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历史知识点点评:看大汉天子的无为有为
- 格式:docx
- 大小:10.71 KB
- 文档页数:2
高三历史汉文帝知识点汉文帝,即刘恒,是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得西汉王朝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本文将就高三历史中的汉文帝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汉文帝的背景和即位刘恒,字德,是汉高帝的次子,由于他的母亲是南越王刘胜的女儿,所以他在位之前被称为刘恒南渡王。
在刘恒的哥哥刘志早逝后,刘恒成为了太子。
公元前179年,汉高帝去世后,刘恒继位,成为汉文帝。
二、汉文帝的政治思想和措施1. 贯彻“去苛政”和“尚德”理念汉文帝一上位就提倡“去苛政”和“尚德”,即废除高帝时期的严苛政策,推行温和政治,并倡导仁义道德。
他注重德治,通过加强教育、提倡孝道等来加强民众的道德观念。
2. 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文帝废除了百家争鸣的政策,独尊儒术。
他任用儒生为官员,并废除了公卿之职,设立丞相和御史大夫等新的官职,以巩固中央集权。
3. 开放疆土,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汉文帝不断开拓疆土,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
他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 统一货币,推动经济交流汉文帝继承了汉高帝的统一货币政策,推行“五铢钱”,使得全国各地的货币统一。
这促进了经济交流和贸易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汉文帝的外交政策1. 与北方匈奴的战争汉文帝时期,匈奴频繁侵扰汉朝北方边境。
为了对抗匈奴的威胁,汉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筑边境长城、设立屯田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防御。
2. 与西南地区的交往汉文帝积极开展对西南地区的探索和交往,派遣使者到达西南地区,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这对于巩固汉朝在西南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汉文帝的文化事业1. 修订《春秋左传》和《史记》汉文帝重视文化事业,他亲自修订并删减了《春秋左传》和《史记》,使得这些经典的版本更加完善和规范。
2. 奖掖文学人才汉文帝设立文学馆,聚集了一批文学人才,如司马迁、司马相如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解读考点提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经纬知识清单“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背景:经济残破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治国原则:“____①_____”应用:休养生息政策2.“有为”成为时代需要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社会潜伏危机。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____②_____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1.“天”的学说——“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____①_____”。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2.“三纲五常”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___②_____”。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3.“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____③_____”和“______④_____”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举孝廉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他规定,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
这样,____①_____成为政府选拨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设五经“博士”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__②__”。
兴办太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___③___,规定太学生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浅说汉代的“有为”“无为”政策与“独尊儒术”作者:张允亮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6年第01期【摘要】文章介绍了汉初“无为”政策与诸子百家复兴的背景,阐述了在汉武帝时期推行“有为”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因为统治集团内部从动荡到稳定,政治统一需要理论的支撑,同时又奠定了文化合流的坚实基点,被后世朝代所延续,开创中华文化的雏形。
【关键词】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合流秦代的以法为尊是文化合流的急先锋,但过度的依赖法,专用刑罚,以吏为师的做法,再加上苛政暴政,引起了秦末农民战争。
继秦之后的汉王朝,面临大一统的政治局势,也开始探索一条文化合流的道路,为政治一统提供理论依据。
一、汉初“无为”政策与诸子复兴汉王朝初建,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为适应汉初稳定政局,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面临的方方面面问题,汉代的统治者积极吸取秦灭亡的经验教训,加之汉初上层领导集团崇奉黄老之学,努力推行清静无为的政治方针,减轻赋税徭役,与民休养生息,以求稳定新生王朝的政治秩序。
尤其是在文化领域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改变秦王朝以法为尊,禁绝百家的极端局面,这一举措对诸子学说的复兴产生了巨大影响。
汉初的“无为”政策对汉初政权的稳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等有重要的作用。
二、削弱诸王与“七国之乱”汉初,由于分封异性诸侯王,导致当时汉朝的半壁江山是由异姓诸侯王国把持,造成地方上呈现尾大不掉之势,政令不能有效行于全国,这与专制皇权直接矛盾。
于是刘邦从公元前201年开始了翦灭异姓诸侯王的事业,那些曾与刘邦患难与共的战友、功臣接连魂归地府,只有异姓长沙王吴芮独存。
当时刘邦在总结秦亡的经验教训时,认为秦之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秦始皇没有学习周朝分封同姓子弟建立王国“以蕃屏周”。
[2]所以刘邦一方面着手削弱和去除异姓诸侯王势力,另一方面又着手分封同姓诸侯王,建立同姓诸侯王国。
[键入文字]
2014 年高考历史知识点点评:看大汉天子的无为有为
【摘要】多了解一些考试资讯信息,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讲非常重要,历史网为大家整理了2014 年高考历史知识点点评:看大汉天子的无为有为一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注重教科书已有命题资源的挖掘
命题避免偏、怪、难题,避免使用艰深难懂的史料;依据教科书和《考试手册》,密切结合考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水平是命题的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本次命题充分挖掘教科书已有的命题资源,以平实通俗的文字表述检测考生历史学习的成效。
如试卷第36 题无为和有为。
该题运用教科书文献选读中的《史记?平准书》,结合钱穆的《国史大纲》设问三问,即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有为?如此命题试图让考生懂得:针对汉初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大体解决了汉初郡国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有为。
但针对汉初的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等民生问题,汉武帝未能采纳董仲舒的限田、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等建议,这是无为,也就是说,汉武帝的有为具有相对性。
如此命题,既可检测考生在历史学习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又可引导中学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教科书进行深入解读,以及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程度。
二、强化学生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
命题在考查考生史料运用的基础上,突出了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即通过不同史料的比较与鉴别,帮助考生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历史问题。
如试卷第40 题严复笔下的进化论。
该题通过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段落的比较,引导考生思考并概括严复译本与赫胥黎原著的内容差异,进而将史料放在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得出严复笔下的进化论综合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观点,在时代大潮的刺激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