“唧”,“喈喈”犹“唧唧”。
象声词,鸡呼伴的叫声。
上两句是兴。
它创造了一个孤寂悲凉的气氛,烘托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凄苦心境。
③既:终于,用在这里颇有“突然”的意味。
君子:妻称丈夫。
④云:语助词。
胡:何,怎么。
夷:平。
指心情由焦虑到平静的变化。
⑤潇潇(xiāo):形容风雨声猛烈而急促。
⑥胶胶:古读如:“鸠”,胶胶:《广韵·五肴》引作“嘐嘐(交jiao)”象声词,鸡呼伴的叫声。
⑦瘳( chōu):愈,病好了。
这里指心情一下子变得愉快了,如陡然病愈。
⑧晦:夜晚。
这句说,风紧雨急,天色阴沉,就象夜晚。
《国风·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译文:有位姑娘和我在一辆车上,脸儿好像木槿花开放。
跑啊跑啊似在飞行,身佩着美玉晶莹闪亮。
姜家大姐不寻常,真正美丽又漂亮。
有位姑娘与我一路同行,脸儿像木槿花水灵灵。
跑啊跑啊似在飞翔,身上的玉佩叮当响不停。
姜家大姐真多情,美好品德我常记心中。
注释:①同车:一说男子驾车到女家迎娶。
②舜:植物名,即芙蓉花,又名木槿。
华、英:花。
③琼琚:美玉④孟姜:毛传“齐之长女。
”排行最大的称孟,姜则是齐国的国姓。
后世孟姜也作为美女的通称。
⑤洵:确实。
都:闲雅。
⑥行:音航。
⑦将将(qiāng枪):即“锵锵”,玉石相互碰击摩擦发出的声音。
⑧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
《国风·郑风·萚兮》萚兮萚兮,风其吹女。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
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译文:枯叶呀枯叶,风吹动了你。
兄弟们呀,唱起你的歌,我来应和!枯叶呀枯叶,风吹落了你。
兄弟们呀,唱起你的歌,我来收束。
注释:①萚(tuî拓):脱落的木叶。
②女(rǔ汝):同“汝”。
③倡:同“唱”。
一说倡导,④漂:同“飘”。
⑤要(yāo腰):成也,和也,指歌的收腔。
《周颂·我将》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既右飨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译文:我把祭品献上.有牛又有羊,保佑我们吧,上苍! 各种典章我都效法文王,盼着早日平定四方。
伟大的文王,请尽情地享用祭品。
我日日夜夜,敬畏上天的威命,保佑我大功告成。
注释:⑪我:周武王自称。
将:捧。
享:献祭品。
⑫右:通“佑”,保佑。
⑬仪式:法度。
刑:通“型”,效法。
典:典章,法则。
⑭靖:平定。
⑮伊:语助词。
嘏(jiǎ):大,伟大。
⑯既:尽。
右:助。
朱熹《诗集传》则以为神灵“降而在祭牛羊之右”。
飨(xiǎng):享用祭品。
⑰于时:于是。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左传襄二十七年》“齐庆封来聘,其车美。
孟孙谓叔孙曰:“庆季之车,不亦美乎?”叔孙曰:“豹闻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
’美车何为?”叔孙与庆封食,不敬。
为赋《相鼠》,亦不知也。
”《国风·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译文:看那老鼠有张皮,却见有人没威仪。
却见有人没威仪,为何还活不倒毙!看那老鼠有牙齿,却见有人无廉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