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7-1生活中有是非善恶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2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存在着是非善恶,并认识到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是非善恶2. 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3. 分辨是非善恶的方法4.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 生活中的道德选择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存在着是非善恶。
2. 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3.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是非善恶的含义。
2.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3. 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五、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是非善恶的存在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六、教学准备1. 案例素材: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进行分析。
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 讨论题目:提前准备好一些讨论题目,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引出是非善恶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案例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
4. 讲解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以及分辨是非善恶的方法。
5. 实践环节: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是非善恶的重要性。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就生活中的一个案例,分析其是非善恶。
2.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非善恶的理解和看法。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找出一些是非善恶的例子,并进行分析。
2. 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
十、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存在是非善恶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选择。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是非善恶的区分。
2. 培养学生运用道德和法律标准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
2. 如何培养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识别是非善恶。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做出正确选择。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2.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3. 准备实践任务,让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
章节一:《生活中是非善恶的识别》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是非善恶的思考。
2. 讲解:介绍是非善恶的概念,解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练习:让学生分析案例,判断其中的是非善恶。
章节二:《道德和法律标准》1. 导入: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道德和法律在判断是非善恶中的作用。
2. 讲解:阐述道德和法律标准,举例说明其应用。
3. 练习:让学生运用道德和法律标准分析案例,做出正确判断。
章节三:《面对是非善恶的选择》1. 导入:讨论学生在面对是非善恶时可能遇到的困境。
2. 讲解: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是非善恶,给出应对策略。
3. 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做出正确选择。
章节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1. 导入:讨论价值观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 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是非善恶的界限。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能够做到明辨是非善恶,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章节六:《社会影响与个人成长》1. 导入:讨论社会环境对个人是非善恶观念的影响。
2. 讲解:分析社会影响和个人成长对是非善恶认知的作用,强调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17.1《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学设计班级姓名小组等级【课标目标】一2.6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目标】1、学生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到社会生活中充满了真善美,也存在着假恶丑。
2、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得到提高,能够注意观察社会生活,从中分辨出是非善恶。
3、学生能够掌握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不同影响。
【教学重点】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分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同时又是纷繁复杂的。
生活中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往往交织在一起。
这就需要我们大家学会用自己的一双慧眼来识别生活中的是非善恶。
这节课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学习17.1《生活中有是非善恶》,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师出示学习目标。
过渡语:请同学们紧扣学习目标结合学案的自学指导要求进行学习,解决基础问题。
二、先学(13分钟)(一)自学指导1、认识社会生活中充满了真善美,也存在着假恶丑2、体会真善美三者之间的关系。
3、能够简要分析社会生活中人物的行为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用铅笔勾画出关键句子,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做好标识,限时、独立完成。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自学都非常认真,自学效果究竟怎么样,请接受自学检测吧。
(二)自学检测要求:对桌相互检测,最后在小组长的协调下小组内形成统一答案,教师抽查提问。
1、1、生活中有乐于助人的人,也有雪上加霜的人,有敬老爱幼的人,也有以强凌弱的人……这些现象说明:()A.生活中阳光多于风雨B.生活中只有真、善、美。
C.生活中充满了真、善、美,但也有假、丑、恶D.生活中只有假、恶、丑2、“做好事的人也是好事的受益者”,这说明()A.任何人做任何事其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受益B.做好事的人肯定能得到很多好处C.真善美的行为既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个人D.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应积极追求真善美3、爸爸妈妈在饭店为小华过生日,点了许多小华爱吃的菜。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是非善恶的概念,认识到是非善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 是非善恶的定义与含义2. 是非善恶在生活中的表现3. 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的重要性4. 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是非善恶的定义与含义、是非善恶在生活中的表现、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的重要性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是非善恶的具体表现,学会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存在是非善恶,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是非善恶的定义与含义,分析是非善恶在生活中的表现。
3. 讲解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4. 分析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是非善恶的具体表现,学会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生活中实践是非善恶观念的情况。
2.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他们的思考深度以及对案例分析的见解。
3. 行为改变: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变化,评估他们是否能够践行正确的是非善恶选择。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关非善恶的定义、案例分析以及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相关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是非善恶的概念。
3. 生活案例:收集一些真实的或者虚构的生活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准备:1. 课件准备:在课前完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确保教学内容的清晰展示。
2. 案例准备:挑选和整理一些与是非善恶相关的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3. 教学环境准备:确保教室环境适合教学,如座位安排、教学设备的检查等。
九、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实践是非善恶的判断和选择。
教学设计《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本篇教学设计环节齐全,教学过程设计详细,实用,对设计的问题和活动阐述了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初一上册第17课第一项目《生活中有是非善恶》【课程标准】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一、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有是非善恶。
2、能够说出是非善恶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
3、能够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抑恶扬善,做一个正直的人。
二、教学重点: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教学难点: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四、教法与学法设计:举例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对比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生活聚焦:镜头一:陈晓兰是上海一家医院的理疗科医生。
近年来她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超过20种,其中8种假劣医疗器械被查处。
在与假劣医疗器械10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一手证据,陈晓兰曾假扮病人,冒着危险“以身试针”。
镜头二:同学王某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为了能够是他们班在校运动会中获胜,他从校外请来了几个体育生顶替他们班的同学参加比赛。
镜头三:2010年9月15日,北京某彩票投注站老板赵书兵受客户委托替人垫付了1024元买足彩,竟中了533万的巨款。
老赵第一时间通知了中奖彩民,并将彩票送到中奖人手中,他说:“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就别想要。
”镜头四:从劣质奶粉于2004年制造的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到余音未了的三鹿“三聚氰胺”事件,2009年12月10日,陕西金桥乳业有限公司又被查出5.25吨三聚氰胺超标奶粉。
而这些问题奶粉生产于三鹿事件之前,但金桥乳业并没有销毁这些问题奶粉,一年过后,又重新包装准备卖到广西。
我来判断:上述行为,属于真、善、美的是:-----------;属于假、恶、丑的是---------------。
(老师引导:可见,生活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那么,是非善恶对我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面对是非善恶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生活中有是非善恶》。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项目《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是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十七课《看社会辨是非》的第一项目的内容,初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分辨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人生课题。
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在社会生活中努力做到抑恶扬善,做一个正直人。
能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知识:知道生活中有是非善恶,了解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不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因为让学生了解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有利于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这些问题也有朦胧的思考,但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毕竟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有些事情是不容易分辨的,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
五、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在联系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件和照片并展示在课件上,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并善于思考问题。
2、自主讨论法:在分析影响时,主要采用了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习法,让学生做练习册,可以检验学生本堂课的达标情况。
以此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六、教学用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教学安排的要求,我使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制作了大量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以此服务于教学,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七、教学过程为了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如何分辨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和“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两个层次,设置相应的环节,引导学生思考,突破突出重难点,并结合相应的环节对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行升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发现,主动发展,初步实现三维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1.在社会生活中积极追求真、善、美,自觉抵制假、恶、丑,做一个正直的人2.增强是非善恶观,提高分析辨别能力。
3.知道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懂得是非善恶对社会的不同影响。
教材分析“生活中有是非善恶”作为第十七课中的第一个项目,是由“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和“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两个层次构成。
这两个层次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充满了真、善、美,但也存在着假、恶、丑,能够比较客观地、全面地认识社会生活。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理解真、善、美和假、恶、丑对社会、对个人造成的不同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追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也为第二个项目的学习打下思想基础。
“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因为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社会生活有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
相比来说内容比较简单,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
重点还是放在了让学生明白真、善、美和假、恶、丑对个人和社会的不同影响,以知导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理论水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并引导学生学会鉴别真善美和假丑恶,并认识到它们所带来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案例增加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理论,教师再进行讲解。
教学主要围绕“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和“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两个方面展开,具体通过“情境导入,自主感悟——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回归生活,拓展生活——成果交流,积累收获。
四个环节实施课堂教学。
关于“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的教学,主要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及时政新闻等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
关于“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的教学,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的典型事例和社会现象,让学生去体会是非善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存在着是非善恶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选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是非善恶的存在,学会辨别和选择。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是非善恶现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境模拟法: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体验是非善恶的辨别与选择。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生活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 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 准备情境模拟材料,便于学生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是非善恶现象。
2. 分析:分组讨论生活案例,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善恶。
3. 讲解:讲解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实践:设置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选择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是非善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分析和实践环节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3. 情境模拟评估:观察学生在情境模拟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道德判断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生活中是非善恶的现象和判断标准。
2. 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实践能力。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实践,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积极践行正确的道德选择。
2. 开展道德讲座或研讨会,邀请专家或社会人士分享道德实践经验。
课题:17-1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
班级姓名科目思品主备教师杨光显协作教师审阅人___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是非善恶,了解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不同影响。
2、客观、全面地认识社会生活中充满了真、善、美,也存在着假、丑、恶;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能够做到追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
二、重点与难点:
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
三、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
1、通读全文,填空:
①课本80页的四个镜头中,属于真善美的是镜头和镜头,分别体现了
和的美德。
属于假丑恶的是镜头和镜头,他们的行为属于行为。
②课本81页,请你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列举(多多益善):
体现真善美的现象有:
体现假丑恶的现象有:
2、真善美现象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好的影响?
3、假丑恶现象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不良影响?
(二)、合作探究,课堂展示
1、自己还知道哪些颂扬真善美的名言警句?把它们写出来。
(五条)
2、具体分析83页漫画中的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①造假售假:
②贪污受贿:
③偷税漏税:
④以大欺小:
3、查一查:最近社会上发生了哪些假丑恶的现象?写下来。
①河南的瘦肉精猪肉:
②上海多家超市销售染色馒头:
③沈阳毒豆芽:
④广东佛山的牛肉膏事件:
(三)、检测反馈
1、体现真善美的现象有()
①医生救死扶伤②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王某将别人丢失的财物据为己有,拒不归还④用自来水冒充矿泉水出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某报载:一个人在下班途中遭遇了车祸,向路人求助,围观者多达百人,却无一人实施救助。
路人的这种行为()
A、没有任何社会危害性
B、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C、是有效的自我保护
D、是非正义的行为,会助长不良的社会风气
3、有人说:“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门知识更为重要,一个‘德盲’远比一个文盲对社会更具负面效应。
”这段话说明()
①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一个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着他对社会所起的作用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重要④学会辨别是非善恶很重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导学方案深化拓展题。
六、师生反思:。