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修二第一章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36.99 KB
- 文档页数:2
地理选修二知识点归纳一、海洋地理。
1. 海洋和海岸带。
- 海洋概况。
- 地球表面约71%被海洋覆盖,海洋平均深度约3800米。
- 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S”形)、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最浅、纬度最高)。
- 海岸带。
- 定义: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通常包括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区域。
- 类型:基岩海岸(地势险峻、坡陡水深,如我国辽东半岛南端、山东半岛等)、砂质海岸(海滩宽阔平坦,多沙堤、沙坝,如北戴河海滨)、淤泥质海岸(坡度平缓,海岸带宽阔,如江苏北部沿海)、生物海岸(包括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低洼地带;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在热带基岩海岸边缘)。
2. 海洋开发。
- 海洋水资源开发利用。
- 海水淡化:主要方法有蒸馏法、反渗透法等。
蒸馏法是通过加热海水使之沸腾汽化,再把蒸汽冷凝成淡水;反渗透法是利用半透膜,在压力作用下使海水中的淡水通过半透膜而盐分被截留。
-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
- 盐类资源:海盐是重要的海洋化学资源,主要通过盐田法晒制。
我国盐场主要分布在北方沿海,如长芦盐场(地势平坦、海滩宽广、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旺盛)。
- 其他化学资源:溴(从海水中提取,主要用于医药、农药、染料等行业)、镁(从海水中提取,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等。
-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 渔业资源:分布受大陆架(阳光充足,浮游生物多,饵料丰富)、寒暖流交汇(海水搅动,营养物质上泛)、上升流(将海底营养盐类带到表层)等因素影响。
世界著名渔场有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由于过度捕捞,渔业资源衰退)、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秘鲁渔场(秘鲁寒流形成的上升流)。
-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传统的捕捞业和现代的海水增养殖业。
-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地理选修2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是综合科学,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是要综合自然与社会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1.地理位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纬度和经度是地球表面坐标系。
2.地理分区:地球表面根据不同的特点分被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比如气候分区、交通分区等。
3.地球地理:地球自身的构造、形态、物质、能量、化学等地理要素。
4.自然地理:研究地球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5.人文地理: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第二部分:世界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地球自身构造、自然资源、气候、植被、动物等地理要素的研究。
1.地球构造和物质组成地球由地幔、地壳和地核组成。
地幔和地壳的主要成分是氧元素,地幔是固态,地壳是固态加流态。
地核由外层和内层组成,外核是流态的铁镍合金,内核是固态的铁镍合金。
2.地表形态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由于大陆板块和地壳运动的作用,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地貌:高原、山脉、丘陵、平原等。
3.自然资源地球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矿产资源有金属矿、非金属矿等;水资源有淡水、海水等;生物资源有植物和动物等。
4.气候和气候类型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长期平均状况的一种天气变化。
根据不同的气候要素可以划分为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等。
5.植被和动物分布地球的植被和动物分布与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等地理要素有关。
第三部分:世界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1.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居住环境、农业、工业、城市等。
2.人口与人口分布世界人口不均匀分布,人口多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欧洲人口相对较少。
3.国家分布与国界世界上的国家分布不均匀,一些国家面积较大比如俄罗斯和加拿大,一些国家面积很小比如摩纳哥和圣马力诺。
高二地理知识点选修二1.高二地理知识点选修二篇一经线和经度1、经线: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经线有三个特点:⑴、指示南北方向;⑵、长度都相等;⑶、自成半圆。
2、经度:⑴、经度的起点是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0°经线以东为东经(0°—180°E);以西为西经(0°—180°W),所以东西经度数为180°。
经度数从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⑵、180°经线:180°E和180°W重合的经线。
⑶、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
国际上规定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
如:15°W位于东半球;165°E位于西半球。
2.高二地理知识点选修二篇二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
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
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
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3.高二地理知识点选修二篇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4.高二地理知识点选修二篇四一、焦耳定律1、定义: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课时一、地球上的海与洋1.海与洋对比对比项目洋海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2.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
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海峡连通海域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2)海湾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三、海岸与海底地形(一)海岸1.海岸线(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二知识框架
第一章生产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1.1 生产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1.2 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
1.3 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4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
第二章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2.1 区域规划的概念、目标和意义
2.2 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2.3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目标和原则
2.4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和评价
第三章农业生产与区域发展
3.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2 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特点
3.3 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3.4 农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四章工业生产与区域发展
4.1 工业生产的类型和特点
4.2 工业空间组织及产业集群形成
4.3 工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4.4 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第五章城市发展与区域协调
5.1 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5.2 城市规划与管理
5.3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和规律
5.4 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的意义和措施
第六章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6.1 交通运输的类型和特点
6.2 交通运输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6.3 交通运输的发展模式和趋势
6.4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七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7.1 资源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7.2 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7.3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7.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区域合作与全球化
8.1 区域合作的概念和模式
8.2 区域合作的发展历程和形式
8.3 全球化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8.4 全球化与国际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
高二地理选修2三章知识点地理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包括了很多不同的分支,其中选修2是高二学生所学的一门课程。
本文将围绕高二地理选修2课程的三章知识点展开讨论,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第一章:地球上的大气活动地球上的大气活动是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了解地球上的大气活动对于我们理解天气变化、气候形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非常重要。
1. 大气的组成:地球的大气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组成,其中氮气和氧气占大部分。
2. 大气活动的特点:大气活动包括气压、风力、湿度、降水等现象,它们与地球的自转、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3. 气候类型和分布:地球的不同地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这些气候的分布受到经度、纬度、海洋影响等因素的影响。
二、第二章:地球的水资源和利用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地球的水资源和合理利用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1. 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极为不均衡,一些地区缺乏水资源,而一些地区水资源丰富。
2.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我们需要建设水利工程、提倡节水措施、保护水源地等。
3. 淡水资源的利用:淡水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但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原因,淡水资源的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
三、第三章:地球上的能源与能源问题能源是现代社会运转的重要支撑,也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了解地球上的能源和能源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
1. 地球上的能源资源:地球上的能源资源主要包括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2. 能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人类对能源的极大需求导致了能源问题的加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提倡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
3. 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能源的开采和利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课程标准】读图认识世界海洋的分布大势,了解海与洋的区别。
【学习目标】1、能在地图上分辨出各大洲、大洋的分布,能说出主要海、海峡、海湾的名称。
2、能将海进行简单分类。
3、会阐述重要海峡、海在海上运输中的战略及经济意义。
【学习过程】一、世界海洋与陆地分布活动一:在下图中填上各大洲、大洋的名称,并用“┄┄”标出各大洋和大洲的分界线。
二、海与洋的区分活动二:阅读课本P2,完成下列表格。
三、四大洋概况四、海、海峡、海湾活动三:阅读课本P3—P4,完成下列表格。
1、海的分类:活动四:阅读西亚地图五、读西亚地图完成下列各题:(1)填写主要海的名称。
A、;B、;C、;D、;E、;F、;(2)上述海中属于边缘海的有(填字母);属于内陆海的有(填字母);属于陆间海的有(填字母)。
2、海峡:连通与之间的天然水道。
3、海湾:洋或海延伸进,且深度逐渐的水域。
活动五:一艘货轮从英国首都伦敦沿最短航线到我国天津港,沿途需经过哪些重要的海?并将它们分类。
(内陆海/陆间海/边缘海)活动六:探讨红海、地中海的战略和经济意义?【课时评价】一、基础过关1.下列属于陆间海的是A.地中海B.阿拉伯海C.东海D.日本海2.以白令海峡为分界线的是A.大西洋和印度洋B.印度洋和太平洋C.太平洋和北冰洋D.北冰洋和大西洋3.近年来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将石油从波斯湾运达上海港,走最近航线要依次经过A.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B.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C.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琼州海峡D.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4.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亚注与大洋洲“十”字路口的海峡是A.马六甲海峡 B.白今海峡 C.德雷克海峡 D.台湾海峡5.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A.大西洋B.太平洋C.印度洋D.北冰洋6.下图中海峡不是两大洲分界线的是A.①海峡B.②海峡C.③海峡D.④海峡7.渤海和黄海分别属于A.陆间海边缘海B.边缘海内陆海C.海湾边缘海D.内陆海边缘海8.读下图,与图中A、B、C、D四个海域名称对应正确的是A.墨西哥湾、南海、孟加拉湾、北海B.加勒比海、南海、阿拉伯海、北海C.加勒比海、日本海、波斯湾、波罗的海D.墨西哥湾、日本海、阿拉伯海、波罗的海二、能力挑战9、读“世界海陆分布随纬度的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地理选必二区域发展知识点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一、区域及其特征1、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分出来的空间单元;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
2、区域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2)可变性:有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行政边界:非常明确,寸土必争;其他边界:边界模糊,具有过渡;文化区、自然带3)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4)层次性:即区域是有层次的。
可以划分为下一级的单位。
3、区域的划分方法1)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定的区域① 按自然特征划分② 按人文特征划分③ 按综合特征划分2)为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①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助于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③ 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④ 保护生态环境,体现可持续发展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
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
2、不同尺度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3、同一尺度的区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
大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小国:国防开支小、便于管理三、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1)自然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2)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3)区域要素可以通过景观直接、间接地反映出来;2. 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1)相互影响① 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如捕鱼、采矿、风能发电。
② 间接影响:区域的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在间接影响自然界。
2)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四、区域差异促使区域关联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区域差异: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
高中地理第2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资源一、自然地理环境1.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它是一个蕴藏着丰富自然资源的行星。
地球上有水资源、植被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种资源,并且还有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
2. 地球的地形地貌地球的地形是指陆地和海洋的总体形态,而地貌是指地表上的微观形态。
地球的地形地貌因地球形成的过程和地表地质构造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陆地地形有高山、高原、盆地、丘陵等;海底地形有大陆坡、大陆架、深海平原、海沟和海山等。
3.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一定地理区域经过长期观测所得的大气现象的一般情况。
气候除了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等天文因素的影响。
地球的气候类型有暖温带气候、寒温带气候、热带气候和极地气候等。
4. 地球的水文地球上的水文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特性和利用情况。
地球的水文包括江河湖泊、河流沉积物、湖泊类型和地下水资源等内容。
地球上的水文资源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资料和能源。
5. 地球的生物地球的生物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总称。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地球上的生物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原料,并且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自然资源1. 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中能够利用的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物质和能源。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2. 自然资源的利用自然资源的利用是指人类通过开发、转化和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开采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和开发生物资源等。
3. 自然资源的保护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地球上的许多自然资源面临着枯竭和污染的危机。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人类在进行资源开发时必须注意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推行可持续发展。
地理选修二第一章知识点
地理选修二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构成和内部结构、地球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现象。
本文将按照以下步骤来详细阐述第一章的知识点。
第一步,地球的构成和内部结构
地球是由不同的物质组成,主要包括岩石、矿物和气体。
按照构成物质的不同,可将地球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最外层,它的厚度在10-70公里之间不等。
地幔是地球的主体,厚度约2900公里。
地核是最深处,含有大量的铁和镍,在地球内部形成了非常强大的磁场。
第二步,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中心轴旋转,一共需要23小时56分4秒。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运动,一年一圈,一共需要365天。
第三步,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地球运动产生了很多重要的现象,包括季节变化、昼夜变化、闰年、白昼和极夜。
季节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角度不同,造成太阳照射地表的角度和面积变化。
昼夜变化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当一个地区正朝向太阳时为白天,背向太阳时为夜晚。
闰年则是为了弥补地球公转周期和日历年长度不一致的问题而制定的,每四年增加一天。
白昼和极夜则是极地地区在夏季和冬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在北极圈内夏季为白昼,冬季为极夜,南极圈同理。
第四步,地震和火山的产生
地震和火山的产生与地球内部运动有关,其中地震是由于地震波在地壳内传播时产生的,地震波可以传播到地球的任何地方,对地表造成破坏。
火山是由于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物质涌出地表所产生的。
火山爆发会产生熔岩、灰和烟雾等,对周围地区造成严重的影响。
综上所述,地理选修二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构成和内部结构、
地球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现象。
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本质,更好地应对地球所带来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