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神医”安三姑
- 格式:docx
- 大小:13.85 KB
- 文档页数:1
明辨是非善恶的事例
1、李离伏剑而死
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词,致使一个人冤死。
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
李离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
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
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
2、朱自清拒绝了美国的救济粮,成为民主战士
当时八年抗战刚刚结束,中国第一次取得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但是国民政府在美国支持下,任用前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为军事顾问。
这一事件受到了很多国人的抵制,学生运动浩浩荡荡。
国民党为了安抚知识分子发行了一种配购证,凭该证可低价购买由美国援助的面粉,这个配购证遭到了很多大学教授的抵制,很多教授联名发表宣言,宣告自己拒绝美国救济。
这里就包括了朱自清。
王华是明英宗天顺年间的状元,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后代。
6岁那年,他和一群小伙伴在小河边游泳玩耍。
这时,有一个喝得醉醺醺的人提着一个提兜摇摇晃晃地来到河边。
他坐到河沿上,开始慢吞吞地洗起脚来,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什么。
王华觉得这个人很有趣,就一边玩耍一边注意着他。
洗好脚后,这个人就跌跌撞撞地走了。
王华来到这人坐过的地方,忽然发现这人的提兜还放在地上,忘记带走了。
王华起身找那个人,却已不见了踪影。
王华想,说不定这提兜没有用了,是人家故意扔弃不要的,就走过去打开来看。
这一看,可把王华惊呆了,里面竟然有几十两银子。
这么多的银子,肯定是那人一时想不起来,起身离开时给忘了。
想到这里,王华估计那人酒醒后会跑回来找,于是就守在提兜旁边等那个人回来。
不过,王华还是不放心。
要是有人看到这个提兜后拼命来抢,甚至谋财害命,那怎么办?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提兜扔进了水里,这样就没有人看得见了。
他依然坐在河边耐心等待。
过了好一会儿,小伙伴们玩累了,都互相吆喝着回去了,只有小王华还一个人坐在河边等那个忘记带走提兜的人。
小伙伴们走后,那个人果然哭丧着脸回来了。
小王华问明情况后,跳到水里,把提兜拿出来递给了他。
那个人打开提兜一看,发现银子还在里面,忙顺手摸出一锭递给王华,想表示谢意。
王华摇摇头,说:“这么多银子我都不要,我为什么要您的一锭银子?”那人知道他小看了眼前的这个小孩子,忙带着歉意再三道谢。
随后,硬跟着小王华去到他家里,向王华的家人一一拜谢,然后含泪而去。
面对金钱,得失取予之间,往往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德行。
实际上,连带着一个人能否快乐和幸福。
王华不占小便宜,不贪图钱财,只替别人着想的优良品质,真是值得现代人好好学习。
“太行公仆吴金印”是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组部部长宋平给吴金印的题词,如今这七个大字已化为一座丰碑,铭刻在卫辉市西部的太行山深处,也铭刻在山区人民的心坎上。
吴金印1942年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市。
该市狮豹头乡位于太行山深处,是革命老区,也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
方圆百里就有2600多道岭,2700多道沟,90%的人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
1968年春,26岁的吴金印担任了这里的主要领导。
上任不久,一天,他来到靳庄村,正赶上乡亲们吃午饭,他端过一位老大娘的饭碗一看,愣住了:灰黑的汤水里,泡着几个糠团,漂着数片野菜。
“山里都吃这个?”老人没有回答,却把头勾到了胸前。
老区人民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牺牲,可是,解放快20年了,群众还这样苦。
吴金印暗下决心,拼上一条命,也要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
吴金印在狮豹头乡工作了15年,在群众家住了7年,在治水工地上住了8年,带领群众凿了7个山洞,修了85道大坝,建了25座水库和蓄水池,开了40多公里的水渠,筑了40多公里的高标准山区公路,架了8座桥,造了2400亩田,奠定了农业生产的基础,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
1987年11月,吴金印调任卫辉唐庄乡党委书记。
唐庄乡地处京广铁路和107国道旁。
吴金印与乡党委一班人商量,提出了“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的经济发展思路。
为落实这一方案,吴金印选定全乡最穷的西部山区东连岩村与该村北面的后沟村作试点。
吴金印带领群众苦干了11个月,花了13万元先架起一座长131米,宽8.5米、有11个拱孔的大桥,然后又带领着大家投资400多万元修了8条运输干道,全长85公里与107国道联结成网。
8年后的今天,国道唐庄段群众建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仅建材市场年产值就上亿元。
沿国道做文章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现投入的各种运输车辆已达1000多部。
光棍村人均收入1987年不足400元,1995年已猛增了5.5倍。
穷乡僻壤的唐庄乡,成了闻名遐迩的“明星乡镇”。
徐洪刚的事迹篇一:(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徐洪刚不畏强暴1993年8月17日,身为济南军区某红军团通讯连中士班长的徐洪刚从家乡返回部队。
当他乘坐的大客车行至四川省筠连县巡司镇铁索桥附近时,车内的几个歹徒突然向一名青年妇女强行勒索钱物。
当被拒绝后,歹徒一边对妇女耍流氓,一边把她往疾驶中的车外推。
此刻,在角落里打盹的徐洪刚被惊醒了。
见此情况,徐洪刚冲上前去,大吼一声:“住手,不许这样耍横!”歹徒看到有人干预,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徐洪刚身上。
徐洪刚挨了两个耳光之后,脸上火辣辣的,嘴角渗出了鲜血。
他为了保护车内其他乘客,没有马上还手。
歹徒的气焰更加嚣张,继续把那位妇女往车窗外推。
军人的天职使徐洪刚再也无法沉默。
他一脚把后面的一个歹徒踢得不停地后退,又一拳狠狠打在另一个家伙胸口上。
不料,从后面又窜出两个家伙,一个抱住徐洪刚的腿,一个死死地卡住他的脖子。
最先寻衅的那个姓任的家伙掏出匕首,向徐洪刚胸口猛刺一刀。
在这生死关头,徐洪刚只有一个念头:和他们拼了!狭窄的车厢里,拳脚施展不开。
4个歹徒把他团团围住,穷凶极恶地挥刀猛刺徐洪刚的胸、背、腹??鲜血染红了他身上的迷彩服,也染红了坐椅、地板。
肠子从受重伤的腹部流出。
司机把车刹住。
歹徒纷纷逃窜。
此时,身中14刀,肠子流出体外达50厘米的徐洪刚,奇迹般地用背心兜住往外流的肠子,紧跟着跳下车来,用全部的力气往前追出了50多米,然后一头栽倒在路旁??徐洪刚的事迹,体现了解放军战士见义勇为的传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所谓“见义勇为”,就是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发生危险时,挺身而出,誓死捍卫。
徐洪刚就不愧是这样的青年。
篇二:走进书法家徐洪刚传递和谐社会正能量——走进书法家徐洪刚视报记者李怀民张建徐洪刚简介徐洪刚,云南省彝良县人,1971年3月出生,1990年12月入伍,现任济南军区某红军师政治部副主任。
曾被济南军区授予“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荣誉称号,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见义勇为青年英雄”并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其英雄事迹对广大青年官兵产生深远影响。
汉武帝特别迷信鬼神。
为了求神拜仙,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他也上过不少方士的当,于了许多荒唐事。
为了长生不老,汉武帝根据方士们的建议,派人在建章宫里用柏木梁修建了一座高台,叫做“柏梁台”;台上铸造了一个20丈高的铜柱子,柱顶上又铸造了个手托铜盘的铜仙人。
那个铜盘叫“承露盘”,用来承接上天降下的“仙露”。
方士们欺骗汉武帝说,用这种“仙露”伴着玉石粉末喝下去,就能够长生不老。
汉武帝毫不怀疑,一有露水就喝。
他这样喝了一年多,不但没有成仙,反而得了一场病。
他一面请医生看病吃药,一面请巫师祈祷鬼神。
医生好不容易把他的病治好了,他却把功劳记在巫师身上。
不久,武帝又认识了一个叫做栾大的方士。
栾大善于说大话,他一见汉武帝,就胡乱吹嘘了一通。
他说:“我经常在海上来往,跟仙人安期生、羡门生打过不少交道。
他们嫌我地位卑贱,总不肯把长生不老的‘仙方’拿出来。
我的老师已经成了仙。
他曾经对我说过:丹砂可以炼成黄金,海上的神仙能够请来,长生不老的仙药也一定能得到。
”汉武帝连忙说:“您只要能给我求来长生不老的仙方,我什么东西也舍得送给您。
”栾大见汉武帝上了圈套,又进一步引诱他说:“我的老师从来也没有求过别人,只能让别人去求他。
陛下要是真想把我的老师请来,必须挑选一个尊贵的人做使者,并且还要给他加封官职,让他做陛下的亲属。
只有这样,我的老师才肯接见陛下的使者,交出长生不老的仙方。
”汉武帝被说得动了心,就让他当面施展一下法术。
栾大马上从衣袖里掏出两颗棋子,送到汉武帝眼前说:“请陛下仔细瞧着,我能让这两颗棋子互相打架,拉也拉不开。
”他说完,一手捏着一颗棋子,把它们放在棋盘上。
只见他一松手,那两颗棋子果然吧嗒吧嗒地直往一处碰。
他用手拉开,再一松手,那两颗棋子又马上碰在一起。
其实,这两颗棋子是栾大用磁石精心磨制的。
汉武帝却认为栾大的法术高超,竟拜他为五将军。
后又加封他为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
同时,还封他为乐通侯,食邑二千户,赏给他一处上等住宅,奴仆、车马、帷帐和其他金银器物一应俱全。
在青岛市区一居民楼底层的门前,曾经悬挂着一条红布横幅,十分抢眼地上书“韩大仙工作的地方”几个金黄色的大字,加上住房的窗户也全用红布遮得严严实实,显得神秘兮兮,这就是曾名震青岛的“神医奇女韩淑秀”的“诊所”。
韩淑秀“治病”有一规矩,就是病人得排成纵队进入诊室,全都站着。
韩大仙给病人“诊治”的“三部曲”是:敲敲病人的头,点一下病人的肩,再握握病人的手。
前后不过1分钟,就打发病人去买药。
“药”都是韩特制的,“药”包里装的是几包小饼干、一瓶外用的痱子粉和一叠让病人早晚口含的红纸。
价格按“药”量多少,分300元、500元和1000元3种。
只有初小文化程度的农村妇女韩淑秀,从1983年非法行医以来,已获利200多万元。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是明代江阴人,霞客是他的别号。
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
在私塾读书的时候,老师督促他读儒家经书,他往往背着老师,把地理书放在经书下面偷看,看到出神的时候,禁不住眉飞色舞。
十几岁那年,他的父亲死去,他决心亲自到名山大川去游历考察一番。
但是他想到母亲年纪老了,家里没人照顾,没敢提这件事。
他的心事毕竟被母亲觉察到了。
当母亲了解到他有这样的愿望,跟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了我留在家里,做篱笆下的小鸡、马圈里的小马呢!”母亲为他准备行装,还给他缝制了一顶远游冠。
有了母亲的热情支持,徐霞客远游的决心更坚定了。
徐霞客22岁那年,开始离家外出游历。
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山、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山。
每次游历回家,他跟亲友谈起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别人都吓得说不出话来,他母亲却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老母亲去世了,徐霞客就把全副精力扑在游历考察的事业上。
在他50岁那年,他开始了一次路程漫长的旅行。
他花了整整4年时间,游历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4省,一直到我国边境腾冲。
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
有一次,他在腾越经过一座高耸的山峰,发现悬崖上有一个岩洞,根本没路可通。
他冒着生命危险,像猿猴一样爬上了悬崖,终于到达了洞口。
又有一次,他在湖南茶陵,听说当地有个麻叶洞,洞里有神龙或者精怪,不是有法术的人,都不敢进洞。
徐霞客不信神怪,他出了高价雇了个当地人当向导,进洞考察。
正要进洞的时候,向导问他是什么人,当他知道徐霞客是个普通读书人的时候,向导吓得直往后退,说:“我以为您是什么法师,才敢跟您一起进洞,原来是个读书人,我才不冒这个险呢。
”徐霞客并不罢休,带着他的仆人举起火把进洞。
村里的百姓听到有人进洞,都拥到洞口来看热闹。
徐霞客在洞里考察了很久,一直到火把快烧完才出来。
围在洞口的百姓看他们安全出洞,都十分惊奇,说:“我们等了好久,以为你们一定给妖精吃了呢。
李学生是千千万万个外出务工人员中的普通一员。
在平凡的生活中,当工友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是慷慨解囊,热心助人;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他把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爱推到了极致。
2005年2月20日下午5时,在温州打工的李学生,当路过金(华)温(州)铁路温州市黄龙段马坑隧道口时,迎面列车呼啸而来,铁路上两个正在玩耍的孩子浑然不知。
“快躲开!”李学生飞身上前,先把小男孩抢出铁轨。
当他转身再去抢救小女孩时,风驰电掣的列车驶过,李学生被撞倒在地,献出了年仅37岁的生命。
李学生的家境虽然贫寒,但他一向乐于助人,好名声在故里人人皆知。
他十来岁时母亲去世,从此跟着婶子过活。
他牺牲后,婶子朱桂英指着照片上的李学生说,27岁时才结婚,女儿刚刚1岁时,妻子就因病去世。
生活的坎坷并没有熄灭他对生活的热情,怀着对生活的憧憬,他到温州打工。
李学生老实厚道,热心助人,家乡人无论谁找到他,他都会热情帮助,不辞劳苦、跑前跑后,联系工作。
经李学生介绍,全乡有40多个民工在温州找到了工作。
春节前回乡探亲时,李学生与村党支部书记话家常,还说到要多方联系,动员温州老板来家乡投资办厂,让更多的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脱贫致富。
70多岁的张恰秀和李学生是邻居,老人逢人就讲:“这孩子以前在家时,经常帮俺卖西瓜、收麦种麦,连一口开水也不肯喝,他真是个好人!”李学生走到哪里,都会把温暖带给身边的人。
工友吕建喜至今还记得:“学生可是个热心人!2002年我来温州打工还不到两个月就花光了带来的钱。
李学生见我生活困难,毫不犹豫地把100元钱递给我。
”2003年6月,工友梁海军不慎从二楼摔下来,跌断了一条腿,大家说要给他捐款,李学生第一个响应捐了100元。
工友洪仙卫的儿子住院急需要钱,李学生二话不说,拿出准备给女儿交学费的500元钱给了洪仙卫。
而实际上,李学生一人工作,要供养女儿在温州上学,还要每月寄钱给老父亲和其他亲人,生活并不宽裕。
李学生工作的温州金有利休闲鞋厂老板程定华说:“李学生是1997年到金有利休闲鞋厂当学徒的,我很快就发现,把事情交给这个年轻人很放心。
2003年7月23日,回湖南邵阳探亲的广州军区空军航空兵某部士官黄勇拼尽最后力气,将一位不慎溺水的大学生推向生之彼岸,自己却被卷入旋涡,献出了22岁的生命。
1998年12月,18岁的黄勇走进军营,经过许多挫折和考验,他由一名普通青年转变为优秀士兵。
参军4年多,他3次受嘉奖,两度评为优秀士兵,8次担负重大任务,两次参加重大学习,安全保障飞行820架次。
他维护过的收音机,优质率100%。
2003年7月23日,两年没有回家的黄勇获准探亲。
下午5时,他走到邵阳松坡公园附近时,一阵呼救声从公园水库传来。
天旱,水库放水,一个游泳的男青年被涵洞的旋涡紧紧吸住。
不远处,几个年轻人正在聊天,只见一个穿红T恤衫的人冲过去,来不及脱衣就纵身跳进水里。
涵洞的吸力高达200多公斤,红色的身影转而潜入水底,双手抱住落水者的腰,用肩膀奋力顶向岸边。
一个生命得救了。
精疲力竭的救人者却被湍急的水流吸入涵洞,几分钟后,从140米远的分水口冲了出来,红色的T恤衫已成了碎片……这一切,被跑来营救的水库管理员唐坤雄看得真真切切。
事后他才知道,身穿T恤衫的救人者,是正在休假的空军战士黄勇。
和其他年轻人一样,黄勇追求时尚、渴望创造、崇尚自我设计,读中学时就喜欢上网、蹦迪;到了部队,曾利用假日组织战友们搞“野外生存”训练。
他曾憧憬,退伍后,要么当个汽车美容师,要么去攻读心理学。
与一些年轻人不同的是,黄勇更懂得脚踏实地的意义。
他在日记里写道:“现在讲奉献,不是叫你把命掏出来,而是要身体力行地去干。
”他在一言一行中完善着自我,调整着步履。
他的壮举,不愧于“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黄勇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奏响了一曲昂扬的生命之歌,每个音符都闪着动人的旋律,展现出新一代青年的高尚情操。
黄勇热爱自己,更爱这个社会,在生死关头能够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进发出人性中最夺目的光辉。
他在平凡岗位上的业绩,体现了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见义勇为的时代精神和淳朴善良的传统美德。
李素丽是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公汽一公司第一运营分公司2l路公共汽车售票员。
她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
“对内我代表首都,对外我代表中国。
”对这句流行在首都窗口行业的话,李素丽有深刻体会。
她常说,国内外乘客下了火车,接受北京的第一次服务,可能就是我这个售票员。
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首都的声誉和中国的形象。
我一定要让他们从一开始就享受到北京人的美好服务。
“礼貌待客要热心,照顾乘客要细心,帮助乘客要诚心,热情服务要恒心。
”这是李素丽为自己订的服务原则。
“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多帮一把,多走一步;话到、眼到、手到、腿到、情到、神到。
”这是李素丽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李素丽售票台旁的车窗玻璃,一年四季进出站时总是敞开的。
“这样我可以更好地照顾乘客。
”即使下大雨,她也要把车窗打开,伸出伞遮在登车前脱掉雨衣、收拢雨伞的乘客头上。
李素丽习惯在车厢里穿行售票。
车里人多,一挤一身汗,可她说:“辛苦我一个,方便众乘客。
”她的车上设有方便袋,遇到堵车,就拿出报纸、杂志,让乘客看—会儿,缓解焦急;看到有人晕车或不舒服想吐,她会赶紧送上—个塑料袋;遇有不小心碰伤的乘客,她的小药箱里有“创可贴”;姑娘们夏天穿着长裙上下车,她忘不了提醒往上拎一拎,以免让人踩上摔跟头。
李素丽售票台的抽屉里,放着一个小棉垫。
这是特意为抱孩子的乘客准备的。
小棉垫垫在售票台上,让孩子坐在上面。
公共汽车是一个流动的小社会,车上什么样的乘客都有。
特别是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期间,车厢拥挤、嘈杂,有时还会发生矛盾和口角。
李素丽往往几句话就化解了一个个矛盾。
为了给聋哑人提供优质服务,李素丽学会了简单的哑语;为了使外地人在北京有亲切感,李素丽一有机会就学习方言;为了给不同层次的乘客提供优质服务,李素丽不断“充电”。
1998年3月2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以“有病求仙、仙姑求钱”为题,报道湖北省钟祥市长寿镇长岗寺村农民安庆芝(人称安三姑)传播封建迷信,用巫术“祛病避邪”、“预卜前程”的消息。
安三姑口出狂言:“我管15个省,11个省的省长是我提拔的。
”面对“仙姑”的大胆妄言,“朝拜者”趋之若鹜,这种情景既令人啼笑皆非,也令人深深担忧。
据镇干部介绍,安庆芝过去是干农活的好手,曾连年被村上评为先进,后因她两个先天痴呆的儿子久治不愈,文盲的她便希望通过神灵的力量来治好儿子的病。
结果儿子的病如故,她“仙姑”的名声却越来越大。
调查显示,类似安三姑这样专门从事迷信活动的女性并不是个别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