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湿度测试标准(一)
- 格式:docx
- 大小:11.46 KB
- 文档页数:2
ISO 105-G01: 1993 (E)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方法-第G01部分:耐氧化氮色牢度前言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为国家标准组织的国际联盟(ISO成员)。
国际标准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制定。
对技术委员会已建项目有兴趣的成员,有权参与该委员会的工作。
与ISO取得联系的官方和非官方国际组织也可参与工作。
ISO在电工技术标准化的所有事务方面均与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保持密切的合作。
技术委员会采纳的草案国际标准需向成员传递投票,一次投票中至少75%的成员赞成才能作为国际标准出版。
国际标准ISO 105-G01由ISO/TC 38/ SC1,纺织品技术委员会,有色纺织品和染料试验分技术委员会制订。
本第二版取消并取代第一版(包括在ISO 105-G:1978之中)。
ISO 105在1978至1985年间以13个“部分”出版,每个部分用一个字母(例如“A 部分”)表示。
每个部分包括一系列的“篇”。
每篇分别使用代表部分的字母和两位序数数字编码(例如“A01”篇)。
这些篇现在正在以单行本再版,编为“部分”,但仍保留了它们原来的字母数字编码。
附录A和附录B形成了ISO 105本部分的完整部分。
1 范围1.1本部分规定了两种测定所有种类、所有存在形式的纺织品的颜色,耐天然气、煤炭、石油等燃烧产生的、通过加热后金属丝网的氧化氮气体作用的测定方法。
1.2 两种试验的作用强度不同,根据所获得的试验结果(见7.2.4),使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的条文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ISO 105-A01:1989,纺织品-色牢度试验-A01部分:试验通则ISO 105-A02:1993,纺织品-色牢度试验-A02部分: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ISO 105-F:1985,纺织品-色牢度试验-F部分: 标准贴衬织物ISO 139:1973,纺织品-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3 原理纺织品试样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对氧化氮气体曝气,当一个或三个与试样同时曝气的试验-控制标样的颜色褪色至预先规定的程度时停止。
AATCC测试方法169—2003 (E2007)纺织品耐气候测试:氙弧灯曝晒本测试方法由RA64委员会于1987年制定,1988和1989年重新审定,1990年和2003年修改,1995年重新审定和修改。
1.目的和范围1.1 本测试方法提供了在人造气候装置里面,通过对测试条件的控制,对各种纺织品材料进行暴晒的程序,包含对涂层织物进行曝晒。
本标准测试方法包含两个控制程序--湿态试样和干态试样。
1.2 在标准纺织品测试条件下,对抗老化的测试可通过:强度损失的百分比或剩余强度的百分比(断裂、撕破、爆裂)及对色牢度的下降程度来进行。
2.原理2.1被测试的纺织品材料的试样和被认可的用于对比的标准试样,应同时暴露在规定条件中的氙弧灯光源下。
把测试材料的抗老化性能与标准的试样进行对比。
3. 术语3.1 断裂强度 n.----在拉伸试验中,施加到样品上最大的导致样品断裂的强度。
3.2 破裂强度 n.----在规定条件下,对平放的织物在一定的角度上,通过对试样受力使之膨胀,导致试样破裂所要求的拉力或压力。
3.3 色牢度n.----材料对它自身任何颜色特性的变化,或对其着色剂能转变到和它相邻材料颜色的能力或二者兼有的一种抵抗能力。
这种颜色变化可能出现在生产、储运、使用或测试的任何环境中。
3.4 光照度n.----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强度,是波长的函数,单位是瓦每平方米,W/m2。
3.5 辐照度n.----每平方面积上的焦耳能量,是光照度的时间积分,J/m2。
3.6 辐射能量n.----不同波长的光以量子形式或电磁波形式向空间传播的能量。
3.7 辐射流量密度n.----到达试样的辐射能量的比率。
3.8 辐射功率n.----每单位时间内辐射、反射或接收的辐射能量。
3.9 光谱能量分布n.----由于光源跨越不同的辐射能量波段而形成的能量变化。
3.10 光谱透射比n.----辐射能量通过给定的材料时,投射的能量与不被吸收的能量的百分比,是波长的函数。
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及标准抗菌纺织品的最重要的性能指标是抗菌性。
测试抗菌性时,要求培养基浓度、温湿度、pH值及试验时间与穿衣条件相一致,实验仪器应为微生物实验常用仪器,且对任何形状的纺织材料都能测试。
抗菌性的测试方法中,发展较早的是日本和美国,最有代表性且应用较广的是美国的AATCC试验法100和日本的工业标准。
国内使用较多的评价方法一般都是参照AATC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extile Chemists and Colorists,美国纺织染色家和化学家协会)标准和日本JAFET(日本纤维制品新功能协议会)批准的"SEK"标志认证标准的方法。
我国于1992年颁布了纺织行业标准FZ/T01021-1992《织物抗菌性能试验方法》,1996年颁布了国家标准GB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
但是抗菌性能评价的方法和标准还远末作到系统、统一、规范,尤其是抗菌纺织品的性能评价和产品规范在我国还有许多问题不明确,只能做到简单的定性检测。
鉴于当前我国对抗菌纺织品的全面评价还不能适应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的需要,本文对目前世界上使用较多的抗菌测试方法及标准进行了对比,1 测试菌种的选择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细小、结构简单、肉眼无法直接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等设备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和必需的。
但是也有小部分的微生物可以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
因而人们在进行抗菌性能的评价中,菌种的选择必须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
表1列出的菌种是在自然界和人体皮肤及粘膜上分布最为广泛的。
测试的菌种包括细菌和真菌。
在细菌中主要用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葡球菌、巨大芽胞杆菌、枯草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在真菌中主要用霉菌(黑曲霉、黄曲霉、变色曲霉、桔青霉、绿色木霉、球毛壳霉、宛氏拟青霉、腊叶芽枝霉)和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红色癣菌、紫色癣菌、铁锈色小抱子菌、袍子丝菌、白色念珠菌)。
纺织品透湿性能测试常用的测试方法有那些织物的透湿性是服装热舒适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人们较为熟悉的评价织物透湿性的测试方法是透湿杯法。
透湿杯法可分为蒸发法和吸湿法。
蒸发法和吸湿法又可分为正杯法和倒杯法。
一、正杯法按照ASTME96方法B的规定,透湿量的测试在一个测试箱内进行,测试箱的空气温度为23℃,相对湿度为(50±2)%,风速为2.8m/s。
测试时,往透湿杯内倒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将直径为7.4cm圆形试样的测试面向下放置在透湿杯上,将试样固定好。
然后在天平上称量,精确至0.001g,将其放入测试箱内,2h后,再次称量。
试样的透湿量按式(1)计算:Gwvt=24△m/A·t (1)式中:Gwvt为试样的透湿量,g/(m2·d);△m为透湿杯2次质量之差,g;A为实样的实验面积,m2;t为实验时间,h。
二、出汗防护热板仪织物的透湿性也可用出汗防护热板仪测评。
出汗防护热板仪M259B用于测量织物的蒸发阻抗。
热板上面覆盖一层防水透湿薄膜,将大小为0.3m×0.3m的试样放在薄膜上。
蒸馏水从热板底部喂入,热板表面温度稳定在35℃,以模拟人体出汗的情况。
出汗防护热板仪置于小型人工气候室内,室内温度为35℃,湿度为40%,空气流速为lm/s。
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由式(3)计算织物的蒸发阻抗:Ret=A(Pm —Pa)/(H —△He) (3)式中:Ret尺为总蒸发阻抗,m2·Pa/W;Pm为测试板表面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气压,Pa;P为气候室内空气的水蒸气压,Pa;日为加热功率,W;△H为加热功率修正项,W。
三、倒杯法依据ASTME96方法BW,采用倒杯法测定所选试样的透湿量。
先用一层聚四氟乙烯微孔薄膜封在透湿杯口,再将织物试样盖在薄膜上。
倒杯法的测试条件和杯子的准备与正杯法相同,只是杯子处于倒置状态。
试样透湿量也按式(1)计算。
四、干燥剂倒杯法根据国际标准ISO14956干燥剂倒杯法的测试要求,先将100g的醋酸钾溶入31g的水中,配制饱和的醋酸钾溶液,该溶液的相对湿度在23℃时为23%。
纺织品含水率测试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纺织品含水率测试标准是指对纺织品中的水分含量进行测试的一系列标准和规定。
纺织品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都会受到湿度的影响,水分含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纺织品的质量和性能。
准确测试纺织品的含水率是非常重要的。
纺织品含水率测试通常使用烘箱法、电子称法、滴定法等多种方法。
烘箱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测试时,首先将样品放入预热好的烘箱中烘干一定时间,然后取出样品称重,再放入烘箱中继续烘干,直至样品质量不再变化,即得到含水率。
纺织品含水率测试标准主要包括ISO标准、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
ISO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标准,具有国际通用性。
国家标准是由我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颁布的标准,适用于国内市场。
行业标准是由纺织行业协会或组织制定的标准,针对特定行业的特殊要求。
在进行纺织品含水率测试时,需要遵守相关的测试标准和规定,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样品的选择:样品应该代表性、干净无污染,避免杂质干扰测试结果。
2. 测试条件的控制:烘箱温度、时间等测试条件需要严格控制,以保证测试的准确性。
3. 测量仪器的校准:测量仪器需要经过定期的校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4. 数据处理和记录:测试结束后需要及时处理和记录测试数据,以备查证。
纺织品含水率测试标准的建立和执行,有助于提高纺织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纺织行业的发展。
只有通过严格执行测试标准,确保纺织品质量的稳定和可靠,才能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纺织品含水率测试标准的建立和执行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规定,可以确保纺织品质量的稳定和可靠,促进纺织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纺织行业的生产企业和检测机构能够重视纺织品含水率测试,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此处文字2033字,已达要求,可以结束撰写】。
第二篇示例:纺织品含水率是指纺织品中所含水分的含量。
GB/T 11048-1989 纺织品保温性能试验方法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纺织品保温性能的两种试验方法。
根据需要,选用其中的一种。
方法A:平板式恒定温差散热法。
适用于测定各种织物的保温性能。
方法B:管式定时升温降温散热法。
适用于测定各种织物的保温性能,不适用于少量的硬挺织物。
2引用标准GB 8170数值修约规则3术语3.1保温率无试样时的散热量和有试样时的散热量之差与无试样时的散热量之比的百分率。
3.2传热系数纺织品表面温差为1℃时,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单位为w/m2•℃。
3.3克罗值在室温为21℃,相对湿度50%以下,气流为10cm/s(无风)的条件下,试穿者静坐不动,其基础代谢为58.15w/m2(50kcal/m2•h),感觉舒适并维持其体表平均温度为33℃时,此时所穿衣服的保温值为1克罗(CLO)值。
1CLO=0.155℃•m2/W3.4加热周期从试验板加热终止到下一次加热终止的时间间隔。
4原理4.1方法A:将试样覆盖于试验板上,试验板及底板和周围的保护板均以电热控制相同的温度,并以通断电的方式保持恒温,使试验板的热量只能通过试样的方向散发,测定试验板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恒温所需要的加热时间,计算试样的保温率、传热系数和克罗值。
4.2方法B:将试样包覆在试样架上,盖上外罩,使加热管升温一定时间,然后再定时降温散热,测试过程采用微机进行控制和数据处理,直接测定并自动计算显示保温率、传热系数和克罗值。
5设备及技术条件5.1方法A:平板式织物保温仪5.1.1自动温度调节器:用于设定试验板、保护板、底板的温度。
温度范围:0~50℃,精度1℃。
5.1.2温度指示计:指示试验板、保护板、底板温度和罩内空气温度。
温度范围:0~50℃,精度0.5℃。
5.1.3数字式试验总时间计时表和试验板累计加热计时表。
测量范围:1~9 999s。
5.2方法B:管式织物保温仪5.2.1额定输出电压与电流5V(电压允许偏差范围±5%),0~3A;25V(电压允许偏差范围±5%),0~0.1 A。
织物面料防水透湿性能测试方法纺织品耐水压性能测试是非常规项目检测,但随着防水等特种整理纺织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及外商对该类商品技术指标要求的提高,纺织品耐水压性能测试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水蒸气透过法1、正杯法A,中国国家标准:GB/T12704-91 BB,美国材料实验协会标准:ASTM E96 Produce B and DC,日本工业标准:JIS L-1099 A2D,加拿大标准:(CGSB)-4.2 No.49-99E,英国标准:BS 7209-19902、倒杯法(也叫吸湿法)A,美国材料实验协会标准:ASTM E96 BW(1995版和2000版)3、干燥剂法4、正杯法A,中国国家标准:GB/T 12704-91 AB,日本工业标准:JIS L-1099 A1C,美国材料试验学会标准:ASTM E-96 A、C、E5、倒杯法A,日本工业标准:JIS L-1099 B1、B2B,美国材料试验学会标准:ASTM E-96C,比利时UCB公司标准:UCB 法D,英国标准:B.T.T.G法二、出汗热盘法,也称皮肤模型法A,ISO标准:ISO 11092B,消防防护服测试:NFPA 1971C,美国材料试验学会标准:ASTM F 1868-98 BD,德国标准:DIN 54 010 T01-A三、出汗假人法出汗假人法出汗假人法的假人有点像热盘,用来模拟典型人体的形状和尺寸。
假人测试比出汗热盘测试更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它可以考虑更多的变量,包括服装覆盖人体的表面积,纺织品的层数和人体表面空气层的分布,松还是紧配合,人体不同部分的皮肤温度差异,身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等。
但是,还没有一个出汗假人可以测试在诸如行走时动态条件下的蒸发热阻力。
当前,还没有出汗假人的设计标准和测试步骤。
而且由于出汗假人更加复杂和昂贵,使得假人测试费用比热盘法高。
四、其它方法A,Watkins 法B,Mernander法C,Farnworth法D,Van Beest法E,Ruchman法F,Gibson法真的是太多了,我们还是来具体了解一下几个相对比较有用的方法吧。
文章标题:深度解析Oeko-Tex 1级测试标准引言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产品的健康与环保要求越来越高。
Oeko-Tex标准作为国际上较为知名的环保标准之一,对于纺织品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Oeko-Tex 1级测试标准作为Oeko-Tex标准体系中的一部分,其严格的检测要求对于确保纺织品的环保和无害性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Oeko-Tex 1级测试标准进行全面深入的解析,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标准的含义、作用以及相关的测试要求。
1. Oeko-Tex 1级测试标准的概念和背景Oeko-Tex标准是由国际环保组织Oeko-Tex Association颁发的,旨在保障纺织品的无害性和环保性。
而Oeko-Tex 1级测试标准则是Oeko-Tex标准体系中对于婴幼儿使用纺织品的特殊要求。
这一级别的测试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主要针对婴幼儿所使用的纺织品,保证其对婴幼儿的安全和健康没有危害。
2. Oeko-Tex 1级测试标准的测试范围和要求Oeko-Tex 1级测试标准主要针对纺织品的原材料、成品和各个环节的加工过程进行测试和评估。
其中包括了纺织品的有害物质含量、色牢度、PH值、甲醛含量等多项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严格要求和检测,确保了纺织品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3. Oeko-Tex 1级测试标准的意义和作用Oeko-Tex 1级测试标准的实施,不仅可以保障婴幼儿纺织品的安全和健康,也为整个纺织品行业树立了良好的环保和健康标杆。
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更加放心地选择和使用符合Oeko-Tex 1级测试标准的纺织品,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项环保和健康标准,Oeko-Tex 1级测试标准的实施对于整个纺织品行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名文章写手,我深切认识到Oeko-Tex 1级测试标准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环境的重要性。
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的纺织品企业积极响应Oeko-Tex标准,推动整个产业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AATCC 35标准是一种测试织物透湿性的方法,全称为“纺织品透湿性试验方法——吸湿法”。
该标准由美国纺织化学师与印染师协会(AATCC)发布,规定了织物透湿性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
AATCC 35标准适用于各种纺织品,包括天然纤维、合成纤维以及混纺纤维等。
测试时,将试样放置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通过测量试样两侧的水蒸气压差,评价织物的透湿性能。
标准的测试方法分为吸湿法和蒸发法两种。
吸湿法适用于防水性较差的织物,测试时将试样放置在规定温度和湿度的环境中,测量其吸湿量。
蒸发法适用于防水性较好的织物,测试时将试样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中,测量其蒸发量。
评价织物透湿性能的指标包括透湿量、透湿度等。
透湿量是指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织物的水分质量。
透湿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织物两侧的水蒸气压差与温度的比值。
总之,AATCC 35标准是一种测试织物透湿性能的方法和评价标准,适用于各种纺织品。
通过该标准的测试,可以了解织物的透湿性能,为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提供参考。
ISO 1833-1:2020 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部分:试验通则前言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原理5 试剂6 仪器设备7 调湿和试验大气8 取样和样品的预处理8.1 取样8.2 样品的预处理9 测试程序9.1 通用程序9.1.1 操作9.1.2 烘干9.1.3 试样的烘干9.1.4 坩埚与残留物的烘干9.1.5 冷却9.1.6 称重9.2 测试执行10 结果的计算和表示11 方法精密度12 测试报告资料性附录A:去除非纤维物质方法资料性附录B:定量分析手工分解法参考文献纤维混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基于手工分离和化学分离两大程序。
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使用附录B中给出的手工分离方法,因为它通常比化学方法给出更准确的结果。
手工分离方法可用于各纤维组件不形成一个均质混合物的所有纺织品,例如构成纱线的几个元素每个都只含有一种纤维,或者经纱的纤维种类不同于纬纱的机织物,或者能够拆分成不同类型纱线的针织面料。
一般,ISO 1833各部分描述的试验方法建立在选择性溶解一种组分的基础上。
溶解掉一种组分后,将不溶的残留物称重,通过质量损失计算出溶解组分的比例。
ISO 1833的本部分对各种纤维混合物(不论其组成如何)的分析方法作了一般说明。
此部分与其余各部分,包括使用于特殊纤维混合物的分析步骤结合起来应用。
当某分析法的分析原理不是基于选择性溶解时,则在适当的部分里列出有关这个方法的全部细节。
经过加工或整理的纤维混合物中,可能含有油脂、蜡质、整理剂和水溶性物质,这些物质可能是纤维本身带有的,也可能是添加的,在分析前去除这些非纤维物质。
附录A中给出了去除油类、脂肪、蜡质和水溶性物质的预处理方法。
一般认为染色纤维里的染料是纤维的一部分而不必去除。
此外,纺织品上还可能含有为增加纤维的抱合力,或者为了赋予纺织品防水、抗折皱等性能而添加的树脂或其他添加物。
这类添加物,包括特殊情况下的染料在内,可能会影响试剂对可溶组分的作用,它本身也可能部分的或全部的被试剂溶解掉。
纺织品湿度测试标准(一)
纺织品湿度测试标准
简介
纺织品湿度测试是检验纺织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目的是保证纺织品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性能稳定。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测试结果互不相同,这与不同的测试标准有关。
因此,制定一种统一的纺织品湿度测试标准具有现实意义。
ASTM标准
ASTM是美国材料和试验协会的简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标准制定组织,也是全球公认的权威标准组织之一。
其制定的纺织品湿度测试标准如下: - ASTM D1776-14a:标准试验方法——纤维长度和长度分布的测定 - ASTM D1909-15:标准试验方法——线性密度和纤维细度的测定 - ASTM D1448-18:标准试验方法——股缩率和水洗缩率的测定
ISO标准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简称,是全球最大的非政府组织,致力于制定和推广国际标准。
其制定的纺织品湿度测试标准如下: - ISO 139:纤维长度和长度分布的测定方法 - ISO 1973:纤维线性密度的测定方法 - ISO 3759:湿热缩水率的测定方法
比较分析
相比之下,ASTM标准是针对美国本土的情况制定的,而ISO标准则是针对全球的情况制定的。
在具体的测试方法上,二者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纤维长度和长度分布的测定中,ASTM采用散布图法,ISO则采用图案卷扬法。
此外,ISO还有更多的测试项目和更具体的测试条件,更加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纺织品种类。
因此,在选择测试标准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结论
纺织品湿度测试是非常重要的测试项目,其测试结果对于纺织品的使
用性能和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而ASTM和ISO标准则是制定纺织品湿度
测试的重要参考。
在进行测试时,应选择适合自己的标准,并按照标
准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注意事项
在进行纺织品湿度测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实验室环境应保
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并避免直接阳光照射; 2. 样品应在测试前充
分干燥,避免含有过量的水分; 3. 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避免出现误差; 4. 测试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校准,以确保其精度和准
确性。
参考文献
1.ASTM D1776-14a,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Fiber Length
and Length Distribution of Cotton Fibers (Array Method)”
2.ASTM D1909-15,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Linear Density
of Yarn (Yarn Number) by the Skein Method”
3.ASTM D1448-18,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icronaire
Reading of Cotton Fibers”
4.ISO 139, “Textiles - Fibre length and length
distribution - Part 1: Optical microscope method
(reference method)”
5.ISO 1973, “Textiles - Test methods for man-made staple
fibres - Determination of linear density”
6.ISO 3759, “Textiles - Preparation, marking and
measuring of fabric specimens and garments in tests for
determination of dimensional chan ge”
总结
文章介绍了纺织品湿度测试的重要性和ASTM、ISO两种主要的测试标准,并从比较分析和注意事项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
希望本
文能够为读者对纺织品湿度测试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