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性键的定义
- 格式:docx
- 大小:12.96 KB
- 文档页数:1
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一、非极性键、极性键、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的比较非极性键极性键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定义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的共价键正、负电荷重心重合,正、负电荷分布均匀的分子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匀的分子研究对象属于分子组成部分的共价键属于分子组成部分的共价键分子分子主要特征无电性无极性有电性有极性无电性无极性有电性有极性相互关系极性键、非极性键均属于化学键中的共价键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都是电中性分子。
键无极性分子也无极性,键有极性分子不一定有极性,分子有极性必含极性键。
二、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化学键的极性是分子极性产生的原因之一。
当分子中所有化学键都是非极性键时,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当分子内的化学键为由于分子中电荷的空间分布不对称,即各键的极性无法抵消时为极性分子;由于分子中电荷的空间分布对称,使各个键的极性互相抵消时,形成非极性分子。
所以,原子间的极性键形成的分子如NH3,分子中的电荷空间分布不对称,键的极性无法抵消,是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中一定存在极性键。
但有的极性分子中可以存在非极性键,如H2O2。
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如C12、O2等。
而CH4、CO2分子中虽然存在极性键,但由于分子中电荷空间分布对称,正负电荷重心重合,键的极性相互抵消,亦属于非极性分子。
正负电荷重心是否重合,键的极性能否相互抵消,则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
所以AB n型多原子分子的极性需视分子的空间构型而定,键的极性与构型原子数举例结构式对称性键的极性非极性分子直线型双原子H2、O2、N2、X2 H-H、Cl-Cl 对称非极性直线型三原子CO2、CS2 O=C=O 对称极性平面正三角型四原子BF3、BCl3 对称极性正四面体型五原子CH4、CCl4 对称极性极性分子直线型双原子HX H-Cl 不对称极性直线型三原子HCN H-C≡N 不对称极性折线型三原子H2O、H2S 不对称极性三角锥型四原子NH3、PCl3 不对称极性四面体型五原子CH3Cl、CH2Cl2 不对称极性对于上述AB n型分子极性的判断也可用以下规律:⑴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相等,则为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的名词解释引言:极性分子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许多化学和生物学的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对极性分子进行详细的解释,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作用。
一、极性分子的定义极性分子是指分子中存在极性键,使得分子具有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匀的性质。
在化学中,极性键是指由原子间电负性差异较大的元素形成的共价键,如氧气和氢气之间的偶极键。
二、极性分子的特征1. 偶极矩:极性分子在外电场中会产生瞬时的正负电荷分布,从而形成偶极矩。
偶极矩的大小与键的极性以及原子间的电荷分布有关,它决定了分子在电场中受到的作用力。
2. 溶解性:由于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匀,使得极性分子具有较大的溶解性。
极性溶剂如水常常能够溶解极性分子,而非极性分子则溶解性较差。
3. 极性键角度:极性键的角度对于分子的极性有重要影响。
如果分子中的极性键角度较小且对称,分子就会呈现较小的偶极矩;反之,如果极性键的角度较大且不对称,分子的偶极矩就会增大。
4. 分子形状:极性分子的分子形状也会影响其极性。
分子的形状决定了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的位置,进而影响极性键的角度和分子的偶极矩。
三、极性分子的应用1. 化学反应:极性分子在化学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常常通过与其他极性或非极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反应,从而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和产物的选择性。
2. 溶剂:极性分子在溶剂中的作用是广泛的。
在溶液中,极性分子可以与溶剂分子发生氢键或其他相互作用,从而改变溶液的性质。
例如,水作为一种极性溶剂,能够溶解许多极性分子和离子。
3. 生物学:在生物学中,极性分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细胞膜由极性脂质构成,这种极性脂质能够形成一个“双层”结构,起到隔离细胞内外环境的作用。
4. 药物设计:在药物设计中,了解分子的极性对于预测分子的药效和代谢途径至关重要。
极性分子可以通过与目标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改变蛋白质的构象和功能。
结论:极性分子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化学反应、溶解性、生物学和药物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考点12化学键与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考纲要求△1。
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
2。
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初步了解氢键及其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考点透视☆一、化学键1.定义: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离子键极性共价键化学键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金属键2.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比较键型概念特点形成条件存在离子键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键离子化合物共价键非极性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相同非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配对成键非金属单质某些化合物极性键共用电子对偏向一方原子不同非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化合物、某些离子化合物金属键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所形成的化学键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的相互作用金属单质金属单质二、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1)概念及特征在任何一个分子中都可以找到一个正电荷重心和一个负电荷重心,根据正负电荷重心是否重合,可一把分子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如果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相重合,那就是非极性分子,如CO2。
l4。
C6H6(苯)、C2H4。
C2H2。
BF3等;否则即为极性分子,如H2O、NH3。
HX、H2O2等.分子中正负电荷的重心相距愈远,分子的极性愈显著,如果正负电荷的重心分离得很远,这个分子就属于离子型分子.如图所示: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离子型分子(2)判断AB n型分子是否有极性的经验规律若分子中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全部参与成键,这种分子一般为非极性分子,如CO2.CH4.BF3等;若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未全部参与成键,则为极性分子,如H2O、NH3等。
上述经验规律也可以表示为:A原子价电子数-A原子的键数=0,则为非极性分子;差值大于则为极性分子。
(3)典型实例本考点以概念说法较为常见,一般可应用具体实例验证叙述的对错。
实例了解越充分,对概念的理解就越透彻,解题速度也就越快.一些典型实例如下:①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CO2.CS2.BF、BCl3。
化学键的概念1.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2.类型:(1) 离子键:由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如NaCl、NH4Cl等。
(2) 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如HCl、H2O等。
共价键包括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①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
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
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
②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
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
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
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3)金属键: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
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
化学反应本质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
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
(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
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几组概念的对比(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2)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比较(3)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比较物质中化学键的存在规律(1)离子化合物中一定有离子键,可能还有共价键,简单离子组成的离子化合物中只有离子键,如:NaCl、Na2O等。
化学键离子键的知识点总括一.化学键1.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2.类型:Ⅰ离子键:由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Ⅱ 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①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
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
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
②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
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
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
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Ⅲ 金属键: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
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
二.化学反应本质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注意:教材中在讲到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时,一般讲“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间易形成离子键,而“非金属元素间”易形成共价键。
“活泼金属”一般指第IA族和第IIA族的钠、镁、钾、钙等金属,“活泼非金属”一般指第VIA族的氧元素和第VIIA族的氟、氯、溴等。
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活泼金属”也可以与较不活泼的非金属形成离子键,如Na2S、KI等。
二是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也可以形成共价键,如氯化铝等,不过在中学阶段,一般考查到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学键均为离子键。
三是非金属元素间也可以形成离子键,如NH4Cl等。
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化学键的极性与原子电负性1. 引言化学键是化学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化学键的性质直接影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其中,化学键的极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化学键中原子之间电子分布的不均匀性。
而原子电负性是描述原子吸引和保留电子能力的物理量,是衡量化学键极性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例两个方面探讨化学键的极性与原子电负性的关系。
2. 化学键极性的概念化学键的极性是指在共价键中,由于两个原子电负性的差异,导致电子密度在化学键上的不均匀分布,形成电子云的偏移。
这种电子云的偏移使得化学键两侧的原子呈现出部分正负电荷,即化学键的极性。
化学键的极性可分为三种类型:非极性键、极性键和离子键。
3. 原子电负性的概念原子电负性是描述原子在共价键中吸引和保留电子能力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χ表示。
电负性 values range from 0.7(非金属性最弱的金属铯[Cs])to 4.0(非金属性最强的非金属氟[F])。
电负性的大小与原子的电子亲和能、第一电离能和原子半径有关。
电负性越大,原子吸引和保留电子的能力越强。
4. 化学键极性与原子电负性的关系化学键的极性与原子电负性密切相关。
在共价键中,当两个原子的电负性相等时,共用电子对将均匀地分布在这两个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为非极性键。
例如,在氢气(H-H)和氮气(N≡N)分子中,两个原子具有相同的电负性,因此共价键为非极性。
当两个原子的电负性不等时,共用电子对将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形成极性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两侧的原子呈现部分正负电荷,使得化学键具有极性。
例如,在氯化氢(H-Cl)分子中,氯原子的电负性大于氢原子,因此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形成极性共价键。
原子电负性差异越大,共价键的极性越强。
当两个原子的电负性差距很大时,可能形成离子键。
在离子键中,电子从电负性较小的原子转移到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形成离子。
例如,在氯化钠(NaCl)中,钠原子的电负性小于氯原子,电子从钠原子转移到氯原子,形成离子键。
化学键【学习目标】1.了解离子键、共价键、极性键、非极性键以及化学键的含义。
2.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增进对物质构成的认识。
3.明确化学键与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关系。
4.会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及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重点: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涵义。
难点: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化合物以及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要点梳理】要点一、离子键1.定义: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要点诠释:原子在参加化学反应时,都有通过得失电子或形成共用电子对使自己的结构变成稳定结构的倾向。
例如Na 与Cl2反应过程中,当钠原子和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的1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钠原子和氯原子分别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负电荷的氯离子。
这两种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稳定的化合物。
我们把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2.成键的粒子:阴阳离子。
3.成键的性质:静电作用。
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静电作用)包括:①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的吸引作用;②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排斥作用;③核外电子与核外电子之间的作用。
4.成键原因:通过电子得失形成阴阳离子。
5.成键条件:(1)活泼金属与活泼的非金属化合时,一般都能形成离子键。
如IA、ⅡA族的金属元素(如Li、Na、K、Mg、Ca等)与ⅥA、ⅦA族的非金属元素(如O、S、F、Cl、Br、I等)之间化合。
(2)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某些带负电荷的原子团之间(如Na+与OH-、SO42-等)含有离子键。
6.存在离子键的物质:强碱、低价态金属氧化物和大部分盐等离子化合物。
7.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表示:要点二、共价键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称为共价键。
要点诠释:从氯原子和氢原子的结构分析,由于氯和氢都是非金属元素,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获得电子难易的程度相差不大,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双方各以最外层的一个电子组成一个电子对,电子对为两个原子所共用,在两个原子核外的空间运动,从而使双方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这种电子对,就是共用电子对。
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1. 共价键的极性(1)共价键的种类及存在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它们吸引电子对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处在正中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由于电荷在两个原子核附近均匀分布,因此成键的分子不显电性。
这样的共价键叫非极性键。
非极性键可以存在于单质之中,如中的H—H键、P4中的P—P键;也可以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之中,如中的O—O键;还可以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之中,如中的O—O键。
不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由于它们吸引电子对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相对地显负电性,吸引电子能力弱的原子一方相对地显正电性。
这样的共价键叫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
极性键既可以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之中,如HCl、,也可以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之中,如NaOH中的O—H键、中的S—O键。
(2)共价键极性的判断凡由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凡由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一定是极性键。
2. 分子的极性(1)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定义电荷分布对称,正负电荷重心重合的分子称为非极性分子,如CO2、H2。
电荷分布不对称,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的分子称为极性分子,如NO、NH3。
(2)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判断①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H2、O2。
②不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如HCl、NO、CO。
③不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多原子分子的极性主要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若为对称结构,则是非极性分子;若为不对称结构,则为极性分子。
如直线型的CO2、CS2、C2H2,平面正三角形的BF3,正四面体的CH4、CCl4,都是非极性分子,因为它们的分子结构是对称的。
而折线型的H2O、H2S,三角锥型的NH3,都是极性分子,它们的分子结构都不对称。
3. 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1)只含有非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P4。
高中化学教案:化学键的概念化学键的概念一、化学键的定义与概念化学键是指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或转移电子而形成的相互吸引力,使原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化学结构。
化学键的存在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和分子的结构。
在化学中,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在化合物中,由于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形成正离子和负离子,并通过静电力相互吸引在一起的化学键。
离子键多见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化合物,例如氯化钠(NaCl)。
共价键:原子之间共享电子,使两个原子达到一定的电子配置,相互吸引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主要见于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合物,例如水分子(H2O)中的氧原子与两个氢原子之间的键。
金属键:金属元素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化学键,金属原子通过共享其外层电子而形成的键。
金属键是金属中电子能自由运动的重要原因,也是金属导电和导热的基础。
二、化学键的特性与性质1. 化学键的强度:不同类型的化学键有不同的强度。
离子键通常较强,共价键次之,金属键强度相对较弱。
2. 化学键的长度:化学键的长度与所形成的分子的结构和键的性质有关。
离子键通常较短,共价键较长。
3. 化学键的极性:根据成键原子对电子的相对吸引力差异可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极性键是指共享电子对所受到的电子云密度不均匀分布,造成部分正负电荷分离。
非极性键则是电子云密度均匀分布,不存在正负电荷分离的情况。
4. 化学键的稳定性:化学键的稳定性取决于相互作用的原子种类、键的长度和键的强度。
三、化学键的意义与应用1. 决定物质的性质:不同类型的化学键使得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例如,共价键使得物质具有分子特性,离子键使得物质具有离子特性。
2. 解释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通过破坏化学键和形成新的化学键来实现的。
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决定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速率。
3. 描述分子结构:化学键的类型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分子的结构和形状。
分子的结构对于其化学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影响非常重要。
4. 指导合成和合成反应:通过研究分子中化学键的性质和结构,可以预测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合成方法和反应机理,从而指导有机合成和无机合成的设计与优化。
臭氧为何含有极性键最新的2019人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中,指出臭氧分子中的共价键是极性键。
这可能与大多数老师的认知产生了冲突,那么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呢?本次给大家分析这个答案。
请看人教教材截图:《2019人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首先,我们看一看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概念。
《2019鲁科版必修二》《2019人教版必修一》显然根据鲁科版或人教版教材对极性键、非极性键的定义,臭氧分子中的氧氧键应该是非极性键。
那么为何人教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说臭氧含的是极性键呢?实际上搞过竞赛的老师可能都知道,所谓同种原子形成非极性键是一种不严密的说法。
严格来讲只要电子对偏移就是极性键,虽然成键原子相同,但如果成键的两个原子上键合的其他原子不同,那么这些键合原子也会影响键的极性。
就跟两个人拔河,如果两个人力气一样大,理论上靶标不会偏移,但是如果来了一些帮忙的如果帮忙的人数或力气不同那么必然靶标会偏移。
因此极性、非极性键的科学定义应该是:成键原子“化学环境相同”则形成非极性键,成键原子“化学环境不同”则形成极性键。
化学环境指的是原子键合原子数目及类型。
例如丙烷中的碳碳键CH3—CH2CH3,左侧C原子键合3个H原子,右边C原子键合2个H+1个甲基,所以严格来讲丙烷中的碳碳键属于极性键。
乙烷CH3—CH3中的碳碳键则为非极性键,因为两侧的碳均键合了3个H。
同样道理臭氧结构如下:2、3号之间的氧氧键,3号氧没有键合其他原子,2号氧键合了1号氧原子。
所以氧氧键两侧氧原子“化学环境不同”,因此臭氧分子所含化学键为极性键。
总结:建议中学阶段尽量不要搞臭氧,模糊处理比较好。
如果贸然引入臭氧分子含极性键,臭氧分子属于极性分子,一是与教材前述概念冲突二是对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也没有助益。
人教教材突然搞出这个臭氧属于极性分子含有极性键内容,又没有进行解释说明,我认为是一个败笔。
最后建议人教版删除臭氧属于极性分子的资料卡片内容。
15化学键与分子极性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A—A 化学键一般共价键共价键极性共价键:B—B特殊共价键:配位键:A→B子不对称叠,由于分布不均匀。
含有非极性键〕不对称。
CH3Cl3、典型分子的结构特征与分子极性的判断①、ABn型分子空间构型确定:①在分子中中心原子A周围的价电子对相距越远、键角越大,斥力越小,分子越稳定。
②当中心原子存在孤对电子时,由于它占据较大空间,对成键电子对挤压,使键角变小。
分子组成空间构型实例极性或非极性单原子分子 A 球型稀有气体非极性双原子分子A2直线型N2、H2非极性AB 直线型CO、HCl 极性三原子分子AB2折线型H2O、SO2极性AB2直线型CO2、CS2非极性ABC 折线型HClO 极性ABC 直线型HCN 极性四原子分子A4四面体型P4非极性AB3三角锥型NH3极性AB3平面三角型BCl3非极性A2B2异面直线型H2O2极性五原子分子AB4正四面体型CH4、CCl4非极性AB3C 四面体型CH3Cl 极性AB2C2四面体型CH2Cl2极性②、分子极性判断的方法A、根据空间构型,对称性好的是非极性分子,不对称的为极性分子。
B、经验规律:假设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那么为非极性分子,反之为极性分子。
4、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物质分析方法A:①原子序数≤5的元素形成的物质。
②过渡元素形成的物质。
③稀有气体形成的物质。
④某些特殊物质,无法用价键理论解释的:如NO、CO、NO2、PCl5、SO2等方法B:写出是电子式。
再分析。
方法C:经验规律│每一种元素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那么符合“8电子〞稳定结构5、极性分子的溶解度:极性分子的溶解度遵循相似相溶原理,即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中,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但乙醇例外,无机物和有机物,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溶解度都很大。
6、极性分子的熔沸点:关于熔沸点,极性分子的熔沸点>非极性分子的熔沸点。
在两个电负性不同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
通常,极性键是由两个不同种的原子形成的,比如:
单键有:H-O、H-Cl、C-H、C-O等等
双键有:C=O、S=O、P=O、C=N等等
三键有:C≡N等
极性键的极性,取决于两个成键原子之间的电负性差异
差异越大,电子对越偏向于电负性强的原子一侧,键的极性越强.
通常,如果两个成键原子是同一种的,那么就是非极性键,如:
H-H、O-O、Cl-Cl、C=C、N≡N等
但是特别地,如果同种的两个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不相等,电负性有所差异那么两个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将带有一定的极性,如:
臭氧O3中的两根O-O键,叠氮酸根[N3]-中的两根N=N键
被其他基团所共轭的C=C-C=O结构中的C=C键和C-C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